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常规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目录一、高血压病二、心绞痛三、急性心肌梗死四、急性心力衰竭五、慢性心力衰竭六、心源性休克七、阵发性室上速八、心房颤动九、瓣膜性心脏病十、心肌病一、高血压诊疗常规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

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

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

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一般治疗]•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的威士忌}。

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018版)-正文

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018版)-正文

目录一、各种疾病诊疗常规1.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常规2.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3.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诊疗常规4.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常规5.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常规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嗜铬细胞瘤8.高血压急症治疗常规9.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0.呼吸衰竭诊疗常规11.急性左心衰诊疗常规12.室性心动过速13.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诊断和治疗常规14.心肺复苏15.抗凝治疗16.糖尿病诊疗常规二、各种临床技术操作常规1.心脏电生理检查常规2.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常规3.经食管心房调搏术/食管电生理检查4.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常规5.体外心脏电复律治疗常规6.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常规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常规8.冠状动脉造影常规9.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PCI)10.普食、低钠饮食卧立位血PRA、AngII、PAC测定11.胸膜腔穿刺术12腹膜腔穿刺术的术前、术后处理原则13.心包穿刺术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常规【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 典型发作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性疼痛或紧缩感、压迫感、烧灼感,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有时可放射到上肢(尤左上肢多见)、肩、颈、咽、下颌、牙齿,甚至下肢等部位,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休息后或去除诱因后能迅速缓解,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除了典型心前区疼痛外,还可表现为胸闷、憋气、气短、乏力,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严重心绞痛发作时,常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不敢活动,并有濒死感。

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时听诊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

部分老年病人或原有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体征等。

2. 胸痛的鉴别诊断许多疾病伴有的胸痛和不适需与冠心病心绞痛鉴别,需鉴别的疾病有: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夹层、胃食管反流、食管动力性疾病、胆绞痛、溃疡病、胸肋综合征、颈段脊神经根炎、严重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

新版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新版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规范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严重类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为斑块忽然破裂、血栓急剧形成造成管腔急性闭塞, 血流被阻断, 而侧支循环未充足建立, 在此基础上, 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 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关键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 管腔内血栓形成, 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连续痉挛, 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发生坏死。

在部分诱因作用下更易发生, 如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 致心排血量降低, 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重体力活动, 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 使得左心室负荷显著加重,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冠状动脉供血显著不足。

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伴血栓形成, 血管腔完全闭塞; 心肌呈凝固性坏死, 心肌间质充血、水肿, 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 以后坏死心肌纤维逐步溶解, 形成肌溶灶, 随即渐有肉芽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1.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 胸部不适, 活动时心悸, 气急, 烦躁, 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 硝酸甘油疗效差, 应警惕心梗可能。

2.症状(1)疼痛。

最先出现, 多发生于清晨, 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

但程度重, 连续时间长, 超出20分钟至数小时, 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 可伴濒死感, 少数人早期就快速出现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全身症状。

发烧、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发烧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 体温多在38℃左右。

(3)胃肠道症状。

恶心, 呕吐和上腹胀痛, 重者有呃逆。

(4)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 以二十四小时内最常见。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 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常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

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多为心源性。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心肌梗死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背景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治规范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以下诊治规范。

诊断准则
1. 心电图检查应作为心肌梗死的首要筛查工具,以评估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表现。

2.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测定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3.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评估心功能和相关血管异常,包括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原则
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氧气吸入、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应用。

2. 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3. 对于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可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PCI),以恢复血流。

4. 若患者不适合PCI或未能解决病变导致的血流障碍,可考虑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5. 心肌梗死后早期的药物治疗应包括阿司匹林、贝塞那普利、
他汀类药物等,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6. 术后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

结论
以上是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治规范。

通过遵循这些
规范,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
的诊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规范(2021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规范(2021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以心电图ST段抬高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损伤或/坏死,发病急、并发症和死亡率高。

急症血运重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急症冠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

院内死亡率已降至5-8%以下。

近年来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的建设大大降低了急性期的死亡率。

由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人群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依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症状;(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新发病理性Q波;(4)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

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

2 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

3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

4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 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前言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二、诊断与危险性评估(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1、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 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2、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生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

要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min内完成。

18导联心电图是急诊科诊断的关键。

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 1%,敏感性为46%。

患者初始的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对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 30min内开始溶栓或90min内开始球囊扩张)。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它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紧急抢救和诊治。

下面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1.早期病情评估和诊断:在患者出现胸痛或其他类似症状时,应尽快进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ECG可以显示ST段抬高或降低,T波倒置等表现。

如果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心肌坏死标记物如肌钙蛋白T(Troponin T)等。

