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鹾 满
[ 摘
岩
辽 宁社 会科 学 院
要] “ 加快建设 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 党的十六 届五 中全会确定的重要 内容 “ 术密集型产业”到 “ 技 知识 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 已是 国家经济与城 市发展 的唯一 出路。 本文借助孙子兵 法的战略思想 ,通过实例 分析 ,探寻城 市产 业结构转 型的发展 战略。
二 发 展 战 略 的基 础 :“ 道 保 法 ” 修
修道 保 法 ” ,是 指要 明确使 命 与 目标 , 建 立一 套 确保 使 命 与 并
目标 实现 的机 制 。
在产 业 结 构 转 型 上 以韩 国 经 济 的 发展 为例 .其 中经 转 型 后 的 经 济发 展 商 就 是 指 核 心 竞 争 力 ” 与 创 新 多 元 化 战 略 思 想 。
乃 至 东 北地 区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升 级 的 重 要 意 义 。
、
发 展 战 略 的 重 要 性 :“ 未 战 而 庙 算 胜 者 ,得 算 多 也 ” 夫
筹划 周 密 、条 件 具
“ 未 战而 庙 算 胜者 ,得 算 多也 就 是 说 夫
备就 能取 胜 ;筹 划 不 周 、 条件 不 周 、条 件 缺 乏 就不 能取 胜 。 使 命 向 沿海 地 区布 局 ,也 可 以 有效 承 接 国 际重 化工 业 产 业 转移 , 加 强
[ 关键 词 ]产 业结 构 转 型 发 展 战 略
化具 有 实现 城 际 问 的 优 势 互 补 ,加 强 城 市 间产 业 、人 才 、 资 金 、 城 市 经 济 要 在 竞 争 中 求 生 存 变 革 中 求发 展 。在 这 个 背 景 下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传统的资源开发产业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因此,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发展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单一的。
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产业结构往往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一旦资源遭遇僵局或遭受市场波动影响,将给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危及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要进行的。
资源型城市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避免资源依赖带来的风险。
二、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1、走资源优化利用、加工业链延伸、服务业拓展的产业转型道路。
在保持传统产业的影响力的同时,将目光瞄向资源加工、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由于资源型产业缺乏市场活力而带来的压力,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拓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
随着人们对环保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相关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增长,并逐步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也在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新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
新产业发展对资金、技术、人才的要求很高,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引进这些资源并不容易。
2、新产业技术的更新和变革。
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新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变革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3、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
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但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则会影响新产业发展并促使该产业面临更多的困难。
四、新产业发展的推动措施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新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扬中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扬中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探析扬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吴玉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照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发展路径和成功模式,扬中经济开发区必须对开发区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作出新的判断和抉择,按照“土地集约、布局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规划建设原则,寻求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脉搏走向和后来者居上的“捷径”,创新思路谋划未来,用更宽的视野来审视开发区,用更高的标准来规划开发区,用更强的举措来发展开发区,把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载体、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基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达到“全省一流开发区”的目标。
一、坚持不懈推进理念创新,在谋划转型升级新思路上求突破1、要进一步提升抢抓机遇的理念。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发了各地抢占市场的高潮,争订单、抢市场、扩份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和市也在推动转型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2、要进一步增强主动引领的理念。
在经历了以土地等资源招商为主的初始发展阶段和以优惠政策招商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之后,开发区已进入转型提升的新时期。
即便是危机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和发展的阶段,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我们和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同一平台上竞争。
3、要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引发低碳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并且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
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一发展潮流,就难以把握全球经济技术发展新趋势,就难以提高竞争实力。
要在加强学习研究、全面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行动,及早谋划,以“低碳”化为目标,主动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既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产业层次,创造绿色经济的新优势。
二、坚定不移促进产业转型,在优化结构层次上求突破1、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不懈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摘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新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产业转型路径探讨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等挑战,必须进行产业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技术创新和市场适应等挑战。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资源型城市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型城市新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与挑战、路径探讨、政策建议、重要性、发展趋势、发展前景1. 引言1.1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概述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和销售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其产业结构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往往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严重损害环境质量,影响人民生活。
资源型产业发展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资源价格下跌,城市经济就会陷入困境。
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分析显示,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得单一和脆弱。
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面临着市场饱和和技术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从重资源轻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新产业发展具有刻不容缓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系统的规划,资源型城市才能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产业转型升级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对于城市而言,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而且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又是如何的呢?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的影响1、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使得当地经济活力不断提升,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此外,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创新创造,使得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2、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地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这就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城市的人口数量。
这种现象能够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3、提高生活品质随着城市中高端产业的逐渐壮大,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逐步提高,生活品质也会相应提高。
同时,未来城市还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清新自然。
