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突破(六)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 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 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 密闭容器 中进行。 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___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Z3-4 B 所示的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_______( 填字母),从另外 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A实验装置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或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中,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太快,橡胶塞易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组
乙
组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甲 实验 现象 组 乙 组 铁钉表面有红色 物质析出,溶液 颜色发生改变, 天平指针没有偏 转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 3+2HCl===2NaCl+H2O+C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2)本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①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 ②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测量 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 ③生成的氧化汞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把得到的氧气加到 剩下的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根据资料卡片,请再补充本实验使用汞的两个优点,并说明 依据。 ④ 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氧化汞的密度小于汞,且不溶于汞,因此易与汞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答案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课件(02)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鲁教版)
重 点
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该气体的组成中一定
突 破
含有 C、H(或碳、氢) 元素。
(4)实验四中若R溶液为稀盐酸,
返
回
则视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
目 录
若R溶液为氯化铜溶液,则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Zn+CuCl2 ZnCl2+Cu 。
专 题
例2 [滨州]结合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一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都在 不断运动 ;形成白烟
突 破
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HCl NH4Cl 。
返 回
目
(2)实验二中试管A和试管B
录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 ;
试管 B 中产生的气体能用 带有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图T2-1
专 题
(3)实验三中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将烧杯正立后,加入澄清石
浓硫酸会腐蚀木棍
专
分类三 不同实验中的同种实验方法(原理)
题
重 1.对照实验、控制变量
点
突
类型
装置
分析
归纳
破
(1)
空气与呼出气体体积相
对照 不同 事物 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2含量 间的 (2) 差异
区分硬水与软水
同、加入石灰水的 ① 滴数 相同
返 回
样品及 目 录
所用试
剂量相 硬水和软水的体积相同、
返 回 目 录
图T2-2
专 题
例3 [202X·湘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结合图T2-3所示
重 回答下列问题。
点
突 (1)装置1常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
破
含量。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中考化学冲刺——题型突破01 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
②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操作是
(填序号,下同)和
。
。 ,
③用收集的氧气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类型一 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实验二 探究H2O2质量分数、溶液pH、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设计如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 H2O2 质量分数/% 1 30 30 30 15 a pH 5 6 11 11 11 温度/℃ 20 20 20 30 b 每分钟 气泡数
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
)
A.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 B.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
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 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类型一 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例2 [2018·成都] 根据实验回答: (1)图T1-2实验,用药匙的柄把端挑起一点氢氧化钙粉末放入试管中,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为:浑浊 变红 红色消失。
类型一 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例1 [2018·杭州] 图T1-1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 [答案] B [解析] 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 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而不是为了利 于通入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加热 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反应前要先通入氢气排 尽试管内的空气,确保实验安全;反应完成后,为 图T1-1 了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还需继续通入氢气,直 至试管冷却至室温;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 污染空气,所以需要尾气处理装置,而本装置没 有,所以该装置不适合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 实验。
类型一 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题2 课本基础实验及其创新-备战2020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特训(解析版)
专题2 课本基础实验及其创新1.下图表示的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B.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C.配制10%的氢氧化钙溶液D.区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答案】C【解析】A、过程中,食盐在水中完全溶解,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说明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有影响,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充分振荡后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加热后硝酸钾完全溶解,说明温度对物质溶解性有影响,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10g氢氧化钙不能完全溶解,因此不能配制10%的氢氧化钙溶液,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过程中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CO2能与水反应B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体产生该气体不一定是氢气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答案】B【解析】A、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CO2能与水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不一致。
B、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体产生,该气体不一定是氢气,也可能是甲烷等气体,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一致。
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不能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也可能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等,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不一致。
D、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该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氢钠等盐溶液,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不一致。
