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述评_王银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作者:华雷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7期[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当代化的有机统一。
大众化是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力量源泉;中国化是空间寓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表现和基本要求;当代化是实践界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表现和发展的必然取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当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核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
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
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
第三,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十分巨大。
首先,它使马克思主义摆脱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
实践证明,在某个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为少数人所有(个别理论家,特别是领袖人物),只有他们能够解读、辨别、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他人只能不停地被灌输、受教化、遭评判。
于是,少数领袖人物被神化或自我神化,导致个人崇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普遍现象。
神化了的领袖,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确,领袖标准成为马克思主义标准;一些领袖人物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活学活用”中失去了原则和方向;一些别有用心的领袖人物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维护自身地位的工具,肆意歪曲、杜撰、篡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其愚弄民众的工具;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忙于引经据典,为领袖人物的言行做马克思主义合理性论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必要性解读
进程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
只能是以一种理论形式存在,不能成为一种指导人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们的行动指南,也就不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普及本身就要求把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
2 0 1 3 年9 月
河南社会科学
主义 的理解 只是实 现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的最为基 础 的一步 , 这一步距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终结还有 很 长的一段距 离 。正是从 这个层面上讲 , 对 当代中 国马克思
必 须对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内涵 与特点进行 阐释 , 这不仅 是进 一步做 好 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大 众化理 论研 究
一
、
引 言
( 一)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静 态 状 况 指 的是 在 当
如 何 理 解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 笔 者 认 为 , 从 字
代 中 国的 现 实语 境 下 怎 样 将 马 克 思 主 义 内化 为 广 大 人 民群
面 出发就意 味着 要从三个 维度 来对这 一概念 进行解 读 和分 析, 这三个维度 分别 是指 : “ 当代 中国” 、 “ 马克思 主义 ” 、 “ 大众 化” 。在这里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并不是 固定 的僵 化 的概念 , 而是随着历史和 现实情况 的不 断变化而不 断演进 和发展 的概念 , 其 内容也是 逐渐丰富 和更 新的 。当代 中国马
义 大众化 的 基本 特 点 可概 括 为人 民性 与 大众 性 、 时代 性 与动 态性 、 整体 性 与层 次性 的 统一 。
关键 词 :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主 义 ; 大众 化 ; 概 念 与特 点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者:李珊珊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当代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全面化地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本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条件、当代的新形势以及在我国的新发展等进行了全面化地阐述,有助于开拓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野,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认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先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最新成果等要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只有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才能值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学习,才能成为大众化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基本条件包括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具有彻底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将是具有革命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其中主要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灭亡的,而共产主义最终将会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彻底的理论,同时也是物产阶段不断发展过程中得出的主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始终坚持以客观事实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出了各种形态国家的发展规律,并按照缜密的逻辑形式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加以表达,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实践具有正确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理论成为了现实,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最为强化的生命力。
从目前国际形势来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积极探索着适合于本国国情的道路,并在努力建设出赋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
如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摸索过程中不断前进,现阶段已经逐步形成了赋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由此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属于真理,具有科学性。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成果。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势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现了特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体现出了新形势。
(一)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行需要基于国际大环境之中,随着世界环境的迅猛变化,世界多极化形势的出现,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在增多,每一个国家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中进行着各项事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间寓所
