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和中国城市生产率

合集下载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经济管理】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孙金山(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摘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一、相关理论概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

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作用,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

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

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24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24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牧术蝕济与管搜研老2021年第5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24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钟肖英1,2,谢如鹤3(1.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3.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文章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理论假设,基于2000—2016年中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比较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在对多个空间权重矩阵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静态空间自相关随机效应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其他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性,地理邻近地区增长方式会积极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此效应在东、西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产业结构合理化会明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中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强。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贝叶斯法;SAR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21)05-0092-04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Data of240CitiesZHONG Xiao-ying1,2,XIE Ru-he3(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2.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970,China;3.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eight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and then based on the data of240cities above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from2000to2016,it adopts Bayesian model comparison method and great likelihood estimation method,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multiple spatial weight matrices with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to examin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eightening the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tati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random effects model based on the spatial weight matrix of geographic distance fits better than other models.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has obvious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and the growth mode of geographic proximity will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the region,and this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obvi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but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different regions,and the influence is stronger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regions.Key word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Economic growth pattern;Bayesian method;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期,经济增长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色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

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_贾娜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_贾娜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贾 娜,周一星(北京大学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摘 要: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

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

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

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 做大 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关键词:城市人均GDP;区域差异;多元回归分析;中国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8-0109-10Factor Analysis for Inequality in Per Capita GDP of China s C itiesJI A Na,Z HOU Y i-x i n g(D e p art m ent of U rban and Environ m ental S cience,P ek i ng Universit y,B eij i ng100871,China)Abstrac t:Fo ll ow ing t he descr i pti on of the inequa lity of Ch i na s'u rban per cap ita GDP,t h 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 o f the i nequality through t he mu lti ple regression ana lysis.T 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 i c dev elopment has been qu ite uneven among Chi nese c iti es now adays.T he capita l invest m ent has most sign ifi cant i nfl uence upon per capita lGDP,t he industr i a l structure foll ow s.The F oreign D irect Invest m ent only can i nfl uence t he eastern cites group and the l a rge and m ed i u m s i zed c iti es g roup.The c ity popu l a tion size does no t hav e m uch re lati onshi p w it h per capita GD P,even has a neg ati ve i m pac t on t he group of large cities.T hese find i ngs i ndicate t hat the transiti on from extensi ve to intensive eco-no m i c g row th is ve ry i m pe rative and t hat the econom ic develop ment of c ities canno t benefit by b li nd l y i ncreasing their populati on size.K ey word s:urban per cap ita GDP;reg i ona l i nequa lity;m ultiple reg ressi on;Ch i na一、引言西方国家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实证研究已经有很多了。

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r——基于京津冀蒙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

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r——基于京津冀蒙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

创新要素集聚、公共支出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r——基于京津冀蒙空间面板的实证研究张斯琴;张璞【摘要】文章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度量创新要素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活动对地理邻近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关注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与这种效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了空间自回归效应的存在,因此传统的OLS方法大大低估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集聚程度对于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可以有效提升本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政府用于创新支持的公共支出,强化了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在促进当地生产率的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负向影响.【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7(031)011【总页数】6页(P65-70)【关键词】创新要素;要素集聚;城市生产率;空间杜宾模型;公共支出【作者】张斯琴;张璞【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F061.5学界对于城市生产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下两条线索:以新古典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强调区域间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并认为区域发展将最终趋于收敛;新经济地理学派则基于规模报酬递增,从集聚与扩散角度解释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城市作为各种要素的集聚地,城市化究其实质就是集聚程度不断深化、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的过程。

范剑勇(2006)、柯善咨和姚德龙(2008)等学者均认为工业集聚是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1-2]。

柯善咨和赵曜(2014)用城市规模和就业规模来反映集聚水平,研究结论表明集聚水平提高有利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升[3];Ciccone(1996)提出用经济密度来反映集聚水平后,该方法在学界获得广泛运用。

Ciccone(2002)等国外相关研究均表明生产率与经济密度有关[4]。

范剑勇(2006)、刘修岩(2007)、赵丽岗(2014)等学者对中国区域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研究表明,经济密度增加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5-6]。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内容提要]: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动力;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城市学家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历史或现实方面的原因,尚有书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对城市化研究出发点、城市(或城镇)的概念界定等问题,至今没有取得公认和统一的认识,在指导城市化实践的理论研究上还存在误区和不足。

