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合集下载

第六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第六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救国方案) 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 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近代中国第一
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两者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对立、矛盾的
(六)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 失败的原因:结合学案 三、意义: ⑴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⑵反封建: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 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⑶农民革命: 是农民革命的最高峰,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⑷时代发展: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 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北伐 背景 目的 时间 领导 人 结果
西征
东征 断绝清政府财 源 1856年 秦日纲 石达开 进入全盛时期
清军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推翻清朝统 巩固大本营 治 屏蔽天京 1853年 1853年 林凤祥 赖汉英 李开芳 石达开 失败 胜利
2、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 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巩固政权 (2)目的: (3)内容:见教材小字 →发展封建的小农经济 (4)实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侵 华 史
(1840——1919)
独立
鸦片
战争
第二次鸦 片战争
甲午战 争
八国联 军侵华
帝国主义在华 寻找新代理人
1840

第六讲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六讲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一 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制多坚 度种持、 。分按在 配劳分 方分配 式配关 并为系 存主上 的体,
2
基本特征
3、在宏观调控上,把人 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 起来,使市场在宏观调控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 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 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基尼系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基尼系数比 较大的社会现象
1、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必须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 2、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必须结合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来看待和评价收入 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六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 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 更好地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 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 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 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公共产品得丌到满足;
场 能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优胜劣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材(PPT 31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材(PPT 31页)

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国工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
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海协会名誉会长。
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 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 会原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 长荣毅仁同志。(因病于2005年10月26 日20时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②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 项政策
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④以根本大法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 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下来。
⑤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18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一化三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背景、时间、内容。 2、“一五”计划展开和成果 3、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意义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 1、人大的召开和人大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2、“一五”计划展开和成果(1953-1957) (1)开始时间:1953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
(3)成果: ——建立了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
工业化工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国 工业篇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 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得到进 一步改善。
练习与测评Leabharlann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见课件) (1)“一五”期间,建设上属初步基础和改造
的基础工作有哪些?取得了那些初步的成就?
“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 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 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顺利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旧 中国工业过于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得到改善。

高中历史必修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课件

三. (途径)三大改造的实现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方针: 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 赎买 过程: 初级(统购统销、加工订货) 高级(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概念解释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 家资本主义,资本主 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 某些企业。如官办或 官商合办的银行、铁 路、公用事业,工人 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 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 迫。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 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农业
地主个人所有 土改 农业合 农民个人所有 作化 合作社集体所有
工商业 (官僚资本主义) 没收 政府及大官僚个人所有 国有(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调整 赎买 个人所有 个人所有 国有(国营经济) 手工业 合作化 合作社集体所有 个人所有
检测反馈
7.1950年-1956年,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 D)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D.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 合作经济
4、三大改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 (途径)三大改造的实现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过程: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 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 性质)
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 性质)
概念解释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 党和政府领导、帮助下,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 组织起来,把土地、耕畜、主要生产资料加入农 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初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种形式。初级 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高级社土地和主 要生产资料为合作社集体所有,有更多的公共财 产;社员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 酬”。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罗平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其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在其总纲中,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表述。

《共同纲领》中并没有任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文字,但它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实际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

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

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共同纲领》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以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的制定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内容提要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既有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科学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第六讲ppt(初级阶段) (1)

第六讲ppt(初级阶段) (1)

党的十五大报告如是说: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 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 发达的阶段。” 发达的阶段。”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 是第一次。” 是第一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党的十三大报告, 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 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 党的十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 基本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八个阶段性特征: 段的八个阶段性特征: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 统阐述, 党的十三大。 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 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 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 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 ——邓小平
“至少一百年” 至少一百年”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 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
克服急躁情绪; 树立起理智的信心 ; 埋头苦干。
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
“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 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 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 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 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 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第6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6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3)措施
措施 权力机构 政权 建设 军事措施 司法措施 公职人员 社会 经济 工厂归属 工作时数 内容 公社委员会 ____________是最高权力机构 建立国民自卫军 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
由____________ 民主选举 产生,薪金不得超
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 合作社管理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成功。 (4)国家诞生: 1917年11月 7日,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 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 令》《____________ 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高考总复习· 历史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主题1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史料 均节选自《共产党宣言》 (1)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 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
到。Βιβλιοθήκη 高考总复习· 历史(2)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 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 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3)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
高考总复习· 历史
(4)失败 ①时间:1871年5月下旬。 主观上: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 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②原因 客观上: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 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疯狂进攻。
无产阶级 建立政权的第一 ①巴黎公社是 次伟大尝试。 (5)意义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PPT课件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PPT课件

