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缺憾
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困境与挑战
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
社会转型是一种深刻的变革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冲突等诸多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社会转型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失业问题。
在传统产业衰落的同时,新兴产业还未能完全充分发展起来。
这导致很多人失去工作,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失业问题不仅仅影响个人生活,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失业者的怨气和社会不公感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创新创业,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个困境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社会转型常常伴随着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社会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在某些地区和行业,富人越来越富,而贫困人口逐渐增加。
这种现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对立和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和财富再分配,推动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平等。
社会转型还引发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更为频繁。
但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冲突的出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这容易引发误解和摩擦。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推动文化理解与包容,促进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教育的角色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加强文化教育,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和谐共存。
社会转型还给社会带来了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紧迫的问题。
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也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加强环境监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最后,社会转型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社交方式被打破,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社交网络也在发生变化。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逐渐得到满足。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应该受到重视。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需要关注和努力发展的领域。
然而,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包括对于价值观念的混乱、媒体内容的低俗化、教育机构中缺乏创新等方面。
一、价值观念的混乱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和开放性思维成为了主流观念。
这种变化带来了有利因素,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且复杂,他们更容易被各种观点所冲击和影响。
这造成了价值观念混乱的局面。
诸如追求名利、功利主义等思想日益盛行,导致部分人将金钱至上或者功成名就作为成功标准,忽视了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责任。
同时,道德观念的低迷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不良行为受到纵容,恶习蔓延。
二、媒体内容的低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媒工具的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不断涌现。
然而,其中不乏低俗内容的存在。
一些综艺节目、网络短视频以及部分电视剧影片中出现的低俗言语、衣着暴露等不良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
这样的内容无异于给青少年群体带来负面示范效应,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造成误导。
更为严重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类媒体还可能通过暴力、色情等手段满足部分人群对刺激效果的需求。
三、教育机构中缺乏创新作为培养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场所,教育机构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一个重要推动者。
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却存在着许多创新不足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和方式落后。
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记忆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基础学科之外,缺乏艺术类、体育类等其他领域课程的开设。
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有待提高。
一些老师水平低下或者缺乏热情,无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此外,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四、精神层面需求的忽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改善,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城市化文化建设中的缺乏文化创新问题
城市化文化建设中的缺乏文化创新问题
城市化对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城市化进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其中缺乏文化创新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外在的现代化形象,而缺乏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导致城市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个性。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时间紧张,他们更多地关注物质需求,而对于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
这使得文化建设往往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次要议题,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市管理者和居民应该共同努力。
城市管理者需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建设更具本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环境。
居民则需要培养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此外,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文化建设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然而,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城市文化资源不足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很多城市在文化资源方面却并不丰富。
文化设施和机构相对匮乏,文化传统和底蕴不足,这使得城市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障碍。
2.城市文化氛围欠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往往缺乏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导致城市文化氛围比较淡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不够,文化消费需求不足。
3.城市文化产业不健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完善,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到市场化运作,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城市文化企业发展困难,文化产业链不成熟,文化产品创新不足。
4.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不足,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待提升。
5.城市文化活动不够多样化城市文化活动模式相对单一,很多城市的文化活动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导致市民的文化消费欲望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这也凸显了城市文化建设在活动丰富多彩度方面的不足。
二、对策1.加大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文化设施和机构的建设和改造。
同时,还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建设。
2.提升城市文化传播政府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提升城市的文化传播能力。
可以采取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宣传等方式,提高市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培育健全城市文化产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完善。
同时,也要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运营。
