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讲中国的农业

合集下载

第24讲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第24讲认识省内区域与跨省区域

主要地形及地势特点
青藏A高原
E
B
横断山脉
D
四川盆地
C
F
长江流域主要的地形区是什么?
四、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1.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长约3 000多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 米。 2.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气候及干湿地区
上海
武汉
重庆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区位因素:
A
B C
位于广__东__省__的东南部,毗邻_港__澳_。
与东__南__亚__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 “南__大__门__”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区位因素: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 国的“南大门”。 (2)政策因素:
A
B C
2、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其中的B、C在这里。这里还
有有名的对外开放城市A。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开
辟为沿海_经__济___开__放___区,使这里成为一个_经___济__特___区__、 沿___海__开___放__城___市、_经___济__开___放__区__在内的多层次开放体系。
1、这个工厂的土地由 什么地方提供,工人 来自于什么地方?
2、工厂的投资资金、 样品、设计、技术管 理人员来自于哪里?
3、产品主要销往什 么地方?
珠江三角洲
东南亚
我有土地可以建厂,
还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劳动力资源。
加出 工口
工外
我有丰富的资金,还 有大量的技术人员和


先进的管理经验。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4讲中国的农业学案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24讲中国的农业学案

第24讲中国的农业[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运用区域认知方法了解我国主要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2.联系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变化特点,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根据资料综合分析某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方向。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构建脑图一、农业概述1.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二、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1.种植业【填图绘图】在上图中标出下列内容:①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②我国主要甘蔗和甜菜产区。

(1)分布:东部____________的平原地区。

(2)内部差异①成因:南北________条件的显著差异。

②表现(3)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①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比较广。

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一般为80~120天。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比较长、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南方一般为120天,北方一般为270天,西南海拔较高的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节气歌的意思讲解
24 节气歌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一年中24 个节气的时间和意义。

以下是 24 节气歌的全文和解释:
春雨惊春清蜇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蜇天:在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时分,大地开始苏醒,春雷响起,春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

夏满忙夏暑相连:在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满时分,农作物开始收获,夏收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炎热的夏季也在这时正式开始。

秋露露秋寒霜降:在夏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分,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变凉,开始出现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寒时分,天气寒冷,下雪量较大,标志着冬季的结束。

这 24 个节气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 24 节气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时间和节奏。

此外,24 节气歌也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农业文明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文明的农业古国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文明的农业古国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文明的农业古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文明的农业古国尹兴义纵观中国之伟大,有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平凡筑伟大,勤劳育真情。

中华民族在构建农业社会文明中,以“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为主导思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所以,中国农谚代代传承:“金山银山难充饥,家有余粮心不慌。

”求生存谋发展,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了近万年。

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业社会文明,是农业古国构建社会文明的基础。

据中国考古发现,中国农业文明始于六七千年前的“刀耕火种”时代。

中国古人类学会了使用石斧、石刀、石铲、石锄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与农种,开创中国农业文明的新时代。

在中国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展示有上述的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

人们可以从所展实物管窥到六七千年前陕西关中平原当时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简明中外历史辞典》80页显示:中国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稻谷遗迹”,显示出“距今约七千年”中国长江流域继黄河流域之后,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概况。

《简明中外历史辞典》81页显示: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所呈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在“江汉平原”一带,中国古人类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能种粳稻,并饲养家畜。

”上述考古的资料告诉人们,中国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在农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方面,历史之悠久,是世无前例的。

中国古代社会进化与发展到了“五帝”时代,即原始社会的末期。

炎黄子孙的始祖之一炎帝即神农氏,教导民众用木制作农具,“播种五谷”,这,要比石器制作的农具先进得多;黄帝的正妻“养蚕”,用以解决民众的穿衣问题。

证明黄河流域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了蚕业。

在解决人类吃穿方面,中国古人类是走在同一时期古人类的前面。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011页显示:舜“曾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

