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的回归与重构
回归教育本性
回归教育本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人的本性、天赋和潜能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育本性是指人们天生具有的学习、认知和发展的能力。
回归教育本性意味着遵循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天性,以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让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教育本性的回归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来进行。
教育本性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着重于灌输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遵循。
而教育本性的回归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育本性的回归需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有所不同,所以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潜力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教育本性的回归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而应该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和社会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和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回归教育本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本性的回归可以帮助他们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本性的回归可以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要实现教育本性的回归并不容易。
教育制度、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观念的传统等都是阻碍回归的因素。
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并努力去回归教育本性,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提出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具体内容
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具体内容
“以本为本”是我国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原则,强调教育应立足于根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而“四个回归”则是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旨在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具体内容。
一、回归教育本质
1.立德树人: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回归学术根本
1.学术诚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学术创新: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回归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需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四、回归家庭教育
1.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总结: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旨在强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回归”论文
刍议“语文教学的回归”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
关键词:回归自然师生对话文本研究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
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
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
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
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既有的轨道踟蹰前行,这就首先需要语文教师重塑自我,努力重新构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
即对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师常常依据个人爱好、习惯、经验照搬,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
这样学来的东西往往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
第二,重建知识和能力结构,最要紧的有两点:阅读和评价能力。
如果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和评价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
因此,我们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炼就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课堂和作业评价。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教材内容重构的价值、限度及方式
重构后的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实际操作。同时,教材的探究性也得到 了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05
教材内容重构的反思与展望
教材内容重构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教材内容滞后
当前的教材内容往往存在滞后于 时代发展的问题,未能及时反映 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变革,导 致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元化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04
教材内容重构的实践与案例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重构案例
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过于庞大,结构不够合理等,需要 对其进行重构。
教材内容重构的价值、限度 及方式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2
目录
• 教材内容重构的价值 • 教材内容重构的限度 • 教材内容重构的方式 • 教材内容重构的实践与案例 • 教材内容重构的反思与展望 • 相关文献和进一步阅读建议
01
教材内容重构的价值
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需求 也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重构能 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现代教育 的需求。
或篡改。
02
遵循原教材的逻辑结构
原教材的内容往往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知识。在重构时,应尽量遵循原教材的逻辑结构。
03
重视原教材的经典案例和材料
原教材中往往包含了一些经典案例和材料,这些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价
值。在重构时,应尽可能保留这些经典案例和材料。
新时代“尊师重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教师队伍
收稿日期:2019-04-09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研究项目“‘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017-JSJYWT-001)作者简介:杜 静(1964— ),女,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新时代“尊师重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的思考杜 静,王晓芳(河南大学研究生工作部,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这一传统正在日益消解。