4.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支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文化建设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建设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2023年,文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发展,也关乎国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以下就文化建设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化多元性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传统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但是,经济发展的迅速以及社会转型的速度,使得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文化多元性逐渐被同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这促使我们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需要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文化体系。
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工作者需要在文化保护和文化继承中找到平衡点。
二、文化创新问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产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创新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点,如何利用新科技为文化创新提供支撑,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文化创新模式,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推进。
三、文化市场问题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消费的日益增长,文化市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文化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但目前,文化市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
政府需要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建立多样化的文化市场参与主体,增加文化市场资源的投入,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四、文化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是促进文化继承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文化教育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方面,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承需要有更多的学习者和倡导者,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和传承。
另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文化教育变革是必然趋势,我们需要应对这一趋势,将新技术应用到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文化保护问题文化保护是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中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化事业方面的问题与建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形象、社会和谐、人民精神需求的满足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当前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文化事业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文化事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手段之间产生了许多冲突。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弘扬其优秀内核,更需要通过创新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
然而,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导致我国许多文化项目陷入停滞状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同时,加强与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领域先进技术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媒体平台、数字化表达方式的转变,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的一些繁荣城市中,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影视、音乐、艺术等领域相对较为兴盛。
然而,在农村地区以及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源匮乏、人才缺失等原因,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资源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
政府可以积极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并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
同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注重将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输送,并通过组织巡回演出等形式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优秀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商业导向过重现今社会中,商业利益被部分人放在了文化事业的首位。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文艺团体以赢利为目标开始追求泛娱乐性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这导致了文化产业回归本质的倾向有所减弱。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符合国家基本道德规范和时代精神要求的文艺作品,并加大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支持力度。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培养公众对高质量原创作品的认可和欣赏能力,提高整个社会对于高雅艺术的接受度和尊重程度。
试论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内容,现在的社会发张迅猛,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区文化又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满足的广大社区群众的需求。
同时它也对维护社区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仅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个体与群体的互融,更能创生共同的“社区精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和积极倡导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能对社区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从影响社区居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进、文化设施的改进、社会关系的协调等,不断的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味,更进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一定必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张的重要因素。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在大力提倡提高城市文品味的宗旨下,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区精神文明艰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的作用。
(一)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增进居民情感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不断加快、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的加大,现实中很多人都远离社区邻居间的交流,社区本是我们的一个大家庭,却见不相识,遇不招呼,完全没有邻里之间的亲近关系,所有我们要利用社区文化打破这种局面,以最具有吸引力和所易接受的文化表现方式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张有偿性的文化艺术节等各类培训社区文化活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促进居民和睦融洽,更好的形成社区人文环境。
真正体现了建设“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理念,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总的提高了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幼儿园文化建设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和教育的第一站,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以期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 教育理念不明确目前,一些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教育理念不够明确的问题。
一些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认识,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和长远规划。
2. 素质教育不足部分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学科学习而忽视了素质教育。
