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征蓬”、“归雁”、“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的含义。
(3)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珍惜美好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理解诗人表达的离愁别绪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解决生僻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句,解释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仿写诗句。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王维的其他边塞诗,如《凉州词》、《使至塞上》等,分析其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探讨边塞诗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边塞诗,比较古代边塞诗与现代边塞诗的异同,思考边塞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讲解逐句解析《使至塞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讲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
2.4 欣赏与创作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使至塞上》的风格和意境。
2.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3.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关注其对诗意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析。
4.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诵视频或音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关于王维的背景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时间预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边塞风光,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
(2)简介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发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文的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认识。
(2)推荐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8.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辨析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分享个人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疆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描写边疆的诗作进行对比,突出《使至塞上》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边疆风光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情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内涵。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作者简介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详细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8.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边疆风光壮美诗人情感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增强爱国情怀。
(2)领略大漠风光,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3)体味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学会珍惜身边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领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3. 如何运用王维的诗意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播放配乐诗歌《使至塞上》。
(2)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生平和对边塞诗的贡献。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冥想,感受诗中的大漠风光和将士的孤独。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诗歌的感悟。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7.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心得体会。
8. 板书设计(1)诗歌《使至塞上》(2)诗人:王维(3)诗歌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4)诗歌风格:意境深远、写意、寓意深刻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3、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写景名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体会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留下了他们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感受他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和复杂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讲解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边塞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边塞风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译文、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和笔记本。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和古诗《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讲解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讲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中边塞风光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古诗《使至塞上》的鉴赏心得。
8. 板书设计古诗《使至塞上》王维边塞风光意境:辽阔、雄浑、壮美修辞:比喻、拟人、对偶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使至塞上》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2)诗人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诗人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全文;(3)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3篇)

①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察。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共3篇)
第1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学问与实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尝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老将行》
4 / 4
第3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试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尝诗中精确、精练、美丽的语言。
比方。(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被排挤出朝的愤懑与抑郁。)
2 / 4
3、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品析。 此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此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写出了边塞的荒芜以及奇妙壮丽的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同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含蓄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长城、烽火台等,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辽阔和荒凉。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与边塞有关的诗句或故事?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介绍王维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他在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方面的创作。
讲解《使至塞上》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察访军情。
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边塞诗。
3、朗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像“征蓬”和“归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十一课时:《使至塞上》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
“使”,出使。
“至”,到。
“塞上”,边塞。
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
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
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
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
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教师小结:《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
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
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
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
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十二课时:《泊秦淮》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夜泊秦淮近酒家”——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教师小结:《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三课时:《无题》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今天我们来自学习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明言。
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
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
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
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两个“难”字,表现两人情谊深厚。
次句用暮春花落衬托感伤情绪,以景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有相劝爱惜身体的意味。
“但愁”“应觉”都是联想猜测之语,一种体贴入微之意在句中自然流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教师小结:《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
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
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
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
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十四课时:《浣溪沙》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
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教师小结:《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
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
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十五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词句的含意,感受词中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学习苏轼的乐观旷达,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水调歌头,词牌名。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二、整体感知: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全集》。
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这是苏轼一首久负盛名的词。
写的是词人中秋醉饮,怀念胞弟之情。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等,是伴随新兴音乐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依调填词,填词所用的曲调叫词牌,词可以首句为题,也可以另用词题,用于揭示词的内容,本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明月几时有”为词题。
3、学生自由朗读。
三、品味语言:1、阅读讲析词上片。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
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
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思考:①、什么语气? (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高度概括了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