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要形成中国语言。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以中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民大众理解、接受。这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译为中文,更重要的是要用中国大众语言(而不是学术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们这样贫穷落后、产业工人数量极少、“小农”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用中国的大众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大众认同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用当代中国语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
精神上,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从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选择。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不光统一了我党思想、凝聚了民众力量,同时还动摇了敌人的信念。革命胜利后,我们成为了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被写入宪法。但是,我们不能认为,有国家法律保障、制度规范、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自然巩固了;也不能认为,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宣传掌舵、舆论导引,马克思主义就自然能够统领多元了。恰恰是由于我们过于注重国家、社会层面的制度建设,很少研究群众的思想感受,没有深入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看似离我们很近、实则距群众很远。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是出自权力垄断、制度控制、法规约束,而是来自对人民大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马克思主义需要成为我们高举的旗帜,更要成为人民大众心中的旗帜。因此,要想方设法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同并普遍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理念、精神支柱。
实践上,马克思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实践要符合中国国情。一方面,要符合中国的发展状况。超越中国的发展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就会出现右的失误。另一方面,要符合群众的素质状况,包括利益需求状况和思想觉悟状况。这一点,很多人至今还很困惑。一些人总是觉得群众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眼前私利;一些人则抱怨群众道德水准不高,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差距太大。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领袖的能力就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够从群众的实际状况出发,有效说服群众,充分调动群众。马克思主义大道理好讲,但是,一旦离开了现实群众基础,这些只能付诸空谈。所以,要化大道理为人民群众的“小”道理,将美好理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述评
界定 概 念 是 科 学 研 究 的逻 辑 起 点 。正 确 解
评 尚未多 见 。本 文 通 过 对 学 术 界 当代 马 克 思 主
摘
要 : 前 学 术 界 对 当代 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研 究 综 述 比较 深 入 , 仅 就 其 内涵 解 读 的 综 述 尚 未 多 见 。本 文 当 但
通 过 对 当代 马 克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内 涵 解 读 的 研 究 成 果 梳 理 分 析 , 主要 从 其 前 提 问题 、 念 内涵 、 质 三 个 维 度 概 本 进 行 解 读 述 评 , 总 结 分 析 了 目前 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并
i nt m p r r i n Co e o a y Ch na
W A N G
—hun c 。W E Shun gu — o
( . ih u Unv riy ih u 4 7 0 1 Js o iest ,Js o 2 0 0,Chn ;2 S a g a No ma Unv r i ia . h n h i r l ie st y,S a g a 2 0 3 h n h i 0 2 4,Chn ia;
3 .Sh nxiN o m a ni r iy,Xian 71 6 a r lU ve st 00 2,Chi ) na
A b ta t sr c :T h r sa pr f nd ge e a e iw n a x s ’ pu a iy i on e p a y Chi e e i o ou n r lr v e o M r i m Spo l rt n c t m or r na,t ou h gh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 二卷
第一 期
浅析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张金 玲 马 彩 瑞 齐晓 聪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 学院 河北石家庄
0 09 ) 50 1
【 摘 要】 大力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对社 刻 的科 学 理论 体 系 , 有 高 度 的概 括 性 和 抽 象性 。这 就 必 具 会 主 义 实践 的顺 利 进 行 影 响 深远 。为 此, 系统 阐述 马 克 然 导 致 人 民 群 众在 接 受和 理 解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是 感 在 思主义的科 学内涵, ,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性的基 到 困 惑 和 迷 茫。另 外 , 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是 马克 思 主 义 的 马 础 上 , 出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化 的 实现 途 径 : 持 发展 的 马 本 质 属 性 和 本 质 要 求 ,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具 有人 类普 提 坚 克 思 主 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前提 ; 对 宣传 教 育的 对 适 性 的 特 点 , 众史 观 是 马 克思 主 义 的 重 要观 点 群 象要 分 层 次 ;建 设 一 支从 事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专 (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统 一 思 想 、 强 民族 凝 聚 二 马 增 业队伍。 力的需要。 对 一 个 国 家和 民族 来 说 ,共 同 的信 仰 可 以凝 聚 人 心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必要性 并 产 生 巨 大 的物 质 和精 神 力 量。因 此 , 要抵 制 西 方腐 朽思 马 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科学 内涵 想 , 败 敌 对 势 力 “ 平 演 变 ” 谋 , 成 全 民 族 的共 识 , 挫 和 阴 形 当 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 指通 过 学 习和 宣 传 教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人 民群 众 的 积 极 性创 造 性 ,就 必须 推 动 是 育 .使 广 大人 民群 众理 解 掌 握 当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并 马 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 在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实 践 中 自觉 运 用 这一 科 学 理 论, ( ) 克 思主 义 的大 众 化 是 由理 论 指 导 实践 的作 用 三 马 以实 现 用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所 决 定 的 。 设 的根 本 目的。 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 中指出,批判 “ ( ) 足 中国 国 情 , 进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 化 一 立 推 的 武 器 当然 不 能代 替 武器 的 批 判 ,物质 力 量 只 能用 物 质 马 克 思主 义 中国 化. 指 将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普遍 原 理 同 是 力 量 来 摧 毁 :但是 理 论 一 经 群 众 掌 握 ,也 会 变 成物 质 力 中国 革 命和 建 设 的具 体 实 际相 结 合 , 按照 中国 的特 点 来 运 量 。 “ 因 为 此 , 大人 民群 众 要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本 正 广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 决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实 际 问 题 , 此 创 原 理 要 去 指 导 建 设 中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伟 大 实践 ,并 且 解 由 造 出 具 有 中 国作 风 、 国 气 派 的 新 理 论 , 进 一 步 指 导 实 在 此 过 程 中 要 接 受 实践 的检 验 ,这 就 需 要 马 克 思主 义基 中 再 践 。