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经济结构

合集下载

第四章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城市的土地效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城 市总产出/城市土地总面积 城市土地面积可以是:建成区面积、市区面 积、地区面积。 比较城市间的土地产出效率,对指导节约用 地、合理用地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②决定城市的第二层次因素是生产要素及其 他各种因素的结合状况。
再次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 Y = f (K,L,A) Y----产出 K----资金 L----劳动力 A----技术水平 类比我们也可以得到城市经济综合效益与城
2)规模效益的社会积极意义 规模效益是体出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效益, 实现规模效益具有社会积极意义。 产品规模----企业规模----城市规模----地区 规模 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各种国际性、区域性经济 贸易联合体的出现说明人类追求联合合作 以实现规模效益是理性行为。
3)规模效益局限性 ①城市规模效益的实现不是生产要素的刻意 堆积而是建立在有机联系基础上产生的系 统功能。 ②规模的堆积有一个最佳效益点,超过最佳 效益点的规模增加将导致平均成本的上升。
2、广东清远儿童血铅超标事件。2010年1月1日,广东清 远市政府通报了当地儿童血铅事件调查结果。调查初步查 明,造成清远市龙塘镇银源工业区部分儿童血铅超标的主 要因素是,附近则良公司废气和废水的无组织排放。 3、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2009年8月,陕西凤翔县铅锌冶炼 企业——陕西东岭冶炼公司的铅排放致使周围两个村庄 731名儿童中的615人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 重度铅中毒。
市土地、人口、资金的分析模型: 城市经济综合效益=F(资金、人口、土地) 同样 城市经济综合效益=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同理 城市综合效益=H(技术、结构、规模、制度、 区位-----)
2、城市空间结构效益 (1)城市空间结构效益的形式 -----经济社会空间存在形式。 包括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郊区农 业这些生产性部门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 而且包括文教、卫生、服务、行政等非生 产性部门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以

城市经济学-4

城市经济学-4
门槛成本是为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规模扩大会对城 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与其相适应,于是,必须要 投入巨额资金以跨越城市规模扩大这个门槛。 迁移成本指城市人口和企业为避免因规模大而造成的城市 病的困扰所引起的大城市中心迁向城市边缘迁移所支付的成 本。其中包括迁移和安置费等。规模越大,迁移成本越高。 重建或改造称本是在城市规模收缩的情况下,政府为吸引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新聚集对旧城进行重建或改造而支付的 成本。
(二)城市经济功能发展规律 主要经济功能沿产业链延伸,并刺激相关功能的发展。产 业的前向、后向、侧向关联。 创新功能将主导城市经济功能的走向,并促进其升级换代。 创新功能是城市经济功能转换的推进器。在创新功能的作用 下,城市经济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问题是:具 备创新功能的城市不一定就能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因何 在? 城市主辅经济功能更讲求时空配合和互动,并增强整体的 能效。主要功能的长期性,辅助功能的阶段性与变化性,实 际操作中如何协调?
城市经济功能包括如下: 集散功能: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 散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 生产中心功能:为各不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功能。其主 要载体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的不断高加工度化,以及传统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服务功能:为国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 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物流、信息 创新功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的趋势在各经济 领域实行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功能是城市是否充满活力的 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
(一)形成机制 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经济功能的 形成是市场诱导、产业聚集、要素扩散的复杂过程。由于城 市主要经济功能是由基础部门完成的,比较成本利益、生产 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等的综合考虑对其影响较大。 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改变着原有的城市经 济功能。信息、金融中心强化。同时,城市经济中心功能的 作用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城市经济学 第4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城市经济学 第4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3.城市
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 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 济,其正外部 效应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产生原因:(1)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2) 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3)商品交易的规模经 济;(4)共享劳动力市场;(5)信息分享。
(二)城市规模经济成本
首位度要一般大于 2 比较好
(2)首位度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即第一大城市与第二 大城市人口等规模指标的比值。
首位度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 大城市地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这个国 家或地区城市规模分布脱离“正态”分布程 度的指标。 首位分布的形成原因(经济、政治、 文化、国际关系等因素)
(三)中国现状:
12187 7399 5155 26041 312 434 456
1289 572 2429 667 86 104 187
10.58 7.73 47.12 2.52 27.56 23.96 41.01
793.3 815.56 2174,86 394.5 545.78 743.13 374.59
937.46 1062.78 2539.57 586.01 3400 3355.76 2729.57
三、城市适度规模
(一)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1.居民个人 :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 便利两个方面。 工资大体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上升的 R.S.戈尔德法尔和A.M.耶齐以美国的有关数据为基础的研究 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城市规模的一 种函数,工资大体上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以递减率上升 的. 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是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长的。
1.位序-规模分布 (1)所谓位序-规模分布,指城市体系中,大中 小城市均有,城市数目随城市规模大小而 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反之,城 市规模越小,城市数目越多。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2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是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威廉·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4 库茨涅兹法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5 霍夫曼定理:该定理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年提出的。

