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合集下载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不教”。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教是手段,把学生教会了,学生学会了,就达到目的了,我们就可以“不教”了,“不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结合新课改,联系多年来的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我觉得这里的“不教”除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还应该是我们的手段。

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孩子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会,还应该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觉得我们教育的目的既是指学生学会了,也应该是指学生会学了,只有具备了会学的能力,才能既“会学”(那些我们认为可以教)的已知世界的知识,又能去探索(那些我们不可以教的)未知世界的奥秘。

而“会学”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是“不教”,只能是培养,只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到教的痕迹,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所以不教既是我们的手段,也应该是我们的目的,不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从而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


时候教育也需要“不教”,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人才。

“不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
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不教”则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索
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
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不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往往会将所
要教授的知识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而“不教”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和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不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并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
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

通过“不教”,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
的贡献。

不教的教育教案

不教的教育教案

不教的教育教案
教案主题:不教的教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教的教育理念和原则;
2. 探讨不教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 PPT或黑板;
2. 学生讨论的话题。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不教的教育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不教的教育的思考。

步骤二:讲解不教的教育理念和原则(10分钟)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讲解不教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包括: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步骤三:学生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1. 不教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
2. 不教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3. 不教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步骤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不教的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步骤五:拓展活动(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不教的教育理念和原则,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步骤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活动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不教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并能够思考不教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不教的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创造力、合作和沟通
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设计学习计划,将不教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意思

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意思

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意思
"不教而教,不学而学"是一句古语,意思是指不通过正式的教育和学习,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智慧。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不教而教"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经验,学习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例如,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会如何说话、行走和做事情。

"不学而学"则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自我学习和成长。

这种学习方式不依赖于外部的教育资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强调了人们天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和智慧。

它告诉我们,教育和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室,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来进行。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龙源期刊网
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丁一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5期
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那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也有人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教是手段,把学生教会了,学生学会了,就达到目的了,我们就可以“不教”了,“不教”是教育目的。

新课改智慧课堂的实践告诉我们,这里的“不教”除了是教育目的外,还应该是教育手段。

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会,还应该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既是指学生学会了,也应该是指学生会学了,只有具备了会学的能力,才能既“会学”(那些认为可以教的)已知世界的知识,又能去探索(那些不可以教的)未知世界的奥秘。

而“会学”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只能是“不教”,只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到教的痕迹,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所以不教既是教育的手段,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不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作者:陈阳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5期摘要:为了培养能够自主创新的人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而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基于网络开放式环境进行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不教之教一直是教师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为此,从不教胜教的角度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做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观念引导;学情分析;技能引导;个性引导不教之教一直是教师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为教者若能做到“无为而为”,真正让学生自己“有为”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为何要“不教”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受到时间、精力、教学环境、自身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的限制,很难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学习热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因而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完全有针对性的辅导。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已经处于普及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课,就会导致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使其失去上课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原有知识结构,分析自身的不足,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不教的可行性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学生自主学习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不教而教、不教胜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它的上述特点也使这门课程更容易落实不教之教的教学精神。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不教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超越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鼓励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不教的内涵包括自主学习、社区参与、跨学科研究和多元化发展等方面。

首先,不教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而不教主张个体通过自我思考和发现来获得知识。

不教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不教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其次,不教强调社区参与。

不教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内部,而是与社区紧密相关的。

不教的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社区资源和社会环境来丰富和扩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项目和实践活动来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关注和责任感。

社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三,不教鼓励跨学科研究。

不教认为知识的边界是人为设立的,真正的知识应该是综合性和交叉性的。

不教的教育中,学生不仅学习特定学科的知识,还要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概念,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不教主张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育往往着重于学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天赋和个性的发展。

不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充分发掘和发展个体的多样化才能。

不教的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不同的学科和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特之处,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不教是一种反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

不教的内涵包括自主学习、社区参与、跨学科研究和多元化发展等方面。

不教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潜力。

“教”与“不教”之间的思考

“教”与“不教”之间的思考

02
“不教”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 普及,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
03
“教”与“不教”相结合将成 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既强 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又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与“不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育模式的变革将有助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缩小城 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不教”的教学模式将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 力培养,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创新发展。
总结词:家庭是孩子接受最早的教育的地方,家长需要适度 把握“教”与“不教”的平衡。
2. 培养生活习惯:家长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和榜样来培养孩 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详细描述
1. 教授基础知识:家长应该负责孩子的基础知识教育,包括语言 、数学、社交技能等。
3. 鼓励独立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 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 造力。
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平衡
自主学习
01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适当引导
02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平衡关系
03
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之间取得平衡,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

