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精品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历史演变、重要文献和传统文艺形式等内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文化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A. 自由、人权B. 家庭、尊老C. 个人主义、竞争D. 社会福利、民主答案:B. 家庭、尊老2.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运动,其目的是:A.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C. 恢复传统文化价值观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 打击资产阶级思想3.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水浒传》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答案:B. 《水浒传》4. 唐伯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其_____________而闻名。
A. 诗词创作B. 书法艺术C. 戏剧表演D. 绘画作品答案:D. 绘画作品5. 以下哪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A. 京剧B. 芭蕾舞C. 摇滚乐D. 现代舞答案:A. 京剧二、问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答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家庭观念、尊老敬老、孝道、礼义廉耻等。
家庭观念和尊老敬老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长辈的尊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对长辈的尊重。
礼义廉耻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和交流中不断发展。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解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重要的文献?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文献,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些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的思想和言行。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本21中国文化概论200801~201210名词简答论述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中国传统文化32.阴阳家33.重农主义34.庙会35.鬼魂崇拜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7.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38.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
39.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0.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42.试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32.儒家33.中和之美34.谚文35.“返本开新”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37.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38.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39.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40.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4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观念32.玄学33.本草之学34.五礼制度35.儒学文化圈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37.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38.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中国文化概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1. 文化答: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郡县制答: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3.九品中正制答:是曹魏时期建立的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土族利益。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4.中秋节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十三经”。
答: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他们视中国十三部古书,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奉为经典,这十三部书就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简称十三经。
它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生活习俗等各个领域。
十三经之称,历经数朝才得形成。
汉朝把周易、毛诗、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定为五经,唐朝加上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称为九经,到开元年间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三种书,称十二经,宋朝再加上孟子一书,至明朝总称为十三经。
就传统观念而言,《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为”记”,《尔雅》即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题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3.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简答题1.夏文化的重要征是什么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札".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人世的观点.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6.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7,春秋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于思想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8.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阴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9.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1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①实行"强于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②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②"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12.何谓"文景之治"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①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②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③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16.何谓佛教的"空观"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⑥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⑧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⑩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⑥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⑧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⑦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答: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①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③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25.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子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球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答:自16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罚.28.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赣.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中国文化概论》满分100分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错)1、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是良渚文化。
(对)2、夏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启。
(错)3、这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老子说的。
(对)4、“德”、“能”虽常常“相提”,但却不是“并论”的。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德”常处于主要的或主导的地位,即所谓“重德”。
(错)5、作为道家强调的人格境界,“真”与“假”相对。
(对)6、明清的法律,反映出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特点。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对)7、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才能的人,与西周的“士”主要指武士含义有所不同。
(对)8、孔子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错)9、古文经主要是汉初由老儒生口耳相传的经典,直接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对)10、在古代,“宗”的本义指的是宗庙。
(错)11、隋唐出现了门阀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郡望、谱谍、宗祠大受重视。
(错)12、古代纪年法中的“岁星”,指的是月亮。
(对)13、“九州”是学者们对当时领土的一种地理区域的划分,不是夏商周曾实行过的行政区划。
(对)14、在衣着服饰中,“绅”指的是大带结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
(错)15、武庙是祭祀玉皇大帝的。
(对)16、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原来是明清故宫,也就是紫禁城。
(对)17、中国传统的埋葬方式是土葬。
(对)18、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宗教都影响了多种文化形态。
(对)19、佛教教义中的“四念处观”,是苦的根源,行苦、受苦、苦苦是苦的种类,这四者既是苦的原因,也是苦的结果。
(错)20、道教的“醮”分为清事清醮、浊事幽醮。
二、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32分)1、文化答:(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如信仰、风俗、艺术等。
2、郡县制答:1、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复习重点包括选择题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选择题归纳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五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五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由、、、和四个层次构成的,狭义文化主要是指。
2.我国原始宗教起源于中华先民对、、的崇拜,中国本土宗教是。
3.中国古代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4.时期被称作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5.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丛书中内容最丰富的是。
6.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湖南长沙的、湖南衡阳的、河南登封的、河南商丘的。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仰韶文化位于河北一带。
()2.传统儒学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之际,第二次大交汇则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4.汉代的察举孝廉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的科举制,都属于选士制度。
()5.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经历过图画文字的阶段,然而后来大多走上了用字母记音的发展道路。
而汉字却把它的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发展、保存了下来。
()6.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是干宝的《搜神记》。
()7.中国书法在魏晋南北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出现了王羲之等书法名家。
()8.中国园林的核心是自然情趣,在结构上绝没有使人感到紧张的对称。
()9.司马迁的《史记》属于断代史。
