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分值:150分 时间:120分钟一、文言文知识点(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来源:学。

科。

网Z 。

X 。

X.K]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 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C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凭借 2.下列句子中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修禊.事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长乐王回深父. 秦王还.柱而走 C .令将军与臣有郤. 蒲苇纫.如丝 D .悟.言一室之内 使药工以药淬.之 3。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币.物B .由山以上..五六里 C .感君区区..怀 D .或取诸怀抱.. 4。

下列选项中句式结构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若属皆且为所虏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府吏见丁宁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项的一项是()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⑤函.封之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顺流而东.也⑧有泉侧.出⑨其人居远.未来⑩少长咸集⑾常在于险...远.⑿正.襟危坐而问客曰(13)秦伯说,与郑人盟.(14)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15)渔.樵.于江渚之上(16)一觞.一咏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⑨⑩(11)(12)D.(13)(14)(15)(16)二、文化常识和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计24分)[来源:学_科_网]6.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备受重视。

B.古人等级制度森严,他们以右为尊,官职、宴饮就坐、乘车等都以右为尊。

如,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表示贬官。

C.古人对死有很多讳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2018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

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

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

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

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

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

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期末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B(A错,“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

C错,“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错。

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这只是荀子的观点。

D.错,“消极”原文无此意。

)2.B(错,并不是各自完备。

)3.D(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

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

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C(从中可看出“‘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文章只是在如实描写人们在轰炸中的表现。

)5.①文章开篇写“我”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交代了人物活动及相关背景,顺理成章地引出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以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与下文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情感的抒发。

③开头的介绍为下文写在敌人的轰炸中,“我”走出菜园与桂林万千民众一起离家逃亡七星岗避难等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6.①对桂林深深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作者寓居桂林,觉得自己不像一个客人,享受着朴素、安定的幸福;日寇的轰炸毁了桂林的美好,使作者怀着一颗憎恨的心。

②对灾区充满极大的关切,对受难者充满同情。

作者不顾安危,每次轰炸后都要进城深入灾区,并用充满感染力的文字真实记录下遭难城区、民众的情形。

③对战争前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由桂林想到了其他城市,想到了当时的全中国,在受难中,作者看到的是欢笑,是坚持,是希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C(“能够赚到比大都市投资更高的利润”没有依据,双赢才是目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 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某中学发出“未来7天,落叶不扫”的倡议,校园内启动“只捡垃圾,不扫落叶”模式。

校园里香樟树的红叶与银杏树的黄叶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地毯。

不少在读学子、毕业校友、校外人士纷纷走进校园。

人们置身校园,信步于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毯之上。

学校此举收获如潮好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学校的炒作。

请以“落叶的遐想”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笑看落叶——落叶的遐想细雨随风入夜,黎明的曙光透过窗棂,悄悄地洒落在书桌上.推窗望去,满地枯黄的落叶赫然映入眼帘.面对曾经苍翠如水的落叶,心头不禁升起一丝悲伤之感.落叶躺在大地上,翘望着枝头,似乎还在回忆往昔的岁月。

叶曾用淡淡的嫩绿带给人春的气息,也曾用浓郁的绿荫遮挡夏日的阳光,可是那绿色太平淡,没有夺目的绚丽和动人的风韵。

于是没有诗歌词赋的赞美,水墨丹青的倾慕。

而这并没有丧失他对美的渴望,绿叶在被遗忘中执着等待,依然在阳光下一片灿烂.也许,在春天,绿叶没能尽情展现青春的色彩。

在夏天,没有充分挥洒心中的火热.因此在这萧瑟的秋风中操劳了大半年的叶子,终于带着几分洒脱,几分留恋,怀着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驭风而去,不顾周围的风声雨声,也不顾寒风已至寒雪将来的凛冽,满怀痴情凝于最后一舞,如同人生最为辉煌的演出。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化作乡泥与大地永存,慢慢滋养新的生命.每当看见翩然飘落的叶子,总会想起还有那样一片。

当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时,别人都在家里停止了工作,你却冲上了非典线.你可曾听到了孩子叫你妈妈的呼声,你可曾看到丈夫湿润的眼睛。

你永远留在了非典线上,给人们带来了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

叶欣就是这样一片落叶。

每当看到秋风夹着落叶在空中飞舞时,耳膀总会响起那熟悉的歌声。

那歌声来自一名歌手,也是一名志愿者,当他还没有当父亲时,他就用父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

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

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

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

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

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

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 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8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

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

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

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

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

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

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中实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⑴信造化之尤物也:尤物,风景优美的地方。

