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009-2012年我国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研究综述

2009-2012年我国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研究综述

宝U 年第三期本期视.氨产业研究;蔓…2009-2012年我国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研究综述何志武1,张兰2(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搞耍:本文系统梳理了自200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三网融合的传播学意义及对传媒格局的影响”、“三网融合下各产业的发展”、“三网融合下广电的应对措施”和“对三网融合的规制改革”等四个重要议题,对比了学界对各个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和观点碰撞。

基于对现有研究不足的认识,本文尝试援引媒介生态理论的框架。

找到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的路径。

关■词:三网融合媒介融合媒介生态理论中国的三网融合命题,至今已历经十余载。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三网融合正式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三网融合的正式推进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一时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国内新闻传播学类主要期刊均策划特别栏目或刊登相关主题的文章,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三网融合进行了探讨。

本文立足于广播电视发展,在梳理2009—2012年新闻传播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基础上,试图对近4年我国三网融合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勾勒。

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期刊共发表相关论文三百多篇,各年的研究情况如下:2009年及以前:42篇;2010年:115篇;2011年:108篇;2012年:85篇。

其中,2010年被业界称为中国三网融合元年,研究成果与上一年相比有较大突破,三网融合已经从技术层面向制度、构架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网融合的传播学意义是什么7三网将以何种方式实现融合?广电产业如何应对?规制改革将走向何方?以下针对以上几个重要议题,对比国内学者的观点碰撞。

i、学术界对几个t薹议■的论●(一)三网融合的传播学意义:颠覆与重构三网融合对广电产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传媒业正在酝酿或者正在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这一观点在业界形成共识。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

”(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

”(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

(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

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

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 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2009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2009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有所不足的是研究者尽管注重重大事件中新媒体的表现但绝大多数是经验总结式的缺乏问题意识和论证过程在一些研究领域有待于投人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如新媒体的跨文化传播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薪媒体的伦理道德的考察尚不多新媒体伦理道德危机根源除了主题自身的道德缺陷监管措施缺失外网络技术本身的虚拟性所导致主体对外界感知框架紊乱也是不容忽视的缺乏对新媒体的理性思考很少有文章从批评的角度去审视新媒体给受众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过分强调传播学视角缺乏与其他学科融合忽视了从别的学科吸取营养站在更加宏观的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研究
so cmn a h hb e nteeju a re ud edvl m n o e ei a drsac. h ̄ o ig i a do s r l i odrog i t ee p et f w m d n erh w c s h on s n t eh o n a e
以上这些是业界 常见 的定义 ,其他 研究 人员 也对 新媒
The Re e r h fN e M e a n 0 s a c o w di i 2 09
WU u n Ja
( h ni nv i ,T i a 30 6 h a S a x U i ̄ t a u n0 00 ,C i ) e y y n
A s a t h o g u yten w m da i h a o ra s n o mu ia o c d m c o ma i 0 ,ti p p r ep el l b t c :T r hs d e e i Ol em i J unl m a dC m nct na a e i j l n2 9 hs a e rse t e r u t h t n i i u 0 vy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综述-兼述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综述-兼述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路标与航向VOICE &SC R EEN争鸣与探讨WORLD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综述—兼述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建议□范思翔摘要:随我国媒体国际传播事业 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 效果进行精准、有针对性的评估测量 对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目前,国内学界业界都意识到建构国际传播 效果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探索 研究,但大都浅尝辄止且存在缺乏明 确目标、可操作性不强等共性问题。

本 文旨在梳理分析近年已有的国际传播 效果评估体系,兼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综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大外宣战略”与“走出去工程”持续发力,以涉外媒体为代表的国际传播事业可 圈可点,但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体 现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作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亟待提 升强化。

为弥补这一缺陷,2009年6 月,中央制订了《2009 -2020年我国重 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

规 划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加强国际传播 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媒体的一项重要战 略任务,并要求以科学评估我国国际 传播整体实力。

“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进行科 学评估管理无疑需要一把尺子进行测量,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就可以充当这把尺子。

因此,设计并建构一套科学、全面、实用且针对我国涉外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传媒领域的学界、业界开始关注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能力、影响力等评估体系的建构,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评估体系,但数量较少,其中涉及定量的完整性评估体系更是匮乏。