二、应对策略1、因时因地因人施策每个城市在推广产业转型升级时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施策。
政府应该结合企业和人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很强的政策,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2、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
为了提升城市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城市通过提供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决策议事等方式,使城市的创新机制更加优化,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拓展经济新领域随着科技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城市应该积极拓展新的经济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使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更加完整,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新经济领域和产业。
总之,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影响巨大,推广产业转型升级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政府应该带头为所在城市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城市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得产业转型升级更加顺畅、完善。
这样才能使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变得愈发重要。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产业的组成和布局,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一些城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提升城市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困境和挑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引导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一些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利用。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城市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首先,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王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47)摘要: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指出需求结构与能力,投资的比例和力度,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以及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四大成因,并就结构中的矛盾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1—0086—08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后,辖40个区县,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7元增加到2001年的5655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倍,年均增长8.5%.而这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一)三次产业GD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着变化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D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O.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按五年计划头一年,2000及2001,2002年J隋况列表,见下页).(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收稿日期:2003—05—04作者简介:t~(]978--),男,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校报编辑.86?表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197824.8l30.8Ol1.7l67.32198345.2344.7221.29ll1.24198874.40lO3.o561.66239.1l1993l4o.64236.7l172.44549.791998298.67585.38545.21l429.262O0o283.0o657.5l648.831589.3420ol293.03727.66729.O8l7.49.8020o23l5.78826.45827.87l9r71.1O注: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1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405.5趋势,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o.7%降至2001年的16.7%(见表二).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由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93.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5.3%除此之外,农产品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着,从过去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善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2001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5.4%,38.3%,2.8%,3.5%.与1978年相比,农业和林业比重分别下降23.1和2.2个百分点,而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22.3和3.0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全市农业生产结构日趋丰富与合理,并不断向国际化靠拢.(见次页表三)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O0ol7.841.340.920oll6.741.541.82002l6.O41.942.187?表三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农林牧渔l9r7878.55.0l6.00.5198072.14.423.00.5198565.56.427.11.0l99062.73.832.01.5l99558.13.835.92.2l99856.34.036.63.120o056.42.637.53.5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重庆第二产业GD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1年的727.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1年的41.5%,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工业由41.5%降至32.5%,建筑业由4.3%上升到9%.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迅速扩大,197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037个,1997年发展到9185个,销售收入增长l3.4倍,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603.3亿元,增长l1.7倍,实现利税增长2.9l倍.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1998年比1978年全市净增国内生产总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净增453亿元,占33.3%,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建筑业净增101.6亿元,占7.5%.199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l0.8倍,工业增长l6.2倍,到1998年工业增长分别比农业,建筑业高54.2百分点,4.5倍.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变为2001年的40.4:59.6.这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使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机械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增长,大量军工企业向重工业转型,加之近年来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轻工业被"关,停,并,转"所致.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底,摩托车年产量达253.5万辆,汽车年产量24.4万辆,比1978年增长l51.5倍;钢(材)铁产量达359.7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水泥增长l4.7倍;硫酸增长4.1倍;盐酸增长1倍;塑料增长2.4倍.(详细数据见表八)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新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1年,重庆第三产业GDP由1978年的l1.7l亿元上升为729.08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占到GDP的40.9%,与第二产业相差仅为0.4个百分点.到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l6.7:41.6:4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2.1%,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尤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01年实现GDP分别为167.8亿元,114.6亿元,73.4亿元,比1978年分别净增RR?135.5亿元,72.6亿元,79.2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4%,1.1%,1.8%上升到2001年的9.6%,6.5%,4.2%.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交通邮电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0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一个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立体运输,邮电通讯网络初步形成.由于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房地产,教育文化事业也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不断拉动内需和经济的增长.2001年,房地产业实现GDP60.5亿元,占全市GDP的3.4%;教育文化事业实现GDP6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6%;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实现GDP40.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3%;文化体育与福利事业实现GDP27.9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6%(见表四).