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第七章新陈代谢概述与生物能学-PowerPointPr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一般情况下琥珀酸、a-磷酸甘油氧化脱氢生成FADH2作为这 条呼吸链的最初供体。
38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39
电子传递链
40
五、氧化磷酸化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体内 能量的生成就是ADP经磷酸化生成ATP的过 程。能量贮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体内 磷酸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底物磷酸化和氧化 磷酸化。
G =-30.5kJ•MOL-1 G =-33.1kJ•MOL-1
19
ATP的形成与作用
20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O O- P
O-
ATP(三磷酸腺苷)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21
ATP的特殊作用
机械能--运动 化学能--合成 渗透能--分泌吸收 电能--生物电 热能--体温 光能--生物发光
传递电子机理:
+e
Fe3+ -e
Fe2+
+e
Cu2+
Cu+
-e
35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实验依据: 1)根据各种组分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确定顺序,
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加,该值越大,说明越易 构成氧化剂处于呼吸链的末端,越小,说明越 易构成还原剂处于呼吸链的始端。 2)电子亲和力增加的顺序排列; 3)吸收光谱变化,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4)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 5)拆开和重组 6)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根据各组分氧化 还原状态确定顺序
第六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第六章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一、解释名词1.生物氧化: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3.呼吸链4.氧化磷酸化5. P/O比6.末端氧化酶二、是非题:1.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体内的生物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2.生物界NADH呼吸链应用最广。
3.当一个体系的熵值减少到最小时该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4.在生物氧化体系内,电子受体不一定是氧,只要它具有比电子供体较正的E0′时呼吸作用就能进行。
5.各种细胞色素组分,在电子传递体系中都有相同的功能。
6.呼吸链中氧化还原电位跨度最大的一步是在细胞色素aa3-O2之间。
7.呼吸链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血红素辅基Fe原子只形成5个配位键,另一个配位键的功能是与O2结合。
8.解偶联剂的作用是解开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的偶联关系,并不影响ATP的形成。
9.鱼藤酮不阻止苹果酸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H+通过呼吸链生成ATP10.寡霉素对氧消耗的抑制作用可被2,4-二硝基苯酚解除。
11.6—磷酸葡萄糖含有高能磷酸基团,所以它是高能化合物。
12.从低等单细胞生物到最高等的人类,能量的释放、贮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13.ATP虽然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14.ATP在高能化合物中占有特殊地位,它起着共同的中间体的作用。
15.有机物的自由能决定于其本身所含基团的能量,一般是越稳定越不活泼的化学键常具有较高的自由能。
16.磷酸肌酸是ATP高能磷酸基的贮存库,因为磷酸肌酸只能通过这唯一的形式转移其磷酸基团。
三、填空题1.生物体内形成ATP的方式有:⑴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和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谢物在细胞内的生物氧化与在体外燃烧的主要区别是、和。
3.生物氧化主要通过代谢物的反应实现的,H2O是通过形成的。
4.化学反应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与平衡常数有密切的关系,ΔG0′=。
6.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与氧化还原势有密切的关系,ΔG0=。
生物化学 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P ~P ATP
~P
~P
~P
6-磷酸葡萄糖 3-磷酸甘油
二 生物氧化
二、生物氧化
有机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
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通常需要消耗氧,所以又称
O NH C N NH CH3
肌酸磷酸
O
O NH
P O
P O NH2
C NH O N CH3 CH2CH2CH2CHCOOH
磷酸精氨酸
CH2COOH
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
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
硫酯键型
酰基辅酶A
O SCoA
R C
甲硫键型