其中一个最基本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由哪些因素组成,并居于主导地位。

对于这些问题,有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未能给出一个全面、系统而又逻辑一贯的理论解释。

本文中的城市化概念,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而城市化的成长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化发生与发展所必须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

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结构转换的城市化之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换与发展、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及地域间的流动、相关的制度变迁与创新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

其中,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是城市化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

它们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化的生成机制①。

本文仅从产业结构转移与发展的视角研究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

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综述作者:郁夏朱华银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4期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城市化兴起,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章从城市化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城市化的生成机制,探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市化;关系一、引言过去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产业结构也影响着未来的经济发展动态,是推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并确保城市化的顺利实现。

产业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保障、推动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的含义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城市化的基本内涵是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乡村人口逐渐走向城市或乡村逐渐实现城镇化的过程。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而且给城市带来了創造经济的动力。

城市化的兴起有两大前提条件: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的形成是人口数量增加和经济快速汇聚的过程,也将是经济逐渐强大的过程。

李小东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要素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周冰认为要从产业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究,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在于附近主要产业的发展,重点产业的发展选择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

汪冬梅和刘廷伟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换与推进是城市化的先决条件,经济的聚集则是实现城市化的强有力的实现机制。

王玉华提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推进的策略,认为城镇产业发展要和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相协调。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认为二元结构中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工资高于生存工资,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资本积累,农村劳动者可以从原来的农业劳动转变到工业劳动的模式。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包括工业、农业混合形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模型合理地解答了城市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社会现实,讨论了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三个部门的就业,目的在于找到控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方法。

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

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

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以泛长三角地区城市为例张永庆;方燕【摘要】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By calculating the entropy of different cities Regional scale about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 Pa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size and the two industrie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 Mega cities producer service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but the relative lev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low; The other size of the city has a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n manufacturing, especially mega cities have hig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but its production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is generally low. In addition, 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s and the scal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2014: there is a roughly "V"-typ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ity size; and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an decreasing trend with the decreasing size of the city.【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6(016)010【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区位熵;集聚【作者】张永庆;方燕【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上提出的将经济沿轴沿海沿江带状发展的三大引领之一。

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差异——集聚效应还是企业选择效应?

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差异——集聚效应还是企业选择效应?
择 效 应 日益 突 出 , 吸 引 高 效 率 企 业进 入 成 为提 高 城 市 生 产 效 率 的 重 要 途 径 。从 产 业 类 型 看 ,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的城 市 选 择 效 应
突出,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业 则 体 现 出主 动 选 择 机 制 的 作 用。 对 于 不 同 规 模 、 不 同发展阶段 的城 市 , 由 于 影 响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机 制 不
被 高估 , 选 择 效 应 可 能被 掩 盖 。 另 一 方 面 , 中 国近 1 0年 的产 业集 群实 践 , 大 量 失败 项 目的出 现 引发 了 学 界和 政界 对集 群政 策 的反思 。 集 聚效 应 和 选 择 效 应 对 生 产 率 的作 用 机 制 存
城市 生产效 率 是 衡 量城 市 竞 争 力 的 重要 指 标 , 区域发 展 不 平 衡 的实 质 正 是 城 市 间 的 生 产 效 率 差
群 和产 业集 聚 区建 设 。 浙 江模 式 、 昆 山模 式 等 成 功
命, 被 认 为是 中 国经 济增 长 的 持 久 动 力 , 扩 大 内 需 的最 大潜 力 。 十八 大 提 出 “ 新 型 城 镇 化 ”, 走科 学、 集约 、 高效 的城 市 发 展 道 路 , 其 重 要 内涵 之 一 就 是 提高城 市 经济 运行 效 率 , 提 升 城 市 竞 争 力 。从 区 域
展道 路 。集 聚 效 应 意 味 着 企 业 生 产 效 率 的提 高 得
益 于城市 的外 部 经 济 , 故 应 采 取 促 进 集 聚 的政 策 , 如建 立专 业 化城 市 和产 业 集 群 , 以便 提 高 全 体 企 业 的生 产率 , 同时要 控 制集 聚成 本 来 增 加 集 聚 的 净 效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

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城市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一、2019年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排名2019年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据排名中,沿海地区与其他省会城市人口数量都增长比较快,在当地常住人口数据排名中。

