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布置-王

合集下载

3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是在地下矿井中通过炸药等方法,将煤矿从煤层中取出的过程。

采煤方法主要有传统采煤、疏松采煤和综放采煤。

采区巷道布置是指根据不同的采煤方法,合理布置矿井巷道系统,以确保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采煤方法及常用的采区巷道布置。

1.传统采煤:传统采煤是采用手工或机械辅助手工的方法,将煤矿从煤层中一块一块地割出来。

这种采煤方法适用于煤层较薄,地质情况较简单的矿井。

在传统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直线巷道布置、马道式巷道布置和网状巷道布置。

直线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采煤工作面较长的情况;马道式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薄,煤柱较宽的情况;网状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开采方式复杂的情况。

2.疏松采煤:疏松采煤是指通过钻孔和爆破的方式,将煤矿炸碎后进行采煤。

疏松采煤适用于煤层较厚,煤层坚硬或有高岭土、粘土等复杂的地质情况。

在疏松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矩形巷道布置、扇形巷道布置和环形巷道布置。

矩形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煤矿分块较规则的情况;扇形巷道布置适应煤层分块较不规则的情况;环形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厚度差异较大,煤层底部存在水体的情况。

3.综放采煤:综放采煤是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结合了传统采煤和疏松采煤的优点。

综放采煤主要使用割煤机进行采煤,同时通过炸药等手段破碎煤岩,然后通过运输设备将煤矿从采煤工作面运出来。

在综放采煤中,常用的巷道布置方式有:直线巷道布置、房型巷道布置和综放巷道布置。

直线巷道布置适用于煤层较厚,采煤工作面较长的情况;房型巷道布置适用于采煤工作面较窄,煤矿破碎较容易的情况;综放巷道布置适用于采煤工作面较宽,煤层较厚,煤矿破碎较困难的情况。

总之,不同的煤层地质条件和采煤方式的选择,决定了采区巷道布置的方法。

合理的采区巷道布置,能够保证采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煤矿的安全和高效开采。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1. 简介采区巷道布置是煤矿开采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好的采区巷道布置可以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同时保证矿工的安全。

本文档主要介绍采区巷道布置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2. 采区巷道布置要点2.1 巷道布置原则(1)采区巷道布置应尽量贴近矿体结构,保证巷道走向尽量平直,垂直于煤层走向或近似垂直。

(2)巷道布置应考虑采区的煤层厚度变化情况,在煤层较薄区域,巷道宽度要适当减小。

(3)为了避免采空区对采区巷道的影响,应尽量避开采空区和煤柱,以减少在巷道掘进过程中煤层变形和巷道变形的情况。

(4)巷道布置应符合防火、防爆、通风、揭露瓦斯、矿压控制等要求。

2.2 巷道断面设计(1)采区巷道断面设计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矿井安全标准进行设计。

(2)巷道设计要满足通风、输送、排水、矿压控制和安全出口的要求。

(3)巷道断面设计要考虑巷道内车辆和工人通行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巷道的强度和稳定性。

2.3 巷道加固(1)巷道加固应根据不同煤层的地质条件、巷道断面设计、采区矿压等因素进行加固设计。

(2)巷道加固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使用应符合施工方案和工艺规范。

2.4 巷道支护(1)巷道支护应采用护栏、钢筋网、螺杆钢等材料进行加固。

(2)巷道支护结构应满足通风、输送、排水、矿压控制和安全出口的要求。

(3)巷道支护要考虑煤矿不同开采阶段的不同需求。

2.5 采区巷道长度控制(1)采区巷道长度一般不应超过200米。

(2)巷道长度过长时应加强支护和加固。

(3)巷道长度过长时,应加强通风设备的管理,保证采矿环境的安全和合理。

3. 注意事项(1)采区巷道布置应根据具体煤层、矿体结构和采动方式进行布置。

(2)巷道布置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3)工人应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进行作业,防止对巷道安全造成损害。

(4)巷道实测数据应及时更新,根据数据进行巷道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总结好的采区巷道布置可以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保证矿工的安全。

采区布置(专篇)

采区布置(专篇)

2.4 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2.4.1 采煤方法的合理性分析本矿井地质构造位于镇雄复式向斜南翼中段,为一北东~南西向延伸的单斜构造,地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1°~5°。

井田范围内有主要可采煤层一层,即C5b煤层,煤层厚度1.85~2.08m,属稳定的近水平中厚煤层。

区内主要有发育于矿区东南边部的F1断层,对矿井开采无影响。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以裂隙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煤矿属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爆炸危险,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

