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技法研究
国画创作中线的运用研究
二 、 线 的 造型 特 点
突 出。画 家要有 敏锐 的观察 力 、深刻 的理解力 和高度 的概括 能力 ,才 能适
当运用夸 张手法 ,突 出对象 特征 ,达
过于光 ,会觉得溜滑 ,缺乏趣 味;如果 过于毛 ,则显得松散和干燥 。所 以,用
线时要 根据 画面需要来控制光 与毛 的程 度。 曲直 :曲直是线 的走势 , “ 一波三 折”是直中见 曲 , “ 屋漏痕”是曲中见
特 征 和 画家 个性 风 格 的统 一 。此 外 , 中国绘画 的观察 、创 作方 法一般 不是
增 加画 面气氛 的动感 ,像 陈老 莲 的屈 原像 ,削瘦的脸型和夸张的肥大袍子形 成对 比,表现了屈原忧国忧 民的形象。
( 三)抒情性 ‘
粗细 :指线条 的占纸宽度。细如高 古游丝 ,如北宋 院画 的用线 ;粗如梁楷 泼墨 ,如黄慎、徐文长粗头乱服。
抽 象 、提 炼 出来 的 。在 国 画教 学 中 ,
“ ”实际是用 笔 ,笔 的结果 是线 条 。 笔 线具有相对描写 真实 形状 的状物能力 , 因此 ,线 是联 系笔墨语 言与 真实形 状
观察 和表 现方法 的 。程 式化 的线 条具
有 鲜明 、突出 、表现力 强 的特点 。 中 国画家在 长期 的实践 中创造 了多样 的
国画创作 中线 的运用研究
武 陟职 教 中心
摘
王 杏梅
要 :中国绘画 以线为特征 ,线一直作为 中国绘画的主要 造型技 法和表现手段 ,并在长期发展 过程 中由幼稚到成熟 ,由简单到丰 富多
彩 ,逐步创造 了线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 力,形成 了中华民族绘 画独特 的风格 ,并构成 了东方艺术体 系的主要形式。分别从线的特征、线 的造型特 点、线的形式法则和质量要 求、线 的组织形式、用笔和用线五个方面对 国画 中线的运 用进行 简单分析。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线条艺术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线条艺术如何展示线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精髓之所在,对于中国人物画的形态和情感概括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人物画中,线条的运用极为丰富,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更是一门艺术。
当前我国国学兴盛,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时,线条又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因此,研究中国人物画的线条艺术,对于深入研究中国人物画,甚至是中国画、中国传统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今东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绘画艺术的交流碰撞更是多见。
如何更好地研究中国画的线条艺术,继承中国画的线条艺术?如何促进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在交流发展中获得长足进步?这些都是我们所面对的、亟需解决的任务。
中国论文网/7/view-12974852.htm蒋兆和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在现代中国画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蒋兆和先生的画风受到了徐悲鸿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人物绘画艺术和技巧方面采用全新的笔法技巧,将写实和写意相互融合,丰富了整个中国水墨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技法,将中西方的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生人性理性的表达方式。
中国的水墨画,一般来说是文人墨客非常喜欢的、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一种能够将中国人物的造型魅力发扬光大的绘画艺术,目前中国水墨现代绘画艺术,在蒋兆和先生的引领之下,已经走在了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前列。
刘曦林等整理的《蒋兆和人物画讲义》(2007年1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是根据蒋兆和先生人物画讲稿整理而成的。
全书共十六章,通过大量的实际画例来阐述绘画原理。
同时,蒋兆和先生创立了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中国画的素描―白描―水墨为程序,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中国人物画写生体系。
该书的内容和课程排列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只有空洞的理论或者干瘪的画例,书中系统介绍了“素描问题”“国画系四年教学总结”“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课在写生中的总结”“�F实主义与真、善、美”“中西艺术的对话”等内容。
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运用技巧
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运用技巧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强调对人物形象、服饰细节的精确描绘,注重细腻的线条表现和画面的细节处理。
下面我将从线条的运用技巧来介绍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技巧。
首先,工笔人物画对线条的运用非常重要。
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形态特征、服饰纹理等。
在画人物头部时,线条要柔和、流畅,轻灵地勾勒出人物的脸型、眼睛、鼻子等特征,使画面有生动感。
人物身体的线条则要力度适中,线条要有张力,体现出肌肉的稳定感。
当描绘衣服和服饰时,线条要有变化,能准确地表现出服饰的褶皱、纹理等细节,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工笔人物画还注重线条的精细处理。
人物画需要精确地描绘面部的各个部分,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
所绘制的线条要准确无误,精细入微,力度掌握得当,使得人物的面部特征真实可信。
画面细节的处理也需要用到细腻的线条,通过精细的线条表现对人物服饰的纹理和细节进行描绘,真实地再现出人物的服饰特点,增强画面的细腻感和立体感。
此外,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运用还需要注意层次感的表达。
画人物时,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来突出人物的主次关系,将重要的部分用粗线条描绘,轻松干练;次要的部分则用细线条勾勒,突出层次感。
利用线条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形态和服饰纹理的层次感,使画面更加丰富有深度。
最后,为了更好地运用线条,在进行工笔人物画创作时,可以参考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学习他们对线条的运用和表现手法。
例如,可以学习顾恺之的线描精湛、意境深远,吴道子的线条骨感、有力,张大千的线条流畅、激情四溢等。
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提高对线条运用的理解和把握,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
总而言之,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运用是画家表现人物形象和服饰细节的关键之一。