请回答:
(1)用历史史实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领 土的一部分”。
元唐朝朝:时设,宣文政成院公,主西、藏正金式城归公属主中入央藏政,府增管进辖了。汉 藏清之朝间:的顺友治好帝关册系封;达元赖和朝班时禅,;西雍藏正正设式驻成藏为大元朝 的臣地;方制行定政“区金;奔清巴政瓶府制度册”封;班禅、达赖并设立驻 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5、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
(C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6、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1927--1937年
国共合作初步形 成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正确道路。
1937--- 国共合作抗日取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
1945年
得胜利
兴的转折点。
1946--- 蒋介石败退台湾, 使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
1949年 战争胜利
台。
1949.10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 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改革所有制结构(私有制 公有制)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我国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学习主题 第1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农业
地主个人所有
土改
农业 农民个人所有 合作化
合作社集体所有
请回答:材料三:第一部社会主中义华性民质国的成国立家:根1本91大2法.1.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pt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pt1

条件: 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点: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
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①分散、落后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 ②不能满足工业建设需要

1、“一五计划”的制定(1953年)
基本任务:(1)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
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 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
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想一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讨论:
从材料看,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你认 为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 怎样建立的? 背景:一、二节 经过:第三节
2、“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的表现:
鞍春阳飞貌
成厦三藏桥
受益生活善
劳模功勋高
课堂总结与提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
背景——————经过————————结果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 社 变革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会 主义改造 主 发展生产力 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
经 济 恢 复 政 权 巩 固
召开一届人大,制定 进行政治建设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义 制 度 基 本 建 立
对工商业改造完成后,一位曾被称为“纺织大 王”的资本家说: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 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 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六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第六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军事上:100万国民党残余; (2)政治 上:300万土匪特务; (3)经济上:经济危机; (4) 国际上:封锁。 3.中央的决策:
(1)军事上:大包围、大决战、大歼灭; (2)政治上:军事管制、镇压反革命运动、实 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经济上:国营经济建立、平抑物价的斗争; (4)国际上:抗美援朝。
第六讲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新中国的建立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七届二中全会与进京“赶考”
1.人民民主政权代表人民 黄炎培<<延安归来>>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2.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警告防止腐败 3.进京“赶考去”
二、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1.新中国政权的建立 2.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
三、过渡与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如何认识改造过程中的曲折?
四、பைடு நூலகம்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中共八大的召开 2.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意义

毛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ppt

毛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ppt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 基本上解决,在社会阶级 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 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 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考题: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 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 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 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的建立,不仅再次证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 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 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
12地理科学 第六组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时 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 义新时代。 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 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岛屿外实现 统一的国家。 一个人民备受欺凌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 主、享有民主权力的国家。 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 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
体现在:
1、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使我国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 了根本变化,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已占 绝对优势,社会主 义公有制已成为我 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历史依据:


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 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 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 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 民收入的92.9%。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 资本主义经济则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 经建立起来。

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六讲  社会制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13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变迁
(二)制度改革 1.制度改革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制度改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制 度之所以要不断的改革,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人类需要的不断发展 (2)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生活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 (3)社会制度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
7
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变迁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失调的原因 制度功能失调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制度本身的惰性 2.制度内部结构的混乱 3.人为的因素
8
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变迁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一般包括功能的层次分析和功能的 性质分析两个方面。 (一)功能的层次分析 对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层次分析,主要是区分社会制度的 显功能和潜功能。 社会制度的显功能是指符合制度理念的、与制度目的直 接关联的、能明显表现出现的、并为人们可明确认识到后果 和意义的制度的作用 社会制度的潜功能是指与制度理念、目标无直接关联的、暂 未能明显表现的、并为人们难以明确认识后果的制度作用
10
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变迁
四、制度变迁与制度改革 (一)制度变迁 1. 制度变迁的含义 所谓制度变迁,就是指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11
第六讲 社会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变迁
2.制度变迁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变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产方式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根源 特别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 3)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制度变迁的外部原因 特别是紧急、突发、危险、灾害事件发生引发 4)社会制度的理论、理念的变化----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 5)国家、政府----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第六讲_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白板内容详实:案例值得运用)

