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摘要】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
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吸收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传播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逐步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影响与发展逐渐展现。
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得以形成与完善,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抗日战争、新中国、理解、接受、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善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社会正在面临剧烈的变革和改革,并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寻求新的改革和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是一些留学欧洲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向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和传播,让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接触。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革命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中国的社会变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等议题。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意义,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最后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源泉。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入与发展、对接、革命实践、改革开放、历史过程、意义、道路、持续传承、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社会危机等严重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其中不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他们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逐渐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深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国内国际两个”至少在”相互促进的重大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理论体系,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实现强国富民的基础性之一。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学习中心:学号:姓名:专业层次:专升本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必然过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和应用中创新出新理论,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把带有西方文化印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开创伟大事业并不断推向前进,绝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1]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2]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并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只有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理论,它在西方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却与其独特的经历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开始,探析其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人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富强。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毛泽东通过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然而,这些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领导人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外交流,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和经济的崛起。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理解,以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最终,中国人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由中国独特的经历和历史背景决定的。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正是这种独特的实践和思考,使得中国人能够适度借鉴外来的理论和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实践。
这种独特的实践,正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通过努力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和富强,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它具有其历史依据,即是对中国历史教训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引导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并取得发展壮大。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团结一致,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奋斗。
(2)它具有现实依据,即是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时期,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因而,始终坚持与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文一件历史重任。
(3)它具有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深入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极大特殊性对理论发展的特殊需要。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原来典型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更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
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这种极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新问题,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加以中国化,使其变形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
从毛泽东1930年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到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熟谙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
其次,它昭示了我党对异域文化相互交融这一发展规律的自觉体认。
经典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与东方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的土壤。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它在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选择的过程。
不同文化系统在各自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落差,从而形成了异域文化之间的势位差。
当一种文化处于低势位的时候,它的时代性要求就被凸现出来,成为文化发展的迫切追求,同时也决定了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文化扩散、传播的必然趋势;相反,当一种文化处于高势位的时候,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强化和重建民族性的方面。
这是文化发展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近代文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它标志着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确立,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物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
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经反封、反帝、反军阀、反官僚等各阶段,经历近半个世纪,就在中国陷入迷惘之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
然而、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在马列原着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强在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中图分类号: BO-0文献标识码: 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强在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造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归于失败。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一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文化落后,国弱民穷。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也因此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国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两大历史任务相互关联,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创造必要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奋斗目标和必然结果。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
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原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学说,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不断进步,这一学说在其继承者的逐渐发展完善下,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为一种较为完善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世界无产阶级在备受鼓舞的同时,其政党也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前苏联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获取革命胜利的最好模式。
