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的全文、字词的解释、翻译、意境和表达手法的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点。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作业的质量。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王维和《使至塞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王维的诗作,或者介绍其他描写塞上风光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文学视野。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祝福。
体会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诗意。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联系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简介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3.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和学习。
3.5 课堂小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使至塞上》。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选择一首其他边塞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讲解和合作学习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其他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翰的《凉州词》等。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的背景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讲解逐句解析《使至塞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讲解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
2.4 欣赏与创作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使至塞上》的风格和意境。
2.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3.2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诗词创作,关注其对诗意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解析。
4.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诵视频或音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3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关于王维的背景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时间预计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歌《使至塞上》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3. 诗句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修辞手法分析(1)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使至塞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王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王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王维的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难点:诗文背景的理解。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b.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b.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展示对诗文的背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a. 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
b.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深入学习a. 分析诗文的结构,讲解诗文背景。
b. 解读诗中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拓展a.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b.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展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王维<使至塞上>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漠的壮阔与边塞风光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与修辞手法鉴赏。
(3)诗歌背景与作者情感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3.2 互动法:分组讨论、朗读和提问。
3.3 实践法: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诗歌的style 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
4.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5.2 新课内容讲解:(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
5.3 分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和问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诗歌的风格,写一段描写自然风光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王维《使至塞上》教案2. 教材版本:人教版3. 学科领域:语文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的爱国情怀,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艺术特色;(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诗歌的意境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王维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使至塞上》;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观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课堂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展示《使至塞上》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如大漠、孤烟、长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诗中的不同角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绘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观后感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分析问题等能力。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王维《使至塞上》教案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王维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和主题。
2. 王维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
2. 诗歌朗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对《使至塞上》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一些与《使至塞上》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作业布置1. 背诵《使至塞上》。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诗歌主题的思考。
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评价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王维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认识。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与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中的景象。
2.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中的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写作:教师引导学生以诗中的某一景象或情感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如写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现代诗。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风光的热爱与赞美。
(2)体会作者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安详的向往。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文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欣赏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整理相关资料和问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2)简介作者王维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文,初步理解内容。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的解释问题。
3.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探讨诗歌的主题。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评价:(1)鼓励学生积极欣赏、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王维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其豁达的胸怀和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至塞上》。
简单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可以小组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
【篇一】王维《使至塞上》的教案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冯济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
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这首
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能力目标: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
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
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
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
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
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
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
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 /
欲/ 问边,属国 / 过/ 居延。
征蓬 / 出/ 汉塞,归雁 / 入/ 胡天。
大漠/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萧
关 / 逢/ 候骑,都护 / 在/ 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
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
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
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
(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
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
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
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用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
3 / 4
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
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