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氰酸(氰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
氰化氢
氰化氢HCNCAS登记号:74-90-8 中文名称:氰化氢(液化的); 氢氰酸; 甲腈(液化的)RTECS号:MW6825000UN编号:1051EC编号:006-006-00-X 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 LIQUEFIED; Hydrocyanic acid; Prussic acid; Formonitrile; (liquefied)原中国危险货物编号:61003分子量:27.03 化学式:HCN危害/接触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火灾极易燃。
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禁止吸烟。
切断气源,如不可能并对周围环境无危险,让火自行燃尽。
其他情况用干粉,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爆炸气体/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型电气设备和照明。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钢瓶冷却。
从掩蔽位置灭火。
接触避免一切接触!一切情况均向医生咨询!#吸入意识模糊。
倦睡。
头痛。
恶心。
惊厥。
气促。
神志不清。
死亡。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半直立体位。
禁止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给予吸氧。
给予医疗护理。
见注解。
#皮肤可能被吸收!(另见吸入)。
防护手套,防护服用大量水冲洗皮肤或淋浴。
给予医疗护理。
急救时戴防护手套。
#眼睛蒸气将被吸收!发红。
(见吸入)。
护目镜,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食入灼烧感。
(另见吸入)。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进食前洗手。
漱口。
不要催吐。
禁止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给予吸氧。
给予医疗护理。
(见注解)。
泄露处置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向专家咨询!通风。
转移全部引燃源。
用砂土或惰性吸收剂吸收残液,并转移到安全场所。
切勿直接向液体上喷水。
不要让该化学品进入环境。
气密式化学防护服,包括自给式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污染海洋物质。
欧盟危险性类别:F+符号 T+符号 N符号R:12-26-50/53S:1/2-7/9-16-36/37-38-45-60-6联合国危险性类别:6.1 联合国次要危险性:3 联合国包装类别:Ⅰ中国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性物质中国次要危险性:3 中国包装类别:Ⅰ易燃性4活性毒性24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61S1051。
氢氰酸
氢氰酸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氢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中文名称2:英文名称2:技术说明书编码:826CAS No.:74-90-8分子式:HCN分子量:27.03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CAS No.氰化氢74-90-8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氰化物
氢氰酸氢氰[qīng qíng]酸分子结构是C原子以sp杂化轨道成键、存在碳氮叁键,分子为极性分子。
可以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有剧毒。
目录1管制信息2概述3成分组成4危险性5急救措施6消防措施7应急处理▪操作处置▪接触控制/个体防护8理化特性9稳定性和反应活性10毒理学11生态学12废弃处置13运输信息14法规信息1管制信息编辑氢氰酸(剧毒)该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2概述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氢,氢氰酸(水溶液)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技术说明书编码:826CAS No.:74-90-8分子式:HCN分子结构:C原子以sp杂化轨道成键、存在碳氮叁键,分子为极性分子。
分子量:27.03(本品的钾,钠等盐用于电镀)毒性:剧毒3成分组成编辑有害物成分CAS No.氰化氢74-90-84危险性编辑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
5急救措施编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在有六氟灵的情况下立即使用六氟灵冲洗,建议一次使用一整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也可使用六氟灵进行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氢氰酸1
基本信息库中文名称:氰化氢。
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
别名:氢氰酸。
CAS No.:74-90-8。
分子式:HCN。
分子量: 27.03。
有害成分: 纯品。
包装标志:14 有毒品。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1.96.2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
熔点(℃):-13.2。
沸点(℃):25.7。
相对密度(水=1):0.69。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3。
蒸气压(kPa):53.32(9.8℃)。
燃烧热(kJ/mol):溶解性:溶于水、醇、醚等。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光照。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1.96.3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 min。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mi n。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 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危化品介绍:氰化氢
危化品介绍:氰化氢氰化氢又称氢氰酸、青酸,分子式HCN,分子量27.03。
氰化氢是一种无色至淡蓝色、具有强烈臭味的气体,极易挥发,不溶于水。