()10.魏晋玄学属于儒学。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华夏族最终形成于:()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2.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A 汉 B唐 C宋 D清3.道教的创始人是:()A老子 B葛洪 C张陵 D张角4.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5.提出“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非功”等十大学说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下列史书中属于纪传体的是:()A《通典》 B《汉书》 C《资治通鉴》 D 《通鉴纪事本末》7.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地方戏是:()A南戏 B高腔 C昆曲 D京剧8.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的是:()A十进位值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正负开方术 D四则运算9.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源头是:()A离骚 B诗经 C汉乐府民歌 D汉赋10.明清两代严厉的文化专制突出表现在:()A文字狱盛行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文人属于第九等人四、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A.岑参 B.王维 C.白居易 D.孟浩然2.四书是宋代朱熹精选的儒家经典,属于四书的著作有()A.《大学》 B.《孟子》 C.《论语》 D.《尚书》3.中国化佛教的主要宗派有()A.大乘 B.小乘 C.天台宗 D.禅宗4.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A上古神话传说 B阴阳观念 C五行学说 D八卦说5.明清章回小说中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的有()A《红楼梦》 B《金瓶梅》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6.中国古代雕塑体现出的与绘画相似的特点有()A.平面性 B.遗貌取神 C.重组变形 D.彩绘7.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杂居中的爱情剧的有()A.《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墙头马上》8.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正确的观点有()A.实用性 B.重分析 C.整体观 D.重理论9.古代史书中被称为前四史的有()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10.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有()A.山西的五台山 B.四川的峨眉山 C.安徽的黄山 D.浙江的普陀山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完整word)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推荐文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_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_______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3.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_______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4.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_。
5.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6.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_____。
7.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_______两大类。
8.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
10.古代通称棋艺为“博奕”。
“奕”是_____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姨诀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妯娌。
( )2.江西庐山的岳麓书院是北宋著名书院。
( )3.自秦始皇以后,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式,直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
( )4.韩愈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开创了诗坛的新局面。
( )5.王实甫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70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18种。
( )6.农民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它的主人公。
( )7.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题中有“判”,即判决书。
( )8.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 )9.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 )10.敦煌文书大致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大类,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 )、《礼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3.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5.新石器时代: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2.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16.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16.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117.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120.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
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
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123.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中国文化资源概论(自考科目)
中国文化概论单项选择25题每题1分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简答题5题每题6分论述题2题每题10分一、选择填空题•“文”的本义:纹理、花纹•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
•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文化]•木匠的祖师——[鲁班]•北宋初年四川商人所印制的[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
•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
•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农耕经济是[自然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自然经济。
•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
•以孔孟为代表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
[《孟子》]是孟柯及其门人所做,其中新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说,抨击暴政,主张“民贵君轻”。
•原始群居、氏族、部落等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之制,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自称始皇帝,他也是第一个称“朕”的人。
•“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上书]、[中书]、[门下]。
•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元朝]。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
•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讲过类似民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内圣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论述专题复习第1 页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 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 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 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 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 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 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 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 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1. 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答:第一,交汇的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经延绵了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第四,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12. 简述科举制对宋唐文化面貌的影响答:科举制对宋唐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13. 简述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局限答: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
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科举制的负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文化的综合作用,愈益突出。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4. 简述中国古代农书所反映的农耕文化思想答: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第一,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第二,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第三,“荒政”思想。
即认为全社会都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第四,人力胜天说。
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
15.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16. 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特征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一,整体思维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三,辨证思维所谓辨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辨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辨证思维。
中国古代的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7. 简述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答:①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
②节约粮食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
③人格教育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④食疗观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饮食与养生的道理。
18. 简述中国传统市商贸易的主要方式答:第一种是农商兼营从业者称为摊贩。
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临时设货架的。
第二种是行商经营。
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第三种是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店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19. 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仪教育与礼俗规范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从家法族规的内容看,其礼俗规范功能有如下表现: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三是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家。
20. 简述汉语的特点答:①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②汉语是有声调的言语,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③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
21.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答:《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⑴大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⑵第二个目标是“亲民”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反应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⑶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也就是所谓的“养心养性”。
其中诚意是正心的先决条件。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只要家家都能遵守礼仪,国家自然走向大治。
“平天下”是整个教育程序的最终阶段2. 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答:⑴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中国画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
⑵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西洋画的线条一般只起表示轮廓的作用,而中国画的线条则具有众多的功能,既造型,又表意,而且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
⑶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增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23. 唐五代时期,黄河作为母亲河而变成灾难河的原因是什么?答:⑴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⑵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
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
⑶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
⑷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难。
24.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答:⑴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⑵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⑶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25.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及其宝贵的部分。
6. 避讳的方式主要有那些?答: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