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 减压后充血 → 重要脏器相对缺血 3. 减压后充血 → 重要脏器相对缺血
炎 性 充 血
二、瘀血
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血液淤积在小
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称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 充血,简称淤血。
1、静脉受压(外压) 原因: 2、静脉腔阻塞(内塞) 、静脉腔阻塞(内塞)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心衰) (心衰) 3
外出血
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鼻衄。 肺、支气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咯血。
胃、食管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呕血。
结肠、胃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便血。
泌尿道出血经尿排出称为尿血。
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形成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 较大的出血称为紫癜。
左侧内囊处可见明显出血,破坏脑组织,形成大 片出血灶,并破入侧脑室
可见心外膜下广泛出血,呈红褐色。出 血部位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区域。
血管被胀大,饱满

软化、溶解、吸收
结局 机化、再通 钙化
血栓机化
血栓机化再通
止血 有 利 对机体 的影响 不 利 防止出血
防止炎症扩散
阻塞血管→梗死 栓塞 心瓣膜变形 出血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房室瓣呈“鱼嘴”样外 观
第三节
栓塞
概念 :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
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称为 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播放
暂停
空气栓塞
多发生于静脉破裂后空气进入
小量时,不引起严重后果,偶 有脑栓塞 后 果
机制:空气随血流进入右心 聚集,因心脏跳动,空气和 血液经搅拌,形成可压缩的 泡沫血,阻塞于右心和肺动 脉出口,致血流中断。
超过100毫升 时,猝死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点击:237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3-01-10 13:00:54正常血循环的意义: 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各器官新陈代谢和正常进行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表现:①血管内成分逸出血管外(水肿、积液、出血)②局部组织内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③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和血管内空气、脂滴和羊水)第一节充血和淤血一、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 又称主动性充血, 简称充血。

特点:为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分类: 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活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病理性充血:①炎症性充血②减压后充血(大量抽放腹水) ③侧枝循环性充血。

病变: 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体: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体表红热结局: 1.一般为短暂反应,促进局部代谢,抗炎,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2. 促进脑部充血(头痛、头晕),促进血管破裂出血。

二、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称为淤血也称静脉性充血。

特点:为被动过程分为: 全身性淤血局部性淤血淤血发生的原因: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其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而致。

2.静脉腔阻塞: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瘤栓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

3.心力衰竭:心脏不能排出正常容量的血液进入动脉,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了静脉的回流,造成淤血。

病变: 大体:器官肿胀,呈暗紫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出现发绀、淤血性水肿、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镜下:局部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过多的红细胞积聚合。

结局: 取定于器官/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淤血时间长短。

(1). 短时间淤血:后果轻微,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概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液本身成分及本身没有成分)及梗死;–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包括出血(红细胞)、水肿和积液(血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如血管运动神经兴奋/抑制,局部组织血管活性物质作用。

充血的类型●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的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饭后的胃肠道,剧烈运动时的肌肉。

●病理性充血:(1)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2)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循环血量减少,低血压,休克。

如:肝硬化腹水(3)侧支性充血: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枝开放充血。

表现及后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呈鲜红色,体积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改善局部组织代谢,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

但也有不利方面:脑充血严重引起头痛;可引起已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出血。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 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且都是病理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016/4/15 10
(二)淤血
定义: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在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造成局部组织或器官 内的静脉血增多,称淤血。 ⒈原因: ⑴静脉受压 ⑵静脉腔内阻塞(血栓形成) ⑶心力衰竭

