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新论》章节要点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讲义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讲义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讲义一、科学技术的定义与范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的范畴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药卫生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科学技术以经验积累为主,近代科学技术以实验为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三、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客观性指科学技术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系统性指科学技术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创新性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断突破,实践性指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

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五、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哲学的进步。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研究科学技术与哲学关系的学科,它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讲义六、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七、科学技术的文化影响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经济和社会,也深刻影响文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兴起。

八、科学技术的未来展望九、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它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

科学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探讨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技的发展,如何确保科技的应用不会损害人类的利益,如何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第一、四章总结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第一、四章总结

研究生课程论文《科学技术技术哲学经典研读》(读书笔记)课程名称科技哲学原著选读姓名陈靖卿学号**********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任课教师张世远开课时间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评阅日期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科学技术技术哲学经典研读(读书笔记)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1400217021 陈靖卿指导老师:张世远一、科学哲学1.波普尔: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首先要说的是第一位波普尔,他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

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

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例假设或特殊的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

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

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波普尔认为科学哲学的根本性问题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主张用经验证伪注意原则取代经验证实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和非科学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坚持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形而上学虽没有热河科学根据或认识论根据,但却是一种必要的、有意义的假设。

在科学发现的问题上,认为理论咸鱼观察,科学始于问题。

关于知识增长的方式,波普尔提出科学发展是猜测、证伪、再猜测、再证伪地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二章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二章
面,原则上没有科学
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星蓝海学习网
星蓝海学习网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
• 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 的“科技万能论”加剧了 人与自然的对立,面对全 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开 始对科学进行反思,并出 现了反科学思潮,把矛头 科学技术本身
• 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思潮 作为一种对科技万能理论 的警示,有积极的一面, 但是将生态危机归罪于科 学技术的发展却有失偏颇
科学技术哲学
讲读大纲
星蓝海学习网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万能论与生态价值观
• 科学万能论的流行与破产 •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 • 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万能论
• 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 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 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 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
• 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 在征服、改造自然方
星蓝海学习网
“罗马俱乐部”
在1972年提出“增 长的极限”在全球 范围内敲响了人和 自然关系危机的警 钟
“增长的极限”模型
星蓝海学习网
传统发展观的 误区及其引发
的危机
• 18世纪工业革命以 来,人类把发展片 面理解为科学技术 的发达和国内生产 总值(GDP)的增 长,忽视环境、资 源、生态等自然系 统方面的承载力, 没有考虑自然的成 本同时缺乏整体协 调观念
星蓝海学习网
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
• “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星蓝海学习网
“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
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可以解决诸如贫 困、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
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为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加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六章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六章
星蓝海学习网
经验规律与理论规律
经验规律
实际可观察
来源是经验的概括以及 由理论规律“派生”
理论规律
表述为抽象的语言 不涉及可观察的东西 不是观察现象的直接概括或总结
作为一种假说的形式被创造性地陈 述出来的 可以导出多种多样的经验规律
从普适性角度看 理论规律导出的经验规律间的联系 越少,那么说明这个理论的解释力 量就越强 理论提出新规律的能力越大,它的 预言能力就越强
提出作为理论基 本前提的假说
逻辑地演绎出各 种推论,构成一
个理论体系
星蓝海学习网
假说—演绎方法模型的演化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程序
从要解释的现象 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 , 然后再从包含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 现象的陈述
归纳
演绎
星蓝海学习网
罗吉尔·培根的归纳—演绎图式
在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程序上加上 第三阶段,即归纳出的解释性原理 要演绎 出新的与观察 耦合的知识
归纳
演绎
星蓝海学习网
现代假说—演绎模型
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问题,通过非逻辑 的或者直觉的猜测——所谓智力突变(……),导出一 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检验陈 述(O C),然后,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 归纳出(→)被确证的结论(H C)
星蓝海学习网
波普的演绎模型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
因果解释
概率解释
起源解释
结构解释
功能解释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
• 科学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发展进程、预见 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 造世界的思想基础
• 科学预见是科学理论能动作用最鲜明、最 显著的表现之一,也是科学理论相对独立 性最有特色的表现之一

科学技术哲学 复习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 复习笔记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资料自然科学及基本性质。