他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该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6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7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第四章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二】城市规模经济
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居民货币收入可以用工资水平来表示。 假设城市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
可以得出城市工资的估计方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规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二】城市规模经济
其次,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有大量证 据证实,生产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事业都是如此。例如,斯维考特曾经发现, 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联系的似乎是劳动生产率增长6%;而市场容量无疑是与城市规模正相关的。 市场容量越大,厂商的生产就可以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并且市场容量越大,劳动队伍以及这种队伍所擅 长的技能范围越广泛,可以迅速获得的服务与物资等的范围也越广阔。所有这些因素,都趋向于增加厂 商的利益。
图4-5 “城市病”的表现形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规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成长与规模边界
【三】城市蔓延与城市增长边界
(一)城市蔓延的表现
城市蔓延(urban sprawl)是指在城市核心区以外的一种低密度、蛙跳式的空间发展模式。
实际上,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是互为促进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四章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类型

第四章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类型

四、适度城市规模
• 衡量的基本思路: 规模效益>规模成本。 • 一个相对概念: 不同性质的城市 ; 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 ; 表现为一个幅度或范围。
适度城市规模的具体标准
• 宏观上满足全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微观上满足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 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的公共服务> 税收负担。 • 居民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 • 能建设和有效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 能维护生态平衡。
2, 城市规模分布: • 大、中、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比重。 • 首位城市规模与次位城市规模的差距。 • 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 • 德国:中等城市为主体;日本、发展中 国家:发展少数大城市。 • 影响的因素:地域的大小、经济发展水 平。
二、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 ,自然资源和能源。 • 生产、源自活用水。 • 土地(周边风景胜地、高产农田、文物 古迹、高山河流等限制)。 • 上海市区的扩张有特殊条件。
一 、国外城市分类法
2 ,哈里斯分类法: 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对经济职能细分,定量分析。 • 依据:工业和商业部门的就业资料 户籍统计中的职业数据(补充) • 取样:人口超过一万的605个美国城市。
哈里斯分类法
• 方法: 将城市的职能分为九类。 计算每一职能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数的比重。 605个城市比较。 • 将城市分为:加工工业、制造业、综合 型、零售业、批发业、运输业、游览疗 养业、大学城、矿业城、行政城。
二、 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分类标准的多元和选择)
3 ,按地理位置分(地理学、经济学研究) 沿海城市 内地城市 边境城市 4, 按经济发展的程度:东南、中部、西 部 5, 按行政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 级市、县级市等。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
(三)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 福格特《生存之路》(1948年) • 埃利希 《人口爆炸》(1968年) • 泰勒 《世界末日》(1970年) • 米多斯《增长的极限》(1971年):“零增长” • 布朗《粮食危机》(1996)
由于人口增长过速而造成了所谓的“粮食危 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使发展中 国家陷于贫穷和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于自拔, 而且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数值 各大洲不同海拔人口占全洲人口比重
如果地球人口降到100人, 你将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三、人口迁移类型
人口迁移根据迁移目的与动机的不同、性质不 同、迁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 根据社会组织情况不同可以分为——自发性迁移与 计划性迁移; • 根据移民迁往居住区定居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临 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 • 根据迁移空间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型和区域间流 动型 • 区域间流动型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 • 国际移民又可以分为——永久性国际移民和非永久 性国际移民。
四、人口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
1、人口增殖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 失业、贫困是“人口法则” 的必然结果,并且 是限制人口过度增长所必需的。
2、实行“救贫法” 反而会使贫穷人口得以继续 增加,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
3、“人口法则”使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平等来解 决失业和贫困得主张必然趋于失败。
4、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 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 的。
办法:战争与灾难的“积极的抑制”与晚婚、节 婚的“道德的抑制”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
• 贫困与失业是人口增殖的速度超过了资本增长速度 的必然结果 。