根据上述开采技术条件,结合矿井的规模及国内和省内类似矿井的开采经验,设计考虑全矿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高档普采采煤工艺是适宜的。

2.4.2 采掘设备的安全性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回采工艺采用普采。

采煤工作面采用MG375—AW型双滚筒无链牵引采煤机,配套SGB630/220型双边链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并安设有转载机及破碎机,采煤机上装有能使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停止运行的闭锁装置,牵引方式为无链牵引,转载机及破碎机装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性较高。

采煤工作面顶板用ZH2000/16/24Z型整体顶梁组合机采液压支架支护,支护强度为0.59MPa大于设计计算的0.272~0.306MPa,满足支架的支护需要。

采煤工作面基本沿煤层走向布置,倾角为1°,支架整体性强,不歪扭,也不易倾倒。

支架技术参数见“表2—5—1”。

2.4.3 采区巷道布置根据倾斜长壁采煤法的特点以及矿井的开采技术条件,沿煤层倾向划分区段,工作面巷道(顺槽)基本沿煤层倾向布置,包括一条回风巷(担负工作面回风等任务)、一条运输巷(担负工作面产出原煤的运输)和一条轨道巷(担负工作面的辅助运输任务,同时可以存放设备列车,还可作为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巷)。

回风巷与回风大巷直接连通,运输巷与运输大巷通过皮带搭接连通,轨道巷与轨道大巷之间通过轨道石门、轨道斜巷连通,运输巷与轨道巷之间通过联络巷相连通。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因为绿水洞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所以布置两条上山及一条瓦斯尾巷可满足运输、行人和通风的要求。

由于煤层间距较大且属于倾斜薄煤层所以采用采区联合准备方式,即两层煤共用一组上山。

下面列出三条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三条岩石上山,将三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底板岩石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一条岩石上山,两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中,巷道下部在煤层中,上部在煤层顶板中。

方案三:一条煤层两条岩石上山,将回风上山布置在2#煤层的煤层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可行性比较由《井巷工程概算指标》可查得各种巷道的掘进和维护费用:如下表技术经济比较:表1-6 掘进费用表表1-6 维护费用表表1-6 辅助费用表表1-6 费用总汇表表1-7 技术比较表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煤一岩上山所需费用最少,在经济上更为合理,沿煤层掘进具有超前探煤的作用,再加上现在我国煤巷支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煤层上山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在2#煤层中布置两条上山。

即:选两条煤层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2、上山的倾角、高程、断面、支护及用途;上下山与水平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的联系方式。

上山的倾角与煤层的倾角基本一致,标高近似等于采区的标高:上山由于是布置在岩层里,采用三心拱形断面,用锚喷,砌碹或金属支架支护。

运输上山主要用于煤的运输,轨道上山主要用于行人、通风、运料及出矸。

运输上山通过煤仓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回风石门与回风大巷联系;轨道上山通过下部绕道车场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采区上部平车场与回风大巷联系,上煤层与下煤层通过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系。

3、采区车场布置采区上部车场:由于311采区,绞车房布置在回风巷标高以下,维护比较困难,,通风条件较差,因此选择顺向平车场。

采区设计及巷道布置方案

采区设计及巷道布置方案

采区及工作面布置方案第一章采区概述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工作面位于副井运输巷1790水平北翼,北为矿井边界(1、2号矿拐点中段),南边为1790南运输巷(新主井与主井联络巷),1830水平以上为22煤六班采区,南东边为未采区,地面为荒山小灌木丛林,无任何建筑物,掘进对地面无影响。

根据历年来的实际生产和瓦斯等级鉴定,区域内瓦斯相对涌出量在25m3/吨以上;煤层不具有爆炸性;根据煤样鉴定结果,K17煤属不易自燃,K22煤属容易自燃。

区域内无采空区和积水,偶有二号副井1830水平22煤采区巷道积水渗透至采区巷道。

第二节地质特征矿区内受浸蚀切割,形成高原低山地形,海拔一般在1850-2100米之间,井田内沟谷发育,多陡坡,地表相对高差250米,山脉走向北东向(40-60度),与区域构造线走向一致。

矿区为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山脉走向为北东向,与区域构线方向一致,近似南北及北东向冲沟发育,矿区南部段地势高,为北东小的分水岭,分水岭南东冲沟水流入北干溪,分水岭北西冲沟水流入大舍溪,小北干溪在矿区北东外1km与大舍溪汇合,汇口处标高为1850米。