COO CH CH2 CH2 H3C S
(3) 水的生成方式是代谢物脱下的H与O结合
产生的。 (4) CO2的生成方式是有机酸脱羧产生的。
生物氧化的内容
(1)细胞如何在酶的催化下将有机化合物中的C变 成CO2—CO2如何形成? • 脱羧反应
(2)在酶的作用下细胞怎样利用分子氧将有机化 合物中的H氧化成H2O—H2O如何形成? • 电子传递链 (3)当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时,释放的能量怎 样转化成ATP—能量如何产生? • 底物水平磷酸化 • 氧化磷酸化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生物小分子合成大分子 • •
合成代谢 •
需要能量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
• •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物 质 代 谢
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
新陈代谢与生物氧化讲解
( ΔG是总自由能的变化, ΔH 是总热 能的变化,ΔS是熵的变化)
当Δ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当给体系补充自由能 时,才能推动反应进行(为吸能反应)。 当ΔG<0,体系的反应能自发进行(为放能反应)。 当ΔG=0,表明体系已处于平衡状态。
自由能:
生物体(或恒温恒压)用以作功的 能量。在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 为热能丧失。 熵:混乱度或无序性,是一种无用的能。
CH2CH2COOH 2H
SH 2 NAD
+
FMNH 2 2H CoQ Fe S
FAD Fe*S 复合物 II Cytb - (琥珀酸脱氢酶) 2e
2+ 2C yt-Fe
2e
1 O - 2 2
S
FMN NADH + H 2H Fe S
-
3+ 2C yt-Fe 2e 2H+ 复合物 I (NADH- 泛醌还原酶)
主要作为一类不需氧脱氢酶的的辅酶。有 NAD+和NADP+,大多脱氢酶以NAD +为辅酶。
电子和氢离子一起被接受,还原型CoⅠ 将氢移到NADH脱氢酶(黄素)上。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 表示无机硫
④辅酶Q类
又称泛醌(CoQ),可接受多种脱氢酶脱下的 氢和电子转变为泛醇( CoQH2),处在呼吸 链的中心地位。泛醇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 bc1复合体,H+释出。
⑤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s)
生物化学第五章生物氧化
1、NADH-Q还原酶(复合体Ⅰ)
功能: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CoQ
复合体Ⅰ NADH→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辅基:FMN,铁硫蛋白
→CoQ
2、复合体Ⅱ:琥珀酸- CoQ还原酶
功能: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CoQ
复合体Ⅱ 琥珀酸→ Fe-S1; b560; FAD; Fe-S2 ; Fe-S3 →CoQ
NADH +H+
H
+
H3N
-
-
OOC-CH2-CH2-C-COO
H
苹果酸 脱氢酶
NAD+
O -OOC-CH 2-CH2-C-COO -
谷氨酸-天冬 氨酸转运体
+
H3N
-
-
OOC-CH2-C-COO
H 天冬氨酸
呼吸链
O
+
H3N
-OOC-CH 2-C-COO -
-
-
OOC-CH2-CH2-C-COO
线
谷氨酸
定义式:ΔG=ΔH-TΔS 物理意义:-ΔG=W ΔG<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Δ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2、标准自由能变化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A + B == C + D ΔG′=ΔG°′+ RTlnQc (Qc-浓度商) ΔG°′= - RTlnKeq 例: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 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物质在体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 (CO2、H2O)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生物化学--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二、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1.服从热力学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热力 学第二定律指出,热的传导自高温流向低温。机体内的化 学反应朝着达到其平衡点的方向进行。
2.生化反应最重要的热力学函数是吉布斯自由能G 。自由能
是在恒温、恒压下,一个体系作有用功的能力的度量。用 于判断反应可否自发进行,是放能或耗能反应。 ΔG<0,表示体系自由能减少,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是不 等于说该反应一定发生或以能觉察的速率进行,是放能反 应。 Δ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吸收能量才推动反应进行。 ΔG=0,体系处在平衡状态。
(2)氧化脱羧:在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NADP+ NADPH + H+
HOOCCH2CHOHCOOH
苹果酸
苹果酸酶
CH3CCOOH + CO2 O
三、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代谢物在酶的作用下,将脱下的氢经过氢传递体,传 给氧生成水。
生物氧化体系解决的是有机物脱氢及氢的去路问题, 即解决有机物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特异性的酶催化的反应脱 氢、递氢和递电子,把氢交给氧生成水,并产生ATP的问 题。