合理运用线条不仅可以描绘出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身体形态,还可以表达出服饰的纹理和细节,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因此,在进行工笔人物画创作时,画家需要注重线条的柔顺、精细、层次感,并通过学习名家作品,不断提高自己对线条的运用技巧,以创作出更富有魅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浅析古典工笔画的用线法则
浅析古典工笔画的用线法则李晓明古典工笔画属于造型写实、线条严谨、色彩靓丽、描绘细腻的画种,工笔画法是国画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工笔画既然属于国画范畴,那么线条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很多工笔初学者甚至中级学者往往将精力过多的放于画面的色彩、构图等方面,对线的运用不甚严谨,对线条的质感、空间、阴阳等方面也知之甚少,一张作品完成以后因为线条的质量不过关,总觉得画面不够完美,尤其是神采方面欠缺不少。
有感于此,笔者特撰此文,从基本技巧层面上就古典工笔画中的用线要点、以及线条的审美意义,和大家探讨一下古典工笔画中“线条的艺术”。
线,按照西画素描中的观点“世上本无一根独立的线,线不过是面与面之间的转折处”。
所以西方绘画中,线更多的时候只是作品设色前的一种“定型”手法。
虽然,西方画家中也出现过如安格尔、拉斐尔这样的用线高手,但究其本质仍只是从“造型”这一点出发来完善线条的。
并没有将线上升到一种“独立审美”的高度。
而中国画则不然,远在隋唐时期的人物画就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说法,这就是对二位画家用线风格不同的形象比喻。
古人就绘画中线条的形状甚至详细分类出“十八描”之说。
如:“兰叶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游丝描”等。
在线条的用笔上又有“虚入虚出、实入虚出、逆锋入纸、顺锋切入、收笔回锋”等多种变化,这些分类都是通过画面中的线条表现出某种美感形式的技巧。
笔者认为,理解古典工笔画中的用线法则,需要从质感、阴阳、空间、虚实这四个方面去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几个基本法则。
首先说“质感”。
谈起“质感、阴阳(明暗)、透视(空间)”,许多读者或许会认为这些都是西画的理论,中国画不用讲究这些,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凡是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相通之处,何况同为美术分支的西画与中国画呢?我们如果仔细欣赏一下元永乐宫壁画,就会发现画中的用线对质感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
如衣纹的轻盈、虬髯的飞扬、尺牍的平实、手足的柔软、枪戟的锋锐无不表现的惟妙惟肖。
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描艺术
人物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绘画活动开始,中国人物画就是以线造型,用线来表达人们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在逐渐改变,与此同时,中国人物画的线描艺术也在随之改变。
一、“线”的审美价值中国画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以线作为造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线条在工笔人物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学习和了解工笔人物画,首先就要从“线”开始,理解“线”的组织结构,“线”与“线”之间如何表现,以及用线的规律与技巧等等。
通过对“线”的学习和运用,探讨“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线”在绘画中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纵观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趋势,了解“线”在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线”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线”:中国书画家们坚持“线”的文字书写和“骨法用笔”的绘画特色,使“线”融入了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创造了一种以线造型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中国绘画的线描艺术。
线是工笔人物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主要的造型手段,它的丰富变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画中,一根线看似简单,但在绘画过程中,线有快慢、粗细、干湿等富有节奏的变化,这些具有变化的线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人们的情感状态。
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越加讲究线条美,越加重视意境情趣。
画家们赋予线条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中国画对“线”的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绘画中的“线”主要强调造型,起描画“形”的作用。
二、工笔人物画中的“线”的作用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工笔人物画占居重要位置。
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工笔人物画可分为两派:文人学士派和民间画工派。
文人学士派淡彩薄敷,格调清新;民间画工派设色艳丽。
例如顾恺之、李公麟、陈洪绶、任颐等画家的工笔人物画属于文人学士派,寺庙道观和洞窟的壁画以及宗教画,民间年画等属于民间画工派。
无论是文人学士派,还是民间画工派,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占居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浅谈中国画中线的应用
族文化传 统的基础上形 成的 。除了我们 所知 的用 毛笔 、 墨水 和宣纸之 外 , 国画 中 另外一个 重要的特征就 是用线 ,因而形 成 了 中 国 绘 画 中 一 个 特 殊 的 表 现 形 式——线描 。中国画 的线 , 是绘画 的筋骨 和脉络 , 是一种 以线表型的造型方式 。 这
表 现 出 了灵 魂 , 就 是 这 些 艺 术 作 品 的 经 线
间分割 出现 的美感 。 瓷上的龟 裂纹 , 古 是
画特 定语 言符号体 系,有独特 的审 美要 求 , 求功 力 , 究象征 性 , 讲 讲 中国 画的 笔
墨 之 中 重要 的 一 个 方 面 就 是 线 的 变化 。
【 关键词】 中国画 线 筋骨 脉络
一
、
线 在 古 代 绘 画 中 的作 用
中 国画 是 造 型 艺 术 中 特 有 的 艺 术 门 类 , 着 特 殊 的表 现 形 式 , 在 特 有 的 民 有 是
脉, 通过不断 的积累 , 线也运 用到 了中 国
画 当中 , 起 到 了 同 样 的作 用 。 也 二 、 在 中国 画 中 的意 义 线
石 感 ,吴 带 当风 ” “ 衣 出 水 ” “ 、曹 、王 原 祈
具 材料不计 在 内的话 ,前期 与后 期对笔
墨的理解 和运用则不 甚相 同 ,后 期进入 写意 , 线体变化大 , 验 、 说更多 , 经 学 唐宋
以 后 写 意 画 对 线 的应 用 更 为 完 善 。
的“ 金刚柞 ” 以及 “ 十八描 ” 线 的各 种功 等 能和形态 , 都有不可忽 视的价值 。中国画
一
中国传 统绘 画艺 术长期 把线做 为艺
术 表 现 语 言 ,其 中一 个 原 因 就 在 于 线 可