矿区范围外北300米有一条大舍溪,自南西向北东流,流量为0.6L/s-1100L/s,区内多为近似南北的季节性小溪,依地势向北注入大舍溪,由于矿区内山高坡陡,排泄条件好,地表水对井下开采无影响。

根据矿区出露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历年来的开采情况分析,矿区内地层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无泉水出露,雨季时地形地貌处形成暂时渗流,富水性弱,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一)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下三选统、上二选统宣威煤系至峨眉山玄武岩,现将矿区地层由新至老叙述于下:1、第四系(Q)主要是砂砾层、泥炭层、粘土、亚粘土层组成,分布在1-8勘探线Ⅰ煤段之上,厚度约20米左右。

2、下三选统飞仙关组(T1f1-T1f4)飞仙关组厚400-430米,岩性单一,以紫-灰紫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T1f1与下伏煤系为假整合接触。

5.1.117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5.1.117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区段运输 平巷9
运输 上山5
采区煤 仓12
采区运输 石门1
2、通风系统:采煤工作面
区段回风 平巷10
采区上部 车场6
采煤工作面 区段运输平巷9 下区段回风平巷8
采区回风 石门2
采区中部车场7 轨道上山4
采区下部车场3
采区运输石门1
2、通风系统:掘进工作面
区段运输 平巷9’
运输上 山5
掘进工作面 局部通风机 下区段回风平巷8’
一、采区巷道布置
煤层倾角条件:
一层煤、缓斜、倾斜煤层

煤层厚度条件:

薄及中厚煤层


开采方法:
整层开采(一次采全高开采)
地质条件: 煤层平稳、构造简单、瓦斯小
1—采区运输石门;2—采 区回风石门;3—采区下部车 场;4—轨道上山;5—运输 上山;6—采区上部车场;7, 7′—采区中部车场;8,8′, 10—区段回风平巷;9,9′— 区段运输平巷;11,11′—联 络 巷 ; 12— 采 区 煤 仓 ; 13— 采区变电所;14—采区绞车 房 ; 15— 工 作 面 ; 16— 采 区 绞车房回风斜巷;17—开切 眼;18—采区走向边界线; 19—工作面停采线
四、区段参数
1、区段走向长度:即采区的走向长度或一翼的走向长度,采煤 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目前,最长的综采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为 6280m。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缓斜、倾斜煤层综采一翼采区走向长度 不小于工作面一年的连续推进长度;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不受断 层限制的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不小于3000m。
3、运料系统:采煤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 区段回风平巷10 采区上部车场6
轨道上山4 采区下部车场3 采区运输石门1

采区布置

采区布置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第一节采煤方法一、采煤方法选择本井田首采区开采3煤层,倾角一般9°以下,平均煤厚4.28m,属单一中厚~厚煤层。

煤层瓦斯含量较低,属不自然~易自燃煤。

地面建筑以农村民房为主。

根据以上因素,首采区选择单一长壁采煤方法,后退式开采,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生产过程中,应根据矿井开采计划安排,提前作好村庄搬迁工作,保证矿井正常生产。

二、采煤工艺及设备选择1、采煤机械化程度影响首采区机械化程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有:(1) 煤层倾角小,开采技术条件好。

(2)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采区东部煤厚在2.77~5.84m间,西部多在0.69~8.47m间,采区平均煤厚4.28m。

(3) 采区西部靠近冲刷区煤层稳定性较差且中、小断层发育、东部煤层较稳定且构造少。

根据首采区煤层赋存特点,首采区东部条件较好,煤层厚度大且较稳定,推进长度大,可充分发挥综采优势,提高综采效益。

因煤层较厚,宜装备综放。

西部煤层变化大,局部受断层切割三角煤较多,推进长度短,可配以高档普采为主。

据兖州矿区的生产经验,中厚煤层综采产量可达120~150万t/a,综放工作面一般在200~400万t/a。

结合本井田煤层特点及开采技术条件,初期在首采区东翼布置一个综放面,实现“一矿一面”保证矿井180万t/a的生产能力。

2、采煤设备根据煤厚变化情况和煤质硬度,考虑到综采工作面产量高,对设备性能要求高,综放面宜配备大功率采煤机组。

参考兖州矿区高产高效工作面设备配备经验,选用MGTY400/900-3.3D 电牵引双滚筒采煤机,滚筒截深600mm 或800mm ,截割功率2×400KW ,电压等级3.3KV 。

根据采煤机生产能力和放煤支架的放煤能力,采面前后运输机均选用SGZ800/2×375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1500t /h ,功率2×375KW ,电压等级3.3KV 。