召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的全国教育大会,对“尊师重教”的倡导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表现,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此,新时代“尊师重教”的重构应着眼于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多级一体的“尊师重教”体制,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认可“师道”,坚守“师道”。
关 键 词:新时代;尊师重教;回归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9)04-0108-03一、困惑:当今社会“尊师重道”传统的消解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德道精髓之一。
历史上有“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也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的千古佳话。
《荀子·大略》中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韩愈著《师说》,开篇便称:“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教文化中更是十分重视“尊师重道”的传统,在教规教诫中把“道、经、师”视为“三宝”,认为“‘师’为人天眼目,不敬,所以有罪”。
然而,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本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解。
首先,表现在教师自身道德的失范。
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随着一些不良价值导向的影响,出现了对教师师德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松懈以及个别教师素质不高的道德失范行为。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
龙源期刊网 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作者: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3期现代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创造性地继承传统能力的“才学通天人,睿智识古今”的人,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实现以综合为导向的转变,也就是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到教育的原点。
让教育返璞归真,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小学教育素养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鉴于此,教育首先应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应是一种常态的教育,也是一种朴实的教育。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充满活力的、完整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
教育不应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生活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状态,开展正确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以人为本,保留、引导、升华孩子好动、好奇、率真、善良等本性,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使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工作重点,也是全体教职工努力的方向。
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还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全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当你走进校园,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勤奋努力、守纪律、讲礼貌,每个学生都是快乐的、身心健康的。
这一切,靠的就是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靠的就是全体教师精心教育的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播操比赛、“六一”运动会、演讲、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读写大赛等……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手把手地教。
教师忙碌着,学生快乐着,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
我们为何而教育?这就是答案。
如何实践办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中得到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颜鲁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回民小学,甘肃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
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回归生活世界,抑或重构教育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抑或重构教育世界作者:韩永丽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6期【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反映生活,追求回归生活。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甚密的学科,更加呼唤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语文。
到底语文教育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有先理清他们的关系,我们才知道语文教育要为生活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让老师和学生不盲目地回归生活。
语文教育;生活;关系【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13-03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所以教育回归生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
传统的教材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将学生融入到生活。
只有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
当然,要厘清二者的关系。
下面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概念界定。
一、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涵生活世界由三个要素组成:文化、社会和个性。
文化指的是可随时动用的知识储备。
在这储备中,参与者对属于某个世界的事物相互交换和表达观点时,对该事物作出的界定;社会指的是那些合法的秩序。
依靠这些秩序,参与者为保证他们之间的和谐,对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成员进行的调整;个性指的是主体获得言语和行动的能力和资格;且这种能力和资格,使主体取得了参与相互理解过程的功能,并在其中确定了他本身的身份和特征。
[1]教育世界隶属于科学世界,但也包涵哲学世界的涵义,它既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又与生活世界不同。
教育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意义及功效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中去评判,而从教育为完善生活作准备之初,教育世界就差不多淡忘了这一源头。
回归常态,追求实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读 的基础上可 以片段读 、 句读 、 语 反复
读 、 点读 等 , 重 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在语文
课 堂 中 , 有 效 的 阅读 自主权 还 给学 生 , 把
把充分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
2 具 性 、 础 性 和知 识性 . 工 基
学生终身发展 的基础 。这一 内涵必须立
足 于“ 实 ” 真 的课堂 教学 : 体现 在学生从 模糊不懂到清 晰全懂 ,失败 到成功的过 程之 中; 体现在教师真诚的循循善诱 、 严
3强调方法指导 .
“ 教无 定 法 , 在 得 法 。” 文 教 师 在 重 语
2 确“ 朋 怎么教” 给学生实践 的机会 。 古人云 : 思而 不学 则殆 , 同样适用 这 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 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 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 的主要途 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真正的“ 语文实践”
