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报告编制提纲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编写提纲篇一:省级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提纲附件1省级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前言简要介绍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重要意义和主要成果。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工作概况第一节项目概况概述项目来源、目的、任务、组织领导、分工部署等基本情况,以及人员培训、调查表的发放与审核,正常生产矿山和非正常生产矿山的基本情况,实地核查、数据库建设、“三率”评价等工作的情况。
表1-1 “三率”调查评价基本工作情况表注:调查矿山数、实地核查矿山数应填写规定调查矿种对应的矿山数。
第二节调查结果质量评述从调查矿山数是否做到全覆盖,调查表数据填报内容是否齐全,实地核查矿山数、实地核查报告、实地核查记录表的填写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调查数据是否反映实际情况等方面评述调查结果的质量。
第二章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第一节资源储量、分布及特点简述本次调查工作所涉及矿种的主要特点,分布情况,XX年动用资源储量和查明资源储量(调查评价报告中的资源储量数据均为本次调查矿山的资源储量)情况等。
表2-1 矿产资源储量情况第二节开发利用情况简述各矿种的生产建设规模,采、选设计产能、实际产能,产值等。
表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注:正常生产矿山是指XX—XX年中至少有一年生产,且有生产数据的矿山。
第三章“三率”调查与评价结果第一节“三率”调查结果简述各矿种“三率”指标的概况,包括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以及不同规模、不同开采方式等“三率”指标的情况。
表3-1 各矿种“三率”指标情况2.没有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的矿种可不填。
第二节“三率”评价结果分矿种、行政区、开采方式和生产规模等情况对“三率”的调查结果进行评价,并分别与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或核定的指标,以及XX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煤炭、攀西钒钛磁铁矿、高岭土、金矿和磷矿“三率”指标要求公告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节技术工艺调查与评价结果阐述矿山开采、选矿、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主流的、先进的和落后的技术工艺装备等。
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附件一一:附件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为规范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依照《矿井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有关规定及标准要求,制订了《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并提出有关要求:一、适用范围按《矿井地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每隔8~10年,对原地质报告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涉及开采煤层、矿界变更和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矿井,应及时进行修编并按规定报批。
二、技术要求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是以原井田精查或详终勘探地质报告或上一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为基础,通过对以往全部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而成的。
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2、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采矿许可证范围保持一致。
3、报告应客观、准确、全面反映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4、报告中的所有分析测试项目指标,应统一使用(换算到)现行法定计量单位。
5、第一次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编制性质,再提交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属修编性质。
三、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文字部分编写具体要求(一)封面(1)报告名称统一为:山东省+煤田名称+矿山名称+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
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需在名称后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二)封二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负责人、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正式报告的封二必须加盖编制单位和提交单位的印章;编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提交单位的总工程师、双方参编人员应在打印的名字后亲自签名(盖章),不得只打印或复印代之。
(三)正文目录第一章 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权设置及生产建设情况……………………………………页码 第五节 周边矿井开采情况…………………………………………页码 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页码 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页码 第三节 对原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页码 第三章 矿井地质………………………………………………………… 页码 第一节地层……………………………………………………………页码第二节 含煤地层……………………………………………………页码第三节构造……………………………………………………………页码第三节 岩浆活动………………………………………………………页码第五节岩溶陷落柱…………………………………………………页码第六节地质构造评价………………………………………………页码第四章 煤层、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页码 第一节煤层……………………………………………………………页码第二节煤质……………………………………………………………页码第三节其它有益矿产…………………………………………………页码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页码第三节矿井涌水量及预计……………………………………………页码第四节主要水害及防治措施…………………………………………页码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页码第六节供水……………………………………………………………页码第六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页码 第一节 开采方法及顶底板条件………………………………………页码第二节 特殊开采…………………………………………………页码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页码第四节 地温与地压……………………………………………………页码第五节 环境地质………………………………………………………页码第七章资源储量估算…………………………………………页码第一节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页码第二节估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页码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及块段划分原则………………………………页码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页码 第五节 资源储量变动对比与利用情况………………………………页码 第六节 开拓、准备、回采煤量情况……………………………………页码 第八章 结论…………………………………………………………页码 第一节 主要地质成果…………………………………………………页码 第二节 问题与建议……………………………………………………页码 资料总目录………………………………………………………………页码 (四)附图目录顺序号 图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五) 附件目录顺序号 附件名称 页码 (六)附表目录顺序号 附表名称 页码 (七)正文文字编排要求1、章名:黑体小二居中2、节名:黑体小三居中3、文字: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4、行距为固定值22磅5、选用纸张A46、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装订线为0 cm 。
