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4fe055312b3169a451a4a1.png)
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 6卷
・
J u a fXiyn r l iest o r l n a gNoma v ri n o Un y
第 6期
20 0 6年 l 2月
( hl . SeSi dt) o.6N . e.0 6 Pis& o.e.E i V 12 o6D e20 o .
・
l ・ 8
维普资讯
李建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 中国社会发展 的当下状态 , 中国的基本国情 、 民族特 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 现实 的基础 , 舍此来 谈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就是 无 的放矢 。 ( “ : 三) 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 两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的关键词“ ” , 化 字 可以解 读为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内在地包 括着 “ 马克 思主
活于其 中的国情 的认知深度与完整程度 , 也决定了 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实践水平 。
( ) 中国”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四维 时 空 二 “ :
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应用又是在 具体的民族国家
来实现的, 这就产生 了马克思 主义 民族化 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 不仅能够 中国化 , 而且也曾 ‘ 苏联化 ’ 、 ‘ 东欧化 ” , 必然是在 ‘ ’ ’它“ 化 的系列 中存在并发 展着 自 L 。民族化和世界化是马克思 主义在世 身”1 ] 界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原生形 态的马克思 主义 是其 民族 化 产物 的主 要理 论 之 “ , 源” 而那些发展 了的、 民族化 了的 、 时代化 了的衍 生形 态 的马克思 主义 , 是 原 生形 态 马克 思 主 义之 则 “ , 流” 二者共 同汇成马克思主义 的“ 不废江河” 。马 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民族化产物就是 中国化的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2181e879f242336c1eb95eb6.png)
随着 中 国革命 和 建设 的 实践 的深 化 而 不 断深化 、 发
+
[ 稿 日期 ]00—0 收 21 9—1 6
[ 作者 简介] 甘文华(98一) 男 , 17 。 安徽太湖人 , 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哲 学教研部讲 师, 研究方向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从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 国 的那 天起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的历 史 进 程 也 随之 展 开 , 并
众 化 , 国化 的过 程 既是时代 化 的过 程 , 中 也是大 众化 的过程 。其 次 , 时代 化是 中国化 、 大众 化 的关键 和保 障 。离开 了 时代 化 , 克思 主 义 就不 能 反 映 时代 精 马 神、 适应 时代 需要 、 紧跟 时代 步伐 、 回答 时代课题 , 就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 化 , 就要 紧紧 围绕 中
、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 化 、 时代 化 时代 化 、 众 化 , 于我 们 大 对
社会 主义 事业 而言 , 既是 一个具 体 的历史 进程 , 又是 个 全新 的实践 课 题 , 马克 思 主义 传 人 中国之 日 从 起 直到今 天 , 我们 在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 化 、 时代 化 、 大 众 化方 面既取 得 了丰富 的经验 , 同时 , 现实 的社会 在 主义 现代化 建设 和 纷 繁 复 杂 的 国际 形 势 面前 , 面 又
一
展, 在这一 历史 进程 中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是 同一个 过程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 时代化 、 大众 化及其 统 一性 , 根源 于马克思 主义 的 内在 品质 。 马克思 主义 真理 的普 遍 性 与 特殊 性 , 定 了马 克思 决 主义必 须 中 国化 ; 克思 主义 与 时俱进 的理论 品质 , 马 决 定 了马克 思主 义必 须 时 代化 ; 克思 主 义 的 实践 马 性 和人 民性 , 决定 了马克思 主义必 须大 众化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 时代 化 、 众化 是 一 个 相 互联 系、 大 不 可 分割 的统 一整 体 。在 这 个 有机 统 一 体 中, 中国化 是 核心 , 代化是 关键 , 时 大众 化是基 础 。大力推 进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88c80cfd15abe23482f4d26.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指示。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几大领导核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并且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改革建设实践活动,发挥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理论逻辑(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体方向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历史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和深化中,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着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积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延伸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的改革建设实践,保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方向性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理论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感知力,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向前迈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着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索道路。
在继承和创新、深化改革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得以有渊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行为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53f22660561252d380eb6e23.png)
时代
是通过问题来标志 的, 为“ 作 时代 的格 言” 问题 ” 它的物质力量。批判 的武器 当 “
然不能代替武器 的批 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 毁 ,
现 的是生活在这个 时代 里人 民大众的最实际的呼声 和最 真
切 的要求 。真正的哲学 之所 以是真正的 , 就在于其能够捕 捉
角看 , 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是 时代 化和 大众化 的逻辑前 提 , 马克 思主义 时代化 强调在 理论 和 实践上 对马 克思主