左心衰 右心衰
肺淤血; 肝脾肾等淤血
2016/4/15
12
(二)淤血
(二)淤血
2016/4/15 60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3.败血性梗死:含细菌栓子引起的
梗死(化脓)
2016/4/15
61
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的区别
贫血性梗死
部位 脾、肾、心脏、脑 形成 组织结构较致密; 条件 侧支循环不丰富
出血性梗死
肺、肠 组织疏松;双重血液循环; 严重淤血(先决条件)
2016/4/15 46
动 画 ¨ 肺 动 脉 血 栓 栓 塞
2016/4/15
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
48
2016/4/15
肺动脉血栓栓塞(镜下)
49
⒉ 脂肪栓塞:
机制: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挫伤 ,脂 肪小滴入血→右心→肺动脉小分支或肺毛细血管栓塞→ 左心→体循环动脉系统→全身器官尤其是脑栓塞。
2016/4/15 32
风湿性心内膜炎
2016/4/15
33
血栓类型
⒉混合血栓: 静脉血栓体部 肉眼:呈红-白相间 条纹状; 镜下:由纤维蛋白 和红细胞、血小板 小梁及白细胞构成
2016/4/15
34
2016/4/15
35
血栓类型
⒊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尾部,由纤
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呈暗红色。

后果:主要取决于进入血液中脂肪量的多少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何彦丽概述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管内血量异常;局部血管内容物异常;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充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第一节充血概念: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局部充血。

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概念: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致该器官或组织的血管内血量增多。

(主动性充血)原因病理变化后果(一)原因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原因.生理性充血炎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减压后充血(二)病理变化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组织或器官轻度肿胀,体积略增大,颜色鲜红。

物质代谢增强, 功能活动增强,温度升高。

(三)后果:有利:局部氧和营养物质增多,代谢增高,功能增强。

不利:可引起血管破裂。

二.静脉性充血概念: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 (被动性充血)原因病理变化后果重要脏器的淤血(一)原因1.静脉受压(肿瘤、炎性包块压迫)2.静脉腔阻塞(栓子阻塞、静脉内膜炎)3.心力衰竭(左、右心衰竭)(二)病理变化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暗红色,代谢功能下降,局部温度下降。

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三)后果慢性淤血可以引起下列不良后果: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病变(局部缺氧导致)4.淤血性硬化(四)重要器官的淤血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肉眼常见于左心衰竭镜下:慢性肺淤血(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变常见于右心衰竭肉眼:“槟榔肝”慢性肝淤血( 大体)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淤血区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淤血性肝硬化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慢性肝淤血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动脉性充血、静脉性淤血、槟榔肝、心力衰竭细胞、肺褐色硬变。

–简述静脉淤血的后果–简述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第三节血栓形成概念: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第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性多动脉炎。 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
心血管内膜上。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 反复穿刺的血管。
编辑版pppt
37
⒉血流状态的改变:
⑴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血小板进入边流,与内膜接触
⑵血流缓慢 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
和冲走。 静脉比动脉多见;下肢比上肢常见。 临床上,多见于血流缓慢下肢静脉、静脉曲张、
②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③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④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的起始点。
编辑版pppt
35
内 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粘 集 示 意 图
编辑版pppt
36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 心血管内膜炎症,如:动、静脉内膜炎、结节
编辑版pppt
61
(二)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1)动脉:①不完全阻塞:缺血→萎缩
②完全阻塞:缺血性坏死
脑动脉→脑梗死;冠状动脉→心肌梗死
(2)静脉:
若侧枝循环未建立,血栓形成易导致坏死
如:肠系膜静脉血栓→肠出血性梗死
肢体浅表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症状(侧
支循环丰富)。
编辑版pppt
62
2.栓塞: 血栓→栓子→栓塞→梗死、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血栓机化→ 粘连→瓣膜口狭窄
动脉瘤、某些慢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的人。
编辑版pppt
38
⒊血液凝固性增高: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高。临床上可见于: ①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等大 量失血患者; ②某些恶性肿瘤、胎盘早剥患者, 吸烟、高脂饮 食等。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充血:①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如运动时骨骼肌充血、妊娠时子宫充血、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等);②病理性充血:指在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充血(炎症性充血较为常见)充血时病理变化:器官或组织内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器官或体积略增大、色鲜红、温度升高(时间短暂)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

淤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淤血。

又称静脉性充血,是一个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淤血的原因包括:a.静脉受压:静脉在各种外部原因压迫下,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b.静脉腔阻塞:静脉血栓形成或侵入静脉的肿瘤细胞形成瘤栓,可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出现淤血;c.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脏不能将正常容量的血液排出,导致心腔内的血液滞留,压力增高,阻碍静脉血液回流而发生静脉淤血。