⑵莫不中音:中,合乎⑶田父绐曰“左”:绐,延误⑷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

⑸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⑹貌甚寝:寝,搁置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革除⑻始速祸焉:速,招致⑼及长,不省所怙:省,探望⑽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⑾遘者虽戚属不敢同起卧:遘,遇、遭受⑿然瓶粟屡罄:罄,空,净尽⒀聊乘化以归尽:聊,依靠⒁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⒂置杯焉则胶:胶,粘,指着地⒃责臣逋慢:逋,逃脱A. ⑴⑵⑷⑸⑺⑻⑽⑾⑿⒁⒂⒃B. ⑴⑶⑷⑸⑺⑼⑽⑾⑿⒁⒂⒃C. ⑵⑶⑷⑸⑺⑻⑽⑾⑿⒀⒁⒃D. ⑵⑷⑸⑹⑺⑻⑽⑾⒀⒁⒂⒃【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本题所给加点字中,⑶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⑹貌甚寝:寝,丑陋。

⑼及长,不省所怙:省,知道。

⒀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⑴善刀而藏之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⑶往往阳狂垢污⑷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⑸当与秦相较⑹及仇雠已灭⑺敛不凭其棺⑻而心识其所以然⑼少有连,必多方钩致⑽余今大梦将寤⑾乃瞻衡宇⑿云销雨霁⒀而征一国⒁常在床蓐A. ⑴⑵⑶⑷⑹⑺⑼⑽⑾⑿⒁B. ⑴⑶⑷⑸⑹⑺⑼⑾⑿⒀⒁C. ⑴⑵⑶⑸⑹⑺⑻⑽⑾⑿⒀D. ⑴⑶⑷⑹⑺⑻⑼⑾⑿⒀⒁【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

2018最新试题资料-哈六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2018最新试题资料-哈六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哈六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哈六中--手铐挑拨离间(iàn) c纹身--身 D自怨自艾(ì)2.A(A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B“涣然冰释”的意思是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即使用本义,南极大陆也不可能“涣然冰释”;c“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

“暴殄天物”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不能用形容浪费人才。

D“品头论足”比喻在对人对事多方挑剔,该句中的“北方艺家们”只有欣赏之意,并无挑剔之意。

) 3c(A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

应在“理念”后补“的途径”。

B句式杂糅,删去“的好风气”;D“这”指代不当,按句式是指代“……意义重大”,实应指代“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先“政府和设计机构的努力”后“全体市民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而且应该先“参与”后“认同”。

)4.c (注意时间以及前后的照应。

)5.B(A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是……总称”与原“包括……”不一致,缩小了范围。

c原中“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表明民族民俗民间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的“遗留物”,与选项中“并非”一词矛盾。

D原没有说是“独具的特性”)6.c原“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化的习熟与遵守”并非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化的途径。

7.B(A原有“从某种程度上”这一限定短语。

c 说法过于绝对D条关系不成立。

绝对化的错误)三、(每小题3分,共9分)8.D (俟等待)9.c (①“欲必生致之”是陈希望自己一定活捉周德威;④周德威跟从庄宗出征,不足于表明周德威“为人勇而多智”)10.B (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的是赵国)四、翻译.(10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 2019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 2019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

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

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间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

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

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是思考社会还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

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

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

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

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

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哈六中2018届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

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学校1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时至今日,( )。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

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

麦克尼尔却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

他 ,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 .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C .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D .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试卷第2页,总10页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B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C .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D .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

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

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

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

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

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因为一心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八面玲珑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

问题是在现今浮华世界,这种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会衍生浮躁的社会风气。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进而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生脱俗雅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

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

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

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

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

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

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

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5.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5分)6.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柳鸣九:推石上山的“矮个子”江胜信9月5日,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15卷《柳鸣九文集》在北京首发。

“文集”约600万字。

既然是“文集”而非“全集”,必定隐含着读者对柳先生以及他对自己下一步的期待,事实上,他正在为自己的新著和主编的一套新书笔耕不辍。

但让我感慨的不只是他的老骥伏枥,也不只是他用颤抖的手写出越来越难认的字,还有——杨绛可以出全集,冯其庸可以出全集,不少名士都出了全集,而他柳鸣九恐怕无法出全集!他的学术全貌,用任何一种集子都难以囊括。

以这次的“文集”为例:他主编的《萨特研究》借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东风,颠覆了当时肆虐的“日丹诺夫论断”,给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以历史地位。

谁料,当年政治空气忽然“倒春寒”,该书被禁止出版,后又再版重印,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公共事件。

如此重要的一本书,唯有柳鸣九为其撰写的序言才被收入《柳鸣九文集》。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文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上去像索引,也就是说,某一篇文章背后实际上代表着的一本书、一套书甚至是一个文化工程,就像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从而反观到他为此投诸的脑力、体力、精力。

也只好这么“索引”了,除此之外,似难以找到更现实地呈现他学术概貌的方法。

望着“文集”和书架,柳鸣九心情复杂。

一方面,他是欣慰的,老驴拉磨、聚沙成塔的日日勤奋竟让他填满了那两个书架;另一方面,他有彻悟意识,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个人能力也有限,永远也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