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总结

合集下载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吐血总结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值一、细胞增殖1、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事实上,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

2、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

3、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和细胞的核质比。

在有些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细胞中,会出现2个或多个细胞核。

有些原生动物的细胞中有用于收集和排泄废物的伸缩泡。

4、细胞增殖的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5、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3种:有丝分裂形成体细胞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它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6、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无丝分裂1.分裂间期:(复制合成,数不变)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细胞生物学第6章

细胞生物学第6章

① 复合物Ⅰ
NADH脱氢酶( NADH—CoQ还原酶 )

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 硫蛋白,分子量约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
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
NADH→FMN→Fe-S→Q NADH + 5H+M + Q→NAD+ + QH2 + 4H+C
作用: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
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
膜间隙。
cyt c→CuA→heme a→a3- CuB→O2 4还原态cyt c + 8 H+M + O2→4氧化态cyt c + 4H+C + 2H2O
(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

ATP合成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 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
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

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 NADP

Flavin mononucleotide(FMN)&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

铁硫蛋白: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 子结合,通过Fe3+ 、 Fe2+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 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 化学能,并储存在糖类、脂肪 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能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 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高中生物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知识点总结一、细胞增殖的意义二、细胞分裂的方式三、细胞周期四、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二次分裂生殖细胞的增殖方式 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细胞增殖 产生新个体。

多细胞生物: 细胞增殖 产生新细胞,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绝大多数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五、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六、高等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相同点:分裂前 中 24分裂前 中24间期特点:D N A 复制数目加倍,蛋白质合成;染色质数目未变,出现染色单体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③染色体散乱地分布 ④染色体数目未变 中期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②纺锤体消失。

③核膜、核仁重现④记忆妙招: 间期:染色体复制数未加,DNA 加倍单体现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后期: ①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②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间期七、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区别八、染色质: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呈丝状,一条染色质一个DNA染色质数目=着丝点数目 染色质:间期和末期染色体:前期 中期 后期 出现染色单体:间期 DNA 复制在:间期 染色单体消失: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期(即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确定有染色单体:(间期),前期, 中期 有染色单体时:DNA 数=染色单体数 无染色单体时:DNA 数=染色体数细胞分化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细胞膜从细胞的________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部分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细胞壁,将细胞均分为两个子细胞 末期由两组______发出_______形成纺锤体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_______形成纺锤体 前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区别点十、生物体内还存在的能分裂分化的细胞①植物体内分生组织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②动物体内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③受精卵十一、细胞全能性高低的排序1、植物细胞>动物细胞2、受精卵>胚胎细胞>干细胞>卵细胞(精子)>体细胞3、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十二、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第六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

1. 细胞的形态多样性。

细胞的形态多样性是指细胞在形态上的差异,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结构等。

比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2. 细胞的功能多样性。

细胞的功能多样性是指细胞在功能上的差异,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

比如,神经细胞具有传递神经信号的功能,而肌肉细胞则具有收缩运动的功能。

3. 细胞的生物学多样性。

细胞的生物学多样性是指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

比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细胞核的结构上有所不同,真核细胞有真核膜,而原核细胞没有。

二、细胞的统一性。

1. 细胞的化学成分统一性。

细胞的化学成分统一性是指细胞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基本相同,都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

2. 细胞的生理活动统一性。

细胞的生理活动统一性是指细胞进行的基本生理活动是相同的,如新陈代谢、分裂、增殖、分化等。

3. 细胞的遗传物质统一性。

细胞的遗传物质统一性是指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遵循遗传规律。

4. 细胞的代谢活动统一性。

细胞的代谢活动统一性是指细胞进行的代谢活动都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物化学反应。

三、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辅相成,多样性是在统一性基础上的,统一性又体现在多样性中。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总结,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的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生物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

小编准备了高一生物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细胞增殖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

2、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

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与高尔基体的活动有关。

6、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一、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不同;二、末期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