答:自然科学是总体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具有广泛联系和影响的社会现象和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是正确反映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动态知识体系。

基本性质:1.自然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1)自然科学虽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但它反映的不是社会现象,不是社会存在,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自然科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2.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1)从理解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是人类支配自然界的能力的组成部分;2)同具体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物化形态的生产力、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相比较,自然科学作为生产力有其特殊性。

自然科学的主要特点。

答:1.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般特点:1)客观真理性;2)社会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动态发展性;2.自然科学的特点:1)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无阶级性;2)自然科学的结论具有可重复验证性;3)自然科学成果具有人类共享性;2.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特点。

答:1.创造性:1)体现在科研劳动的目的或任务的确定方面,科研劳动是以创造为目的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2)突出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3)集中反映在科研成果方面,科研成果都应该具有新颖、独特和一定的价值,只是评价科研成果的三项重要的指标。

2.探索性:是指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所进行的寻求;1)科学研究是向未知领域进军的事业;2)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创造,创造意味着求新、求异、求好、不重复以前已有的东西。

3.高风险性:1)科学研究有可能遭到习惯、保守势力的反对;2)科学研究具有高失败率;3)科学研究具有严酷的竞争性3.科研的基本类型答:基本类型:1.基础研究是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造性活动。

2.应用研究虽然也是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的系统活动,但它要考虑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标。

科技哲学大纲

科技哲学大纲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大纲与讲义第一讲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一、什么是科学1、科学一词的由来2、科学是严密的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3、科学的结构:(1) 数学是科学的皇后(4)地球科学(7)生命科学(2)物理学是科学的皇帝(5)化学(8)社会科学(3)天文学(6)微观理论二、技术1、技术一词的由来2、技术的科学定义: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迎新积累的经验知识技巧以及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3、技术的分类(1) 信息技术 (2) 材料技术 (3) 能源技术(4) 海洋技术 (5) 空间技术 (6) 生物技术4、高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区别: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表现为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因此没有社会属性.技术则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一方面,人们在运用技术来改变和控制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技术,把技术运用于何种方面,却要受到种种社会实践条件的制约.如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教育文化乃至民族传统都会直接以或间接地影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2、联系:科学是基石,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并起指导作用.技术为科学提供新课题和手段,推进科学发展四、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1、意大利 2 英国 3 法国 4 德国 5 美国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2、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六、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1、技术创新2、技术转移3、技术引进七、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八、知识经济的兴起1、什么是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智力资源为其第一要素.2、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并且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九、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史鉴使人明智(培根)1、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懂得科学技术史就不会真正理解社会发展历史。

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

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

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考试范围: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理论依照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

认为,哲学探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因而必须悬置哲学的基本问题,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把哲学变为科学的“副产品”。

人本主义,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主要指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否认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性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要求哲学面向现实世界,要求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要求在揭示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同时,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与行动的真正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哲学重点

科学哲学重点

科学哲学一、自然观1、科学技术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内容含义: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哲学反思,一方面反思科学技术自身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1)自然观(2)科学方法论(3)技术哲学(4)科学技术与社会2、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其本质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组成的人机系统。

3、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1)笛卡儿的自然观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机械系统,在上帝给它提供“最初起因”之后,就严格按照机械运动规律运行下去;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也严格遵循物理定律。

(2)18世纪英国经典机械论自然观代表人物:霍布斯与洛克基本思想:(1)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3)一切物质运动都遵循严格的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4)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物质的外部。

(3)18世纪法国的机械唯物论代表人物:拉美特利和霍尔巴赫。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霍尔巴赫: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链条。

(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

)4、辩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自然科学基础基本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永恒发展。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自然科学基础:①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②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的地质“渐变论”;③迈尔、焦耳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④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⑤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⑥生物学家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⑦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⑧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发现元素周期律。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资料科学技术哲学是关注现代科技的科学哲学,研究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哲学学科。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科技问题成为社会和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科技发展历程、评估科技成果和面对科技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为可能参加科学技术哲学考试的读者,撰写一份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哲学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科学和哲学——所合成的一门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是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方法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科技与社会、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

二、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则、规律等内容的学科。

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科学研究的逻辑。

科学研究的逻辑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假设与验证、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并对科学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社会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研究的是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现实问题。

