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总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我国之所以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经历了62年,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探索,不断钻研,马克思中国化逐步得出了宝贵的四大理论成果,分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四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内容和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四者有着相互区别的特征,又由于是对同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四者又相互紧密相连。
首先,我们应该对四个理论成果作一定的了解: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是其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条件。
在土地大革命时期萌芽,在遵义会议后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没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前途将会一片渺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2020年7月整理).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脉相承,是指这几大理论成果之间贯穿着的共同的东西。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化”。
一方面,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
马克思主义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都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本质上,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造。
它们都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又将其和中国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时,它们又都致力于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炼,从而使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后形成的理论是在前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关系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可以说,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根本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真题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 )A。
群众路线 B。
独立自主 C。
实事实是 D.改革创新答案: C解析:这道单选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考点。
马克思主义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产生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根本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真题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 )A.群众路线B.独立自主C.实事实是D.改革创新答案: C解析:这道单选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考点。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
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理解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理解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这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和时代特点。
与此同时,这两大理论成果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和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必将走向这一原理出发,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特点,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正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本路线。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毛泽东思想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理论素材。
例如,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等,这些正确思想对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几个发展阶段的完善和发展,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理论成果间关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方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础方 面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思想方 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 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 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想结 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紧密结合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实事求是——继承、发展 2)解放思想——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 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增增长 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 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一进程就是马克思中国化的进程。
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特点,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
在这些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中,我们产生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史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以及其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题目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概括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化两大理论成果理解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理解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这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和时代特点。
与此同时,这两大理论成果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不渝地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致力于探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它们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唯一宗旨;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出发,它们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理论特点是实事求是,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特点,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概整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1)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方面都发展;协调是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的突出问题。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利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书本)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百度)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整理]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答:内容: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还在继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的历史课题,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创造,即它们都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又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而这些理论成果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立足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关系。
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后来形成的理论都是在前面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
因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从内容及本质深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内容及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一脉相承的。
(一)共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虽形成于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从本质上看,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是一脉相承的。
(二)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因为正是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标都是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
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依然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实现共产主义依然是共产党人的伟大目标。
三、从实践基础深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而它们之间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更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着的实践,新的实践又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
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课题和其产生的土壤。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因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而创立出来的。
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着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基础看,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因而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生动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
同时,它们又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1] 周连顺.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曾长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3] 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4] 陈晖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