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导学案 (4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通用5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通用5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教案篇1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媒体设计录音机、电脑、投影仪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正反两个论点一、导入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说:从身边事说起,亲切。
而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导学案
一、引入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类似的论调,这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思考和探讨。
二、文化心态决定自信度
一个民族的自信度,往往源自自身的文化心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古人云,“中华之民族,情感
异常。
最是意境美,人心美。
”“天下之民,莫若华夏,天下之语,莫若中文。
”中
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优美多姿。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
三、文化苦衷和自信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方面的苦衷。
传统文化的优美、深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心灵空虚、价值观异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也给了外界贬损中国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民族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损失。
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逐步形成的人民幸福指数、文化自信度等指标,更加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和人们对未来的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自信度的提升依然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和不断的进取心。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和梦想实现的全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地不断提升自信度,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与大家共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__(请自填)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_,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下面由小标为大家收集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实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一、资料助读1、议论文:议论文包括一般性议论文,评论,杂文、跋等。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阅读答题步骤: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注意: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如《谈骨气》,是论题,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2、列提纲:(一)提出对方论点论据{(二)直接反驳(三){(四)结论:二、小测试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论点。
“说中国人……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的毛病。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3.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执教者:王玉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三、深入探讨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师: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通常情况下是通过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达到驳倒对方错误论点的目的。
请思考: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不是)既然不是,那对方论证的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的实质的。
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师:“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定稿
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编号:主备人:白晓丽审核:初中语文组日期:教师评价1:教师评价2:答案:1.第一部分( 1 至 2 段):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①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②不久,只希望“国联”。
③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第二部分( 3 至 5 段):他信力自欺力第三部分( 6 至8 段):作者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的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2、反复强调和肯定,说明敌论的论据是事实,但这些论据不能证明敌人的论点,由此推出的结论是荒唐的,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
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3、驳论论证4、“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6、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
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删掉。
7、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8、①、“埋头苦干的人”:如李时珍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詹天佑自己修筑我国第一条重要的铁路——京张铁路。
②、“拼命硬干的人”:如陈涉不满秦的统治,在大泽乡起义;岳飞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
③、“为民请命的人”:如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海瑞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短语;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关键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预测猜测;2.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对这幅图片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对话的热情。
2.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2)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关键词和短语?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然后列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4.展示和辩论(2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观点的陈述,并与其他小组就观点进行辩论。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力。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信力的短文,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短文的内容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关键词:自信力,失去,原因九、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还是表达不清晰,需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指导。
下次教学时,可以采用更多的情境训练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8课,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这几个词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驳论:师:理解了“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体含义,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具体写法。
师:老师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一个陈述句,怎么读一读。
加上“吗”的具体意思是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在文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他是怎么论证的。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师:根据注释提供的背景,国民党势力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悖,你认为谁的对?为什么?怎么读?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生: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
对一个国家而言,它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命运。
师:这是敌方的论据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这是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对方的论证成立,敌方就是对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生: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证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师: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师: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生: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师:什么叫“自信”?生:就是相信自己。
师:那么,政府相信自己了吗?生:没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创导学案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班级姓名学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编写者:韩高平审核者:韩高平第一课时【学习导言】70多年前的中国民不聊生,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驳论文,看看他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读读资料、查查写写、想想写写、评改订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全文共有()小节。
【读读资料】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
“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查查写写】给带点的字注上拼音,读一读,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三遍。
搽.()粉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想想写写】1.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评改订正】自己检查、评改、订正。
(或同桌互相检查、评改)课内对话:想想说说、读读理理、读读评评【想想说说】我来回答标题的疑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1)课文中提出“信”,他们“信”什么?(信地信物;信国联;信拜佛)(2)他们的“信”实际上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麻痹自己;是自欺力的表现)(3)讨论有人“求神拜佛”在句子中的含义(他信力)小结:作者没有反对他们的说发,而是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从先前的“他信力”转向“自欺力”,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
【学习重点】
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
【学习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自主预习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导教案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授课者
授课方式
讲授
课时
2课时
概述
这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是为批驳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步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成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这个突破口,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驳斥了悲观论调。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驳强劲有力。语言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2、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片段,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3、给生字词注音:
玄虚( ) 诓骗( ) 为民请命( )脊梁( )
前仆后继( )前赴后继( )搽( )
4、解释些列词语:
玄虚:
诓骗:
前仆后继: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③、“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5、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五、课堂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A: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B: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评价设计: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读重点语句,品味文章思想内涵和写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
2、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0%。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预习导学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走近鲁迅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
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
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抗争、顽强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由刚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导入,学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有关知识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透彻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文)
[NextPage]
三.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
玄(xuán)虚慨(kǎi)叹诬(wū)蔑(miè) 诓(kuāng) 骗
省(xǐng)悟搽(chá)渺(miǎo)茫脊梁( jǐ)
怀古伤今自欺欺人为民请命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
)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划: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
第1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之所以以为他是错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又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第2题: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学生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明确作者用两种方法来驳斥对方观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
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要注意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句子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
“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爸弧保毖鋈吮窍ⅰ⒆ゾ让
莸男
琳吡粝律羁逃∠蟆?nbsp;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七、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论据是真,但不能证明论点
错误直接反驳正确
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间接反驳我: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