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到五重点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的虚词用法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文言虚词整理

必修1-5重点文言虚词义项及例句整理大全姓名:组别:班级:2012级语文组编制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乃1、“乃”义项总结: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于是,这才。

例句: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③副词,却,竟然。

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④副词,只,仅仅。

例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吕氏春秋义赏》)⑤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⑥语气词,无意义。

例句: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⑦这样。

例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2、课内文言文经典例句练习(要求:写出意思及该句出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瞻衡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取蒙冲斗舰十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良乃入,具告沛公。

: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乃令张仪佯去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乃作《怀沙》之赋: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焉1、“焉”义项总结:⑧于此,在这里;于彼,在那里。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⑨语气词。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韩愈《师说》)⑩疑问代词,什么。

例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⑪于何,在哪里。

(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完整版)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虚词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虚词“而、乃、何、乎”归纳一、而“而”在文言文中多做连词,有以下几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立而饮之。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课文归纳训练:1.夜缒而出()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朝济而夕设版焉()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5.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7.秦王必喜而善见臣()8.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10.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11.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14.又前而为歌曰()1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6.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1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18.图穷而匕首见()19.秦王惊,自引而起()20.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1.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2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2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6.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7.拔剑切而啖之()28.劳苦而功高如此()29.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30.拔剑撞而破之()3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2.謇朝谇而夕替()33.偭规矩而改错()34.夫孰异道而相安())))))4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5.侣鱼虾而友麋鹿()4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49.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0.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5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52.有怠而欲出者()53.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5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5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6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乃(一)“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副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必修一二的重点虚词整理

必修一二的重点虚词整理

• • • • • • • • • • • • • •
其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代词,我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代词,其中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揣测 副词,还是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难道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 • • • • • • • • • • • •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吾得兄事之 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这些 士大夫之族 代词,这,这些 郯子之徒 代词,这,这些 今以实校之 代词,指敌情 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们 验之以事 代词,它 代词,这种事 未之有也 代词,这件事 为之奈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 • • • • • • • •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 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助词,补充音节 纵一苇之所如 助词,不译 助词,的 惟江上之清风 助词,的 此亡秦之续耳 成败之机 助词,的 此帝王之资也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
• 之
• • • • • • • •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 若事之不济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2.《诗两首》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课内阅读1.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语文文言虚词总结——必修一