3.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质量守恒定律B.探究燃烧的一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探究甲烷组成含有氢、氧元素D.收集干燥的氢气【答案】B【解析】A、稀硫酸和氯化钠不能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过程中木屑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进一步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可以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但是不能用该装置收集氢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题突破方略专题6物理实验第1讲力学实验及创新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基础题——知识基础打牢1.(2021·全国甲卷)为测量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一同学将贴有标尺的瓷砖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形成一倾角为α的斜面(已知sin α=0.34,cos α=0.94),小铜块可在斜面上加速下滑,如图所示.该同学用手机拍摄小铜块的下滑过程,然后解析视频记录的图象,获得5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ΔT=0.20 s)内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s i(i=1,2,3,4,5),如下表所示.s1s2s3s4s55.87 cm7.58 cm9.31 cm11.02 cm12.74 cm由表中数据可得,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0.43__m/s2,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0.32__.(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 m/s2)【解析】根据逐差法有a=s5+s4-s2+s32ΔT2代入数据可得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a≈0.43 m/s2.对小铜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α-μmg cos α=ma代入数据解得μ≈0.32.2.(2020·全国Ⅲ卷)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动能定理.调整木板的倾角平衡摩擦阻力后,挂上钩码,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并打出纸带.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及相关数据如图(b)所示.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图(b)给出的数据中可以得到,打出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B=__0.36__m/s,打出P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P=__1.80__m/s(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若要验证动能定理,除了需测量钩码的质量和小车的质量外,还需要从图(b)给出的数据中求得的物理量为__B 、P 之间的距离__.【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v B =4.00-2.56×10-20.04 m/s =0.36 m/s ;v P =57.86-50.66×10-20.04m/s =1.80 m/s ,验证动能定理需要求出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所以还需要测量对应的B 、P 之间的距离.3.(2020·全国Ⅱ卷)一细绳跨过悬挂的定滑轮,两端分别系有小球A 和B ,如图所示.一实验小组用此装置测量小球B 运动的加速度.令两小球静止,细绳拉紧,然后释放小球,测得小球B 释放时的高度h 0=0.590 m ,下降一段距离后的高度h =0.100 m ;由h 0下降至h 所用的时间T =0.730 s .由此求得小球B 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1.84__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从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得知,小球A 、B 的质量分别为100.0 g 和150.0 g ,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9.80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可得小球B 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1.96__m/s 2(保留3位有效数字).可以看出,a ′与a 有明显差异,除实验中的偶然误差外,写出一条可能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__滑轮的轴不光滑,绳和滑轮之间有摩擦(或滑轮有质量)__.【解析】 由题意可知小球下降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根据运动学公式有h 0-h =12aT 2,代入数据解得a =1.84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对小球A 有F T -m A g =m A a ′,对小球B 有m B g -F T =m B a ′,带入已知数据解得a ′=1.96 m/s 2;在实验中绳和滑轮之间有摩擦会造成实际计算值偏小.4.(2022·湖北恩施二模)某实验小组想利用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粗细变化估测重力加速度大小.如图甲所示,水龙头出口竖直向下,流出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水流的横截面积越来越小.水龙头在任意时间t 内流出水的体积都为V .某同学用数码相机从不同方向正对水柱拍下多组照片(照片与实物的尺寸比例为1∶1),在照片上用游标卡尺在相距h 的两处测出水流的横截面直径分别为d 1和d 2.(1)某次用游标卡尺测量水流的横截面直径时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_10.4__mm .(2)为提高该实验的精度,避免因水龙头出口不规则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下列措施有效的是__CD__;A .水龙头出口越细越好B .测量d 1时应尽量靠近水龙头出口C .测量同一横截面直径d 时,应用多张照片测量再求平均值D .h 取值尽可能大些,但是需要避免因为水流太细而发成离散的水珠(3)试写出重力加速度表达式g =__8V 2h π2t 2⎝ ⎛⎭⎪⎫1d 42-1d 41__. 【解析】 (1)用游标卡尺测量水流的横截面直径读数为10 mm +0.1 mm×4=10.4 mm .(2)水龙头出口越粗越好,过细的话会给测量直径产生较大的误差,选项A 错误;出水口处的水流可能不是很均匀,则测量d 1时应尽量远离水龙头出口,选项B 错误;测量同一横截面直径d 时,应用多张照片测量再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选项C 正确;h 取值尽可能大些,但是需要避免因为水流太细而发成离散的水珠,选项D 正确.故选CD .(3)因时间t 内流过某截面的水的体积为V ,由流速关系可知V =v 1t ·14πd 21 v 1t ·14πd 21=v 2t ·14πd 22 由运动公式v 22-v 21=2gh联立解得g =8V 2h π2t 2⎝ ⎛⎭⎪⎫1d 42-1d 41. 5.(2022·湖南衡阳三模)小明同学在用下面装置做力学实验时发现,这个装置也可以用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实验器材有小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平直轨道,垫块,细线,打点计时器,纸带,频率为50 Hz 的交流电源,刻度尺,6个槽码,每个槽码的质量均为m .(1)实验步骤如下:①按图甲安装好实验器材,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一端连接在小车上,另一端悬挂着6个槽码,改变轨道的倾角,用手轻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等间距的点,表明小车沿倾斜轨道匀速下滑;②保持轨道倾角不变,取下1个槽码(即细线下端还悬挂5个槽码),让小车拖着纸带沿轨道下滑,根据纸带上打的点迹测出加速度a ;③减少细线下端悬挂的槽码数量,重复步骤②;④以取下槽码的总个数n (1≤n ≤6)的倒数1n 为横坐标,1a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1a -1n 关系图线.(2)在进行步骤①时,需要将平直轨道左侧用垫块垫高,若某次调整过程中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的点由左至右依次打出),则垫块应该__往左移__(填“往左移”“往右移”或“固定不动”).(3)某次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相邻计数点间均有4个点未画出,则加速度大小a =__0.191__m/s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4)测得1a -1n 关系图线的斜率为k ,纵轴截距为b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1b __. 【解析】 (2)由图知,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距离越来越大,可知做加速运动,则垫块应该往左移.(3)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 ,根据逐差法,加速度大小a =x DE +x EF +x FG -x AB +x BC +x CD 9T2≈0.191 m/s 2.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 =nmg 6-n m +M 车 整理得1a =6m +M 车mg ·1n -1g根据题意b =-1g所以g =-1b. 6.(2020·全国Ⅰ卷)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定理,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 的遮光片)、两个与计算机相连接的光电门、砝码盘和砝码等.实验步骤如下:(1)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滑块上的遮光片经过两个光电门的遮光时间__大约相等__时,可认为气垫导轨水平.(2)用天平测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m 1、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m 2.(3)用细线跨过轻质定滑轮将滑块与砝码盘连接,并让细线水平拉动滑块.(4)令滑块在砝码和砝码盘的拉动下从左边开始运动,和计算机连接的光电门能测量出遮光片经过A 、B 两处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 1、Δt 2及遮光片从A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t 12.(5)在遮光片随滑块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如果将砝码和砝码盘所受重力视为滑块所受拉力,拉力冲量的大小I =__m 1gt 12__,滑块动量改变量的大小Δp =__m 2⎝⎛⎭⎪⎫d Δt 2-d Δt 1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及重力加速度g 表示)(6)某次测量得到的一组数据为:d =1.000 cm ,m 1=1.50×10-2 kg ,m 2=0.400 kg ,Δt 1=3.900×10-2 s ,Δt 2=1.270×10-2 s ,t 12=1.50 s ,取g =9.80 m/s 2.计算可得I =__0.221__N·s,Δp =__0.212__kg·m·s -1.(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7)定义δ=⎪⎪⎪⎪⎪⎪I -Δp I ×100%,本次实验δ=__4__%(保留1位有效数字). 【解析】 (1)当经过A 、B 两个光电门时间相等时,速度相等,此时由于阻力很小,可以认为导轨是水平的.(5)由I =Ft ,知I =m 1gt 12,由Δp =mv 2-mv 1知Δp =m 2·d Δt 2-m 2·d Δt 1=m 2⎝ ⎛⎭⎪⎫d Δt 2-d Δt 1. (6)代入数值知,冲量I =m 1gt 12=1.5×10-2×9.8×1.5 N·s=0.221 N·s,动量改变量Δp =m 2⎝ ⎛⎭⎪⎫d Δt 2-d Δt 1=0.212 kg·m·s -1. (7)δ=|I -Δp |I ×100%=0.221-0.2120.221×100%≈4%. 7.(2022·浙江1月高考)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以小钢球离开轨道末端时球心位置为坐标原点O ,建立水平与竖直坐标轴.