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阶段及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历程中经历了落后体制的深刻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关键技术与服务创新,同时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趋势势必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未来,国有银行将继续向着数字化转型迈进,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持续引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重要性、国有银行改革、落后体制、市场化改革、新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服务创新、全球化竞争。

1. 引言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中具有重要责任。

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的特殊责任,为经济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和保障。

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良好运行对维护金融秩序和经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发展和变革将直接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有银行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和内部管理问题,国有银行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一直受到质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银行机构的竞争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崛起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随着国有经济的建立,政府开始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国有化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国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财务服务。

二、银行改革与市场化进程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银行改革措施,旨在推动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并引入国外投资和技术,以提升其竞争力。

此举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并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19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逐渐开放银行业对外资的准入。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中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机遇。

中国商业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四、上市与国际化2000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相继在国内和国际股市上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一员。

上市后,中国商业银行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提高了银行的透明度和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商业银行也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开设海外分支机构和参与境外市场竞争,为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五、数字化银行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商业银行迎来了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数字化银行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金融习惯,也促进了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六、金融科技的崛起当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金融科技的引入使得银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传统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4: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前言: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如果将视角仅仅集中在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情于海外上市的话,可能会使我们得出过于片面的结论。

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当前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就需要对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历史脉络和改革进程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银行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侧重点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整个的改革历程,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表现出的是一条沿着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的艰难探索。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是为适应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银行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此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中央银行仅作为财政出纳的金融角色,打破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构建规范的双层银行体制,推行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据此通知,农业银行总行于1979年3月30日正式办公。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司外汇业务,同时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

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此后改称中国建设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据此决定,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下的四大专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由此也基本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建。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93年中国银行业在这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府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意图开始显现,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显现。

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

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创立。

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研究中国银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银行业开始启动自身的体制改革,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历程银行业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的“五大行改革”,这一时期,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和提高营运效率,中国政府启动了“五大行改革”计划,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通过重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等措施,五大行逐渐成长为国内银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4年,中国银行业开启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银行业体制改革,这一时期,规划引导了银行业向市场化方向改革,让竞争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银行业不断地深化了体制改革。

2017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促进财富管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了供给侧改革和国际化,银行业徐图不断适应稳健的资产和回报模式,从而提高资金效率,减少风险和波动。

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成果逐渐呈现出来:一是银行业市场化的改革不断深化。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银行业机构和业务的种类也得到了不断扩大,该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和消费者得到了更丰富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二是银行业的资本化和股份制改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银行业不断地实现了股份制改革,我国的国有银行逐渐成长为上市公司,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这引领了银行业向着规模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是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展顺利,资金价格得到合理化和市场化,金融机构交易更加透明和公开,让消费者和企业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优惠。

四是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银行业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如移动银行、网上银行等,这大大方便了客户和消费者的操作和理财。

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展望未来,中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透明度、规范市场秩序和遏制金融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金融机构的转变,逐步实现了规模扩大、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中国的银行业处于全国一元化管理的状态,银行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主要进行存贷款业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改革,开始向现代银行制度转型,引入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例如利率市场化、分行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市场化改革: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推进了资本市场化进程。

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国际化业务,与国际知名银行开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商业成就。

3. 加入WTO后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全球金融市场。

在加入WTO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为此,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等。

这些改革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4. 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跨境并购与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通过与国际知名银行的合作,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经营经验和先进技术,也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众多分支机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金融机构。

二、发展趋势1. 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概述。

一、创立和早期发展阶段(1912-1949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中国银行正式创立。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国内贸易和经济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设立了多个分支机构,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有化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银行作为国家银行被纳入社会主义国家银行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家的五年计划,为国家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中国银行也开始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国际金融交流。

三、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银行逐渐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外国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同时,中国银行也积极参与国家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建设,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银行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的业务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总结: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

从创立之初的国家银行角色,到社会主义国有化时期的国家经济建设支持者,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合作推动者,中国银行始终秉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宗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秉承稳健经营、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行行情行史