语文文言虚词总结——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⑴而1.今急而求子:(连词,表修饰,不译)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承接,不译)3.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不译)4.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不译)5.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却”)⑵何1.何厌之有:(代词,疑问代词,作宾语,“什么”)⑶乃1.乃还:(副词,表承接,“就”)⑷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第三人称,“它”,指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第三人称,“它”,指这件事)3.共其乏困:(代词,第三人称,“他们”,指出使的人)4.又欲肆其西封:(代词,第三人称,“它”,指晋国)5.失其所与:(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的”)6.吾其还也:(副词,表婉商,“还是”)⑸且1.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⑹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表假设,“如果”)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表假设,“如果”)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假设,“如果”)4.若不阙秦:(连词,表假设,“如果”)⑺所1.君之所知也:(所字结构,“所……的事”)2.失其所与:(所字结构,“所……的事”)3.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所……的事”)⑻为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复音虚词,“以为”,把……作为)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实词,动词,“给予”)3.无能为也已:(实词,动词,“做”)⑼焉1.子亦有不利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焉用亡郑以陪邻:(助词,疑问代词,“怎么”)3.朝济而夕设版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4.将焉取之:(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⑽也1.且贰于楚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2.臣之壮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3.无能为也已:(助词,句中,表停顿,不译)4.是寡人之过也:(助词,表判断,“是”)5.君知其难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6.君之所知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7.吾其还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8.君之薄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⑾以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2.越国以鄙远:(介词,“把”)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表目的,“来”)4.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目的,“来”)5.阙秦以利晋:(介词,表目的,“来”)6.以乱易整:(介词,“用”)7.敢以烦执事:(介词,“用”)⑿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表依据、方法,“来”)⒀于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表对象,“对”)2.且贰于楚也:(介词,表对象,“对”)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表对象,“对”)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表对象,“对”)⒁与1.与郑人盟:(介词,“和”“同”“跟”)2.失其所与:(动词,“结交”“亲附”)⒂之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结构助词,“的”)2.公从之:(代词,“他”)3.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结构助词,“的”)4.臣之壮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5.许之:(代词,“它”,指郑国)6.邻之厚:(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7.君之薄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8.行李之往来:(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9.君之所知也:(助词,结构助词,取独,不译)10.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11.将焉取之:(代词,“它”,代土地)12.惟君图之:(代词,“它”,代这件事)1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代词,“它”,指郑国)14.子犯请击之:(代词,“它”,指秦国)15.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结构助词,“的”)16.亦去之:(代词,“它”,指郑国)荆轲刺秦王一·其1.尽收其地(代词,“它的”指秦王的)2.臣左手把其袖(代词,“他的”指秦王的)3.而右手揕其胸(代词,“他的”指秦王的)4.其人居远未来(远指代词,“那个”)5.疑其有改悔(代词,“他”指荆轲)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远指代词,“那”)7.操其室(代词,“它的”指剑的)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代词,“他的”指夏无且的)9.断其左股(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0.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代词,“他的”指荆轲的)11.尽失其度(代词,“他们的”指秦国的大臣们)二·之1.函封之(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2.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结构助词,“的”)3.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4.取之百金(代词,“它”指匕首)5.使工以药淬之(代词,“它”指匕首)6.顷之未发(音节助词,不译)7.臣愿得谒之(代词,“他”指樊於期)8.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它”指樊於期的头)9.与燕督之地图献秦王(结构助词,“的”)10.丹不忍以己之私(结构助词,“的”)11.而伤长者之意(结构助词,“的”)12.愿足下更虑之(代词,“它”,指这件事)13.秦之遇将军(结构助词,“的”)14.今闻购将军之首(结构助词,“的”)15.可以解燕国之患(结构助词,“的”)16.而报将军之仇者(结构助词,“的”)17.为之奈何(代词,“它”,指这件事)18.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19.然则将军之仇报(结构助词,“的”)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结构助词,“的”)21.太子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2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结构助词,“的”)23.太子迟之(代词,“他”指荆轲)24.乃复请之曰(代词,“他”指荆轲)2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结构助词,“的”)26.皆白衣冠以送之(代词,“他”指荆轲)27.为变徵之声(结构助词,“的”)28.持千金之资币物(结构助词,“的”)2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结构助词,“的”)30.比诸侯之列(近指代词,“这样”)3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结构助词,“的”)32.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结构助词,“的”)33.唯大王命之(代词,“他们”指荆轲和秦武阳)34.秦王闻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5.群臣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36.北蛮夷之鄙人(结构助词,“的”)37.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他”,指秦武阳)38.轲既取图奉之(代词,“他”指秦王)39.因左手把秦王之袖(结构助词,“的”)40.