让小球从斜槽上离水平桌面高为h 处静止释放,使其水平抛出,通过多次描点可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时球心的轨迹,如图所示.在轨迹上取一点A ,读取其坐标(x 0,y 0).(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C__.A .实验所用斜槽应尽量光滑B .画轨迹时应把所有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C .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的数据(2)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v 0=__D__.A .2ghB .2gy 0C .x 0g 2hD .x 0g 2y 0 (3)在本实验中要求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的理由是__确保多次运动的轨迹相同__.【解析】 (1)只要保证小球每次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到达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与实验所用斜槽是否光滑无关,故A 错误;画轨迹时应舍去误差较大的点,把误差小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故B 错误;求平抛运动初速度时应读取轨迹上离原点较远的点的数据,便于减小读数产生的偶然误差,故C 正确.(2)坐标原点O 为抛出点,由平抛规律有x 0=v 0t ,y 0=12gt 2 联立解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 0=x 0g 2y 0,故选D . (3)小球多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保证到达斜槽末端的速度大小都相同,从而能确保多次运动的轨迹相同.应用题——强化学以致用8.(2022·河南安阳模拟)某实验小组想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们只找到三根相同的橡皮筋、图钉若干、固定有白纸的平木板、一把刻度尺和一支铅笔.实验步骤如下:(1)将三根橡皮筋的一端都拴在一个图钉O 上.将这三根橡皮筋的另一端分别再拴一个图钉A 、B 、C ,此时四个图钉均未固定在板上;(2)另一同学用刻度尺测出橡皮筋的自由长度L 0;(3)使三根橡皮筋互成适当角度适度拉伸(不超过弹性限度),稳定后把图钉A 、B 、C 钉在木板上,再将图钉O 固定在木板上,需要记录、测出__三根橡皮筋的方向__、__三根橡皮筋的长度__;(4)分别算出三根橡皮筋的伸长量x 1、x 2、x 3.选择合适的比例标度,将x 1、x 2、x 3按一定的标度表示出来.以x1、x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作出其对角线OF,如图1所示.比较OF 与__x3__的长度和方向,若两者大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且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则达到实验目的;(5)如图2所示,把图钉O从木板上松开,保持力F3不变(即相当于三条橡皮筋的结点O 和x3不变),且F1起始位置与F3垂直,另外保持F1、F2夹角不变,F1、F2从图示位置顺时针缓慢转过一个锐角过程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BC__.A.F1一定逐渐变大B.F1可能先变大后变小C.F2一定逐渐变小D.F2可能先变大后变小【解析】(3)本实验需要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中力的方向即三根橡皮筋的方向;虽然实验中没有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力的大小,但由于橡皮筋相同,所以劲度系数相同,可以通过橡皮筋的伸长量来间接反映力的大小,在自由长度已经测量的情况下,还需要测量三根橡皮筋的长度.(4)本实验中需要比较F1和F2的合力与F3是否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关系,即比较OF与x3的长度和方向,若两者大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且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则达到实验目的.(5)由题意,根据几何关系以及平衡条件可知F1、F2、F3组成的封闭矢量三角形内接于圆内,如图所示,可知F1、F2从图示位置顺时针缓慢转过一个锐角过程中,由于F1和F2的最终方向未知,所以F1可能先变大后变小,F2一定逐渐变小,故选BC.9.(2022·浙江6月高考)(1)①“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长木板水平放置,细绳与长木板平行.图2是打出纸带的一部分,以计数点O为位移测量起点和计时起点,则打计数点B时小车位移大小为__6.15~6.25__cm.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求得加速度为__1.7~2.1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②利用图1装置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需调整的是__BC__.A .换成质量更小的小车B .调整长木板的倾斜程度C .把钩码更换成砝码盘和砝码D .改变连接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的夹角(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在该实验中,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D__.A .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秤,稳定后读数应相同B .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C .测量时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D .测量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②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__3__(选填“2”“3”或“4”)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 点.【解析】 (1)①依题意,打计数点B 时小车位移大小为6.20 cm ,考虑到偶然误差,6.15cm ~6.25 cm 也可;由图3中小车运动的数据点,有a =Δv Δt =1.05-0.300.4m/s 2=1.9 m/s 2,考虑到偶然误差,1.7 m/s 2~2.1 m/s 2也可.②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需要满足小车质量远远大于钩码质量,所以不需要换质量更小的车,故A 错误;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需要利用小车斜向下的分力以平衡其摩擦阻力,所以需要将长木板安装打点计时器一端较滑轮一端适当的高一些,故B 正确;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依题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时有 1.9 m/s 2≈mg -f M +m ,考虑到实际情况,即f ≪mg ,有1.9 m/s 2≈mg M +m ,则可知M ≈4m ,而利用图1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要保证所悬挂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即m ≪M ;可知目前实验条件不满足,所以利用当前装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需将钩码更换成砝码盘和砝码,以满足小车质量远远大于所悬挂物体的质量,故C 正确;实验过程中,需将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跟长木板始终保持平行,与之前的相同,故D 错误,故选BC .(2)①在不超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橡皮条形变限度的条件下,使拉力适当大些,不必使两只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故A 错误;在已记录结点位置的情况下,确定一个拉力的方向需要再选择相距较远的一个点就可以了,故B 错误;实验中拉弹簧秤时,只需让弹簧与外壳间没有摩擦,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与弹簧对细绳的拉力,与弹簧秤外壳与木板之间是否存在摩擦无关,故C 错误;为了减小实验中摩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秤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故D 正确.②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用手拉住一条细绳,用弹簧秤拉住另一条细绳,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使其结点达到某一点O ,记下位置O 和弹簧秤示数F 1和两个拉力的方向;交换弹簧秤和手所拉细绳的位置,再次将结点拉至O 点,使两力的方向与原来两力方向相同,并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 2;只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O 点,并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 的大小及方向;所以若只有一只弹簧秤,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3次把橡皮条结点拉到O .10.(2022·湖南长沙模拟)为了测定斜面倾角θ,小迪在斜面上贴上一张方格纸,方格纸每个小方格(正方形)边长为d ,如图甲所示,已知方格纸的横线与斜面底边平行,斜面底边水平.让一个粘有红色粉末的小球以一定初速度沿方格纸的某条横线射出,在纸上留下滚动的痕迹.小迪利用手机对小球滚动的过程进行录像,并从录像中读取到小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如图乙所示)的时间为t .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小球在方格纸上的滚动摩擦可忽略,根据题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小球的初速度为__7d t__. (2)小球的加速度为__49d t 2__.(3)斜面倾角的正弦值sin θ=__49d gt2__.[在(1)(2)(3)问中,请用题干中定义的d 、g 、t 组成表达式填空](4)已知d =10 cm ,t =1 s ,g =9.8 m/s 2,则可测得斜面倾角θ=__30°__.【解析】 (1)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类平抛运动,由图可知,小球在横线方向上发生7d 的位移,所用时间为t ,根据横线方向上x =v 0t 可得v 0=x t =7dt .(2)小球在横线上通过两格的时间为T =2t 7从纵线上看,小球在连续的2t7的时间内位移增加量为Δy =4d根据逐差法Δy =aT 2可得a =49dt 2.(3)沿斜面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则sin θ=a g =49dgt 2.(4)代入数据可得sin θ=0.5则θ=30°.。
中考化学题型突破练六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针对小丽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一
二
实验操作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有有气气泡 泡产生,,溶溶液液由
预期的现象 pH<7
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实验结论 废液中含有 HCl
废液中含有 HCl
实验方案
三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
白色沉淀
废液中含有 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
