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及板书【温馨心语】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基础知识(见新学案p85)【自主学习与检测】一、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
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二、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主备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感知本文书法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3.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4.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2.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古典散文。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2.了解文体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祭神祭物的。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这篇祭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导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二、写作背景: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
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仕途不顺,多次遭贬,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病亡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赵与时“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关于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设计
抑( )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殁以( )六月二日耿
东野与( )吾书,乃( )问使者 吊( )汝之孤
其余奴婢,并( )令守汝丧 终( )葬汝于先人之兆( )
殓不得凭( )其棺 吾行( )负( )神明 吾实( )为( )之 曷( )其有极( )!
幸( )其成长 长( )吾女与汝女
言有穷( )而情不可终( )
汝其( )知也邪?其( )不知也邪?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2)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3)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4)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合作】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以( )求斗斛之禄诚( )知其如此
3、翻译下列句子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合作】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小组合作3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既( )又与汝就食( )江南 未尝一日相( )离也
承( )先人后者 吾年十九,始( )来京城
吾往河阳省( )坟墓 遇汝从( )嫂丧来葬
吾佐( )董丞相幕于汴州 止( )一岁
吾去( )汴州 汝不果( )来
使取汝者始( )行 图( )久远者
孰谓( )汝遽( )去吾而殁( )乎!
以为( )虽暂相别 故舍( )汝而旅食( )京师课题源自《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课型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时代背景:唐代文学与社会风貌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朝诗歌空前绝后,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巅峰。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流,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散文、传奇、小说等文学作品 。
请以“假如我能与十二郎对话”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生命、亲情和命运的 思考。
Part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体验和感悟
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分享自己阅读《 祭十二郎文》的体验和感悟,探讨文 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小组代表发言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小组内对课文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祭十二郎文》导 学案
汇报人: 2023-12-31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 拓展阅读与对比分析 • 思考与探究题目设计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目录
Part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 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 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STEP 03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 的“天命”观念?这种观 念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什 么影响?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们 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十二郎?请设计一种有创意的纪念方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
预习导读――评价单
设计人:罗宏涛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10
班名: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难点解决】祭文的写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辩论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
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
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
3、文体介绍
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
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
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
二、诵读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
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
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
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导学案2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二、作者简介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 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
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
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2课祭十二郎文学习方针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省”“致”“就”“诚”“知”等多义词的用法。
2.注意作者感情的复杂沉痛、起伏变化。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此诗所描写的是郊游即目所见,绘出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图”:春将归去,所有植物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那万紫千红,繁花似锦,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寥来凑热闹,化作飞雪。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之印象。
本诗拟人手法运用得分外逼真。
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本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因而又称“韩吏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的《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优秀散文丰富了他的文学理论。
他的诗歌雄健、壮丽,摆脱了大历以后因袭与柔弱的诗风,然而有些诗作险怪、生僻和艰涩,且不够流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师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师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他的散文气势奔放,雄健浑厚。
二、背景简介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弗成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中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三、相关知识祭文祭文是对死者暗示崇敬和怀念的一种文体,一般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或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叙怀念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眠、“尚飨”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 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 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问题一: 1. 韩愈,字,也称,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问题二:祭文通常是。
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在内容指向上,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问题三:《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
第 2 自然段诉说,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 3 自然段回忆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 4 自然段哀叹
第 5 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 6 段表达自己希望“”,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 第 7 自然段联想到,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 8 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的痛悔之情。
第 9 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的悲哀。
第 10 自然段吊慰,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 11 自然段为侄儿的死,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 12 自然段全文结束,“。
”
全文 12 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
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问题四: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答案
问题一答案:退之,韩昌黎,唐代“祭文中千年绝调”
问题二答案: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用的是散句单行也一任情感的激荡
问题三: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
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 2 自然段自己的家世的不幸
第 3 自然段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
第 4 自然段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 6 段“从汝而死”
第7自然段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
第 8 自然段“未始以为忧”
第 9 自然段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
第 10 自然段遗孤
第 11 自然段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
第 12 自然段“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
问题四答案: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师”;
( 3 )叹未老先衰;( 4 )恨小病丧命;
( 5 )哀后辈孤苦;( 6 )疚丧葬难周。
问题五答案: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
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
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