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64

合集下载

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地理双基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地理双基试卷-解析版

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高考地理双基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家住大连(121°45′E,39°03'N)的小明把手机闹铃与观测日出日落时刻的软件相关联,早晨闹铃响起的时间便是日出时刻。

据此完成1~2题。

关于晨起闹铃响起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2月1日到1月1日时间延后B. 3月1日到4月1日时间延后C. 5月1日到6月1日时间提前D. 6月1日到7月1日时间提前2.家住大连(121°45′E,39°03'N)的小明把手机闹铃与观测日出日落时刻的软件相关联,早晨闹铃响起的时间便是日出时刻。

据此完成1~2题。

某日小明晨练时闹铃声响,他观测到太阳刚好从正东方的湖面升起,此时的时间最接近()A. 5时53分B. 6时00分C. 6时03分D. 5时57分3.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此时乙地的天气状况可能是()A. 阴雨天气B. 晴朗无云C. 狂风暴雨D. 寒冷干燥4.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甲地的风向是()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5.如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A. 台风B. 海陆分布C. 地形D. 大气环流6.如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7月气温最低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7.如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环尾狐猴属于原始种类的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较干旱的疏林岩石地带。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环尾狐猴最主要的栖息地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8.如图是沙质草原风蚀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风沙地貌类型,在风蚀坑底部往往发育有植被。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1)及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1)及答案

2019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1)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如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

读图,完成1~2题。

1.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A.90°E, 6:00B.90°W,6:00C.90°E,18:00D.90°W,18:002.此时北京时间为()A.m日22点B.m日16点C.(m+1)日14点D.(m+1)日8点解析:1.A 2.D第1题,两天的界线有自然界线0时线和人为界线日界线两条。

自东十二区(180°西侧)向东进入西十二区(180°东侧)减1天,图中阴影部分比空白部分晚一天,则判断图示地球呈顺时针自转,P点位于90°E,位于0时经线以东90个经度,时间早6个小时。

第2题,90°E为(m+1)时6点,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m+1)日6点+(120-90)÷15=(m+1)日8点。

(二)(2019·浙江联考)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如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2.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A.夏季白天B.夏季晚上C.冬季晴天D.冬季阴天解析:1.B 2.A第1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择B。

第2题,近地面为偏西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为偏东风,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择A。

(三)(2019·枣阳模拟)如图是某季节甲洋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甲洋流形成的动力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3.甲洋流附近海域鱼群相对较多,主要是因为该海域()A.处于寒暖流交汇处B.位于大河入海口C.夏季深层海水上涌D.季节变化很显著解析:1.B 2.D 3.C第1题,根据该区域海陆轮廓和所在经纬度,可判断该海域为北印度洋,甲洋流为索马里寒流,该季节为夏季。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1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1

课时作业(一)地球和地图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地球星瓣图,图中a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1~2题。

1.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图中()A.b B.cC.d D.e2.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经度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解析:第1题,“水半球”和“陆半球”的极点相对应,“陆半球”的极点为(38°N、0°),则“水半球”的极点为(38°S、180°);结合图中b、c、d、e所处的海陆位置,可判断出c点为“水半球”的极点。

第2题,由“陆半球”的极点位于0°经线,可推断出“陆半球”在赤道上的范围为90°W~0°~90°E,结合西半球的经度范围,可确定出该题的选项为B。

答案: 1.B 2.B某西部临海城市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市区不仅有两个湖泊,并且还有一条大河经过。

结合该城市人口分布示意图(一点表示10人),回答3~4题。

3.该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与人口最少的两个区分别是()A.a f B.b gC.c e D.d f4.有关该城市的河流和湖泊,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B.河流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C.湖泊的面积最接近4.5 km2D.湖泊的面积最接近2.5 km2解析:第3题,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与人口最少的两个区,根据人口密度定义和图例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论。

第4题,该地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部临海,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入海洋。

湖泊的面积根据比例尺计算。

两个湖泊分别在g和e 地区,大约2.5 km2。

答案: 3.C 4.D(2018·漳州五校联考)很多户外探险爱好者连基本的地图判读都不懂就进山,是户外探险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15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15

课时作业(十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单项选择题(2018·青岛模拟)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读图,回答1~2题。

1.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A.全年平均气温高B.大气降水较多C.纬度或海拔高D.土壤发育程度高2.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等高纬度地区及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落基山等高山地区,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

第2题,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不断融化,数量有减少趋势。

答案: 1.C 2.A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C.灾毁耕地总体趋势是增多D.建设用地总体趋势是减少4.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酸雨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臭氧层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数量有增有减,灾毁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太大;在各种耕地面积减小的原因中,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最大。

第4题,我国一般在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实行生态退耕,以防止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答案: 3.B 4.C(2018·合肥模拟)读图(括号内数字为该国人口总数),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能源人均消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是()A.甲B.乙C.丙D.丁6.能源消费总量高于中国的是()A.美国B.俄罗斯C.印度D.日本解析:第5题,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丙和丁,人均消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甲、乙、丙,两条件均具备的是丙。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10)及答案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10)及答案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10)及答案(一)(2019·北京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题。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

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二)(2019·北京卷)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1.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答案】1.B 2.A【解析】【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大气活动中心。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等压线越稀疏的地方,风速越小。

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六)及答案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六)及答案

2019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基础系列(六)及答案(一)(【全国省级联考】2019届高三全国(新课标区)金优试卷模拟(二)冲刺卷)当气温从0℃迅速跌落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时,一个个向水面升腾的气泡被冰层“捆绑”住,形成绚丽多彩的冰泡湖。