AAggNNOO33++HHCCll======AAggCCll↓+HNO3
(3)小刘对上述探究活动思考后,认为利用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设计不同
方案探究小丽的猜想:
操作步骤
预期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黑黑色色粉粉末逐末渐逐溶解渐,溶溶液 金金属属氧化氧物化,物如氧,化如铜、氧氧化化铁 由解无,色溶变为液蓝由色(无现色象与 废液中含 等铜(或、碱氧,化如氢铁氧等化铜(或等)碱, 所变选为物蓝质相色对(应现) 象 有 HCl 【解如释氢与结氧论化】铜同学等们)根据以上实验与,所讨选论得物出质废相液的对主要成分是 CaCl2
(1)通过观察,甲同学很快判断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据你分析,甲同学依
据的实验现象是锌锌片表片面表比面铁片比表铁面产片生表的面气泡产快生的。过一会儿,他又 发现铜片表面有银气白色泡固快体附着,这说明铜铜的活的动活性动比银性强比 ,请写出 反应方程式:CCuu++2A2gANgON3O=3===22AAgg++CuC(uN(ON3O)3)22银。强
请选出较好方案并阐述理由:
方方案案二较二好较,好安全,环安保全环无保污染无,污原染料的,利原用料率高的。 利用率高
15.★(2019·宁夏)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 取和性质”的实验活动时,产生了许多废液。于是他们在课外兴趣小组 活动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废液中只有 CaCl2;小丽的猜想:废液中还 有 HCl。
中考化学题型突破练 创新题型突破 数字化实验与微型创新实验
(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不不易溶易溶于于水的性
质。
水
(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偏大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5.(2021·北京)用如图实验验证 CO2 的性质。
(1)实验室制取 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CaOC3+O32+HCl2=H=C=Cla=C=l2=+CaCOC2l↑2++H2O。 (2)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 K,片C刻O后2↑长+蜡烛H2熄O灭,由此得到的结论
( D)
11.★(2021·烟台)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生石灰一段时间后,试管内的白磷(白磷 的着火点为 40 ℃)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且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A.试管中的细沙可防止试管炸裂
B.胶头滴管中的水和注射器中的水作用相同
淀的化学式 MgM(Og(OHH))22。
6.(2021·成都)定量探究铁锈蚀的因素。小组设计了图 1 装置,检查气 密性,将 5 g 铁粉和 2 g 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 2 mL 饱和 NaCl 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 5 mL 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采集数据。
(1)据图 2,t2时刻后反应并未停止,温度却开始降低,原因是铁铁生锈生放锈
类型 2:微型创新实验题
9.(2021·北京)实验研究铁锈蚀影响因素,记录如下,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是
( D)
实验装置 序号
其他试剂
100 s 时 O2 的含量
①
干燥剂
21%
②
10 滴水
15%
③ 10 滴水和 1.0 g 食盐
2020届中考化学(江苏版)题型强化练习卷: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类型一基础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针对训练|1.[2019·烟台]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重要的用途。
图Ⅰ、图Ⅱ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碳酸钠化学性质时所做的两组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实验试管中的物质分别全部倒入甲、乙两个洁净的烧杯中,据图T3-5回答。
图T3-5(1)试管①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为继续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又对甲、乙烧杯内的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如图T3-6所示实验,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T3-6①根据上述实验分析推断,图Ⅰ中试管②完全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②小组同学把沉淀M、N 混合后置于烧杯丙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把烧杯丙中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滤液C全部倒入废液缸中,反应结束后废液缸内上层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2[2018·常州]利用如图T3-3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图T3-3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可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B.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C.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D.⑥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3.[2019·扬州] MgO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
硫酸镁和木炭高温煅烧的产物为MgO(固体)、SO2、CO2、CO、硫蒸气。
(1)工业上,SO2的任意排放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化石燃料燃烧是产生SO2的主要原因,下列做法能减少SO2排放的是(填序号)。
a.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向高空排放SO2(2)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CO和H2可化合成燃料甲醇(CH3OH),该反应中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
若CO和H2中混有H2S气体,H2S会与催化剂中的Cu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其中一种产物为Cu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利用如图T3-4装置对硫酸镁和木炭进行高温煅烧,并对产生的四种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题突破方略专题6物理实验第2讲电学实验及创新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2讲基础题——知识基础打牢1.(2020·新课标Ⅰ卷)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一阻值为几十欧姆的电阻R x,所用电压表的内阻为1 kΩ,电流表内阻为0.5 Ω.该同学采用两种测量方案,一种是将电压表跨接在图(a)所示电路的O、P两点之间,另一种是跨接在O、Q两点之间.测量得到如图(b)所示的两条U-I图线,其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回答下列问题:(1)图(b)中标记为Ⅱ的图线是采用电压表跨接在__O、P__(填“O、P”或“O、Q”)两点的方案测量得到的.(2)根据所用实验器材和图(b)可判断,由图线__Ⅰ__(填“Ⅰ”或“Ⅱ”)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结果为__50.5__Ω(保留1位小数).(3)考虑到实验中电表内阻的影响,需对(2)中得到的结果进行修正,修正后待测电阻的阻值为__50.0__Ω(保留1位小数).【解析】(1)若将电压表接在O、P之间,I=UR V +UR x则U=R x R VR x+R V·I根据一次函数关系可知对应斜率为R x R VR x+R V若将电压表接在O、Q之间,电流表分压为U A=IR A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可知R x=U-IR AI解得U=I(R x+R A)根据一次函数可知对应斜率为(R x+R A),对比图象的斜率可知kⅠ>kⅡ所以Ⅱ图线是采用电压表跨接在O、P之间.(2)因为待测电阻为几十欧姆的电阻,通过图象斜率大致估算待测电阻为50 Ω左右,根据1 kΩ50 Ω<50 Ω0.5 Ω说明电流表的分压较小,电压表的分流较大,所以电压表应跨接在O 、Q 之间,所以选择图线I 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根据图象可知R x = 3 V -1 V 59.6 mA -20 mA≈50.5 Ω. (3)考虑电流表内阻,则修正后的电阻为R x ′=R x -R A =50.5 Ω-0.5 Ω=50.0 Ω.2.(2022·四川成都二诊)为将一只毫安表A(量程3 mA ,内阻约几十欧姆)改装成量程为1.5 V 的电压表,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电源E (电动势约6 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 1(0~50 Ω);滑动变阻器R 2(0~5 kΩ);电阻箱R (0~999.9 Ω);开关两个、导线若干.某同学先按图示电路连接线路,测量表A 的内阻.他的操作步骤如下:a .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S 1后调节变阻器的阻值,使表A 的指针满偏;b .闭合S 2保持变阻器的阻值不变,调节电阻箱R 的阻值,使表A 的指针偏转到量程的12位置;c .记下R 的阻值为30.0 Ω.(1)上述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R 2__(选填“R 1”或“R 2”).(2)表A 的内阻测量值R A =__30.0或30__Ω.此测量值__小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表A 内阻的真实值.(3)若取表A 内阻的测量值R A 进行计算,为达成改装的目的,可将表A 与电阻箱R __串联__(选填“串联”或“并联”),且将电阻箱R 的阻值调到__470.0__Ω.【解析】 (1)毫安表A 的量程3 mA ,则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3 mA ,电路的最小电阻为R =E I g =63×10-3Ω=2 000 Ω,故滑动变阻器应选用R 2. (2)实验中用半偏法测电表的内阻,所以R 的阻值即为电表的测量值,则表A 的内阻测量值R A =30 Ω,由于闭合S 2,电阻箱R 并入电路,电路的总电阻变小,干路电流变大,而流过毫安表的电流为满偏的一半,所以流过电阻箱R 的电流大于满偏的一半,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电阻箱R 的阻值小于毫安表的内阻,即测量值小于表A 内阻的真实值.(3)应把毫安表与电阻箱串联,改装成电压表,量程为1.5 V ,则有U =I g (R A +R ),则将电阻箱R 的阻值调到R =470.0 Ω.3.(2020·新课标Ⅱ卷)某同学要研究一小灯泡L(3.6 V ,0.30 A)的伏安特性.所用器材有:电流表A 1(量程200 mA ,内阻R g1=10.0 Ω),电流表A 2(量程500 mA ,内阻R g2=1.0 Ω)、定值电阻R0(阻值R0=10.0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 Ω)、电源E(电动势4.5 V,内阻很小)、开关S和若干导线.该同学设计的电路如图(a)所示.