淤血时病理变化: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紫红色(发绀),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镜下: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淤血常见后果: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萎缩、变性和坏死;4、淤血性硬化;5、促进血栓形成等。

☆肺淤血原因:发生左心衰竭时,左心腔内血液潴留,导致左心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

病变:大体观察肺体积增大,呈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

镜下急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伴有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充满水肿液或出血;慢性肺淤血:除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外,还见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

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和出血,还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临床表现:明显气促、缺氧和发绀,有咳浆液性泡沫痰等。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8
白色血栓
39
㈡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 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 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 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血 流经过该突出的头部时,其下游又发生涡流, 又使血小板析出和粘集,上述过程沿血流方 向一再重复出现,逐渐形成多数血小板小梁, 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在血小板小梁间 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 胞被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36
• 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嗣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 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 度。 • 血栓可分色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 脉、心瓣膜)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 (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 栓的头部)。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随血小板不断粘着而逐渐增大。肉眼观,血 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 壁紧连。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 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 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 胞。
10
㈢病理变化
•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 体积可轻度增大。充血如发生于体表, 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由于局部细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可 以促进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 因此,发生于粘膜的动脉性充血,可以 有腺体的分泌亢进现象。
11
㈣后

•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 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 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 具有积极的作用。 • 少数病例,可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 化、脑内小动脉瘤形成等)的基础上,发生血 管破裂出血,重者可造成死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0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0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Hyperemia and Congestion)


1、充血:器官和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 量增多。
2、分类:动脉性 静脉性
动脉性充血
一、原因 1、生理性 2、病理性:炎症 3、减压性
二、病变及后果 体积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大、 红、热) 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如原有高血 压等疾病可引起严重后果。
1、冲散活凝血因子 2、轴流、边流
三、抗凝系统
1、肝素 2、纤溶系统 3、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凝血因子
1、内皮细胞损伤:
原因:感染、缺氧、休克等 机制:内皮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激
活凝血
内皮脱落→胶原暴露→血小板粘附
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变慢或产
生漩涡
1、当血流减慢或漩涡形成 或消失 轴流变宽、边流变窄 血小板进入边流,血小板可能与内膜粘附
活化的血小板 释放反应
vWF
黏附反应 粘集反应
ADP、TXA2
血小板融合团块
Question
Q:为什么静脉血栓多见?
①静脉内有静脉瓣,静脉瓣膜囊内的血流不
但缓慢,而且出现漩涡,因而静脉血栓形成
常以瓣膜囊为起始点;
②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搏动而舒张,其血
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③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
出血带。
镜下:呈凝固性坏死
⑴脑梗死:
因脑组织含有多量类脂质和水份,故 多发生软化、液化而形成囊腔。
⑵心肌梗死:
多由冠心病引起,呈不规则地图状
⑶脾、肾梗死:
多因栓塞引起,呈灰黄(白)色,锥 体形,周围有明显充血带。
脑 梗 死
心肌梗死
③影响:
A 肾梗死→腰痛、血尿; B 心肌梗死→心衰 ④结局: 肉芽组织取代→机化、包裹、钙化;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

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

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

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

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

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

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

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

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病理学课件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课件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内容概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包括充血和缺血;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血管内成分外溢,包括出血、水肿和积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疾病重要的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节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arte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原因: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

充血的类型生理性充血: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的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炎症反应的初始,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导致的轴索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局部组织的细动脉扩张时的充血。

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后,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乃发生反射性扩张,发生局部充血。