第六讲_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白板内容详实:案例值得运用)

④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在位)


1967年11月,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 年的大会上,勃列日 涅夫在报告中 正式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 会主义社会”。 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载明:“苏 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 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 阶段。”
案例引入:跑马乡的故事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宣布 (1958年)11月8日是共 产主义开始之日………(摘 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 事件的回顾》 )
思考:如何评价这一件事?其产生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

1.案例与讨论:一道世纪性的难题 2. 理论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2)前苏联的探索
①列宁时期


明确地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单元:过 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 同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根 据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初级形式的 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
列宁:共产主义是很遥远的事 情
1981.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 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 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 点都是错误的。”
十二大报告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 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上, 赫鲁晓夫断 言:苏联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 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 产主 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正 式提出了“在20年 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社会”的规划。他将这20年分为两个阶 段:1961-1970年的第一个 十年里,实 现苏联的人均工农业产量超过美国; 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里,把美国 远远抛在后面。

第六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六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以上分析可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 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江苏"四小龙"——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 腾飞探秘 改制释放了巨大潜能 善抓机遇找到了经济腾飞的跳板—— 江阴抓住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机遇 常熟抓住了商贸兴市和较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机遇 张家港抓住了企业改制的机遇 昆山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
2,海尔:走出国门创天下 海尔为什么要走出去: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已经没有国内市 场和国际市场的区分,不融入国际市场,就不可能进入信息经济 时代. 海尔走出去的足迹:已经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海外 160 建成的制造基地有30多处 走出去的海尔越长越大 海尔集团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走出去的典型.海尔集团成 功走出去的事例能够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2,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特 区建设的成效充分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与现状 小岗历史:在大包干中成长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小岗的现状: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营理念和农业生产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砍"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小岗昔日辉煌不再的状况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小岗村不如人意的原因是什么?
(四)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是判别一种经济现象是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提供一 个判断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对错的标准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是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社会主义 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不受任何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根据我国的情 况,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从本国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技 术和市场,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各项事 业.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培训演讲稿.ppt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培训演讲稿.ppt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精品文案
2、主要成就:
43221
四工厂,三公路, 二铁路,二油田,一大桥
精品文案
四工厂 长春汽车制造厂 鞍山大型轧钢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三公路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
精品文案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全国领土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巩固政权前提条件恢复经济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工商业4大力恢复生产物质基础准备了条件为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精品文案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精品文案
畅想天地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非常艰巨,为什么 能提前完成?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
决策; • 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
利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③三大改造的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 ④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 ⑤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极大地调动
人民代表大会。 • ②在此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可从
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中国古代史上, 行使最 高权力的是“王”或“皇帝”,无论政事大小, 都由他们裁决; 二是中国近代史上,先是皇帝和 慈禧太后独裁,行使最高权力;清朝灭亡后,则是 总统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三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六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该走怎样的道路,该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作出决策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在经济体制上,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在当时是有主客观原因的。

建国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首先,计划经济是被看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的。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针对这种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自发”运行所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自觉”组织的思想。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生产状况是由社会领导机构根据“估定”的社会需要量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不同地区对某种产品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虚”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的消费需求。

18世纪,法国的巴贝夫对未来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则表述的更加清楚。

他指出:“我们未来的制度将使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因而社会中“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并且论述了社会对劳动投入的有计划调节。