常态 的教学 。小学语 文课 堂教 学回归常 态则是相对 于 “ 观摩课 ”示范课 ” 公开 “ “ 课 ”而言的 ,是一种平 日教学 中常见的 课, 是一种靠老师 的嘴和粉笔完成 的课 ,
写等 多方面的综合 训练的过程 ,是对文
本 的合理 的开 发与重构 。因此在语文教 学 中应巧用 文本 ,依据文本 特点去进 行 合理 的开发与重构 ,给学生提供 实践 的
随着新课 程改革 的进一 步深入 , 人 们对“ 双基” 的理解也开始有一个全新 的 认识与定位 ,并 赋予更具 时代 特征的内 涵 :不 只是 基础 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与时
教学艺术把语文教学生活化 、 综合 化 、 生 态化 , 指向学生精神 、 心灵 、 生命情感。
总之 , 文课堂 教学必须 在“ 字 语 实” 上下丁夫 , 必须注重常态课 的研究 。 让常 态课在 回归 中升华 ,让语文 因常态课而 尽显无限的魅力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 工作者现如今都应努力完成 的一个新课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关于回归教育本质
2023年回归教育本质教育回归本质2023年,教育回归本质成为了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最本质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以及回归教育本质的意义。
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它是培养人才、塑造个性、传承智慧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应试教育的扭曲、标准化的评估体系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失衡和偏离本质的现象。
回归教育本质,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应试考试的需求。
此外,回归教育本质还意味着摒弃一切功利化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荣誉。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人文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未来公民。
同时,教育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才能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质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育不应该简单地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而是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激发他们的潜力。
另外,回归教育本质也要求改变评估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回归教育本质需要建立多元评估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评估应该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最后,回归教育本质需要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育应该与社会的需求密切结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与社会互动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设计与重构 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设计与重构心得体会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一一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
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
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
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殷,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
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王老师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在教材钻研上。
她总是在对教材深入细致研读的基础上,着力于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么寻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么设计出新奇的板书,要么思考出富有创意的处理方式。
如《沁园春雪》根据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号画出来,《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请你给同情的对象写一封信,《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
对教材的研谴,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
投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投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探,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舄,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殷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
如果说前一阶殷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
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反思与重构
塞尔 率 先提 出了 “ 生活 世界 ” 这一概 念 。 它在 胡塞 尔 的 “ 自然 主义 态度 是 由于近 代持 有客 体主 义成 见 的哲 学 理论 中有 不 同的含 义 , 但 一般 认 为胡 塞尔 是在 与 科学 家 和 科 学家 试 图 将 世界 看 作 某种 现 象 的本 质 而 造 成 世 界相对 应 的意 义上使 用和 理解 “ 生 活 世界 ” 的, 主要 的 。在 这个 过程 中 。 作为普 遍视 域 的 世界 再次成 为 一 指 的是 “ 日常 生活 世界 ” 。 生 活世 界指人 们 日常生 活 的 种未 经审视 的预 设 。同 素朴 的 自然 态度 不 同的是 , 这 世界 , 也 即 是 未经 人们 反思 的 世 界 , 或 者说 前 反 思 的 种态 度 将 世 界作 为 一 种逻 辑 一理 论 的或 者科 学 经 验 世 界 。与生 活世 界相对 的是 经过 思考 、 定义 、 分类、 概 的预 设 , 而 这种 经验 的 目的在 于 寻求克 服 日常 世界 的
Hale Waihona Puke 的培 训 ; 二是 日常 的教 育教 学 。本文 试从 教 师 日常 的 行 “ 还原” , 正 是 通过 悬 置和 还 原 , 生活 世 界 的 另一 种 教 学生 活出发 , 着 眼于 教师培 训 和教 师 日常 的教 育教 含 义—— 即 作 为纯 粹 先 验 现 象 的 主观 生 活 世 界—— 学 两个方 面进 行 反思 , 并从现 象 学 的角度 对其 予 以重 才被 显现 出来 。
验现 象 的主观 生活 世 界 . 二 者之 间隔 着 一道 先验 还原 本身 ,我们 也 随之 回到 了原初 的 前理论 的经验 世 界 。 的界限 。 因此 , 在理 解 生活 世界 的本质 时 , 胡 塞尔 区分 而对 日常 生 活世 界 中 的 素朴 的 自然 态 度 的悬 置 我 们
回归教育本真
Longdong University
• “草莓族”——“心理脆弱现象” • “迷网族”——“网络沉迷现象” • “青苹果族”——“低龄恋爱现象” • “追星族”——“狂热追星现象”
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突出的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
• “知行脱节"、现"潜在象性”"和"差异性"。 • “理想失落现象” • “信念缺失现象” • “价值迷失现象” • “单亲子女问题” • “流动\留守儿童问题”
• 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研究差 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 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样,差异 就不是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痛的问题,而是当作一种 财富和底蕴。
• 差异的两端可能是差生,也可能是天才。但是差生往 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天才则有可 能被看作怪僻、不守规矩等,遭到批评或限制。因此, 强求一致,常常导致扼杀天才。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 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发 展。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陇东学院 Longdong University 打算做些什么?