重庆以3000万人口数量排名第一。

北京上海人口数量为2000多万,广州深圳成都1000万,除却北上广深的人口数量较多之外,天津、武汉、苏州、西安、郑州、杭州、长沙、青岛、南京、济南等省会城市人口数量也比较多,均在1000万以上。

另外,宁波、无锡、东莞、佛山、合肥、常州、嘉兴、厦门、珠海等城市人口数量也在百万以上。

二、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流动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非常住人口。

包括寄居人口、暂住人口、旅客登记人口和在途人口。

在建筑和运输部门做临时工的外地民工,进城经商、办企业、就学或从事各种第三产业劳动的外地人口,探亲访友人员,来自外地参加各种会议、展览、购货、旅游的人员,都构成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构成、数量受城镇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制约。

各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革命与历史纪念性城镇,风景名胜旅游区,生产规模较大的名优土特产区,流动人口就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国家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2135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万人,年均增长约12%。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以来至今,这段时期相对缓和,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生产率作者:邓金锋杨娟来源:《人口与经济》2022年第04期关键词:结构转变;资本深化;教育数量;教育质量;劳动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2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2)04-0122-1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2.00.010一、引言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量实现了飞速增长;同一时期,其劳动生产率也经历了相似的增长过程。

1978年,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仅5176.6元;而到了2019年底,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118003.1元,41年间增长了21.8倍。

从图1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和GDP增长过程具有高度一致性,尤其是在2010年及以后,二者的增长速度基本趋同,在2014年以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已经超过GDP增速。

从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难发现,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增速对GDP增速的影响不断提高,甚至直接决定经济增速①;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在2010年前后跨过刘易斯拐点(准确地说,应该是刘易斯第二拐点),即由纯粹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1-2]。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

在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这一新阶段,产业结构表现主要为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3]。

在新阶段下,基于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就劳动力要素来看,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生育率较低的问题[4-9];从资本要素投入来看,迈过2010年后,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呈下降趋势,2011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分别为27.3%和21.1%,之后处于增长减速阶段,到2019年,增速分别下降至3.2%和6.6%。

第4讲 城市的结构、规模和类型

第4讲  城市的结构、规模和类型

城市分配结构
城 市 分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结构
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中央地 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城市消费结构
亦称“生活资料” 亦称“生活资料”或 消费品” “消费品”,用来满足 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 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城 市 消 费 结 构
城市 和
城市产业结构就是第一、 城市产业结构就是第一、二、 三类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 合状况。 合状况。
按这种方法分析三类产业发展 变化的 趋势 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社 会总就业人数中 会总就业人数中——
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各类构成要素按一定方式 布局
和方向散布于城市不同位置上, 和方向散布于城市不同位置上,呈现出 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态。 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态。
城市密度: 城市密度:各类要素在城市某一单位 密度
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形成各自的密度。 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形成各自的密度。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 形态
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标准是: 衡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标准是: 市区的常驻非农业人口
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水、土资源)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关 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系到经济腹地大小、通达性与新陈 代谢能力) 经济实力(资金) 经济实力 人口因素(现状规模、增长速度、 人口因素 构成、素质等)
内蒙古大学MPA( 课程名称 )课程
第4讲 城市的结构、规模和类型

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与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城市规模、产业结构与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级 市 1989— 2012年 面 板 数 据 的 分 析 [J].当 代 经 济 科 学 ,2018,(5).
[13] 宋 丽 敏 .城 镇 化 会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吗 ?— 基 于 1998— 2014年
[5] 孙 海 波 ,焦 翠 红 ,林 秀 梅 .人 力 资 本 集 聚 对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影 响 的 非 线
2018,(4).
[11] 茶 洪 旺 ,左 鹏 飞 .信 息 化 对 中 国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影 响 分 析 — 基 于
[3] 王 炫 ,张 秀 英 .技 术 创 新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与 国 际 贸 易 效 应 的 实 证 分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的 空 间 计 量 研 究 [J].经 济 评 论 ,2017,(1).
[6] 于 斌 斌 .金 融 集 聚 促 进 了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吗 :空 间 溢 出 的 视 角 — 基
协 调 分 析 [J].贵 州 财 经 大 学 学 空 间 面 板 模 型 的 分 析 [J].国 际 金 融 研 究 ,2017,(2).
析 [J].统 计 与 决 策 ,2017,(9).
[12] 刘 慧 ,伏 开 宝 ,李 勇 刚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劳 动 力 流 动 与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4] 王 智 勇 . 市 场 化 、重 工 业 化 与 “ 新 东 北 现 象 ” — 基 于 东 北 3 7 个地
— 基 于 中 国 3 0 个 省 级 面 板 数 据 实 证 分 析 [J].经 济 经 鋒 ,2017,(5).
100264872019230143050引言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然而继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后直到2015年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才跃居三次产业首位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姓名:学号:班级: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世界经济的变化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更加明显地看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突出的是:一、城市化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不仅低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而且城市不能更多吸纳从农村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从目前看,城市化的滞后,不利于扩大整个国家的购买力,不利于扩大国内的有效需求,最终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

