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激励冲突与组织内耗的关联实证
人力资源管理Ⅱ_作业
1.第1题薪酬的核心目标是()A.公平目标B.效率目标C.合法目标D.竞争目标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是衡量组织文化本质特征的重要手段。
A.组织风尚B.组织文化维度C.组织精神D.组织价值观念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3题()是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指导和思想依据A.组织管理理念B.组织用人价值取向C.管理风格D.组织环境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4题人力资源供应预测和需求预测的结合就是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的()A.综合平衡B.规划C.管理D.分析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5.第5题人力资本是一种()A.增值资本B.教育投资C.无形资本D.有形资本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6题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A.满足需求B.获取公平C.组织行为矫正D.设定期望值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7题“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A.创造能力B.凝聚力C.学习能力D.劳动能力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43题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在一定的技术与组织环境下,每一单位时间内劳动者完成()的数量标准。
A.产出B.合格产出C.产出数量D.工作任务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44题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A.劳动合同B.劳动能力C.组织结构D.劳动行为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45题组织培训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A.员工薪酬B.员工培训目标C.员工晋升规划D.员工职业发展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46题()是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要求和保证A.实施B.监督C.反馈与修正D.审定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2.第47题绩效考评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
激励理论及委托代理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ERG理论
• Existence • Relatedness • Growth
双因素理 论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成就需要 理论
• 成就需要 • 权力需要 • 情谊需要
• 自我实现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 激励= 价值×期望概率 (2)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 他认为员工激励不仅受报酬绝对数量的影响, 更受到工作报酬相对比较的影响;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是激励因素影响个体工作动机的主要手段, 给员工设置目标应根据目标的具体性、挑战性 和认同性三大标准。
1950 年代后期和1960 年代, 企业管理者的多目 标模型开始流行, 鲍莫尔( Baumol, 1959) 、玛利 斯(Marris, 1964) 和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64) 分别提出了企业最小利润约束下的销售收入最 大化模型、最小股票价值约束下的企业增长最 大化模型和最小利润约束下的管理者效用最大 化模型。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掌握控制权的管 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差异, 并提出了代理制企业中如何激励管理者以符合 股东利益目标的新问题。
4、综合激励理论 (1)罗伯特.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对任务本身所 提供的报酬效价; 对任务能否完成的期望值以及 对完成任务的效价。外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完成 任务所带来的外在报酬的效价, 如加薪、提级的 可能性。 (2)布朗的VIE理论 激励是绩效( Value) 、手段( Instrument ) 和期 望( Expectancy) 的乘积,其中任何一项要素为 零,激励就为零。该理论的实质是对目标设置 理论和期望理论的综合
经理人必备激励意识
经理人必备激励意识一、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是指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励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员工和组织的双赢。
激励要通过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内在潜能。
“激励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关键特性之一,用公示可表示为:工作绩效=个人能力×激励二、激励之委托代理原理1.代理人问题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指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造成两种后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是“代理人问题”。
2.委托代理策略企业要想有效解决代理人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激励相容为解决代理人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一种体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
双方定位。
激励相容双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泛指任何一种非对称交易或关系,其中,交易或关系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没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目的。
激励相容的目的是实现双赢。
内涵。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作用。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目标,让每位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
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及内耗问题的根源解析
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及内耗问题的根源解析组织内部冲突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由于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观念、角色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并探讨内耗问题的根源。
首先,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之一是权力分配不均。
在组织中,权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能够决定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权力分配不均时,不同成员之间就会出现竞争和冲突。
一方面,拥有权力的成员可能会滥用权力,对其他成员进行压制和剥夺,导致不满和抵触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没有权力的成员则会为争夺权力而与其他成员产生冲突。
因此,组织应该建立公平、透明的权力分配机制,避免权力集中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其次,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还包括角色冲突。
在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期望。
当不同角色之间的期望和要求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例如,一个员工可能既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又要兼顾团队合作和协调,这就会导致他在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和冲突。
为了解决角色冲突,组织应该明确每个角色的职责和权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帮助成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此外,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还涉及利益冲突。
在组织中,不同成员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
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引发冲突和矛盾。
例如,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可能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团队的整体利益,导致团队无法达成共识和合作。
为了解决利益冲突,组织应该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利益分配机制,并加强沟通和协调,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赢。
此外,组织内部冲突的成因还包括文化差异和沟通问题。
在一个组织中,不同成员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当这些差异无法得到有效的理解和协调时,就容易导致冲突和误解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提供培训和教育,增强成员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经理人必备激励意识学习资料
经理人必备激励意识一、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是指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励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员工和组织的双赢。