7、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操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结果:在视野中能观察到正方形,排列紧密的分生区细胞,绝大多数的细胞处在间期。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核糖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核糖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内负责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器官,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了解核 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细胞活动和生命过程至关重要。
核糖体的定义和功能
1 定义
核糖体是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机器,位于细 胞质中,由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组 成。
2 功能
核糖体负责将蛋白质合成所需的mRNA模板 与适当的氨基酸相结合,以构建多肽链。
影响生理过程
核糖体在细胞分化、增殖和死亡等生理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核糖体与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力
了解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开发药物和治疗,例如靶向核糖体的抗生素 和抗癌药物的研发。
核糖体的结构和组成成分
结构
核糖体由大亚基和小亚基组成,两者之间有大量 rRNA和蛋白质部分组成的结构。
组成成分
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核糖体RNA(rRNA)和 蛋白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核糖体的结构。
核糖体的合成过程
1
转录
核糖体RNA在细胞核中由DNA转录而来。
2
修饰
核糖体RNA经过修饰,形成成熟的核糖体RNA。
3
组装
成熟的核糖体RNA与蛋白质组装在一起,形成可功能的核糖体。
核糖体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
1 生物学功能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参与生物学过程和调控细胞功能。
2 作用
核糖体通过读取mRNA的编码信息,将其翻译成蛋白质,实现基因表达。
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密切相关
核糖体是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协同作用
核糖体与tRNA、mRNA等分子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蛋白质的合成。
速度决定
核糖体的活性和数量直接影响蛋白质合成的速度和效率。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知识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知识总结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一、细胞通过分裂来增殖: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来繁殖。

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经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来。

③衰老、死亡的细胞需经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1、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过程:①物质的准备阶段;②细胞的分裂阶段。

3、方式:原核细胞:二分裂真核生物: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二、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不同的细胞,细胞周期的时间不相同,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植物形成层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分裂期。

㈠、分裂间期:⑴概念:整个细胞周期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期间细胞完成染色体中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质呈现出长的细丝状。

⑵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关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物质上的准备。

⑶阶段:①G1期(DNA合成前期):RNA和蛋白质迅速合成,细胞体积显著增大,为进入S期准备。

②S期(DNA合成期):DNA的合成。

③G2期(DNA合成后期):RNA和蛋白质大量合成,为进入M期准备。

⑷特点: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也有适度的生长。

㈡、分裂期(M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为分为四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⑴动植物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⑵分裂期现象口诀: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染色质;两现: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第六章能量转换的两个细胞器一、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mitonchodrion,是真核细胞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最终氧化放能的场所,是将有机物质高效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在细胞能量代谢上有独特的重要功能作用。

(一)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其形态、大小和数量等,都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1、形态大小:通常呈棍棒状或长粒状,直径为0.5-1μm,长1.5-3μm。

但在不同类型细胞和不同生理状态下,亦有呈叉状、哑铃状、环状和球状等,最长可达40μm。

形态大小能随细胞内渗透压和pH值的改变而变动。

2、数量:差别较大。

少的仅1个(例如鞭毛藻),多的高达50万个(例如大变形虫)。

一般而言,动物细胞中的比植物细胞多,生理活跃的细胞(例如运动神经元、肌细胞、分泌细胞等)比普通细胞的多,而正常细胞中的比病态的多。

3、分布:一般是不均匀分布的,还会自动位移集中到代谢旺盛部位,就近提供能量。

例:肌细胞的线粒体多位于肌原纤维旁边;肾小管细胞的线粒体集中在细胞基部,靠近微血管;而在有丝分裂时,则有大量线粒体围绕在纺锤体四周。

线粒体的这种定位移动现象与微管协助有关。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由双层(不相连的)单位膜套叠围成,其空间构型分四部分:1.外膜outer membrane,厚6nm,膜上有2-3nm直径的孔道(孔蛋白通道),能可逆性开关,<10KD小分子可穿过。