二、就业问题严峻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城市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城市国有企业形成大量下岗职工。

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无形之中与城市下岗职工争抢工作岗位。

这种现象在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如老的工业城市尤为突出。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严重地困扰城市,成为城市中不稳定的因素。

这是我国城市长期以来发展单一的国有经济的结果,因此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

三、产业结构类同我国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十分明显,并且同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任务、总重点相联系,存在明显的一哄而起的痕迹,所以各城市的产业结构雷同,城市缺少特色。

城市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从根本上说为了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各城市都在寻找解决办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不少城市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四、公共经济薄弱城市的企业经济与公共经济应该齐头并进,同步发展,协调发展。

但是从认识到实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展城市经济只注重企业经济,而不注重公共经济,而形成跛脚经济。

当城市经济和企业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公共经济薄弱的后果并不明显,但一旦企业遇到挫折,甚至破产时,问题就相当突出和严重,表现在城市政府财力有限,财源不足,社会保障和保险事业落后,公共服务不良,城市建设缺少资金,为了应付困难,不得不扩大收费,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服务价格,应该得到社会救助的得不到救助。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

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给定个体i ,将方程两边对时间平均:将原方程减去上式:定义:i i i i iy x z u βδε''=+++()()it i it i i it i y y x x βεε'−=−+−,,it i y y y ≡−it i x x x ≡−it iεεε≡−得到:it it ity x βε=+上式已经消去了个体异质性u i ,只要与不相关,用OLS 就可以得到β的一致估计量,称为“固定效应估计量”(Fixed effects Estimator ),记为。

由于使用了每个个体的组内离差信息,也称为“组内估计量”。

it x it εˆFEβˆFEβ固定效应模型,是最常用的面板数据模型,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

12 3主要使用了每个个体的组内离差信息,因此也称“组内估计量(within estimator)ˆFEβ但是,在作离差转换时,也被消掉了,无法估计δ,故FE无法估计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z的影响,这是固定效应模型的一大缺点。

izδ'即使个体特征ui与解释变量xit相关,组内估计量也满足一致性,这是面板数据的一大优势!ˆFEβ为保证与不相关,要求第i 个观测值满足严格外生性,也即,,因为中包含了所有的信息()it i εε−()it i x x −1(,,)0it i iT E x x ε=i x 1(,,)i iT x x it ε也即,扰动项须与各期解释变量均不相关(不仅仅是当期解释变量)这个假定比较严格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east Square Dummy Variable, LSDV )•在原方程中引入(n-1)个虚拟变量来代表不同的个体•LSDV 方法得到与相同的估计结果ˆFE上述固定效应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效应,被称为“单向固定效应”(One-way FE ),引入时间固定效应,可解决不随个体而变(individal invariant)但随时间而变(time varying)的遗漏变量问题,称为“双向固定效应(Two-way FE)。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1998―2013)-精选文档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1998―2013)-精选文档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1998―2013)一、引言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投资率从1981年的19.62%飞速上升到2014年的80.56%,同时“人口红利”爆发,劳动力占比不断上升,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驱动的。

然而,自2011年逐年下滑的经济走势印证了新古典经济学投入驱动增长模式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观点。

一方面,投资率和人口红利终将面临拐点,不可能持续走高;另一方面,要素投入达到一定规模一定会遇到报酬递减的问题。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阶段,终将迎来经济增长的“阵痛”调整期。

很多学者提出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那么如何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索洛余值法认为,产出增长扣除投入增长之后剩余的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但是,该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假定所有生产者都能实现最优的生产效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忽略了效率变化对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Diewet(1992)运用指数方法(Index Number Technique)构造了Fisher生产率指数和Tomqvist生产率指数来计算生产率的变化,但是,这两个指数都需要数量和价格数据,如果无法提供价格数据,则无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生产率变化,另外指数法也无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当前测算并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非参数分析法(nonparametric teeh.niques)和参数分析法(parametric techniques)。