表现及后果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

充血如发生于体表,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 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静脉性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性充血远较动脉性充血多见,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它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淤血的原因1.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可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机制:当气压骤减时,溶解于血液和组织
减 压 病
液或脂肪组织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 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 液,但氮气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 间隙内持续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后 果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疼痛
内 皮 细 胞
抑制 血栓 形成
促纤溶
屏障作用破坏
损 伤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血小板活化并粘集
血栓形成
抑制纤溶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 心血管内膜炎症,如:动、静脉内膜炎、结节 性多动脉炎。 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变的 心血管内膜上。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 反复穿刺的血管。
空气栓塞
颈胸部的大静脉受伤破裂; 分娩、加压 输液、输卵管通气、人工气腹或人工气胸 等意外事故中发生。
小量时,不引起严重后果 后 果 超过100毫升 时,猝死
机制:空气随血流进入 右心聚集,因心脏跳动, 空气和血液经搅拌,形 成可压缩的泡沫血,阻 塞于右心和肺动脉出口, 致血流中断。
又称沉箱病,或氮气栓塞
后果
1. 解除病因 → 可完全恢复 2. 有利:O2↑、代谢↑抵抗力↑,加速损害的修复。
3. 不利:动脉硬化、畸形等→破裂性出血; 减压后充 血 → 重要脏器相对缺血
二、静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是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 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
1.静脉受压
原因:
肿瘤压迫、妊娠子宫、肠套叠、
取决 于出 血量、 出血 速度 和出 血部 位
大范围的漏出性出血,可导致出血性 休克。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
②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51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附壁血栓形成
52
③心瓣膜变形:瓣膜上血栓机化所致。
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53
第四节 栓

(embolism)
一、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 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 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 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35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36
五、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1、白色血栓
部位:血流较快 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组成:血小板 特点: 眼观 呈灰白色、质硬,,粗糙, 表面波纹状,粘附牢固, 不易脱落.
37
二尖瓣上的白色血栓
38
珊瑚状血小板 小梁,有白细 胞粘附,间有 少量红细胞。
39
2、混合血栓
(三)血 液 凝 固 性 增 加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高凝状态。 1、遗传性:第V因子基因突变
2、获得性:
1)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
2)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 导致大出血,使血液浓缩
33
三、血栓形成机制
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致血液凝固。
34
四、血栓形成过程
25
第二节 血 栓 形成 (thrombosis)
26
一、概念: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 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份凝集形成固体 团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
栓(thrombus)。
27
二、血 栓 形 成 的 条 件 • 心血管内膜受损 • 血流状态改变 • 血液凝固性增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 病理变化
组织和器官因局部血量增多而肿胀; 于体表时,因缺氧而致局部呈紫红色,即紫绀; 由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滞,血流缓慢,使淤 血局部温度下降。 因局部血氧分压下降,器官和组织缺氧,代谢和 机能也减弱。 显微镜下淤血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 满血液,有时可见组织内液体增多而变得疏松。
(1)当内皮细胞受损时,上述各项功能丧失; (2)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并提高血小板活性, 后者在内膜受损伤处粘连、聚积、释放,使凝血过程扩 大和加速。 (3)且合成组织因子等能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凝血过程。
2、血流状态的改变
正常血液流动时有一个轴流现象
血流缓慢或产生旋涡时,血小板同血管内膜接触 机会增多,与内膜粘连的可能性增大。 血流减慢或产生旋涡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 血酶,在局部达到凝血所需浓度的可能性亦增大。
例:静脉血流较动脉缓慢,并有静脉瓣,故易产生 旋涡,所以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较动脉系统为多。
3、血液凝固性增加
某些原因使血液较正常时易于凝固称之为血液 的高凝状态; 例:DIC时,一系列因素诱发凝血因子激活以及 组织因子释出,使血液凝固性明显增高。 此外血小板增多以及血小板粘滞性增高也能增 高血液的凝固性。

如栓子小,引起细小动脉栓塞,影响较小。肝由于有 双重血液循环,肝动脉分枝栓塞也很少引起梗死。 如栓塞发生于较大血管,又缺乏有效的侧枝循环时, 则引起局部组织梗死。