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知识传授
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
体系和认知框架。
信息时代的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持续学习和知 识更新成为每个人面临的挑战,通 过教育机构和家庭传授的知识为个 体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现代社会对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需求 越来越高,通过教育和家庭传授,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跨学科知识和综 合素养。

不教的教育 字数

不教的教育 字数

不教的教育字数
“不教的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减少直接的教导和指导,而是通过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情境,让学习者在自我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式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在“不教的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会提供学习资源和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然而,“不教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教导和指导。

教师仍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深化理解。

总的来说,“不教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发现中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知识文库 第6期4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

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 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

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

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

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

”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

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

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的启示钱钟书先生的女儿回忆说,她在上学时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父亲总是推给她几部词典,让她自己查找,从来不轻意告她答案,实在查找不到,父亲才给予指导。

独立、自学的良好习惯成就了她,即使在国外进修,这种“不教之教”培养起来的能力,终于使她广搜博览,攻克难关,取得了好成绩。

类似钱钟书先生这种“不教之教”的教育艺术还有很多,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所谓“不教之教”,就是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样子,树立榜样,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有所作为。

现在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家长把这一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虽然寄厚望于学校可以理解,但是没有父母的配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就会缺失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实,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无言而教”,也就是“身教”。

一个考入著名大学的学生回忆他的成长过程时写道:自从失去父亲后,本来话语就不多的母亲说话更少了。

母亲只有小学文化,学习上不能辅导我,但是,当我独自学习,母亲默默无声料理家务的时候;当我起床后看到已经做好的早饭的时候;当我看到母亲与左邻右舍相处得那么和谐的时候;当我看到母亲辛勤劳作换来粮食丰收的时候,母亲的身影就像一座丰碑,给我以力量,母亲的行为就像无声的命令,催我奋发向上。

这位母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她用自己的“身教”,配合学校教育,使自己的孩子成了天之骄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如果父母命令孩子“好好学习”时自己却没完没了地“垒长城”、“摔扑克”,教育孩子要“团结同学”时自己却与别人斤斤计较,告诉孩子要“尊重长辈”时自己却不孝敬父母,批评孩子“浪费”时自己却大手大脚,就会使自己的教育苍白无力,毫无意义。

真诚希望孩子有所作为的父母请记住: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

希望孩子有所作为的父母请记住: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江西省赣州市教研室卢筹叶圣陶老前辈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教”。

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无须教、不用教──自能读书的要求。

这是一种目标要求,更是一种境界。

但是几十年下来,人人耳熟能详,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学生却极少,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叶老的话有问题,应该是我们的“教”有问题首先是“教”的指导理论有问题。

研究教学的专家,眼睛总是盯着“教师”不放。

总是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得“科学”,如何设计得严密。

研究来,指导去,总跳不出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教”这个圈子,从不指导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学”的问题。

即使有关学生的学法,也是考虑如何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学生如何学。

除此之外,就没什么招数了其次是对“教”的概念理解有偏差。

殊不知,这个“教”,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广义的“教”,却可以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育策略,包括学生怎样学,等等。

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叶老的“教”理解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教师的行为,理解为一种教学技艺,以为“教”就一定是教师告诉学生点什么,一定是教师牵着学生到教师预定的目标去。

这也就难怪语文教学难以有什么突破了。

其三是实践层面、操作层面的引导,某种角度来说是误导。

普遍的是,对于成功的教学,往往是从“教”的角度去总结它为什么成功;对失败的教学,也是从“教”的角度吸取教训,考虑如何以更严密的设计和调控来加强“教”,使人误以为语文是“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

各级的竞赛课,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学生,比的其实只是教师的“教”。

该班学生和任课教师若干年的努力,在教学竞赛面前都等于零,可以忽略不计。

竞赛教师各显神通,竞相展示自己如何巧妙地牵着孩子们按着自己预设的思路走。

知名大师们的公开课,展示的也尽都是个人素质如何高,如何以高超的“教”的技艺征服学生和听课教师。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余国良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不教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教育概念.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不教是教育目的、不教是教育内容、不教是教育方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教的内涵,必能在教育领域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余国良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中医学"饮食不节"概念内涵研究
2.妙在教与不教间——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
3.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4.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怠——以"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为例
5.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怠--以“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不教”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不教”