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代词,“它”,指秦王的胸口)41.而乃以手共搏之(代词,“他”指荆轲)42.乃欲以生劫之(代词,“他”指秦王)三·乃1.乃请荆卿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表程度,“才”)3.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表承接,“于是”“就”)4.樊於期乃前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5.乃今得闻教(副词,表转折,“却”“竟然”)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副词,表承接,“于是”“就”)7.乃为装遣荆轲(副词,表承接,“于是”“就”)8.乃令秦武阳为副(副词,表承接,“于是”“就”)9.乃复请之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0.乃朝服(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1.而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12.左右乃曰(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14.乃欲以生劫之(实词,判断动词,“是”)四·则1.则虽欲长侍足下(连词,表承接,“那么”)2.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承接,“那么”)3.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表承接,“那么”)五·与1.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介词,“和”“同”“跟”)2.人不敢与忤视(介词,“和”“同”“跟”)3.欲与俱(介词,“和”“同”“跟”)4.待吾客与俱(介词,“和”“同”“跟”)六·以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表原因,“因为”)3.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表原因,“因为”)4.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表工具方法,“凭借”)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用来”)6.使工以药淬之(介词,表工具方法,“用”)7.以试人(连词,表目的,“用来”)8.日以尽矣(通假字,通“已”,已经)9.仆所以留者(复音,“所以”,表原因,“……的原因”)10.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11.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2.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13.以次进(介词,“按照”)14.以故荆轲逐秦王(“已故”,所以,引出结果)1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目的,“用来”)16.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7.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18.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19.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不译”)20.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21.乃欲以生劫之(介词,表时间,“在”)22.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七·而1.今行而无信(连词,表转折,“却”)2.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却”)3.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递进,“并且”)4.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承接,不译)5.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承接,不译)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并列,不译)7.伏尸而哭(连词,表并列,不译)8.而为留待(连词,表承接,“就”)9.今日往而不反者(连词,表转折,“却”)10.荆轲和而歌(连词,表修饰,“不译”)11.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承接,不译)1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13.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连词,表承接,不译)14.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连词,表并列,不译)15.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不译)16.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连词,表并列,不译)17.自引而起(连词,表修饰,“不译”)18.秦王还柱而走(连词,表修饰,“不译”)19.而秦法(连词,表转折,“但是”)20.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连词,表转折,“但是”)21.而乃以手共搏之(连词,表承接,“就”)22.倚柱而笑(连词,表并列,不译)2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不译”)八·为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实词,表被动)2.为之奈何(介词,表对象,“对于”)3.乃为装遣荆轲(实词,“为装”,动词,“制成包装”)4.乃令秦武阳为副(实词,动词,“作为”)5.而为留待(介词,表目的,“为了”)6.为变徵之声(实词,动词,“发出”)7.复为慷慨羽声(实词,动词,“变成了”)8.又前而为歌曰(实词,动词,“唱”)9.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表对象,“替”)10.愿举国为内臣(实词,动词,“成为”)11.前为谢曰(实词,动词,“表达”)九·者1.而报将军之仇者(判断句式,不译)2.人无不立死者(代词,指人,“……的人”)3.今日往而不反者(代词,指人,“……的人”)4.仆所以留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代词,指人,“……的人”)6.见燕使者咸阳宫(代词,指人,“……的人”)7.群臣侍殿上者(代词,指人,“……的人”)8.而伤长者之意(代词,指人,“……的人”)9.事所以不成者(助词,在动词之后,引出原因)十·也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助词,表判断,“是”)2.则秦未可亲也(助词,表陈述,不译)3.竖子也(助词,表判断,“是”)4.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助词,表判断,“是”)十一·何1.将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2.何如(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3.为之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4.无可奈何(复音虚词,“奈何”,怎么样)十二·于1.常痛于骨髓(介词,“在”)2.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复音虚词,“于是”,在这)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复音虚词,“于是”,在这)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对”)5.燕王拜送于庭(介词,“在”)6.使毕使于前(介词,“在”)十三·所1.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字结构)2.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所字结构)4.卒惶急不知所为(所字结构)5.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6.荆轲有所待(所字结构)十四·乎1.将军岂有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十五·因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连词,表承接,“于是”)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4 页鸿门宴因:(5个)1、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介词)2、不如因.善遇之(趁着,趁机,介词)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连词)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介词)5、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介词)且:(3个)1、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还,表让步关系)3、且为之奈何?