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八课,篇幅共计342字。
该文是一篇短文,以信函的形式呈现,作者是英军将领之一,致信巴特勒上尉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见闻进行了叙述。
文章简短,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既展现出了作者对中国古城的深厚感情,又表达出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性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理解短文的主题、要点和基本意思。
(2)能够理解短文所表述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听取和讨论短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
(2)能够借助多种方式,如问答、组内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并达到理解的目的。
(3)能够理性思考,从短文中感知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教育学生关爱和珍惜和平。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
(3)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并反思和平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的主题、要点和基本意思。
(2)理解短文所表述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四、教学难点(1)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即通过短文理解战争对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2)引导学生思考、反思,让学生积极向和平和文明发展方向转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培养出学生关爱和平、珍惜和平的情感,间接引出本文内容。
2.朗读篇章(5分钟)请学生朗读短文内容,并注重语调、语速和语感。
3.短文解读(20分钟)(1)理解短文内容。
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段理解短文。
1)第一段:I have just arrived back in Hong Kong.2)第二段:I am sorry to report that Peking has been taken byour forces. The walls were breached on the 13th of August and we took the city the next day.3)第三段: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ancient in the world.4)第四段:Everywhere one sees evidences of the past. The Imperial Palace i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5)第五段:It is a pity, however, that our efforts to controllooting have not been entirely successful.6)第六段:I wish you could see the city. It is truly beautiful.(2)词语解读请学生配合语境,解读“taken”、“ancient”、“evidences”等生词和短语。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林则徐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林则徐对英法联军的远征中国表示强烈谴责,并揭露了他们的罪行。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历史的背景,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具体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信件的结构和要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英法联军的罪行,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信件结构的把握。
2.教学难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件。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内容和结构。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英法联军的罪行。
4.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英法联军的罪行,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林则徐信谴责罪行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1.文学文化常识(1)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战争。
(3)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和组成。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五篇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1)字音赃物(zāng)箱箧(qiè)制裁(cái)给予(jǐ)....恍若(huǎng)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g)眼花缭乱(liáo)......惊骇(hài)晨曦(xī)瞥见(piē)劫掠(jié)....(2)词义【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说教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所选的五篇文章包括了新闻、小说、战地通讯、散文、书信等多种体裁。
通过学习这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使学生认识战争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材对本单元阅读提出以下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给法军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对圆明园给予高度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中国的极大尊重和同情。
【说学情】文章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明确的,这虽是本文的重点,但却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如果在课堂上讲授这些内容,无疑是一种浪费。
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难点是一些重点词语、语句的深刻理解;对于执教者来说,通过关键词语、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使本文的教学发挥最大的价值。
【说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生动深刻的语言,理解反语修辞的作用。
3、体味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生动深刻的语言。
【说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生动睿智的语言。
点拨法——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训练法——通过口头表达,写颁奖词,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说教学流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情境创设,激趣导入→解题释题,信息交流→初读课文,感知文意→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是执教者应该耗费头脑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行为以及作者对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文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背景丰富:本文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联手进攻中国,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论据充分:课文中,作者针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列出了一系列罪状。
这些论据充分揭示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3.语言特点鲜明:本文采用了讽刺和嘲讽的笔触,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技巧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一战争的具体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此外,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题材的议论文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一定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论据,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论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评价课文的语言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封由清朝官员丁汝昌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信中表达了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愤怒。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封信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专有名词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信中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难点: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内容。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感悟爱国情怀: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讨论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撰写感悟。
5.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据,以及自己的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中国人的抗争精神2.对侵略者的愤怒作者的爱国情怀:通过信中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您带来了5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说课稿: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分解重点、难点。
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和讽刺意味的信件,作者用锐利的笔触揭露了当时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历史,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讽刺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爱国情感,提高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培养对和平的渴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讽刺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如何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阅读、讨论、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林则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件,信中林则徐对英法联军的远征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态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爱国情怀,认识到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爱国情怀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4.写作: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5.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林则徐的信件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文问题和讨论,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讨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3.爱国情怀的评价:通过写作和分享,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7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是以 letter 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烈谴责和抗议。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十分激烈,充满了对于侵略者的愤怒和对于祖国的热爱。
教材将这篇文章选为九年级上学期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历史,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语文素养,但是他们对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历史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激烈,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2.原因: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他们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同时,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比较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历史地图等辅助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课件
4、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给(jǐ)予 珐(fà)琅(láng) 晨曦(xī)
箱箧(qiè) 恍(huǎng)若 眼花缭(liáo)乱 瞥(piē)见
制裁(cái ) 琉(liú)璃(lí) 惊骇(hài) 劫(jié)掠
5、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 ;雨果对中国的同情受人尊敬) 4.师生再次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一、说教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 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 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在信中,雨果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 点,愤怒谴责和批判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本文所涉及的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的这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雨果对这件事的 看法体现了他作为世界文豪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他深切同情中 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 充分尊重。课程教学皆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提升学生的格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 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说,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 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老子也说 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 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 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材内容分析课文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的谴责,同时对中国的圆明园这一伟大的艺术瑰宝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文章既有对侵略者丑恶行径的批判,如“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这种直白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又有对圆明园艺术价值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通过对比、类比等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圆明园的伟大和英法联军行为的不可饶恕。
3、教学目标基于教材的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赞誉”“晨曦”“瞥见”等;掌握书信的格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析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体会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掌握书信的写作格式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雨果人道主义精神在文中的体现;理解文中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的内涵。
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如在字词积累、语句理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对于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的能力。
2、思维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开始能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但是对于像雨果这样复杂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景洪市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染色后还需要用清水洗去浮色后再制片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导致色素带重叠C.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作为实验材料D.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时,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2. 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
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杂交组合亲本类型子代雌雄甲黄色(♀)×黄色(♂)黄238黄230乙黄色(♂)×黑色(♀)黄111,黑110黄112,黑113丙乙组F1中的黄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黄358,黑121黄243,黑119 A.毛色的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B.丙组子代雌雄黄色个体全部携带致死基因C.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雄性激素促使其表达D.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且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3. 摘除卵巢并移植进睾丸的母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发生的变化是()A.第二性征消失B.仍然具有下蛋的相关结构C.出现公鸡的交配行为D.变成一只公鸡4. 下列关于羊膜出现的说法,错误的是()A.羊膜是脊椎动物都具有的特征B.羊膜内的羊水为胚胎发育提供了水环境C.羊膜内的羊水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D.羊膜的出现使动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5.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说法错误的是()A.它是指一个细胞所有具磷脂双分子层特征的结构B.它维系了一个细胞中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C.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D.它使细胞内所有酶都被固定化,保证了代谢反应的有序进行6. 右上表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选项中不是此表分类依据的是有无()A.叶绿体B.线粒体C.细胞壁D.高尔基体7. 下表所示不同枝色紫茉莉相互杂交的实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为一篇仿古散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剖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并加以批判。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珍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并加以批判。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材、教学PPT、黑板、笔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任务(5分钟)要求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课文内容、结构和意义的整体性认识。
3.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核心要点和作者的观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4.理解课文(20分钟)通过教师解读和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词组和句子,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受。
5.扩展阅读(15分钟)教师布置扩展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6.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7.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上的扩展阅读任务,进行书面总结。
2. 思考并写下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板书)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
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分解重点、难点。
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
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
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
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
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
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
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
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
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