1比25000矿产地质调查设计、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A(资料性)1:25OOO矿产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A.1绪言A.1.1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来源、承担单位、起止时间及调查区范围等。
A.1.2目的任务简述总体目的任务、年度目的任务、主攻矿种及矿床类型、主要工作内容。
A.1.3自然地理简述调查区范围及交通、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涉及保护区,附调查区交通位置图。
A.1.4社会需求简述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对当地地方经济的影响、调查区主攻矿种的用途和社会需求、政策环境条件。
A.1.5以往工作程度简述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遥感、物探、化探、矿产勘查和科研等情况,调查区内矿业权设置情况,并提出调查区以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附工作程度图。
A.1.6踏勘工作简介A.2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环境条件A.2.1区域地质概况调查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按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构造的顺序,分述与成矿相关的区域地质背景。
A.2.2区域物化遥、自然重砂特征A.2.3区域矿产特征简述成矿区带、矿产分布特征及典型矿床特征,初步确定调查区主攻矿种及类型。
A.2.4资源环境概况A.2.5综合分析分析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初步确定主攻矿种及类型,确定合理的工作手段;划分重点工作区和一般工作区,梳理出制约找矿突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地质问题,明确专题研究内容。
A.3工作部署和技术路线A.3.1技术路线A.3.2工作部署原则与工作思路A.3.3具体工作部署A.3.4年度工作计划与时间安排A.4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A.4.1预研究A.4.2遥感地质调查A.4.3物探A.4.4化探A.4.5矿产地质专项填图A.4.6矿产检查A.4.7矿产资源潜力评价A.4.8综合研究A.4.9数据库建设A.5实物工作量A.6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应包括项目负责人简介、项目组主要成员、人员分工等。
A.7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A.8绿色勘查A.9预期成果分总体预期成果和年度预期成果。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提纲:
第一部分绪言
实习地区的行政单位、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部分区域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
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
第三部分区域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
第四部分区域构造
概述调查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南充西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
第五部分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后得到的启发。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勘探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勘查目的和任务简述地质勘查项目来源、历史沿革,说明本次勘查工作的基础、勘查目的和地质任务,以及矿业权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阐述本次报告编制依据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参考资料等。
1.2 位置与交通说明勘查区的区块编号,位于所在县级以上城市的方位、直距、行政区划、勘查区边界经纬度极值坐标及中心地理坐标(注明坐标系统)。
经过或邻近勘查区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类型)、公路(等级)、水路(级别)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勘查区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运距里程(插交通位置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1.3.1 地形地貌特征简述勘查区地貌类型、地形起伏特点、坡度、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等。
1.3.2 气象、水文特征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勘查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水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冰冻期和冻土层深度等。
阐述流域属性,主要溪沟、河流的发育特征,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1.3.3 地质灾害特征说明区内的地震发育历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地震烈度。
简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情况。
1.3.4 区域经济概况简述勘查区所在市(区、县)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1.4 矿业权设置情况说明首次取得矿业权的时间、取得方式、发证机关、矿业权人、面积以及矿业权历次变更情况。
说明现持矿业权证名称、发证机关、证号、勘查矿种、有效期、面积、范围坐标(注明坐标系统)等。
简要说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其他矿业权的相互位置,与勘查区的位置关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若勘查区内存在已关闭的矿井、采空区等亦应予以说明。
对于勘查区内及周边相邻的生产矿山,应简要说明其资源概况(主采矿种、生产规模等)。
1.5 勘查区与各类保护区及空间用途管制区的关系简述勘查区内及相邻的自然保护地、重大工程项目压覆区(包括已审批的压覆和事实压覆)、历史文物保护区等的名称、相对位置和边界距离(可插入示意图说明)。
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参考
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参考矿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参考)一、文字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口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及与邻井关系;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的铁路、主要公路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
第四节矿井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延伸及改扩建历史、服务年限、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拓延伸水平和开采范围等。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及评价。
包括历次勘探(补勘)单位、时间、内容、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
第二节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取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情况评述。
上述内容可以根据情况分类叙述。
第三节对原来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来地质报告的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
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储量计算。
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地层阐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原报告对比的评价)。
详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情况等。