氰化氢有强烈的毒性,是一种典型的剧毒危险品。
在化工、矿山、冶金、颜料、电镀等行业中普遍应用,并常用于杀虫、杀鼠等特定用途中。
一、物理和化学性质1. 在常温下,氰化氢是一种无色至淡蓝色的气体,味道与气味相似。
2. 氰化氢的密度较大,在空气中密度为0.696,比空气密度大约1.15倍。
3. 氰化氢的沸点为26℃,略高于常温,因此在常温下呈气态。
4. 氰化氢在水中不易溶解,但是能够在水中形成弱酸,呈现酸性反应。
5. 氰化氢极易挥发,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二、危险性1. 高毒性:氰化氢为剧毒物质,其危害性非常高。
在工业生产中,可能因为气体泄漏或者人为错误等原因导致氰化氢泄漏,有可能造成员工或者其它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气体易燃:氰化氢不仅剧毒,同时还是一种易燃气体。
一旦与火源相遇,可能造成爆炸荒谬事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其他危害:氰化氢还存在其他危害,如刺激性和腐蚀性等。
当皮肤接触到氰化氢时,可能会引起肿胀和皮肤变色等表皮损伤。
三、防范措施1. 严格控制氰化氢的储存和使用,采取科学合理的储存和运输方式确保n氢氰酸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事故。
2. 在生产和使用现场设置警告标志和报警装置,确保发生事故时可以及时报警,避免事故扩大。
3. 对于氰化氢泄漏或者事故,要及时采取整备措施。
应该先充分通风,然后用防护面罩等装备将人员转移出危险区域,同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4. 加强对生产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降低人为错误造成的安全风险。
四、结论氰化氢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危险品,工业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其安全防范和管理工作,以确保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事故,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氰化氢、氢氰酸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氰化氢、氢氰酸的特性及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特别警示剧毒液体,极易燃,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理化特性无色液体,有苦杏仁味。
溶于水、醇、醚等。
分子量27.03,熔点-13.4℃,沸点25.7℃,相对密度(水=1)0.6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4,饱和蒸气压82.46kPa(20℃),临界温度183.5℃,临界压力4.95 MPa,辛醇/水分配系数: 0.35~1.07,闪点-17.8℃,引燃温度538℃,爆炸极限5.6%~40.0%(体积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丙烯腈和丙烯酸树脂及农药杀虫剂的制造。
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活性反应】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皮)。
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消防、职业卫生的专业培训,具备掌握氰化氢和氢氰酸方面的知识。
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具备应急处理能力。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或采用露天设置。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作业现场应设置氰化氢有毒气体检测仪。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
穿连衣式防毒衣,戴橡胶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的,操作人员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整理)氢氰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0.3[皮]
前苏联MAC(mg/m3):
0.3
TLVTN:
OSHA 10ppm,11mg/m3; ACGIH 10ppm,11mg/m3[皮][上限值]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异菸酸钠-巴比妥钠比色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采用隔离式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LD50:无资料LC50:357mg/m3,5分钟(小鼠吸入)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
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61003
UN编号:
1051
包装类别:
:O51
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光照。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HCN【氰化氢】
简介氰化氢,又称山埃,化学式HCN。
标准状态下为气体,有毒且致命,无色而苦,并有杏仁气味,能否嗅出视乎个人基因。
基本信息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氢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技术说明书编码:826CAS No.:74-90-8分子式:HCN分子量:27.03有害物成分CAS No.氰化氢74-90-8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氢氰酸(HCN)理化性及相关应急方案
化学品中文名称:氰化氢,氢氰酸(水溶液)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cyanide技术说明书编码:826CAS No.:74-90-8分子式:HCN分子结构:C原子以sp杂化轨道成键、存在碳氮叁键,分子为极性分子。
分子量:27.03(本品的钾,钠,等盐用于电镀)毒性:剧毒有害物成分CAS No.氰化氢74-90-8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防爆措施:加入0.001%-0.5%的硫酸,磷酸,甲酸等酸性物质作稳定剂或用活性炭吸附储存,水含量控制在1%以内,防止其自聚合催化反应。
毒害品的危害及防治——氢氰酸
毒害品的危害及防治——氢氰酸氢氰酸又称氰化氢,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苦杏仁味,易挥发。
