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十)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整理(部编版七年级)
《观沧海》曹操1.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2.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山岛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 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向西。
2. 断肠..: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人在天涯《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1.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刘义庆1.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2. 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3.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4.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委,舍弃。
去,离开。
6. 友人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7. 下车引之:拉,牵拉。
8.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温习。
2.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6.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11.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2017年湖北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7年湖北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2017年武汉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王且何利利:好处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译文:答案:8.B9.C10.D11.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鼗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核舟记》)
策
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诚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殆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道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兵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具
初中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④说,谈论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九下)
11
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九下)
①得到,获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陈涉世家(九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九上)
②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九下)
12
定
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陈涉乃立为王,好为张楚
陈涉世家(九下)
25
还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七上)
①返回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九下)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六上)
②交还,归还
26
会
又以钜鹿之战、……垓下之会为最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八下)
①会合,聚会;盟会,宴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九上)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悲伤,忧伤
60
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核舟记(七上)
①开,打开
某启,昨日蒙教
答司马谏议书(九下)
②陈述
61
强
qiǎng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七上)
①有力,刚强,强悍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公输(八上)
非夫人之物而假焉
黄生借书说(八下)
②竭力,尽力;勉强,硬要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问说(八下)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捕蛇者说(九下)
②冒着
15
方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登泰山记(九下)
中考(7年级-9年级)文言文实词188个高频考点
中考(7年级-9年级)文言文实词188个高频考点音序实词意义A安①安逸,安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身: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B 白①没有功名的: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②白色: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备①具备、具有: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②防备,戒备: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③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④装备,挂着:右备容臭。
(《送东阳马生序》)⑤准备: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奔①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
(《狼》)②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
(《三峡》)本①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②本原:请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鄙①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比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毕①尽、全: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②完成、结束: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蔽①遮蔽,遮盖:隐天蔽日。
(《三峡》)②蒙蔽,所受的蒙蔽: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音序实词意义B 兵①士兵: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②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并①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②都: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③和: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②看轻,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C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错①错杂: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②同“措”,安放: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①zhāo,早晨:有时朝发白帝。
(《三峡》)②朝见:余朝京师。
10个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
10个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安(ān)(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稳的,安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动词。
养生,享受。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本(běn)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3.比(bǐ)(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②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③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②比起。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4.鄙(bǐ)(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目光短浅的.。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5.毕(bì)(1)动词。
完毕,结束。
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用作助词用尽,竭尽全力。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6.敝(bì)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7.兵(bìng)名词。
①士兵,军队。
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病(bìng)(1)名词用作动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发布的信息。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的130个实词解析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13个)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一、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朝天子·咏喇叭》)4.消失,逝去。
三、临1.居高面下,从高处往下看。
文言文常见实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史传类文言文常见重要实词汇编1.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薪。
2.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中举、进士第、及第、中第、落第、登第、登科、状元、解元、乡试、明经、制科。
3. 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召、(驾)幸、诏、敕、御、祚、践祚、膳、奏、表、疏、奏对。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善、得。
5.表责备的:过、责、咎jiù、族、让、谴、刺、折、尤(怨天尤人)、诛。
6.表示追究、探究、追查之意的:按、查、原、穷、迹、查、征、问、追。
7.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诬陷类的词语。
①害、嫉:嫉妒。
②短、毁:说某人的坏话。
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④谮zan、构陷、傅会:谗言;说别人的坏话。
⑤中:zh?nɡ中伤,诬蔑.⑥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
8.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①坐:因犯错而定罪。
②案(按):考察、审问。
③论:判罪。
④当:定罪。
⑤狱:案件。
⑥辜:罪行。
⑦系:拘囚。
9表违背的:牾wǔ、忤wǔ、逆、倍(背)。
10.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jù。
11.表揭发的:弹tán、劾h?、讦ji?、揭。
12.表文书的:诏、诰、策、奏、表、疏、章、檄xí、牒。
13表战胜的:破、克、下、拔、占、取、举。
14.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1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就、之。
16.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17.表告别的:辞、别、谢。
18表暗中的:阴、间、密、潜。
19.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胡。
21.表示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2、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3、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呢”乎、与、欤、哉、焉、耶、邪、为。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着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29自余为戮人;“戮”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四文言虚词举例①、之1结构助词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语气助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②其作副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错误!以作介词“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作连词“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4. 而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5. 乃“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6. 于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7. 为作介词“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焉作助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⑨所所与“以”结合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作介词结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⑩乎作语气助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作介词。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_附带例句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
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三是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文言文阅读。
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
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文学文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诵默写。
文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归类,题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归类等。
一、关于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
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
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最新版】中考语文-常考150个文言实词(含例句解析)
中考语文-常考150个文言实词表1-5、比部兵病乘6-10、持从达当道11-15、得尔伐犯方16、负赋更荀故21、顾观归过好26、号还会惠及31、极计济假间36、简见竭尽进41、居举具俱聚46、速决绝类临51、虑论漫明名56、命难平戚强61、窃请穷求取66、去全任入若71、善少舍涉生76、胜师施实食81、使释市特数86、属说素汤徒91、亡为委务鲜96、向效谢信行101.形兴修徐许106.寻业遗贻夷111.异易诣益阴116.引盈余狱御121.缘远云章知126.止志致质专131.走足卒作坐136.卑鄙布衣138.菲薄其实140.亲戚驱驰142.无论牺牲144.鸿儒白丁146.阡陌交通148.问津绝境150.妻子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的人。
15 方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屠夫正想要走,转身看见堆积草堆的后面有一只狼。
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峨高山的心16 负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②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17 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把唐代和当代的诗文刻在岳阳楼上面。
②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18 更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③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在原地寻找石兽,不是更荒唐吗?④是日更定矣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
中考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
中考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1.爱ài“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ā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ī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bè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通“背”,违背,背叛。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2:文言文常考实词40个
中考文言文常考实词40个1.爱ài“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 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梁惠王上》)2.安ān“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
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安营扎寨(成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 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pī①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bèi“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
表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十)
91.汤(tāng)
(1)名词。
开水,热水。
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
读shāng,形容水势浩大。
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92.通(tōng)
(1)动词。
①接通,贯通,相通。
如: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②通晓,明白。
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③通过。
如:初级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2)形容词。
①畅通,顺利。
如: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②聪明。
如:仲永之通悟(《伤仲永》)
(3)副词。
整个,全部。
如:通计一舟,为人五(《核舟记》)
93.徒(tú)
(1)名词。
部下,下属。
如: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
(2)副词。
①只,仅仅。
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空,白白地。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94.王(wáng)
(1)名词。
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秦以后国家的君王称“皇帝”,“王”成为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②姓。
如: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
③泛指同类中力量最强大,能力最突出者。
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2)动词。
读wàng,称王,统治天下,当帝王。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95.亡(wáng)
动词。
①灭亡,衰亡。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②逃跑,逃亡。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③丢失。
如: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④读wú,同“无”,没有。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96.望(wàng)
(1)名词。
名望,声望。
如: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
①向远处看,眺望。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对着。
如: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97.微(wēi)
(1)动词。
非,如果没有。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副词。
稍微,略微。
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核舟记》)98.闻(wén)
(1)名词。
传闻,消息。
如: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2)动词。
①闻名,扬名。
如: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②听说。
如: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99.息(xī)
动词。
①叹息。
如: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②停止。
如: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之三)100.下(xià)
(1)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向下。
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2)动词。
①下降,落下。
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②攻下。
如: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3)形容词。
下等的。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