一、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代谢途径的研究比较复杂,可从不同水平,主要对中间代 谢进行研究。
新陈代谢途径的阐明凝集了许多科学家的智慧与实验成果。 如1904年德 国化学家Knoop提出的脂肪酸的β氧化学说, 1937年Krebs提出的柠檬酸循环。
1.活体内(in vivo)和活体外(in vitro)实验 2.同位素示踪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3.代谢途径阻断法 4.突变体研究法
二、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3.自由能:生物体(或恒温恒压下)用以作功的能量。在 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为热能丧失。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ATP的形成直接与 一个代谢中间物(例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上的磷酸集团转移相偶联的作用。
34 34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二、P/O比
呼吸过程中无机磷酸(Pi)消耗量和分子氧(
O2)消耗量的比值称为磷氧比。
NADH的P/O比为2.5,ATP是在3个不连续
CoQ是带有聚异戊二烯侧链的苯醌,脂溶性 ,位于膜双脂层中,能在膜脂中自由泳动,是呼 吸链中唯一的非蛋白氧化还原载体。
它在电子传递链中处于中心地位,可接 受各种黄素酶类脱下的氢。
25 25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CoQ的结构和递氢原理
CoQ+2H
CoQH2
26
26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4.复合体Ⅲ
三、机体内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四、电子传递抑制剂
16 16 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一、呼吸链的概念
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
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 系统。
其中的氢以质子形式脱下,电子沿呼吸链转 移到分子氧,形成离子型氧,再与质子结合生成
水。放出的能量则使ADP和磷酸生成ATP。
的部位生成的;
FADH2的P/O比为1.5,ATP是在2个不连续
的部位生成的
35 35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三、偶联的调控
(一)呼吸控制
电子传递与ATP形成在正常细胞内总是相 偶联的,二者缺一不可。
ATP的生成必须以电子传递为前提,而呼吸链 只有生成ATP才能推动电子的传递。
36 36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代谢物M2H
氧化型
H2O
一个或多个传递体
M
还原型
O2
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
(六)生物氧化中能量的产生(线粒体氧化体系)
•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特点 –结构 –功能
• 线粒体呼吸链 –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呼吸链复合物的组成与排列 –呼吸链的抑制剂
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有双层 膜结构,外膜 光滑,内膜折 叠成嵴,伸向 基质。内外膜 之间为膜间腔。
1、呼吸链的组分及其作用
(1)以NAD+ 、 NADP+为辅酶的脱氢酶类
尼克酰胺核苷酸类
NAD+ 、 NADP+
递氢体
(2)黄素蛋白
FMN 、FAD
递氢体
(3)铁硫蛋白
单电子传递体
(4)泛醌(辅酶Q) 递氢体
(5)细胞色素体系
单电子传递体
尼克酰胺核苷酸的作用原理
H
C CONH 2
+ H + e + H+
* 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不同点
生物氧化
体外燃烧
反应条件
温和
(体温、pH近中性)
反应过程 逐步进行的酶促反应
能量释放
逐步进行
(化学能、热能)
CO2生成方式 有机酸脱羧来自H2O需要速率
受体内多种因素调节
剧烈 (高温、高压)
一步完成 瞬间释放
(热能) 碳和氧结合
不需要
(三)、生物氧化的方式
1. 失电子
Fe 2+
N+
HH CONH 2
N
R
R
NAD(P)+ +2H NAD(P)H+H+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H N ~ P
2 氮磷键型,高能键是由氮和磷构 氮磷键型 成,如磷酸肌酸
C NH N CH3 CH2
3 硫酯键 ,高能键是属于硫酯 硫酯键型 键,如脂酰辅酶A
COOH
O R C ~S CoA
常见磷酸化合物标准水解自由能
磷酸化合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3 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肌酸 ATP→ADP + Pi ΔG°′(kJ/mol) -61.92 -49.37 -43.01 -30.54 磷酸化合物 ADP→AMP + Pi AMP→腺苷 + Pi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ΔG°′(kJ/mol) -30.54 -14.22 -20.92 -13.81
通常人们可以把能量分为两种。一种是热能, 通常人们可以把能量分为两种。一种是热能,热能做功只能引起温度和压力的变 化;另一种是自由能可在恒温恒压下做功。自由能公式为: 另一种是自由能可在恒温恒压下做功。自由能公式为:
△G= △H-T△ S = -
---在恒温 △G---在恒温、恒压下,体系发生变化时的自由能变化 ---在恒温、恒压下, --体系焓的变化 --体系的绝对温度 体系的墒变。 △H--体系焓的变化;T--体系的绝对温度; △S-----体系的墒变。 --体系焓的变化; --体系的绝对温度; 体系的墒变