激励要通过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内在潜能。
“激励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关键特性之一,用公示可表示为:工作绩效=个人能力×激励1.代理人问题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指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造成两种后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是“代理人问题”。
2.委托代理策略企业要想有效解决代理人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激励相容为解决代理人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一种体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
双方定位。
激励相容双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泛指任何一种非对称交易或关系,其中,交易或关系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没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目的。
激励相容的目的是实现双赢。
内涵。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作用。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目标,让每位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
第三章代理关系和激励机制设置
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委托人) 拥有所有权
聘 用
经理(代理人)
拥有控制权
信息不对称
委托 代理 关系
代理 成本
委托代理冲突
现代公司投资者和经理人利益冲突的现实性: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现代公司的投资者和经理人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信息非对称)
现代公司投资者和经理人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理性的投资者和经理人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公司制度导致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作为其他人所有的资金的经营者,不要期望 他会像自己所有的资金一样获得精心照顾” (Adam Smith,1776)
Berle and Means(1932)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背 景下把Adam Smith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为“所 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委托-代理理论对人行为的基本假设
人是理性的;(这里指人们的推理计算 能力是无限的) 人有着机会主义的倾向。
第二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与激励合约设计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 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 多的信息。 在交易中,如果一方了解自己的一些特征(如商 品的质量、身体的好坏),而另一方不了解,我 们把这种信息不对称结构叫作隐藏特征;由于 交易的一方能采取行为影响对方,而对方不能 直接辨别,我们把这种信息不对称结构叫作隐 藏行为。
信号传递 信息甄别
三、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问题指委托人无法(或者是不 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代 理人就有积极性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而 不是从委托人利益角度)采取行动,且 这种自利行动往往是以损害委托人的利 益为代价的。
如何提高冲突管理能力.doc
如何提高冲突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追求和睦、防止冲突的善意之举常对组织开展产生许多的作用,相反,一定程度的冲突反而有利于企业的安康开展,如提高经营决策质量,刺激创造力,促进组织创新等。
以下是的如何提高冲突管理能力,欢送阅读。
当冲突程度很小,而冲突绩效水平也很低,这时没有必要立即加以处理。
此时组织绩效水平可能处于上升阶段,更大强度的冲突可能对组织更有利。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回避的方法置之不理,从冲突中退出或者抑制冲突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举个例子,老张和老王都是性子燥的人,两人一起共事,因为情绪纠纷引发冲突,这时就应该采取回避策略,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恢复平静,再加以理性思考。
迁就的目标是把一方的需要和考虑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上,从而维持和谐关系的一种对策。
比方,你顺从了其他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你同意了其他人的要求就是迁就的做法。
当然要求是不能随便同意的,但假设其要求没有很大的冲突,可是有实质性影响时,就得要仔细考虑了。
迁就策略使用在冲突程度不大,但绩效水平较高的情是最适宜的。
比方说,一个总经理要求加薪,否那么将会离岗,而一时企业找不到适宜替代的人,此时迁就策略的选择就显得十分有价值了。
合作是一种双赢的解决方法,此时冲突双方都满足了自己的利益。
什么时侯合作是最好的冲突处理方法呢,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冲突,但又不是很大,这样的冲突并不是对组织毫无益处,相反,会给组织带来一定的绩效水平,那么,这时冲突各方之间要开诚布公地讨论,积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理解各方存在的差异,对有利于双方的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仔细考察,寻找其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例如,组织成员对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当没有什么个人成见,而仅仅是站在工作的立场上对分歧意见展开鼓励争论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妥协要求每一方都做出有价值的让步而使问题能得到顺利地解决的一种方法,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时,即冲突水平较大,想要对这项复杂的问题立限采取方法道出青红皂白不可能时,而这个问题对工作又很重要,权宜之计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妥协是最正确的策略。
股权激励文献评述
股权激励文献评述
股权激励文献评述主要讨论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员工动机和组织发展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文献评述:
1.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理论与公司行为:经济与组织视角》提出了代理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解决代理问题的机制。
该文献认为,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激励,可以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监督,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2. Carpenter和Westphal(2001)的《管理团队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新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关联。
他们指出,给予管理团队股权激励可以提高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长远利益,从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
3. Ittner等人(2003)的《股权激励、风险和公司绩效》研究了股权激励对公司风险和绩效的影响。
他们发现,股权激励可以降低公司风险,提高公司绩效。
这是因为股权激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增加了员工对公司业绩的关注。
4. Core等人(2004)的《员工股权激励、投资和公司绩效》研究了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和绩效的影响。
他们发现,员工股权激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同时也可以改善公司的绩效。
综上所述,股权激励的文献评述表明,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员工动机和组织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激励,
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对公司长远利益的关注,从而提升公司的绩效。
此外,股权激励还可以降低公司风险、促进员工参与公司投资决策,进一步改善公司的绩效。
内耗与团队冲突管理的关系与处理方法
内耗与团队冲突管理的关系与处理方法在一个团队中,内耗和团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内耗指的是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而团队冲突则是指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分歧和争执。
内耗和团队冲突对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团队领导者需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首先,内耗和团队冲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内耗是团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团队内部存在不和谐的关系时,成员之间的矛盾会不断积累,最终发展成为明显的冲突。
例如,团队中某些成员可能存在争权夺利的心态,导致彼此之间产生嫉妒和竞争,进而引发冲突。
因此,团队领导者需要重视内耗问题,及时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其次,团队领导者在处理内耗和团队冲突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解决内耗和冲突的关键。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及时、有效和坦诚的。