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科技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及人文性,科技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明、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科技的推广往往会引起社会和文化变革,对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科技与社会问题不能割裂开来进行考虑。

四、科技与环境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化等现代生活的特征,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居住区域的健康安全和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

因此,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三章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三章
其所达成的普遍共识是最基本的伦理诉求,即底线伦理 • 商谈伦理有局限性,还应该对伦理基础进行反思性重建 • 将商谈伦理与伦理基础的反思性重建相结合,才能形成
价值与伦理的回复机制
星蓝海学习网
开放性的伦理体系与伦理精神的创新
• 鉴于科技的迅猛发展 使传统静态伦理体系 的弊端日益凸现,应
该建构一种开放性的
伦理体系以应对科技 伦理实践中大量涌现 出的伦理问题
• 与传统的静态伦理体 系相比较,开放性的
科技伦理体系有三个
新的特点
开放性的科技伦理体系是一种 实践伦理体系
开放性的科技伦理体系十 分注重规范的动态建构
开放性的科技伦理体系具有较 大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可行性
星蓝海学习网
科技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延伸
• 从个人伦理向集团伦理和 集体伦理的延伸
星蓝海学习网
科技实践中的伦理与道德重建
• 商谈伦理与伦理基础的反思性重建 • 开放性的伦理体系与伦理精神的创新 • 科技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延伸 • 传统与现实冲突的焦点
星蓝海学习网
商谈伦理与伦理基础的反思性重建
• 伦理中道的基础应该是通过对话与反思所建立的原则 • 商谈伦理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星蓝海学习网
•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 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科 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 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更 为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
谋取更大的福利
• 科学的社会规范遭遇到科 学建制内外两个方面的冲 击和挑战
• 在功利和求知双重目标并 行的大科学时代,应强调
外在的有力的规范结构
的建构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的职业伦理与科研的伦理原则
• 技术的演替由 社会因素决定
星蓝海学习网

科学技术哲学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要点1 卡尔纳普:证实原则生平著作*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

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两类命题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

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

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

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2 波普:证伪主义生平著作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生于奥地利。

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

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

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

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

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九章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讲读大纲-第九章
• 进入阶级社会 ,文字符号的发明 ,形 成了天文、历法、力学、医学、军事、 哲学、历史、文学等较为系统的具体 知识体系,出现了近代自然科学与人 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雏形
• 文艺复兴后,以人自身为核心的人文 学科分化发展,自然科学各学科相继 从自然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 ,研究具 体社会运动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等社会科学门类相继发育成熟
现实中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 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背景和氛围 中展开的
• 区分人文社会科学
的两重属性、两重功 能,最终在认识论与 价值论之间保持“必 要的张力”
作为 科学 的人 文社 会科 学
作为科学的认知方式,追 求的最高目标仍然是关于 人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也采用科学 化的方法
星蓝海学习网
• 真理性与价值性在实践中是对立统一的,这就要 求我们摈弃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认识 论框架与价值论框架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追求 认识的真理度,又追求评价的合理度
星蓝海学习网
认识功能
描述功能
• 把研究对象“复制”到主观世界中,建构起研究对象的“模型” • 回答人文社会世界“是什么”的认识目标
• 过分强调个人价 值和个人利益
片面意识形态化
• 把人文社会科学 同意识形态混同 或者截然对立
• 人文社会科学有 作为意识形态的 一面,也有超越 意识形态的一面
星蓝海学习网
恰当设问和应答
设 问 方 式 的 转 变
现实性:要敢于走出书斋,突 破已有的理论框架和教条的束 缚
多元化:研究者应该以开放的心 态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念,从不同 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和人,创 造性地提出问题
解释功能
• 解释功能是指认识主体对人文社会世界意义的揭示和阐释,是 对人文社会现象的价值、作用、效应的理解和把握

科学技术哲学(更新版)教学内容共32页文档

科学技术哲学(更新版)教学内容共32页文档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毁于随。——韩愈
科学技术哲学(更新版)教学内容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科学技术哲学部分基础理论整理

科学技术哲学部分基础理论整理

经验主义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

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

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工具主义通俗的说就是把为了达到目的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东西都归类到工具概念里的一种思想模式。

包括人,事,物,法律,规章,制度等等。

在工具主义者眼里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只分有用和无用两种就是工具和非工具,包括他本身。