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是 指 马 克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由抽 象 本原 理 的 通 俗 化 ,使 广 大 人 民 群 众理 解 接 受 马 克思 主 义 到 具 体 、 深奥 到通 俗 、 被 少 数人 理 解 掌握 到 被 广 大 人 基 本 原理 , 现 马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 由 由 实 民 群 众理 解 掌 握 的 过 程 。 三 、关 于 推进 当代 中 国 马克 思主 义 大 众 化 的 几 点 建 ( ) 人 民 群 众 进 行 宣 传 和 教 育 , 力 于 当代 中 国 议 二 对 致 马 克 思 主 义通 俗 化 第 一 , 坚持 发 展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要 解 决 的 问题 是 在 人 民群 众 普 遍 的 前 提 掌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原 理 的前 提 下 ,科 学 地 运 用 马 克 思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中 国 具 体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过 程 主 义 基 本原 理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事 业 。 然 而 马 克 中 。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一 直 处于 发 展 之 中 。 有从 中国 实际 只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并 不 是通 俗 易懂 , 广大 人 民群 众 能 简 单 出 发 , 合 中 国国 情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有 坚 持 发 展 的 马克 符 只 理 解 和 掌 握 的 知 识 , 它 的 高度 抽 象性 拉 开 了 它与 广 大 人 思 主 义 , 能 奠定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的 前 提。 才 第二, 对宣 传 教 育 的 对 象要 分层 次 民 群 的 距 离 , 以 , 实 现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方 面 要 所 要 一 不 断 地 对 广 大人 民 群 众进 行基 本 原 理 的宣 传 和 教 育 普 遍 对 宣 传 教 育 对 象要 分 出 层 次 ,对 不 同 对 象 有 不 同标 提 高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的 素质 : 一 方面 , 另 实现 马克 思 主 义 基 准 。 对 高 知 识 群体 的时 事 政 策教 育 , 注 重 学 术 学 理 , 应 要 对 应 本 原 理 的 通 俗 化 , 原 理 由抽 象 走 向具 体 , 是 由深 奥 走 向通 有 开 放 的世 界 水准 ; 广 大 群 众 , 以 事 实 案 例 的宣 传 教 俗。 育 为主 , 寓理 论 于 事 实中 。如 这 次抗 震 救 灾 、 护 奥 运 圣 保 ( ) 论 联 系 实 际 , 现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现 实 火 的 宣 传 , 是 对 中 央 “ 三 理 实 就 以人 为本 ” 关 注 民生 ” “ 的理 念 、 中 国共 产 党 是 中国 各 项 事业 坚 强 领 导 核 心 的理 念 、 维 护 祖 化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现 实化 是 指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国 统 一 和 爱 国 一 家 等理 念 的最 好 的宣 传 教 育 。 对 在校 大 理 与 当代 中 国 的 现 实 历史 相 统 一 的 过程 , 它在 本 质 上 时 学 生 开 展 的 中国 特 色社 会主 义建 设 基 本 经 验 、 基 本 理 论 公 实 践 的 , 践 是 认 识 的 来 源 , 认 识 的 发展 动 力 , 认 识 的 系 统 教 育 , 共政 治 理 论 课是 主 渠 道 。 实 是 是 第 三 ,建 设 一 支从 事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专 业 的 最 终 目的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是 在 实践 中不 断发 展 的 学说 . 生 命 力在 于 与 实 践 的 结 合 。而 广 大 人 民 群 众是 队 伍 其 实 践 的 主体 . 以 , 实 现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的现 实 化 , 所 要 推 进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的 大 众 化, 要 理 论工 作 者 需 而 大 成 方 面 要从 现 实 出 发 , 究 重 大 的社 会 现 实 问题 , 研 分析 和 的 不 懈 努 力, “ 众 化 ” 效 的 大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取 决 于 解 决 时 代 的 迫 切 问题 ;另 一 方 面 , 要从 人 民根 本 利 益 出 理 论 工 作 者 素 质 和 专业 程 度 的 高低 。 从 事 推 进 马克 思 主 发 , 照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精神 , 按 改造 社 会 现 实 , 护 和 义 大 众 化 工作 的理 论 工作 者 , 先要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理 论 维 首 体 系有 完 整 、 确 的 理 解 和 科 学 的 把 握 : 次 要 随 着 时 代 准 其 实 现最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的 利 益 。 从 二 、全 面 推 进 马 克 恩 主 义 大 众 化 在 当代 中国 的 必 要 的发 展 不 断 进行 理 论 的 刨新 . 而 解 决 新 的 实 践 中 新 的 问 题 : 次 要 具 备 一 定 的宣 传 知 识 和 技 能 , 于 运 用 新 事 物 再 善 性 并 把 ( )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基 本原 理 自身 来 进 行 理 论 宣 传 . 能经 常 深 入 群 众 .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结 一 马 合 , 实 践 中 总结 经 验 . 炼 理 论 , 据 群 众 的 思 想 实际 和 从 提 根 特点所决定的。 探 马 克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包括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马 克 思 心 理 认 知 水平 . 索行 之 有 效 的宣 传 形 式 。 主 义 政治 经 济 学和 科 学社 会 主 义 , 它是 内容 及 其 丰 富 , 深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布时间:2021-11-26T02:58:38.87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4期作者:胡海婷[导读]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胡海婷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党校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本文着重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推进路径,最终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路径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想实现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目标,需要通俗化、大众化,这样更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被群众理解掌握后,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由精神武器转变为物质力量,更能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另一方面,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大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考量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问题,从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网络小视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更新频率高,吸引了群众的目光。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方式、路径也应进行创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一是宣传渠道不够多。
目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平台是官方媒体和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阵地的开发有待完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述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述评作者:谭慧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说明。
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进一步厘清其基本内涵,把握其实质。