总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呈现日益丰富的局面,由此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变.重庆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使旧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市场供应全面匮乏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表四主要年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业教育文艺与年(%\,1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19784.41.11.84.31.32.O19834.81.22.15.61.21.819887.51.34.53.91.72.719938.93.35.64.71.42.519989.75.65.25.52.63.O20oO9.76.44.36.23.33.220o19.66.54.26.33.43.6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原因探析(一)需求结构与能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导因素需求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结构.1998年全市总人1:3为3059.6万,其中农村人1:3为2445.6万,城市人口为614万人,城市化水平20%.2000年末,总人口为3091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30.2万,城市人1:3为660.8万,城市化水平21.4%,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40%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已愈80%,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形成了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化滞后局面,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工业化,城市化资金需求不足,农业积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此阶段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能力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可能超过第二产业.到1998年,第三产业仍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即38.1%:41.O%).另一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域之外广大腹地要求其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之重庆市近年尤其是直辖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外资金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的参与以及GDP总量的不断增长等因素,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资金和可能性,使产业需求的结构与能力得以改善提高.同时,人均GDP不断增加,到1998年上升到4684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57元,2001年达到5654元(见表五.一般来说,人均年收入在251X)--5000元之间,居民对物资品的需求仍然大于对服务的需求).在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0.89?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13益多样化,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需求量变化较小;对工业品需求量的变化较大;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变化最大.农村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降为2001年的54.1%,城市居民家庭由61.9%降为38.7%(见表六).消费需求变动促使着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13趋形成,进而引起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五主要年份GDP和人均GDP增长情况比较表六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年份GDP('[L元)人均GDP(元),197867.3257197975.82871983ll1.24071988239.18361993549.81859l9981429.346841589.35157200ll749.85654农村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年份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74.0197872.961.9198366.961.3198860.549.9l99361.349.5l99861.344.553.640.42o0l54.138.7(二)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因素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5.6:77.4:17.0.从8O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时期为1.9:59.3:38.8;"八五"时期为2.1:49.2.48.7;"九五"时期为0.8:36.7:62.5.以2001年为例,在该年所完成的802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l44.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22.4亿元,分别占4.3%,18.1%,77.6%.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水电气供应行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0.3%和5.5%.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23.5%和25.8%.在2001年所完成的328.3亿基本建设投资中,第一产业为6.3亿元,第二产业为55.7亿元(工业为53.3亿元,建筑业为2.4亿元),第三产业为2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为122.5亿元,占37.3%;交通运输业为116.4亿元,占35.5%).一,二,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1.9:17.0:81.1.由此可见,重庆在逐年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向农业的投资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制造业中重型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缓解,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三)从业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119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25万人,第二产业148.8万人,第三产业126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7.1%,12.4%,10.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形成重庆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强化农业积累,政府采取一系列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诸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政策来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流动,致使第一产业人VI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9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31万人,过剩劳动力非常明显.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重复建设等造成的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及劳动力"统包统分"所90?形成的人员在第二产业中大量沉积,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全市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已连续或间断性出现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992--2001年已连续10年减少.可以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极为有限,而且还将逐渐减少.而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业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到2001年止,第三产业净增加的从业人员已达361.5万人,超过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不仅新增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从业呈增长态势,而且从一,二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已在第三产业活动.到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共1697万,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924.8万人,284.7万人和487.5万人,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增加从业人员136万,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361.5万.增长速度不同,使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77.1%,12.4%,10.5%调整为2001年的54.5%,16.8%,28.7%(见表七).第一产业减少2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4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从农业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为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带来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表七重庆近年来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59.520.320.2199759.220.020.8199858.518.523.0l99958.116.725.22O0056.116.327.620o154.516.828.7除从业人员数量发生变化之外,其素质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劳动者生产效率显着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63元增加到2001年的3168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421元增加到25522元,年均增长一9.2%,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090元增加到14976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这就决定了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上升之后,必然出现下降的过程,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同,带来三次产业发展势头的差异.