课堂教学中的“教”与“不教”摘要:正确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对化学课更感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使学生“想得深,悟得透,学得更好”。

本文以原子晶体结构教学为例,指出要想处理好“教”与“不教”,必须熟知教材,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原子晶体“教”“不教”随着当前新课标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的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念题,学生做题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不合适,且单调乏味,学生听起来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最好的办法是正确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并不是说教师不讲课,而是要讲而且要讲精,这就是所谓的“教”;课堂上教师的“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水平,把某一个问题讲得清楚,说得明白,且使学生“听得清,跟得上,记得住”。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使学生“想得深,悟得透,学得更好”。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动力,而不是盲目地去做。

在原子晶体结构教学中,中学阶段接触到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等单质和二氧化硅、碳化硅等化合物,这些结构都可看作是由金刚石演变而来,所以在教学中金刚石的结构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讲得透。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模型(图ⅰ),首先告诉学生原子晶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并以共价键相结合,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在金刚石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处于四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与这四个碳原子相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的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构成一个坚实的、彼此联结的空间网状晶体,每个碳原子的四个价电子都参与成键,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熔沸点和硬度,然后由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找出:①金刚石最小的碳环是几碳环?学生很容易得出六元环。

【转载】话说“以不教为教”

【转载】话说“以不教为教”

【转载】话说“以不教为教”“以不教为教”,为千古不朽的教育名言。

问题在于从字面上看来。

“不教”与“教”正好相反。

“不教”原是轻而易举之事。

谁都做得到,为什么“不教”又会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呢?尽管千年以来人们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且越到后来,越珍视这个箴言,却甚少见到对这个似乎矛盾统一的命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其实,这是一个未解的深层次教育理论问题。

一原来,在这个判断句中,“教”同“不教”之“教”,并不是一回事。

因为中国古代单音词“教”,至少有两义,并有两种读音。

一是平声的“教”(今第一声,音交),为动词,中性。

相当于后来的双音词“教学”;一是去声的“教”(今第四声,音较),原为名词,属规范词,相当于后来的双音词“教育”(这里只就其狭义而言)。

依此看来,所谓“以不教为教”,意思是不以教(音交)的方式(实指说教)而使人真正受到教育影响。

如今看来。

这个判断正是对大致同时代古希腊苏格拉底之类哲学家之问“美德可教吗”争议的异曲同工的回答。

[1]不仅很有意思,而且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命题。

说到何以“以不教为教”,只得从这两“教”之别谈起。

“教学”与“教育”(狭义)原是相关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因为这两个词指称的,是不同的对象。

“教学”之“教”,原为“教”(音交)弟子学,什么东西非教不可呢?自文字发生以后,因有传承文字及由书面语言所表达的间接经验的必要,才导致教学以至学校的出现。

本来意义的“教育”,则是指善的影响,主要是道德影响。

所谓“影响”,指的是外部动因在人的心理与意识中发生的效应。

这种效应有正负之分。

唯有善的效应,才称之为“教育”。

故“教育”为规范词。

“教育”与“教学”的区别,如赫尔巴特所说,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

相反,在教育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对他产生直接影响的实体”。

[2]其中“第三者的东西”,主要是指作为教与学联结中介的教材,而教材正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谈教育学的教与不教

谈教育学的教与不教

谈教育学的教与不教发布时间:2023-02-20T02:06:38.154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9月第19期作者:杜美霖[导读] 教育学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对“教”进行改进与完善,但渐渐忽视了不教之教,教与不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教育学的本身是为了促进人的进步进行启蒙引导。

杜美霖重庆师范大学 400700摘要:教育学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对“教”进行改进与完善,但渐渐忽视了不教之教,教与不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教育学的本身是为了促进人的进步进行启蒙引导。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不教之教,互联网+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社会现象和活动,拥有极为漫长的历史。

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 在历史的发展中,教育学也不断的发展着完善着,人们的主流还是在于“教”,教育学这三个字,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停留在“教”这个字眼上。