(二)脂肪栓塞
①长骨骨折或手术时,脂肪组织受 挫伤, 脂肪滴经破裂血管入血;
②脂肪肝受撞击、挤压,肝细胞破 裂,释出的脂滴经肝窦入血。 这些进入血液的脂滴均可引起器 官和组织的脂肪栓塞。
门静脉系统栓子:随血液进入 肝脏,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 栓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态
颜色
质 地
梗死灶 特征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血管分布 梗死的颜色:决定与含血量的多少
梗死灶的质地: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
(二)梗死的类型
1.贫血性梗死
发生器官:组织致密,血循不丰富的实质器官。 外观特点:
(1)梗死灶色灰白,呈贫血状。
(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血管分布:
肾、脾→锥形, 肠→节段性,心肌→地图状
(一)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发 生几率占所有栓塞的99%。
1.肺动脉栓塞(栓子>20μm):右心或静脉系统内的血
栓脱落,栓塞于肺动脉及其分支内。 95%来自下肢深部V(腘、股、髂V)
对机体的影响
中、小栓子→栓 塞肺动脉小分支 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不能冲走固体凝块
静脉比动脉常见;下肢比上肢常见
临床上,多见于血流缓慢下肢静脉、静脉曲张、动脉瘤、 某些慢性心力衰竭长期卧床的人。
⒊血液凝固性增高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增高: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等大量
失血
患者;

某些恶性肿瘤、胎盘早剥者、吸烟、高脂饮食等。 上述三种条件在血栓的形成中可同时发挥作用,且 相互影响或某一条件为主。
肺 血 管 的 空 气 栓 塞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产科罕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分娩时,胎头堵塞 产道→子宫强烈收缩→羊水挤压入破裂的子宫壁 静脉窦内→由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分 支及毛细血管内形成羊水栓塞。 临床:发病急、发绀、呼吸困难、休克→死亡 镜下:毛细血管内有角化上皮、胎毛、胎粪、粘液 机理:羊水具有凝血致活酶作用→DIC 胎儿代谢产物→过敏性休克 羊水内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
二、静脉充血(瘀血)——后果
1.解除病因→可以恢复 2.持续淤血:
组织器官缺氧→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水肿、出血
第二节 出 血
概念:血液逸出血管,称为出血
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 按血液逸入部位分:内出血、外出血 按出血大小和范围:血肿、体腔积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於
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也称为静脉性 充血,或被动性充血。
第一节 充 血
(一)动脉性充血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充血 饭后的胃肠道 ;运动状态的骨骼肌;妊娠时的子宫; 生气;害羞。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 喉咙发炎,蚊虫叮咬。 减压充血: 扎止血带,抽大量肝腹水,拔火罐。
(3)梗死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一暗红色出血带。
(4)梗死灶周可有明显炎症反应。
2.出血性梗死
由于梗死区内有明显出血,呈红色,故称为出 血性梗死,常见于肺和肠等器官,肉眼暗红色, 又称红色梗死。 必要条件条件: 除动脉血流中断外,常伴以下情况:
严重静脉淤血:梗死前已有严重淤血 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
侧支充血: 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第一节 充 血
2、动脉性充血病理特征
肉眼: 大—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 热—血流快、代谢强、温度高 镜下:毛细血管扩张, 血液量增加
3、动脉充血后果
多为暂时性,原因去除,即可恢复。 有利:代谢↑、抵抗力↑、加速修复。如炎症 时发生的炎症性充血就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 不利:引起血管破裂大出血。如高血压患者情 绪激动时
肺已有严重淤血→ 出血性梗死
大栓子→栓塞肺动 脉主干、大分支
猝死
肺动脉栓塞
2.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子来源: 大多来源于左心、心瓣膜赘生物、附壁血栓,少 数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面的血栓,以心、脑、 肾、脾栓塞较为常见。 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动脉分子较小且有足够的侧支循环时,常无 严重后果。 若栓塞分支较大,则可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而发 生梗死。
临床上血栓形成多见于: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 反复穿刺的血管; 心血管内膜炎症: 动、静脉内膜炎、结节性 ;多动脉炎;风湿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等病 变的心血管内膜上。
⒉血流状态的改变
⑴涡流形成 血小板边流,接触血管壁,常发生在瓣膜(心瓣膜、 静脉血管瓣膜) ⑵血流缓慢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已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迅 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腔。 空气栓塞 颈、胸部手术或外伤时, 空气进入静脉。 100ml(心衰),300ml(猝死) 减压病 沉箱作业、潜水等迅速上升,气压减低,氮气游离,形 成无数小气泡。 预防→采用逐步减压方法 治疗→压舱内重新增加压力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二、血栓的类型——根据颜色的不同 白色血栓(血流快) 混合血栓(血流慢)