非参数分析法将测算生产效率的DEA分析法和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合起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规模效应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

不确定环境下产业结构择优评价_胡艺

不确定环境下产业结构择优评价_胡艺

i j = 1 2 n 称 bij 为一个正区间数。
正 区 间 数 运 算 性 质 :对 于 两 个 正 区 间 数
a = [a - a +] b = [b- b+] 及实数 λ 有[1]: a ± b = [a - ± b- a + ± b+] , a ´ b = [a - ´ b- a + ´ b+] , λa = [λa - λa +]
DOI:10.13546/ki.tjyjc.2016.03.014
决策参考
不确定环境下产业结构择优评价
胡 艺 1,2
(1.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6; 2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摘 要: 针对产业结构择优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文章提出一种群组专家参与的产业结构择优评价 方法。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择优评价的主要因素, 提出对不同来源的评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统计分析的 方式获取基于正态分布的产业结构评价值; 针对正态分布函数计算负责的特性, 利用置信度将正态分布转化成 区间数, 给出一种群组专家参与的区间型产业结构评价方法用于产业结构的择优评价。最后实证分析了某区 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的择优评价过程,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评价; 正态分布; 区间数; UOWA 算子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487 (2016) 03-0055-03
1
基本定义和定理
+ + [1] 记 bij = [bij bij ] ={bij|0 £ bij £ bij £ bij }, 定义 1:
2.1
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对产业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演变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功能演变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松江新城为例

松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呈现相当规模 、城市区位划分 明确 , 总体上形成新 、 老两个城 区。然而 , 总体 上这两城区的 在 互动性不 强 , 劳动力 缺乏 流动 、 服务 网络在区域间分布不均 , 执 行效果不佳 , 网络效 应体 现不明显 , 服务网点过于分散 , 有相 当 地 区出现“ 服务 盲点” 。在城市 主体 建设快速发展 的同时 , 辅助 功 能建设 欠缺加剧 了新增人 口和企 业的流动性 , 经济发展呈现 不稳定 的态势 。 此外 , 由于缺少必要 的人流和物流 的支持 , 某些
业 的发展仍 旧落后 于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 的增 长 , 生产 型服务 业 比重过低。 ( ) 市 功 能 无 法 满 足社 会 民 生 要 求 三 城 大量人 口的导入 以及传统 的重经济 、 轻社会的城镇 发展模 式 导致松 江社会事业 发展相 对落后 、 社会 矛盾较 为突 出 , 中 集 体 现在 以下 四方面 :1 公共 服务供求 矛盾 突出 , () 学前教 育 、 义 务教育 和基本 医疗 服务 的供 给远 远无法满 足城市 发展 和城 市 功能延伸的需要 ;2 社会 保障压力逐渐增 强 , () 社会保 障和就业 支 出占财政 收入 比重已达到 1 . ( ) 37 3 社会 资源分 布不均 , %; 城 乡二元结构 日益 明显 ;4 城市管理和建设 任务 艰巨 , 府职能 () 政 转变不够及时。
二、 上海 松江 新城 城 市建 设
经过 l 的发展 ,松江 已经成为与上海 中心城 区相 呼应 、 0年 基础设施 建设 良好 、 技文化 气息浓 厚 、 科 经济发 展潜力 巨大 的 重要 “ 星城市 ” 卫 。在 党 的 “ 五 ” “ 一 五 ” 划 和 执 行 过 程 十 和 十 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1890)很早就把集聚经济的来源总结为三大外部效应:专业劳动力的汇聚、中司产品的规模经济和地方性的技术外溢。

新经济地理集聚理论将DixitStiglitz(1977)的垄断竞争模型和规模报酬递增引人对集聚效益的分析,赋予传统的外部效应内生的解释(Fuitaetal.,1999)。

传统的集聚不经济有若干来源:随着城市规模扩张,个人实际收人因通勤成本增加而降低(Alonso,1964),地租上升和环境恶化也会削弱大城市对居民的吸引力(Krngman,1996),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则会使企业重新权衡在大城市获得的集聚效益和在其他城市可得的低成本劳动力(Puga,1999)。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分散的主要力量是厂商在城市间的交易成本: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移动性,只有当区间交易成本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制造业的集聚才是稳定均衡(1;。