中行行情行史

中行行情行史中国银行行情行史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实力,在中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建行成立至今,中国银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时刻。

本文将回顾中国银行的行情行史,以此展示其演变和成长。

第一阶段:创立和发展(1912-1949)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在这个时期,中国银行正式创立,并于1917年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家国有银行。

至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货币和金融机构,这对于实现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中国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银行还是努力扩大业务范围,并通过与国外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外资和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1978-2001)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进行自身改革和创新。

银行的控股权归中国国务院所有,并在1984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这使得银行的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引入市场化运作和风险管理,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给中国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银行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开拓境内外市场。

1981年,中国银行成为第一家获得在国外营业执照的中国银行。

此后,中国银行在国际间的业务不断增长,并在2001年成为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商业银行。

第三阶段:国际化和跨境拓展(2002-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银行持续推行国际化战略,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

中国银行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起一系列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并加快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

如今,中国银行已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数百家分支机构,成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中国银行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和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
阶段和里程碑事件:
1. 清朝末年(19世纪末至1911年):中国开办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以满足外资
银行在中国的经营需求。

2. 建国初期(1949年至1978年):中共建立了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
金融监管。

大规模的国有银行扩张使银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3.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至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银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引入了外资银行,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

4. 199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开放了金融市场,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体系,允许民
营企业进入银行业,并逐步推进银行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国际化发展。

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加速了线上银行业务的发展。

同时,与
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日益密切,提升了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6. 当前发展(2020年至今):中国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努力提高金融
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银行业也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推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扩张、改革开放、现代化改革,到市场化、国
际化的发展历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银行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为中国经
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的《财经大讲堂》。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那么如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了。

在这27年当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着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先生来给我们谈谈这个话题,他给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好,有请刘院长。

一、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围绕这个问题我下面先讲第一点,就是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关于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来说,衡量一个社会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体制变迁的过程,从一个非市场制度转入一个市场制度,它的历史进展的程度。

一般包含什么呢?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的考察,或者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是微观的。

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的程度,要素市场化的程度等等。

第二个方面就是宏观方面,宏观方面包括什么呢?包括政府从经济生活当中的退出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尤其是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决策机制和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府的经济职能变化程度。

第三个方面观察的变化是什么呢?观察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也就是这个社会的财产制度。

它的国有制比重下降的情况,它的各种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包括私人资本等等它的发育情况,它们在资产上占的比重,这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

它们在GDP的结构当中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它们在支配整个社会资源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所有制的变化。

一般我们说观察一个社会转型,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层面上看主要是这三个层面。

那么在实践当中,观察一个社会是不是市场经济国了,或者朝着这个目标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说通常不是出于理论和制度分析的需要,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处理,主要五个方面的指标。

一个叫做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也就是政府直接的微观配置活动当中退出的程度,以及你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和程序化决策的程序化程度。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宋士云(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1979—1984年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按产业分工恢复、成立和改革了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寡占型的专业银行组织体系。

随着银行信用领域的扩大和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银行内部经营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和进行企业化管理探索,先后推行了经济核算和利润留成办法,并对基层银行下放了一些经营权。

金融宏观调控体制与机制改革也初见成效,实行了信贷资金差额包干办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1-0087-08[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宋士云(66),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

我国金融体系格局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甚至到现在,选择的都是“银行主导型”模式。

历经近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尽管银行在我国资金融通中仍占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已经确立,并对推动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和金融强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对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历史进行反思,并从国情出发提出可行之策。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①宋士云(山东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252059) 内容提要:1979年至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先后历经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已逐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和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监管体系。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变迁是一种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一种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的制度变迁。

中国银行业改革依赖并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产权变迁的过程。

28年来,尽管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经济绩效是显著的,但是,仍然在组织制度、市场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缺陷。

关键词: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 市场化改革 历史考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

中国金融体系格局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甚至是到现在,一直选择的是“银行主导型”模式。