浅谈中国白描画中线的艺术魅力
浅谈中国白描画中线的艺术魅力【摘要】中国白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以线为主要表现形式。
线在中国白描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线条的表现力、节奏感、韵律美、准确性和纯净感等特点使得中国白描画中的线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线条不仅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还深远影响着艺术创作。
中国白描画中线的艺术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它让人们更加热爱并欣赏这一独特的绘画技法。
通过对线条的运用和表现,艺术家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白描画中的线条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白描画、线条、艺术魅力、表现力、节奏感、韵律美、准确性、纯净感、影响、角色、生动、表现力1. 引言1.1 介绍中国白描画中国白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它以线条勾画人物或景物的轮廓,不加上色,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
中国白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国粹”,是中国绘画中的珍品之一。
中国白描画通过线条勾画人物或景物的轮廓,强调线条的运用和表现力。
在中国艺术史上,中国白描画被认为是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和表现力。
中国白描画可以准确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形态和神态,通过线条的勾勒,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白描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长河中,中国白描画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2 探讨中国白描画中线的重要性中国白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起源于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白描画中,线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是表现形式和意境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白描画中,线条的表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人物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绘人物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遗产之一,人物画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特点。
一、线条勾勒塑造形象中国传统人物画首先借助线条勾勒来塑造人物形象。
绘师运用笔触轻重、快慢的变化,有力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和细节,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个性。
线条的运用不仅准确地表现了肌肉和骨骼的形状,还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使观者在一瞥之间对人物有深刻的印象。
二、墨色渲染营造氛围人物画中,墨色的运用极为重要。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墨色的变化和渲染,通过浓淡变化、悦目的层次感来表现人物的光影和形态。
墨色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服饰、容貌,还可以营造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氛围。
传统人物画往往只使用墨色进行表现,却能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细腻的渲染,将人物的生动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写意表达情感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运用写意的手法,绘师能够在简化形象的同时,抓住人物的精神特质和个性特点。
绘师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用精准而独特的形象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四、注重意境的营造传统人物画强调意境的营造,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观看的愉悦感。
画家通过布局和构图的安排,精心打造出富有诗意和境界感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人物的位置、姿态以及与背景的呼应,都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和静谧的感觉,使观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体验。
五、尊重传统的工艺技法中国传统人物画对绘画的工艺技法要求极高,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绘师需要精通笔墨的运用、用色的配比,以及线条的勾勒和渲染等方面的技巧。
同时,传统绘画还注重媒材的选择和运用,如宣纸、绢纸以及墨等,使画作更具质感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特点闻名于世。
线条勾勒塑造形象,墨色渲染营造氛围,写意表达情感,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尊重传统的工艺技法等,都是传统人物画的突出特点。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物画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更是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线在人物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构图中的主要元素之一,更是表现人物形态、情感和气质的关键。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从线的运用技法到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是十分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贯穿于整幅画面,构成人物的形态、轮廓、神态和情感。
最早的中国人物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书法。
壁画是古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其线条粗犷有力,简洁明快,代表了古代人物画线条的初步发展。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通过对线条的运用,展现了人物的个性与气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物画中线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唐宋时期,人物画开始走向成熟,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在此时期,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尤为突出,他的线条流畅,富有变化,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肌肉线条和衣物的褶皱。