这导致学校文化建设中缺乏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培养。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师资力量不足不仅影响到学校文化建设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4. 校园环境落后部分幼儿园校园环境比较落后,设施陈旧,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校园环境的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解决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1. 校园文化建设要明确教育理念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明确教育理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 加强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指导,引导幼儿园切实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3. 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只有提高师资力量,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4. 加大对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改善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改善力度,提高校园环境的质量。
只有改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
5.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政府和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一、引言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1. 缺乏多元性和包容性目前很多社区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还过于注重某一种特定形式或者特定群体的需求,忽略了其他类别和群体的参与。
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人群感到被边缘化或者缺乏代表性,无法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 活动内容单一很多社区举办的活动大多只是简单重复,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同时,在活动内容方面也没有考虑到居民需要富有教育意义或者娱乐性质等多方面需求,从而导致了居民对于这些活动失去兴趣或者产生审美疲劳。
3. 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普遍较低。
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则是因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无法将活动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社区活动的聚集力和凝聚力,影响了社区建设的进程。
三、改进措施1. 提倡多元性和包容性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时,应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共融的氛围。
尊重并包容各个群体和个人的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同时,在规划活动内容时要兼顾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等群体的需求,以满足更广泛层面上的需求。
2. 创新活动内容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加入新颖有趣的元素。
可以引入互联网科技手段或者新媒体形式,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此外,在设计活动内容时也要注重教育价值和娱乐性的结合,让居民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和启发。
3. 提升参与度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于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可以利用社区广播、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将活动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群。
此外,在活动组织方面要注意理顺上下游关系,找到一个既能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又能保证活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的组织模式。
精神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神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精神文明创建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素质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然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改进。
问题一:形式主义现象频发首先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现象频发。
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有些单位和个人只注重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上的繁杂程序,而忽视真正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对社会进行积极引领。
这种行为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产生真正积极的变化,只是流于形式。
建议一:强化内涵建设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外部功夫上。
推动全民参与、全员育人,在广大群众中培养起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同时,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激励机制,使其能够真正发挥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问题二:市场导向与精神价值冲突其次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市场导向与精神价值冲突。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
个体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逐渐蔓延,使得一些传统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质疑甚至遭到抵制。
建议二:合理引导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合理引导。
通过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让公众意识到物质财富并不是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唯一标准。
同时,在商业领域倡导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并鼓励公益事业的开展。
问题三:媒体报道存在失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媒体报道存在失衡现象。
在当前信息时代,媒体对于塑造社会风尚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力,但一些媒体片面追逐眼球效应,对于一些负面信息和低俗内容报道过多,却很少报道正能量的事例。
建议三:加强媒体监管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规范媒体发布与传播内容。
同时,鼓励和表彰积极向上的新闻作品和媒体平台,倡导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理念。
培养良好的新闻记者队伍,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操守。
问题四:教育模式不合理最后一个问题是教育模式不合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1、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距离被拉进,地球的距离已经不再遥远。
而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也出现了强弱之分。
经济发达的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将自身的文化传摘给经济差的国家,给弱势的国家带来了大量的文化冲击,将经济差的国家强行进行文化的同化。
因此,文化的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我们较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威胁,但是我们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却大大降低,经济的大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金钱成为许多人一生的目标。
因此,为了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文化的建设变得越发的重要。
2、物质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近数十年来科技的发展令人膛目结舌,网络从无到现在的无处不在经历的时间太短。
网络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的信息传递改变了文化的形式。
在网络中,论坛成为舆论的集中地,网站成为一个个门户,网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因此如何对网络中文化的引导成为了目前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如果没有疏导和建设网络文化,那么网络中将没有规则而言。
3、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父母都开始从娘肚子里就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有史好的发展,能够高人一等,胜人一筹。
而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却缺少了以往的信念。
在我国,对于金钱的向往已经远远大于对哲学的向往;社会中的舆论事件层出不穷,事情的翻转让人们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对于文化的建设与运营的支持力度不够。
二、面对文化建设挑战的几点对策1、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文化产业是大部分国家建设文化是优先发展的重点,是国家文化生产力的直接表现。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起源和载体,是每一个国家应该珍惜并充分利用的宝贵财富,这是掌着历史与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文化。
历史文化并不是无形的,它在国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人民的身上都能够展现,历史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民努力的结晶。
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它不仅关乎个体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地寻找对策来解决。