”同书749页显示:禹“‘尽力于沟洫’,发展农业生产。

”这里的“沟洫”,指的是田间的水道。

是说禹在指导民众进行田间管理方面,极尽全力搞好农田灌溉用的水道。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24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秦九卿中的“治粟内史”(掌管农政财物、租税、赋税、财政收入和支出)、“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西汉改秦“治粟内史”为“大司农”,东汉及其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人们有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

4、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

第2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1)商周的井田制①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3)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提出农本商末。

②西汉:实行货币官铸、、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制度。

③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的发展。

【史论拓展】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的滋长清代“闭关锁国”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止官民私自出海(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微专题---垄作问题

微专题---垄作问题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请问,什么是农业?
微山县第一中学 高三地理组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 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24讲 农业区位因素
课前站读
• 1、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 2、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 3、农业的技术因素 •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备考导航
课程标准
考情
核心素养
4.三杨庄遗址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 )D
A.气候干旱 B.植被覆盖 C.地形遮挡 D.淤沙深埋
5.田垄呈南北走向最有利于( )B
A.减缓风速,避免水分蒸发 B.促进排水,减轻土地盐碱化 C.引导水汽,增加土壤含水量
D6..图抵中御所洪示水种,植预方防式严的重主涝要情作用有(A)
①保持土地肥力 ②减轻春季时旱情 ③延长生长周期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海水稻是我国农业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水稻新品种,它耐盐 碱,能利用海水与淡水配比进行灌溉。2017年海水稻在青岛
试种成功,亩产最高达620千克。据此完成6~7题。
6.与耐盐碱野生稻相比,海水稻单产高的主要因素 是(C )
A.地形 B.劳动力 C.科技 D.土壤
7.如果我国成功推广种植海水稻,可以( D )
(3)造成河流断流,下游绿洲退缩;下游植被枯萎,生物多 样性减少;土壤盐碱化加重;荒漠化面积扩大等。
当堂检测
我国农田垄作历史悠久,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 下图中,左图为华北某乡镇驻地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右图 为农田垄作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农田垄作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B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重要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示作物生长: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总结出一套二十四节气。

这套节气不仅能够提醒人们及时安排农事活动,而且能够警示人们提前做好防灾准备,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季和秋季的开始,对于播种和收割等农事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时,农民朋友们要根据节气提醒,适时播种收割,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在秋季开始时,天气凉爽,雨水充足,适宜进行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收割;而在春季开始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进行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播种。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方面的意义。

比如,惊蛰提醒人们抓紧时机准备春耕,清明节祈求先人原谅,端午节纪念屈原等等。

这些节日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激发人们的生产热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作用逐渐减弱。

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科技手段来安排农事活动,但二十四节气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二十四节气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并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预测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为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农业、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个重要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天气特点和象征意义。

例如,雨水节气意味着降雨的开始,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的降水和雨量。

谷雨节气则是指播种秧苗的时节,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推测作物生长情况和需水情况。

小雪和大雪节气则是指降雪量较小的冬季节气,人们可以据此调整冬季的衣物和食品储备。

通过研究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①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措施 ①城市:没收 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 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 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②农村:1950年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 1952年底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 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
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工业投资的 状况和原因。结合所学回答“一五”计划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 上,工业投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 得出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及“一五”计划的影响。 第(1)问,由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8%,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工业投 资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90%得出“状况”,联系所学得出上述状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讲义

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最新考纲】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知识体系导引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认知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选择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农业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因素。

南方的等亚热带水果;北方的等温带水果;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业利用玻璃温室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条件,并对光照、通风、湿度等条件进行调节适宜发展业和适宜发展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缓坡(小于25°)适宜发展梯田东南亚砖红壤区的人工培育形成的耕作土壤,如黑垆土、土河西走廊的农业;新疆的□10农业(1)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有关。

(2)对农作物品质造成影响的是气温日较差,而不是气温年较差。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的改造或对、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农业区位的选择(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①②③④(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分析下图中,①适合发展小麦种植;②适宜发展花卉种植;③适宜饲养乳牛;④适宜种植果树。