领导者可以定期组织团队会议,让成员分享意见和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领导者还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与成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及时解决问题。
另外,团队领导者还需要注重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发展。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减少内耗和冲突的发生。
领导者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领导者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团队领导者在处理内耗和团队冲突时需要注重公正和公平。
公正是指在处理冲突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领导者应该听取各方的意见,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公平是指在分配资源和权益时要公平对待每个成员。
领导者应该根据成员的贡献和能力,进行公平的评估和奖励,以避免不公平引发的冲突。
最后,团队领导者还需要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减少内耗和冲突的发生,并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内耗对团队间协调与合作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内耗对团队间协调与合作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引言:在一个组织中,团队的协调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内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对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内耗对团队间协调与合作的影响,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内耗对团队协调的影响内耗是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分歧和争执。
这种内部冲突会对团队协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首先,内耗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
当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分歧和争执时,他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派系,导致团队内部的分裂。
这种分裂会削弱团队的凝聚力,使得团队难以形成统一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其次,内耗会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内部冲突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减少,沟通变得困难。
团队成员可能会选择回避或者选择性地传递信息,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误解的产生。
此外,内耗还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愿降低,他们可能会更关注个人利益而非团队利益。
最后,内耗会对团队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当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冲突和不合作时,他们的注意力会从任务上转移到内部问题上。
这种分心会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下降,任务完成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二、解决内耗的方法为了解决内耗问题,团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协调和合作。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解决内耗的关键。
团队成员需要有一个开放、透明的沟通环境,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团队领导者应该鼓励成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讨论,以便及时解决潜在的冲突和分歧。
其次,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是增强团队协调的关键。
团队成员需要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有共同的认同。
此外,团队成员还应该共享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便在面对冲突和分歧时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合作。
另外,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也是解决内耗的重要手段。
团队领导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培训和团队合作项目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此外,团队成员也应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及乐于分享和合作。
内耗对销售团队业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内耗对销售团队业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销售团队是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业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销售团队常常面临内部的内耗问题,这给团队的协作和业绩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内耗对销售团队业绩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内耗对销售团队的业绩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内耗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往往无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导致销售业绩的下滑。
此外,内耗还会导致销售团队的士气下降,团队成员缺乏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对工作的投入和表现。
其次,内耗对销售团队的业绩还产生了间接的负面影响。
内耗使得团队的工作氛围紧张,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这不仅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影响到他们与客户的互动和销售能力。
客户往往能够感受到团队内部的紧张氛围,这会降低客户对团队的信任和购买意愿,进而影响销售团队的业绩。
面对内耗对销售团队业绩的负面影响,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开展团队培训和交流,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业绩。
其次,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通过设立合理的销售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能够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整个销售团队的业绩。
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团队内部的合作氛围。
例如,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和分担压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了解,提高彼此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最后,企业还需要加强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和指导。
领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团队内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如何有效处理团队内部的内耗冲突
如何有效处理团队内部的内耗冲突团队内部的内耗冲突是在工作场所中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还会破坏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因此,有效处理团队内部的内耗冲突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团队解决内耗冲突。
首先,了解冲突的根源是解决内耗冲突的关键。
冲突通常源于不同的意见、价值观和利益之间的差异。
团队成员可能因为在工作目标、工作方法或资源分配上存在分歧而发生冲突。
因此,团队领导者需要积极倾听和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观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解决冲突。
其次,促进有效的沟通是解决内耗冲突的关键步骤。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通往往会导致误解和不满,从而加剧冲突。
团队领导者应鼓励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团队成员也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
另外,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内耗冲突的关键。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
团队领导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团队的合作精神。
此外,团队成员也应该学会互相支持和理解,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解决内耗冲突还需要灵活运用有效的解决冲突技巧。
团队领导者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解决冲突技巧,如合作解决、寻求共识、调解等。
合作解决是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寻求共识是指通过讨论和协商,达成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意见。
调解是指团队领导者或第三方介入,帮助团队成员解决冲突。
团队领导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冲突技巧,并灵活运用。
最后,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和监督机制也是解决内耗冲突的关键。