综放面运输顺槽选用一台PCM-200破碎机,一台SZZ-1000/375型刮板转载机及一台SSJ1200/3×200可伸缩多点驱动胶带输送机,该三机运量均不小于2000t /h 。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采掘 煤层赋存条件 机械化装备水平、采区运输方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确定。 机械化装备水平、采区运输方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等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 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 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严禁一段进风、一段回风。 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严禁一段进风、一段回风。
高瓦斯矿井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
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准备巷道层位的选择应体现煤巷布置为主、 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准备巷道层位的选择应体现煤巷布置为主、少 煤巷布置为主 的原则。 布置岩巷的原则 凡煤层倾角及顶底板岩性条件适宜,采区上( 布置岩巷的原则。凡煤层倾角及顶底板岩性条件适宜,采区上(下)山及分阶段平巷 均应布置在煤层中。 均应布置在煤层中。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 规定。 规定。 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一般应采用单巷布置。当煤层瓦斯含量大、采区涌水量大, 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一般应采用单巷布置。当煤层瓦斯含量大、采区涌水量大, 单巷布置 或因掘进、通风、运输等要求,单巷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巷布置或多巷布 或因掘进、通风、运输等要求,单巷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巷布置或多巷布 但应明确巷间煤柱的回收措施。 置,但应明确巷间煤柱的回收措施。 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适宜,回采巷道应采用无煤 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适宜,回采巷道应采用无煤 柱护巷工艺 厚度小于2.5m、不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可采用沿空留巷。 工艺; 柱护巷工艺;厚度小于2.5m、不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可采用沿空留巷。沿空掘巷和沿 空留巷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空留巷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巷道布置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及矿井的开拓方式,以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169m。

全矿井划分为东西两翼,共八个采区,西翼划分为六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三个采区;东翼划分为两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按照煤层开采顺顺序由上至下的原则,首先开采一采区。

首采区为一采区,呈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开采C2煤层,煤层发育较好,煤层倾角平均13°。

采区平均走向长约2000m,平均倾斜宽620m。

在采区中部布置三条上山,即采区运输上山、采区轨道上山和采区回风上山。

采区上山沿C2煤层布置。

采用双翼布置方式,首采工作面布置在采区东翼,接替工作面布置在采区西翼。

(详见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采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进行采煤。

煤流方向:工作面→运输顺槽→采区运输上山→煤仓→主平硐→地面。

材料流向:地面→主平硐→采区下部车场→一采区轨道上山→绕道→使用地点。

2、采区数目及工作面能力本矿井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以一个机采工作面达到生产能力。

年生产能力为:Q=L·M·B·R·C =150×1.07×1426×1.32×0.97×10-4=29.3(万t)掘进出煤按10%考虑,则矿井实际生产能力为32.2万t/a,满足30万t/a要求。

3、采区矸石及辅助运输120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2#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120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1#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布置目录一.采区布置 (2)二.采区下山 (2)三.采区车场 (2)四.区段平巷布置 (3)五.采区硐室 (3)六.采区主要生产系统 (3)1.采区通风系统 (3)2.采区风量设计 (4)七.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 (4)八.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 (6)九.局部通风设备的选择: (6)十.通风设施及构筑物 (6)十一.运输系统 (6)1.运煤系统 (6)2.工作面运输设备的选择: (7)十二.排水系统 (7)十三.瓦斯管理 (8)十四.灾害预防措施 (9)1.瓦斯灾害 (9)2.防止出现引爆火源 (10)3.自救方式与抢救方法 (11)4.施工准备 (12)5.探放水措施 (14)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布置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二.采区下山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 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三.采区车场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采区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四.区段平巷布置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煤炭回收率,设计采用沿空掘巷方式布置采面机风巷,采用单巷布置,根据五2煤层顶底板岩性,设计机风巷沿走向布置在煤层中,距采空区边缘2-5m。

煤矿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案分析

煤矿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案分析

煤矿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案分析1采区上山布置1.1采区上山的位置(1)煤层上山采区上山沿煤层布置,掘进容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道工程量少。

其主要问题是煤层上山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大,生产期间上山的维护比较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先进支护手段的情况下。

虽然用加大煤柱尺寸可以改善上山维护,但会增加煤炭损失。

因此,•般在下列条件下,可考虑布置煤层上山:①开采薄或中厚煤层的单•煤层采区,采区服务年限短。

②开采只有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层采区,煤层顶底板岩石比较稳固,上山不难维护。

酶层群联合准备的采区,下部有维护条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

④为部分煤层服务的、维护期限不长的专用于通风或运煤的上山。

(2)岩石上山对单一厚煤层采区和联合准备采区,为改善维护条件,目前多将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其技术经济效果比较显著。

