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质结构图



……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是】:D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正确答案是】:A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答案是】:D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正确答案是】:C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正确答案是】:D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答案是】:C12发展的实质是()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确答案是】:D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正确答案是】:C1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辩证法的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C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正确答案是】:D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正确答案是】:A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B1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A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正确答案是】:B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正确答案是】:A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正确答案是】:D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C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是】:B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B.唯意识论的观点C.机械论的观点D.物与物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D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正确答案是】:A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正确答案是】:B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正确答案是】:D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答案是】:D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正确答案是】:C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A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B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正确答案是】:B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正确答案是】:C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正确答案是】:C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正确答案是】:B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正确答案是】:C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正确答案是】:B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正确答案是】:D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正确答案是】:A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答案是】:B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正确答案是】:B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是】:D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正确答案是】:A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正确答案是】:A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正确答案是】:C5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是】:C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答案是】:B60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是】:B6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正确答案是】:C6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A6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答案是】:A65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6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答案是】:B6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答案是】:D6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正确答案是】:C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正确答案是】:D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正确答案是】:B7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正确答案是】:D7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A7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正确答案是】:D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D75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答案是】:C7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正确答案是】:B77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确答案是】:D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正确答案是】:C7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B.持续性C.绝对性D 规律性【正确答案是】:B8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正确答案是】:D8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A8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正确答案是】:A8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正确答案是】:C8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正确答案是】:D8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B.冬去春来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正确答案是】:C8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正确答案是】:D8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B.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答案是】:C8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是】:C8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正确答案是】:C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正确答案是】:B9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B9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C9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正确答案是】:C94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正确答案是】:C9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A96‚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是】:D97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正确答案是】:C9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正确答案是】:B9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正确答案是】:D10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正确答案是】:B101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正确答案是】:C10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103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是】:B104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D.两者是。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键词: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方法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世界观?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

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

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

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列宁
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 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 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 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 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 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 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 此以外,都是鬼话。”
——《反杜林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 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 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 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相互依存
磁铁有南北两极,总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即使将它切断、打碎, 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 存在。
相互贯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过程性 就是“现实的诸环
节的全部综合的 展开
原因和结果
•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 象
• 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 现象
• 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 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 系
现象与本质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
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把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同脚踏实地的 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一方面,发扬敢想敢试敢闯的革命精 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 另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




五行说
相生 相克

人类对物质范畴的长期探索
形 而 上 学 唯 物 主 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自然 科学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 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 属性(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 可入性等)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 属性。
人类对物质范畴的长期探索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 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 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 解决。” ——马克思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发源地。
生产实践
回 归 决 定 影响
社会生活
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 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 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 性,我们名之曰 ‘自觉的 能动性’, 是人之所以区 别于动物的特点。‛
意识的作用
使人的活动具有 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的作用
使人的认识活动 具有主动创造性。
F=GM1M2/R2
想象
意识的作用
从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又是社的产物。 从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哲第一章

马哲第一章
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①理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大厦的理论基石。 ②实践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运动观。
1)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 ② 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 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 A.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地联系,它体 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向和趋势。 B.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渗透、相互贯 通、相辅相成、相互合作等等。 矛盾同一性无论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内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 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 状态。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②关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思维导图】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signed

【思维导图】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signed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的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世界观方法论其一其二辩证法形而上学社会的物质性体现: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物质意识同一性:(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形势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和谐并不是矛盾的绝对同一。

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五十是一切运动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1)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2)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础的实践。

(4)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

生存和活动,是以时间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一,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们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结果;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始基是 “无限者”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永恒燃烧着的“火”
古代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阴阳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 —— 伯阳父
③承认联系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 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 求和实践原则。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①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主要形式有因果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 不相同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 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 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
首先,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 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刺激感应性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葵花向日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老子》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传》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 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的。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决定




体现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公孙龙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内部矛盾与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1)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 的哲学学说 (2)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 的哲学学说 (3)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 的哲学学说
泰山日出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 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以 来,它已经长高了几 百米。
生物进化图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我们的地球正 在以每秒30公里的 速度绕太阳旋转。
(3)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动又相互联系。
①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
( 3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
成了人脑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实践创造了语言
原 始 人 的 社 会 生 活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
现 代 原 狼 始 孩 人
卡 玛 拉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第一,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 重也大 第二,脑细胞的高度分化和严密的脑 组织 第三,人脑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
一 元 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二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 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笛卡尔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世界
物 理 世 界 心 理 世 界 知 识 世 界
波普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世界
金 木 水 火 土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没有发生位移
尚未发生质变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贯通、相互 渗透
③运动和静止互相转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 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联系:都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 或根本观点 ②区别:世界观是自发的、分散的、 不系统的,哲学则是自觉的、系统的理 论形式;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只有通 过学习才能掌握。
3.世界观与方法论
( 1 )方法论:关于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理论。 ( 2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 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 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世界的 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 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银河系
太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 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 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 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A. 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 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 问题。
恩 格 斯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大脑
脑剖面图
大 脑 机 能 定 位
人脑 是意 识的 器官
神经元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
基础 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外部具体刺 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 号,即语言
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灯 泡
食 物
★ 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3)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了解运动 的前提。
②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③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基础。
河外星系
只有承 认事物的相 对静止,才 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行 星


形而上学不变论
董 仲 舒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 变道亦不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 论 化
世界观学与世界观
(1)世界观:世界观是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 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 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主观唯心论:人的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 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 物。
*客观唯心论:物 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 类、超自然的“客观 精神”派生的。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精神第 一性;物质是精神的 产物或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
唯 心 主 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前面有一片梅林, 到那里有梅子吃! 望 梅 止 渴 图
★ 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信号的信号——语言,人接受 语言的刺激也能引起一系列的神经活动
(2)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内 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的形 式是主观的
客观 事物 主观 映像
a b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根据对思维与存在 谁为“第一性”问题的 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 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根据对思维与存在有 无“同一性” 问题的不 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哲学基础知识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A.唯物主义 ①定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 质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
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从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生物刺激 感应性 (2)从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从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生物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阳
岩石风化
从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动物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实践创造了语言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 长或短的过程。
蜗牛爬行1.5毫米
1秒钟之内
马奔跑25米
光波传播30万千米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 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幼儿园
人类进化图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 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2)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
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 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是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 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 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 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运动形式互相转化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退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进 化 方 向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①静止的含义: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 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②静止的表现形式:
培根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 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 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质的共同属性。
(2)唯心主义
义就的意本识凡① 。 是哲识原是是定 唯学第,世认义 心观一坚界为 主点性持的意 ,
② 唯 基 心 本 主 形 义 式 两 种
A. 它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 题 B. 它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 理论焦点 C.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A. 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 的界限,为我们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提供了科学标准。 B. 划清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 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 想武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 可能性。
休谟 康德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概念
①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 的世界观方法论。 ②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 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