团队领导者应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确保团队成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
同时,团队领导者还应定期进行团队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团队内部的问题和冲突。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解决团队内部的内耗冲突需要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
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它能够将不同的个体汇聚在一起,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然而,团队中常常会出现内耗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团队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探讨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耗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紧张。
当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摩擦和矛盾时,他们往往难以有效地协作和沟通,这会影响团队的工作进展和效率。
其次,内耗还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士气下降。
当团队内部存在争吵和纷争时,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此外,内耗还可能导致团队成员的流失。
如果团队成员感到团队内部的环境不友好和不和谐,他们可能会选择离开团队,这将导致团队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面对内耗对团队效率的负面影响,团队领导者和成员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改善情况。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解决内耗问题的关键。
团队成员应该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和矛盾,避免积累和扩大内耗。
此外,团队领导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主动表达意见和建议,保持开放的沟通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其次,建立健全的冲突解决机制也是必要的。
团队成员之间难免会存在意见分歧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团队就无法继续前进。
团队领导者应该引导团队成员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冲突,通过沟通和协商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避免冲突对团队效率的负面影响。
此外,团队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提升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冲突解决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最后,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也是解决内耗问题的关键。
团队文化是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能够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领导者应该树立榜样,倡导团队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从而减少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内耗对团队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内耗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分析
内耗对组织发展的影响分析组织内部的内耗是指成员之间的冲突、摩擦和矛盾,这种内耗常常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组织内耗的定义、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组织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内耗问题。
首先,我们来定义组织内耗。
组织内耗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包括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权力斗争、意见不合等。
这些内耗常常导致组织内部的紧张氛围和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组织会出现内耗呢?首先,组织内耗往往源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组织中,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追求,这就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
其次,权力斗争也是组织内耗的重要原因。
在组织中,权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不同成员为了争夺权力往往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此外,意见不合也是导致组织内耗的因素之一。
在组织中,成员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当这些意见产生分歧时,就容易引发内耗。
组织内耗对组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内耗会分散组织的注意力和资源。
当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时,他们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解决内部问题上,而忽视了组织的整体发展。
其次,内耗会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组织内部存在不和谐关系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就会受到破坏,这将对组织的协同工作和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内耗还会影响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当外界感知到组织内部存在冲突和矛盾时,他们可能会对组织的能力和信誉产生怀疑,从而影响组织的声誉和业务发展。
那么,如何应对组织内耗问题呢?首先,组织管理者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解决内耗的基础,通过加强沟通,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协调,减少冲突的发生。
其次,组织管理者应该加强团队建设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建立团队目标和价值观,加强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可以减少内耗的发生。
此外,组织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设立奖惩机制来引导成员行为,避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
同时,组织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组织文化,强调共同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从而减少意见不合和冲突的发生。
内耗对组织沟通效果的影响及改善方案
内耗对组织沟通效果的影响及改善方案引言:在一个组织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内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对组织的沟通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内耗对组织沟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善方案。
1. 内耗对组织沟通的影响内耗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现象。
它可能源于不同的观点、利益冲突、权力斗争等。
内耗对组织的沟通效果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内耗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
当组织内部存在着冲突和不和谐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传递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沟通往往会变得不准确和片面,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其次,内耗会破坏信任关系。
在一个充满内耗的组织中,人们往往对彼此持怀疑态度,缺乏信任。
这种情况下,沟通往往会缺乏诚信和透明度,使得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传递和理解。
最后,内耗会导致沟通的阻碍。
当组织内部存在着冲突和不和谐时,人们往往不愿意主动沟通,或者选择回避沟通。
这种情况下,沟通的渠道被堵塞,信息无法流通,导致组织内部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
2. 改善方案为了改善内耗对组织沟通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案。
首先,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
组织应该鼓励员工之间的开放和坦诚的沟通,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
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提供沟通技巧培训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加强沟通的透明度。
组织应该提供充足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得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和共享。
此外,组织应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通过促进团队合作,可以减少内耗的发生,并提高沟通效果。
组织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助和支持。