一、精神物质需求失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很容易陷入过分追求物质满足的境地,而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许多人只顾工作赚钱、购买奢侈品或者娱乐消费,而忘记了培养自己良好内心状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并以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神修炼。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的支持力度,使人们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丧失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丧失。
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市场,并竞争着获取年轻一代的注意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独特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也威胁到了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推广本土文化,鼓励学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于自己国家历史、风俗习惯以及经典著作等方面的认知与兴趣。
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三、网络空间精神污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网络空间精神污染的问题。
虚假信息、恶意营销和低俗娱乐等不良因素充斥在互联网上,对人们的思想品质产生了消极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网络空间的纯洁与健康。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互联网企业注重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过滤和屏蔽不良内容。
同时,也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在学校中加强网络素养的培养,让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并辨别真伪信息。
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在当今社会,文化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艺术、传统、文学等内容。
然而,文化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资金不足在进行文化活动或项目时,资金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并不充足。
这导致了许多有潜力的文化活动无法得到适当的支持与发展。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资。
政府应该优先考虑将更多预算分配给文化部门,并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艺术家和机构开展创作和艺术表演活动。
此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二、人才短缺文化工作需要具备创意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来推动其发展。
然而,在当前,我们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了文化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文化工作。
此外,高校应该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并提供全面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有专业素养的文化从业者。
三、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工作在市场上往往缺乏竞争力。
一方面是由于观念更新较慢,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
这使得文化产业无法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也影响了其自身发展。
要增强文化工作的竞争力,我们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推动文化产品与科技融合、加大对优秀创意项目的扶持等方式来改善情况。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鼓励并支持文化企业间形成合理竞争关系也是重要的。
四、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有时候,传统文化被现代价值观所冲击,而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也因为超越了传统审美观念而面临着认同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并促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同时,在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保护好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部分: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与论述1. 文化异质性引起的认同困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同时存在于社会中,这种文化异质性给人们带来了认同上的困惑。
由于不同地区、民族或群体之间在语言、宗教、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集体认同感缺乏,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
解决方法:a) 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公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意识的认知。
b) 促进跨文化交流:倡导不同群体之间开放、平等、包容性的对话和互动,以促进彼此理解与尊重。
2. 商业化带来的审美趋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大众文化被追求商业利益所驱动,艺术与娱乐产品中普遍呈现出商业性与功利性的特点。
这种审美趋同导致创造力和独特性受到压制,传统文化形态难以得到保护与发扬。
解决方法:a) 培育多元文化:通过鼓励本土优秀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培养人们欣赏多样文化表达形式的能力。
b) 支持非营利机构:支持并鼓励非营利机构、社区组织等开展有益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动。
3. 数字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威胁在数字时代,新技术不断涌现,网络空间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然而,过分依赖网络会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遗忘与漠视。
很多年轻一代更喜欢关注时下流行的虚拟世界,而忽略了自己民族、地域或家庭的传统文化。
解决方法:a) 推动数字素养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数字媒体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关注传统文化。
b) 构建网络文化平台: 创造面向年轻一代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学习平台,提供丰富而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
第三部分:对策措施1. 强调全民参与促进文化发展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要加大投入,增加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鼓励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类机构积极参与。
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缺乏文化自信当前,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文化领域,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忽视和低估,以及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现象。
二、畸形发展导致价值观念失衡其次,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利益追求成为主流思潮之一。
这种畸形发展使得价值观念失衡,纯粹市场驱动下追逐金钱与享乐变成许多人唯一追求的目标。
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却在此背景下逐渐被摒弃或淡漠。
三、教育倾向功利性在教育领域,可以说是文化问题凸显最为明显的地方之一。
教育倾向功利性表现出来,通过强调分数和考试成绩量化表现的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这从根本上短缺了我们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
四、传媒浮躁追逐商业利益另外在传媒领域,商业化运营下导致对信息真实性和质量控制不足。
广告与娱乐成为主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传媒机构更多注重商业效益而非责任意识.信息过度商业化,片面追求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等指标,并往往夸大事实甚至编造虚假信息以吸引公众眼球。
五、民众素质提升需要加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素质较低,对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
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还停留在简单粗暴、讲究物质享受层面。
这种低素质的群体在社会中存在,无疑阻碍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进步。
六、保护与创新的平衡问题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科技创新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承和保护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迎接新时期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现代科技推动下推动文化创新。
七、地域性及流行趋势各异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关注精神层面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然而,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教育领域:价值观念传承不够教育在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教育领域,缺乏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和传承。
很多学校侧重于知识灌输而忽略了道德规范教育。
部分学生存在虚荣、攀比等消极心态,他们关注的更多是分数和名次,而与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相关内容相脱节。