经济学原理知识:城市经济——城市的特征与市场发展的依赖等因素

经济学原理知识:城市经济——城市的特征与市场发展的依赖等因素

经济学原理知识:城市经济——城市的特征与市场发展的依赖等因素城市经济是指城市内的经济活动,包括城市内的生产、流通、消费、投资等各类经济活动,以及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

与农村经济相比,城市经济的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更为重要。

本文就城市经济的特征、市场发展的依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1.城市经济规模大城市经济的规模通常要比农村经济大,因为城市具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交通、更多的商业和服务设施等。

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也直接带动了城市的人口、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2.城市经济结构复杂城市经济包括工业、建筑、服务业、文化娱乐等多个产业领域,职业就业类型多样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城市经济结构,这些产业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互为支撑和推动。

3.城市经济创造力强城市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经验、创造文化以及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推进了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4.城市经济运行周期短城市经济的周期性比较短,尤其对于快节奏的现代城市而言。

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的不稳定性导致了经济的不断周期性的波动,这一点必须充分考虑,精心管理,进行多方面的防范和调整。

二、市场发展的依赖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往往比其他地区快,因此,市场化进程也随之提高,这与城市经济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

1.人口规模大城市往往充满着人群,产生更多的需求和消费,经济市场也随之发展。

城市的日常生活所需,如食品、衣着、住所、交通等都需要市场的支持,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所产生的需求更多更广泛。

2.雇佣制创造就业城市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在其中,雇佣制度的创造就业岗位远比其他模式多,这也促进了市场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加速。

3.推进创新发展城市发展和创新的本质联系,市场的发展也有助于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市场新的需求以及产业发展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作为生活的主要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和社会不平等等。

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会和潜力,但也加强了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等现象。

投资、创业和创新成为提升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削弱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因此,建立一个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次,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的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例如,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功能。

此外,改善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也需要关注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

城市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社会隔离,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

因此,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政策的改革,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生活水平。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推动社会创新和社区发展,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确保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设施配套。

城市功能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

城市功能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

城市功能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城市涵盖了人们的居住、工作、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

然而,城市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转型。

城市功能转型是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首先,城市功能转型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传统的工业和制造业是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已经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如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为城市功能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以纽约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

因此,城市要实现功能转型,必须积极引导和培育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城市功能转型还需要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传统城市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工业区或商业中心作为核心,而现代城市则倾向于打破传统布局,实现全方位、多中心的发展。

通过建设多个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科技园区、文化艺术区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人才,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城市功能转型需要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此外,城市功能转型还涉及到城市的形态和环境的改善,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城市的形态和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应该积极营造宜居的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文化设施、教育机构等,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同时,城市还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市以其绿色交通和环保意识著称,大力推行自行车交通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世界上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分析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分析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分析欧洲城市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不断加速。

这些城市对于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一下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运行情况。

一、城市的社会结构1.统治阶层中世纪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包含了很多的阶层,其中最高的阶层便是统治阶层。

统治阶层由当地的贵族和领主组成。

城市的统治阶层在中世纪时期常常是新兴的、但占有较大财富的上流阶层。

他们通常会采取很多能够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政策措施。

2.商人阶层商人阶层是中世纪城市结构中比较重要的一层,尤其是在一些贸易比较发达的城市中。

商人阶层在城市社会中地位日益增强。

商人们常常购买贸易权利、拥有股份,并积极参与城市事务。

商人阶层一般是占有中下层财富的人群。

3.手工艺人阶层手工艺人阶层包括制造掌握一定技艺的手工艺人汇集而成的群体。

他们往往拥有熟练的技艺和技术,以及各种经验和技巧。

在中世纪城市结构中,手工艺人阶层拥有着很强的生产力。

尽管经济影响力并不是最大的,但这群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

二、城市的经济结构1.贸易贸易是中世纪城市的经济支柱,这是中世纪城市的经济主力军,也是中世纪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城市的贸易可以分为城内贸易和城外贸易,分别指城市内部交往和城市和外界交往。

城市内部贸易主要是基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工商生产的出售。

而城市和外界的贸易则是通过城市周边的贸易路线开展的。

2.手工业手工业是中世纪城市的另一大经济支柱。

手工业由很多手工艺人组成,这些人负责生产各种商品来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

厨师、裁缝、鞋匠、木匠等各种手工艺人组织成为了中世纪城市中重要的支柱之一。

3.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城市重视交通建设,铺设街道和修建桥梁以便于商业贸易的开展。

