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系列练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答案一、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2.①涉江者②舟3.⑴A、C ⑵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当作。
⑤所以;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
(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
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14.总分关系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四、1、同“缺”;涨;实在;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某某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七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doc

七上文言文复习设计:苏留华审核:周亚丽班级姓名学号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宁.信度()坠.()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②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反(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楚人有涉.江者(8)是.吾剑之所以坠(9)舟止.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⑴置之其坐:⑵反归取之:6.《郑人买履》选自,《刻舟求剑》选自。
课外练习《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苏教七上期末复习专题练习--文言文专题MicrosoftWord文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重点、《三峡》复习目标: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2.了解文学常识。
3、记住课下注释,准确翻译重点句。
4、理解内容,感悟情感,了解写法,体会妙处。
一、按要求默写:1、文中直接描写山峰极高的句子是,。
侧面写山山峰极高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写出了夏日水势的浩大,用“,”写出了春冬之时江水的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6、作者在写三峡春冬之景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7、郦道元《三峡》引用渔歌渲染三峡之秋的凄凉,侧面表现渔民悲惨生活的句子是:“. ,”。
他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意境相似。
8、春冬之时,则,,,,,,良多趣味。
二、了解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时期地理学家。
他所著《》即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积累词汇,准确翻译(一)解释加点词语1、略.无阙.处()()2、重峦叠嶂.,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或.王命急宣.()()6、绝巘多生怪柏(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9、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11、属.引凄异(属:)1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翻译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综合演练——理解内容,感悟情感,了解写法,体会妙处。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山”和“夏水”特点。
2、文章写三峡四季风光为什么要从“山”写起?而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3本文除对三峡山水作直接描写之外,还大量运用了侧面描写,请找出两例分析其作用。
七年级上期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七年级上期期末文言文阅读复习及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期末练习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丁锋班级姓名学号(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以丛草为林C、项为之强D、可以为师矣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三)陶侃惜谷《晋书》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四)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③度()④宁()1.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2.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③是()④求()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②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O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填空1.“今夜月明人尽望,”是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说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二3. 一首律诗可分四联,代诗人《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二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5.代诗人的《赤壁》中,“,”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6.《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写的一首词。
词中“,!”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教版七上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文言文阅读三、阅读《幼时记趣》全文,完成文后问题。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用4个字)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
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2)神游山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8.什么是“物外之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文言文阅读)目标提示: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1、给加点字注音土砾〔〕鹤唳〔〕阙处〔〕飞漱〔〕【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2、课文填空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③?<论语>八那么?中指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
在此根底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那么寓言都挖苦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
主体局部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局部,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
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
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汇总文言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汇总:文言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汇总:文言文一阅读《牧竖》,完成8―11题。
(14分)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牧竖:牧童。
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4分)①谋分捉之②意甚仓皇③故令嗥④号如前状(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始望见之”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之市B.两狼之并驱如故C.竖下视之D.久之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2分)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4分)(1)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11.同是人与狼的较量,教材专题中的屠夫与选文中的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二理解阅读(40分)(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7-8题。
(6分)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 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景物)来写“秋怀”的,创设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答:▲8.“芭蕉雨声秋梦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3分)答:▲(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郑人买履》)【乙文】今有人①攘其邻之鸡者。
(苏教版)七级上期末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目标提示: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1、给加点字注音土砾()鹤唳()阙处()飞漱()【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2、课文填空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指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
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
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
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故/时有/物外之趣B、拔山/倒树而来C、乃/以瓦/布之D、土人/谓之/“傍不肯”【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
2021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题1月18一、读课文《三峡》,分别完成下列试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A卷10分1、解释下面词语(4分)阙处( ) 自非( ) 襄陵( ) 阻绝( )2、翻译下列句子(2分)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3、第2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分)4.从全文看,文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B卷10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 哀转久绝(2) 林寒涧肃(3) 属引凄异(4) 或王命急宣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3.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2分),天高地厚华夏情。
C卷14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或( ) 虽( ) 长啸( ) 久绝(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4、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 2分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5、文中的第一段,作者从两个角度、写出了夏水的,如“,。
”“,。
二、读课文《梦溪笔谈二则》,分别完成下列试题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练习《古代寓言二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 (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5)先自度()其足(6)宁信度(),无自信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4)遽契其舟 (5)楚人有涉江者 (6)宁信度,无自信也3.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6.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宁信度,无自信也。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狼》1.解释加点的字。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 )骨。
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 )奔倚( )其下,弛( )担持( )刀。
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④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
久之( ),目似瞑,意( )暇甚。
屠暴起,以(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乃( )悟前狼寐,盖( )以( )诱( )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第五课古代寓言二则一、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I U )自度其足(du 0 ) 遂不得履(su I )• • •宁信度(n ng ) 涉江者(sh e )遽契其舟(j u) ( q i )• •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乃曰(就,才)・・(3) 而忘操之(表转折)(拿,携带) (4)涉江者(搭船渡过)・・・(5)而置之其坐(表承接,译为:就,然后(6)及反(等到,至U)• •(7)宁信度(宁可) (8)无自信也(不 )• •3、文学知识填空。
(1)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⑵〈〈刻舟求剑》选自战国末(朝代)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看,都属于寓言故事。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而置之其坐(“坐”同“座”,义:座位)⑵反归取之(“反”同“返”,义:返回)5、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寸” (2)何不试之以足:代“鞋”• •(3)至之市:到……去(4)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寸”• ・(5)而忘操之:代“量好的尺寸” (6)是吾剑之所从坠:的•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剑”6、《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道理?不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7、翻译句子。
(1) 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2)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呢?&《刻舟求剑》讽刺了哪些人?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9、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郑人买履》中,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展示出他固执、迂腐的心里。
(2)《刻舟求剑》中,作者用议论的语言讥笑这种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这句话是:“求佥I」若此,不亦惑乎?”10、文中描写郑人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两种描写方法,表现了郑人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3)上怒,诘.其故()(4)自当有史官书.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太祖乃.悟乃.不稳中有降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以.其人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苛政猛于.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臣以尚急于弹雀。
(3)汝怀齿,欲讼我耶!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
4.《黔之驴》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5.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阅读《两小儿辩日》,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加点的字
(1)日始出时去.人近( ) (2)一儿以.日初出远()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孰为汝多知.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5.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鹤楼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现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州城西南隅.( ) (2)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3) 遂.以名楼( ) (4) 四闼.霞敞( )
2.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江西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