主要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作一较系统考察,为更好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述评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50-0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研究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只有正确的把握了其基本内涵,才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过程论许多学者从过程论和动态的角度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还应该在实现过程中把握其基本内涵。
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民族化,而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总的过程中体现了两个具体过程的统一:一个是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并且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创新成果的过程,即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一个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质的过程,即化大众的过程。
”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抽象来讲,可以被理解为三个过程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党内普及走向社会普及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高深理论走向通俗理论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维系力量来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的过程。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
2008年5月第37卷第3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08V01.37.No.3中囤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8)03-0009一(05)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张博颖(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摘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重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时代赋予全党、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院教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需要自己的物质力量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样,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也需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n"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普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党的理论成果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和理解,进而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6-0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为应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问题提出的战略举措。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抽象转变为具体生动的过程,并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让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进而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的通俗化,其实质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指导作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大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背景(一)全球化进程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冲击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形成的冲击。
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消极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涌入国内。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解析
思 主义 大众化 ”】 大命题 。当前 。 ( ・ 的重 多数学 者依此 认
为 推动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 就是要 推 动 中国
特 色社会 主 义理 论体 系 的大众 化 。我 们 可 以称其 为
“ 指论 ” 特 。
思 主义大众 化 问题 展开 了热烈 讨论 。对 推 进 当代 中
中 国成立 .因此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义不 仅 指 中国特
义 、 法原 则 、 方 实现途 径 等问题 进行 了深 入 广泛 的研
究 并形 成 了丰硕成 果 。 笔者认 为这 些 问题 都 很重要 。 但 是正 确认 识 和科学 把握 大众 化 的基本 内涵应 该 也 是 我们 讨论 的一 个重 要 问题 。只有 准确 地 理解 和 把 握 当代 中 国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的科 学 内涵 。才 能很 好 地开 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 的宣传 普及 活 动, 进一 步推动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的大众 化 。
中 共贵州 省委党校学报2 1. 总19 00 ( 2 期) 5
思 想理论双月刊
5 9
哲 学
“ 代中 马 思主 大众 ’ 念解 当 国 克 义 化’ 概 析
●樊 瑞 科
I 中共黑 龙江 省委 党校 黑龙江 哈 尔滨 1 0 8 ) 5 0 0
摘 要: 推动 当代 中国马 克思主 义 大众化 , 首先要 .  ̄ i i , tkR和科 学把握 大众化 的基本 内涵。 学认识 当代 Y - 科 中国马克思 主 义是 正确 解读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主 义 大众化 的理论 前提 , 3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应 该是特 指和 泛指 - " 辩证 统一 的“ 复合 论” 。深刻认 识 当代 中 国“ 大众” 的现 实形 态和 发展 趋 势 , 事关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主 义 大众化 是 能 否有效 实现 的重要前提 。 此 。 唯 才能使 理论 更加 亲近主 体 , 可以有 效避免 “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 隘 狭
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摘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七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内涵、目的意义、途径方法以及其他问题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在基本理论、历史比较、方法更新等方面拓展空间,不断深化研究。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深化研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
十七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加深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认知。
1特指和泛指说。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应具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
从前者来说,它特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的直接语境相吻合。
从后者来说,它泛指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大众化,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刘建军同时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重含义并不矛盾,实际上只是范围大小的问题,其性质与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
泛指是特指的背景扩展,特指是泛指的重点内容。
从这两个角度的结合中去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把完整把握与重点把握结合起来,既关注到广泛性,又能体现针对性。
2过程和结果说。
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区分了不同领域的大众化概念,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指政治领域的大众化问题,它的含义更广泛,可以将“大众化”作两种意义的理解。