第二节构造1、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
2、祥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井田内主要褶皱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揭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褶皱轴向、产状要素、延伸方向、生成顺序、断层与褶皱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研究程度。
3、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已经对采掘的影响程度、小构造的发育规律、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固体矿产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DZ/T003—2002)××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仿宋-GB2312小初号,加黑)报告提交单位:报告编制单位:报告提交日期:报告名称(××年××月—××年××月)报告编制单位: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编制单位审核:报告编写人:报告提交单位:单位负责人:提交单位审核:报告提交日期:目录1绪论1.1勘查目的任务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1.2勘查工作区位臵、交通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1.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结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风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1.4以往工作评述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D.1绪论D.1.1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D.1.2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D.1.3煤矿及周边老窑、采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D.1.4煤矿(建设、生产)概况D.2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D.2.1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D.2.2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D.2.3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D.3地层D.3.1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D.3.2含煤地层D.4地质构造D.4.1地质构造D.4.2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D.5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D.5.1煤层D.5.2煤岩、煤质D.5.3煤尘爆炸性与煤的自燃倾向性D.5.4煤的用途D.5.5其他有益矿产D.5.6煤层稳定程度评价D.6瓦斯地质D.6.1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D.6.2矿井瓦斯赋存规律D.6.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D.6.4矿井瓦斯类型评价D.7水文地质D.7.1水文地质概况D.7.2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D.7.3涌水量构成及预测D.7.4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D.7.5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D.8冲击地压A.8.1煤岩层冲击倾向性A.8.2煤层顶板坚硬岩层分布规律A.8.3矿井冲击地压危险等级评价D.9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D.9.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D.9.2煤层顶底板D.9.3地层产状要素D.9.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D.9.5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D.10资源储量估算D.10.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D.10.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D.11煤矿地质类型B.11.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B.11.2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D.12探采对比D.12.1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D.12.2资源储量探采对比D.12.3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D.12.4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D.13结论及建议D.13.1主要认识D.13.2主要问题D.13.3建议D.14附图D.14.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D.14.2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D.14.3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D.14.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D.14.5煤矿地质剖面图D.14.6矿井瓦斯地质图D.14.7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D.14.8矿井充水性图D.14.9井上下对照图D.14.10采掘(剥)工程平面图、排土工程平面图D.14.11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D.14.12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D.14.13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D.14.14其他必要图件D.15附表D.15.1勘探钻孔成果表D.15.2钻孔揭露煤层情况一览表D.15.3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D.15.4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D.15.5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D.15.6水质分析成果表D.15.7其他有关成果表。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2.目的和意义
二、目标区域概况
1.区域位置与边界
2.地理环境
3.地质背景
4.历史勘查情况
三、勘查方法与技术
1.野外工作
a)地表测量与标记
b)地面调查
c)地面地球物理勘查
2.室内实验室工作
a)取样和样品分析
b)地质图解与地质力学试验
c)地质数据库建设
四、地质勘查结果分析
1.地质图解
a)结构构造
b)岩性特征
c)矿床特征
2.地质力学试验分析
3.地球物理勘查结果
a)雷达探测结果
b)地电法勘查结果
c)地磁法勘查结果
五、矿产储量估算
1.矿床规模
2.含量估算
3.矿产储量评价
六、经济评价与开发建议
1.成本估算
2.盈利能力评估
3.开发建议
七、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
1.环境评估
2.社会影响评估
3.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性
八、结论与展望
1.摘要
2.结论
3.进一步工作展望
以上是一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的提纲,根据具体的地质勘查情况和矿产资源类型,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在具体编写报告时,应根据各个章节的提纲进行详细叙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以提供客观、准确的勘查结果和评估报告。