红色血栓(血管阻塞)
透明血栓(DIC)
低倍镜下混合血栓
动脉内皮受损,血小板聚集, 红细胞黏附,形成混合血栓。
静脉血流受阻,红细胞黏附,形成红色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纤溶酶激活作用 2.机化、再通: 机化:血栓形成→肉芽组织长入→机化。 再通: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吸收、血栓干 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新生的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 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 流,称为再通(recanalization)。 3.钙化:旧血栓→钙盐沉着→钙化→静脉石/动脉石
掌握几种出血名称

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血肿


血液蓄积在体腔中─积血
组织或皮下微小出血点─瘀点 组织或皮下较大出血点─瘀斑 鼻出血——鼻衄 呼吸道出血——咯血 子宫大出血——血崩

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 尿道出血──尿血
皮下淤斑
一、血栓形成的原因
二、出血后果
出血量>25%休克; >50%死亡
组织疏松:如肺和肠的组织疏松,且富有弹性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1.影响:不通则痛 ● 肾梗死—腰痛、血尿 ● 肺梗死—胸痛、咯血 ● 肠梗死—腹痛、血便、腹膜炎 ● 四肢—引起毒血症或败血症时要截肢 ● 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2.结局 机化→形成疤痕 不能完全机化→纤维包裹、钙化 脑梗死液化→形成囊腔
动脉栓塞:血栓、气体、脂肪、羊水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收缩
动脉痉挛
血管受压:肠扭转、肿瘤
血管壁病变,其他
(二)梗死的条件
供血血管 类型
肺、肝、肠 等有双重供 血系统
细胞缺氧 耐受性
神经、肌肉、心 等细胞耐缺氧能 力不同
血流阻断 速度
缓慢阻断则有 时间长出侧枝 血管
二、梗死的病变和类型
(一)梗死的形态特征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 (二)不利方面:
1.止血作用
2.预防出血: 胃溃疡、结核空洞时病变, 周围血管血栓形成,避免病灶 内大出血的可能。
供血不畅、器官萎
缩坏死
3.防止炎症扩散
第四节 栓 塞
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 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堵塞血管的异常物 质称为栓子。
(二)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多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 挤压伤时, 少量脂肪栓塞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及小动脉,一 般对机体影响不大; 大量而迅速的脂肪栓塞则可引起严重后果。
油红O染色证实该肺动脉内的脂滴,脂肪滴被油红染成橘红色。
(三)气体栓塞(air embolism)
二、静脉充血(瘀血)——原因
1.静脉受压: 局部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淤血 例如:压疮、静脉曲张、妊娠期间腿水肿 2.静脉腔阻塞:见于静脉血栓形成。 3.心衰: 左心衰→肺淤血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4.器官中血液坠积: 长期卧床→肺淤血、坠积性肺炎
二、静脉充血(瘀血)
肉眼: 大—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紫—淤血器官颜色暗红(还原Hb↑),皮肤紫绀 凉—局部血流停滞,代谢降低,温度下降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运输方向与血流方向一致

来自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

子→肺动脉系统栓塞。 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 子→脑、脾、肾及下肢的 小动脉栓塞。
来自肠静脉栓子→肝内门 静脉分支栓塞系统。右左 左右肝门静脉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栓塞 脂肪栓塞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其他栓塞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五)其它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形成转移瘤
寄生虫及虫卵栓塞
细菌栓子栓塞,等
目前临床已用
乳化碘油+化学药等
→栓塞→癌坏死
第五节 梗 死
概念:动脉血流阻断,侧枝循环不能迅速建立 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ion)。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凡能引起血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原因均 可引起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血管阻塞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属于局部性还是全身性的血液循环障碍?
休克
全心衰
下肢水肿
手指外伤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外流(血清) 边流(血小板) 轴流(细胞)
出血
动脉充血/静 脉淤血
血栓
栓塞
梗死
第一节 充 血
概念: 器官和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一、动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内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而发生的充 血,也称为动脉性充血或称主动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 内皮受损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Ⅻ因子,启 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