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学科领域:语文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了解塞外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至塞上》的全文背诵与理解。

文中关键句子的解读和赏析。

2. 难点: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对塞外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塞外的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塞上的兴趣。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塞外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6. 课堂小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塞外风光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反思方式: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意见。

同行评价,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后反馈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2. 评价标准:课堂表现评价标准: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表达清晰。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使至塞上》的诗意、诗境和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使至塞上》的文本和注释资料。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引发学生对古诗《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5.2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5.4 应用与拓展:教师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估学生对古诗《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兴趣。

6.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6.3 创作与表达:评估学生在创作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包括对诗歌的解读、联想和创作。

七、教学延伸:7.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形式、意象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体验边塞生活的艰苦,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解读、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5.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了解边塞文化,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6.2 课后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7.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风格。

学生能够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表达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全文教学。

王维的生平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与艺术特色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地位。

2.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气和情感。

2.3 解析诗歌学生自读并尝试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

2.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可以是写作感想、抒发情感或者创作以边塞为背景的小诗。

第三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3.1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理解。

3.2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使至塞上》。

完成对诗歌深层含义的个人感悟写作。

第四章:教学反思4.1 教师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需要改进之处。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拓展活动一:参观博物馆或古迹组织学生参观与边塞历史相关的博物馆或古迹。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5.2 拓展活动二:诗歌朗诵比赛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拓展活动三:绘画创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第六章:评价与反馈6.1 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其在讨论、朗读和写作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使至塞上》,提问:“使至塞上”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古诗的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古诗《使至塞上》相关的主题,如“边疆风光”。

(2)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短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艺术价值。

7. 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注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探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6. 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背诵。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9.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雄浑、辽阔、荒凉、壮美情感:赞美、孤独、乡愁、爱国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王维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优秀教案【篇一: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潦河坡镇中学课时计划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第页【篇二: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整体感知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a\\\诗佛a\\\。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a\\\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3.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思考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等。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使至塞上》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边塞风光图片、相关背景音乐等。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语文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掌握生字词,能够翻译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激发爱国情怀。

4.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教学难点:诗句的翻译和鉴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翻译。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边疆风光。

5. 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所学,巩固知识点。

三、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五、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首以边疆为主题的诗歌。

2.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如《相思》、《山居秋暝》等。

六、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如何描绘边疆景色的?”“作者通过诗句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应用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例如:“将课文中的诗句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古代诗人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九、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描写了诗人在使命驱使下征战边疆、经历艰险并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情感的情节。

教案如下: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王维这首诗的背景和意象。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体诗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边塞风光和古体诗的特点。

引发学生对于《使至塞上》诗歌的好奇心和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

可以选择逐句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构思。

也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和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象,进行讨论。

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可以提问如下问题:- 诗中的“使”指的是什么?“塞上”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如何理解诗中的“千里黄河绕黑山”和“林临晋阳津”的描写?- 诗歌的情感表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思考?4. 文学鉴赏(15分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讨论:- 诗歌的叙事结构和韵律特点。

- 王维在诗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 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这些主题和情感对于读者的启示。

5.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收获和理解。

鼓励学生对于《使至塞上》的进一步思考和阅读。

三、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诗歌记忆力。

2. 鼓励学生以《使至塞上》为题,创作自己的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于边塞风光和情感的思考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古代边塞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意义。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解析《使至塞上》的题目和诗歌结构。

1.3 教学活动:展示王维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探讨《使至塞上》的题目意义和诗歌结构。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意象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使至塞上》的诗句和意象。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内涵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3.2 教学内容:介绍《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边塞文化、自然景观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和地理背景。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批评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使至塞上》的韵律、节奏和韵脚。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诗歌批评。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韵脚,理解其艺术特点。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诗歌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案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案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边塞的风光,培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

(2)理解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培养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案。

2. 参考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教案,简要介绍王维的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和联想。

2. 朗读和背诵(1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注意语调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节奏和音乐性。

3. 词语和句子理解(15分钟)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4. 分析和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的结构和韵律,引导他们分析诗的组成部分和韵律特点。

进行课堂讲解和总结。

5. 写作练习(15分钟)给学生发放写作练习纸张,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短文,可以是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描述,也可以是对诗中的景象和人物的分析。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引导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反思。

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诗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能够翻译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和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讲解诗歌的意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边塞诗进行鉴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翻译和背诵的情况。

2. 对学生的赏析文章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

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2. 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以提高教学水平。

八、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风格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等,拓宽阅读视野。

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九、课程资源:1. 相关书籍: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使至塞上》。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美和边塞生活的艰辛,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剖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使至塞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理解古诗中的疑难词句。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5. 课堂小结: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使至塞上》的鉴赏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古诗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水平。

4. 学生对古诗意境和主题的把握能力。

5.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加深对《使至塞上》的理解。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王维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解释并应用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王维的诗歌,并理解其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解析: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仗、意象、隐喻等。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王维的画作或介绍其生平,引起学生对王维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3.2 朗读与感受: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如对仗、意象、隐喻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关键词汇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并写下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学生选择一首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4.2 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学生可以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5.2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收获,并提出问题或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