山西省煤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1省××县××煤矿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供资源整合矿井用)省煤炭工业局二○○六年三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任务 (1)第二节位置及交通 (1)第三节自然地理 (1)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1)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2)第二章矿井地质 (2)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 (2)第二节矿井地质 (2)第三章煤层与煤质 (3)第一节煤层 (3)第二节煤质 (3)第四章水文地质 (4)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4)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4)第三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5)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算 (5)第五节供水水源 (5)第五章工程地质 (6)第一节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6)第二节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6)第三节环境地质 (7)第六章地质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8)第一节地质勘查工作 (8)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 (8)第七章矿山开采 (9)第一节煤矿设计建设情况 (9)第二节煤矿生产情况 (9)第三节探采对比 (9)第八章资源储量估算 (9)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围及工业指标 (9)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参数确定 (10)第三节资源储量类别分类 (10)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10)第五节资源储量估算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13)第九章结论 (13)附图比例尺1、区域地质图 1:50000-1:100000 (含勘查工作程度图)2、地形地质图及水文地质图1:5000-1:100003、综合柱状图1:200-1:5004、煤岩层对比图1:5005、勘探线剖面图1:2000-1:50006、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1:5000-1:100007、代表性钻孔柱状图2-3 1:200-1:500(选地层、煤层揭露较全的钻孔)8、各煤矿开采煤层的采掘工程图、井上下对照图 1:2000-1:5000附表1、工程(包括钻孔及煤层厚度测量点)测量成果表2、钻探施工情况一览表3、钻孔煤层综合成果表(分钻探、测井、综合采用成果三部分)4、煤质测试成果表5、煤的可选性试验及工艺性能试验成果汇总表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有关成果汇总表7、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等检测成果表8、资源储量估算基础数据表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附件1、批准本矿资源整合的正式文件(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领导组文件)2、报告编制单位的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3、资源整合涉及的各生产煤矿采矿许可证复印件4 、编制报告合同等其它有关附件(复印件)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任务扼要叙述本次编制资源整合矿井地质勘查报告的目的、任务;编制报告依据的有关文件及主要精神,进行资源整合前的煤矿名称,原煤矿批准开采煤层,井田面积,生产能力,整合后矿井名称及设计生产能力;叙述编制该报告的主要地质依据,编制本报告的主要地质任务、技术要求以及本次工作有关情况。
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勘查目的和任务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1.2勘查工作区位臵、交通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
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1.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
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1.4以往工作评述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1.5本次工作情况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
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
2区域地质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臵,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精查地质报告是煤炭资源勘探的最终成果,是矿井设计建设的地质依据,也是煤田地质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
地质报告的编制,必须在确保各项勘探工程质量,取全取准各种原始资料,并通过认真细致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地质报告应包括文字说明、附图和附表三部分。
对各种勘探手段所获得的成果(钻探、山地工程、地质填图、地面物探、测井等)通过综合的分析研究,集中地反映在相应的章节和图表中,使地质报告在反映勘探研究成果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地质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可靠、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地撰写文字说明时,必须注意既要把问题阐述清楚、文字又要通顺、精炼、用词确切、标点符号正确、合乎语法规则和习惯,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审核工作,严格把好文字撰写质量关。
对图件和表格要求要适用、精度高、数据准确、清晰美观。
本提纲为一般要求。
编制地质报告可在本提纲的基础上,结合井田的地质特点和拟建井型大小等具体情况,研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讲究图面和表格的设计,努力做到以较小的篇幅和数量(包括文、图、表)充分反映所有的勘探研究成果。
在勘探过程中的有关分析研究图件,必要时可以缩制为文字说明书的插图、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报告附件。
其它阶段的地质报告也可参照本提纲进行编制。
地质报告的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煤田(矿区)XX井田精查地质报告”。
(一)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共分十一章三十四节。
各章、节的标题及叙述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任务本节扼要记述上级下达的任务及要求。
列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进行勘探工作的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节位置交通1.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
2.扼要说明经过井田的或邻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现有的和拟建的)。
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
第三节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以及历年来的地震情况等。
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封面:生产地质报告名称:煤矿生产地质报告(设计生产能力:万吨/年)编制单位:扉页:矿井名称:报告性质:编制时间:项目负责人:(签名)技术负责人:(签名)单位负责人:(签名)编制组成员名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编制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井田范围、位置和交通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第四节、矿井可行性研究、设计情况(未作可研、预可研、设计的要进行概略研究)第五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况第六节、矿井中小井及周边矿井开采情况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勘探工作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第三节、对原地质报告及矿井地质工作的评价第四节、本次地质工作及其评价第三章、矿井地质第一节、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二、区域构造第二节、矿井地层第三节、煤系地层第四节、矿井构造一、褶皱二、断层三、构造对煤层、煤质及开采的影响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