同时,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还要进行城市垃圾清理、城市围墙的建设等工作。

第四章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节城市规模效益 1、规模效益概述 规模效益实质是一种规模比较优势,即经济 实体规模之间进行比较时,总是较大的效 益高于较小的。 规模效益具有的重要性质: 1)规模效益的溢出效益 规模效益是一种资本溢出效益。
通过两种方式实现资本溢出效益: ①追加资本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效益增加; ②不增加投资,只改变原有规模结构时也会 产生资本效益增益。 如:企业的并购。
09年3月桂林 市穿山桥爆破: 原因是原桥面 机动车道宽仅 为12米,成为 漓江路的交通 瓶颈,新穿山 桥将于年内建 成,桥宽46米, 为双向六车道, 工程总投资约 为1.08亿元。
天津美泽大厦定向爆破
爆破前
爆破中
原因:15层的美泽大厦位于五经路隧道施 工段。正在紧张施工的五经路隧道工程, 是天津站改造的配套项目,该隧道是施工 的最后一段,大约80米的路程被美泽大厦 阻挡。为支持天津站周边道路的建设,美 泽大厦必须拆除。
3、城市区位效益 区位效益和比较效益主要用来研究城市之间 的经济关系:分工关系和协作关系。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工资水平、产品生产成 本、产品运输费用、市场价格、销售量、 消费者偏好、地区产业的配套能力。 如:珠江三角洲,虽然商务成本偏高,但是
因为当地具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它仍然 是企业投资办厂的上上之选。可以说它的 区位优势是很明显的。
(2)城市经济综合效益的计算与分析 1)货币化的成本——效益计算与分析 对城市的产出和投入的数值做分析对比,当 然投入要有好的产出那么城市的综合效益 是比较好的。 2)城市经济效益的要素——贡献度的分析 ①决定城市经济效益的第一层次因素是生产 要素的效率;
a.城市中人的生产效率 城市从业人员的生产率=城市总产出/城市从 业人员总数 城市人均产出=城市总产出/城市居民人口数 城市政府生产率=城市总产出/城市政府公务 人员数 b.土地要素的生产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最 高时的规模,对现有的城市居 民是最理想的规摸。但这时 MB>MC,城市人口仍要增加。 P3—城市所得到的总的 纯效益最高时的规模,这时 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 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 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 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 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
人口规模效益 消费者规模效益
城市经济效益 规模构成
土地规模效益
表现为 企业规模效益
资产规模效益
综合规模效益 市场规模效益
2、城市经济规模成本
人口规模成本 外在成本
城市经济规模成本 构成
土地规模成本
表现为
门槛成本
资产规模成本
迁移成本
市场规模成本
重治或改造成本
第二节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一、中心地理论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3系列
(二)中心地等级
1、中心地依据提供商品档次、服务范围可分出
高级中心地——具有高级中心地的职能 中级——过渡性 低级——具有低级中心地的职能、服务范围小 2、中心地的等级系统(阶层性)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地分布,一般在一个高级中 心地周围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
Pr
P11 P Rq
三、位序—规模法则(Pank-Size Rule)
1949年捷夫(G.K.Zipf)综合杰弗逊和奥尔巴克关于规模分布的模式, 提出了著名的“位序—规模法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P r
P 1 R
其中:Pr:第r组城市的人口;R:人口为Pr的城市等级序数 捷夫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此后,艾奇逊(J.Aitchison)等人提出 了修正模式:
P r
其中:q为参数
P 1 Rq
四、城市金字塔 是一种图表形式分析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 方法。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中有许多大小不 等的城市,可以按照城市规模大小划分不 同的等级。规模大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 少;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多。 城市金字塔:将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 按从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用条形图表示出 来。
第四章 城市经济规模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经济规模理论、城市 规模等级分布以及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成 本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经济 规模进行实证。
第一节 城市经济规模理论
一、城市经济规模的内涵 城市经济规模理论是对其内涵、程度、等级分布 等所作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 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 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注意:这里还强调了城市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 经济当量三大内容。为什么?(上海全市面积 6340.5平方公里,北京总面积16807.8平方公里 )
经济强县 中等发展县 欠发达县 县(市)综合得分 人均GDP 县(市)综合得分 人均GDP 县(市) 综合得分 人均 GDP 义乌市 80.02 43797 长兴县 57.66 21960 青田县 43.68 10374 萧山区 79.82 50301 瑞安市 55.56 21408 三门县 34.63 12059 余杭区 78.77 35671 奉化市 55.14 26054 磐安县 34.6 12119 鄞州区 78.74 44519 乐清市 52.44 22315 江山市 34.13 12738 慈溪市 73.58 37065 海盐县 51.22 39523 天台县 33.59 11208 绍兴县 70.05 54946 温岭市 49.79 26543 淳安县 33.56 13740 余姚市 69.35 36101 临安市 49.67 25978 永嘉县 33.15 13373 诸暨市 62.09 30766 玉环县 48.58 37466 龙游县 32.54 12535 平湖市 61.76 35252 嵊泗县 47.51 41652 常山县 31.35 10755 永康市 59.65 28620 宁海县 46.82 22227 苍南县 29.32 11060 嘉善县 59.56 33894 象山县 45.91 25952 遂昌县 29.23 12462 富阳市 58.03 31944 桐庐县 45.89 26170 洞头县 28.64 15720 桐乡市 55.00 29687 武义县 45.34 17796 云和县 26.82 14772 德清县 54.27 27990 浦江县 44.33 17571 平阳县 26.34 12475 上虞市 53.82 29607 建德市 43.11 19470 兰溪市 26.17 13438 海宁市 53.01 33874 东阳市 42.02 20095 缙云县 25.32 10876 临海市 41.42 14776 仙居县 24.04 10881 安吉县 39.74 19917 景宁自治县 19.36 8220 新昌县 39.05 26986 开化县 18.34 9328 嵊州市 38.16 19240 龙泉市 17.46 10544 岱山县 34.36 22975 泰顺县 15.24 5574 庆元县 14.89 7580 文成县 14.51 5465 松阳县 12.59 9479