李公麟的人物画也是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他的笔法刚劲有力,线条利落自然,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国人物画中线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物画家通过对线条的精湛运用,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作品。
著名画家赵无极的人物画线条简练而富有变化,他的线条使用极为灵活,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现代艺术家张大千也以其鬼斧神工的线条运用成为了中国当代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线条运用极为独特,能够刻画出人物形态的变化和气质的多变。
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从古代壁画、书法到唐宋、明清时期,再到现代,中国人物画家们对线条运用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都让人叹为观止。
线在人物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是构图中的重要元素,更是表现人物形态、情感和气质的关键。
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我们期待中国人物画家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线”的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人物画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1. 引言1.1 中国人物画“线”的重要性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是绘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是描绘形态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媒介。
线在中国人物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传达画家意境和情感的关键之一。
通过线条的变化和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动态感和神韵等。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条被视为最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细腻的勾勒和疏密有致的安排,传达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内涵。
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不仅是对客观事物形态的描绘,更是画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抒发。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能够通过简练的形式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在中国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是关键,它是连接画家和作品之间情感的桥梁,是表现画家审美追求和意境要求的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特点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描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通过线条的勾勒来表现人物的形态、轮廓和结构,是画家表现形象特征和情感内涵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练而有力。
中国人物画线描注重捕捉人物形态的主体特征,力求用简练而有力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外貌与神态。
线条简洁清晰,不做过多渲染,却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形象。
二、含蓄而富有表现力。
中国人物画线描常常运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通过简洁的线条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线描的表现力在于其含蓄的意境,让观者在简单的线条之间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三、意蕴悠远。
中国人物画线描注重意蕴的表达,通过线条的运用来传达画家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细腻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心灵与人物内心的交流与沟通。
2. 正文2.1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彩绘艺术。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探究
2021·04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用线与造型方面特点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用线与造型方面体现了相当强的技术性。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特征中国工笔人物画特别讲究用线与造型,其特征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它追求“以形写神”。
正如南朝齐梁时期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这一说法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为中国工笔人物画提出了具体的审美标准,希望通过线条勾勒来描绘对象,这在中国画艺术中是具有较高难度的。
即在把握人物造型的形象特征方面追求“应物象形”“离披点画”,让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凸显其明显的艺术特征,这也是中国画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正如唐朝著名的《宫乐图》(佚名),其作品中所描绘的后宫嫔妃有十人之多,她们共同围坐在巨型方桌之前,品茗、行酒令、吹乐、敲打牙板,脸上清晰显现着陶醉的表情,看上去悠闲自得。
在此画作中,创作者追求一种线条与造型上的“以形写神”,将对象人物的外表和所传达出的精神状态描绘得十分真实[1]。
其次,它追求“以线立骨”。
这是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核心,强调以线作为创作手段,保证工笔人物画在毛笔等绘画材料方面的选择有效到位,能够体现毛笔线条的弹性挺拔,同时要求在虚实方面的处理恰到好处,这也就造就了中国工笔人物画对于线条的独特认知与运用。
最后,它追求“形神兼备”。
这一点表明了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形象描绘方面注重气韵、神态。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帛画《驭龙图》中,其所描绘的侧身男子表情泰然自若、神采奕奕,就相当生动。