一是可以将大众化理解成一种过程与机制,于是大众化就可以理解为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渐进性;二是可以将大众化理解为一种结果。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浅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者:赵江泽彭朝花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20-0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运用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它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研究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的,从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的衣、食、住、行着手,进而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也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试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试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荐文章小学生八一建军节优秀活动方案热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源于哪一事件热度:中国共青团入团申请书100字左右热度: 10月入党申请书范文热度:中国建党周年征文热度:1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丰富,可以简单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通俗化和普及化。
1.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用和功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无一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认识和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步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通过与中华民族的具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形成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1.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诞生于1848年的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社会危机,作出“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
然而,时过境迁,在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始料未及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永葆生机成为新课题。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必须经历时代和实践的检验。
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针对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的灵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研究综述
是 指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即 中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的 大 众 化 。“ 指 ” 指 当 代 中 国 的条 件 下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泛 是 大众 化 , 括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的 大 众 化 和 马 克 思 主 包 义 中 国 化 理 论 成 果 的 大 众 化 。叶德 明也 从 泛 指 和 特 指 来 理 解 和 把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为 这 两 者 的 性 质 和 核 认 心 内 容 是 一致 的 , 指 是 特 指 的背 景 扩展 , 广 阔 的 时 空 泛 是 维 度 , 理 论 整 体 性 的 面 ; 指 是 泛 指 的 重 点 内容 , 一 是 特 是 个 鲜 明 突 出 的 点 。 从这 两 角 度 的结 合 中去 把 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科 学 含 义 , 利 于 我 们 在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有 众 化 的 过 程 中 把 广 泛 性 和 针 对 性 、 体 和 重 点 有 机 地 结 整 合起来 。因此 , 理论把 握和实践操作 当 中, 调在 “ 在 强 当 代 中 国” 样 的 特 定 时 空 推 动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这
大众化的过程 。
( ) 指 与 特 指 说 。刘 建 军 认 为 “ 3泛 当代 中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一 命 题 具 有 特 指 和 泛 指 两 种 含 义 。“ 指 ” 这 特
范 津文 认 为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本 质 上 在
讲 就 是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过 程 , 一 个 群 众 性 的 实践 活动 。 是
化 , 成 就 一 种 人 人 参 与 的事 业 , 使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要 要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试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者:吴桂林张翔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5期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理论与群众的结合。
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实践,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理论的彻底性。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群众的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切实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的时代性。
必须抓住人的根本,均衡多重利益关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理论的彻底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群众;利益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32-03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实现这一重要战略任务,不仅有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而且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是最为基本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必须适应这个基本任务的要求。
同时,要使理论武装群众,理论自身必须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理解与掌握。
这就是理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理论内容的大众化;二是理论形式的大众化。
理论内容的大众化,强调的是理论的内容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与掌握,要做到这一点,理论自身就一定要具有魅力,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的生产实践,反映当前群众的利益诉求,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即理论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理论形式的大众化,主要是指我们在宣传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两者相比较,前者是根本。
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内容上来讲,还是从理论的形式上来讲,其根本目的都是让群众接受和掌握理论。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
首先从中国梦的内涵与历史渊源入手,探讨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
然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渗透与发展。
接着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结合,探讨二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进一步探讨中国梦的大众化意蕴,探究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传播。