(同“1”)则:(3个)1、则.与一生彘肩(就、便,表承接关系)2、沛公则.置车骑(就,连词) 3、则与斗卮酒(同“1”)所:(4个)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无”构成“无所”结构,后带动词)2、所.以遣将守关者(与“以”一起表原因,…的原因)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含名词性质)4、若属皆且为所.虏(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何:(5个)1、籍何.以至此(什么,代词)2、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3、客何.为者(什么,动词宾语)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必,表反问)5、大王来何.操?(什么,代词)乃:(3个)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连词)2、良乃.入,具告沛公(就,连词)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这才、就,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副词)若:(2个)1、若.入前为寿(你,第二人称代词)2、若.属皆且为所虏(你,第二人称代词)其:(5个)1、此其.志不在小(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2、吾令人望其.气(他的,人称代词,代沛公) 3、其意常在沛公也(他的,人称代词,代项庄) 4、樊哙侧其盾以撞(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 5、樊哙覆其盾于地(他的,人称代词,代樊哙)乎:(4个)1、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4、壮士能复饮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而:(7个)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目的关系,连词)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连词)3、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不译)4、拔剑切而.啖之(承接,连词)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并列,连词)6、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于:(8个)1、贪于.财货(对,介词)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向,介词)3、良曰:长于.臣(比,介词)4、于.是项伯复夜去(和“是”表连接,连词)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在,介词)6、樊哙覆其盾于.地(在,介词)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在,介词)8、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在,介词)以:(13个)1、具告以.事(把,介词)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3、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一起表原因,…的原因)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5 页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拿,介词)5、籍何以.至此(凭借,介词)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来,表目的)7、请以.剑舞(用,介词)8、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9、常以.身翼蔽沛公(用,介词)10、樊哙侧其盾以.撞(表承接关系,连词)11、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表目的,连词)12、项王未有以.应(“有以”结构,“有什么办法用来”)与:(17个)1、未得与.项羽相见(和,跟,介词)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和,跟,介词)3、君安与.项伯有故(和,跟,介词)4、秦时与.臣游(和,跟,介词)5、孰与.君少长(和,跟,介词)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和、同、跟,连词,表并列)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和,跟,介词)8、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和,跟,介词)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和,跟,介词)10、君王与.沛公饮(和,跟,介词)11、臣请入,与.之同命(和,跟,介词)12、则与.一生彘肩(给,动词)13、怀王与.诸将约曰(和,跟,介词)1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和、同、跟,连词,表并列)15、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动词)16、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和,跟,介词)17、竖子不足与.(之)谋(和,跟,介词)也:(11个)1、此天子气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判断)3、毋从俱死也.(句末语气词,表祈使)4、秦地可尽王也.(表肯定)5、固不如也.(句末,表陈述语气)6、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句末,表陈述语气)7、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8、不义也.(表判断)9、其意常在沛公也.(表判断)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句末,表陈述语气)11、窃为大王不取也.(表肯定)为:(19个)1、皆为.龙虎(呈现、成为,动词)2、臣为.韩王送沛公(替、给,介词)3、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给,介词;设计、制定,动词)5、且为.之奈何(对付、对待,动词)6、君为.我呼入(替,介词)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祝愿,动词;结成,动词)8、君王为.人不忍(做,动词)9、若入前为.寿(祝愿,动词)10、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结构表被动)1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作为,动词)12、客何为.者(是,动词)13、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动词)1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二个“是”,后一个表疑问)15、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之:(26个)1、珍宝尽有之.(指代珍宝,代词)2、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3、且为之.奈何(指代这件事,代词)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去、往,动词)5、臣活之.(指代项伯,代词)6、吾得兄事之.(指代项伯,代词)7、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取消句子独立性)8、故听之.(指代鲰生,代词)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独立性)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代“人”,即刘邦,代词)11、不如因善遇之.(指代刘邦,代词)12、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的,结构助词)1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指代这件事,代词)14、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指代项王,代词)2016天津高考复习:文言虚词整理(必修一)第 6 页15、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指代沛公,代词)16、今日之.事何如?(的,结构助词)17、臣请入,与之.同命(指代沛公,代词)18、赐之.卮酒(赐之.彘肩)(指代樊哙,代词)19、拔剑切而啖之.(指代生彘,代词)20、天下皆叛之.(指代秦王,代词)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指代关中地带)2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的,结构助词)23、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指代璧,代词)24、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指代玉斗,代词)25、拔剑撞而破之.(指代玉斗,代词)26、吾属今为之.虏矣(指代刘邦,第三人称代词)。