历经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尽管银行在资金融通中仍然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已经确立,并对推动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要想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和金融强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这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学人之长,更需要对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并从国情出发,提出可行之策。

本文拟对1979—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行历史考察,以准确把握其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历史轨迹的简要描述28年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①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为依据,亦即以金融深化的量的变化与质的差异为标准,把这一时期划分为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毫无置疑的不得不提到银行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回眸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

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

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

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

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

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

《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

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

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但是真正开端应该算是民国时期,随着国家形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银行业务逐渐形成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阶段来阐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民国时期银行业主要由外资银行和民族资本银行构成,外资银行占据绝对优势。

当时,中国银行作为最早的国家银行,扮演着推动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关键角色。

民国初期,中国银行在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完善银行制度基础上,不断拓展其业务范围,逐渐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银行之一。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金融体制,国有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此期间,对外经济贸易逐年发展,银行业在国计民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成为我国货币金融领域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工作。

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始终处于不断壮大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家不断通过政策、规范行业秩序、推动银行改革,提高金融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新发展时期。

国家不断加强金融监管,银行业不断改革创新,各类银行不断涌现,银行业也从传统的储蓄信贷业务向股份制、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金融开放进一步推进,外资银行、港澳台资银行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银行也纷纷推出新业务、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

第四阶段:当前发展当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为广泛的银行之一,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深化金融信息化,加强服务质量,推进普惠金融,开展对外金融合作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中国银行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将不断进行改革,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

以下是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1. 创立和早期发展阶段(1908-1949年)1908年,中国银行在北京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

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提供融资和国际贸易支付服务。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积极参与国内外的金融业务,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成为国有银行,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的任务是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包括贷款、储蓄、汇款、结算等。

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

中国银行逐步实行市场化经营,扩大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不仅在国内发展壮大,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银行在香港、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金融支持。

4. 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阶段(近年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中国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渠道,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中国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开展智能投资、区块链等新兴业务。

中国银行的发展历史表明,它始终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任务。

中国银行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推动金融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从最初的国家垄断性质到逐渐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变革历程1978年-1993年:股份制银行试点与设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改革的影响逐渐改变了经营模式。

1979年,第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立,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此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

1994年-2003年: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1994年,国家对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分立,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权和决策权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

与此国有商业银行也面临了市场化竞争的压力,需要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2004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和上海上市。

上市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吸引了外资,提升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水平。

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内部改革力度,加强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014年至今:改革深化与金融创新当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依然在不断推进中。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提高了自身的风险防范和综合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二、发展趋势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工作。

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的能力。

2. 推进资本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应资本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加强股权管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股东权益和股权回报率。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改革方向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改革方向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改革方向我国金融市场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单一规模很小的银行金融市场到现在逐渐完善的多元化金融市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特征,本文将以此为线索,探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及改革的方向。

一、金融市场的初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建立,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国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国家银行主要负责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而城市商业银行主要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基本的贷款和储蓄服务。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相对单一,而且国家有着更多的控制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接轨,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这也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

二、多元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了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工具和机构,这些新兴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元化。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对海外市场的资金需求也随之增长。

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开始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也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三、金融市场改革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阶段。

在这个阶段,金融市场的改革侧重于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

其中,开放是当前金融市场改革的典型特征。

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流动市场也越来越活跃,而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框架,向国际市场敞开了大门。

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也是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目标。

在金融市场的开放方面,一方面要加强金融市场的合规建设,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样的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更紧密地融合,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改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引入外部资本、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以下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的主要阶段和一些关键事件:
1.第一阶段(1990年代初):试点改革
•1994年,中国开始试点改革国有商业银行。

中信银行成为第一家试点改革的银行,引入了国际投资者,如瑞银和
汇丰银行。

2.第二阶段(2000年代初):全面改革
•2003年,中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引入外部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CCB)成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包括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

3.第三阶段(2010年代初):上市和国际化
•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ABC)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在两个国际交易所上市的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中国银行(BOC)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其国际业务,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