最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其对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梦实现中的作用,为未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内涵, 历史渊源, 传播, 接受, 结合, 意蕴, 实现过程, 作用, 重要性, 启示, 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中国梦的内涵与历史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路径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和积累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结合体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深刻认识和探索。
中国梦的大众化意蕴体现了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则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富裕。
通过对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的探析,可以更好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和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国梦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美好家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展望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中国梦的内涵与历史渊源中国梦的内涵与历史渊源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实质和意义,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摘要:党的十七大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简单的来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是理性走进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过程,是自觉文化自在化的过程,更确切的说其实质就是生活化,是理论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内化为大众的东西,影响大众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Trying to talk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essenceZhao ruiminAbstract:The CPC focusing on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solidate Marxist guiding position, put forward “carry out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pulariz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great project, in simple term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 essence is the rational regression of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and theory is entered popular in daily life, internalizes for mass of thing, influence public way of thinking, the behavior way and way of life.Keywords: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Essence 我党在十七大上综合各种因素,敏锐的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成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普及性等鲜明特征。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我们必须在理论的运用中普及理论、在理论的普及中引领思潮、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培育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才能不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内涵;原则;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是一个崭新的思想,也是一项新的战略任务。
能否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等基本理论问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特征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已经有学者进行了探讨。
韦克义认为:“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Ⅲ范津文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
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就是说,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共同的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1期2011年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Xi an U niv.of A rch.&T 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V ol.30 N o.1Feb.201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述评王银春1,2,韦顺国3(1 吉首大学,吉首 427000;2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3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62)摘 要:当前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比较深入,但仅就其内涵解读的综述尚未多见。
本文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的研究成果梳理分析,主要从其前提问题、概念内涵、本质三个维度进行解读述评,并总结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11)01-0001-05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s Popularizationin Contemporary ChinaWA N G Yin-chun1,2,WEI Shun-guo2(1 Jisho u U niv ersity,Jishou 427000,China;2 Shang hai N or ma l U niver sity,Shang hai 200234,China;3 Shanx i N or mal U niv ersity,Xi an 710062,China)Abstract:T here is a profound general review o n M arxism s popular ity in co ntemporary China,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its connotatio ns is few.T hro ug h the sorting of research outcom es on the conno-tative interpretatio ns o f Marx ism s popularization,the paper makes the comm ents on the research in three dim ensio ns of premise,conception and nature,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es.Key words:M ar x ism in contemp orary China;p op ularity;connotations界定概念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正确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推进大众化的前提与基础,既有助于理解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也有利于确定大众化实现的科学路径。
当前,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比较深入,但仅就其内涵解读的述评尚未多见。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的研究成果梳理与分析,不仅有利于丰富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理论成果,还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收稿日期:2010-11-01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J50407)作者简介:王银春(1980-),女,白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讲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问题解读研究解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有学者认为应从词的结构来分析,可分为两种结构。