第一节、煤层一、煤层描述二、煤层对比标志及对比第二节、煤质一、煤岩性质二、物理性质三、化学性质及有害成分四、洗选工艺特性五、煤的用途六、煤层风氧化带及采空区边界线的确定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一、地表水系二、含水层与隔水层三、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补、迳、排四、断层含、导水特征五、相邻矿井开采和报废矿井六、矿井内的小井及老窑七、地下水位第三节、矿井涌水量一、矿井涌水量的相关因素及规律二、矿井涌水量预计的方法、依据及结果三、矿井水质第四节、矿井主要水害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按《生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第六节、供水第六章、矿井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第一节、矿井工程地质条件一、煤层顶、底板及围岩的质量、结构、构造、物理力学性能二、各类断裂发育情况及对开采、地面建筑的影响三、岩体稳定性评述四、风化作用及岩溶发育深度五、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第三节、矿井环境地质条件一、地震二、地形地貌及新构造特征三、矿区稳定性四、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五、采矿活动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位,水污染,地表开裂、沉降、塌陷、滑坡、泥石流,放射性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等)六、地温、地压七、放射性背景值、变化规律及异常八、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九、矸石物理、化学性质和利用第七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瓦斯一、矿井瓦斯等级及突出危险性二、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三、煤层透气性及可抽采性四、矿井瓦斯来源五、瓦斯地质规律六、瓦斯资源/储量及抽采利用第二节、煤尘爆炸性第三节、自然发火倾向性第四节、其他(岩浆岩等)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按《矿井地质规程》)一、概况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三、煤层稳定性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五、分类结论第八章、资源/储量(按《煤、泥炭勘查规范》)第一节、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和工程基本线距一、分类结论二、工程基本线距的确定第二节、资源/储量计算范围和工业指标第三节、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块段和级别的划分原则一、计算方法二、块段和级别的划分原则第三节、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参数的确定一、计算公式二、计算厚度的确定三、倾角的确定四、块段面积的确定五、容重的确定第四节、资源/储量的分类一、勘查程度及地质可靠程度二、可行性研究情况三、经济意义评价四、资源/储量分类划归条件及在空间上的分布第五节、资源/储量计算结果一、计算结果二、各类资源/储量所占比例三、可靠性评价第六节、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第七节、资源/储量的探采对比与利用情况一、利用情况二、探采对比第六章、结论第一节、总述一、地层二、构造三、煤层四、煤质五、资源/储量六、开采技术条件七、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第二节、采勘对比一、矿井地质二、可采煤层、厚度及变化三、煤质四、资源/储量五、开采技术条件第三节、对本生产地质报告的评价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二、达到的勘探程度三、能满足设计、研究的程度第四节、存在问题与建议附图:1、区域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100000)2、矿井地形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3、地层综合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4、煤岩层对比图(大于或等于1:500)5、勘探线剖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6、钻孔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7、矿井水文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8、水文地质柱状图(大于或等于1:500)9、水文地质剖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10、涌水量相关曲线图11、矿井环境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12、井巷工程地质素描图(大于或等于1:500)13、井上、下对照图(大于或等于1:5000)14、小窑分布图(大于或等于1:5000)15、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大于或等于1:5000)16、煤层损失量图(大于或等于1:2000)17、采掘工程平面图(大于或等于1:2000)18、矿井瓦斯地质图(大于或等于1:5000)附表:1、小窑调查明细表2、矿井历年经济技术指标表3、钻孔综合成果表4、钻孔测斜成果表5、钻孔见煤情况表6、断层统计表7、煤层性质测试结果表8、可采煤层标定牌号测试结果表9、煤层煤质试验表10、煤层可采性指数、变异系数计算表11、矿井涌水量统计表12、饮用水水质化验表13、工业水质评价表14、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表15、矿井煤层自然发火统计表16、历年矿井瓦斯情况表17、煤尘爆炸性鉴定表18、矿井突出情况统计表19、资源/储量计算基础表20、资源/储量汇总表21、矿井历年保有、动用资源/储量情况表22、矿井历年储量损失量表附件:一、必备附件1、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2、矿井采矿许可证3、矿井生产许可证4、经签字盖章的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委托书5、编制单位对资料、生产地质报告内容真实性的承诺书二、资料性附件1、原地质报告审查、审批(备案)文件2、矿井开发利用方案评审备案文件3、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6、土地复垦方案评审意见(表)7、地质灾害危险性报告备案文件8、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评审备案文件9、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开采方案设计、预可研)审批文件10、矿井初步设计(改扩建设计)审批文件11、矿井安全评价报告审批文件12、矿井安全设施设计审批文件13、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审批文件14、矿井瓦斯有关测试鉴定报告15、矿井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16、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17、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18、煤质分析化验、试验报告19、其他应该收录的附件生产地质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1、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2、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勘查规范总则》;3、GB/T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4、GB/T15224-2004 《煤质分类标准》5、DZ/T0078-1993 《固体矿产原始地质编录规定》6、DZ/T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7、DZ/T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8、DZ/T0216-2002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9、DZ/T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10、国土资发(2007)40号,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11、国土资发(2007)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12、国土资发(2007)68号,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13、国土资发(2000)133号,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14、国土资发(2004)208号,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15、《矿井水文地质规程》16、《矿井地质规程》17、其他有关规定。