美国哲学家J.杜威对其实用主义理论的一种表述。

杜威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

他强调,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便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杜威主张工具主义的目的,是试图避免W.詹姆斯哲学中过分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使实用主义具有更浓厚的科学和客观的色彩。

证伪主义:(1)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梳理

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梳理

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梳理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分支,通过对科学技术本质、发展规律、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旨在提高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将对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1.1 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与特点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科学技术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等问题,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的关系等,是对科学技术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哲学思考。

1.2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科学和技术。

科学是以现象为基础、以理论推测为方法的认识活动,而技术是在科学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应用而形成的一种实用性活动。

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哲学基础、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结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二、科学技术的哲学基础2.1 科学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逻辑,理性思维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

科学思维方式强调逻辑推理、实证观察和实验验证,以证伪性和可证伪性为基本标准,追求客观真理。

2.2 科学的理论结构与知识建构科学的理论结构包括范式理论、科学范式与科学革命、科学理论的层次结构等。

科学知识建构是通过科学方法的实践过程逐步积累和修正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3.1 科学技术发展伦理科学技术发展伦理强调科学技术的道德影响与道德应用,包括科学道德、技术道德、科学伦理等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道德价值观相协调,不能违背基本的人类尊严和社会公正。

3.2 科学技术应用伦理科学技术应用伦理关注科学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带来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包括科学技术的风险评估、社会公平与公正、隐私保护等。

科学技术应用伦理旨在指导科技发展与社会应用的平衡,推动科技的人本发展。

四、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4.1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秩序、文化价值等方面。

社会学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考研科学技术哲学知识点整理在社会学考研中,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涉及到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

下面,将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证主义、验证主义、演绎法、归纳法以及假设和实证等方法。

实证主义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验证主义认为真理可以通过经验的验证来确定;演绎法强调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情况;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情况得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式。

二、科学革命与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和革命。

科学革命一般指的是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欧洲发生的从中世纪封建的传统学术体系到近代科学的转变,标志着从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转变。

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三、科学理论与相对主义科学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它们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和指导思想。

科学理论要求具备可观测性、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等特征。

科学理论可以帮助科学家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然而,科学理论也存在相对主义的问题,即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改变是相对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而言的。

四、科学伦理与科学责任科学伦理是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科学家应该遵守科学伦理准则,如诚实、正直、尊重他人等。

科学伦理还涉及到科学研究中的一些伦理问题,如动物实验、基因编辑、数据造假等。

科学研究者应该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科学责任,保持科学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五、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科技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环境也反过来影响科技的发展。

科技不仅仅带来了经济、生活的变化,还对社会结构、文化、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科技失业、隐私保护、道德伦理等。

因此,科技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需要形成有机的关联。

科学技术哲学的导论

科学技术哲学的导论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读书笔记11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述科哲的定义:是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哲产生的特定背景必须是在科技时代而且必须是针对科技及其相关问题提出的。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又有了许多变化,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在该学科领域陆续分化和形成一系列专门的学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自然哲学,生态哲学,环境问题等等。

这鞠话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明确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多个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哲学在辨证中相互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科学引进的特点是,现实性,新兴性,多样性。

显示围着“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从新兴性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引进的时效大大增强,包括新兴的甚至有国际学术界尚有争议的学科和科目,多项性方面体现了科学中引进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然而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一个特征是人文追求从科技思潮中萌生。

科学技术哲学的几个误区:第一,知识方面,没有区分不同性质的科学与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把一切真理都冠以“科学”之名,把凡是正确的东西都认为是科学,没有区分狭义的科学知识和广义的科学知识,狭义的科学知识一般指实证知识,广义的科学知识必须注意要把他与狭义的科学知识以区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把狭义和广义的知识严格区分,但是两者也要相互渗透,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达到共同进步。

第二,在方法论方面,对“什么是科学方法”缺乏共识,也不理解“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的灵魂”,由科学共同体内部缺乏公共的学术规范,大家往往各行其是,没有一个能让大家达成共识的标准,这就要求科学界制定出一个共同的标准去规范约束控制这一鱼龙混杂的局面。