可由甲烷与氨和空气作用,或由甲酰胺受热分解,或由浓的氰化钾(或氰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后蒸馏而制得。
分子式:HCN。
相对分子质量:27.03。
熔点:-13.4℃。
沸点:25.7℃。
饱和蒸气压:53.33kPa(9.8℃)。
闪点:17.8℃。
自燃温度:538℃。
临界温度:183.5℃,临界压力:4.95MPa。
相对密度(水=1):0.69,相对密度(空气=1):0.93。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甘油、苯、氯仿。
本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爆炸。
爆炸极限5.6%~40.0%(体积分数)。
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出现大量放热现象,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
危险货物编号:61004,UN编号:1613,CAS号:74-90-8。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丙烯腈、丙烯酸树脂及杀虫剂等。
健康危害表现本品属剧毒化学品,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均可吸收。
能抑制呼吸酶。
高浓度吸人可引起骤死。
急性中毒表现前驱期,有黏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及咽部麻木、流涎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脉搏弱而慢、皮肤黏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全身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可消失。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患者深度昏迷,呼吸、心跳可随时停止而死亡。
皮肤接触浓氢氰酸引起皮肤灼伤。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可引起皮肤损害。
急救措施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时,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人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给吸人亚硝酸异戊酯。
误服者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预防措施生产过程严加密闭,局部充分排风和全面通风。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氰化氢)
·对水生生物有很强的毒性怍用,能在水环境中造成长期的有害影响
·在空气中比较稳定,是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理
化
特
性
及
用
途
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或明液体,有苦杏仁味,易挥发。与水混溶
·沸点:25.7℃
·蒸气相对密度:0.93
·闪点:-18℃(96%)
·爆炸极限:5.4%~46.6%(96%)
用途
·用于丙烯腈、丙烯酸树脂、丁睛橡胶、合成纤维、染料、塑料及农药杀虫剂的制造
2.3类有毒气体
燃烧爆炸危险性
·本品易燃,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时产生含氮氧化物的有毒和刺激性气体
危
险
性
健康危害
·职业接触限值:MAC1mg/m3(按CN计)(皮)
·IDLH:50ppm
·急性毒性:小鼠经口LD503.7mg/kg;大鼠吸人LC50142ppm(30min)
重度中毒:立即肌内注射抗氰急救针1支,然后静脉注射50%硫代硫酸钠20mL
如症状缓解较慢或有反复,可在l小时后重复半量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min。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如患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就医
·解毒剂:
(11“亚硝酸钠一硫代硫酸钠”方案
·在上风处停留
·进入密闭空间之前必须先通风
泄漏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
·使用防爆的通讯工具
·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
氢氰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氢氰酸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cyanideCAS号:74-90-8分子式:CHN分子量:27.03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吞咽致命。
皮肤接触致命。
吸入致命。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GHS危险性类别:急性经口毒性类别2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1急性吸入毒性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险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险类别1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300吞咽致命H310皮肤接触致命H330吸入致命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2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1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P284[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P273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P301+P310如误吞咽: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30漱口。
——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10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61+P364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4+P340如误吸入: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体位。
——P391收集溢出物。
•安全储存:——P405存放处须加锁。
——P403+P233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吞咽致命。
皮肤接触致命。