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效果及评估体系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评述,就未来建构更加完善,特别是纳入社父新媒体后的评估体系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有关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可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宏观层面整体探讨媒体传播效果现状以及如何提高传播效果,第二种微观层面以某种媒体、媒介为例,分析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技巧。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行为研究,作为探究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行为研究在不同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文献的质量和代表性,力求全面反映网络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异同点,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网络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网络行为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存储和回忆网络信息的框架。

社会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行为中的社会影响,如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等。

动机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何选择某种网络行为,如寻求信息、娱乐或社交等。

社会学理论同样对网络行为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1. 引言网络谣言是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民众积极参加网络的各种讨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积极探寻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历程,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也是潜在的传播者。

网络谣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积极对网络谣言的研究进行探寻,保持清醒,避免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牺牲品。

1.2 研究背景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界着力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和谐社会是我国推动“中国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民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种重大事件的讨论,衍生出很多网络谣言,如“抢盐事件”,“地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众的正常生活。

这就与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对形势严峻的矛盾。

1.3国内研究现状网络谣言是计算机产生之后的事物。

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认识与研究是一个由2008年与2012年是两个分水岭。

2000-2007年是初步探索时期,2008-2011是深入探索时期。

2012年以后逐渐呈井喷式发展,趋于成熟。

1.3.1 初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网络谣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者对于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的个例来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宏观上的把握,“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他们探寻的主题,并尝试着窥探其传播环境的机制。

2000年6月20日发表于《北京档案》的《票选网络十大罪状—外遇称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谣言这个新鲜事物。

其中徐熊2000年2月发表于《新闻大学》中的《制造谣言散布仇恨——美国因特网呼唤规范》系列文章无疑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

网信工作综述

网信工作综述

网信工作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信工作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网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我们加强了网络安全的防护力度。

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我们成功防范了大量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维护了公民信息和国家机密的安全。

其次,我们强化了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了一系列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包括网络信息内容审核制度、网络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加强了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和管理,有效防止了虚假信息、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此外,我们积极推动了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范。

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多边机制,维护了我国在国际网络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推动网络空间的有序发展。

在网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和创新应用为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攻击手段不断更新换代,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其次,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尤其是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行为涉及到大量财产和人身安全问题,要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

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广泛,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使虚假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因此,要继续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和监管,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

综上所述,网信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推进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范,为构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安全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网信工作在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也注重了提升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文献综述

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文献综述

_
与 撬碌 巍
_
磁Ⅳ V
D 日 E
21 ・( 017上半月)
我国网络新闻评论文献综述
口 王 代 强 李 旭 曜
摘 要 : 文 就 目前 我 国 关 于 网络 新 闻评 论 的相 关文 献 进 行 了梳 理 , 网络 新 闻评 论 的 概 念 和 范畴 界 定 、 播 本 从 传 特 点 、 论 导 向 、 临 的 问题 和 发 展 趋 势等 方 面 作 了 总 结 , 我 国 网 络 新 闻评 论 的 下 一 步 研 究 方 向 作 了初 步 展 舆 面 对
时空 穿透性 : 论 交互 性 ; 值 多 元性 。” 议 价 @
论 的 研 究文 献 , 网络新 闻评 论 的概 念 和 范 畴 界 定 、 播 特 从 传
点 、 能 功效 、 临 的问题 和发 展趋 势 等方 面进 行 梳理 。 功 面 网 络 新 闻 评 论 的 概 念 和 范 畴 界 定
网络 新 闻评 论 的 网络 特 征 。众所 周 知 , 网络 新 闻评 论 是 依托 于互 联 网这 个媒 介 途 径发 展 起来 的 , 必然 具 有 网络 传 播 活动 的相关 特征 。不 少 学 者 在讨 论 网络 新 闻评 论 之前 , 要 都
大 的生 命 力 : 另一 方 面 , 于 网络 本 身 的 缺 陷 和 人 为 经 营管 由
论 也纳 入 网络新 闻评 论 的范 畴之 中。有 学者 从维 护新 闻评 论
体 裁 特征 出 发 . 为 只有 那些 在 网络媒 体 上 发表 的“ 文” 认 成 文 章 才 能称 之 为 网络新 闻评论 ; 有 人 从互 联 网 的媒 介 特性 出 也 发 , 网络 留言 、 将 论坛 讨 论 等 “ 成 文 ” 言 论 也称 之 为 网络 不 的 新 闻评 论 。在众 多 意 见 中 , 者较 赞 同 王振 业 等 的看 法 : 网 笔 “ 络新 闻评论 从 本质 上说 是 一 种 意见 信 息 , 个人 或组 织 在 网 是 络媒 体 上就 新 闻事 件 或社 会 现 象 、 会 问题 发 表 的评 价 性 意 社 见 。 因此 , 像音 像 评 论之 于 广播 、 就 图像评 论 之 于 电视 , 讨论 区、 电子论 坛 上 的评 价性 意 见 正是 网络 媒体 新 闻评 论 的 特殊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