第三,在实践方面,不能恰当处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科学与技术关系方面,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的态度,或者简单对应或是截然分开,在科技、生产、社会三者之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作机制,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对整个社会服务。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自然辩证法复习PPT》配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自然辩证法复习PPT》配套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第一节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反思与中国科学的困惑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主要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主要是求真,质言之,就是“是什么”。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实质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与覆灭。

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主要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精神世界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主要是求善,质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

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此既,人文主要为科学向导,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主要关系既如此。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教育,首先是教会如何做人,是要开发人性,要有高度责任感。

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七个方面:第一,民族的存亡。

第二,国家的强弱。

第三,社会的进退。

第四,人格的高低。

第五,涵养的深浅。

第六,思维的智愚。

第七,事业的成败。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来就是交融的,所以,应该交融,可以交融;但是,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两者被人为地分离,危害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交融,务必交融。

交融则两利,分离则两弊。

交融不仅利于两者的发展,而且根本是有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科学文化植根于人文文化,人文思想应当为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航。

2、中国科学的困惑(标准)(一)从政治与科学的关系来看,科学处于政治的附属地位,科学没有获得与其发展相当的独立地位;(二)从教育制度与科学的关系看,科学教育沦陷为数学公式应用于事实的处理,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物象的实验和独立探索之能力;(三)从文化制度与科学的关系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于国人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了有害的作用;(四)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看,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妨碍人们正确认知物象的思想根源,希腊哲学之所以能够孕育科学,其重要的自然观是,希腊人认为自然物象秩序是被遮蔽起来的,人的感官不能感知物象内部的秩序,因而人们只能通过实验(即智慧之运用——技术手段)揭开物象背后之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部分讲到了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反思与中国科学的困惑。

西方学者对科学技术从学术背景、文化、政治及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非常值得我国科学界和学术界认真地思考。

从政治与科学的关系来看,健康的科学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科学研究制度也不会健康有序地运行。

科学研究者需要自由地探索,科学不应该被置于工具理性的地位,不应该受到政治目的的支配。

我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代中国缺少具有影响力和独创性的科学家的原因。

从教育制度与科学的关系看,邓小平早就认识到,要繁荣科学技术,教育必须先行。

然而,当代中国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非常同意邓老师的观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上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现代形式,对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起着极大地破坏作用,应当坚决放弃。

教育应当奉行邓小平提出的智力发展和“三个面向”的理念,教育的核心是智力开发。

开启受教育者的智慧大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文化制度与科学的关系看,科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智力现象,科学深深地扎根于人类数万年文明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当代大学的首要职责是传承人类文明,创新人类文化,开发人类个体的智慧,更新生存思路,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及现代人的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应该遵循最起码的原则——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的个人是何种身份,拥有何种文凭,只要他的研究、发明和创新经得起实践检验,整个社会都应当予以尊重。

物质与实在这一章节,邓老师通过阐述、对比列宁、邦格和张华夏的物质概念,提出了自己重新定义的物质概念:物质就是具有质量或能量的实体。

实体就是一切变化中的不变者,一切生灭的本源,是不可毁灭的终极实在。

具有质量或能量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物质本身具有而不依赖与它与他物的关系的特性。

物质是独立自存的,是独立之有,而不是旁他之有。

物象不是独立自存之物,而是旁他之有。

物质具有两大根本特性——质能特性与实体性。

物质是万象之源,而实在并非仅仅是物象,它还包括人类心灵所造就的精神现象。

迄今为止,关于实在之谜的科学理论,都不是揭示出来的,而是心灵和智慧的创造。

对于物质与实在的关系,邓老师通过案例的讲述与分析使我对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凡是物质的都是实在的,但凡是实在的却并非都是物质的。

物质与实在是真子集合的关系,就存在而言,物质仅仅是存在之有的一部分,并不是其全部。

科学认识何以可能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人类何以能够认知自然。

探讨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探索人类智慧的源泉、性质和界限。

自然界的物象本身并不会主动地向人类昭示它的秩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把物象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实践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必须依靠自然而生存,这就需要了解自然界各类物质的属性,并建立起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头脑中的因果观念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符号化的图式建立起来的操作程序。

书中讲到了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实验方法就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逼婚’和‘强暴’。

”细细品读下来,这种比喻十分精妙。

自然界的物象秩序是隐蔽起来,单纯通过人的感官是不可觉察的,必须借助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将其掩蔽之物去除,使隐晦的部分呈现出来。