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代表性的人物先后有陈独秀、李立三和王明。
他们即使在中国革命已经遭受挫折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前苏联的革命经验仍然置信不疑。
那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又为什么会提出马克思中国化这一历史课题呢?第一,它是中共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的结果。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的分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提出了这么一套革命理论,那就是,共产党人首先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运动,为革命积蓄力量,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通过武装暴动夺权国家政权。
人们通常将之简称为“城市中心论”。
1917年,俄国共产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对这一革命理论进行了成功的验证,结果是可行的。
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大部分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绝对真理,不容变通,俄国革命道路即是中国革命要走且必须走革命道路,不容变通。
虽然李大钊等人也曾提出过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去的思想,但在党内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更未能自觉地加以应用。
结果;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结果使中国革命损失惨重、步履艰难。
1921年,中共自其成立之日起一直到大革命失败甚至后面更长的一段时间,就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大都放在城市,发动工人运动。
然而,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两把屠刀就将党近六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6期121㊀作者简介:杜泽伟(1994-),男,河北邯郸人,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郭皓男(1996-),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探析杜泽伟㊀郭皓男(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摘㊀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工作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之所以理解并接受一种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因契合于中国人的现实需求而较之于其他社会思潮更具竞争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施行的功绩之所在,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群众倾心之所在.通过研究中国人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解;接受;历史必然性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06.057㊀㊀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范围内一种公认的理论,他在中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门学问㊁一门学科;还是中国共产党人谋复兴,求富强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施行的功绩之所在,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群众倾心之所在.一百多年前,它以政治纲领的形式诞生于欧洲大陆,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传播于世界各地.并最终以先进的观念㊁科学的方法享誉全球.一百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旧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着世界㊁引领着未来.1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理论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希望,带来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出现在这个落后的国家,出现在这个思想迷茫的时代,它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近代以来,在 救国 维新 学外国 的路径逻辑中,大量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战 的野蛮,使得的西方思想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破了产.这使得中国传统思想可以说出现了真空阶段.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已经无法独立解决近代以来我国的现实问题,已经无法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政府软弱无力,将侵略者的剥削全部施行在人民身上,搞得社会动荡㊁民不聊生.有识之士试图尝试着改变这种社会现状.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传入中国之后,还需要让中国人普遍的接受;自觉的学习;逐步的达到理论的认同,才能作为中国人开展革命和建设一切实践性活动的理论工具,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最终成为人民群众青睐的思想理论,进而达到提升马克思主义竞争力的目的.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理论中尽显自身的魅力,必然与其他理论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让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础.众所周知,理论转变为思想武器在于思想的觉醒,思想上的觉醒使得有人能够读懂马克思.在中国,人民群众能够了解马克思,读懂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使得其理论能够让人们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不是学者的专利,不是社会上层人物的私塾,而是普通民众公开课.通过理论的大众化,中国的任何平民百姓都能够成为马克思的挚友,并了解马克思主义.这给他们能够自觉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途径,进而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相融合,上升为中国人自己为实现新的 理想社会 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合与完美的诠释,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大众化.早在 五四 运动的前夕,以李大钊㊁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他们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付出了鲜为人知的艰辛努力.为了让普通群众理解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们不辞辛劳曾多次走进工人和农民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的工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努力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合适的土壤.实践证明了它不是虚无的主义,它是可以实现的.它指引着中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最后,经过长时期实践的检验,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最终成为人民群众挖掘新理论㊁研究新思想的重要途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子学习马克思,研究马克思,试图在这一领域发掘出更多的宝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价值标志.我们利用马克思打倒了帝国主义,利用马克思实现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哪一点贡献来看马克思都必然会被人民所接受.2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因素:以人民为中心观念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中国人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形成的过程,大众化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宣传和传播的过程.如若二者采用的方式不当,则会使马克思主义停留在概念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6期122㊀㊀的层面,这一结果会和希望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的初衷渐行渐远.因此,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还有其深层内涵.从词源角度分析, 接受 一词在词典中被解释为对事物的容纳而不拒绝 .具体表现为某事物符合人们的某种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潜意识接受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无疑反证了其思想契合了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理论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使得马克思主义既诞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人民群众.这种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的关键的因素,让人们愿意将其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它定义人,强调人,最终又为人所服务.这一思想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它要被人所接受的基础,在实践中被人所认同,在发展中被人所优化,那么在结果上必然要被人所接受.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关于人的工作是每个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讲究发挥人的主体地位作用.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人民.社会主义社会也强调人民的获得感㊁幸福感,中国化的马克思更是将人的重要性再次重点化.社会发展离不开人,革命胜利更离不开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需要有思想的主体,就需要有思想的人.因此,以人民为工作中心,坚持以人为研究对象,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中国,该意识主要表现为新时期共产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初衷,摒弃私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溶于心头.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以为多数人服务为目标.这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让多数人认知甚至掌握.