语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文实虚词索引

语文必修一至五册文言文实虚词索引


4
1 六国论

4
1 六国论

4
1 阿房宫赋

4
1 阿房宫赋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2 滕王阁序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报任安书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4
4 苏武传
实词 绝 假 强 闻 望 师 传 道 惑 行 引 策 乘 怀 将 辞 许 鄙 微 卒 数 自 治 故 辞 方 望 歌 如 属 胜 舍 道 名 卒 属 征 发 是 言 辞 数 为 举 谢 如
必修
单元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4 鸿门宴

2
4 鸿门宴

2
4 鸿门宴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陈情表

3
1 项脊轩志

3
1 项脊轩志

3
1 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18虚词

高中语文18虚词

高中语文18虚词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用来表达语法关系、修饰词语或起连接作用。

在高中语文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虚词,如连词、助词、介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准确、严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

一、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从句等的词语,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是”等。

它们能够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

二、助词:助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三、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概念的词语,常见的介词有“在”、“向”、“为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连接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流畅。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常见的副词有“很”、“非常”、“快速地”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修饰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精确、准确。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常见的语气词有“啊”、“呢”、“哦”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感人。

六、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语,常见的代词有“我”、“你”、“他”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替代的作用,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七、语助词:语助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态度、语气的词语,常见的语助词有“吗”、“呢”、“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作用,使语言更加丰富、有趣。

八、感叹词:感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情感或感叹的词语,常见的感叹词有“哇”、“好啊”、“太棒了”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九、助动词:助动词是用来帮助动词构成各种时态、语态的词语,常见的助动词有“是”、“有”、“会”等。

它们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构成时态、语态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准确、具体。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归纳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是高一语文学习的难点,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一)其: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或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等。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4.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5.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6.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处于此乎?(《师说》)2.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当”。

如:予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3.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

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勾践灭吴》)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3.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

如: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必修一到五重点虚词整理

语文必修一到五重点虚词整理

必修1《劝学》1.而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关系)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但)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2.之(表转折关系,反而)⑧锲而不舍(表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代词,木头)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木)④锲而舍之3.于3.焉4.者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向)、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师说》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关系)折关系)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④择师而教之(连词,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关系)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关系)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⑧如是而已(与“已”,表陈述语气)2. 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在)(介词,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语气,吧)④嗟乎(表感叹语气,与“嗟”连用,唉)3. 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其皆出于此乎价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被)⑥学于余(介词,向,跟)4. 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与“乎”配合,表揣测语气,大概)験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感叹语气,多么)5. 也①帀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赤壁赋》1. 而①告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习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⑥吕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③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词,它)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它)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取独)3. 于① 游于赤壁之下(介词, 在)词,从)③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在)⑤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⑦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 乎①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容词词尾)⑤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 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1.而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关系) 表承接关系)③ 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关系) ⑤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 关系)⑦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 关系)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修饰关系)2.之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④于是饮酒乐甚(介词,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吗)④郁乎苍苍(形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②卧而梦(连词,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⑩自远而至(连词,表(11)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2.之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结构助词,的) 词,指西山)③则凡数州之土壤(结构助词,的)知日之入(助词,取独)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助词,取独)(助词,取独)⑦故为之文以志(代词,指游西山这件事)3.为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为)③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做,写)词,认为) 必修2 《六国论》1.以①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目的关系,才) ④ 举以予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价词,用)⑥ 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⑦洎牧以馋诛(介词,因为)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 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 凭借)2.而① 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② 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③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⑤ 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⑥ 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⑦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始指异之(代④不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②不于培塿为类(动词,成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动⑩苟以天下之大(介词,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关系)(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①破亡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②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助词,③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助词,取独) ④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⑤此言得之(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⑥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⑦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⑧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⑨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⑩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①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表被动)①其实亦百倍(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代指赵国)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③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关系,和)7.则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② 则秦国之所大欲(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阿房宫赋》1.而① 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关系)②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③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关系,去卩)3.之取独)4. 为表被动)5. 其赵二国)国)6. 与同)②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指燕④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连词,表承接关系)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①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至打去)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财物)3. 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当)4. 其①杳不知其所之也(代词,指宫车) 词,指六国)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词,代秦国)他们的)④而后人哀之(代词,指秦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② 剽掠其人(代④ 使六国各爱其人(代词,5.焉① 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无义)6.于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动词,至U )词,比) 必修3《指南录后序》1.以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介词,用) 凭 身份)③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动词,用,率领)⑤ 然而隐忍以行(相当于“而”,表修饰) 价词,凭)⑦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介词,把)拿)⑨以至于永嘉(连词,表递进关系,从而) 的关系)(11)几以不纳死(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用,乘着)(13)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介词,凭……身份) (1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介词,用,拿)系,用来)(16)以为前驱(介词,把)词,表目的关系,来)2.之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②以资政殿学士行(介词,④间以诗记所遭(介词,用)⑥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高一语文必修一虚词用法