这幅图的用线与造型将人物所蕴含的气质全部表现出来,特别注重对人物神韵的描绘。
同理,在《女史箴图》(顾恺之)中,作者对人物面部的刻画出神入化,完全将人物置身于画面情境之中,将“传神”的理念全部体现出来,惟妙惟肖、入木三分[2]。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与造型的运用与作用(一)中国工笔画用线与造型的运用线条造型在中国工笔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且历史久远的,见证了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变化与传承过程,在线描种类方面非常丰富。
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研究
线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运用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线在工笔人物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工笔人物画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渐赋予了线条独特的表现力,让线拥有了自身的美感韵律与节奏感。
线的不断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工笔人物画的特性,推动了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线在历代大师的不断钻研与改进中,演变出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其画法、技法的不断改变更新是满足不同追求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线;工笔人物画;技法从最原始的时期开始,线就是人物刻画的基本手段。
每个时代对美的追求都不一样,精神需求也不一样,线随着人的想法在不断改变,承接传统的优势,结合时代的思潮,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变革。
每一次成功的蜕变都彰显着线拥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艺术家董义方在《试论国画的特点》一文中提出的“线是中国画的命根子”更是证明了这一观点。
线与工笔人物画是相伴相生的,在工笔人物画的实际创作中更能明显体现出来线的重要性。
可以说,线是工笔人物画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一、线的演化过程线作为工笔人物画最基础、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贯穿着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工笔人物画的不断演变,线在工笔人物画中也从最初的单一造型转向寄托丰富情感,从功能单一到日渐拥有质感与韵律。
工笔人物画线条的演变过程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
从最早的壁画、彩陶绘画,到后来的绢本设色以及宫廷的工笔重彩,中国工笔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早期的工笔画,线条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以简洁明了为主。
随着艺术的发展,线条的功能逐渐丰富起来,不仅用于勾勒形状,还用于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間关系。
例如:通过线的粗细变化,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软硬、轻重等特性;通过线的排列组合,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结构、纹理、光影等视觉效果。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线条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物画的“线”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线装画。
在古代,中国人物画采用的是偏重于描摹形体轮廓以及线条勾勒的“轮廓派”风格。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钱帛画《女子图》和五代北宋的《千里江山图》等。
宋代是中国人物画“线”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画家米芾、夏圭等强调化法于整体、触类旁通,通过详细的线条勾勒表现人物的衣饰、动态和神态。
他们提出了“头骨法”、“木线法”等构图和线条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对后世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濂等画家更是在人物画的“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人物动态结构,注重肌体形态的线条和笔墨表现。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中国人物画的“线”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在西洋写实画的影响下,开始尝试“中国化”的线条表现方式。
他们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注重线条的动感和变化、灵活而自由的表现方式,并融合了西方写实画的透视和光影处理手法,形成了中国人物画近现代的特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物画在政治、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发生重大变革。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方针下,中国人物画更加强调对社会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揭示,艺术表现上也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表情、动作和情感。
这种时期的人物画线条处理,更注重人物形体的结构和相貌特征的表现。
著名画家吴冠中、李可染、徐悲鸿等人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物画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一方面,国内画家开始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和借鉴,更加注重线条的变化和表现力。
一些画家也开始回归传统,探索古代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中国人物画的线条处理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风貌。
中国人物画的“线”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轮廓派风格、宋代的技法创新、近代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现代的多元化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物画的“线”始终是艺术表现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中国古代人物画“线”的研究
中国古代人物画“线”的研究
张燕飞
【期刊名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3)001
【摘要】线,是绘画的基本要素,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其传神的表现力、