义的发展创新 ,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是 中国化 和时代化在 实践 意义上 的逻 辑结论 。
关键 词 : 马克思主 义 ; 中国化 ; 时代 化 ; 大众化 ; 内在逻 辑 中图分类号 : 1 D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3 8 7 (0 0 1 — 0 5 0 10 — 4 7 2 1 )1 0 1— 4
马克思认为 :哲学家们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 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翰 从逻辑上讲 ,改变世界” “ 之前必须
“ 解释世界” 由此 , 。 马克思并不反对“ 解释世界 ”而是不能只 。
满足于“ 解释世界” “ 释世界” 目的是 为了“ ,解 的 改变世界 ” 。
故而,改变世界 ” “ 是马克思 主义 的主 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 “
又总是一定具体时空 中的具体问题 , 用一般 的抽象的理论解 决具体时空中的具体 问题 , 就必须使这种具有一般的抽象 的
理论在具体时空中获得满足解决具体问题需要 的表达形式 ; 同时 , 问题 的不断变化又会反过来要求理论“ 具体 指南” 的与
时俱进。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和时代化 的深层逻辑 。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 强调 作为理论形态 的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具体应用 , 即要用马克 思主义作 为理论武器来解决 中国的现实 问题 , 从而达到改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b911891a37f111f0855b00.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项重大任务的同时,也对其基本要求作了深刻论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明白: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各自的基本内涵和科学定位;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之间的关系,即“三化”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也不可以分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要求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通俗地讲,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其基本理由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形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一个有着多方面内容、多层次构成的结构体系。
它包括有反映世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叫基本精神;有根据历史条件、时代任务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特殊规律而阐述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观点;有根据具体环境、解决具体问题而提出的具体观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理解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核心观点拿来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
这个“结合”是一个多因素参与、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功能要求它的基本原理必须具体化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于本国实际使其发挥作用,都需要将其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它理论之处就在于其本质上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作为反映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和真理本身,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实际,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生搬硬套地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简单拿来是不可能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是客观具体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5d6f98c284ac850ad02423a.png)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及其价值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2798b36c1ed9ad51f01df2bc.png)
需要 马 克思 主义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要 实 现 大 众
国马克思 主义 要 发挥 对 实 践 的 巨 大指 导 作 用 , 必 就
须 大众 化 。中 国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是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根 本 目的和要 求 。
、
马 克 思 主 义 “ 化 ” 内在 逻 辑 三 的
1 中国化 是 大众 化理 论 前提 , 众化 是 中 国化 . 大 的根本 目的 。马克思 主义 是来 自实 践 并指 导 实践 的 科 学理论 , 而人 民群众 是社 会实践 的 主体 , 因此 马克
化 。马 克思 曾经 说过 :批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武 器 当然不 能代替 武 “
步、 与人 民 群众 共 命 运 ”2才 能 为 民 众 所 理 解 所 接 _
受 。历 史 已经 证 明 , 有 社 会 主 义 能 够 救 中 国 , 国 只 中
度 , 仅关 系到 当前各 项任 务 的顺 利 完成 , 不 而且 关系 到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事业 的长远 发展 。 因此 当代 中
立 的关 于 自然 和 人 类 社 会 发 展一 般 规 律 的思 想 体 系, 它科 学地揭 示 了 自然界 、 人类 社会 和人们 思维 活 动 的客观规 律 , 无 产 阶级 认 识 世 界 和 改造 世 界 的 是 理论 武器 , 是一个 革命 的开放 的和彻底 的理 论体 系 。 马克思 曾指 出 : 理论 只要说 服人 , “ 就能 掌握 群众 ; 而 理论 只 要 彻 底 , 能 说 服 人 。 [ ( 理 论 要 做 到 就 ” ] 9而 P “ 彻底 ” 唯有 “ 本 国 国情 相结 合 、 , 与 与时 代 发 展 同进
关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时 代 化 大 众 化 逻 辑 价值 马
试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兼论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一逻辑关系
![试论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兼论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一逻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d75c6758fafab069dc02d6.png)
试论新 中国 6 O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兼论新 中国“ 个 3 两 O年 ” 的历 史 一 逻 辑 关 系
谢 林 平
( 中共广 东省 委党 校 副巡视 员 、 教授 )
【 要1 克 思 恩 格 斯 依 据 当时 代 的 社会 矛 盾 , 未 来社 会 主 义 的发 展 提 出 了两 个基 本 构 想 。 管 马 克 摘 马 对 尽
, .