“传播力”文献综述目录一、数据归纳.................................................... - 1 -(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 - 1 - (二)按照时间分布归纳整理.................................. - 2 - (三)相关著述.............................................. - 2 - (四)硕士论文.............................................. - 3 - (五)博士论文.............................................. - 3 - 二、“传播力”的概述............................................. - 3 -(一)“传播力”的缘起....................................... - 3 - (二)“传播力”的定义....................................... - 4 - 三、传播力的不同理论延伸........................................ - 6 -(一)国际传播力............................................ - 6 - (二)对外传播力............................................ - 9 - (三)文化传播力........................................... - 11 - 四、有关“传播力”的业务研究综述............................... - 12 -(一)报纸及报业集团的传播力............................... - 12 - (二)网络传播力........................................... - 13 - (三)电视传播力........................................... - 14 - (四)广播传播力........................................... - 15 - (五)微博传播力........................................... - 15 - (六)政治传播力........................................... - 16 - (七)自媒体传播力......................................... - 16 - (八)组织传播力........................................... - 16 - (九)角色传播力........................................... - 17 - (十)政府传播力........................................... - 18 -五、传播力与传播影响力......................................... - 18 -六、总结....................................................... - 19 -一、数据归纳(一)按照期刊分布归纳整理在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以“传播力”为主题词,学科类别“新闻与传媒”,按相关度排列,共715条,为方便文献的整理,同时也为了使文献的研究比较有权威性,我们选取的是新闻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

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综观近几年来手机媒体的研究课题和主要范围,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

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了手机是媒体的概念。

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看到,最早于2000年仅有一篇研究手机短信的学术文章,学者闵大洪在文中提出,手机技术的发展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

①随后,一些学术界、传媒界、通信业界的研究者不断跟进,并对手机媒体进行定义。

学者匡文波直接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②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③学者赵占波则归纳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已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媒体优势和特点。

也有人认为,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蜕变成为具备媒体特性的新兴传播媒介,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适宜传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台。

④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

近五年(2007-2012年)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综述

近五年(2007-2012年)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综述
和 相 关 的 引 导 措 施 和 途径 。
调 节 ; 时 阐 述 了 国外 网 络 舆 论 管 理 对 我 国 的启 示 : 同 网络 舆
要 据 中国互联 网络信 息中心 ( N C)第 2 C NI 《 9次 中国互联 论 管 理 方 式 要 多管 齐 下 ,网络 舆 论 引 导 方 式 是 整 合 疏 导 ;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明, 至 2 1 表 截 0 1年 1 底 , 国 网 培 养 网络 舆 论 中 的 意 见 领 袖 , 主 既要 把 关 又 要 导 航 , 极 2月 中 版 积 民规模 突破 5亿 , 到 51 达 . 3亿 , 全年 新 增 网 民 5 8 5 0万 。 互联 引 入 社 会 主 流 意 见 。
线 舆 论 ” “ 上 舆 论 ” 者 “ 联 网舆 论 ” 如 此 类 的 提 法 。 、网 或 互 诸 用 , 逐 渐 在 认 知 上 得 到普 及 。 … 于 此 , 文 对 于 网 络舆 论 并 基 本
二、 深入 研究 网络舆 论特征 , 讨网络 舆论 引导 的方法 探 有 四位学者在 对 网络舆 论 的特 点进行 了详 细的 分析 之
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 4个百分点 , 达到 3 %。网民数量的 8 3
由此 可 见 , 有 一 个 国 家对 本 国 的 网 络舆 论 是 听 之任 之 没
大 规模 增加 , 互联 网络 的发 展 增 添 了无 限 的 新 鲜 活 力 , 此 的 , 管 管理 的 方式 方 法 各 种 各 样 有 所 差 异 , 最 后 总 的 结 为 与 尽 但
展 的研 究探 讨 。
主 题 专 犍 量
关 键 词 : 网络 舆 论 引导 传 播 理 论 文 化 层 面
近 五 年 是 网络 舆 论 蓬 勃 发展 的 活 跃 时 期 , 络 舆 论 日益 引导 的研究综述 ,是从 2 0 网 0 7年 网络舆 论的繁荣期开始直 到 占据 大 众 媒 介 的视 线 , 为 社 会 舆 论 的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网络 今 天。纵观相关的文献资料 , 成 关于 网络舆论 引导 的研究 , 要 主 舆 论 引 导 问题 也 逐 渐 走 进 学 者 们 的视 野 , 为 学 界 研 究 的 重 是 从 以下 七 个 方面 深 入 展 开 的 。 成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形势,探讨了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安全的影响,以及网络攻击带来的政治安全风险。