(四)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支撑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和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弱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标准,先后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电,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产业.重庆直辖后,又根据新形势,对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作了重大调整,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作为支柱产业,机电,建材和食品则由支柱产业调整为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量,数量见表八)91?表八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摩托车钢铁水泥硫酸盐酸塑料原煤机床布\产(万辆)(万辆)(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台)(亿米)年份\量19780.16191.696.112.81.881.4142934962.119800.230.27243.3129.1l5.92.31.5l52042962.419850.8947.2267.6262.8l5.14.13.8208656672.9l99o2.1838.2345.9351.925.24.15.22333l8943.01995l1.4220.1407.9820.648.86.7l1.63l0540824.7199612.4178.5.2780.651.47.710.9217022905.0l997l6.1l81.9398.0977.452.25.69.4293ll6o75.31998l5.7l26.9439.5l173.659.54.37.525747854.0一200l24.4253.5359.7l5l1.265.83.74.8l1552.21.汽车(摩托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从70年代起步到9o年代逐步形成规模.1997年重庆有汽车,摩托车制造厂l4家,改装厂l2家,各类零部件生产厂4O0多家,从业人员23.5万人,固定资产值84亿元.199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190亿元,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3,利税占全市工业2/3.1979---1998年汽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6%,1991--1998年增长高达28.1%,1998年产量占全国9.7%,2001年产量占全国10.4%,使重庆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摩托车产量在1995年历史高点(220万辆)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96到98年均下降15.7%.摩托车总量虽有所下降,但1991--1998年摩托车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6.2%.1998年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1%,2001年摩托车产量达历史之最,为253.5万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4%,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目前,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已培育出嘉陵,建设,隆鑫,长安,庆铃,力帆,红岩等全国知名品牌.经济型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型轿车为重点,摩托车,轻型车,重型车,微型车和各类专用改装车协调发展,关联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大批量和主要产品系列化的生产格局.由于该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母体工业,因此,有力的带动了冶金,化工,仪器仪表,塑料,包装及其它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格局更趋多样化.2.化工(医药)工业传统工业的化工(医药)工业在近年也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化学工业全口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0.4%.1998年化工总产值达110.3亿元,占全市现价GDP14.4%.其中,1979---1998年硫酸产值平均增长8.0%,盐酸增长4.3%,塑料增长8.8%.其间,盐酸,塑料在1991--1998年间增幅明显减缓,而在1996--1998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设立重庆直辖市后,区域调整又给重庆化学工业增添了资源优势.万县,涪陵两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卤盐资源,川东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产量27.27%.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使得重庆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汽车用化工材料和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重庆还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之一,化学原料药优势突出,24大类品种产量占全国产量4.6%;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成药生产潜力巨大.3.冶金工业92?重庆矿产资源丰富,近年冶金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之一.1978—1998年钢(材)铁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4.3%,1991—1998年为3.1%,1996_-1998年为2.1%.重庆钢铁集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到2000年,已形成18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铝材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已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铝制品加工工业已成为重庆冶金工业的新增长点.重庆冶金工业1998年总产值达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9.5%,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贡献.除上述行业取得较大发展之外,近年水泥行业发展较快,1978--1998年均产值增幅13.3%,1991—1998年均增幅为16.3%,1996--1998年均增幅高达22.6%,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近年来基础建设不断加速所致.另外,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发电量,内燃机等增长较快.而机床,布,原煤等行业产值最近几年下降较快.由于各行业增长幅度的差异,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主体地位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结构El趋合理.综上所述,重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投资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导致产业效益的差异,产业效益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未来发展趋势说,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重庆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级格局来进行抉择,并应在各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_)an快投资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加大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使"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要以合理的经济规模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给矛盾和就业压力.这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战略选择(五)选择有较好技术储备的自有品牌重点培育,重视知识经济中适合本市已启动的行业和产品,可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不是后备产业.发现经济中的新因素,注重在三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选择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适当规划建设商贸新区,文化娱乐产业新区.参考文献[1]重庆市统计局.199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重庆市统计局.1999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A].重庆师院[J],2003,(1).[5]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A].理论前沿[J],2002,(7).[6]耿春潍,张凤.重庆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点[A].上海综合经济[J],1997,(6)。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调控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1. 提升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区对于发展产业的需求逐渐凸显。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分配资源,优化城市内部的产业布局,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2. 促进就业增长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就业增长。
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
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并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科研机构,能够有效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区人居环境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也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优化城市内部行业的布局,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城区人居环境。
例如,将重工业迁出城区,改造旧厂区为城市公园等,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调控研究1.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进程的积极影响,需要通过政策和法规手段进行调控。
首先,应加大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绿色环保型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还应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此外,还应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划定产业发展区域,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浪费。
