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7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和诗意表达。
3.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古诗《使至塞上》的文本。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注意字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二、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意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意象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韵律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
二、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创作练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等关键点。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了解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边疆的艰苦生活。
(2)理解诗人的孤独和豁达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3.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 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
2.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背诵,提高记忆力。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1)列出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2)用实物或图片辅助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4.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分析其描绘的景象和氛围。
(2)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从“征蓬出汉塞”到“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的孤独和豁达情怀。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边塞的理解。
2.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讲解诗歌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祝福。
体会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诗意。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联系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简介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3.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和学习。
3.5 课堂小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使至塞上》。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选择一首其他边塞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讲解和合作学习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其他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翰的《凉州词》等。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3)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把握;(3)如何将这些哲理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题目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讲解。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3)教师总结诗歌的审美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学生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辨析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分享个人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边疆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描写边疆的诗作进行对比,突出《使至塞上》的特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专题13.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王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视频朗读,读准节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自由吟读,读出情感4. 教师范读配音乐。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
“孤”和“直””“圆”读得慢、饱满。
5.学生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1、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歌《使至塞上》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3. 诗句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修辞手法分析(1)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使至塞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学科目:语文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掌握生字词,能够翻译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激发爱国情怀。
4.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 教学难点:诗句的翻译和鉴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翻译。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边疆风光。
5. 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所学,巩固知识点。
三、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五、课后拓展1.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首以边疆为主题的诗歌。
2. 推荐学生阅读王维的其他诗作,如《相思》、《山居秋暝》等。
六、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如何描绘边疆景色的?”“作者通过诗句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怎样的情感?”2. 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应用练习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例如:“将课文中的诗句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八、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古代诗人的创作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九、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王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王维的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诗文背景的理解。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b.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b.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展示对诗文的背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
b.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深入学习a. 分析诗文的结构,讲解诗文背景。
b. 解读诗中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拓展a.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b.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展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这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内容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
2.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大漠的壮美。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对仗、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拓展1.讲解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
3.介绍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登鹳雀楼》等。
三、诗歌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使至塞上》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美。
2.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品析法、思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二、诵读诗歌——领略音韵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生个人展示读。
3. 全班配乐齐读。
三、通读诗歌——体味情感美请同学们通读诗歌,静静思考,细细品味: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2.你从(字词/意象/诗句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首联:出使所图、所至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
“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写出了出使所图、所至。
“单车”一辆车,随从不多,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过居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出使所感颔联“征蓬”是诗人自比,给人漂泊之感。
“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颈联:出使所见如果说前两联诗人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的话,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在这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雄浑壮阔边塞奇景,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象,眼前的奇景让诗人渐渐融入了这大自然之中,看到壮阔大漠、劲拔孤烟、执着地长河以及浑圆的落日,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尾联:出使所闻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壮美边疆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壮美。
(2)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3. 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决诗文中的生僻词语。
(2)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情况和对诗文的感悟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9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9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使至塞上》教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计7

使至塞上王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1、唐诗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王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
1、唐诗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提问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②: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
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明确: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燕然”,前线,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明边关局势的紧张。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抑郁到慷慨”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四、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空间阔大)线条美(层次丰富)色彩美(鲜明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