最后,领导者在改善组织沟通效果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领导者应该树立榜样,积极参与沟通,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领导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结论:内耗对组织沟通效果产生着负面影响,但通过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加强沟通的透明度、促进团队合作以及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组织的沟通效果。
激励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及相关检验
激励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及相关检验一、激励与风险的关系激励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激励厌恶风险的代理人努力工作就要让他分担一定的风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①(1)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努力处于信息对称,无论代理人对风险是何种态度,委托人都支付其固定工资,由于监督完美,因此代理人不会偷懒。(2)委托人对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是风险中性,只有在租赁合约的情况下代理人才不会偷懒。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支付给委托人固定费用并获得所有的剩余收入,同时承担所有风险。(3)委托人对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是无限风险厌恶。因为代理人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委托人要为其提供保险,所以委托人只能给代理人固定工资。由于没有激励,代理人总是偷懒。(4)委托人对代理人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是一般风险厌恶。最好的结果是让代理人承担一定的风险,使其收入成为产出的增函数。假设激励合约是线性的:努力,0?r?1。r越大,代理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越高,但由于Y受不确定环境的影响,代理人承担的风险也越大。由于代理人厌恶风险,委托人要补偿代理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②,所以,委托人要在风险成本和对代理人的激励间做权衡,以使由激励带来的产出大于补偿代理人的风险成本。莫里斯(Mirrlees) [1] 在分析最优激励合约的条件时,提出了激励与风险相对应的关系。霍姆斯特姆[2](79-91) 发展了莫里斯的分析方法,此后相关的研究很多。具体来说,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分析方法的完美。另一类研究是继续讨论风险与激励间的关系并给予实证检验。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雷姆 [3](303-328) 认为代理人所面临的环境越不稳定,委托人越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险,并减少激励强度。?③这是激励理论的传统观点。其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赞同这一结论,如德姆塞兹和勒恩 [4](1155-1177) 认为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也越大,对他们的激励就应更强,而不是更弱。比如,环境干扰因素越多,管理层就越应更多地持有公司股票。柯尔和盖[5](253-287) 在进行企业业绩的方差与激励强度的回归检验中对一些因素进行控制(如市场价值)后,发现风险与激励正相关。普仁德尕斯提 [6](1071-1102) 从下放责任的角度证明激励随风险增加而增加。他认为环境越不稳定,委托人的信息越少,下放责任的边际回报越高。委托人通过责任下放让代理人承担风险,同时也施以了激励,所以当风险增加,激励强度应增加。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二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主要有二种解释:(1)不确定应该分为噪音(noise)和波动(volatility)二类。噪音(如业绩评价中的误差)不能影响代理人的行为,而波动(如产出方式的变换)影响代理人的行为。当噪音增加会减少激励强度对代理人的影响,而波动增加则会增加激励强度对代理人的影响。[7] (2)风险与激励的关系依赖于企业控制权的性质。由管理者控制的企业,企业风险越大,越少使用强激励。因为,管理者不愿意多冒风险。但由所有者控制的企业,所有者更愿意管理者多冒风险,所以风险越大,激励越强。 [8]二、业绩评价激励的效果与业绩评价密切相关。激励理论涉及业绩评价的争论很多,其中争论最多的是业绩评价中使用客观业绩评价还是主观业绩评价。客观业绩评价分为绝对业绩评价和相对业绩评价。绝对业绩评价是针对单个代理人的业绩评价,没有相互的比较,代理人的收入是自己业绩的函数。相对业绩评价是经过同类人员的业绩比较后,做出的评价,代理人的收入是其他人业绩的函数。相对业绩评价的主要优点包括:一是剔除了代理人共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降低了代理人的风险;二是它使委托人对代理人的业绩观察更容易,因为委托人给代理人业绩排序比直接观察产出数量而言更容易。但是,相对业绩评价容易引起代理人间相互“拆台”或共谋而影响工作效率。相对业绩评价中研究最多的是锦标赛制。拉泽尔和罗森 [9(841-864)] 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类似锦标赛的特征,如果代理人间的业绩是相关的,可以像锦标赛一样对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根据不同的贡献来排序,按所居的序位来给予奖励, 最高产出者收到最高的奖励。他们特别强调拉大输赢者的奖励差距,可以激励努力工作。这一观点引起了争议,如有些人认为虽然美国CEO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正是这种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强激励机制加剧了经理市场的流动。?④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在团队生产中,合作是重要的,拉开代理人收入的差距不利于合作,输者承担所有责任(loser-take-all)比赢者通吃更有效。[10] 与相对业绩评价相反,主观业绩评价完全以评价者的主观感受为依据来评价代理人的业绩。在此基础上缔结的合约称为隐含合约或关系型合约(relational contract)。主观业绩评价在短期内不易实行,但长期实施有效。因为经过长期的接触,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能力有信息优势,这使激励机制和工作安排更有效。其不足之处是委托人容易在评判过程中加入个人偏见和感情因素,而导致评价失真,并且误使代理人将精力用于拉拢上级的关系上,在组织中形成勾心斗角,破坏组织中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主观业绩评价难以为第三方所确认,委托人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故意低估代理人的业绩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业绩评价不全面或业绩评价的标准选择不当就会产生激励功能失调(dysfunction)的问题。当出现代理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与业绩评价有关的工作,而不惜损害其他方面的工作时,就称为激励功能失调,有时也称为扭曲(distortion)或多任务代理问题(Multi-tasking)。产生激励功能失调的根源是代理人同时承担多项任务,或者一项任务是多维的,而激励合约和业绩评价难以全方位地顾及到,代理人就利用所有的资源与激励机制“博弈”,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根据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雷姆的研究, [11](24-52) 当代理人承担多任务的时候,如果只有其中部分任务被评价,代理人就会只将精力集中在被评价的任务上,而使其他任务的道德风险问题恶化。为防止出现这种结果,绩效管理系统和激励机制就应该在多个任务间尽可能的进行平衡,避免只侧重其中某些任务。如果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对难以观察的任务上多投入精力,那么对容易评价和监督的任务应该使用弱激励。贝克尔[12](45-67) 认为激励功能失调是组织激励中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激励机制不仅要考虑在激励和风险间的权衡,而且还应考虑到功能失调程度和风险间的权衡。因为代理人承担的风险越大,激励功能失调的程度越小。业绩评价的选择要考虑其所带来的功能失调的程度和风险。如果组织中代理人工作合作多,就应该增加风险,这样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功能失调。业绩评价标准选择不当也会出现激励功能失调。因此,为减少业绩评价带来的问题,应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因为同时运用比单独使用更有效,激励作用也更强。[13](1125-1156)三、激励合约激励合约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理性约束或参与约束,即给代理人的收入要不少于他的保留效用;二是激励兼容或讲真话,即合约保证代理人努力的效用高于偷懒的效用。激励合约分为二类:静态合约和动态合约。如果本期合约和行为不影响下期合约就称为静态合约,反之称为动态合约。(一)静态合约静态合约分为二种:以行为为基础的合约和以结果为基础的合约。前者主要是根据代理人的投入来定,比如小时工资制以代理人投入时间为基础。后者包括分成合约、计件工资和股权激励合约等。分成合约是最早被分析的激励合约,公式可以表达为S=rY(e),0?r?1。当0<1时,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分享剩余和承担风险。计件工资实际是分成合约的特例,委托人允许代理人使用资产并根据产出来付给薪酬。公式表达为:S= 计算, 与代理人的能力无关。所以,劳动力市场存在分离均衡,高能力者选择使用计件工资的企业,低能力者选择小时工资制的企业。股权激励合约是以企业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激励合约,包括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股票增值权等,在形式上是非线性支付。对于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有二种不同的观点。默尔克等 [15](293-315) 对371家美国最大企业董事会成员持股状况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发现管理层持股比重与公司盈利及市场表现之间存在反向的U型曲线关系。默克勒林和瑟维斯[16](595-618) 对1976年到1986年间美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回归分析发现,只要管理层持有的权益少于50%,管理层持股比重增加与企业业绩正相关。另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是由各种合约组成的,不同的企业有最适合自己特定环境的股权激励合约,要找到管理层持股比重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是不可能的。[4](1155-1177) 这些观点也得到其他学者的验证。拉姆伯特等 [17](129-149) 又证明了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与代理人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他持有的其他财富状况相关。