3) 偶联反应自由能变化的可加性及其意义 例 两个相偶联的反应: A-----B+C B-----D A-----C + D G ° = + 5kcal / mol (+20.92 kj / mol) G ° = - 8 kcal / mol (-33.47 kj / mol) G ° = - 3 kcal /mol (- 12,55 kj / mol)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张丽萍
8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1.已知NADH+H+经呼吸链传递遇O2生成水的过程可以用下式表示:NADH + H+ + 1/2O2 H2O + NAD+试计算反应的、。
解答:在呼吸链中各电子对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不同,实质上也就是能级的不同。
自由能的变化可以由反应物与反应产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计算。
氧化还原电位和自由能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计算:代表反应的自由能,n为电子转移数 ,F为Farady常数,值为96.49kJ/V, 为电位差值。
以kJ/mol计。
NADH+H+ + 1/2O2 → NAD+ + H2OG(θ=-2×96.49×[+0.82 -(-0.32)]=-220 kJ/mol2.在呼吸链传递电子的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请指出下列反应中哪些是电子供体,哪些是电子受体,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E-FMN为NADH脱氢酶复合物含铁硫蛋白,辅基为FMN)?(1)NADH+H++E-FMNNAD++E-FMNH2(2)E-FMNH2+2Fe3+E-FMN+2Fe2++2H+(3) 2Fe2++2H++Q2Fe3++QH2解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反应物失去电子,则该物质称为还原剂;如果反应物得到电子, 则该反应物称为氧化剂。
所以得出如下结论:反应电子供体电子受体还原剂氧化剂(1)(2)(3)NADH E-FMN NADH E-FMNE-FMNH2 Fe3+ E-FMNH2 Fe3+Fe2+ Q Fe2+ Q 3.组成原电池的两个半电池,半电池A含有1mol/L的甘油酸-3-磷酸和1mol/L的甘油醛-3-磷酸,而另外的一个半电池B含有1mol/L NAD+和1mol/L NADH。
回答下列问题:(1)哪个半电池中发生的是氧化反应?(2)在半电池B中,哪种物质的浓度逐渐减少?(3)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4)总反应(半电池A+半电池B)的ΔE是多少?解答:氧化还原电位ΔE(θ的数值愈低,即供电子的倾向愈大, 本身易被氧化成为还原剂, 另一种物质则作为氧化剂易得到电子被还原。
兰州理工大学879生物化学A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生物化学A》(Biochemistry A)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79适合专业:生物工程(083600)课程性质和任务:生物化学是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基础学科。
主要任务是研究构成生物体的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基本物质,酶、维生素和激素等催化和调节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新陈代谢中的变化规律、遗传信息流动(即“中心法则”)和调控机理,为生物工程学科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学科基础。
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0.绪论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熟悉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现状和进展。
1.糖类化学掌握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核糖)的结构和性质;熟悉几种重要的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多糖(同多糖和杂多糖)的种类。
2.脂质化学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种类;熟悉磷脂、糖脂、胆固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脂质的提取、分离与分析。
3.蛋白质化学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掌握蛋白质的化学结构(一、二、三、四级结构)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熟悉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和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原理;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蛋白质折叠和结构预测,以及亚基缔合和四级结构的相关知识。
4.核酸化学掌握核酸和核苷酸的理化性质;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了解核酸的发现、研究简史和研究方法。
5.酶化学掌握酶的结构与功能和酶反应动力学机理;熟悉酶的组成、分类、命名、酶活力测定和酶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了解调节酶、同工酶、诱导酶、抗体酶和固定化酶及其应用。
6.维生素化学掌握B族维生素和其相应的活性辅酶;了解常见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
7.激素化学掌握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理;熟悉几类重要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多肽类和固醇类等)的作用;了解植物激素和昆虫激素的种类和功能。