2. 媒体行业:流量至上导致低俗化倾向媒体在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点击率成为盈利源泉的模式,媒体倾向于追求炫目的标题和低俗的内容,以吸引读者。
这种流量至上的趋势导致了一些新闻报道片面化、夸大化,不利于提升人们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
3. 文化产业:商业化倾向过重文化产业对于传递精神文明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商业化浪潮下,部分文化产品过度关注市场营销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社会的价值影响以及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
此外,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也存在过度渲染明星私生活、挑战伦理底线等问题,并且追求收视率和话题热度而放弃了审美品位。
4. 乡村地区:资源匮乏限制发展在城市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乡村地区仍面临着必须跨越政策推进与资金支持上的障碍。
因此,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匮乏、文化供给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乡村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限制了他们的精神文明发展。
5. 社交网络:信息泛滥与价值观碎片化社交网络是当代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它带来了便利性和广阔的交流空间。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信息泛滥和价值观碎片化。
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低俗、虚假、甚至具有诈骗性质的信息,容易引发让人困惑或产生错误认知。
与此同时,对于文明言行和互助友善等传统美德的推广也相对较少。
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存在的痛点与解决方案
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存在的痛点与解决方案一、精神文化生活产业的痛点1.1缺乏市场机制推动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常常被忽视,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
这导致了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限制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1.2资源分配不合理在精神文化领域,资源分配不合理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在少数知名品牌或明星身上,而大量优质作品和平台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投资。
1.3内容匮乏与同质化严重目前,很多精神文化产品内容匮乏、同质化严重,缺少原创性和创新性。
这限制了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使消费者难以获得真正独特的体验。
二、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2.1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为了推动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市场机制。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私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
同时,加强版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确保原创作品得到合理的回报。
2.2优化资源配置为了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产业投融资体系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投融资机构参与等方式,增加创作人才和优质内容的供给。
2.3促进原创性与创新性为了打破内容匮乏与同质化严重的现状,需要鼓励原创性和创新性。
政府可以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扶持措施,降低知识产权成本,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进行更多的尝试和突破。
同时,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原创作品和独立文化品牌的认可度。
2.4推动跨界合作与共享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具有很强的跨界性特点,在其它行业中寻求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推动方法。
政府可以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例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
2.5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为了保障精神文化生活产业发展的良好秩序,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和处罚违规行为。
同时,提高公众对于版权保护和消费维权的意识,增强市场主体自律意识。
2.6培养专业人才为了推进精神文化生活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人才。
精神文明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精神文明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要正视精神文明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资源投入不均衡首先,精神文明工作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而其他地区和部门则相对忽视。
这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性,阻碍了其全面推进。
例如,大城市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集聚,从而有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资源;而农村地区则缺乏相应条件,难以满足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上升需求。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于基层单位、农村地区等薄弱环节的关注与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来扶持贫困地区或者服务人口较少地方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此外,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确保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避免资源过度集中。
二、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活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传统文化在这种新环境下可能面临被挤压或消失的风险。
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信息和娱乐,而传统的书籍阅读、剧场表演等形式受到冷落。
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创新精神文明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政府可以鼓励科技企业开发与精神文明相关的应用程序和平台,并将其纳入官方推广渠道。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教育系统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浮华追求与价值观多元化另一个存在问题是社会上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人只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思潮,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成为主流。
这使得一些人盲目追逐表面的浮华,忽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推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品德修养。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教育,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思想理念。
同时,政府也应该多渠道宣传精神文明事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奖励机制鼓励积极参与其中的个人和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转型期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缺憾作者:张文洁来源:《教育观察·上旬》2012年第10期[摘要]转型社会中,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最突出且最根本的两大缺憾,即人际信任机制的缺失和学习型文化的断裂严重影响着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
幼儿教师工作者应努力提升内部队伍和园所建设水平,与其他各界共同迎接转型期的各类挑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园所精神文化;“虐童”事件[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13-03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社会转型的规律表明,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各个阶层、集团、人口、群体的利益会出现分化,必然导致各类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各种经济风险日益增多,并引发社会不稳定。
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至关重要。
而在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的幼儿园的发展中,近来频频被曝出的“虐童”事件暴露出幼儿园在社会转型时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
一、对“虐童”事件的疑问和思索在被誉为“天使”的幼儿教师队伍中,竟然有一些人做出了如此恶劣的行为!“虐童”事件被曝光后,全社会上下都对施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进行不同角度的声讨。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着眼于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为何暴力事件会频频在某些看似充满欢笑的幼儿园发生?为什么施虐教师在发出暴力行为后没有产生一定的罪恶感?为何在事件曝光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都抱怨家长对自己的“监管”步步紧逼?其实,这一切的本质来源都是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