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第一篇: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煤矿(建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绪论1.1 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1.3 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1.4 煤矿(建设、生产)概况2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1 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2.2 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2.3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 地层构造3.1 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3.2 含煤地层(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可采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及煤系变化等)3.3 构造(区内主要断层、褶曲的分布特征、控制程度及对煤岩层的破坏程度。
中小构造发育特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岩浆岩体分布、产状及对煤质的影响)3.4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4.1 煤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和煤层对比等)4.2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及变化特征,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煤的风氧化带)4.3 煤的用途 4.4 其他有益矿产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 5 瓦斯地质5.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5.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5.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5.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5矿井瓦斯类型评价 6 水文地质6.1 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6.2 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6.3 涌水量构成及预测6.4 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6.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7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7.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7.2 煤层顶底板7.3 地层产状要素 7.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8 资源/储量估算8.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8.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9 煤矿地质类型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10 探采对比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10.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11 结论及建议 11.1主要认识 11.2 主要问题 11.3 建议 12 附图12.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12.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 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2.8 矿井充水性图 12.9 井上下对照图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12.14 其他必要图件 13 附表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13.2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13.3 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 13.4 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 13.5 水质分析成果表 13.6 其他有关成果表第二篇: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1绪论1.1 目的、任务和依据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言一、工作目的和任务简述历年任务书,任务要求,主要工作内容及目标。
二、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位置交通:说明工作区范围及拐点座标,所在县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
插图交通位置图自然经济地理:概述工作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海拔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
区内气候特征、降雨量、蒸发量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简述工作区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工业、农业、牧业等。
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简述工作区历年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一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二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三 )以往其它地质工作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说明工作起止的年月、简要经过、各项地质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完成任务情况。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 )、投入的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一 )矿产地质填图(二 )地球物理勘查(三 )地球化学勘查(四 )遥感地质调查(五)矿产检查(六 )综合研究工作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以 1:2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工作区所在构造中位置,简述区域出露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一般地质情况,特别提出对于区域内对矿田 (床)成因有影响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各类、特征及分布。
主要有与铁矿有关二叠纪吞龙共巴组、三叠纪日干配错群,与铬铁矿有关侏罗纪 -白亚纪沙木罗组、侏罗纪木嘎岗日群。
重点详述与铁矿有关与拉热拉新超单元。
对班怒带的北界断裂,班怒带南带构造带特征进行叙述。
附:区域构造位置图二、地层首先说明区内地层分区,简述区内地层的发育程度、分布概况、介绍本区地层系统。
然后自老到新将各地层单位按界系统顺序分别描述,重点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分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可附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沉积环境相剖面结构类型图、沉积岩相组合类型图,各时代沉积层序对比图,沉积层序及海平面变化图,各时期岩相古地理图。
区内发育较好研究详细的时代附区域地层格架图,相模式图,综合区域层序地层柱状图,盆地演化模式图;可视需要附有关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图解等 )。
附:地层分区图,测区地层单位划分简表(一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吞龙共巴组 (P1t)介绍地层发育程度、分布范围、总体的岩性岩相特征、标志层、含矿性、古生物、厚度和接触关系等。
1、岩性特征或剖面描述2、沉积环境分析3、时代讨论(二 )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 (T1R)同上介绍地层发育程度、分布范围、总体的岩性岩相特征、标志层、含矿性、古生物、厚度和接触关系等。