总结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研究展望中,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高网络监管能力等政策建议,以应对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

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网络政治安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攻击、政治安全风险、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未来研究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政治斗争、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

政治力量和政治观点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我国在网络政治安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隐患,比如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网络攻击与网络犯罪问题、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影响,也对个人的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深入研究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现状和趋势,探讨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安全的影响,分析网络攻击与政治安全风险,总结我国网络政治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研究意义网络政治安全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和监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峻挑战着国家的政治安全。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风险。

网络政治安全研究对于促进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2009—2012年微博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中国2009—2012年微博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中国2009—2012年微博教育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微博这一技术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2010-2012年国内关于微博的教育应用成果不在少数,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对微博教育应用研究过程、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微博;教育技术;教育应用0引言微博(英文名为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随着Web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每条信息的长度都在140字以内,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出版,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

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

报告显示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微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精简短小,图文并茂,操作方式多样,即用户不仅可以阅读别人的博文,还可以转发或评论,另外微博的微群,微盘功能更是为主题社群的创建与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何将微博更好地应用于教育,近几年已经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将微博引入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进步,国内教育领域的学者也积极地研究微博的教育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对过去进行反思是对展望未来的先决条件,本文回顾总结了至今为止微博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相关情况。

1研究过程1.1研究样本选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近3年微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而选择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能比较好地反映专家学者的关注热点和研究所取得的比较有价值的成果,因此,本文在选择样本时选取国内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内近3年CSSCI能检索到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作为数据来源。

以“微博”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人工判读去除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共得样本25篇。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论与信息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方式,也对舆论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社交媒体在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和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对网络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够迅速引发热点话题,影响舆论走向。

在网络舆论中,社交媒体扮演着信息传播者、意见领袖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其传播的信息往往能够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集体性的舆论。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社交媒体更是成为了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推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社交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影响舆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社交媒体上的舆论,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受众的参与度较低。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更加立体和丰富的传播形式。

社交媒体还可以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获取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