岩石上山与煤层上山相比,维护状况好,维护费用低,少受采动影响。

(3)上山的层位与坡度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其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否则,为保护上山巷道、必须在其下部的煤层中留设宽度较大的煤柱,并且距上山愈远的下部煤层中,所要保留的煤柱尺寸愈大。

在下部煤层的底板岩层距涌水量特别大的岩层很近,不能布置巷道时,可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的中部。

采区上山的倾角,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当煤层沿倾斜方向倾角有变化,为便于使用,应使上山尽可能保持适当的固定坡度。

另外在岩石中开掘的上山,有时为了适应带式输送机运煤(才15°)或自溜运输的需要,亦可采取穿层布置。

1.2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方式(1)采区上山条数采区上山至少要有两条,即一条运输上山,一条轨道上山。

随着生产的需要或地质条件的变化可根据需要增加上山数目。

(2)采区上山布置方式按采区上山在煤层或岩石中的布置情况及数目,上山布置方式见表6-k表6—1 上山布置方式布置方式 图示适用条件单一薄及—,一群最下一层量不大,服务年限不长的采区 1一轨道上山;2一运输上山:3—通风、行人上山(3)采区上山的相互位置关系采区上山之间在层面上需要保持•定的距离。

煤矿采区布置与规划

煤矿采区布置与规划
采区的特点
采区具有独立的生产系统,包括 工作面、运输巷道、回风巷道等 ,是实现煤矿高效、安全、环保 生产的基础。
采区的重要性
提高生产效率
合理的采区布置与规划能 够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 低生产成本。
保障安全生产
科学合理的采区设计能够 降低事故风险,保障矿工 生命安全。
促进环境保护
合理的采区规划有助于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绿 色开采。
煤矿采区布置与规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1
• 煤矿采区概述 • 采区布置与规划原则 • 采区布置与规划内容 • 采区布置与规划方法 • 采区布置与规划案例分析 • 采区布置与规划的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煤矿采区概述
采区的定义与特点
采区的定义
采区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单元,负 责煤炭的开采、运输和提升。
技术原则
遵循技术规范
采区布置与规划应遵循国家和行 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采区 的建设和生产符合技术要求。
优化采煤工艺
根据采区内煤层的赋存条件和开 采技术条件,选择适宜的采煤工 艺,提高采煤效率和资源回收率 。
引进先进技术
关注采矿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 ,提高采区的生产技术水平。
Part
02
采区布置与规划原则
安全原则
确保采区安全
01
采区布置与规划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确保采区内的作业环境
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
合理设置安全设施
02
根据采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安全设施,如通风设施、瓦斯抽
放设施、排水设施等,提高采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安全管理
03
建立健全采区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在煤矿开采中,采区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是决定煤矿开采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巷道布置和合适的采煤方法可以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成本,保证煤矿的持续生产。

本节将重点介绍采区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的相关内容。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1)合理布置:巷道布置应根据矿层结构、矿井地质条件、开采方法等因素进行科学布置,避免盲目开采,充分考虑巷道的通风和支护需求。

(2)安全可靠:巷道布置要避免高风渗透区、大型断层、矿压突出等危险地段,确保采区的安全稳定。

(3)经济合理:巷道布置要尽量减少开挖量,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要考虑巷道的疏水排水和材料输送等要求。

2.常用的采区巷道布置方式:(1)单巷道布置:将采区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巷道,每个巷道负责一个开采工作面。

这种布置适用于采高较低、矿层稳定的煤矿。

(2)双巷道布置:将采区划分为两条平行的巷道,分别负责进风和出风,提供必要的通风和人员、物资往来通道。

这种布置适用于采高较大、需要疏水排水和辅助支护的煤矿。

(3)多巷道布置:根据具体情况,将采区划分为三条或以上的巷道,以满足复杂的开采需求。

这种布置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矿井瓦斯较大的煤矿。

采煤方法:1.长壁采煤方法:长壁采煤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采煤方法之一,适用于采高较大、煤层厚度较大的矿井。

其基本工艺流程为:首先在工作面上进行掘进,然后采用控制性爆破技术将煤体从煤层上下破碎,再通过采煤机将破碎的煤体切割下来,最后通过运输机和运输设备将煤炭运出井口。

长壁采煤方法效率高,产煤率大,但对于采煤机性能、支护设备和通风系统要求较高。

2.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是通过矿井压力将煤体从煤层上下破碎并压入控制性房间,然后通过运输设备将煤炭运出井口的采煤方法。