2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整体评价法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或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即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关键因素法①主要因素:某一区域某种农作物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完整、全面地列出。

②主导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即没有这种因素该农业就不可能在该区域分布。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中地理复习新⾼考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讲义练习题附答案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1.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平1-4] 1.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平3-4]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内容)[⼈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知识体系构建][主⼲知识整合]⼀、农业区位的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然因素对农业⽣产的影响⾃然因素在农业⽣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候、⼟壤、⽔源等⾃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产的⽅式、⽔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易误辨析]宁夏⽠农常在⽠地⾥铺上⼀层鹅卵⽯,试分析其作⽤。

提⽰减少蒸发,保持⽔分;增⼤⽓温⽇较差,利于积累有机物,提⾼⽠果品质。

四、农业⽣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例1】(2017·天津⽂综)读图⽂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由优质咖啡加⼯的⽩咖啡深受中国青年喜爱。

这种优质咖啡适宜⽣长在热量充⾜,光照适度,湿度⼤,⼟壤较肥沃的环境,由于易遭受⾍害还需⼈⼯精⼼护理。

怡保地区具备哪些种植优质咖啡的有利区位条件?提取上图中信息并说明。

[尝试⾃解][错因诊断]①不能⽤因果关系的短语作答;②漏学要点,导致失分。

[解题步骤]第⼀步,获取信息:题⼲信息“有利区位条件”;⽂本信息“这种优质咖啡适宜⽣长在热量充⾜,光照适度,湿度⼤,⼟壤较肥沃的环境,易遭受⾍害”;图像信息“怡保地区地处热带⾬林⽓候区”。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袁隆平的农业科学演讲稿(精选24篇)

袁隆平的农业科学演讲稿(精选24篇)

袁隆平的农业科学演讲稿(精选2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袁隆平的农业科学演讲稿(精选24篇)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范文范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本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写作风格。

学案3:第24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学案3:第24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24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整合】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2)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奕;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农业教育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农业教育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农业教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田农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经上运行为基础,将一年分成24个等长的节气。

每一节气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对于农田农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能够帮助人们掌握农业的时令规律。

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时节,如春分、秋分等。

这些时刻标志着天气、温度和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变化,指导着农田的种植和农事的开展。

农田农业教育可以通过教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农业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做到适时开展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二十四节气可以传承中国的农田文化。

中国传统农田农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农业技术,更注重对农耕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授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的农田文化,提高对农田农业的尊重和重视。

另外,二十四节气也能够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田农业教育的内容,也是人们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表现。

每一个节气都有与动植物生长、气候变化等相关的特点。

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解节气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导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另外,二十四节气在农田农业教育中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比如,通过教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授节气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总之,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农田农业教育紧密相关。

通过学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农业季节的变化规律,识别和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

此外,教授节气也有助于传承中国的农耕文化,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农田农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田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24讲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第24讲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第24讲中古时期的亚洲和古代非洲与美洲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理清知识结构基础全通关一、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建立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海贸易繁荣;城市繁多文化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成就突出。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建立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①是最高统治者经济15~16世纪,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南亚笈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②发展为主要宗教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由突厥人在印度建立。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划分行省,以③为国教东亚日本646年开始“④”,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逐渐形成庄园制。

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17世纪,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朝鲜7世纪末,新罗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⑤王朝,仿效中国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制,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拓展延伸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沟通作用: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二、古代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1.古代非洲文明西非西非居民⑥ 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⑦ 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东非4世纪,⑧ 王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地区强国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南非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2.古代美洲文明玛雅文明(中美洲)政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城邦)。

24节气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瓜果纷呈

24节气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瓜果纷呈

24节气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瓜果纷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瓜果纷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农业的发展与24节气密不可分。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根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瓜果的种植与24节气有着紧密的联系。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瓜果生长的开始。