吸入致命。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意识丧失,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应立即就地应用解毒剂。
氰化氢的安全使用范文
氰化氢的安全使用范文氰化氢(化学式:HCN),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剧毒性。
由于其剧毒性和危险性,使用氰化氢必须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以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氰化氢的安全使用范文,包括氰化氢的性质、危害、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内容,以增强读者对氰化氢安全使用的认识和理解。
一、氰化氢的性质和危害1. 氰化氢的性质:氰化氢呈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苦杏仁味。
它在水中极易溶解,生成强酸性的氢氰酸(HCN)。
氰化氢易挥发,并能燃烧,生成有毒气体。
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都具有强刺激性。
2. 氰化氢的危害:氰化氢具有极强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
以下是氰化氢的主要危害:(1)毒性作用:氰化氢可以通过吸入、摄入、接触皮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血管等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2)燃烧和爆炸:氰化氢易燃易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
(3)环境污染:氰化氢具有很强的毒性,若泄漏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物。
二、氰化氢的安全操作规程1. 个人防护设备:在接触氰化氢时,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穿戴酸碱防护服、穿戴化学防护手套、戴上防护眼镜和防护面具等。
要确保这些设备在使用前后处于良好状态,并按照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2. 氰化氢的存储和搬运:(1)氰化氢应存放在密闭、防火、防爆的贮存容器中,容器应标明氰化氢的危险性,并远离易燃物、氧化剂和酸类等物质,存放在专门的化学品仓库中。
(2)搬运氰化氢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容器破裂或泄漏。
必要时应使用泄漏防止器具,如防扬散设备、防滴漏器等,以避免氰化氢泄露导致的危险。
3. 氰化氢的使用操作:(1)勿将氰化氢暴露在空气中,尽量在密闭的操作室或安全柜中使用,保持良好的通风。
(2)在操作前,要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与试验,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操作安全性。
氢氰酸[含量≤20%]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氢氰酸[含量≤20%]化学品英文名:hydrocyanic acid,with not more than 20% hydrogen cyanide化学品别名:-CAS No.:74-90-8EC No.:200-821-6分子式:CH N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吞食后有剧毒。
跟皮肤接触有剧毒。
吸入有剧毒。
对水生物有剧毒, 使用适当的容器, 以预防污染环境。
对水生环境可能会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使用适当的容器, 以预防污染环境。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危险性类别判定,该产品分类如下:急毒性-口服,类别2;急毒性-皮肤,类别1;急毒性-吸入,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1;危害水生环境-慢性毒性,类别1。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吞咽致命,皮肤接触致命,吸入致命,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作业后彻底清洗。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漱口。
收集溢出物。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在正常生产处理过程中,吸入本品的蒸气或气溶胶(雾、烟)可产生严重毒害作用,甚至可致命。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导致严重的毒性反应。
MSDS-氰化氢CAS 74-90-8
人口服LDLo: 570 ug/kg; 人吸入TCL0: 500mg/m^3·3min; 人吸入LCLo: 120mg/m^3·1h, 200mg/m^3·10min, 400mg/m^3·2min, 300mg/m^3,立即死亡; 人皮下LDLo: 1mg/kg;
人静注TDLo: 55 ug/kg。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所致的猝死或昏迷相鉴别。
12. 生态学信息
13. 废弃处置
14. 运输信息
包装标志:毒害品。包装方法:(I)类。玻璃瓶外加木箱。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晒,防止容器渗漏,并与助燃气体及其他危险品分离。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包括氧气防毒面具在内的专用防护服,实行“五双”管理制度,不准在工作场所饮水、吸烟、进食。工作完毕须更换工作服、淋浴,漱口。
氰化氢MSDS
1.化学品名称和制造商信息
品名
氰化氢; Hydrogen cyanide; 氢氰酸; Hydrocyanic acid; Prussic acid; CAS:74-90-8
主要用于制造合成纤维及塑料、氰化物和亚硝酸盐类,电镀(镀铜、金、银),采矿提取金、银,作螯合剂,作熏蒸剂用于杀灭孽齿类(如鼠类)动物及昆虫等。亦有误服氢氰酸者。
皮肤吸收蒸气6760mg/m^3, 50分钟,无症状; 1230mg/m^3 浓度下发生吸收。嗅觉阈为0.22~5.71mg/m^3。20~40mg/m^3下, 几小时后出现轻度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
发病机理:主要为氰离子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断了氧化过程中三价铁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内窒息。
8. 接触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中国 MAC 0.3mg/m^3 (皮) ; 美国 OSHA PEL-TWA 氢氰酸 11mg/m^3(皮), 氰化氢 5mg CN/m^3 (皮) ; NIOSH REL-C 5mg CN/m^3 (10分钟上限值)