单纯的抽象美,堪称中国美术的创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线,是从自然生活中高度提炼、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发展的程式.这种程式并没有束缚线的发展,艺术家们在承接传统
过程中进一步自我探索、自我表达,从而使线呈现更丰富多样、更个性的面貌.在这
个过程中,理论家们的不断总结与画家们的长期实践相互作用,使骨法用笔、应物象形、气韵生动、以书入画等具有中国画特质的基因层地位得以明确,体现出民族文
化的深厚与复杂.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张燕飞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与人物画的线韵 [J], 史忠平
2.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中国古代人物画"专题比较研究 [J], 黄亮
3.中国古代人物画变迁研究 [J], 陈姮
4.中国古代人物画研究的新范式——评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J], 管克阔
5.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鉴戒教化作用研究 [J], 王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
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中国画线条的艺术形式美,及其对艺术作品起到的重大作用,充分地表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特色和审美意识特征,是宝贵的民族遗产。
一、古代善用线条的名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以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运浮空、流水行地”一样。
顾恺之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
他用线条传神、传情,似乎有途径可寻,可是以当时那种描法营造画面的气氛、气势,表现复杂的内容、庞大的场面,展示精巧美而又变化无穷的法度,就力不从心了。
陆探微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
创造“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
“从精利润媚”的实质性评价来看,陆探微的线条是刚柔相济的,节奏分寸掌握得当,笔到意存,起伏高低,宛转曲折,尽在一笔之中。
古人用春蚕吐丝作为这种细线条的比喻,简直妙不可言。
可以说,陆探微的探索没有冲破限制,却达到了限制中的极限。
二、线条用法介绍中国绘画上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说法,表面上形象地说明了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实际上通过风格的比较,点明了线条的功能及由此引发的美学层次上的问题。
前者豪壮,后者文静;前者放逸,后者严谨;前者疏朗,后者缜密;前者宽厚,后者瘦劲。
这种种不同,都表现出绘画线条的活力。
简言之,是描和写的区别,是单纯表现外形和兼领传达内心的区别。
从北齐的曹仲达到盛唐的吴道子,期间人物画的发展,在线条的运用上产生了质的飞跃。
曹仲达显然奉行顾恺之的线条,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紧窄”,其所谓曹衣出水。
拿“曹衣出水”和顾的“紧劲连绵”对照,是合辙的。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顺史叙述,笔线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辨,他称顾恺之的传人陆探微作的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所谓“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
高古游丝描:人物画用线之法的核心
高古游丝描是中国画中一种非常细劲有力的描法。
六朝时期的顾恺之便是这种描法的代表人物。
陆探微承其衣钵。
张僧繇在高古游丝描的基础上,创“疏体”一派。
“疏体”仍属于高古游丝描的范畴。
唐代梁令瓒临摹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图一为作品局部)是唯一能够反映张僧繇绘画风格的作品。
周昉、张萱等人作画也遵循高古游丝描法,但用线比高古游丝描更粗率。
此描法称为琴弦描。
至盛唐,吴道子一改其法,创造了兰叶描。
相传,他借舞剑助兴,挥毫泼墨,才创造此描法。
由此可以想象,兰叶描用线必然不像高古游丝描那样严谨,而是更富有写意性。
吴道子的真迹已失传,宋摹本《送子天王图》(图二为作品局部)被徐邦达认为是最具有吴道子用笔神韵的作品。
至宋代,高古游丝描依然为很多画家所推崇。
他们还反复临摹顾恺之、张僧繇等人的高古游丝描名作,包括宋徽宗,对周昉的作品也临摹得入木三分。
宋徽宗画作中的用线及其“瘦金书”颇得周昉用线精髓。
还有李公麟,学顾恺之、吴道子,用线兼有吴道子兰叶描的洒脱与顾恺之高古游丝描的严谨。
至宋代,人物画的线描法大局已定,后世的线描法大多由此变化而来。
可以说,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孕育了人物画用线之花蕾,吴道子的兰叶描则生发出了人物画用线之锦簇。
大多数人认为高古游丝描的线条以细、匀取胜,其实不然。
若仔细观看或用放大镜研究古代用此描法绘制的画作,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有文章,由此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用线艺术的雏形与精髓。
高古游丝描的别名为春蚕吐丝描,可谓十分贴切。
此描法就像春蚕吐出的丝,似在飞舞、游动,且细、挺、劲。
张彦远评价它“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中国画用线讲究力度,这也许与高古游丝描有很大的渊源。
高古游丝描细看粗细有别,但粗看又整体均匀、挺拔,变化十分微妙,以至于在印刷品和高仿真制品上很难将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高古游丝描只有细匀感。
于是,人们将高古游丝描这一中国传统经典线描束之高阁,与它慢慢地疏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技法研究摘要: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基本概念及形成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古代人物画中线的特点,表现功能从而探讨中西方绘画中线的比较。
进而研究在古代人物画中的线在其笔墨方面的运用技法等。
关键词:线的形成、线的特色、线的运用技法。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形成1. 线的基本概念研究这个课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古代人物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线的运用.古代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科目,也就是所谓的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
从表现形式上,又可细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这两类又是相对而言,在通常情况下把以工整细致的笔墨完成的画叫做工笔人物画;而一般则是把具有潇洒,奔放,淋漓等特征的叫做写意人物画。
从整个古代人物画来看,工笔和写意都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区别在于工笔的用线一般要求笔笔工整而较匀称,笔笔具到而严谨;而写意的用线一般则要求笔法奔放而多变化,追求意到而笔不到。