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到来。

在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暖,农民开始进行瓜果的播种和栽培工作。

例如,立春后的“春分”节气,正是种植西瓜、南瓜等瓜果的好时机。

而在雨水节气,农民则开始播种西瓜、黄瓜等夏季瓜果。

夏季是瓜果丰收的季节。

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代表着夏季的高温和湿润,这对于瓜果的生长非常有利。

夏至后,西瓜、南瓜、黄瓜等瓜果进入了丰收期。

此时,农民们会忙碌地采摘、包装和销售瓜果。

夏季的瓜果丰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白露、寒露、霜降等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瓜果的皮变得厚实,肉质更加饱满。

例如,在白露节气,农民开始采摘葫芦、南瓜等瓜果。

而在霜降节气,农民们则会收获丰收的柿子、苹果等秋季瓜果。

这些瓜果不仅可以作为食物,还可以用于制作蜜饯、果酱等。

冬季是瓜果休眠的季节。

立冬、小雪、大雪等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寒冷和干燥。

在这个季节,大部分瓜果已经收获完毕,农民们开始休整土地,准备来年的种植工作。

然而,也有一些瓜果在冬季能够存放得很好,供人们食用。

例如,冬季的柿子、橙子等瓜果,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富含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有益。

除了瓜果的生长与24节气有着紧密的联系外,瓜果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西瓜代表着团圆和幸福,因为它的发音与“和”字相近;而南瓜则象征着丰收和富饶,因为它的形状饱满、颜色鲜艳。

这些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的向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24节气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24节气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24节气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与24节气密不可分。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根据自然变化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农事活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24节气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首先,24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

中国古代农民凭借丰富的农耕经验,通过观察天象、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方式,总结出了24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密切,如立春是春耕备耕的开始,谷雨则是春季播种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节气的观察,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24节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古代农民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

他们通过对节气的观察和把握,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

例如,农民在立夏这一节气之后,开始夏季农事活动,白天的工作时间会相应延长,晚上的休息时间则会相应缩短。

通过这种方式,农民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24节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健康养生的重视。

中国古代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

因此,古代农民在24节气的指导下,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在清明这一节气,人们会到野外踏青,享受春天的美景,同时也会注意饮食清淡,以养护身体。

这种养生观念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对后世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24节气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古代农民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旱灾、水灾、虫灾等。

通过对节气的观察,农民可以提前预判自然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例如,在大寒这一节气,农民会加强对农田的排水工作,以防止农田被冻害。