如果他的其他财富状况好,风险厌恶程度低,股票期权的长期激励有效。由于风险的承受程度和股票价格所显示业绩的信息含量等原因,股票期权对公司的经理层有激励作用,但对一般的员工的激励是无效的。因为普通员工比经理层的风险厌恶度高,经济状况差,不愿意长期持有高风险的股票期权, 而且股票价格包含普通员工的努力和能力的信息甚少,所以以股票价格作为普通员工的业绩指标不合理。> 关于这两种和约的有效性,有两派意见,实证派从现实的数据和个案出发,证明以结果为基础的合约更有效,因为它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偏好更统一,减少了二者的冲突。而理论派从严密的数学推理来证明选择哪种合约依赖于产出不确定的程度、风险回避、信息等各种变量。<1时,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分享剩余和承担风险。计件工资实际是分成合约的特例,委托人允许代理人使用资产并根据产出来付给薪酬。公式表达为:S=>(二)动态合约与静态合约不同,在动态合约中,代理人可以在先前的业绩基础上进行再谈判;而且由于是反复博弈,双方能采取报复性行动而使双方选择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变小。法玛 [18](288-307) 认为从长期看,市场对代理人有约束作用。因为企业提供给求职者的工资依赖于他在上个时期的工作表现,市场提供完美的激励机制。他认为即便没有明确合约的情况下,由于声誉,代理人也会努力工作。霍姆斯特姆[19] 将法玛的思想形式化,认为代理人维护市场声誉是出于对职业生涯(career concerns)的考虑。他的模型只有市场和代理人。代理人能力的分布是公共信息。当代理人的能力固定不变时,市场通过对产出的观察而推知代理人的能力,或者说,代理人努力工作会影响市场对其能力的预期,今天的工作影响他明天的收入。市场对代理人能力的了解越精确,代理人努力的激励越少,当市场对代理人能力估计的不确定消失时,激励也消失。由于存在学习效应,通过边干边学,代理人的能力也不断演进,市场对其潜能判断的波动越大,职业生涯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越有效。代理人年轻的时候比年老的时候工作更努力, 因为他们更能通过市场建立声誉。但霍姆斯特姆认为尽管市场的作用显著,但不能完全替代合约。因为代理人总是在年轻时投入过多,而在年老时投入不足,并且由于风险厌恶和贴现使得市场的作用有限,所以激励合约是必要的。盖本斯和墨菲 [20] 发展了法玛-霍姆斯特姆模型,证明明确合约和不明确的合约(职业生涯)之间是可以替代的。他们对1971—1989年期间3000个CEO薪酬和业绩进行了调查,发现在CEO 退休的前3年,股东财富增加10%,CEO的补偿增加1.7%,而对于离退休的时间多于3年的CEO,这个数字只有1.3%。他们认为这表明激励强度随退休时期的靠近而增加。这些研究证明,代理人的任务越多,市场对其从业绩到能力的推断就越弱,这影响了代理人的努力。对政府官员来说职业生涯的利害关系超过货币性激励。政府机构的目标不清、承担的任务过多会影响工作的努力。所以,虽然,职业生涯的利害关系对政府官员具有激励作用,但由于任务多而目标不清,会引起工作投入不足。注重实证的经济学家从现实中观察到,企业在涉及跨时期雇用关系时使用递延支付合约。递延支付合约是企业对年轻雇员采用回报低于投入的合约,而对年长者则相反。有些人认为递延支付是由于雇员离开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为了减少由此而产生的人员调整成本,以吸引住能长期留在企业的雇员,而使用这样的合约,在劳动市场上愿意长期留在企业中的人会选择这样的合约,所以它是一种筛选机制。另一种解释是企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了解雇员的业绩,所以在决定是否留用时需要一段考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给予低工资。但拉泽尔 [21](606-620) 认为递延支付是一种激励的手段。因为雇员越到职业生涯的后期,越有激励怠工。这是由于随着退休年限的接近,他的声誉成本降低。激励的办法是推迟支付,即年青的雇员收入低于产出,年老的雇员收入高于产出,在整个工作期间,边际回报等于边际产出,达到均衡。由于年老的雇员收入高于投入,一般不愿意自愿退休,所以,使用递延支付的企业只有使用强制退休制。四、结束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激励理论的很多结论已被验证。检验方法有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行业调查、历史数据分析、实验分析方法等,但运用得最多的是实证研究。虽然用实证研究来检验激励理论存在不少问题,?⑧ 但随着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研究所需的数据也日渐丰富,激励理论中的许多成果都将被检验,激励理论的检验将促进激励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激励的问题日显重要。激励理论不仅能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许多经济现象,而且也能为我国激励制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国内已有一些学者运用激励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但与现实的需求相比,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注释:①分析的假设条件是:(1)代理人和委托人都是完美理性,追求效用最大化;(2)没有再协商或再谈判;(3)委托人是风险中性。②风险成本受三个因素的影响:r的大小、Y对外部不确定环境的敏感度以及代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这三个因素增大,风险成本也增大。③如果激励合约是线性的,则B应该增大,而 r应该变小。④在1982到1998年间美国的CEO平均收入增长175%,而同一时期,工人的工资只增长7.2%。他们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150倍,而在德国是21倍,在日本是16倍(Carpenter and Yermack,1999)。主要参考文献:[1]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文版.[2]Holmstrom,B(1979),“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0.[3]Holmstrom, B.and grom (1987),“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 Econometrica, 55.[4]Demsetz,H.and K.Lehn(1985),“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3.[5]Core,J.and W.Guay(2001),“Stock option plans for non-executive employe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1.[6]Prendergast, C. (2002) “The Tenuous Tra de-off between Risk and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0.[7]Baker ,G .and B.Jorgensen(2003),“ Volatility, Noise, and Incentives”,Ha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8]Kwon.I(2000),“Incentives,Wages and Promotions:Theory and Evidence” mimeo.[9]Lazear, E. and S. Rosen(1981),“Rank 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al Labor Contra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0]Carpenter,J.and D.Yermack(1999),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11]Holmstrom, B. and grom (1991),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Linear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sation, 7.[12]Baker,G .(2003),“Distortion and Risk in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87.[13]Baker,G,et al,(1994),“Subjec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y, 109.[14]Lazear,E.( 2000), “Performance Pay and Productiv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15]Morck. R.,et al.(1988),“Manageme 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6]McConnell,J.,and H. Servaes(1990),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17]Lambert,et al (1991),“Portfolio Considerations in Valuing Executive Compens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18]Fama, E.(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19]Holmstrom,B.(1982),“Managerial incentive problems: A dynamic perspective”,In Essay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honour of Lars Wahlbeck, Svenska Handelshogskolan, Helsinki.[20]Gibbons. R, and K.Murphy (1992),“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0( 3) .[21]Lazear, E.(1981), “Agency, Earnings Profiles, Productivity, and Hours Restri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4.。
团队激励与冲突管理
合作
完成
合作
塑造
合作/创新 塑造
下属
满意
不满意
合作/完成 协调/监督
执行
塑造
执行
Hale Waihona Puke 监督执行信息
合作 信息/创新
完成
塑造
创新
塑造
塑造
2019/12/14
38
2019/12/14
39
团队精神的塑造
★团队凝聚力: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 ★团队合作意识:良好合作氛围是高绩效团队的基础 ★团队士气: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
2019/12/14
29
创新者
※ 特征:有个性,思想深刻,不拘一格 ※ 优点:才华横溢,富有想象力,智慧,知识面广 ※ 弱点:较为骄傲,不重细节,不拘礼仪 ※ 作用:提供建议,提出批评,并有助于引出相反意见
2019/12/14
30
信息者:外交家
※ 特征:性格外向,开朗热情,好奇心强,消息灵通,是信 息的敏感者
支
持
性
行
S3:
为
支持式
稳定期
S2: 教练式
动荡期
S4: 授权式
高产期
S1: 命令式
成立期
2019/12/14
指挥性行为
24
你在团队中是何种角色?