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人物画中线的运用,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不依赖色彩,明暗光线等表现手法,而以变化多端的单纯线条来表现描绘对象。
线存在于各种形态的美术中,如: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现代工业设计,书法等。
都可以看到线起到了不可缺之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线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
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也是一条在历代画家手中不断延续变化和发展的线,成为了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元素,同时线也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我们引用古人张彦远评价尉迟乙僧用线:“小则用笔紧劲”,“大则洒落有气概”。
等很多对用线的评论,都是为了说明线。
线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因素,但它绝不是中国绘画的专利,线条在西方绘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西方在对线的研究和运用的画家也有很多如: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绘画大师也在不断的揣摩和学习线的运用。
这说明了线是艺术家心灵表述的特定语言方式,也是艺术家心理活动的表现。
由于线是最简单的艺术语言,可以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看的一切。
无须包装制作快速的记下来。
所以也是画家心灵与智慧的表现,使画家自由的抒发情感等,这些都是对线的地位和作用及特征的叙述。
在这个课题中所讲的线,可以从白描方面的用线来阐述。
它是描画艺术现象的“外轮廓线”。
白描作品在处理上不依赖色彩和明暗等作为辅助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其是依赖于线条布置的疏密,线形的粗细弯曲,线质的刚柔,力度的收放等多变的表现手法来完成的。
因此,欣赏一张白描,就像在欣赏一曲线的奏鸣曲。
从而使线的表现,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关系,成为了白描最基本的语言。
2. 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起源和发展要追诉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可以从对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因为线与古代人物画是相互联系和共同发展的。
翻开中国绘画史的第一页,抓住我们所能看到的一根根厚朴而单纯的线来看。
古代人物画中对线的运用历史悠久。
从上古时期的陶器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以线构成高度概括的抽象人物图案的纹样。
据考察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和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样陶盆。
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画作品。
这时期线的运用比较抽象,单一,但也略见线的初级意识形态。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上看,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独立的人物画,其中1949年和1974年先后在长沙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楚墓中的晚周帛画和汉墓中的绢画,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物画。
从这时期人物画的整体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从形式上看,他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以造型为基础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味。
可以说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人物画上就已经可以看到以线造型的表现形式。
还需要补充的是秦汉时期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主要是体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
到了六朝时期,中国人物画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出现大批的人物画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从现存的作品之一《女史箴图》等作品中我们看到在他的人物造型上也开始由稚拙趋于较准确的成熟,线的运用也更富于艺术表现力,他的线也被美称为“春蚕吐丝”。
随后的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最早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的人物画,主要是以线为主。
出现了似云,似水紧劲连绵的线条。
不足之处就是这些线条的运用变化不大,也相对不丰富。
但这时期线的运用非常严谨,有着不同其它时代的特色。
隋唐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繁盛时期,但人物画仍占主导地位,而对线的运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人物画的高峰期。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画大家。
最具代表的是唐初的阎立本,他是一位杰出的早期肖像画家和人物画家。
从他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用线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线长垂,有厚重感,比较苍润。
唐代中期最具有代表的作品是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的《簪花仕女图》。
他们在对线的运用上采用的是秀丽而有弹性的铁线描,从而生动的刻画出鲜明的人物特点。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享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他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在纸上进行水墨宣染的方法,其代表作《天王送子图》,《地狱变相图》等作品,在对线的运用上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勾线用笔讲究粗细,轻重,虚实,刚柔的变化。
由此产生的“兰叶描”可以说把中国人物画在线的运用上又大大的提高了一个层次。
所以,这阶段的中国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是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
线条的变化运用也丰富多变,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五代两宋时期,由于中国绘画史上各种画种的出现,并且交相辉映,导致中国人物画线的运用又进入了一个高峰。
我们从李公麟的《九歌图》,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宋人《八十七神仙卷》等优秀作品可以看到,人物画无论是在线的造型表现上,还是线描组合的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成就。