这种采煤方法适用于煤层薄、煤层软弱、瓦斯含量高的矿井。

直接煤矿压采煤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产煤率较低,支护设备要求较高。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采区布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采区布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采区布置5.1.1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首采区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选择在煤层赋存条件稳定、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地质勘查程度高的块段;2 资源应可靠,可采储量应丰富;3 应能保证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应长,并应有利于采区的正常接替;4 应避开重要建(构)筑物,村庄应少;5 应位于井底车场或主井井底附近,工程量应省,贯通距离应短。

5.1.2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回采工作面个数,同一煤层的一翼不应超过1个回采工作面;同一煤层双翼开采或多煤层开采时,不应超过2个回采工作面。

5.1.3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个数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及第2.2.2条和第5.1.2条的规定,经综合比较后确定,并应保证合理集中生产和采区正常接替;条件适宜时应采用一矿一区一面。

5.1.4 在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所需的采区和工作面个数的情况下,矿井除预抽瓦斯外,不应配置备用采区和备用工作面。

5.2 采煤方法及工艺5.2.1 采煤方法及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择采煤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设备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 大型矿井应以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为主,条件适宜的中、小型矿井宜采用综采工艺;3 条件适宜时,应采用先进成套综采设备,并应装备安全高效采煤工作面。

5.2.2 缓倾斜、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及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当煤层倾角不大于12°时,可采用倾向长壁采煤法;当煤层倾角大于35°时,宜采用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2 不具备长壁开采技术条件时,宜采用短壁采煤法;3 煤层厚度7m以下,开采条件适宜时,宜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厚度4m~7m,且不适宜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时,应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或分层综采工艺;4 煤层厚度7m以上,开采条件适宜时,宜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或分层综采工艺;5 不适宜综采时,可采用普采。

采区布置-王

采区布置-王

第一节采区布置一、采区布置1、煤层赋存条件井田为四边形,东西1220~1620m,南北1070m,面积1.5194km2。

根据地质报告,井田内4层可采煤层,中组煤中8#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1.29m,9-2#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0.99m;下组煤16-1#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53m, 16-2#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 2.77m。

中组煤8#煤层、10#为近距离煤层;下组煤16-1#煤层、16-2#煤层为近距离煤层;中、下组煤间距65m。

矿井在按30万t/a的规模建设中,风井、主井、副井以及各煤层巷道实见煤层厚度为:8#煤层厚度 2.0-2.6m,平均厚度 2.1m;9-2#煤层厚度1.8-2.5m,平均厚度2.0m;16-1#煤层厚度2.3-2.6m,平均2.4m;16-2#煤层厚度2.5-2.9m,平均2.7m。

2、采区布置矿井划分为东西两个采区。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采区布置可采用二种布置方式。

采区布置第一方案:东翼采区采用倾斜长臂布置工作面;西翼采区采用走向长臂布置工作面。

矿井东、西翼采区集中回风巷、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均沿井田北部边界布置,工作面由南向北退采。

采区布置第二方案:东、西翼采区均采用走向长臂布置工作面。

矿井西翼采区集中回风巷、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均沿井田北部边界布置,工作面顺槽由北向南布置,工作面由南向北退采;矿井东翼采区集中回风巷、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均在井田中央沿东采区西部边界布置,工作面由东向西退采第一方案南北采区集中运输巷和轨道运输巷呈一线布置,设备占用量少;单个工作面开采期长,工作面搬家少,因此推荐第一方案为本矿井采区布置方案。

3、采区巷道布置中组煤由副井1016甩车场及石门穿入各煤层。

在井田北部边界沿煤层布置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和集中回风巷。

中组煤东翼采区轨道运输巷沿8#煤层布置,集中运输巷、集中回风巷沿9-2#煤层布置;西翼采区中组煤集中回风巷沿8#煤层布置,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沿9-2#煤层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二、采区上山层位 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
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
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
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在下部煤层底板岩层距强含水层很近,不能布 置巷道时,只有考虑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
的中部。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三、采区上山坡度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1) 石门联系 (2)适用条件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准备倾角大于15°~20° 的煤层。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2) 斜巷联系 斜巷联系方式,如图11-3(b)。 (1)斜巷联系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方式可以使煤炭自溜,少占设备。 缺点:施工条件差,辅助运输和行人不方便。 特别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 重,体积大,通过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一) 采区上山的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
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运输上山 运输上山是为工作面出煤服务的。视上(下)山 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和。 2.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 自溜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运输。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毕业设计---煤矿采区布置设计