4.第四阶段(2010年代后期至今):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201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社会和私人资本。

例如,中国银行(BOC)
成立了新兴企业金融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这些股改措施的目标包括改善银行的经营效率、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以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力,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之一。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业务发展、改革以及未来概况【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业务发展、改革以及未来概况【范本模板】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业务发展、改革以及未来概况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

以下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

具体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措施包括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等。

2.初步推进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围,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限制,同时推出了国债发行利率招标等市场化措施。

3.加速推进阶段。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管制。

4.基本实现阶段。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的成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这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2.促进了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P2P借贷、资产证券化等。

这些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

这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银行业市场化革新过程以及特征

银行业市场化革新过程以及特征

银行业市场化革新过程以及特征中国银行业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条沿着市场化路线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道路。

随着逐步践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论文百事通要想使中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取长补短,更需要反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初始起点及改革的酝酿:二元银行制度取代“大一统”银行体制(1978--1984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扬弃。

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传统银行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在此认识的推动下,重新审视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可以广泛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分配这些资金。

在对传统银行制度认识突破的同时,银行业单一狭隘的业务制度开始扩展。

首先是扩大银行信用活动范围,逐步突破传统体制下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地限定在企业流动资金分配领域的束缚;其次是改革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银行经营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然后,1979年以后中国的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形式逐步恢复和发展,开办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丰富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在中国银行业务悄然突破和扩展的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也开始改革和重建,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的要求,借鉴国际做法,破除原有的单一银行体系,建立“二元银行制度”。

这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关键一步,标志寡占型金融组织体系开始发育,竞争因素开始被引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并由此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阶段及特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不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也是银行制度市场化演进的推动力。

与此相适应,中国银行制度受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缩小,而受市场主导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影响不断扩大。

银行体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的市场化变迁过程呈现五个不同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制度到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银行制度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宏观调控;运行机制;竞争格局中国银行业三十年的改革,是一条沿着市场化路线不断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的道路。

随着逐步践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要想使屮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取长补短,更需要反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历程。

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启不o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初始起点及改革的酝酿:二元银行制度取代“大一统”银行体制(1978—1984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扬弃。

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传统银行制度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在此认识的推动下,重新审视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可以广泛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耍分配这些资金。

在对传统银行制度认识突破的同时,银行业单一狭隘的业务制度开始扩展。

首先是扩大银行信用活动范围,逐步突破传统体制下银行信贷资金被严格地限定在企业流动资金分配领域的束缚;其次是改革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银行经营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然后,1979年以后中国的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信用形式逐步恢复和发展,开办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丰富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了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在中国银行业务悄然突破和扩展的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也开始改革和重建,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的要求,借鉴国际做法,破除原有的单一银行体系,建立“二元银行制度”。

这是中国金融理论和实践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关键一步,标志寡占型金融组织体系开始发育,竞争因素开始被引入,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并由此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

因此,二元制银行制度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元银行制度”的建立较原有的“大一统”银行体制是银行组织结构的创新。

但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从中央银行制度来讲,首先,中央银行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

这种设置模式为地方政府干预银行工作提供了方便。

其次,央行与财政部的职能模糊不清,央行实际上是财政部的直接融资来源,影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制主体,也是银行服务的经营主体,不具备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地位。

从专业银行制度来讲,首先,恢复四大专业银行基本上是在国家政策分工所限定的地域和行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功能,使得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结构仍旧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其次,国有专业银行担负着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专业银行内部难以形成经营的风险意识,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市场对之进行宏观调控; 再次,专业银行接管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后,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网点铺设过快,成本激增;最后,专业银行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纵向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不是按照经济、集约、效率的原则进行组织架构安排的,保持极强的行政耦合性。

随着宏观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专业银行的纵向组织模式已显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低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金融体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

二、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启动:机制转换(1985—1988年)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价格改革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

”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体系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耍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职能,逐渐加大市场和间接调控手段,理顺金融系统各方面的关系;二是专业银行开始探索企业化经营,灵活运用银行的各种经济手段,搞活金融。