2. 推动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不能只关注单个城市,还应推动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合作联盟,加强城市间的产业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产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城市产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城市产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城市中心形成了繁荣的城市产业。
城市产业构成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产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以揭示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城市产业构成的基本特征城市产业构成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组成。
1.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等生产性行业。
在城市中心地区,农业极少存在,林业和渔业也相对不发达。
主要原因是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不适宜农业耕作。
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产业规模逐渐缩小。
2.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工业中心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工业园区,生产各种产品,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建筑业也是城市产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建筑业发展迅速。
3. 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
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活动是城市的重要特色之一,商业中心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地区,集中各类商业设施和商业服务,吸引消费者和游客。
金融业作为城市产业的重要支柱,提供金融服务和资源配置,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旅游等各类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和福利。
三、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1. 第一产业的减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逐渐减少,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大规模农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同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农业产业规模缩小。
因此,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
2. 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需要转型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
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产业结构转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转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地方经济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产业结构转型已成为很多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会详细阐述产业结构转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的关键。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
当地经济向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发展新动能的形成,提升经济总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投资,对地方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和可谓性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转换经济的发展载体,能够打破行业固有的条条框框,使地方经济体系更具竞争力。
同时,合理地构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得企业间的协作、联动也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优化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制度变革,实现由大量低端制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向高端制造、生产服务、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三、拓展就业空间产业结构转型也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为地方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推动了创新创业的发展,进而赋能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在转型期间,一些人失业、下岗情况将会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转型期的政策支持和转岗培训也就更为必要。
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得到更好的提高和保障。
产业升级能够带动资源的整合和技术的升级,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
这对于提升地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品质以及推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以上是产业结构转型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详细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升级的必备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遵循实践证明出来的经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努力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公共、市场化的经济发展环境。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探析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江苏及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江苏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调整。
分析江苏的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创新政策目标一、江苏产业结构现状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产业结构进优化和调整,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但现阶段江苏的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结构性偏差,包括以下几点:(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上升,产业总体层次还未达到高水平。
近些年江苏产业结构偏离度不降反升;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是处在高于其增加值比重的阶段;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保持提升,但仍未超过其增加值比重。
从中可见,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动而言较慢,其次,第一产业仍存留剩余劳动力,然而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却发展不足,导致该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进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较高。
同时,由于滞留在农业的劳动力的低收入和低消费,成为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结构性因素。
(二)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结构性生产过剩问题突出。
供给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过剩。
目前需求层次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然而供给的差异性却不显著。
传统产业的比重维持在高位,工业消费品的供给变动缺乏弹性。
服务业领域的供给在质量、种类和规模上与需求的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批发零售、流通和餐饮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转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性作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供给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创新是产业结构演变最直接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提 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培养高技术产业人才, 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 竞争力。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 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 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 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 和生产绿色产品,推动 绿色产业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和竞争,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 外资企业入驻,推动国 内企业走出国门,拓展 国际市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国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的关键。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 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有助于推动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科技创新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和 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05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 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的影响和前景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文献1
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份,页码 。
文献2
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份,页码 。
文献3
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份,页码。
THANKS
感谢观看