8.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跨膜物质运输的机制;理解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生物膜的组成。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谢总论及生物氧化
12
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8.1.3 高能化合物
生化反应中,在水解时或基团转移反应中可释放出大量自由 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1)生物体中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30~60 kJ.mol-1) 高能磷酸键,键能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
13
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
14
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解:达平衡时
=Keq=19
ΔGθ= - RTlnKeq =-2.3038.314 311 log19
=-7.6kJ.mol-1
未达平衡时
=Qc=0.1
ΔG′=ΔG°′+ RTlnQc (Qc-浓度商)
=-7.6+ 2.3038.314 311 log0.1
=-13.生6k物J化.m学简o明l-1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
枯草杆菌 酒酵母
• 红色面包霉
小球藻
• 玉米
果蝇
• 海胆
爪蟾
•鸽
小鼠
• 大鼠
兔
• 黑猩猩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
3
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8.1 新陈代谢总论
• 常用的材料: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08新陈代
4
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1)in vivo,“在体内”和(in vitro,“在体外”)
在体内:用生物整体进行研究 在体外:用组织切片、匀浆、或提取液作为研究材料进行研究
假设有一个化学反应式:aA + bB = cC + dD
恒温恒压下:ΔG=ΔGθ+ RTlnQc
式中:ΔGθ= - RTlnKeq=--2.303RTlgKeq
Keq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用)
的形成,对底物水平磷酸化没有影响。
第32页,共47页。
思考
➢ 以前有人曾经考虑过使用解偶联剂如 DNP作为减肥药,但不久就放弃使用, 为什么?
➢ 柠檬酸P/O?琥珀酸P/O? ➢ 在鱼藤酮存在的情况下,苹果酸P/O?琥
–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3) 铁硫蛋白类 (4) 辅酶Q(coenzyme Q, CoQ)(泛醌 ubiquinone) (5) 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s)
Cytb,Cytc,Cytc1,Cyta1a3
第19页,共47页。
人体组织最普遍最重要的呼吸链
以NAD+(CoI)或NADP+(CoII)为辅酶的脱氢酶
➢ 例:呼吸作用、生物体的生长、肌肉收 缩、光合作用等。
第3页,共47页。
新陈代谢的过程
➢ 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中间代 谢和代谢产物的排泄等阶段。
➢ 同化作用(anabolism):由外界到自身,小分子合 成大分子,耗能。例如:光合作用
➢ 异化作用(catabolism):由自身到外界,大分子分 解成小分子,释放能量。例如:葡萄糖的乙醇发 酵
呼吸链中传递体排列顺序的依据
➢ 通过每一个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势来确 定
➢ 用分光光度法 ➢ 利用抑制剂来确定
第21页,共47页。
呼吸主链和呼吸支链
➢ 呼吸主链:苹果酸,丙酮酸,柠檬酸等 ➢ 呼吸支链:琥珀酸,脂酰CoA,α-磷酸
甘油
第22页,共47页。
电子传递的抑制剂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 抗霉素A 氰化物、硫化氢、叠氮化物、co等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是脂溶性醌类化合物,而且分 子较小,可在线粒体内膜的磷脂双 分子层的疏水区自由扩散。 功能基团是苯醌,通过醌/酚的 互变传递氢,Q (醌型结构) 很容易 接受2个电子和2个质子,还原成QH2 (还原型);QH2也容易给出2个电 子和2个质子,重新氧化成Q。因此, 它在线粒体呼吸链中作为电子和质 子的传递体。
O ‖ CH3-C~ SCoA + NADH + H+ + CO2
2、β-氧化脱羧
COOH
β α
COOH
HCOH + NADP+
CH2
COOH(苹果酸)
C =O + CO2 +NADPH + H+
CH3(丙酮酸)
§7-2 生物氧化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的发生场所
§7-2 生物氧化
四、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大分子
能量代谢
物 质 代 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 分解代谢小分子 体内物质 环境物质
§7-1新陈代谢总论
五、新陈代谢的特点
1、反应分步进行,顺序性极强; 2、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
3、有灵敏的自动调节和对体内外环境高度适应
性的特点。
§7-1新陈代谢总论
六、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研究材料: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病毒与噬菌体 2.研究方法:体内研究(in vivo):用生物整体研究 体外研究(in vitro):用切片,匀浆等 研究 3.同位素示踪法:如将C14标在乙酸羧基上,同时喂养动 物,如动物呼出CO2中发现C14,说明乙酸 羧基转变CO2. 4.代谢途径阻断:如用酶的抑制剂阻抑中间代谢 的某一环节,推测代谢情况.