在转型经济进展到一定程度、市场力量逐渐增强之后,宏观调控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必要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形成的主要机构,开始关注自己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存在的形式的和机制问题。

这时关于中央银行存在形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一是认为中国急需制定一项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的权力和职能,并赋予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

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依法履行对其他银行的监督和管理职责。

二是认识到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两方面:控制和交易。

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成功运作的经验来看,中央银行和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应是交易关系的存在。

在当时认识到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之间应是经济关系,应是交易关系,其意义是深远的。

在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推进的同时,逐渐重视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金融控制。

1985年以后注重采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手段调节宏观金融。

控制对象为现金和贷款规模,实行“实贷实存”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是金融体制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变。

然而,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达程度和思想认识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职能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上还不是很明确,在宏观金融调控方式上还不能完全消除“大一统”银行体制所留下的痕迹。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转换银行经营机制,推行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1986年,专业银行开始在广州等部分城市的基层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试点。

同年12月,邓小平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专业银行企业化试点改革的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专业银行业务领域和地域限制逐渐取消。

银行企业化改革是对传统体制K银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有力冲击。

无论从银行经营思想、经营作风、经营方式、经营水平还是市场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此后确定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的改革目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引入竞争机制是银行市场化的重耍步骤。

这一时期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出现。

1985年,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之间业务适当交叉。

逐步建立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中国银行业过于单一的银行生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初步形成与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竞争的局而。

同时,允许外国银行机构的进入,一些外国银行被允许在中国的专有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

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迅猛发展,对于推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银行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雏形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银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认识到了通过信贷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适度分离,向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趋近,但没有对国家所有产权这一必要条件有所论及。

在建立竞争体制下的激励机制的同时,却没有在银行内部建立约束机制。

银行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体制的内部制度,所以银行无法在企业化改革的路上走得很远。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矛盾的集结:行政干预与市场化的摩擦(1989—1993 年)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财政逐渐弱化。

政府要保证“体制内产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以维持社会的稳定,银行被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银行从简单的收集存款变成经济的补贴者。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没有严格按照银行功能自发扩展的规律行事。

中央银行体制确立以后逐渐重视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节。

但是许多间接调控手段缺乏良好的运作环境。

国务院1986年发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的功能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还不能真正发挥央行应有的作用。

它必须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放贷款。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难以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成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贷倒逼”机制中的实施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尝试建立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金融宏观调控模式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更频繁地采用直接控制贷款总规模的方式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在金融调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就形成了直接的控制手段和间接调控手段同时并存的局面,即以直接控制为主、间接调控为辅的双向调控体系。

“二元银行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

它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完善和银行功能的转变。

但四大专业银行统揽全国政策性业务的“专业”特性,其运作模式和经营行为带着浓厚的行政属性。

由于中央银行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主要通过靠行政手段控制专业银行的经营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专业银行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目标,而是基于服务行政管理的需要,专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无明显改善。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程实质上反映着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两重性。

一方面,国有银行比重大及政策性作用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必然会对银行业产生市场化的要求。

这两方面的力量同时对银行制度的演变产生着作用。

但是,中国银行制度的调整更多是属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从而表现银行制度经量变很难进入质变的状态。

因此,从形式上看,银行制度改革措施较多,但实际上难以提高银行的效能。

四、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调整:初步建立商业银行体系(1994一1997 年)直到1993年底以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容基本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融通仍然没有打破计划经济模式,信贷资金供给制有所强化;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专业银行政企不分,银行还不是真正的银行;三是金融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和发挥作用。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办成“两个真正”的金融实体,即把中央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政府运用立法手段加以确认。

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第一次禁止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款。

1995年公布《中央银行法》从法律上保证了中央银行不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

从1994年起,改变人民银行分支行行政、人事的总行、地方政府“双头管理”为人民银行总行单一管理制度。

同时,中央银行进一步明确了其两大职能,即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稳定货币,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