另外,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观条件是,在自然物象面前,必须拥有高度的激情,对自然物象没有激情和敏感的人,是不适宜做科学研究的。

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复杂性这一章节首先谈到自然万物,相生相克。

依赖现有的科学理论方法无法理解复杂性现象,因为无法通过现行科学理论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建模分析。

书中邓老师提到:复杂性根植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探究复杂性必须从事物的特征、性质和关系入手。

只有深入探索事物在微观层次上的作用原理,才能获得宏观物象变化的所以然理解。

这一章节的第二部分讲到系统论与复杂性。

系统是我们方便认识事物的一种认识框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复杂性现象,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

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暴露了为科学赢得荣耀的数学方法的局限性,故此,系统论主张事物之间密切的相互作用要求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变量因子都纳入我们思维
的描述和框架之中,不能省略和简化,只能采取唯象的描述方法。

为实现这一目标,系统论提出分层次处理各类要素变量的方法。

这为我们研究复杂性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学的边界这一章节,邓老师从人类智慧的特性出发,为我们解读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伪科学这四者的关系。

人类智慧的特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而工具理性是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在人的实践理性中,两种理性应该是互补的并不可分离的实践智慧。

科学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诸多成果之一,科学应当与人类文明的其他分支系统保持和睦共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姿态。

通过邓老师的层层解读,我认识并理解了上述四者的关系。

人文不是科学,而是学科。

因为人具有多样性,对人的研究得不出普遍真理的结论。

人文为科学导航,科学需要人文智慧的引导才能健康发展;宗教不是科学,宗教负责信仰,科学承担理性的责任,两者可以和平共处,甚至相互支持,相互贯通;技术不是科学,技术就是人们做事的方式,技术的行为导向不是以揭示自然物象的奥秘为目的,而是以改进人们做事的行为方式为目的;伪科学不是科学,诸如炼金术、占卜、算命以及那些不能由观察和实验程序予以检验的理论都不是科学。

科学发展的模式这一章节是邓老师的独创内容。

“发展”一词表示科学所取得的进展,也含有“进步”的意思。

邓老师为我们阐述和分析了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劳丹关于科学发展的认知。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大胆地断言了科学理论进步的路径——通过猜想而进步,但这只是科学理论进步的情形,科学不只是由理论构成的,实验是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库恩将科学的进展过程说成是“革命性的”,他这种“科学革命说”的理论要点是革命前和革命后的新旧范式是不可通约这一论点,这种说法有其缺陷;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是把退化的研究纲领转换为进步的研究纲领。

科学理论的增长是通过研究纲领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

这种理论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研究纲领;劳丹关于科学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的进步体现为研究传统的进步,即如果一种研究传统解决了两个相互竞争的研究传统所共有的那些问题,那么这个研究传统相对于与它竞争的那个研究传统来讲就是进步。

当然,我更加同意邓老师的观点:研究科学发展应当采用宏观的、粗线条的框架体系;在研究科学的进步方面应当采用微观的比较分析方法。

“进步”是一个历时的、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先前竞争的理论而言的。

科学与文化这一章节首先为我们解释了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文化孕育了多样化的思想传统;多样化的思想传统则催生、促进了科学的繁荣昌盛。

孕育近代科学的文化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必须深入地探索、研究古希腊文化对于科学发展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探索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在我国的繁荣,这才是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自治、民主和辩论的生态系统。

开放的意思是指中国文化需要吸纳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对于科学来说,文化没有地域、优劣之分。

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是科学在中国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包容是一种学术生态,科学是探索“天道”的学问,在这里,不容许“官道”插手,同样不容许“人道”混杂其中。

天道、人道、官道各行其道;自治是针对科学理论的创建过程而言的,它是科学研究不同于工业化生产的奇特之处,一项科学研究不可能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完成,科学研究的成果注定只能是个人“工艺品”;民主是指即使某种权威的科学思想或理论占据统治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压制反对或对立的发表,对此,书中邓老师对我国的学术等级制度提出严厉的批评;辩论是科学研究所应有的文化环境,通过辩论,才可以达到解蔽的境界,才能开放自己的观念,才能交互印证,最终达致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