马克思: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

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
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讲人: 中央党校教授 罗平汉
内容提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罗平汉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共同纲领》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共同纲领》规定得比较简略,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文化体制上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的文化产业格局。据1950年3月底的统计,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长沙、西安、重庆等11个大城市,出版及贩卖书店共计1057家。其中自行出版书刊者269家,计公营19家(包含新华书店总分店6家),公私合营6家,私营244家。专营贩卖的书店788家,计公营16家,公私合营7家,私营765家。1950年1月至12月,全国共被版图书7049种,其中私营3681种,占52.3%。全年共有定期刊物295种,其中私营113种,占38.3%。又据1950年3月的统计,全国共有私营报纸58家,私营广播电台34座。建国之初,国营的电影制片厂只有东北、北京、上海三家,而私营电影公司则有十几家,其中有一定制片能力的主要有昆仑、文华、大同、国泰等影业公司。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其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在其总纲中,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表述。《共同纲领》中并没有任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文字,但它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实际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之所以党的领导认为需要一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才能采取社会主义步骤,其着眼点就在于只有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充分条件后,才能考虑过渡的问题。这本来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从1952年开始,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这个设想被提前放弃了。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可以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据薄一波回忆,1952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就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2年9月24日,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这时到1953年上半年,毛泽东一直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这是一个内部掌握而没有向社会公布的时间表,因此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共同纲领》时,有人提出,既然承认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在《共同纲领》就应该把这个前途写出来。经过讨论,最后没有采纳这种意见,理由是“应该经过解释,宣传,特别是实践来证明给全国人民看。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奋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到了1948年秋,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是指日可待,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很快将变成现实。在这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上,中共领导人对何时转入社会主义进行了讨论。刘少奇在发言时提出,不能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毛泽东插话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十五年。”当天为会议做结论时,毛泽东又说:“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会帮助我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在1949年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表示,不要急于追求社会主义化,合作社不可能很快发展,大概要准备十几年功夫。这是党的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入社会主义社会最早提出的具体时间表。
1949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团校第一期毕业典礼上又讲:20年后,我们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看其情况进入社会主义。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访问苏联,期间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说:“从现在起到实行一般民族资本的国有化,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到底需要多久?这要看国际的和国内的各种条件来决定,我们估计或者需要十年到十五年。”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老解放区此前已完成了土改)。土地改革之后,农村经济体制仍基本上是个体农民所有制。这不单体现在生产方式上是农民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对于土地具有所有权,以及附随所有权而产生的土地处置权。《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条亦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即就是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农民依法具有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的处置权,土地的买卖是合法的。
直到1951年,党的领导层还一直坚持需要一二十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后才能转入社会主义的思想。这年年5月,刘少奇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现在就有人讲社会主义,我说这是讲早了,至少是早讲了十年。当然,作为理论和理想,我们做宣传工作还要讲,而作为实践的问题,十年建设之内社会主义是讲不到。十年以后建设得很好,那时我们看情况,就可以提一提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什么时候搞呀?但是还要看实际情况才能答复这个问题。十年以后可能采取某一些相当的社会主义步骤;也可能那时还不能采取这种步骤,还要再等几年。”同年7月,刘少奇在给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做报告时,也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二十年恐怕不要”。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无疑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那么,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呢?毛泽东曾这样说过:“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这段话集中概括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就是说,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且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和意愿,才能实现这种过渡。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成份,1949年至1952年其总量也是显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国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它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则显下降之势。在1951年之前,私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了50%,即1949年63.3%,1950年51.8%,1951年50.1%,而1952年下降到了39%。
所谓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将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其中关键是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营企业,将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集体化改造。这时,毛泽东认为,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已经具备了对其进行改造的条件。
1952年10月,少奇同志率我党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期间,他受毛泽东的委托,于10月20日在莫斯科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所需的时间和能够实现的条件,进行了估算和分析:中国现在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包括手工业),国营企业已占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苏联帮助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工业中国营经济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增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则会缩小到20%以下。十年后,私人工业会缩小到10%以下,国营工业将占90%以上。私人工业在比重上虽将缩小,但它们在绝对数上还会有些发展。因此,这时候多数资本家还会觉得满意,并与政府合作。他们的企业大体都要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成品及银行贷款等,并纳入国家计划之内,而不能独立经营。到那时,将征收资本家的工厂归国家所有。设想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方式是,劝告资本家把工厂献给国家,国家保留资本家浪费的财产,分配能工作的资本家以工作,保障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情形者,国家还可以付给他们一部分代价。
刘少奇还谈到了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民已占40%,而在老解放区这个比例已高达80%,已建立了几千组织较好的以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几个集体农场;富农阶级原本不占重要比重,老解放区的旧式富农已经消灭,虽然新富农近年有所发展但由于采取禁止党员雇工的政策,新富农不会有大的发展,而新解放区虽然保持富农经济,但在农民的斗争中富农经济已受到很大削弱,估计今后也不会有大发展。因此,互助合作运动是今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特征,就是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前的1952年为例,各种所有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占19.1%,合作社经济占1.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0.7%,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占7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