其一,偏正结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作形容词,修饰名词 大众化 ,起限定作用,意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 大众化 。
其二,主谓结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为名词,作主语, 大众化 作动词,为谓语,意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 [1]。
无论从哪种结构出发,对其内涵的界定必然要求解决两个前提性的问题,即何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何谓 大众化 ?这是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内涵界定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弄清两个分概念,将无法正确解读总体概念,对两个分概念的认知偏差,也直接导致总体概念的认知偏差。
1.对于何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解读。
其一,从外延来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主要来源于十七大提出此命题的直接语境,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11。
学者邵军认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者郭建认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的大众化 [4]。
广义是指当代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
在外延上它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马克思研究的理论成果。
学者杨兴林认为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待商榷,在外延和内涵上二者都不能等同。
学术界公认 当代中国 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即通用的 新中国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应当指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就势必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部分,而不是仅指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破解这一难题,他认为 当代马克思主义 在时间概念上,应当涵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内容上则应当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5]。
其二,从客体文本角度来分析。
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文本是什么?学者杨光玮根据解释学的观点,他认为文本分为 理论文本 和 现实文本 两类。
由此引申而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文本也分为两类,其理论文本是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实文本则是指 改革开放的成果 。
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成果的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
一个根本性的方面在于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成果 [6]。
2.何谓 大众化 ?关于众, 说文解字 释曰: 众,立也,从三人。
关于化, 说文解字 释曰: 化,教行也。
从匕、从人,匕亦声。
即 化 为 教行也 。
华严经 音义上 云: 教成于上而易于下,谓之化 。
教行 也就是 教化 。
单就化,是通过施教,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7]736。
基于此, 大众化 即通过施教,使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
近年来,学者主要有两种意义理解。
其一,大众化是一种过程与机制。
学者郭建认为 大众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如何实现大众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何种途径使某种价值或者知识被群众所接受的过程[8]。
学者吴尚忠、沈其新认为 大众化是指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递进性,它意味着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最大程度地切合、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和需求 [9]。
2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其二,大众化是一种结果与状态。
学者邱柏生认为大众化包括以下三种状况:其一、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
其二、生活秩序运行的内在规则、人们建立意义系统之内在根据。
其三、成为社会大众日常话语的一部分[10]。
还有学者认为 大众化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而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从理论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其总体价值取向作出的基本定位 [11]。
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兼具质与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强调大众应当指人民群众,而非特定的文化拥有者、享有者;其量的规定性则要求数量庞大,即普及与推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界限[12]。
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内涵解读,研究方法主要为外延和客体文本分析两种。
狭义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至于广义上的除狭义之外,所涵盖的其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他研究成果,学者们略有争议,但基本认同。
对于 改革开放的成果 界定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其中的一部分,有其创新之处,但是否纳入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 大众化 的审视主要从 动态过程 和 静态结果 两个视角出发进行解读。
同时,还有 大众化 应当指 人民群众 ,与 精英化 学院化 是相对立而存在。
基于此,是否可以解读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则 精英 ,又或者可以解读为在其他领域行业的 精英 就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不需要相信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实践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解读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目前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基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大众化 两个前提问题的理解,学术界衍生而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主要形成三种思维模式,即 过程论 、 结合论 或 状态论 、 主客体论 。
其一, 过程论 。
部分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 由理论观点影响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的过程,或 由理论观点掌控社会意识 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 的过程,或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13]。
学者吴尚忠、沈其新认为是 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14]。
学者朱哲、曾庆勇认为是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由显性的意识形态要求到隐形化的过程[15] 。
学者郭建认为是 指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最终使其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进,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直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16]。
学者王效指出: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17] ;学者杨兴林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同时强调人民群众的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在注重当代马克思主义普及化、通俗化的同时,需要注重人民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创新性,不能只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
其二, 结合论 或 状态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