因此,先进的致力于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要让所有人读懂马克思主义㊁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上升到拥护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先进的㊁科学的,它的诞生正是对发源于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它源于解决社会底层突出问题的需要,它知道人民需要什么㊁人民渴望什么.因此,它所提出的辩证法㊁方法论㊁矛盾观能够适合于中国人民的口味,进而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最后,马克思主义坚持合理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倒了封建势力,打败了帝国主义,迎来了社会主义.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实力强盛㊁民族团结㊁科技进步㊁经济发展的国家,我们实行的每一项战略方针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每一项重大举措都顺应马克思主义,所以今天的中国成为引导者,让为数不多的世界经济体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力量,这样值得骄傲的成绩是群众的功劳,是马克思主义的功劳,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群众动员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不是人人都能读懂马克思主义,但人人都拥护马克思主义㊁拥护社会主义㊁拥护共产党.他们不懂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伟大的中国思想家们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新中国的发展绘制了一张伟大的蓝图,中国人民正在为构建这张蓝图而努力奋斗,说明马克思主义被人民所承认所接受.3㊀从理解到接受的现时代经验分析:新时期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汲取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的历史经验,是新时期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正如前文所讲,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从理解到接受,其主要经验就在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㊁恰到好处的宣传(即:理论的大众化)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即:人民中心的观念),三者互相融合缺一不可.3.1㊀把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与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即: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力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牢固的群众基础.实践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之所在.现实生活,让科学的实践观融入中国人民的心中,并把实践活动的施行做到围绕人民为中心,有其一定的科学性依据.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与变革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本质上带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实践活动毕竟是由人发起的,最终要回归与人.因此,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有目的㊁有立场㊁有价值导向的人民群众.其最终目的是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坚持带有人民性的实践观成为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到拥护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坚持实践性和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特性.3.2㊀把理论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分析方法结合自党成立9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我们当实践的长期证明下,显示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奇迹.一方面,理论的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传播的主要途径,合理的宣传平台,让中国人逐步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纪录片㊁电影和网络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途径宣传给群众.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新时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体现.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作,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它也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中国焕发生机与活力.4㊀结语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思想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有着其必然的因素.正如前文所讲,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不言而喻,这恰恰契合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借鉴先进的西方思想以改变中国腐朽落后的初衷.在这样的初衷指引下,中国的革命过程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㊁人民性和包容性等特性得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使它为更多中国人民所拥护.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接受一种理论,原因在于这一理论能够契合于人们的群众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相比于其他思想更具有竞争力.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㊁逻辑起点㊁实践活动和文化基础,并具有能满足不同时代中国人的不同需求的特性,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促使人们不断的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5.[2]贠栋,王建华.从理解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竞争力研究的可能路径[J ].学海.2017,(04):172.[3]李仁杰.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J ].人民论坛,2017,(03).109.[4]孔明安.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入人心的伟力[J ].人民论坛,2019,(09):108.。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分析)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
在一个半殖民统治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并最终夺取政权,这是一个经典作家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同样,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有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它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
(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分析)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
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在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
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以中国特有的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的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必然需要。
在一个半殖民统治半封建社会的广大国度里如何进行革命并最终夺取政权,这是一个经典作家没有面对过的问
题;同样,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需
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有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它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勇于进行
理论创新的党。
总之,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抑或是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
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而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
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本身就反映了处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冲突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它一方面包含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历史经验和文化的基本特质, 另一方面也透射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先辈们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从文化本性和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看, 中国人的探索过程和挫折, 也说明了“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因为从对“西学”的感性认识开始到“中体西用”的主张, 实际上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西方学说与中国社会改造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才真正切准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 而且也在文化本性上真正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这一点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 历史表明,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 欧洲文化之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 与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具有不
同的特征. 与俄国相比较, 俄国基本上属于欧洲, 与欧洲文化具有同源、同构性. 从社会性质上看, 虽然其经济落后, 但基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不存在沦为殖民地的问题. 就此而论, 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问题显然要比“中国化”更容易解决. 中国革命比俄国革命要复杂、艰巨得多, 它是中国面对外力压迫, 内部努力挣扎求生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