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引言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的角度,探讨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优化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产业整体效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同时,城市经济增加了新的利润空间,产业链的整个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优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在市区内的企业经过产业优化,能够积极推动城市的空间结构调整。
例如,原本分散在市区各地的产业可逐步转移到市区外的园区,这样能缓解市区过度拥挤的情况,减少交通拥堵出现的概率,对环境的改善也会有所帮助。
同时,优化的产业结构对城市规划和发展也能带来积极的影响。
3.优化可以促进城市人口结构变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级人才,将会进入城市,这将促进城市人口的升级。
而对于原本就拥有高知识人才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向该城市集聚。
这将有利于形成转型升级的良好循环,促进城市的整体人口素质更加优化。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调整产业结构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产能耗较高的产业,可转换成绿色经济更为友好的产业,例如新能源和环保行业。
当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城市的资源可达到更为高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从而构建和完善环境。
2.产业调整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当某些产业已经萎缩市场需求逐渐减少,会出现超额产能,这个时候进行产业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促进产业的调整和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可以补偿其他落后的产业的一些不足,使城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速度。
3.产业调整能提高城市的创新改革能力指定产业调整就等于向该产业进一步挑战,寻求创新,进而推进城市的改革。
当城市的产业进入“瓶颈期”,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进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城市化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产业结构则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种关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表现。
一、产业结构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方向和速度。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单一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渐向服务经济、文化经济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促使着城市化进程向着社会化、文化化、服务化的方向转变。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转变放大了城市化进程对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于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生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城市化必须有相应的服务配套体系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来满足这些需求。
而这些都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来实现。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互动也促进着城市化进程的支撑点向高效生活和智能制造转移。
以京津冀或长三角区域为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带来了高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涌现,这也促进着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和升级。
高效生活配套设施、智能制造装备等都逐渐成为了支撑城市化建设的新要素。
二、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进程除了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之外,同样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常常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
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也经历了许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比如,过去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这种趋势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一方面,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需要依靠高端技术的辅助来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服务业和文化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高端产业的研发和落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特点及趋势分析
陈 靖 余素芳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摘要:随着改革力度和政策导向的变化,重庆市产业结构在1978年、1997年、2010年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三产业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工业结构也在向高新产业转型。
重庆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是在服务业发展中缺乏主导产业,金融业产值比重在GDP中比重偏低。
关键词: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9-000490-01一、前言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其经济发展状况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传统上,重庆市是以汽摩、能源、化工等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
但是随着新经济的崛起,特别是2010年两江新区设立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庆市的产业结构是如何演进的,其具有什么特点,未来发展趋势怎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演化概况1.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概况以1978年改革开放、1997年重庆市设立直辖市以及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设立以后作为观察窗口,对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从上述数据可以观察到,自1978年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各个产业演进的路径各有差异,基本上呈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产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产业,第一产业是唯一发生这种变化的产业,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第二种情况则是产业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产业都基本上呈现这种发展规律,这说明重庆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十年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种情况是有升有将的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历了三次升降。
第一次是在1978-1997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在民生领域的改善有关;第二次是在1997-2010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说明重庆直辖以后,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其中,工业贡献了近9个百分点,建筑贡献了近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中,除其他服务业以外的各个行业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金融业下下降程度最大,达到1.4个百分点;第三次变化是在2010年以后,第二产业在2011年达到顶峰以后,产业比重下降非常快,到2014年已经下降到50%以下,其中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但是建筑业产值比重依然在稳步上升,而第三产业则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
《 冶 ; 】 成譬虎譬 靛 ) 2 0 1 3年第 5期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 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
王 希
( 安徽 财 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以皖江城 市带 1 9 9 8 — 2 0 1 1年的数据为例, 分析城市带 内各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 分别运用 面板数据模型研 究 了第一、 二、 三产业的生产总值 占比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 , 得 出城 市带 内各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 受三个产 业 占比变动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不相 同的结论 , 并提 出相应的针 对性的政策建议。
近 年来 , 随着 用 工成 本 的 上升 ,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产 业 开 始 逐 渐 由东 部 地 区 开 始 向 中 西 部 地 区 转 移 , 国 务
院于 2 0 1 0年 1月 l 2日正式 批 复《 皖 江城 市 带承 接产
业 转移示 范区规划 > ,这是 中部 地 区第 一个 国 家级 的
下面 先 对城 市 带 内各城 市 的发 展状 况做 一 个全
面的 分析 。 由 于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共 包 括 9个 市 的 全 境 以 及 六 安 市 的 金 安 区 和 舒 城 县 , 而 金 安 区和 舒 城 县 的 数 据 难 以 收 集 , 这 里 用 六 安 市 的 数 据
小 区域 间 的差距 ,我 国的经 济 带及城 市 圈 不断 涌现 , 这些城 市群也 在短 时 间内得 到 了很大 的 发展 。 因此 , 国 内的许 多学者开 始对城 市 群进 行 了研 究 , 对 于 皖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研 究 也 不 断 涌 现 。 朱 要 武 f 2 0 0 3年 ) [ 1 l 利用 定 性 的 方 法从 资 源优 势 、 区 域优 势 、 基础 设施 等 方面 对 安徽 省 的投 资环 境 及 发 展 现状 进