2019/12/14
高绩效团队角色构成
执行者 协调者 塑造者 创新者
信息者 监督者 合作者 完成者
2019/12/14
执行者:公司工人
※ 特征:保守,顺从,务实可靠 ※ 优点:有组织能力,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力 ※ 弱点:缺乏灵活性,应变能力弱,对不确定主意不感兴趣 ※ 作用:善于将谈话与建议转换为实际步骤,能够可靠地执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以中国人寿石河子分公司为视角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以中国人寿石河子分公司为视角靳芹芹【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渐开放使得我国保险行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尴尬境遇,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代理人激励机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致使公司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与代理人的个人利益相冲突,基于此,本文以石河子国寿保险公司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现行的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描述,从而对其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也给同业以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7)004【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评价【作者】靳芹芹【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32一、激励机制的内涵激励机制,也称为激励制度,即通过一系列相对理性化的制度来客观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通俗来讲,激励机制就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
二、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内部制定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也有助于公司本身为未来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和核心的竞争力,更为关键的是企业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随时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组织内部相关制度,确保企业更好的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然,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层次性原则评价体系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层次的完整系统,本文中它主要包含有两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企业绩效水平和员工满意水平,这两个不同的一级指标又分别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
2.导向性原则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此来引导相关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开发,鼓励企业切不可被短期行为误导,要有一定的市场远见。
代理人激励冲突与组织内耗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问题研究
代理人激励冲突与组织内耗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问题研究苏志强【期刊名称】《财经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improves the level of risk control,while it makes negative motivation for the lending department and the approval department,thereby giving rise to internal friction.In this study,a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laborate the negative motivation of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s well as clients'losses brought about by this syste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l friction from the Loan Approval Separation System are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cent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agency,the high specialization of the positions, the equity of status,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sk preference and the institutional goals.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nsation incentive,transparency of j ob informa-tion,reviewing system,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在提高风控水平的同时,对业务及审查部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激励,造成了组织内耗。
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摘要: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来分析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建议。
引言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一直是管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绩效水平。
而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则是影响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对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理论基础1.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研究激励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理论。
根据激励理论,激励可以通过满足个体的需求,激发其动机,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绩效。
在组织管理中,激励往往被用来激励员工为组织的利益做出贡献。
管理层激励即是指管理层对下属员工进行的激励。
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组织中,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
管理者作为股东的代理人,会受到激励制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决策和绩效。
管理层激励机制对于有效地解决代理问题,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1. 直接影响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
通过直接影响,管理层的激励政策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绩效。
薪酬制度、晋升机制、奖惩制度等都是管理层激励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这些激励措施的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水平。
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管理层激励还通过间接影响影响组织绩效。
管理层激励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组织的文化、氛围等方面产生间接的影响。
良好的管理层激励政策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积极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层激励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人激励冲突与组织内耗的关联实证长期以来,建设“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是各商业银行信贷制度优化和风险防控强化的工作重点。
一般认为,这一制度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审贷合一所导致的风险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信贷质量,强化商业银行整体风控水平。
从本质上看,审贷分离是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和安全性要求的一个平衡,即通过将业务调查、项目审查以及信贷监察分别授权于不同的、独立的职能部门,从而实现有效地制衡。
但是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审贷分离制度的一些负面问题开始呈现。
本文尝试通过构建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和解读审贷分离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改进方向。
一、商业银行审贷分离模型设计委托代理模型在分析存在授权机制的契约中较为常见,而一般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一个契约对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单一委托人对单一代理人且委托人无法低成本观察到代理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当委托人对代理人业绩的观察成本较低时,委托人可以根据对代理业绩的观察和代理人的风险偏好,选择外包或者分成的激励模式来有效激励代理人。
但是当代理人需要完成多项专业化工作,导致监督成本较大的时候,委托人需要寻找另一个代理人进行专业化的监督,同时执行监督职能的代理人收益来自于被监督的代理人工作业绩。