2、内膜inner membrane,厚6nm,对物质通透性低,例如对H+、ATP和丙酮酸等都需载体蛋白或通透酶协助才能过膜。

内膜向内褶叠形成嵴cristae,扩大了内膜表面积,增加了生理功能。

嵴的形态通常呈板层状和管状,具多变性,嵴数与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呈正相关。

内膜内侧表面附有大量带柄的球状小体,称为基粒(或F0-F1因子、ATP酶复合体)。

3、膜间隙:是内、外膜之间约6-8nm宽的封闭空间(包括嵴内空间)。

4、基质:由内膜密封的内部空间(故称内室),充满可溶性蛋白质等胶状物质,含多种酶、核糖体、环状DNA、RNA 及含磷酸钙的颗粒,具有一定的渗透压和pH值。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

二、胞质溶胶
是存在于质膜内侧的液体溶胶层。 是存在于质膜内侧的液体溶胶层。含高浓 度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粘性, 度的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粘性,分布有较 多的微丝 微管。 微丝、 多的微丝、微管。 功能: 功能: 对维持细胞的极性 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细胞的极性、 对维持细胞的极性、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并可调节膜蛋白的分布和运动。 并可调节膜蛋白的分布和运动。
13
一、闭锁连接( 紧密连接) 闭锁连接( 紧密连接)
似拉链结构,相邻细胞膜紧密相贴,无间隙。多存 拉链结构,相邻细胞膜紧密相贴,无间隙。 在于体内管腔及腺体上皮细胞靠腔面一侧。 在于体内管腔及腺体上皮细胞靠腔面一侧。 细 胞 膜 细胞间隙 蛋白质索 嵴线) (嵴线)
紧密连接可封闭上皮细胞间隙, 紧密连接可封闭上皮细胞间隙,防止可溶性物 质从上皮细胞一侧扩散到另一侧起封闭功能。 质从上皮细胞一侧扩散到另一侧起封闭功能。
3
第一节
细胞外被与胞溶胶质
一、细胞外被(cell coat) 细胞外被(cell 又称糖萼(glycocalyx) (glycocalyx): 又称糖萼(glycocalyx): 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 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 粘多糖物质, 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 际指细胞表面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 价结合的寡糖链 的寡糖链。 价结合的寡糖链。其实质上是质膜结构的组 成部分。 成部分。 功能: 功能: 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 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参与细胞 的物质运输, 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中起重要作用。 的物质运输,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膜 中间纤维 桥粒蛋白
盘状致密斑
细胞间隙 (30nm)
15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ATP合酶的“结合变构模 型
三、线粒体与疾病
1、线粒体病:属母系遗传,如克山病、Leber遗 传性视神经病、肌阵挛性癫痫 2、线粒体与衰老 数目与体积的变化 mtDNA的损伤、缺失 线粒体是细胞内自由基的主要来源 3、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 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有很大差异。 一般形态为香蕉形,或者称为透镜形。宽2-4um, 长5-10um。叶肉细胞含50-200个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叶绿体被膜 双层单位膜,6-8nm,之间为10-20nm的膜间 隙。外膜有孔蛋白,通透性大。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TONMOTIVE FORCE
33
(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的由 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酶促过程。 呼吸链上有三个部位是氧化还原放能与ADP磷酸 化生成ATP偶联的部位。这三个部位有较大的自 由能变化,足以使ADP与无机磷结合形成ATP。 部位Ⅰ在NADH至CoQ之间。部位Ⅱ在细胞色素 b和细胞色素c之间。部位Ⅲ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 间。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内膜通透性低。 内膜上有特殊的转运载体,如磷酸交换载体、二 羧酸交换载体,都属于被动运输。 内膜上有与糖脂、磷脂合成有关的酶类。因此, 叶绿体被膜不仅是叶绿体脂合成的场所,也是整 个植物细胞脂合成的主要场所。