毕业设计---煤矿采区布置设计

。%16.8 数系采可�m92.01 为厚 总均平层煤采可�层二层煤采可部局定稳较�层二层煤采可 含其�m64.911 约度厚总均平�组西山统下系叠二及组原太 统上、组溪本统中系灰石括包层地煤含要主田井本、1 定稳区本。%718.11 数系煤含�m 11.41 厚总层煤�层 01 煤
质煤、2
质煤和层煤、五 。布分岩浆岩及柱落陷现发 为也时同。层断及皱褶大较无�单简造构质地内田井本 造构 、 四 。布分岩浆岩无表地内围范田井本 岩 浆岩 、 三
�文论�计设业毕
5
。%97.0 均平�%09.0-57.0 煤原�份水 析分业工Ⅰ 层煤号 2 �下 如征特质煤层煤号 2 的采开要主�告报质地查核据根 质性学化的煤�2�
。口断状壳贝及状坦平见亦�状梯阶为次�口断状 生内�泽光刚金-泽光璃玻强或泽光璃玻具多层煤区本 差参呈多。度 3-2 为般一度硬�碎破易�大度脆�育发隙裂 征特岩煤及质性理物的煤�1�
节二第 节一第 章三第
41-----------------------------------力能产生及度制作工井矿 21----------------------------------------算计的量储采可 11----------------------------------------算计的量储质地 11----------------------------------------------界境田井
�文论�计设业毕
4
。组西山统下系叠二及组 原太统上 、组溪本统中系炭石括包层地煤含要主田井本 层底煤含、二 。等系四第及组子盒石上统上�组子盒 石下、组西山统下系叠二有露出�中谷沟于布分星零头露岩 基� 布分 泛广 土黄 �带 地缘 边端 南 田煤 东河 于位 田井 层地 、 一 征特质地田井 节二第 。天 051 期霜无�mm16 度深冻大最 �旬中月 3 年次至旬下月 01 为期冰结 。倍 4.3 的量水降是量 发蒸。月个三 9、8、7 在中集要主量水降�mm4.6432 量发 蒸大最�mm007 为量水降年大最。℃62 温气均平年�℃8.93 温 气 均 平 日 高 最 年 � ℃ 5.51 温 气 均 平 日 低 最 年 � 测 观 站 象气县宁乡据 。候气性陆大型风季旱干半旱干带温的明分季 四 为�大差温 夜 昼�带地 岳山部 南山梁吕 处地田井本 。河黄入注终最�河汾入注向方南西向要主水排季雨 �流断有时节季旱干�流溪成集汇水泉量少有只时平�流河 有没内区。外区矿出泄排向方南东向谷沟沿后然�中谷沟各 入 汇坡山顺多 大 水降气大 �横纵 谷沟�杂 复形地区本 。露出岩基星零有底 沟的陡较在只�盖覆土黄分部大。谷山型字”V“呈多�间

采区布置与方案比较(WORD档)

采区布置与方案比较(WORD档)

第三章采区布置与方案比较第一节采区布置应考虑的因素一、现有的生产系统矿井现有+180m、+40m水平茅口大巷均为矿井的主要运输系统,+180m水平零一采区以上已经开采,但还保留有回风系统,最低水平为+235m,考虑回风系统与+235m水平接通,+180m、+40m水平与现有茅口运输系统相连形成零一采区生产系统。

