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一般用‚多少‛来形容, 是可以传播和积累的; 智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 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感悟和觉醒,一般用‚有 无‛或‚深浅‛来形容,传播和积累对智慧的获 取作用不是很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各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是各 门具体科学 智慧的系统化形成的是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它们分别是怎么理解 物质的?怎样评价它们对物质的理 解,有什么可贵之处,缺陷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在哲学史 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一专题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人类对世界物质性认识的不断 深化
联系之二:哲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 响制约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 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 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 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 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 走上这两步 。” --爱因其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 础之上的。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与丰富提 供新滋养与新论据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朱熹
客观唯心主义
“绝对理念”自 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外 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
黑格尔
慧能(公元638-713)本姓卢,出 身是贫苦的樵夫。青年时曾到湖北黄梅 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因见识超群 而见授衣钵,禀为六祖(初祖即是传说 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慧能 后来到岭南韶州曲江县曹溪山,建宝林 禅寺,终身弘扬“顿悟”心法,学者甚 众。他的说“法”言语,身后被弟子们 汇辑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本土佛 教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到 唐代后期,禅宗已几乎统一了佛教各宗 派,六祖慧能的盛名也千古流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 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 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托勒密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开普勒 行星运动 三大规律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 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 根本原因。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 实践既是 人类所特 有的活动 ,也是社 会生活的 本质特征
1、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2、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4、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辩证法既是世界 观也是方法论。
2、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 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 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 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地点 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
联系是有 条件的。在特 定条件下,石 头与战争就联 系起来。
电影《英雄儿女》片断
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联系的 条件又是多样的、可变的。大致有 以下几种具体的条件: 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 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 (三) 实践是 主观世 界和客 观世界 的分化 与统一 的现实 基础

形 成



接触点
分化: 具有异质 性;发展 不完全同 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概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职问题是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看法。

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皆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或者称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源、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恰恰相反。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史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无限多样的统一,突破了世界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5.物质的相关理论总结: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 哲学的旨趣:探求人类思想的“原点”——支配 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据和最高法则;为人生提供精 神支撑——以生命的意义为“终极关怀”。
back
1.哲学的一般特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 思考:哲学和宗教都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都有 世界观的意义,那么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
康德(I.Kant) 1724—1804
康德从知识的形式入手,把科学命题归结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既有经验内容,能够给人以新知,又具有普遍必然性。 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判断之可能的条件有二:外部客体的作用 和主体先天的能力。前者提供判断的质料,后者提供判断 的形式。主体先天的能力依次表现为三种形式:
方法论
表现一定的世界观
back
(2)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知识的学问
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思维科学
物理、化学、生物… 经济学、法学、历史学… 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
★ 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 ①哲学着眼于世界总体,具体科学着眼于世界某一特
定领域; ②哲学提供普遍性认识,具体科学提供特殊性认识。
▲原子论把物质形态说提升为物质结构说
back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克洛
back
#.不可知论示例——休谟
坚持彻底经验论的原则:人心中的一切思想观念
都来思自想于活感动觉背经后验有,无又精超神不实出体经—验—的心范灵围(;自我)?不 感觉经验背后的原因——物质实体是否存在? 可
世界万物之外有无全能的实体——上帝?
❖ 参考书:1.孙正聿:《哲学概论》(辽宁) 2.罗素(英):《西方哲学史》(商务)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的含义
• • • 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圣经”, 本人并没有用过这个词 安德罗尼科《物理学》与《物理学之后诸卷》 (ta meta ta phusika),去掉冠词,成为 Metaphysics,即第一哲学 汉语《周易.系辞》”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 为之器” 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是哲学的核心部门。
六、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哲学 •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 • 康德主张:外部世界——自在 之物只是感觉的素材,是不可 认识的。自在之物不在空间或 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 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 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 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自 在之物。
康德的代表作
•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真 •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善 • 《判断力批判》(美学)美
笛卡尔哲学:二元论
• 二元论的特点:这说明二元论不可能保 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 位,必然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 二元论在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时,只能 把思维的能动性看作是二者统一的最后 原因,因此,存在和思维只能在思维的 基础上达到统一,如笛卡尔的上帝概念。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了。
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表
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 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发展 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 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辩证法的含义
• 原意是辩论、诡辩,来自古希腊传统的 思维方式 • 所谓辩证法就是将不同的东西综合在一 起的方式。 • 事物因为自身蕴含着差别和矛盾而自我 运动,他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不断展 现自身中潜在的东西
3、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说: “火”是万物的 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运动和静止运动: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得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三者构成了整个世界3、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把物质运动相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向割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摆脱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物质及其运动时客观的,所以作为物质运动存在方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

任何把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从而否定时间和空间的可关心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实践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实践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辛存在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生活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4、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个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时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4、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具体历史过程无论多么长久,它总是有始有终的,是有限的。

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函的物质世界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额对立主要表现在:(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记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少犯错误,取得成功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档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他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