探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探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1、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2、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3、数字化时代下产业结构演进4、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经验5、未来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预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尤其是重工业和制造业,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阻碍了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四是产业链不完善,从而造成了中低端产品生产制造水平不高。
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进程,需要经济学家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措施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转化型升级、市场化和政府引导等方面。
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以推动整个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数字化时代下产业结构演进数码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一种,由数字服务组成的商业模式。
当今时代下,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未来将进一步加速整个产业结构的变革。
数字化时代下,整个产业链将会出现更大的间隙,主要出现在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和新兴部分。
其中,通信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领域拥有更大的前景。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经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成功的案例包括汽车、钢铁、房地产等重点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以及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预测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未来产业结构将朝着绿色、低碳、可循环经济和更加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新兴产业的兴起可能会在未来十年对传统产业产生更大的冲击。
技术的革新和智能制造的应用也将进一步加速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
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宏观背景和重要意义探析
合功能 的发展 , 因此必须另外开辟道路 , 走建设文化 名城 的路 子 。可 以说 太原建 设 特色 文化 名城 , 与时 是 俱进转型创新 的结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 全 国城 市特 别是 大城 市 ,进入 了一个 全新 的竞 争时代 。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的决策 。经过这 几年 的探索和努 力, 特色文化名城建设 已经形成共识 , 并取得阶段性
的成 果 ,这 是科 学发 展 观在 省城 太 原 的成功 实践 , 是 传 统能 源 重 化 工业 城 市 实 现 城 市定 位 和 性 质 的转 型
18 年正式确定的。 93 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太原市沿着 这 条路走 已经碰 到了很多 的发展 障碍 与难题 。太原 市
创新 , 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析。
一
、
太 原建设 特 色文化名 城 的宏观背 景
1从政策导向的层面来看 , 、 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名 城, 是太 原市委 市政府 在党 的十六 大 以后 , 持 以邓 小 坚
平理论 和 “ 三个代表 ”重要思 想为指 导 , 本市实 际 f 从 { J 发 , 面贯 彻科学 发展 观 , 全 谋划 太原 创新发展 作 出的重 要 选择 。 早在 20 年 , 0 5 太原市 就按照 “ 三个代 表”重要 思 想 的要 求发展先 进文化 , 创新 太原 的文化 建设 。0 6 2 0
进入 2 世 纪 , 国特 大城 市 的竞 争更 加 激烈 , l 我 综合 竞 争 力 的 比拼逐 年 加剧 。太 原 市感 到 了 咄咄 逼人 的态 势 , 果不 寻 找新 的战 略 突破 , 如 太原 市 单 一 的城 市 功 能 不能适 应竞 争 的要求 , 有 的优势 也会丧 失 。基 于 现 这种 应对 城市 激烈 竞争 挑 战 的要 求 , 太原 市果断 把 建 设 特 色文化 名城提上 城市发 展 的战略地位 。 3从 中部 崛起 的 战略来说 , 、 文化 崛起是 经 济崛 起 的表 现 , 是 经济 崛起 的动 力 。只有 文化 的太 原才 能 也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战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只有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将就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战略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指调整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在部门内各个环节的比重,以适应经济发展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面临挑战,而新兴产业悄然崛起。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这一领域中,中国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其次,转型升级战略是指企业依靠创新和技术升级,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转变的过程。
传统产业面临的困局主要包括低附加值、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转型升级则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与价值。
其中,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企业应该加大在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手机制造企业华为和小米就凭借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挑战,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指导和推动调整。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例如,提供税收减免、研发资金支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支持,以吸引更多企业投入到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领域。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另外,企业自身也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和产出率。
通过优化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其次,企业要重视科研与技术创新。
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加大对研发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
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
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
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
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
20__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
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
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
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可见任何战略决策的制订都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为前提的。
准确的自我剖析与定位可在战略决策中“扬长补短以优取胜”。
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成功转型为例 1990年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显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辽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就首先要考虑辽宁自身的优势。
辽宁是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省内有渤海船舶重工、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大连机车、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50多个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20__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石化行业成为辽宁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显然装备制造产业是辽宁的主导优势产业。
那么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革新升级就是辽宁发展经济的首选。
其次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如技术开发、高端技术熟练型人才的缺
少;吸引外资优势薄弱;物流服务产业不发达等等。
针对这些自身的“劣势”辽宁做出了“城市一体化”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
通过城市一体化具有实现城际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间产业、人才、资金、科技等方面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拉动物流产业发展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鼓励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庄荷花园口工业区的对外开放开发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具有可实现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沿海地区布局也可以有效承接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加强辽宁对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落户辽宁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选择转型升级的产业上应该首先选择自身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且要清阻碍优势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时出台解决对策。
四、发展战略的关键:“奇兵制胜”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战略思想“奇兵制胜”运用到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商就是指“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多元化”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