(1)根据图(a),在图(b)的实物图中画出连线.(2)若I1、I2分别为流过电流表A1和A2的电流,利用I1、I2、R g1和R0写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__I1(R g1+R0)__,流过小灯泡的电流I=__I2-I1__.为保证小灯泡的安全,I1不能超过__180__mA.(3)实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开关闭合后两电流表的示数为零.逐次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并读取相应的I1和I2.所得实验数据在下表中给出.1__11.6__Ω(保留(4)如果用另一个电阻替代定值电阻R0,其他不变,为了能够测量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所用电阻的阻值不能小于__8.0__Ω(保留1位小数).【答案】(1)见解析图【解析】(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2)①根据电路图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为电流表A 1和R 0的总电压,故根据欧姆定律有U =I 1(R g1+R 0 );②根据并联电路特点可知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 =I 2-I 1;③因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6 V ,故根据题目中已知数据带入①中可知I 1不能超过180 mA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I 1=173 mA 时,I 2=470 mA ;根据前面的分析代入数据可知此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 =3.46 V ;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为I =297 mA =0.297 A ;故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R =U I =3.460.297Ω=11.6 Ω. (4)要测量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则灯泡两端的电压至少要达到3.6 V ,而电流表A 1不能超过其量程200 mA ,此时结合①有3.6=0.2×(10+R 0),解得R 0=8 Ω,即要完整的测量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所用电阻的阻值不能小于8 Ω.4.(2020·新课标Ⅲ卷)已知一热敏电阻当温度从10 ℃升至60 ℃时阻值从几千欧姆降至几百欧姆,某同学利用伏安法测量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所用器材:电源E 、开关S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20 Ω)、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表)和毫安表(内阻约为100 Ω).(1)在所给的器材符号之间画出连线,组成测量电路图.(2)实验时,将热敏电阻置于温度控制室中,记录不同温度下电压表和毫安表的示数,计算出相应的热敏电阻阻值.若某次测量中电压表和毫安表的示数分别为5.5 V 和3.0 mA ,则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__1.8__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实验中得到的该热敏电阻阻值R 随温度t 变化的曲线如图(a)所示.(3)将热敏电阻从温控室取出置于室温下,测得达到热平衡后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2.2 kΩ.由图(a)求得,此时室温为__25.5__℃(保留3位有效数字).(4)利用实验中的热敏电阻可以制作温控报警器,其电路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E 为直流电源(电动势为10 V ,内阻可忽略);当图中的输出电压达到或超过6.0 V 时,便触发报警器(图中未画出)报警.若要求开始报警时环境温度为50 ℃,则图中__R 1__(填“R 1”或“R 2”)应使用热敏电阻,另一固定电阻的阻值应为__1.2__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 (1)见解析图【解析】 (1)滑动变阻器应用分压式,电压表可视为理想表,所以用电流表外接.连线如图.(2)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得R =U I = 5.53×10-3Ω≈1.8 kΩ. (3)由图(a)可以直接读该电阻的阻值为2.2 kΩ对应的温度为25.5 ℃.(4)温度升高时,该热敏电阻阻值减小,分得电压减少.而温度高时要求输出电压升高,以触发报警,所以R1为热敏电阻.由图线可知,温度为50 ℃时,R1=0.8 kΩ,由欧姆定律可得E=I(R1+R2),U=IR2,代入数据解得R2=1.2 kΩ.5.(2022·广东高考)弹性导电绳逐步成为智能控制系统中部分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某同学测量弹性导电绳的电阻与拉伸后绳长之间的关系,实验过程如下:(1)装置安装和电路连接;如图(a)所示,导电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作为拉伸端,两端分别用带有金属夹A、B的导线接入如图(b)所示的电路中.(2)导电绳拉伸后的长度L及其电阻R x的测量①将导电绳拉伸后,用刻度尺测量并记录A、B间的距离,即为导电绳拉伸后的长度L.②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滑到最右端.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1,调节R,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合适位置.记录两表的示数U和I1.③闭合S2,电压表的示数__变小__(选填“变大”或“变小”).调节R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U,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2,则此时导电绳的电阻R x=__UI2-I1__(用I1、I2和U表示).④断开S1,增大导电绳拉伸量,测量并记录A、B间的距离,重复步骤②和③.(3)该电压表内阻对导电绳电阻的测量值__无__(选填“有”或“无”)影响.(4)图(c)是根据部分实验数据描绘的R x-L图线.将该导电绳两端固定在某种机械臂上,当机械臂弯曲后,测得导电绳的电阻R x为1.33 kΩ,则由图线可读出导电绳拉伸后的长度为__51.80__cm,即为机械臂弯曲后的长度.【解析】(2)闭合S2后,并联部分的电阻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压表的示数变小.加在导电绳两端的电压为U ,流过导电绳的电流为I 2-I 1,因此导电绳的电阻R x =UI 2-I 1.(3)在闭合S 2之前,电流表I 1的示数包括定值电阻的电流和电压表分得的电流,闭合S 2之后,加在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因此流过电压表和定值电阻的总电流仍为I 1,故流过导电绳的电流是I 2-I 1,与电压表内阻无关,电压表内阻对测量没有影响.(4)由图(c)可知,导电绳拉伸后的长度为51.80 cm .6.(2022·浙江1月高考)小明同学根据图1的电路连接器材来“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实验时多次改变合金丝甲接入电路的长度l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流表的读数I 达到某一相同值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从而得到多个U I 的值,作出U I-l 图象,如图2中图线a 所示.(1)在实验中使用的是__0~20_Ω__(选填“0~20 Ω”或“0~200 Ω”)的滑动变阻器.(2)在某次测量时,量程为3 V 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3所示,则读数U =__1.32(1.31~1.34)__V .(3)已知合金丝甲的横截面积为7.0×10-8 m 2,则合金丝甲的电阻率为__1.1×10-6(0.90×10-6~1.3×10-6)__Ω·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图2中图线b 是另一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的合金丝乙与合金丝甲并联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的U I -l 图象,由图可知合金丝甲的横截面积__小于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合金丝乙的横截面积.【解析】 (1)由实验原理可知R x =U I ,而由U I-l 图象可知待测电阻最大约为8 Ω,为了使电压表有明显的读数变化,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能太大,故选0~20 Ω比较合适.(2)量程为3 V 的电压表,精度为0.1 V ,估读到0.01 V ,则电压为1.32 V(1.31~1.34).(3)根据电阻定律有U I =R x =ρS ·l 则U I -l 图象的斜率为k =ρS可得合金丝甲的电阻率为ρ=kS =7.4-3.60.44-0.20×7.0×10-8(Ω·m)≈1.1×10-6(Ω·m). (4)另一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的合金丝乙与合金丝甲并联后,电阻率不变,而横截面积变为S ′=S +S 乙 由图2中图线b 可得S ′=ρk b =1.1×10-62.2-1.00.44-0.15≈26.6×10-8 m 2 解得S 乙=S ′-S ≈19.6×10-8 m 2>S故合金丝甲的横截面积小于合金丝乙的横截面积.7.(2022·贵州押题卷)李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电表的改装原理,将量程为0~3 V ~15 V 的电压表底座拆开后,展示其内部结构,如图甲所示.图中a 、b 、c 是该表的3个接线柱,李老师已根据图甲画出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1)根据图乙可以判断,当需要选择0~3 V 的量程时,应接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是__b 、c__.(2)若电压表的表头内阻为200 Ω,满偏电流为600 μA,则可以计算出R 1=__20_000__Ω,R 2=__4_800__Ω.(3)某同学受到启发后,继续研究量程为0~0.6 A ~3 A 的电流表.拆开电流表底座后,发现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其中“-”为电流表的负接线柱,d 、e 为其余两个接线柱.在所给的器材符号之间画出连线,组成该电流表的电路图;(4)已知电流表中R 4=0.22 Ω,表头与电压表的表头相同,则R 3=__0.88__Ω.【答案】 (3)见解析图【解析】 (1)电压表量程越大,与表头G 串联的总电阻越大,所以当需要选择0~3 V 的量程时,表头G 只与R 2串联,应接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是b 、c .(2)根据串联电路规律有I G (R 2+r G )=3 V ,I G (R 1+R 2+r G )=15 V ,联立解得R 1=20 000 Ω,R 2=4 800 Ω.(3)根据题图丙作出电路图如图所示.(4)电流表量程越大,分流总电阻越小,所以e 接线柱对应0.6 A 量程,d 接线柱对应3 A 量程,根据串并联电路规律有I 1=I G +I G r G +R 5R 3+R 4=0.6 A ,I 2=I G +I G r G +R 3+R 5R 4=3 A ,联立解得R 3=0.88 Ω.应用题——强化学以致用8.(2021·全国高考甲卷)某同学用图(a)所示电路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所用器材有: 小灯泡(额定电压2.5 V ,额定电流0.3 A)电压表(量程300 mV ,内阻300 Ω)电流表(量程300 mA ,内阻0.27 Ω)定值电阻R 0滑动变阻器R 1(阻值0~20 Ω)电阻箱R 2(最大阻值9 999.9 Ω)电源E (电动势6 V ,内阻不计)开关 S 、导线若干. 完成下列填空:(1)有3个阻值分别为10 Ω、20 Ω、30 Ω的定值电阻可供选择,为了描绘小灯泡电流在0~300 mA 的U -I 曲线,R 0应选取阻值为__10__ Ω的定值电阻.