这种个性化传播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信息的快速扩散。

这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使信息能够更快地被传达和接受。

网众传播研究综述

网众传播研究综述
通 过 中 国 知 网检 索 , 笔 者 发 现 有 关 网 众 传 播 的研
使 网 络 拥 有 了 数 量 庞 大 的 用 户 。 由 于 网 络 技 术 的 开 放
性 、 交互 性 等 优 势 ,使 得 这 些用 户 在 接 受 信 息 的 同时 也 传 递 着 信 息 ,成 为 传 播 信 息 的 重 要群 体 。 网络 用 户 可 以
究 ,主 要 集 中在 网 众传 播 的媒 体 、跨 文 化 传 播 、传 播 机 制 、议 程 设 置 、传 播 中 网众 群 体 内认 同 的构 建 与 消解 、 传 播过 程 中 的信 息操 纵 以及 对 社会 的影响 等 领域 。
指 单 个 用 户 ,也 可 以指 网 络 大 众— — 网众 。网 众 是 由一
络 社 会 、现 实 社 会 的影 响 不容 忽 视 , 因此 ,对 网 众传 播
的研 究成 为 一种 新 的潮 流 。
网 众 传 播 的媒 体 研 究主 要 集 中于 微 博 方 面 。如微 博 给 新 闻 业 带来 的影 响 、微 博 的发 展 状 况 、微 博 时代 的 网络 融
合微 薄 的盈 利 模 式等 。
得满足 ‘ 人 欲 ’成 为 可 能 ,在 这 个 往 往 是虚 拟 的满 足 过 博 这 种 媒 体 而 谈 媒 体 ,显 然 与 我 们所 说 的 网众 传 播 的微 程中 , ‘ 大 众 ’转 换 成 了 ‘ 网众 ’ ” 。但 杨 伯溆 关 于 网 博 利 用 尚有 差 距 。在 网 众 传 播 中 ,媒 体 只是 中介 , 网众 众 的 研 究 , 主 要体 现 在 消 费主 义 、 国际 传播 以及 全 球 化 是 传 播 中 的 重 大 主 体 之 一 , 其 素 养 、 心 理 和 行 为 对 传 播 结 果 和 新 闻 传 播 行 业 影 响 巨 大 , 因 而 在 网 众 的 微 博 使 用 等 领域 ,与 当前 人们 所 说 的 网众存 在较 大 区别 。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了两种 算 法 :-- n 方 法 和 S M 方 法 , 验 结 果 表 明 S M 埘 于 网 Kn a s e V 实 V 络 舆情 热 点 发现 方 面 具有 比较 好 的优 势 。
种 表现形式 , 是公众在互联 网上公开表达 的对某种社会 现象或
社会 问题 的具有一定 影响力 和倾 向性 的共 同意见 。纪 红、 马小 洁 (07认为 网络舆情 就是 指在 网络空 间内 , 20) 围绕舆 情 因变事项 的 发生 、 发展和变化 , 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 向所持有的态度。
网络 的结构 挖掘和对 网络的使用记 录挖掘 上 , 内容分 析法在 网络 舆情信息分析 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描述 网络 中传播 () 的舆情信息 ;2推论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 主体 的意图以及态度 和情 ()
绪 的倾 向性 ;3描 述 和推 论 网络 舆 情信 息 的 产 生 和 变 化 趋 势 。黄 () 晓斌 、 超 (09研 究 了 文 本 数 据 挖 掘 法 在 网 络 舆 情 分 析 中 的 作 赵 20) 用 。文本 挖 掘 的技 术 主 要 包 括 特 征 提 取 、 本 分 类 、 本 聚 类 、 文 文 关
响力 、 带有倾 向性 的意见 或言论 的情况 。刘毅 (06 认 为 网络舆 20) 情是 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 众 ,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 自己关 对 心或 与 自身利益 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 事务所持有 的多 种情 绪 、 态
度和意见交错 的总和 。徐晓 日(07 认为 网络舆情是 社会舆情 的 2o)
国 内网络 舆 情 研 究综 述
丁 也
( 口师 范学院新 闻 系 4 6 0 ) 周 6 0 1
【 摘 要】 自互联 网进 入 中国后 , 内关 于 网络 传 播 的研 究 一直 没有 中 国

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

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

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1. 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渠道,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

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其网络传播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梳理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呈现出一个繁荣而活跃的研究领域全景,为相关学者、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文章将回溯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的萌芽阶段到近年来的深度拓展,勾勒出研究主题的演进、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学术社群的壮大过程。

特别关注我国学者在应对网络社会新现象、新问题时所展现的独特视角与创新贡献。

我们将细致剖析当前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前沿动态,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影响、网络舆情演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网络空间治理、数字鸿沟与信息素养、网络伦理与法规建设等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揭示各领域的研究深度、理论构建与实践关联性。

再次,文章将探讨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如本土化理论建构、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等,并对比国际传播学界的相似研究,展现我国研究的独到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变革需求,预测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推动学科发展的策略建议,强调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必要举措。

本文将以系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现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繁荣景象与活力源泉,旨在为理解我国在网络传播时代的角色定位、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与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2. 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涵盖了信息的发布、传递和接收,还包括了信息的处理、存储和反馈等多个环节。

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等,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框架。

网络舆情综述

网络舆情综述

浅析网络舆情综述[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正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的时代。