二个 构想 又是第 一 个构 想 的必然 结果 , 果具 备 了第 一个 构想 所设 定 的物 质前 提 和 物质 基 础 . 如 以及 由此 而加 剧 的资本 主义 社会 大 生 产与 资 本 主义私 人 占有 制 之 间 的矛盾 和 冲 突 , 必 然地 f 早或 迟 就 或
地) 出现 崭新 的社会 主义 公有制 和严 密 而高效 的计 划 经济体 系 。从 马克 思 主义 唯物 史观 关 于社会 生 产力最 终决定 生产 关 系乃至 社会形 态 的基本 原则 和理 论构架 上 讲 , 克思 恩格斯 对未 来社 会 主义 的 马
任何 关 于社会 主 义 问题 的有 价值 的思 考 和探 索 , 必 须追 根 寻源 , 都 回到社 会 主义 的发 源地那 里 。
当代 实践 中的社会 主 义 的一切 发 展都 直接 或者 间接源 于 马克 思恩 格斯 的社会 主 义理论 。作为 1 9世 纪人 类最 先进 的思 想 成果 , 克思 恩格 斯 的社会 主义 理论 深刻 地影 响 着 当代 中 国社会 主义 的发 展变 马 化 。1 9世纪 中叶 , 马克思 恩格 斯 直接 参 与并 领 导 了全 欧 洲工 人运 动 , 同时 对 资本 主 义早 期 在欧 洲 的 发展作 了全方 位 的研究 。他们 将亲 身 的社会 实 践 和严 密 的理论 研究 相 结合 ,创 立 了社 会 主义学 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9b30f6ba0d4a7302763a70.png)
学习时报/2007年/1月/1日/第003版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三侯且岸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了几个有关的问题:究竟应当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具体到中国共产党内,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又有何不同?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和理论为主。
以此为基础,形成其特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历史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今天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通常指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今天,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对这些内容做一些必要的剥离。
做出这样的区分,就是要既讲清相互之间的区别,又要弄清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逻辑要求。
具体地说,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位,实有必要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度盛行的斯大林主义及其《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做出反思。
要知道,中共党史学界的部分研究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专门进行过研讨。
但令人颇感困惑的是:讨论只是昙花一现,没能深入地延续。
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中共干部的影响是相当大而深远的。
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信奉的那些上升到所谓“规律性”的认识——社会发展观、社会革命观,乃至社会主义观念大多都是《教程》传授下来的。
对《教程》,毛泽东一直是情有独衷,倡导要认真读此书,因为“这本书是历史的,又是理论的,又有历史,又有理论,它是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成功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
但是在今天,我们却不能不说,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主张是有很大曲解的,迫切需要正本清源,从理论和历史的结合上做一番必要的梳理和澄清。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39248c8762caaedd33d4b9.png)
是 中国当时革命 和建设所处 时代 的产物 ,并且随着时
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必将进一 步深化 、丰富和发展。 ( 四)马克思主义 “ 三化”是一个相互促进 的统一 过程。马克 思主义 “ 三化 ”之 间常常 同时发生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 ,但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引起 的历 史逻辑 统一 关 系。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需 要 时代 化 ,马克思 主义 时代化是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的必然要 求。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的过程就是走 向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国具体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 中带 着必须有的 中国的
特性 ,即是说按照 中圈的特点去应用 它” 。…马克思主 义 时代化 ,就是 要使马克思 主义与 时俱进 ,紧跟时代 发展 步伐 ,反映时代特征 、体现 时代精神 ,把握时代 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 明了的真理 ,其普 遍指 导意义永远不会 过时 ,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 和社会 实践 的发 展 ,马克思主义也需要 随时 随地都要 以当时 的历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 三化” 逻辑关联 【 中图分 类号】A 8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 【 文章编号 】10— 77 21)7 06—2 08 14 (000—0 10 出,“ 我们要建设马克思 主 义学 习型 政党 ,必 须推 进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时代
策略问题 而去从 它找立场 ,找观 ,找方法 的。 2 ”[ 1 并 且指 出 :“ 这种态度就 是有 的放矢 的态度 。 3 ”[马克思 1 主 义 中国化 、时 代化 就应 该 有 的放矢 ,化 理论 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224d5f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主要代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揭示。
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并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新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同时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中国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的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更要坚持阶级斗争。
只有正确处理好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3.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根本的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为人民谋幸福,就必须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一目标包括全面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力求实现全面发展、全面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f18d509151e79b8969022601.png)
的实际 , 才能正确地做到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正 如毛泽东认 为: 中国共产党人 只有在他们善 于 “ 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 善于应 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 的学说 , 进一步从中 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 际的认 真研究 中, 在各方 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 , 才叫理论与
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J ”1马克思主义分配观 中 的基本原理就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的部 分 内容 。我们在社会主义分 配过程 中, 只有把握
好 马 克思 主义 的立场 、 观点 和方 法 , 好地把 马克 更
思主义分配观中的一般原理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 家关于分配 的个别论断相区分开来 , 搞清楚中国
鞍
d a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A sa r l nvrt o ra nh nNoma i sy o U ei
2 1 1 1 5): 1 - 0 0。 3( 4—8
改 革开放 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 中国化 的 内在逻辑
饶 志华 刘定 禹
( 德镇 陶瓷学院 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科研部 , 景 江西 景德镇 343 30 )
时期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 胡锦涛明确提
基金项 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建国以来 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研究——以中共 四代领导集 体的分配观为视角>
( K 12 ) M S 13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饶志华(95 )男 , 17一 , 江西金溪人 , 景德镇陶瓷学 院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 , 士生 导师 , 硕 博士 , 主要研究 方向 为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https://img.taocdn.com/s3/m/8ee9cf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5.png)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收稿日期】2023-12-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21BZX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园园(1991~),女,河南淮阳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硕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120242024年第1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李园园(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创造。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论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既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又能为其进一步践行和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对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是为了阐释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真理之基和经验指向。