增加测区的划分,沉积环境分析应分三个段的讨论沉积环境演化特点。
(三 )侏罗纪木嘎岗日群 (J1-2M)同上(四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沙木罗组 (J3-K1s)同上介绍地层发育程度、分布范围、总体的岩性岩相特征、标志层、含矿性、古生物、厚度和接触关系等。
增加测区的划分,沉积环境分析应分三个段的讨论沉积环境演化特点。
(五)晚白垩世竟柱山组 (K2j)同上(六)古-始新世美苏组 ((E1-2m)同上(七)古-始新世牛堡组 ((E1-2n)同上三、岩浆岩 (侵入岩和火山岩 )首先说明区内岩浆岩总体状况,岩石、脉岩的种类及发育程度,分布范围。
可列表介绍区内各岩体的名称、产状、岩相、侵入时期、规模;然后按从基性 - 超基性岩、中酸性岩和脉岩,按形成时代由老至新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 (群)数量产出部位、规模、形态、产状;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等。
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
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特征,探讨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
(一)侵入岩简述调查区内各类侵入岩的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
然后分节或分段详细叙述每一岩体的下列特征:1、地质特征2、岩石学特征3、组构、节理、脉岩、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
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物理化学环境和侵入机制等。
综合对比各时代岩石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紸综述。
若属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
可按下列内容:1、各时代或序列侵入岩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2、侵入岩的成因3、岩体的就位机制4、隐伏岩体的预测5、综合上述特征建立区内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的认识,为区域地质发展史的重塑提供依据。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二)火山岩叙述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空间分布特征 (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 ),岩石地层、岩石单位 (填图单位划分 )、岩石 -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说的火山机构为典型,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有关成矿作用。
四、构造指明测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间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 (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 )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
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的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
造山带地区应确定造山带类型。
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特点,逆冲 -推覆构造、伸展剥离层层、平衡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
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
对造山带的杂岩,需分别按其质和外来岩片 (块 )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储蓄所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允许,都应详细搜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前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图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五、变质作用及变质岩概述变质岩在区内的发育程度,所具有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情况;然后按成因类型分进行详细叙述。
变质岩叙述内容:岩石特征、矿物成分、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划分及其时代等等。
以地质事件 (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同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
将变质和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
第三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特征一、地球物理特征(一)物性特征简述工作区各种岩石物性特征(二 )地球物理场特征简述区域重力、区域航磁等地球物理场特征,这些地球特理场与区域构造或深部构造 (地质体 )的关系。
(三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对磁 (重、电 )进行解释,在进行传统推断解释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快速、有效、准确地提取地球物理信息,并在 GIS 支持下,与化探、遥感、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进行有机结合,为建立推断构造、地质体结构模型、划分成矿远景区、优选靶区提供物探信息。
异常分述:按各种物探方法所圈定的异常,选择主要的具代表性的分述。
内容为:异常名称、图上编号、地理位置、座标或经纬度、异常形状、规模 (长、宽、面积 );异常强度变化规律。
分析异常的成因、性质,作出较合理的解释,指出今后进一步工作的建议意见。
二、地球化学特征(一 )地球化学特征对工作区内区域及特殊成矿单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简述。
(二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叙述区内地球化学背景值、异常下限的确定及含量分级、异常的圈定及异常区的分级原则,文字说明确定及分级原则。
列表表示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及元素背景值、异常下限及含量级别。
异常分述:按各种地球化学方法所圈定的异常,选择主要代表性的分述。
内容包括异常名称、图上编号、地理位置、座标或经纬度、异常形状、规模 (长、宽、面积 );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异常检查情况及其地质构造、矿产条件的关系;异常的解释推断及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简述工作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元素富集规律及找矿前景等,提出异常查证虎作部署和方法技术建议。
三、遥感异常特征从遥感图像上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构造、矿产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运动状态等,用以增强地质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部署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区域地质矿产填图速度、质量,深化对区域矿产地质的认识。
其工作流程为资料搜集 -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异常信息提取 -野外调查验证 -遥感地质编图等。
在地质背景基础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研究,提出矿致异常或指出找矿远景地区。
第四章区域矿产一、概况简述工作区矿产种类、矿床、矿点的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特征,可列表表示。
按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分别叙述各种矿产在地理和地质上的分布情况,矿床的类型、赋存的地质环境、规模、质量及其变化情况、找矿标志、工业意义或资源前景提出评价意见等。
根据具体情况,附必要的插图说明。
二、金属矿床 (点)地质特征在工作区范围内发现或已存在的所有金属矿产特征进行分述。
其中,对具一定规模或找矿前景的矿床点要阐述的内容包括: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矿体或矿化带形态、产状、规模特征;矿石质量特征 (品位、结构、构造、类型,有益、有害组分等 );可能的矿床成因类型、找矿标志、进一步找矿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