而五代,最突出的贡献是很多人物画家继承发展了吴道子的水墨风格,从笔墨概括形体结构的简练和生动上,使水墨大写意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
南宋画家梁楷则在粗放泼辣的用线基础上,开拓了“简笔”“泼墨”人物画的发展,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这个阶段人物画中线的特点:柔中带刚,含蓄,有淡雅之气。
线的流动带有节奏韵律感。
而在写意人物画中线的运用上则带有行草的流畅,劲挺,纵笔挥洒带有强烈的“写”的意味。
这时期的线从艺术风格看,不管是节奏韵律,还是笔墨的简练或生动上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地。
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审美倾向的变化诸多元素的影响,宋人以后的人物画渐渐转向衰落的境地。
元,明,清的绘画,大多以写意山水和花鸟为主。
但也不乏人物画的大家。
如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任颐的《群仙祝寿图》等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这段时期的壁画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在对线的运用上奔放有力,对人的躯干用线古朴,富有弹性。
在对衣纹的用线上大胆夸张,重新组织。
给人一种视觉感动,充分表现了线本身的美。
开拓了线的运用的一个新境界。
到此为止,我们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在这里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从相应时代的作品中概括出来。
每一种成熟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
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完善后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绘画科目之一,我们在对线的探讨和借鉴。
不断地在实践中领悟到中国绘画的奥妙。
人物画自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几百年创造了繁多的用线法,可以通过“人物十八描”来概括。
(二)古代人物画中线的特色1.古代人物画中线的特点我们知道每一种形态的美术类型之所以有区别,因为它们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所以成为别具一格的风格。
也才能从笼统的美术概念中独立出来,所以只有明了其特点后,才能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也才能进行个性的创作。
要想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方面有所创意,就要弄明白其特点。
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古代每一个时期的人物画。
不难找出其线的运用特点。
简要的概括出来,我认为它具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国的传统绘画都是:“以线造型”。
观察每一副人物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都是依赖于各种不同性质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因为人物画中的线就像人体中的骨骼。
起着支撑整幅画的作用。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承担着塑造形象的任务。
第二,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也有着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在前面我们提到线的运用也相当于线描作品。
而线描作品也是一门特殊的绘画,所以它也有着审美价值。
对线的理解,中国历代的画家提倡“书画联姻”,把书法借鉴到其中,引书法入画,发挥笔墨的抽象美。
使中国绘画中的线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和表现手段。
使古代人物画中的线有了审美情趣。
从而具有了装饰美的特征。
我认为欣赏线描作品,就好像在欣赏书法用线的刚健有力,笔墨挥洒的淋漓尽致,用笔的收放有弹性和力度强弱的变化节奏,给人一种视觉陶醉。
第三,“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画派的最大特征,也是中国绘画始终追求的精髓。
同时也是人物画中对线的审美原则。
提出把人物的风貌画得生动,就会传神。
晋代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确立了中国画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念。
即在用线画人不仅仅在于形似,还要提升到神似,要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应该拘泥于外形相似,而应尽力的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韵味,但这种韵味是建立在对真实形象的概括,观察,描绘的基础上,达到“气韵生动”。
画家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则强调的是物我相容,创造出意境,达到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绘画论上也提到神是离不开形的,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体现的这就构成了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特点。
第四,我们知道线条是画家在视觉上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
由于线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节奏感和力量感,这就给人一种视觉感受,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线的装饰性还表现在画家把其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
因为每一个画家在对线的运用上都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除此之外,古代人物画中的线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拿“十八描”说,这些对线的运用在其它画种中是很难看到的。
因为它是随着我国人物画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它为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线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丰富了线描艺术,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古代人物画中线的表现线的运用也讲究笔法.它具有行,停,提,按,缓,疾,回,转等各种笔触。
为使线条产生出奇妙而无穷的变化,古人因此而创造了很多丰富的表现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代嘉靖时邹德中所编的《绘事指蒙》中就古代诸家对线的表现做出总结并提到了“描法古今十八等”。
其实古人所总结的“十八描”,据研究在古代人物画历史中,其中不少技法和名称远在唐代就也出现,后来才逐渐形成几种固定的线描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为了充分发挥线的表现功能,前人对人物画中积累了“十八描”。
即:高古游丝描、琴玄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