⾼⼀语⽂必修⼀虚词⽤法 凡事预则⽴,不预则废。

学习语⽂需要讲究⽅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归纳整理。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语⽂必修⼀虚词⽤法,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语⽂必修⼀常见虚词⽤法 1.以 余以乾隆三⼗九年⼗⼆⽉(在) 余始循以⼊(表顺承,相当于‘‘⽽”) 回视⽇观以西峰(和“上“‘下”等连⽤,表⽰时间、⽅位、数量的界线) ⾃唐显庆以来(表⽰时间、⽅位、数量的界线) 是时以⼤中72抚吴者为魏之私⼈(介词,凭借……⾝份)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并列关系) 余与四⼈拥⽕以⼈(顺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式或⼿段) 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因为,连词) 则思⽆以怒⽽滥刑(因为,介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将有作,则思知⽌以安⼈(来) 虽董之以严刑⽅其系燕王⽗⼦以组(⽤) 故临崩寄⾂以⼤事也(把) 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2.于 其皆出于此乎⼜杂植兰桂⽵⽊于庭(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师不必贤于弟⼦其制稍异于前(⽐) ⽽耻学于师(向) 不拘于时(被) 3.或 或⽈: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或⽈:此东海也(有⼈,代词)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也许) 或得⽇,或否(有的,代词) 残贼公⾏,莫之或⽌(常⽤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 4.然 ⽽半⼭居雾若带然(名词词尾……的样⼦”) 有⽳密然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形容词词尾,“……的样⼦”) 然五⼈之当刑者,意⽓扬扬(不过,但是) 不然,令五⼈者保其⾸领以⽼于户腮之下 (这样,那样) 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然视其左右然余居于此(然⽽连词) 5.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到、往、去,动词) 顷之(凑⾜⾳节) 吾妻死之年(那) 抚之甚厚(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主谓之间、取消独⽴性) 附:⾼⼀语⽂必修⼀⽂⾔⽂语法知识总结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取独)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③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3.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②蛟龙生焉(兼词,与之)
③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
4.者
①假舆马者(代词,??的人)
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引出判断)
《师说》
1.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关系)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关系)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递进关系)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关系) 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⑧如是而已(与“已”,表陈述语气)
2.乎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在)(介词,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吗)
必修1
《劝学》
1.而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关系,但)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递进关系,并且)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 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反而)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 ⑧锲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 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
2.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指靛青) ②輮使之然也(代词,指木)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取独) ④锲而舍之(代词,木头)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指定语后置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