此时,任何一个代理人的收益均受到其他代理人业绩的影响,而这种代理人之间的制衡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这就带来了两个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策略也不再仅限于如何激励代理人发挥最大的努力,需要考虑如何使代理人避免产生负面的制衡影响。
商业银行审贷分离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委托人向两个代理人①授权不同业务,其中代理人Ⅰ负责市场拓展、项目申报、业务调查等一线工作,其面对的主要是需求客户,对于市场风险状况、客户偿还能力和意愿、资料真实性等事项信息完备程度较高,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其申报的合格项目数量。
代理人Ⅱ负责对信贷项目额度规模、融资投向以及合规性、有效性等业务质量指标进行审查,其信息获取依靠代理人Ⅰ的提供,直接获取客户信息成本较高,其收益取决于优质项目产生的综合绩效。
但是信贷项目质量是一个需要时间长期考察的问题,而委托人对代理人Ⅱ的评价往往是基于代理人Ⅱ向委托人反映出的努力信号,即在业务审批上的严格性和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拒绝通过项目审查的数量。
二、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导致组织内耗的表现委托代理模型中,组织内耗的程度取决于代理人采取负面努力投入aij(i≠j)的情况。
由于代理人Ⅰ、Ⅱ拥有不同的信息优势和职责权力,因此,组织内耗不仅表现为代理人在负面努力上的抽象投入,还表现为代理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负面努力。
(一)代理人权力寻租由于代理人Ⅰ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掌握着信贷项目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在信息完全性方面较代理人Ⅱ具有优势,可以根据审查报送要求而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特别是在客户对银行信贷要求不了解的情况下,代理人Ⅰ对于客户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处于关键性地位,因而具备了寻租能力[1]。
现实中,代理人Ⅰ的寻租收益主要是直接来源于客户本身,一些不良贷款的产生,往往是业务部门人员与客户合谋的结果,甚至为了保证项目审查通过,主动向客户传授如何规避财务报表中的瑕疵。
(二)代理人风险偏好的内部协调在不考虑代理人的权力寻租的情况下,代理人仍然需要负面努力的投入。
理论上,代理人Ⅰ、Ⅱ共同认可或者易于达成一致的最优项目应是“高收益、低风险”,此时代理人无需投入负面努力,但是如果报审项目是“高收益、高风险”或者“低收益、低风险”类型,将会导致在代理人Ⅰ的业务拓展和代理人Ⅱ的业务审查两个环节要达成一致性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果没有一致性同意的项目的话,那么大部分的信贷活动将陷于“申报—否决—无收益”的困境中。
由于代理人Ⅱ主要依据代理人Ⅰ提供的报告资料进行决策,缺少主动搜集信息的动力和渠道,难以确认信贷项目的实质性风险情况[4]。
但是在是否有效执行信贷标准方面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因此,对于信贷项目的审查往往会将对项目的“风险防控”变为对个人的“风险免责”追求,而对于打破这一困境缺乏主动性[5]。
现实中,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往往更加急于打破这一问题,采用的方式是寻找各种渠道游说或者干预审查流程。
三、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组织内耗的原因信息不完全和高昂的专业化监督成本,导致所有者选择采取将监督职能通过委托代理模式来实施,但是这一模式并非是毫无代价的,多头代理的模式将原来单一的委托代理利益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契约的交易成本,委托人实际需要额外支付给代理人负面努力的报酬。
具体来说,导致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组织内耗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代理人激励目标非一致性与代理内容一致性冲突审贷分离机制本质上是依靠两个不具有一致性利益的代理人来实现专业化的职能分工,通过制衡来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分离。
但是在代理人利益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利益非一致性意味着不同代理人在面对同一个信贷项目时偏好程度不一致。
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而言,其薪酬激励主要与业务拓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业务部门优先看重的是信贷项目收益性,即在风险可控或者没有实质性风险的情况下,对提高派生存款、中间业务或者其他任务目标的贡献度。
对于审查部门而言,薪酬激励往往与业务拓展情况相分离,甚至是采取相对较高的固定薪酬模式以保证降低其道德风险,因此,审批部门优先看重的是信贷项目合规性和风险覆盖程度。
因此,如何通过该项目保证自己收益最大化的方案实施必然是代理人的最优选择,而不同代理人收益最大化方案的汇总并不必然是一个可行的解,也不必然符合委托人的收益最大化需求。
(二)代理人岗位高度专业化与潜在寻租激励的冲突审贷分离模式通过对不同岗位进行不同方向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使不同职能趋于专业化,从而形成更有效率的分工体系,但是这一模式同样也塑造了不同代理人的绝对专业化优势。
同时,这一模式仅从委托人的角度进行了静态的考虑,但代理人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契约,相反,在反复进行委托和代理过程中,代理人与其他代理人也在进行着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导致代理人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权责设定而找到合适的寻租空间,从而带来了报酬和风险的二次分配和调整。
商业银行一般采取分头管理的方式以防止业务部门与审批部门之间共谋,对于串通客户虚假报送项目信息的行为也采取了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业务部门和审批部门的寻租行为。
寻租行为的隐蔽性在于其对于委托人收益的影响存在一个较长的滞后时间,特别是在经济上升阶段,风险偏高的信贷项目往往也能表现出较强的还款能力,加之经手的相关人员会因岗位调动、分管客户调整而脱离该项目的贷后管理工作,因此,其寻租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即使信贷项目出现风险也不会由自身承担清偿工作。
(三)代理人地位平等与独立性不足的冲突审贷分离模型的一个暗含假定是委托人可以将不同职能进行有效分割,从而与不同代理人签订激励契约,即这些职能是完全可以独立的。
但是这一假定却忽略了不同职能所处理的仍然是同一个委托对象,完全的独立只是一种理想模式。
在对项目出具冲突意见的情况下,代理人会因地位的平等而陷入谈判僵局。
尽管执行监督职能的代理人最终收益来自业务拓展代理人创造的利润,但是一方面这种利益关联不是直接的,复杂的绩效核算和考核指标使得这种关联淡化;另一方面,执行监督职能的代理人并不清楚市场实际可以拓展的项目数量,无法根据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审查尺度。
按照现行的审贷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最终确定是否放贷的是最终审批人或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人员并无决策权力。
但是实际上在项目待审数量较多和项目缺乏关注度的情况下,有权审批人容易倾向于采纳审查人员意见。
因此,业务部门会投入精力去熟悉后台审批部门关注的审核重点和风险防控要点,较早地做好相关财务报表的调整,或者提前对有权审批人进行游说。
特别是在信贷项目资质一般的情况下,业务部门直接绕开审查部门工作人员而游说主管领导,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审查[6]。
一般情况下,具体负责审查操作的人员很难直接拒绝上级压力,特别是在信贷竞争激烈、业务部门急于完成任务指标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将更为显著。
(四)审贷分离的风险中性原则和代理人风险偏好的冲突审贷分离模式中,不同代理人实际上是要满足委托人不同层次的风险偏好,既要实现盈利性、流动性等效益最大化,又要实现安全的保障。
在上面的讨论中,两个代理人实际都是风险中性的,如果假定代理人Ⅰ为风险偏好、代理人Ⅱ为风险厌恶,则模型将更加偏离理想化的委托代理结果。
另一方面,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又必须考虑到代理的职能对于偏好的要求,因此,理论上会出现选择的两个代理人风险偏好极端两极分化,即出现“兔子乌龟一起拉车”的现象。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岗位人员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招聘初期由新员工自己主动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竞争进入业务或者审查部门;另一种是强制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后,从业务部门中聘任信贷审查人员。
第一种方式有助于实现代理人岗位的高度专业化,但是容易出现风险偏好两极分化的代理人,可能会增加沟通协调的成本。
第二种方式尽管也无法避免出现风险偏好的两极化,但是至少能够使得审查部门更加熟悉业务部门工作情况,降低沟通协调的成本,但是代理人之间会容易达成私下的交流,丧失岗位独立性。
四、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优化对于商业银行审贷制度而言,仅靠单一制度来解决所有的激励和效率问题是不现实的,尽管审贷分离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激励冲突和组织内耗,但是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而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复杂化,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势必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一)薪酬激励机制的优化为避免代理人激励目标的非一致性和代理内容的一致性冲突问题,需要对代理人薪酬激励机制进行适当的优化,重点还是在于将不同代理人激励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降低代理人在负面努力上的投入。
1.可以提高审查人员薪酬中专项绩效的占比,适当增加对分管行业或者管辖区域内送审项目的绩效分润比例,提高审查人员对业务效益的关注度。
当然,这一措施的实施需要谨慎对待,在信贷投向集中度较高的区域,这一措施反而有可能会引发潜在风险。
2.可以将信贷质量纳入到业务部门的专项绩效考核中,计提部分专项绩效分期逐步发放,时间跨度可以根据项目规模或者综合收益水平进行调整,以降低业务部门信贷冲动。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采取贷款管理终身责任制来控制信贷质量,但是这种对于个人责任的苛求,会将商业银行本来的风险经营模式变成了完全的零风险运营,实际既无法避免市场中客观存在的系统风险,也扭曲了制度激励方向,引发业务及审查部门对风险规避的要求,也面临着机构人事变动带来的追责困难,从而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