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规程氰化氢、氢氰酸编制说明(可编辑)
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规程氰化氢、氢氰酸编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规程氰化氢》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制定工作是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2012年下达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进出口危险化学品检验规程氰化氢》(计划编号:2012B224)执行的。
本标准由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起草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化学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虽然化学品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益处,但是其在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置不当,会对人身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记进行系统的管理。
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要求必须通过科学实验对化学品的危险特性进行定级分类,通过统一的标签向化学品的使用者提供相应的安全信息。
氰化物行业作为无机盐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氰化物行业主要产品是指氢氰酸、氰化氢及其下游氰化物产品。
氰化物广泛应用于冶金、电镀、农药、医药等行业中化工中间体的生产和加工以及化学合成等。
氰化氢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氢氰酸下游产品。
到2011年底,中国氰化氢总产能达到38万吨,产量约35万吨,其中固体氰化氢总产能为11.5万吨。
目前,氢氰酸制备工艺有3 种,即丙烯腈副产氢氰酸法、安氏法和轻油裂解法,最具发展潜力的是轻油裂解法和目前尚不成熟的甲醇氨氧化法。
2011 年中国氢氰酸产能约44 万吨,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河北、安徽、辽宁、上海、山东、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市,以生产氰化钠为主,约占总产能的72%,直接加工生产有机氰化物约占28%。
氰化物行业作为一个安全、环保管理要求严格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在生产环节不属于高污染,但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具有高环境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氢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氰化氢;氢氰酸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cyanide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
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
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
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紧急情况概述: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吸入致命。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GHS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1,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1,对水环境的危害- 长期慢性1,急性毒性-吸入-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极易燃液体和蒸气; 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吸入致死;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
戴呼吸防护装置。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火灾时:使用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如误吸入:将受害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休息姿势。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收集溢出物。
安全储存:保持低温。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
存放处须加锁。
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或食品添加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废弃处置:建议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按照当地/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 混合物□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氰化氢- 74-90-8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如伤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皮肤接触。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携气式呼吸防护器。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对症治疗。
急性氰化物中毒的症状反映了细胞缺氧;往往这些症状不特定。
发绀可延迟出现。
特别是如果后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抑制,病人出现心律徐缓、高血压和呼吸急促表明已经中毒。
应立即帮助呼吸、给输纯氧、建立静脉注射线和进行心脏监视。
立即测量动脉血气。
纠正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 低于7.15)轻度症状病人通常需要支持性护理。
不应随意使用亚硝酸盐。
在所有中度至重度的中毒情况下,亚硝酸盐应与硫代硫酸盐一起被应用。