(二)类囊体 1、类囊体的结构 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包围形成的扁平小 囊称为类囊体。 基粒、基粒类囊体、基质类囊体。 一个叶绿体的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 的封闭膜囊。含有丰富的具半乳糖的糖脂。 流动性很大。类囊体膜上的成分有:PSI、 PSII、细胞色素bf、CF0-CF1ATP酶。其分 布不对称。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_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_线粒体与叶绿体
分为光反应 light reaction和暗 反应darkreaction两个过程。
光反应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 定,并转变为糖。
36
1.光合色素( photosynthetic pigment )
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 包括:叶绿素(a、b、c)、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藻胆素(藻
新线粒体来源于线粒体的分裂
正在分裂的线粒体 26
3、线粒体的起源
内共生学说( endosymbiosis hypothesis ):线粒体来源于细 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 演变形成了线粒体。
27
Pathway for the origin of Mit P 298, Fig. 7-42
NADHO2: 3ATP/2e; FADH2 O2: 2ATP/2e
P292, Fig. 7ory
24
三、线粒体的增殖和起源
1.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Mit have their own genetic systems.
Mit are organelles semiautocephaly (半自主细胞器).
P293, Fig. 7-37
T型与ADP和Pi结 合很紧,生成ATP
17
Direct experimentalevidencesupportingthe rotationalcatalysis
F1和旋转实验
P294, Fig. 7-38
给F1亚基接上His, 使之同裱衬Ni复合物 的盖玻片结合,使F1 固定;
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3节-2-溶酶体和微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3节-2-溶酶体和微体
第六章 溶酶体
Chapter 6 Lysosome
溶酶体
一、基 本 特 性 二、溶酶体的存在状态与类型 三、溶酶体的发生 四、溶酶体与疾病 五、溶酶体的功能
基本特性
溶酶体
1955年, C. de Duve: 酸性磷酸酶活性
——溶酶体(lysosome)
溶酶体
单层膜包围 多种酸性水解酶
形态和大小 形态
溶酶体酶的特异性信号为甘露糖6-磷酸(M6P);磷 酸 转 移 酶 有 识别信号:依赖于溶酶体酶三级结构所形成的信号斑(signal patch)
信号肽
信号肽与信号斑的结构图解
信号斑
溶酶体酶的识别机制:
溶酶体
(M6P)
溶酶体水解酶的识别机制
GlcNAc磷酸转移酶的催化UDP-GlcNAc的GlcNAc-P转移到 溶酶体水解酶的甘露糖残基上,形成了具有M6P的溶酶体酶
(a) (b)
过氧化物酶体的电镜图
(a)大鼠肝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电子致密核心为尿酸氧化酶; (b)植物叶肉细胞中具有晶格状核心的过氧化物酶体,常紧邻叶绿体
微体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均含有与蛋白质结合的 黄素辅基,故称为黄素氧化酶。
其反应途径如下:
黄素氧化酶 RH2 + O2 ———— R + H2O2
清除衰老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
溶酶体 清除多余的细胞器
清除暂不需要的酶或某些代谢产物
“细胞内 清洁工”
M M
溶酶体
4. 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清除功能
在蝌蚪变态过程中尾部溶酶体的组织蛋白酶活性与尾长度的关系
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清除功能
溶酶体