二、区段划分该区划分为二个段,划分为两个区段进行开采,区段垂高为70m,即第一区段开采标高为+180m~+110m,第二区段开采标高为+110m~+40m,采区巷道布置均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第二节采区布置方案根据新田湾煤矿三水平零一区的地质条件,并结合现有的生产系统、生产部署等实际情况,在遵循《新田湾煤矿30万吨/年扩能方案设计》总体原则的基础上,确定该采区的开拓开采布置方案为:开拓巷道仍然布置在+180m、+40m水平茅口灰岩内,即分别从+180m、+40m水平一区石门向北掘进茅口运输大巷到达零一区石门位置(26#勘探线附近,零一区北边界)并布置采区石门与生产系统,+40m水平布置高、低双石门,+110m、+180m水平均布置单石门,采区内布置三条上山(+50~+120m一条下煤上山,+40~+180m一条回风上山,+40~+180m 一条轨道上山),并实行由北向南单翼开采,俯伪斜掩护支架采煤法(或走向长壁采煤法),放炮落煤,单体液压支柱(或掩护支架)支护顶板和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初步确定了两套方案,运输大巷均布置在茅口灰岩内,方案一:+180m茅口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9~11分层中,全长302; +40m水平先在一区掘一补套回风系统,再在茅口灰岩11~12分层中布置茅口大巷,全长539m,+40m 一石门处距离K1煤层44m(水平距离),处于茅口12分层中,在距+40m一石门430m处受一小断层影响,大巷稍有转向,此处距离K1煤层的水平距离为52m,处于茅口11分层中;方案二:+180m茅口大巷布置在茅口灰岩9分层中,全长236m,开口点距离K1煤层水平距离98m,+180m零一区石门位置距离K1煤层91m;+40m水平先在一区掘一补套回风系统,再在茅口灰岩9~12分层中布置茅口大巷,全长487m,+40m 一石门处距离K1煤层44m(水平距离),处于茅口12分层中,+40m零一石门处距离K1煤层113m,处于茅口9分层中;两个方案底板生产系统与主干系统有所不同,其方案具体内容如下:方案一:单翼开采,采区布置三条上山(其中:轨道上山+40m~+180m),底板系统位于采区西边界(即庙顶背斜轴附近)(1)回风系统:在茅口灰岩12~13分层中,布置一条+40m--+235m回风上山,+180m水平连接原+235m五石门回入现一采区回风系统,再进入总回风系统,+40m、+50m、+110m、+180m、+235m石门均通过回风联络平巷与回风上山连接,从而形成采区回风系统,+235m回风平巷距离K1煤层14m(水平距离),+180m回风平巷距离K1煤层22m,+110m回风平巷距离K1煤层44m,+50m回风平巷距离K1煤层38m,+40m回风平巷距离K1煤层41m。

采区布置

采区布置
原则:工作面合理集中生产和保证工作面正常接替 原则: 数量: 数量:
综合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同时生产的综采工作面宜为1 综合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同时生产的综采工作面宜为1个,条件适宜 的盘区可布置2 综采工作面; 的盘区可布置2个综采工作面;

普通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当开采单一煤层时,回采工作面不应超过2 普通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当开采单一煤层时,回采工作面不应超过2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开采,经工作面接替排产适宜时,可布置3 个;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开采,经工作面接替排产适宜时,可布置3个普 采工作面。 采工作面。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层和开采有冲击地压的煤层,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层和开采有冲击地压的煤层,采掘工作面布 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置,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个数: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个数:
原则: 原则:采区合理集中生产和保证采区正常接替 数量:一般不宜超过 个 条件适宜时可考虑一矿一区一面 数量:一般不宜超过3个,条件适宜时可考虑一个数: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初期采区位置: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初期采区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初期采区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地质勘探程度高 地质勘探程度高; ⑴ 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地质勘探程度高; 资源可靠、可采储量丰富, ⑵ 资源可靠、可采储量丰富,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比例不应低于井 田内其它采区; 田内其它采区; ⑶ 采区生产能力大,服务年限长,能保证接替采区的正常接替; 采区生产能力大,服务年限长,能保证接替采区的正常接替; 地面一般应无影响开采的重要建( 筑物,村庄少; ⑷ 地面一般应无影响开采的重要建(构)筑物,村庄少; 首采区应位于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线附近,工程量省,贯通距离短; ⑸ 首采区应位于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线附近,工程量省,贯通距离短; 当有中央采区时,中央采区应作为矿井首采区。 ⑹ 当有中央采区时,中央采区应作为矿井首采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Leabharlann 节 采区布置 一、采区布置
1、煤层赋存条件
井田为四边形,东西1220~1620m,南北1070m,面积
1.5194km2。根据地质报告,井田内4层可采煤层,中组煤中8#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1.29m,9-2#煤层大部分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0.99m;下组煤16-1#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
2、采区布置
矿井划分为东西两个采区。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采区布置可采用二种布置方式。
采区布置第一方案:东翼采区采用倾斜长臂布置工作面;西翼采区采用走向长臂布置工作面。
矿井东、西翼采区集中回风巷、轨道运输巷、集中运输巷均沿井田北部边界布置,工作面由南向北退采。
采区布置第二方案:东、西翼采区均采用走向长臂布置工作面。
2.53m, 16-2#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77m。中组煤8#煤层、10#为近距离煤层;下组煤16-1#煤层、16-2#煤层为近距离煤层;中、下组煤间距65m。
矿井在按30万t/a的规模建设中,风井、主井、副井以及各煤层巷道实见煤层厚度为:8#煤层厚度2.0-2.6m,平均厚度2.1m;9-2#煤层厚度1.8-2.5m,平均厚度2.0m;16-1#煤层厚度2.3-2.6m,平均2.4m;16-2#煤层厚度2.5-2.9m,平均2.7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