作为一种临时措施,给与亚硝酸戊酯珠剂(0.2 毫升每分钟吸30 秒)直到亚硝酸钠静脉注射开始。
控制4 分钟内注射10 毫升3%溶液能在成人体内产生20%高铁血红蛋白。
接着以同样的速率立即注射50 毫升25%的硫代硫酸钠。
如果症状重现或仍持续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重复亚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半量注射。
由于该反应机制涉及有从硫代硫酸盐转变为硫氰酸盐的代谢过程,肾衰竭会增加硫氰酸盐的毒性。
亚甲蓝不是一种解毒剂。
如果施行亚硝酸戊酯介入,医疗用品应该包括如下:一盒有12 支亚硝酸戊酯安瓿。
两支亚硝酸钠溶液(每支10 毫升3%溶液)消毒安瓿。
两支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支50 毫升25%溶液)消毒安瓿。
一支10 毫升的经消毒的注射器。
一支50 毫升的经消毒的注射器。
两支经消毒的静脉注射针头。
一条止血带。
一打网垫。
乳胶手套。
一个标有‘生物危害’的包或袋,用来丢弃有血或被污染的设备。
一套氰化物急救及治疗指导方案:[关于使用亚硝酸戊酯的注意事项:]亚硝酸戊酯有很强的挥发性而且易燃。
不准吸烟,或在火源周围使用。
如在多风或通风的地方治疗病人,给予病人一些遮掩或保护(衬衣,墙,圆筒,作成杯形的手等)来防止亚硝酸戊酯蒸汽被吹走。
将亚硝酸戊酯始终置于鼻子的上风口,目的是将其最终吸入患者的肺部。
急救者应该避免因吸入亚硝酸戊酯而导致头晕,丧失能力。
将患者躺下。
由于亚硝酸戊酯能扩大血管和降低血压,平躺能有助于让病人保持清醒。
不要过量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病人休克。
从杜邦(DuPont)工厂的经验来看,用亚硝酸戊酯治疗后无严重的后遗症表现。
[补充说明]:主要的医疗程序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美国(由杜邦推荐使用的FDA 方法)是先使用亚硝酸戊酯作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随后是亚硝酸钠,然后硫代硫酸钠治疗。
作用机制:亚硝酸戊酯(AN)和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约5%的高铁血红蛋白(MHB)。
亚硝酸钠(NaNO2)和血红蛋白形成大约20-30%高铁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能从组织中吸引出氰基并与之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CNMHB)。
硫代硫酸钠(Na2S2O3)再将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为硫氰酸盐(HSCN),从而被肝脏排出体外。
解毒剂盐类的给药一般是于生理盐水,乳酸林格(Ringers lactate),或其它输液(IV fluid)中静脉滴注。
在欧洲,一般则会用4-二甲氨基苯酚(DMAP)作为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
羟钴维生素(维生素B12a)也会被使用。
维生素B12a 的作用是通过和氰离子反应生成氰钴胺素(维生素B12)从而由尿排出体外。
欧洲以及澳洲的NOHSC (WorkSafe)提议乙二氨四醋酸二钴(Kelocyanor)作为解毒剂。
这是钴离子通过与氰离子鳌合而形成稳定的氰高钴酸盐再由尿排出从而到达解毒作用。
在任何情况下,高压氧治疗都会提高解毒剂的疗效。
医疗护理和特殊的治疗:详见对医生的特别提示。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特别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从上风向进入火场,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采用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特殊灭火方法及保护消防人员特殊的防护装备: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可考虑引燃漏出气,以消除有毒气体的影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妥善处理收集的泄漏物和容器,并按照第十三部分方法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穿连衣式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或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远离火种、热源。
避免光照。
库温不宜超过30℃。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或食品添加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接触限值:MAC(mg/m3 ):1[皮,按CN 计] PC-TWA(mg/m3 ): - PC-STEL(mg/m3 ): - TLV-C(mg/m3 ): 5.2[按CN 计]TLV-TWA(mg/m3 ): TLV-STEL(mg/m3 ): -生物限值:无资料。
监测方法: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采用隔离式操作。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皮肤和身体防护:穿连衣式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苦杏仁味。
pH 值:无意义。
熔点/凝固点(℃):-13.2密度(g/L) : 690 沸点(℃):25.7相对密度(水=1):0.69饱和蒸汽压(mmHg,25℃):39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0.93 临界温度(℃):183.5燃烧热(KJ/mol):无资料。
n-辛醇/水分配系数:0.35-1.07临界压力(MPa):4.95爆炸上限%(V/V):40.0闪点(℃):-17.8爆炸下限%(V/V):5.6引燃温度(℃):无资料。
分解温度(℃):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等。
易燃性:易燃。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稳定性:稳定。
不相容的物质:氧化剂、酸类、碱类。
应避免的条件:受热。
危险反应: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
危险的分解产物:一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信息急性毒性:大鼠吸入LC 50 (ppm/4H) : 50.2;142(CERI Hazard Data 2001-38(2002));皮肤刺激或腐蚀:无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无资料。
呼吸或皮肤过敏:无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
致癌性:美国工业卫生会议(ACGIH):未分类为人类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