吴尔夫管 米勒氏管
胚胎
米勒氏管退化 输精管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一节细胞的增殖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长(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4)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有丝分裂1、过程特点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前期:纺锤体出现;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核膜、核仁消失。

(两现两失)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是观察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两失两现)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4、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意义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 ,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5) 辨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图示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实线)、染色体(虚线)的数量变化(A →B :前期;B →C :前期;C→D :中期;D →E :后期;E →F末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1、实验材料:根尖分生区2、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来。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物学之笔记--第6章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µm。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重量)外膜蛋⽩多为转运蛋⽩,形成跨膜⽔相通道(直径2~3µm),允许分⼦量10kD以下分⼦通过,包括⼩分⼦多肽(氨基酸平均分⼦量128D)2.内膜的内表⾯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分⼦量⼤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附着许多颗粒,数⽬: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结合,基质内⼀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些线粒体蛋⽩质但⼤多数酶和蛋⽩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条重链,⼀条轻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转换
一、基本特征
1.詹纳斯绿Janus Green B
一种活体染色剂,专一用于线粒体的染色。

它可以和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结合,从而出现蓝绿色。

2.结构
1)外膜(outer membrane):线粒体最外层所包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

在组成上,外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各占1/2。

2)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特定的内部空间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
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

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

(基粒分为头
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

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
3)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
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

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4)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核编码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3.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1)线粒体基因的转录
i.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也很少有非翻译区
ii.每个mRNA5ˊ端的起始密码为AUG(或AUA),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
iii.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也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
iv.UAA的终止密码位于mRNA的3ˊ端。

某些情况下,一个碱基U就是mtDNA体系中的终止密码子
v.线粒体与核密码子编码氨基酸三联体密码有差异
2)线粒体DNA的复制
mtDNA的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个是在重链上,称为重链复制起始点(O H),位于环的顶部,顺时针合成;一个是在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 L),位于环L的“8点钟”位置,逆时针合成。

D型复制。

mtDNA复制不受细胞周期影响。

4.线粒体靶序列引导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1)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
线粒体含有4个蛋白质输入的亚区域:
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
膜间隙基质
其中绝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被输入到基质,少数输入到膜间腔以及插入到内膜和外膜上。

2)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保持非折叠状态
3)分子运动产生的动力协助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布朗棘轮模型
4)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5)线粒体蛋白以类似的机制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
二、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1.细胞呼吸
细胞氧化分解物质获取能量的过程,也称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1)生物氧化特点:
温和环境(37C°中性)
酶催化
逐步释放能量
有机酸脱羧生成CO2
有机物脱氢经呼吸链生成H2O
2)
3)以葡萄糖为例,有氧氧化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
i.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
一分子葡萄糖经过十多步反应,生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
氢体NAD+携带,形成2分子NADH+H+。

净生成2分子ATP。

这种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ii.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实现
三羧酸循环中,反应物葡萄糖或者脂肪酸会变成乙酰辅酶A,在循环中分解生成最终产物二氧化碳并脱氢,质子将传递给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黄素腺嘌呤(FAD),使之成为NADH + H+和FADH2。

NADH + H+和FADH2会继续在呼吸链中被氧化成NAD+和FAD,并生成水。

TCA循环消耗了3个H2O,
生成1分子的GTP(可转变为1分子的ATP)、
4对H和2分子CO2
脱下的4对H,其中3对以NAD+为受氢体,另1对以FAD为受氢体。

ATP/ADP及NADH/NAD+比值高时均能降低TAC循环的速度。

iii.氧化磷酸化偶联是能量转换的关键
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这一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它
们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或电子传递呼吸链(electron transport respiratory chain)。

体内两条呼吸链
•N ADH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催化ADP磷酸化而合成ATP实现氧化磷酸化偶联•1分子NADH+H+经过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可以形成3分子ATP;
•1分子FADH2所释放的能量则能够形成2分子ATP
iv.F0F1 ATP合酶
线粒体内膜(包括嵴)上附有许多圆球形基粒。

基粒由头部、柄部和基片3
部分组成。

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
成ATP的关键装置,是由多种多肽构成的复合体,其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复合
体(原理:化学渗透假说——H+穿膜传递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
梯度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即电化学梯度
所包含的能量转换成ATP的化学能)
三、线粒体介导了某些类型的细胞死亡
线粒体是控制细胞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的中心环节之一
细胞死亡前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成活性氧(ROS)当ROS水平较高时,使得线粒体内膜非特异性通透性孔道(MPTP)开放不仅导致跨膜电位崩溃,也使Cyto c外漏
启动caspase的级联活化,最终由caspase-3启动凋亡
四、线粒体与人类学、医学研究
1.mtDNA突变导致疾病
2.mtDNA用于人种起源研究
3.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尚有争论
1)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
2)起源内共生(但仍无定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