四、适度规模、合理规模与最佳规模 适度规模:效益成本交汇点相对应的规模 点 合理规模:城市总体形成的聚集力大于扩 散力的规模区间。 最佳规模:能使城市创造最高效益的规模。 问题1:如何评价这三种理论? 问题2:如何衡量城市经济规模? 可以建立指标体系(P75)
五、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成本 1、城市经济规模效益
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 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 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 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 “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 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 。 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 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 ③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 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 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
第三节 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许学强(1982)、孙盘寿(1984)、周一星(1986) 等人对我国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 一致的看法是: ①60年代以前,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增加、比重上升, 地位加强,而中小城市比重下降。 ②60、70年代,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地位下降,中等 城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③80年代以来,在小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显著提高的同时, 特大城市的比重明显上升。
中等城市重点论者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 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 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大、中、 小合理结构论者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 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有人具体建议中国 东部应以发展小城镇为主,中部应以发展 中等城市为主,西部要以发展大城市为主。
讨论:如何认识浙江省城市经济规 模?你认为如何发展?
9,27,81,…。 K=3;K=3n-1
(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
54,…。
二、城市首位度 ①首位度(2城市指数): S2=P1/P2 (由杰弗逊提出的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指 标)(P1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量, P2一国或地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 由于首位度过于简单,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 11城市指数等衡量指标: ②4城市指数: S4=P1/(P2+P3+P4) ③11城市指数: S11=2P1/ (P2+P3+…+P11) ④首位城市比: S= P1/∑Pi (首位城市人 口数与城镇人口总数之比)
二、我国省际城镇规模分布的演变的动力分析
为了解释推动我国城镇规模分布类型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 动力,周一星等人选择了7组17个指标将1980年分类结果 进行单要素相关分析。 1、我国省际城镇规模分布类型的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 A,与城镇人口,特别是工业职工人口数量关系最为密切 B,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商业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C,与交通网密度有关 D,与人口密度有关 E,与城市化水平无直接关系 2、城市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直接因素 3、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是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升级的 基础动力 GNP、人均工业产值与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呈较高的正相 关,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等级较高的9个省域中,苏沪、广 东、京津冀、山东、浙江的GNP居全国前5位。
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 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 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 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 融合。 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 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 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 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 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 盾尖锐。 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 城”,“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 城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 发展的唯一道路”等观点,认为这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概念: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 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一般指城镇有时也可称商 业零售中心 ▲中心地理论——关于中心地的各种理论(又称为 中心地方论) 2、产生的背景:二战以后(20世纪)城市大量出 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引起许多城市问题,交 通、居住、生活、环境等;经济活动开始大量集 聚 3、目的:为使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化 4、代表人物:克里斯泰勒、廖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