生物化学 7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真核细胞,生物氧化多在线粒体内进行,在不含线 粒体的原核细胞中,生物氧化在细胞膜上进行。
(一)生物氧化的特点
1,生物氧化是在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酶促 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pH7和 常温)。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 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 ATP。
生物氧化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多糖,脂,蛋白质等分解为构造单位——单糖、 甘油与脂肪酸、氨基酸,该阶段几乎不释放化学能。
第二阶段:构造单位经糖酵解、脂肪酸β氧化、氨基酸氧化 等各自的降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乙酰CoA等少数几种共同的 中间代谢物,这些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在不同种类物质的代谢间 起着枢纽作用。该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
生物氧化图示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直接脱羧
CH3CCOOH O
丙酮酸脱羧酶 (α-脱羧)
CH3CHO + CO2
丙酮酸羧化酶
HOOCCβH2CαCOOH (Β-脱羧) CH3CCOOH + CO2
O
O
氧化脱羧:在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第三阶段:丙酮酸、乙酰CoA等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 CO2、H2O释放大量的能量。
★在第二、第三阶段中,氧化脱下的电子(H—)经过一个氧 化的电子传递过程(氧化电子传递链)最终传给O2,并生成 ATP,以这种方式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它是 一种很重要的将生物氧化和能量生成相偶连的机制。
• 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1 kJ /mol(5千卡/mol) 以上自由能(G< -21 kJ / mol)的化合物称 为高能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代谢的发生过程 第三节 中间代谢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五节 ATP与其它高能化合物 第六节 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有关概念
和分解作用。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生 一方面,生物体不断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物 质,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转变为自己的组成 命存在的前提。 部分;另一方面,将原有的组成成分经过一系 1. 狭义概念:是指细胞内所发生的酶促反应过 2. 广义概念: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 列生化反应,分解成不能在利用的物质排出体 量交换的全过程。即:生物体内所经历的一切 外,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程,称为中间代谢。这是代谢活动的主体,也 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生命现象是 化学变化。包括消化、吸收、中间代谢及排泄 是代谢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矛盾对立和统一的 等阶段。 基础上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又相互制约。 新陈代谢包括生物体内所发生的一切合成 一、新陈代谢的概念:
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物质代谢: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糖、 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在细胞内发生酶促反 应的途径及调控机理,包含旧分子的分解和新 分子的合成;
(2)能量代谢: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内向生 物能(ATP)转化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生命活 动对能量的利用。
代谢中的能量考虑
细胞需要持续不断的能量供应
2.单体分子初步分解阶段。 细胞都具有特定的分解代谢途径,分别将 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单体分子进行不完全 分解。 如糖的EMP途径、脂肪酸的β-氧化等等。 各种单体分子不管其结构和性质差别多大,经 过第二阶段的有关代谢途径都能巧妙地被降解 成少数几种中间产物,主要是乙酰CoA。 因此,第二阶段起到了殊路同归、把多形 性的底物分子向一体化结构集中的作用,为最 后纳入同一代谢途径进行完全分解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代谢的发生过程