对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探究,是为了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效度与现实确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D O I 编码:doi :10.3969/j.issn.1674-6287.2024.01.006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24)01-0032-0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①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创造,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b3c3290740be1e650e9adb.png)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逻辑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与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尽管在我党历史首次以概念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已经开始了。
因此,我们要科学、全面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逻辑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以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与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与解读。
有的学者从突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静态规定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1]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动态发展性来分析与诠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趋势的科学,自身所具有的与时俱进性推动其必然也要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3]有的学者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逻辑进行诠释,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需要同时代主题与时代特色紧密结合,能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汲取新东西,不断补充自己,能够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尽管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与解读,并大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结合,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课题的能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a2b243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e.png)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过程。
一、首次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
二、逻辑依据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革命和建设等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真理化和大众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具体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
(真理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融汇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中,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得心应手的精神武器。
(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分配观中国化的内在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9ae4acf6910ef12d2af9e76a.png)
届六 中全会 的召开 .这 段 时间 既是党 的指 导 思想进
实这 两种 观点 都是错 误 的 , 都是 不从 中国实际 出发 , 理论 与实 践不 能很好 地相 结合 只有 “ 马克 思 主义 把
行拨 乱 反正 的历史 时期 .也 是对 马克 思 主义 分配 观 进行 重新 认识 的 时期 从党 的十一届 六 中全会 到 党
逐 步形成 了符 合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 制要 求的新 的社 会主 义分配观和 “ 以人 为本” 的科 学分 配观 马
克 思主义分 配观 中国化的进程 , 始终贯 穿着理 论与 实践 、 继承 与发展 、 全局 与局部 、 过程 与 目标相 统 一
的 内在逻辑 。 深入探 讨改革 开放 以来马克 思主义分 配观 中国化 的 内在 逻辑 . 对于破 解 当今 中国社会 分 配难 题有 着重要 的理 论价值 和 实践 意义 [ 键词 ] 革开放 ; 关 改 马克思 主 义分配观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内在逻 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改 革 开 放 以来 马 克 思 主 义 分 配 观 中 国化 的 内在 逻 辑
饶 志华 1 刘定 禹 1
(. 德 镇 陶瓷 学 院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 科 研 部 . 1 景 江西 景 德 镇 3 4 0 ) 3 0 3
[ 要 ] 革 开放 以来 , 摘 改 中国共 产 党人 把 马克 思主 义分 配观 的基 本原 理 和 中国具 体 实际相 结合 ,
相 应 的变化 有 的学 者把 改革 开放 以来 马克 思主 义 分 配观 中国化 的进程 划分 为两 个 阶段 :一 是从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到 党 的十 四届三 中全 会 召开 之前 。我 国分
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研究
![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bbdd4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e.png)
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研究周朋
【期刊名称】《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4)1
【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实践路径。
深刻把握这一创新理论的内在逻辑,才能开辟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总页数】3页(P67-68)
【作者】周朋
【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时代逻辑
2.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3.从“一个行”到“两个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
4.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逻辑及其在西藏的实践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基本规律
![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945a9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8.png)
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理论创新与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程。
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定要摆脱教条的束缚,不能抱着本本不放。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害是管用。
中国如何大踏步地赶上时代,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识到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认识到中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一客观实际,认识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等等。
面对改革开放中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在“四大考验”中保持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有效避免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坚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等等。
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更加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作者:王国敏, 陈加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名:
理论学刊
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年,卷(期):2014(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参考 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72
7.列宁全集 1984
8.毛泽东选集 1991
9.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997(18)
10.毛泽东选集 199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lxk201405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