(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变阻器的__a __(填“a ”或“b ”)端.(3)在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较小时,将电阻箱R 2的阻值置零,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 、I ,结果如图(b)所示.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0 mA 时,小灯泡的电阻为__0.7__ Ω(保留1位有效数字).(4)为使得电压表满量程时对应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3 V ,该同学经计算知,应将R 2的阻值调整为__2_700_Ω__.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R 1,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__增大__(大”“减小”或“不变”).(6)该同学观测到小灯泡刚开始发光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60 mA ,可得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 1=__0.074__W(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300 mA 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P 2,则P 2P 1=__10__(保留至整数).【解析】 (1)因为小灯泡额定电压2.5 V ,电动势6 V ,则滑动滑动变阻器时,为了保证电路安全,需要定值电阻分担的电压U =6 V -2.5 V =3.5 V ,则有R 0=3.5 V 0.3 A≈11.7 Ω 则需要描绘小灯泡在0~300 mA 的伏安特性曲线,即R 0应选取阻值为10 Ω.(2)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变阻器的a 端.(3)由图可知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10 mA 时,电压为7 mV ,则小灯泡的电阻为R =7×10-310×10-3 Ω=0.7 Ω. (4)由题知电压表满量程时对应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 V 时,有3R 2+R V =0.3R V 解得R 2=2 700 Ω.(5)由图(b)和表格可知流过小灯泡电流增加,图象中U I变大,则灯丝的电阻增大.(6)根据表格可知当电流为160 mA 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6 mV ,根据(4)的分析可知此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0.46 V ,则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 1=0.46 V×0.16 A≈0.074 W同理可知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300 mA 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5 V ,此时小灯泡电功率P 2=2.5 V×0.3 A=0.75 W 故有P 2P 1=0.750.074≈10. 9.(2022·广西南宁二模)某物理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采用半偏法测量一电流计G 的内阻R g ,然后将该电流计G 改装为电压表,并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检验.(1)请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图,在图乙中用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相应的实物电路:(2)测量R g的步骤如下:①按图甲所示连接好实验电路,将R1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1,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计指针满偏;②闭合开关S2,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计指针转到满偏刻度的一半处,记下R2的阻值并断开S1;③待测电流计内阻R测=R2.由于存在系统误差,按上述实验步骤测出的电流计内阻R测与电流计内阻的真实值R g相比较,R测__<__R g(选填“>”“<”或“=”).(3)该小组在上述实验中,测得电流计G(量程3 mA)的内阻为400 Ω.他们将此电流计与电阻R串联后改装成量程为6 V的电压表,然后利用一标准电压表,根据图丙所示电路对改装后的电压表进行检验.①与电流计串联的电阻R=__1_600__Ω;②调节滑动变阻器,当标准电压表读数为4.10 V时,电流计G的读数为2.00 mA,则改装后的电压表实际量程为__6.15__V.该小组发现改装的电压表量程不是6 V,通过分析,原因是由于电流计G的内阻测量不准确造成的,此时不用做其他改动,要达到预期目的,只需将与电流计串联的电阻R换为一个阻值为__1_550__Ω的电阻即可.【答案】(1)见解析图【解析】(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2)③当R1保持不变时,再闭合S2时,这样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将大于I g,当电流表半偏时,电阻箱的电流比I g 2大,所以电阻箱的电阻小于电流表,即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3)①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需要串联一较大的分压电阻R =U I g -R g =63×10-3 Ω-400 Ω=1 600 Ω.②由题意,当微安表的示数为2 mA 时,理论上的电压U 理=I (R +R g )=2×10-3×(1 600+400)V =4 V但实际电压U ′有4.10 V .那么实际电流表G 的内阻R g ′=U ′I -R = 4.102×10-3 Ω-1 600 Ω=450 Ω实际量程为U 实=I (R g ′+R )=3×10-3×(450+1 600)V =6.15 V根据表头与分压电阻的串联关系,要达到预期6 V 的目的,只需将R 减小50 Ω即可,即换为1 550 Ω的定值电阻.。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基础实验及创新题(含解析)
6.(2019·通辽)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A实验是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说明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
(2)B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实验得出水由组成。
(3)C实验是蒸发食盐水的实验,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4)根据D实验中得出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可知二氧化碳可用于。
答案:(1)可燃物要接触氧气或空气(2)氢、氧两种元素(3)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4)灭火【解题过程】(1)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要有可燃物;②要有氧气或空气;③要有一定温度,即要达到可燃物质着火点;从图A实验是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是隔绝氧气而熄灭,放在外蜡烛还有燃,说明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接触氧气或空气。
(2)电解水实验是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
(4)从图D操作来看倾倒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并看到蜡烛熄灭,则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26.(2019·云南)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4)下列实验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填数字序号)①甲实验中,红磷要过量②乙实验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跟氧气充分接触③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④丁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答案】(4)④【解析】(4)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要过量;②由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乙实验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跟氧气充分接触;③蒸发操作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防止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
26.(2019·齐齐哈尔)如图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一些实验装置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2)B实验中,观察到薄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可以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3)C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4)D实验中,向水中加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中考化学复习题型突破(三)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课件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2)本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①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 ②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测量 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 ③生成的氧化汞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把得到的氧气加到 剩下的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根据资料卡片,请再补充本实验使用汞的两个优点,并说明 依据。 ④ ___汞__的__沸__点__较__低__,__汞__蒸__气__与__氧__气__反__应__比__较__充__分__,__能__将__密__闭____ ___装__置__内__空__气__中__的__氧__气__几__乎__耗__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氧__化__汞__的__密___度__小__于__汞__,__且__不__溶__于__汞__,__因__此__易__与__汞__分__离_____ __(_合__理__答__案___均__可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题型探究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1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三)┃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实验反思] 小组成员小芳同学认为步骤②不严谨,理由是 _石__灰__水__变__浑__浊__不__一__定__是__生__成__了__碳__酸__钙__,__还__可__能__是__饱__和__石__灰__水__受___ _热__后__氢__氧__化__钙__的__溶__解__度__减__小__(_或__水__蒸__发__)_而__析__出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题型突破(六)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