扣除通勤时间,城市总有效劳动力是:由于劳动者的最长通勤时间不超过其时间禀赋,居住在城市边界的劳动力通勤时间必须小于1,故有约束条件0% 1.制造业产品具有“冰山”形式的交易成本,表示为t> 1.用、乓分别表示城市id的消费者对制造业产品的总支出,分别表示两城市制造业品市场价格指数,是产品出厂价,则城市i的制造业厂商s面对的总需求为:设制造业厂商生产需要劳动、中间品和其他投人,固定和可变投人是/,和和7分别是中间投人和其他要素在投人成本中的份额。

城市i的制造业厂商s的成本函数是:其中,和表示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本地中间产品的价格指数是:1.因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效应,现假定其他要素在投人中所占比例y恒定,因而制造业厂商成本结构的变化完全由劳动力和中间投入比例的变化决定。

生产A需要固定劳动投入/和可变劳动投人~,城市i的中间厂商的成本函数为:同样可以得到地方化中间产品成本加成的定价:均衡时所有中间产品同价,因此中间产品的价格指数仅取决于本地中间厂商的数目:因为1-I<0,所以以厂商数量表示的中间产品部门规模越大Gy越低。

将代入制造业厂商成本函数(3)可知,制造业部门将因共享中间产品带来的规模经济而降低生产成本。

厂商的自由进人使均衡时两部门垄断利润降为0,零利润条件决定了单个厂商的均衡产出=I;。

由此解出:城市i制造业总销售额K -Y)=中间服务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因此乙衡量城市总产出水平。

为保持与代表性实证研究(CicconeandHall,1996;Kanemtetal.,1996等)的可比性,本文以城市人均产出F/iV测度城市经济效率。

同时,令表示城市i相对于城市)的市场份额,用分别表示城市其他要素人均占有量(作为控制变量)。

由于单个制造业厂商的最优产量与所在城市无关,因此两个城市该变量的比值为1,从而有:把(i)式代人(11)后解出F/y,经整理得城市i相对于城市y的效率水平为: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即蕴含在计量模型设定为构建一个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可将城市)的规模假设为某一“参照值”。

所谓参照值是指在这样一个城市规模下,若其他所有变量都取其平均水平,则城市人均产出可以表示为1个计价单位,这样,所有其他城市£对该参照城市)的相对产出在数值上都等于其绝对产出。

尽管我们不知道参照规模的实际值,但由于它是一个常量,所以取对数后将之纳人参数中。

对(12)两边取对数,省略下标i,整理得到:-挪2/2)刻画服务业一制造业部门结构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而M的负一次项系数表示当城市规模较小(-2/2过高的服务业一制造业比将阻碍城市发展,如上文对M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所述。

最后两项包含了本地市场份额、地区间交易成本和城市人均其他要素投人对于城市产出的影响。

市辖区人均资本存量(万元/人)市辖区人均FDI存量(万元/人)市辖区每万人大学生数(人)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万人)市辖区年末非农业人口(万人)弘生产服务业一制造业就业比市辖区零售额占全国比例人均铁路运量(万吨/万人)人均公路运量(万吨/万人)人均水运运量(万吨/万人)人均航空运量(吨/万人)市辖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市辖区每万人公共汽车数(辆)城市产出效率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以各城市市辖区人均GDP来测度,并以各省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城市规模分别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表示。

城市年鉴采用的是按农业、非农业户口分类的户籍统计口径,但我国城市市辖区内的很多农业户口人员在非农业部门务工,因此使用非农业人口可能低估了城市规模,而使用总人口可能高估了城市规模。

我们在回归中将分别使用这两个指标估计两组不同的方程。

城市产业结构在理论上是制造业生产成本中支付给中间服务业的比重。

我们根据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14个服务业部门中选取了制造业对其消耗系数较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欢迎读者索取本文计算使用的平均消耗系数)。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统计中没有各个细分行业增加值,因此我们使用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零售额占全国的比例。

城市间交易成本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以城市的货运量来间接测度,货运量越大说明城市的运输越通达、单位成本越低。

本文采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细分的人均运量指标,并使用滞后一年的数据减轻内生性。

城市人均国内资本存量没有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

本文借鉴进行估算(柯善咨,2009)。

首先,用2000年各城市市辖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估计限额以上工业资本存量。

其后,利用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市辖区生产总值比例估计2000年各城市资本存量。