所以当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去反思是不是教的方法不对,如何进行改进“教”。

一条路走多了会变得无比光滑,这个时候也许大家忽视了“不教”这一途径。

“不教”并不是字面意义的不教,不是放弃,不是少作为也不是不作为。

“不教并不是这个时代才出现的新词,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老庄开创的道家就是早起“不言之教”的典范,而同时,西方国家的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发人们独立思考,也是“不教”的教育学的一个典范。

教育学发展至今,已经通过翻转课堂等的实验发现了“不教之教”的蛛丝马迹。

是的,”不教”并不是无为,而是新型的“教”,“不教之教”由此而来。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叶圣陶的“教”与“不教”叶圣陶是大教育家。

是儿童文学名著《稻草人》的作者。

有人曾向他的儿子叶至善请教,叶老是如何教他作文的。

叶至善回答,“不教的。

”这个不教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教,因为叶老有本《怎样写作》的文集,对于作文的方法有过详尽的阐述。

那为什么叶老的儿子说父亲不教他呢?因为叶老主张一种顺其自然、不着痕迹的教育。

有点像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

比如叶老要求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并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然后,叶老会利用闲暇时间,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

看似平平淡淡没有教什么,可实际上背后学问大着呢。

首先,叶老主张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触和经验。

只要如实的捕捉,如实的记录就可以。

然后,为什么让孩子给他读呢?这是叶老的另外一个写作教学的思想。

叶老主张,写的东西要能够入耳,也就是读起来很顺畅。

听的人很容易听懂。

这有些像白居易念诗给老婆婆听的做法了。

叶老在孩子读作文的过程中,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

比如,“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

”孩子重新组织语言完毕,叶老听懂了之后,就会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孩子这才继续读下去。

你看,叶老看似什么都没教。

实际上,暗暗用力呢。

他用闲暇的时间,就把孩子的作文给教了。

今天下午上课,我们解读了《我的兔子朋友》。

谈到了包办与放手这个底层代码。

这个理念估计大家都知道,但火候的拿捏却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

叶老教孩子作文,并不因为自己是大作家就处处包办,或者居高临下,进行苛责与批评。

他只是婉转地跟孩子说:我不懂。

然后,相信孩子自己有纠错的能力。

越是好的老师,越能够举重若轻。

因为他内心里真正尊重孩子,真正相信孩子,并且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手段。

这些理念都清楚了,具体做法,轻松写意,不着痕迹,孩子只当是跟父亲闲聊,并无学习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不教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作者:余国良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7年第04期
摘要:不教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教育概念。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不教是教育目的、不教是教育内容、不教是教育方式等方面。

深入研究不教的内涵,必能在教育领域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不教;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2-0007-05
自古以来,伴随着教育活动的产生与需要,教与不教的概念就产生了,它们在教育实践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依赖,不可或缺,它们在理论研究中,状况如何呢?综观教育史,教的研究是大量的、经常的、成系统的,所有的普通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都是关于教的教育学,不教的研究则是少量的、间断的、点评式的,未曾有一本关于不教的教育学,这应该说是一种教育研究的失衡。

如此看来,不教的研究是否就没有像样的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中国的老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直到现当代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对不教的理论与实践都有自己精彩睿智的论述和践行,因此,不教的传统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因此,在教的供给过度的今天,开展不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教的概念
研究不教,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教是什么?教育实践证明,不教并不仅仅是一个否定词,也不单单是“不要教”的字面意义,而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教育概念。

如何诠释这个概念,涉及到对不教的正确理解,可各种辞典,却找不到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必须另辟他途进行探寻。

我们知道,教与不教是相应而生的,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对教的涵义做反面探究,理应能够探寻得到不教的涵义。

教是什么?《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1]怎么传?关于传的方式,古往今来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传授、传播、传导、传达、传告、传话、传教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口传,这是古今用得最多的一种知识传授方式,基本程序是先生讲学生听,遵循的是“上所施、下所效”的古训,学生主要靠倾听接收知识。

运用这种方式,学生易受环境干扰,长期使用,有效果却不是很好;其二,文传,通过文本对话传播知识,这种方式以眼睛接收文本语言为主,读时伴之思考,所以容易接受知识,也能训练抽象思维;其三,图传,通过读图接受知识,这种方式虽然是以图为主,却少不了口述讲授,虽对传授浅显知识有一定作用,也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甚至有些人沉溺其中,但接受者多热衷于观赏表层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