二、转型社会中幼儿园的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缺憾幼儿园的园所文化一般包括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
其中,前两种文化的建设因其效果易显性,而被大部分的园所所重视。
然而,园所的精神形态文化才是园所文化的核心。
园所的精神文化外显的是办园理念、教育观、儿童观、职业道德等。
当它们内化为全体员工的情感态度、行为准则等内在素质时,就能创造一种富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生态环境,从而对幼儿、员工、家长产生陶冶作用。
显而易见,园所的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幼儿园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暴力“虐童”事件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园所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中被遗漏和忽略的两大缺憾:人际信任机制的缺失和学习型文化的断裂。
(一)人际信任机制的缺失人际信任是指人与人之间、各社会集团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因相信而敢于托付,并通过行动体现出来的具有确定性的意识活动。
当今社会,先进科技已克服了沟通中的距离问题,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信任危机不断爆发,特别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当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保障时,一切工作都是徒劳。
幼儿园体系中的信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幼儿与教师间的信任“老师,我也是很厉害的,请您相信我!” 其实,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最真实地反映在幼儿对于环境融入的处理上。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最渴望获取的是安全需求。
当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只有当他体验到一份来自可以保护他、关爱他并相信他的人给予他的足够的安全感时,孩子才能真正融入幼儿园环境,从而进行一日生活和学习。
而之后,他更需要的是一份来自他最信任的老师同样的回馈。
孔子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因材”意为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求。
“因材”的前提就是实施“因材”之人已深刻理解每个孩子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都会不同。
但在许多幼儿教师心中,许多陈旧的评价方式,如听话、爱发言、学得快等评价指标已根深蒂固,而教师缺乏科学性的处理方式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如教育不公现象和幼儿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
真正实现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信任,幼儿教师对科学儿童哲学观的学习与领悟已刻不容缓。
2.教师与园所领导间的信任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便是人们价值观中利益取向的趋势。
在许多幼儿园,园长不再是教学的领军和指导,而是做起了幼儿园的“创收生意”,给予园内教师的考核也偏向收益,如过分强调服务对象中家长的地位,无止境地去满足家长们部分不合理要求;又如加大教师的考核强度,更加强监督。
在如此环境中,一线的幼儿园教师们的行为和精神都被强制地压迫着,从而将一份原本热爱的事业转变为一份强求的任务,其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也由此产生。
信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合理地给予教师们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并给予帮助和指导才是打消隔阂促进双赢的办法,同时,关注教师们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真诚的精神文化氛围,让信任成为教师与园领导间对话的永恒主题。
3.家长对整个园所的信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家园共育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各所幼儿园也在竭力尝试各种办法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有的园所为了方便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孩子在园的动态,在幼儿园的教室中安装了摄像头。
但部分家长却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教育观与教师起了冲突后,便去严重干涉教师的教育行为。
这一举动无形之中给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渐渐地,摄像头的作用反而从家园合作演变成为教师的“镣铐”。
其实,这些现象产生的关键便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机制未建立成型,而这些信任的缺失也许来自家长与幼儿园教育观相异却沟通不畅,也可能来自幼师队伍整体专业性不足导致社会地位较低。
抑或当家长们认识到“虐童”事件如此真实时,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又一次遭到了重创。
对于幼儿园来说,当前冷静并专业地处理幼儿园中的各项事务,保证幼儿每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维持或重新建立信任最好的方法。
(二)学习型文化的断裂正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幼儿园中每一名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提升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园所精神文化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是园所工作中每一环节的不竭推动力。
园所中出现的暴力行为、幼儿教师心理亚健康等现象,除了信任机制的不完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习型文化建设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园所教师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限及持久性不足上。
1.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幼儿教师所应学习的内容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部分,即专业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这三方面的素养且不可偏废。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力度一向不足,其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方法问题。
最常用的方法仍是机械地灌输与汇报,但也不乏新颖之举,例如读书会、树立师德先锋等,但在具体内容上仍是换汤不换药,无论是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还是教师师德,重要的是结合实际,以此深入人心。
二是考核问题,即考核办法不健全。
个人的理念和师德反映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应将以往一对一的考核转变为多人参评、多范围考评等,如让幼儿加入考评者行列,或是从结果型考察转变为过程型考评。
三是内容问题,即内容遗漏。
幼儿教师工作能力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教学水平,同时大家最常接触的也是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方法一向是教师们最乐于学习的内容。
但在幼儿教育中还有一些知识也是必要的,如各项法规与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教师法》等,虽然我国仍未出台相应的幼儿教师的各项法规,但作为专业的教育幼儿的机构,幼儿园必须具备法律氛围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气质。
2.学习的持久性学习型文化重点强调的是学习的可持续性。
纵观幼儿园的各类教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入职后的教师在一定经验基础上也适合学习,同时,老教师为适应新阶段新问题更有必要去学习。
但当我们真正与许多幼儿园老师接触时,发现他们都沉浸于每日忙碌而烦琐的工作中,无暇去反思与真正地学习。
大部分幼儿园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也会派遣部分优秀教师在外参加教师培训。
但学习的时间被大块地分解了。
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必定要做的就是让幼儿教师们感受到学习的不可或缺性,如增加教师间的研课交流,让教师们一起探讨每天面对的实际问题和教学中的不足等。
随着科学儿童观的普及和进步,幼儿教育已被全世界认可为一项永恒并极为重要的事业。
幼儿园在儿童教育上承担着最主要的责任,而园所的精神文化建设又是每所幼儿园的灵魂所在。
当前,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严峻的转型任务,虽然幼教界的工作者们在园所的精神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顽疾,但阻碍永远都是一时的。
矛盾是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我国幼教界曾有一段讨论园所文化建设的热潮,百家争鸣后的效果是良好的。
从“虐童”事件的深思中所发现的园所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两大缺憾,也是园所精神文化的重建或整改的契机。
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在努力提升内部队伍和园所建设水平的同时,也应耐心去聆听各方声音,与其他各界共同迎接转型期的各类挑战。
参考文献:[1] 王郅强.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形态与性质[J].学习与探索,2012(7).[2] 赵继石.对幼托园所文化建设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6(3).[3] 杨柳.社会转型期人际信任的思考[J].湖南师专学报,1995(2).[4] 张敏.构建园所精神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江苏教育研究,2012(14).[5] 许维素.对儿童虐待研究分析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4(2).[6] 谢蓉,曾向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学前教育研究,2011(6).[7] 黄翠萍.以教师为本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