2000年以后各年的资本存量根据全市实际投资总额,用永续盘存法计算= +,是实际投资,考虑到建设周期,许多投资项目无法在当年生产中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使用平均一年的滞后期;采用城市所在省的累积资本价格指数。

全社会资本存量包含FDI,为避免重复计算,从全社会资本存量中减去FDI存量得到各城市的国内资本存量。

本文使用2003―2008年数据,2000年初始资本估计中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越来越小。

城市人均FDI存量/屯的估算方法与国内资本存量类似,也从2000年开始计算。

假设2000年存量是当年吸收FDI的三倍(取值大小对几年以后的存量影响并不大),后续各年FDI 存量用每年实际使用FDI和上述永续盘存法公式累计。

以美元计算的FDI按当年平均兑换率换算成人民币数值。

城市人力资本用市辖区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作为代理变量,缺失值利用中国区域统计年鉴数据补充。

城市基础设施以市辖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来测度。

方程(16)中除叫以外的变量均为对数形式。

为避免丢失有零的记录,含零值的变量加上一个比该变量最小值还小的量(如和1)。

表1是2008年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量。

五、产业结构一城市规模协同效应的计量分析(一)全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回归我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中的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模型设置。

以市辖区总人口和市辖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规模的两方程的Hausman检验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零假设。

因此,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城市个体效应,保证参数估计的一致性。

表2报告两个固定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

表2 2003―2008年城市经济效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变量回归方程I,被解释变量办回归方程H,被解释变量Znpgt/p参数估计标准误差t值参数估计标准误差t值弘R2和样本样本数=1688注:实际计算中使用去均值(tnean-differenced)数据控制固定效应,所得的R2是withinR2.下同。

方程I和方程n的估计结果都与理论预期高度相似。

首先,扼要说明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

国内资本、FDI和人力资本的参数估计均显著为正,意味着物质资本投资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①本文还根据审稿人意见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经济效率,城市规模的回归系数相似。

欢迎来函索取结果。

驱动力。

人均国内资本存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约个百分点。

人均FDI存量系数为和008,FDI的作用似乎远比国内资本小。

但是,表1中的样本均值表明1%的国内资本存量为700元,05%的人均产出为150元,所以,国内资本的边际产出率略大于0. 2;而1%的FDI仅有57元,带来的人均产出增长约为23元,FDI的边际产出率为,是国内资本的两倍。

人均产出对每万人大学生数的弹性为。

06,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两个变量的参数估计也表明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影响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

我们重点考察城市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作用。

方程I和n中所有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指标的参数估计不仅显著,而且比较稳健。

由于方程中有几个相关变量,它们对城市经济效率的综合作用表现得比较复杂。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比(/和城市规模(lim)对城市生产率(lnpgdp)的非线性协同作用,首先根据方程H的参数估计绘制三变量曲面图,见。

其它的解释变量只影响方程的截距,因而可以从图中略去。

易于看出,lnpg办随P值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城市规模Inn很小,lnpg办随/值的增大(向图面左方)而下降,但是当ltm较大时,lnpg办随A值增大而上升。

在另一维度,给定一个;a值,ln咖随着ln的增长成倒U 型变化,而且,倒U型曲线顶部所代表的城市最优规模随M值的增长而上升。

以下分别考察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

方程I的参数估计意味着3 1162+00308In/V,由此可知我国城市从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中获得效率的市辖区人口最低门规模大约为万人,低于该门槛规模的中小城市,其服务业比重越高则城市经济效率越低,跨越了门规模的城市效率随服务业比重增长而提篼。

2008年我国城市市辖区平均人口规模为万(见表1),因此平均规模的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比值上升。

1,则人均产出将增加约%.方程n 的参数也表明产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因非农人口规模大小而异,a (lnpgdp)/aM=+,市辖区非农业人口门槛规模约为13万人。

我们发现2008年小于这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人均产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陇南、定西、固原、临沧、保山、昭通等城市人均GDP甚至小于1万元,而p值都高于全国均值。

服务业比重高的小城市效益反而低的原因在于其规模过小,无法为任何产业的集聚提供有效支撑,而且这些中小城市的制造业普遍比较落后,大量劳动力只能流向一些无法与制造部门产生实际关联效应的低附加值服务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