一、分解代谢的一般过程
几乎所有生物都具有分解利用有机物的能 力。有机营养物质(糖、脂、蛋白质)分解代 谢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生物大分子的降解阶段 单体分子初步分解阶段 乙酰基完全分解阶段 氢的燃烧阶段
1.生物大分子的降解阶段。 外源生物大分子通过消化作用降解,内源 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内酶催化降解,分解为其单 体分子,即多糖分解为己糖或戊糖,蛋白质分 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 这些降解反应途径都很短,仅有几种酶催 化,不产生可利用的能量。
2.代谢障碍实验(代谢途径阻断实验)
正常生物体的中间代谢过程中,中间产物 不会过多积累,不容易进行分析研究;若用适 当方法造成代谢障碍,阻断代谢途径,则使中 间产物积累,便于进行分析研究。 阻断代谢途径的方法有:造成微生物营养 缺陷性、使用抗代谢物、专一性抑制剂等。
使用代谢抑制剂确定代谢途径
(1)微生物营养缺陷性(微生物基因突变型) 采取诱变剂使微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 从而造成某种酶缺损,代谢途径中断,缺损 酶前面的中间产物会大量积累,致使细胞中 该种物质含量增高,便于进行分析研究。 应用实例:乳糖的代谢机理。 优点:容易突变;经济;简便等
NADH, NADPH和 ATP
ATP – 通用的能量货币
NADPH – 生物还原剂
葡萄糖 --> NADH --> ATP
葡萄糖 --> NADPH -->生物合成
2.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1)合成代谢:活细胞从外环境中取得原料合 成自身的结构物质、贮存物质、生理活性物质 及各种次生物质的过程是合成代谢,也叫生物 合成。是需要供应能量的过程。 (2)分解代谢有机物质在细胞内发生分解的作 用过程。分解过程中的许多中间产物可供作生 物合成的原料。伴随分解代谢释放出化学能并 转化为细胞能够利用的生物能(ATP)。
(3)需氧与厌氧: 不同生物对分子氧的依赖关系也有很大区 别,据此可分为需氧生物、厌氧生物和兼性生 物。 厌氧生物是在无分子氧的环境中生活的, 需氧生物是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维持代谢 兼性生物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 以无机物或有机物为电子受体,不能用 O2 作 的生物。其代谢活动需要以分子氧( O2 )作 有氧时利用氧,无氧时能利用某些氧化型有机 为电子受体,而且分子氧(O2)对绝对厌氧 为有机物氧化反应的电子受体。 物作为电子受体。 生物会有毒害作用。
3.乙酰基完全分解阶段。
三羧酸循环途径是各种营养物质分解所生
成的乙酰基集中燃烧的公共途径。
经过三羧酸循环,乙酰基完全分解,碳原
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并有少量能量释放,生成
ATP。
大量的化学能以氢原子对2H(2H+ +2e)
的形式转入还原型辅酶分子。还原型辅酶再将 氢原子对送入呼吸链进行氧化放能。
4.氢的燃烧阶段。这是有机物氧化分 解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电子传 递过程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在线粒体 内膜上由多种色素蛋白组成的呼吸链 是使第二、三阶段生成的氢原子对 (2H + +2e)完全氧化的组织体系, 也是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的主要部位。
(一)活体内实验和活体外实验
1.活体内实验(整体实验)
用整体生物材料或高等动物离体器官或微 生物细胞群体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 内实验。
实验结果代表生物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整 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 典型例子: 1904 年,德国化学家 Knoop提 出的脂肪酸β-氧化学说。
2.活体外实验 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组织匀 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及细胞抽提物 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外实验表示。 典型例子: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 磷酸化等。
(二)代谢途径的探讨方法
探讨物质代谢途径的常用方法有:代谢 平衡实验、代谢障碍实验、代谢物质标记追 踪实验、特征性酶鉴定实验、核磁共振波实 验等。 其中最有效的是代谢物质标记追踪实验 和核磁共振实验。
1.代谢平衡实验
通过活体内实验研究代谢物摄入和产出 糖类物质R.Q为1,脂肪R.Q为0.7,蛋白 排出的平衡关系,可以了解对代谢物的利用能 质 R.Q 为 0 . 8 。 人体正 常代谢 时 , R.Q 介 于 力及产物生成情况。 0.85-0.95之间,说明三大营养物质同时发生 例如测定“呼吸商”(R.Q.)可以判断体 了氧化分解。 内能量利用情况。 饥饿状态下: R.Q? /耗O2量(升) R.Q.=产CO2量(升) 糖尿病人:R.Q? 问题:若测得生物材料的 R.Q 接近 1,则表明 能量主要来自于何类物质分解?