通过对节气的应用,农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24节气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它不仅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还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盛产小麦和甜菜著称的省区简称是( D ) A.台、粤 B.藏、新 C.云、川 D.黑、吉
4、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A )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5、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A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6、我国最大的油菜籽产区是( A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7、下列是我国甘蔗、柑桔、茶叶重要产地的省区是( A) A.福建省 B.江苏 C.海南 D.河南
草场超载,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3、对策:
• 加强牧区管理,合理养畜。 • 积极建设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场。 • 改良畜禽品种,推广科学养畜。
4、农耕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种植区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成为我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
(三)、林业(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
(人工林)
东南林区
历年高考试题回顾
(2003年,广东、江苏)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的《优势 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图7 所示。
11.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种农作物依次为 ( D ) A.大豆、甘蔗、油菜、棉花 B.棉花、大豆、油菜、甘蔗 C.油菜、甘蔗、棉花、大豆 D.大豆、油菜、棉花、甘蔗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江淮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小组讨论1
1、华北平原为什么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
(1)人口密集 (2)水资源紧缺 (3)三大障碍:旱涝、风沙和盐碱
2、太湖平原已经变为粮食调入区,为什么?
(1)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比重下降
(2)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占据耕地
(2003春季)12.右表是 省 稻谷 小麦 甘 甜 2001年我国a、b两个省区 区 蔗 菜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 a 242.4 1.5 57.5 顷),a、b省区分别是 B A.内蒙古、江苏 b 156.7 42.3 18.2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 (2003年上海)13. 下列关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 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糖料作物基地集中在华南地区 B. 全国性商品棉基地集中在西北内陆 C.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分散在各大农业区 D. 饮料作物--茶叶主要产区在南方丘陵山地
1)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消费市场广阔 2)城市集中,交通便利。 3)水产捕捞,加工技术水平高,人工养殖历史长。
二、中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弱、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2. 农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小。
3、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 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检测
1、我国最大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 B ) A.山东 B.新疆 C.江苏 D.湖北 2、下列省(区)内有两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的是( A) A.江苏、黑龙江 C.山东、四川 B.湖北、湖南 D.江西、安徽
西南林区
(四)、渔业 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
舟山渔场为什么会成为我 国最大渔场?
①大陆架宽而浅,光照充足; ②河流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
③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我国的水产业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优越。海岸线长,大陆架宽广,海洋生 物资源丰富 2)沿海滩涂面积广阔,便于人工养殖。
2、社会经济条件:
准噶尔盆地
特色农业
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宁夏平原 湟水谷地 黄河谷地
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
灌溉农业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绿洲农业: 水源
灌溉农业: 水源
云贵高原
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 地形、热量
坝子农业
坝子农业: 地形、土壤
(二)、畜牧业
1、分布:西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和青藏 高原区(四大牧区)
2、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东产量最多
中国糖料生产分布图
甜菜
中国糖料生产分布图
甘蔗
商品棉基地
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 南疆地区
黄淮平原 江汉平原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花卉、蔬菜、
水果、鱼、禽畜生产。
太湖平原
闽南三角洲地带 珠江三角洲
思考:请分析影响以下特色农业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 绿洲农业
按播种季节分冬小麦和春小麦 玉米:喜温作物,生长期较长。
南方(集中):长江流 域(最大)、珠江三角 洲等华南各省、台湾西 部平原
北方(分散):华北的 河湖洼地、东北一些河 流及山间平原、西北灌 溉区(宁夏平原、河西 走廊)
我国玉米优势产区: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我国小麦Biblioteka 分布春小麦 :长城以北地区
①农业结构调整; ②生态退耕; ③建设占用。
(3)地价、劳动力价格上升
5、经济作物的分布 油菜:喜温 、喜湿
花生: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砂质土壤
甜菜:喜温凉,耐盐碱,耐干旱、生长期短
甘蔗:喜高温 ,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棉花:喜温,喜光,生长期长。
中国油料作物分布
黑龙江 辽宁
南迁北移
黄淮海平原
长江流域
油菜分布范围
华南地区
花生: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的 沙土和丘陵地区
热量差 的地区 海拔高的地区 纬度高的地区
冬小麦:长城以南地区
4、中国商品粮基地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成都平原
太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商品粮基地
• 特别提醒 形象记忆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 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 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旱地 ________
小麦
水田
水稻 ________
花生 、甜菜 棉花、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________ 油菜、 ______
东北:________ 一年一熟 耕作制度 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 两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3、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1)、三大主粮的分布
水稻:喜温、喜湿, 尤其是对于水分的需求量大。 小麦:耐旱、耐寒,适应性强。
2004年北京高考题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 要问题。回答: (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 国耕地不断减少,如2003年耕地净减少253.74万公顷。用地理知 识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8分)
自然原因: ①灾毁耕地。 社会经济原因:
3.农业“新,特,优”产品比较少,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4.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5.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思路(对策)
1、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在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自然条件 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 牧业、林业、水产业。
知识回顾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①地形,②气候,③土壤,④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②劳动力,③机械,④政策, ⑤交通运输,⑥科技等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种植业
畜牧区
1分布:我国的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2、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南北的农业生产差异 项目 耕地类型 主要 粮食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8、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B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9、既是重要的稻米产区,又是我国商品棉基地,正确的 是( ) B A.珠江三角洲 B.江汉平原 C.河套平原 D.辽河平原 10、以下我国商品粮基地中,均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是 (C) A.三江平原、成都平原 B.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D.松嫩平原、鄱阳湖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