加拿大的亚伯拉罕湖地处落基山脉深处,是世界罕见的冰泡湖,湖中腐烂的水草是气泡的主要来源。

下图为亚伯拉罕湖地理位置及周边遥感影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亚伯拉罕湖A. 以降水补给为主B. 水位最高的季节在夏季C. 湖水盐度较高D. 湖水常年风平浪静2.亚伯拉罕湖冬季气温能够迅速下降主要是因为A. 海拔较高B. 纬度较高C. 冬季风影响大D. 寒流降温明显3.我国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也能迅速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但无法出现冰泡奇观最可能是因为A. 湖水较浅B. 盐度较高C. 腐烂水草少D. 低温时间较短【答案】1.B 2.C 3.C【解析】8.据材料可知,要出现冰泡湖,需要气温迅速下降,并出现气泡。

青藏高原满足气温迅速下降的条件,但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稀少,缺少水草,少有腐烂的水草产生气泡,C对。

湖水的深浅、盐度高低和低温时间的长短与冰泡湖的形成无关,A、B、D错。

(二)(【全国百强校】四川省绵阳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三))三伏是我国华北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时长为三十或者四十天。

三伏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中付从夏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

末伏为10日,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始,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

(在中国古代的干支计时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庚日,即为按照干支计时法,当日计时带有“庚”子,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资料显示,2018年6月27日为夏至日后第一个庚日,该年8月7日为立秋,则2019年三伏天数及三伏结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分别为()A. 30天6°NB. 40天7°NC. 30天7°ND. 40天6°N2.三伏天时,华北地区天气炎热的最主要原因是()A. 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B. 雨天多,空气湿度大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晴朗天气D. 全球气候变暖,升温异常【答案】1.B 2.A【解析】2.三伏天时,华北地区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是华北地区天气炎热的最主要原因,A正确。

河南省2019届高三地理毕业班第一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2019届高三地理毕业班第一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2019届高三地理毕业班第一次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

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

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图1和图2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温和湿润B.地形平坦开阔C.土壤水分充足D.泥炭土层深厚2.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A.年均降水量 B.太阳辐射量C.地表下渗量 D.气温日较差3.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 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 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图3示意我国某城市地理要素空间分布。

该城市大致划分为核心区(0-10km)、近城区(10—15km)、外城区(15-20km)和边缘区(20km外)四区。

据此完成4~5题。

4.与边缘区相比,该城市核心区A.地下水循环较强B.地表径流流速较快C.下渗作用更强D.内涝发生几率较小5.该城市距市中心5~10 km区域为A.住宅区 B.商业区 C.传统工业区 D.仓储区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图4为智利I至Ⅻ各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6~8题。

6.①②③分别表示A.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B.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C.蒸发量、径流量、降水量D.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7.I至Ⅲ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A.寒流 B.地形 C.热量 D.水源8.与I至Ⅸ地区相比,X至Ⅻ地区海岸线明显曲折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西风带,风力侵蚀严重 B.地处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C.地处中高纬,冰川侵蚀严重 D.地处沿海区,海浪侵蚀严重图5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30

2019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课时双基达标检测题30

课时作业(三十)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局部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②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解析: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

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2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1.D 2.C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木柴为燃料,大量砍伐森林,造成“多山少林”,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鼓励发展“猪—沼气—果树”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已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示范县。

读下图,回答3~4题。

3.“恭城模式”的主导产业是()A.养猪B.果树种植C.沼气D.旅游4.“猪—沼气—果树”三位一体农业模式的优点有()①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②改变当地气候类型,提高粮食产量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猪—沼气—果树”三位一体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果树种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的发展阶段以区域地理形式考查地区经济产业结构(2018·浙江文综卷)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8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甲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乙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9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解析:第(1)题,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也与大气扩散条件有关。

舟山地区工业较少,污染物排放量少;市区分散,海风大,污染物容易扩散。

根据材料,舟山可开发与阳光、沙滩、海浪等自然资源以及与宗教有关的人文资源的旅游项目。

第(2)题,大宗商品适合海运,舟山群岛新区港阔水深,靠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及众多大型企业,运输需求大。

第(3)题,据图乙,与2007年相比,2018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

答案:(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滩、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分析各区域的特点,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以芝加哥的发展综合考查区域的发展阶段(2018·全国文综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1)~(3)题。

(1)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图文信息可知,1848年后,芝加哥因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而发展起来。

答案: D(2)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解析:本题考查工业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因此其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答案: A(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芝加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因此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

答案: B根据匹兹堡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并据此判断一个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

理解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矛盾的加剧,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位置差异:经纬度、海陆位置的差异是区域差异形成的基础。

(2)气候差异的形成(3)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4)水文差异的形成(5)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2018·日照统考)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 .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 .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 .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 .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 .地形平坦B .温差大,光照足C .土壤肥沃D .水源充足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1题,结合经纬度可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的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充足,作物品质优良。

答案: 1.A 2.B一、单项选择题(2018·济宁模拟)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D.点状与面状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所以区域的发展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行政中心是一个一个的点状分布,而两块新垦区是呈面状分布。

答案: 1.C 2.D(2018·济南检测)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C.C—A—B D.B—A—C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第4题,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答案: 3.B 4.C(2018·德州模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6.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图例分析,在采集和狩猎阶段(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

第6题,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主要是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集中分布区。

答案: 5.A 6.D二、综合题7.(2018·开封联考)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

原因是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

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3)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