第三节 中间代谢的实验研究方法
同位素示踪: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有放 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两类,前者 包括14C、32P、35S和3H等,后者有18O 和15N等。 代谢抑制剂的使用 代谢遗传缺陷型突变体的使用 基因操作和生物信息学
中间代谢的研究内容很多,研究目的不 同,所用的生物材料和实验方法也不相同。 为探讨代谢途径及其调节机理,动物、植物、 微生物材料都可以作为实验对象。 根据实验材料的水平,常将实验分为活体 内实验和活体外实验。
E4
D
5
E
PHale Waihona Puke S:代谢底物,P:产物,E:酶。 从S到P之间的一系列过渡产物称为中间产 物。底物、中间产物、终产物统称为代谢物。 不同代谢途径所具有的相同的中间产物称为公 共中间产物。 通过公共中间产物可实现途径间的互相联 系,调节代谢物质的流向,维持细胞中各种物 质的代谢平衡。
4.生物的营养类型
代谢途径的分室化
代谢途径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 糖酵解、脂肪酸合成、磷酸戊糖途径、 DNA复制、转录、转录后加工 发生区域 线粒体 细胞液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 脂和胆固醇的合成 翻译后加工(糖基化)
尿素循环
粗面内质网 光面内质网 高尔基体
肝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液
新陈代谢图解
合成代谢 新 陈 代 谢
(同化作用)
小分子 大分子 需要能量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能 量 代 谢
物 质 代 谢
大分子 小分子
细胞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网络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代谢的三种途径
酶的三种组织方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反应条件温和 高度调控 每一个代谢途径都是不可逆的 一个代谢途径至少存在1个限速步骤 各种生物在基本的代谢途径上是高度保守的 代谢途径在细胞内特别在真核细胞是高度分 室化的 不同的生物使用不同的途径获取能量和碳源
(2)光能与化能: 生物体能够利用的能源主要有光能和化学 能。根据不同生物对能源的要求,可分为光能 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光能营养型是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光合磷 酸化作用合成ATP;化能营养型是利用现成有 机物或无机物,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合成ATP。
生物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碳源 能源 电子 生物 四种营养类型中,光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 供体 举例 自 光能自养 光 H2O等 植物 型占绝大多数。另两种营养类型相对较少。 CO2 养 还有些高等生物的所有细胞并非都属于同 化能自养 型 CO2 无机物 H2、S 氢细 氧化 菌 一营养类型。例如,高等植物叶子是光能自养, 异 光能异养 有机 光 有机 藻类 而根部则为化能异养型。叶绿细胞在日光中为 养 物 物 型 光能自养型,在黑暗中又为化能异养型。 化能异养 有机 有机物 有机 动物 物 氧化 物
分类 C源 CO2 能源 光 电子供体 实例
光能自 养生物
HO2, H2S, S 或其它无机物
无机化合物如 H2, H2S, NH4+ Fe2+ 有机物 (葡萄糖) 有机物 (葡萄糖)
绿色植物、藻类、 蓝细菌、光合细菌
化能自 养生物
CO2
氧化还原反应
固氮菌、氢细菌、 硫细菌和铁细菌
光能异 养生物 化能异 养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