传统的教学程式:
• ·铺垫——强力度 • ·导入——高速度 • ·新授——大密度 • ·巩固——多角度 • ·作业——重效度 • ·小结——抓重点
3分钟 2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8分钟 2分钟
陇东学院
Longdong University
• 现代知识观: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
•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取得任何一条不可质疑的知识, 也没有任何一种知识能够对客观现象提供终极的解释。
• 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旧知的过程,而 是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乃至全部抛弃的过程。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
关键词教育;生活;课程改革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回归生活促使课程改革深化,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整合,加强同生活的联系,使得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实学校教育离人的生活愈来愈远,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远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
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意蕴学校教育对生活的远离体现出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
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
去伪存真回归文本语境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内容重构
去伪存真回归文本语境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内容重构一、本文概述《去伪存真回归文本语境——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内容重构》一文,旨在探讨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摒弃形式主义,回归到文本的真实语境中去,以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方式教授《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类经典文本。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伪语境、伪理解等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教学目标的误解和对文本语境的忽视。
随后,文章提出了重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通过这一重构过程,期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本解读与去伪存真在《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经典的文言文中,去伪存真、回归文本语境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文本解读的首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原意,这就需要我们摒弃后世的解读和附加意义,尽可能接近文本本身。
对于《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
通过逐句逐词的细致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去伪存真要求我们摒弃那些不符合文本原意的解读和附加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许多流传下来的解读可能并非作者的原意,而是后人的揣测或附加。
因此,我们需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这些解读,找出那些真正符合文本原意的部分。
回归文本语境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我们需要将文章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和文化素养,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原意和深层含义。
教师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对流传下来的解读进行审视和质疑,从而发现真正符合文本原意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120 u. 0 9
V0. 0 No. 11 3
小 学 教 师 教 育 的 回归 与 重 构
范文贵 , 吴艳 茹