题型突破(六)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型解读随着中考逐步侧重能力考查,实验的功能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重要实验,不仅承载了知识的内容,更承载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把握实验中的明线:以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等;同时不能忽视暗线:即能力线(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演绎、设计、探究、表达等)和方法线(假设、对比、控制变量、验证)。
在熟悉教材中常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挖掘、拓展实验的全面功能。
题型探究类型1 教材基础实验【2017·桂林】分析图T6-1,回答问题。
图T6-1(1)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图甲中装置________(填序号),二氧化锰作该反应的______________。
(2)用图乙的装置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停在刻度________(填数字)处。
【举一反三】1.【2017·长春】结合如图T6-2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图T6-2(1)实验一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没有称量____________的质量。
北京市中考化学基础复习题型突破六基本实验练习含答案
题型突破(六) 基本实验基本实验是填空题中实验部分的第一道题目,是对课本八大基础实验的综合考查,有粗盐提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其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化学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燃烧条件的探究、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以及酸(碱)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能利用一定的实验研究方法(如对比、类比等),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归纳推理得出简单的实验结论,题目相对来说较简单,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加以练习即可掌握。
1. [2017·朝阳一模] 去除粗盐中泥沙的主要操作步骤如图T6-1所示。
图T6-1(1)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朝阳一模] 现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1)配制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用量筒量取所需浓盐酸与水的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3)将两种液体都倒入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4)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备用。
3.[2015·朝阳二模改编]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图T6-2(1)图甲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甲所示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另一种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烧杯中有两支高低燃烧的蜡烛,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图丙有三支高低燃烧的蜡烛,被罩在一只稍大一些的烧杯中。
初中中考化学(沪教版)题型突破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中考化学(沪教版)题型突破基础实验及创新题类型一教材基础实验1.[·淮安模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不正确的是()A.铁锈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黄B.酚酞试液滴入硫酸溶液中溶液变红C.铁放入稀盐酸中溶液变浅绿色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2.[·淮安模拟]下列对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C.向鸡蛋清中滴加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D.将碘水滴加在馒头片上,出现蓝色3.[·淮安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4.[·淮安]根据图T3-3回答下列问题。
图T3-3(1)图B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2)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应该先检查装置的,然后再添加药品。
(3)欲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该选择的装置是(填序号)。
(4)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5.[·淮安]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所使用的一些装置如图T3-4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T3-4(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2)用乳胶管连接C装置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导管口,然后稍稍用力将玻璃导管旋入乳胶管中。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检验已集满的方法是。
6.“绿色化学”强调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化学实验设计应该尽可能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根据图T3-5回答问题。
图T3-5(1)甲实验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这是因为反应产物会逸出造成空气污染;若实验前往集气瓶中加适量的NaOH溶液,再进行实验,较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图乙是小强设计的CO还原CuO实验。
该实验符合“绿色化学”要求,体现在;(写两条)。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突破(三)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试题
题型突破(三)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题型训练1.[2017·桂林]分析图Z3-8,回答问题。
图Z3-8(1)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图①中装置________(填字母),二氧化锰作该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图②的装置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停在刻度________(填数字)处。
2.[2017·沈阳]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图Z3-9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
某同学利用O2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
(如图Z3-10所示)图Z3-10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猜想1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2及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RJ2022中考化学复习方案题型突破01教材基础实验及拓展创新题试题
题型突破(一) 教材根底实验及拓展创新题类型一根底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针对训练|1.[2022·临沂]图T1-6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图T1-6(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的性质;假设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可能存在的原因是5(写出一条即可)。
图T1-72.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做了如图T1-7所示的改良。
(1)仪器a的名称是。
(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为__________________。
(3)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响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响相似,该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4)以下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选项是(填序号)。
A.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B.闻两种气体的气味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5)该改良实验的最大优点是。
3.[2022·湘潭]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欲配制80 g质量分数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
(1)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填“滤纸〞或“烧杯〞)中。
(3)以下说法或操作正确的选项是(填序号)。
A.配制该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中不包括玻璃棒B.用量程为10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C.将称量好的固体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4)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假设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那么所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填“偏大〞或“偏小〞)。
(5)某同学用蒸馏水润湿了的pH试纸来测定配制好的溶液的pH时,他测得的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响实验,具体操作如图T1-8:图T1-8在烧杯中参加10 mL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色。
2018年中考冲刺复习-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教师版