作为拥有4亿网民听众的网络舆论正式踏上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地位,而从2012年底至2013年2月初这一小段时间内各类网络舆情的井喷式爆发与其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更是证明了网络舆论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舆情对于地方税务局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认清其发挥影响力的实质与应对方式。

本文旨在立足于专家人士对舆情最新解读与理论,分析探讨面对网络舆情时各部门占据主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优势寻找拓展纳税服务新途径。

一、网络舆情综述(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到我国以来,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全新媒体形式。

这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通讯基础之上的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电视、博客、播客、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移动信息平台、对话链、虚拟社区、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等。

而形式的广泛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为其吸引来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庞大人群受众。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以手机终端为主的微博用户及地区论坛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换言之,网络舆情就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传播形式公开表达的具有针对新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

而当这种讨论趋向于统一时就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力量,并有效影响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向从而改变社会现实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网络传播业日新月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两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和《新闻界》在2009年刊登的相关研究,试图分析我国2009年网络传播研究成果数量、归纳研究议题,以期对后来人进行该类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86-01
网络传播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一块热地随着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温度不断上升。

1996年《传播学刊》刊登的一期互联网研究专辑,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的关注,我国以发表论文为标志的话,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兴起于1996年以后。

第一次对互联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是金兼斌,此后纷纷出现对互联网研究状况总结归纳的论文。

一、网络传播研究论文量化分析
(一)2009年《当代传播》和《新闻界》论文数量的纵向分析1、《当代传播》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数量分析
表1-1《当代传播》2009年网络传播研究论文刊登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代传播》2009年下半年刊登的有关网络传播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略高于上半年14.5%>11.1%,第一期刊登的网络传播研究文章最少,以后各期比较均匀。

从2009年全年来看,《当代传播》刊登的网络传播研究方面的文章共计33篇,占其总
共刊登文章127篇的12.8%。

2、《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数量分析
表1-2《新闻界》2009年网络传播研究论文刊登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闻界》2009年上半年刊登的相关研究文章高于下半年20.2%>15.3%,前半年刊登的相关研究文章较多,后半年呈现出逐期减少的趋势。

从2009年全年来看,《新闻界》总共刊登文章505篇,其中有关网络传播研究的文章89篇,占总共刊出文章的17.6%。

二、2009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议题
(一)对网络媒体产生的一些影响的研究,例如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等。

(二)对网络媒介传播的研究,例如新媒介时代受众对媒介依赖的变化、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网络媒体的内容把关和舆论引导、中国十大城市居民网络使用偏好分析等。

(三)网络事件研究,例如网络干预的动因及影响——从“刷票”和“躲猫猫”事件谈起、“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其引导策略等。

(四)网络现象研究,对网络媒体引起的某一现象的研究,例如行为艺术还是炒作手段——以网络“贾君鹏事件为例”、网络哄客现象透视、互联网时代的“摆拍”问题、网络恶搞的特征、原因与对策等。

(五)网络衍生品或者网络融合研究,例如博客品牌的营销力建
构、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探讨、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网络威客:概念、模式及特征等。

(六)网络媒体传播经营研究,关于报业网站品牌建设的思考、双赢:新闻专业教学与新闻网站建设结合、北京奥运会报道中门户网站的竞争策略分析——以搜狐、新浪、腾讯为例等。

(七)网络传播教育研究,例如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的网络化实践、媒介素养教育:整饬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路径等。

(八)国外网络传播研究,例如德国环境网的传播理念研究等。

(九)网络新技术现象研究,是指由于新的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引起的一些现象的研究,例如山寨文化:web2.0时代的草根狂欢、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表达、webx.0环境下特步品牌网络广告策略分析等。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这两种期刊在2009年的这类研究虽然多以网络媒介热点想象追踪为主,但是有关网络传播研究的论文刊登的数量和比率与网络的发展状况,以及网络热点现象爆出的频度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因此,对网络传播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通过原有传播理论解读网络传播现象,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具有网络传播特点的新的网络传播理论。

当然本文选择的研究期刊数量以及样本本身数量有限,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我所得出来的结论仅供参考。

当然,互联网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开掘潜力。

参考文献:
[1]王井.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以四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
[2]杜骏飞,陈友华,巢乃鹏,苗国,梁靖雯.中国十大城市居民网络使用偏好分析[j].当代传播,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