( 天津师 范大 学初 等教 育学 院 , 天津 30 8 ) 0 37
摘 要 : 高质 量 的教师 是保 证受 教育 人群 接受 优质 教育 的重 要条 件 。小 学 生 的生 理特 征 、 心理 特 征 和小 学 教育 的性 质决定 了小 学教 师具 有 区别 于 中学教 师 、 大学 教 师 的培 养 范 式 。 目前小 学 教 育专 业 师 范 生学 习 现 状提 醒有 关部 门要对 小学 教师 教 育进行 必要 的 回归与 重构 , 以确立 小 学教 师教 育 专业 发 展 的具 体 思路 , 进
定 了小 学教 师具 有 区别 于 中学教 师 、 大学 教 师 的 培
“ 放 ” 、 创新 ” 开 的 “ 的时代 大潮 。
一
、
小 学教 师 教 育 现 状 分 析
小学教 师 质 量 有待 进 一 步 提 高 。教 师 教 育 专
业 化 是 当前 国 际 教 育 发 展 的重 要 趋 势 之 一 。作 为 基 础 教育 阶段 重要 组 成 部 分 的小 学 教 育 , 如何 提 高 其 师 资培 养 的 质 量 已经 成 为 各 国 广 泛 关 注 的一 个 话题。 自2 纪 9 0世 O年 代 开 始 , 内各 高等 师 范 院 国 校 纷纷 创办 初 等教 育 学 院 , 着手 培 养 本 科层 次 小 学
教师 , 这一 举措 标志 着 我 国小学 师 资 由 中师培 养 的
养 范式 。 由 中等 师 范 、 专 培 养 出来 的小 学 教 师 , 师 虽 然教 师基 本 功 强 、 能 水 平 也 过 硬 , 存 在 着 文 技 但 化 知识 面狭 窄 、 研 能 力 薄弱 等 问 题 。这 不符 合现 科 代社 会人 才 培 养 的规 格 。从 历 史 发 展 和 小 学 教 育 实践 需求 的 角 度 出 发 , 于 当 前 新 课 程 改 革 , 们 基 我
一
步提 高小 学教 育质 量 。 关 键词 : 小学教 师教 育 ; 本科 师范 生 ; 回归与 重构
中图分 类号 :4 1 1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9— 2 8 2 0 ) 3 o 1 0 G5. A 1 0 7 2 (0 9 0 一 o 7— 4
高质量的教师是保证受教 育人 群接受优质教 育 的重要 条件 , 师 的期 望 和 教师 教 育 面 临 的挑 战 教 是我 国教 育 决 策 争 论 的焦 点 。从 2 1世 纪 以来 , 在 “ 教师 教 育 一 体 化 、 前 职 后 一 体 化 ” 理 念 指 导 职 的 下 , 国小 学教 师教 育 积 极进 行 层 次 结 构调 整 和 原 我 有体 制改革 , 个 体 系 重 心 向 上 发 展 , 老 三 级 师 整 由 范( 中师 、 科 、 科 ) 专 本 向新 三 级 ( 科 、 科 、 究 专 本 研 生) 的跨 越 , 把小 学教 师教 育 纳入 了高 等 教 育体 系 。 小 学生 的生 理特 征 、 理特 征 和 小 学 教育 的性 质 决 心
深入 研究 由
化 视野 下 探 究 小 学 教 师 教 育 的 培 养 方 略 。 根 据 时 代 发展 对小 学 教 育 的新 需 求 , 断 更 新 观 念 、 变 不 转
中师 升格 而 来 的高 师 初 教 院 拥 有 丰 富 的小 学 师 资 培养 经验 , 容 易 囿 于原 有 的 中师 培 养 思 路 , 要 但 需
小 学教 师 生 源 质 量 滑坡 。原 中等 师范 学 校 采 取从 初 中招 生 定 向培 养 的 模 式 , 为 免学 费 、 早 因 较
对 于小学教 育 师 范 生发 展 的 重 要 价 值 。形 成 独 特
的教学 风格 是 小 学 教 育 师 范 生 自身 素 质 发 展 所 应 追 求 的终 极 目标 之 一 , 这 种 理 念 的 引领 和 激 励 在 下 , 范生将 不再 满 足于 “ 道 、 师 传 授业 、 惑 ” 解 的传统
拓展 升华 。 …近 十年 来 , 国师 范 教 育 正在 转 型 , 我 取
教育教学行为 ; 挖掘传统的小学教师教育 的专业知 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优势 , 重新构建小学教师教育 发 展 的新 模 式 , 重 视 知 识 的更 新 与 扩 充 , 既 又重 视
消了中师层次 。中师取消后 , 有些师专和师院确实 培 养 了一 批高水 平 的 小 学教 师 , 是 从 全 国 范 围来 但 讲, 中师几近消失 了( 现在大约只剩下一百余所 ) , 小学教师 的水平 不仅未 能提 高 , 而据许 多小 学反
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 努力使小学教师教育发展顺应
收稿 日期 :0 9 0 2 2 0 — 5— l
作 者简 介 : 文贵 , ,95年 出生 , 津师 范大 学初 等教 育学 院教 授 , 育学 博士 。 范 男 16 天 教
1 7
映 , 专毕业 生 反而并 不适 应小 学教 育 的要求 。 师
要认 真研究 小 学教 师专 业化 的规 律性 ,在教 师专 业
传 统模 式开 始逐 步 走 向高 师培 养 的新 模式 。然 而 ,
高 师培 养小 学 教 师 并 不 意 味 着 小 学 教 师 质 量 的 必
然 提升 。我 国 的高 等 师 范 院 校 长 期 以来 主 要 承 担 中等 教育 师 资培养 的任 务 , 往 缺 乏对 小 学 教 育 的 往
2 0 年 7月 期 0 0卷 9 第1 第3
天 津 师范 大学学 报 ( 础教 育版 ) 基
Ju a f ini r l ies y( lme tr d ct nE io ) or l aj Noma vri E e nayE u ai dt n n oT n Un t o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