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随着中考逐步侧重能力考查,实验的功能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重要实验,不仅承载了知识的内容,更承载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把握实验中的明线:以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等;同时不能忽视暗线:即能力线(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演绎、设计、探究、表达等)和方法线(假设、对比、控制变量、验证)。
在熟悉教材中常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挖掘、拓展实验的全面功能。
【基础知识】各种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归纳(1)基本方法:①受热法:将装置只留下1个出口,并先将该出口的导管插入水中,后采用微热(手捂、热毛巾捂、酒精灯微热等),使装置内的气体膨胀。
观察插入水中的导管是否有气泡。
停止微热后,导管是否出现水柱。
②压水法:如启普发生器气密性检查(2)基本步骤:①形成封闭出口②采用加热法、水压法、吹气法等进行检查③观察气泡、水柱等现象得出结论。
注:若连接的仪器很多,应分段检查。
(3)实例:【例1】如何检查图A装置的气密性图A图B方法:如图B将导管出口埋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焐容积大的部位,看水中的管口是否有气泡逸出,过一会儿移开焐的手掌或毛巾,观察浸入水中的导管末端有无水上升形成水柱。
若焐时有气泡溢出,移开焐的手掌或毛巾,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
【例2】请检查下面装置的气密性方法: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将导气管插入烧杯中水中,用酒精灯微热园底烧瓶,若导管末端产生气泡,停止微热,有水柱形成,说明装置不漏气。
【例3】启普发生器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图A图B方法:如图所示。
关闭导气管活塞,从球形漏斗上口注入水,待球形漏斗下口完全浸没于水中后,继续加入适量水到球形漏斗球体高度约1/2处,做好水位记号静置几分钟,水位下降的说明漏气,不下降的说明不漏气。
【例4】检查下面有长颈漏斗的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突破(六)教材基础实验及创新题型解读随着中考逐步侧重能力考查,实验的功能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重要实验,不仅承载了知识的内容,更承载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把握实验中的明线:以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反应原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等;同时不能忽视暗线:即能力线(观察、操作、分析、归纳、演绎、设计、探究、表达等)和方法线(假设、对比、控制变量、验证)。
在熟悉教材中常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挖掘、拓展实验的全面功能。
题型探究教材基础实验T6-1,回答问题。
图T6-1(1)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图甲中装置________(填序号),二氧化锰作该反应的______________。
(2)用图乙的装置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停在刻度________(填数字)处。
【举一反三】1.【2017·长春】结合如图T6-2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图T6-2(1)实验一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氧气含量少的操作是向两瓶中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中,通过测定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前后两次称量结果不一致,原因是没有称量____________的质量。
创新基础实验(两支玻璃管内径相同)。
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1)实验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反应停止,Ⅲ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打开K2,右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用h0、h1表示)。
【举一反三】2.【2017·无锡节选】在2017年江苏省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调演中,李彬老师设计了“氢氧焰”的实验装置如下:图T6-3利用氢气与要求的发生装置制取并贮存纯净的气体于气球中。
A瓶中硫酸铜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B瓶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玻璃活塞K1、K2分别有序控制氧气和氢气的流量,先后进行如下操作:(1)关闭K2,打开K1,通入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将燃着的木条移开,管口处无火焰。
(2)关闭K1,打开K2,通入氢气,将燃着的木条置于三通管口处,管口处有火焰。
移去燃着的木条,氢气安静地燃烧,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铁片放在火焰上一段时间,铁片呈红热状。
打开K1,通入氧气,铁片迅速熔断被切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集训类型1 教材基础实验1.【2017·来宾】如图T6-4所示,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________(填“a”“b”或“c”)处,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T6-42.【2017·河北】如图T6-5所示的是电解水的实验过程。
图T6-5(1)气体a为________。
(2)通电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电后中间球形容器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泉水是“泉城”济南的文化之魂,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每个泉城人的职责。
图T6-6(1)自然界中的水存在形式多姿多彩,它孕育了万物生灵。
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天然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是由________(填序号)提供的能量。
A.地球自转 B.太阳照射C.海洋潮汐 D.植物生长(2)某化学小组同学取趵突泉水进行探究实验。
先将水样进行如图甲所示操作,该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用滴管取2滴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小心加热,水分消失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若要洗完的衣服干得更快,可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答一条即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分子角度回答)。
(4)在图乙电解水的实验中,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__。
在图丙氢气燃烧的实验中,点燃氢气前,一定要________。
氢气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上述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7·重庆A】“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T6-7(1)实验1中,将大小相同的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通过此实验,可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填序号)。
A.可燃物B.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2)实验2中,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CO2与水发生了反应B.水具有酸性C.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D.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3)实验3是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会出现明显现象的是试管________(填序号),说明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____________发生反应。
5.【2017·上海】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样品,实验过程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数据如下:图T6-8(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该实验是利用泥沙难溶于水而氯化钠________的性质进行提纯,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
(3)关于蒸发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蒸发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汽化除去B.所需仪器为酒精灯、蒸发皿、温度计C.搅拌可以防止蒸发过程中食盐飞溅D.加热过程中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移动,使其均匀受热(4)溶解时,加入水的合适的量约为________(填“15”“30”或“60”)mL,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都是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
如图T6-9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图T6-9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引燃白磷,待反应完全后重新放到托盘上称量,天平不平衡,你猜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
请你从原子的角度给予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
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T6-10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T6-10(1)描述A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________(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验证“酸的化学性质”,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图T6-11实验。
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图T6-11(1)图甲中1、2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乙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全面验证酸的化学性质,D试管中能与酸反应的固体单质是________(写一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