2.早期治疗:一旦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被确认,应立即开始早期治疗。

首先,确保患者通气道畅通,给予氧气吸入。

然后,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并且在合适的情况下给予镇痛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3.冠脉再灌注治疗:冠脉再灌注治疗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关键。

它包括药物溶栓治疗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药物溶栓治疗适用于无法及时行PCI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等。

PCI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再灌注梗死冠状动脉,从而减少心肌损伤。

4.降低心肌负荷和预防并发症: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降低心肌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给予β受体阻滞剂(Beta-adrenergic blockers)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等药物来实现。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调整血压和心率,以防止再次发生危险情况。

5.康复和预防复发:在急性期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管理。

这包括定期进行血压和血脂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等。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学习资料一、急性出血二、急性心肌梗死三、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四、急性有机磷中毒五、脑出血六、上消化道大出血七、心跳呼吸骤停八、真心痛九、中风十、卒死蔡市镇卫生院二〇一五年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一、急性出血急性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

急性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大,出血势较急,以及有广泛出血倾向的一类血证。

呕血:又称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

一、疾病诊断要点:1.以往多有胃脘、鼓胀、胃癌、肝癌等病史。

2.多因情绪激动,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辛辣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3.恶心,呕血,呕血多是暗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重时频繁呕吐,呕血鲜红,伴黑便或便血。

4.神情紧张,汗出,面色无华或青灰,舌质淡暗,脉滑数或孔数.二、证候诊断要点:1.实证:常见于青壮年,或大量呕血的早期。

多因饮食不节,情绪激动而诱发。

起病突然,病程短。

呕吐频作,呕血色红或紫暗,常伴有口臭或口苦,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虚证:常见于年老体衰及反复发作的患者,或持续呕血不止者。

多因劳累及情志不遂而诱发。

胃痛绵绵或不痛,呕血时轻时重,色淡或暗,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舌质淡,脉细数。

三、鉴别诊断要点咯血与呕血:咯血多有肺痨、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呕血多有胃脘痛、鼓胀、黄疸、肝癌等病史。

咯血前多有胸闷、胸痛、咽痒等先兆症状;呕血前多有恶心、胃脘胀痛等先兆症状。

咯血血色鲜红,血中夹痰或痰中带血;呕血多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咯血多因外感六淫及情致志不畅而诱发,呕血多因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后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四、相关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大便、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肝功能可异常。

2.消化道钡餐透视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底及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胃及肠道占位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0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0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0完整版)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

随着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的广泛开展和AMI治疗指南的积极推广,近年美国A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在AMI诊疗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挽救生命、降低并发症方面收效甚微。

中国PEACE研究显示,2001年至2011年间,我国AMI人数增加了4倍,但死亡率并没有随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而降低。

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新增2100万例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与美国相比,我国AMI死亡率高,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低,发病至再灌注治疗的时间长,预后更差。

如何提高AMI患者的存活率和长期预后,是中国医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AMI的中医认识和研究进展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及并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脉络理论认为“痛则不通”,患者的胸痛症状是由于心脉不通所导致。

AMI属于中医“真心痛”范畴。

因为AMI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等症状,胸痛是本病的明显特征之一,所以古人形象地称之为“真心痛”,并将AMI大致可分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及本虚等多种证型,针对不同证型创立了温通心阳、行气开郁、活血化瘀等疗法。

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在诊治AMI及相关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0年陈可冀院士及国内众多专家召开的全国冠心病辨证施治研究座谈会上,制订了冠心病辨证分型的试行标准,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大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不断涌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积累丰富的循证依据。

与此同时,2011年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牵头制定了AMI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并开展了疗效评价研究。

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能规范中医诊疗行为,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有利于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1 急性胸痛的诊断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心内科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其病因复杂多样,且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别,临床上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其病因最终可以归咎于心源性的比例不超过50%,有研究表明,因胸痛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50%以上冠脉检查阴性。

胸痛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应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主动脉夹层(AAD)是胸痛中另一常见而严重类型,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48小时的病死率高达50%;非心源性胸痛中肺血栓栓塞症(PTE),张力性气胸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且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显著改善。

1.1 国内学者近年提出急性胸痛、ST段抬高与肌钙蛋白升高三联征,常见于以下疾病:(1)STEMI(2)急性暴发性心肌炎(3)急性肺栓塞(4)主动脉夹层(5)心尖部球囊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6)嗜铬细胞瘤1.2 临床鉴别要点(1)胸痛逐渐加重或呈间歇性发作者,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之胸痛常突然发作且一开始即达最大强度,并多伴有严重高血压。

(2)急性肺栓塞之胸痛可在咳嗽、深呼吸时加重(80%),多伴呼吸频率加快或气短;心电图可有III、AVF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同时抬高者较少),且一般不演变为异常Q波;少数在V1-V3导联出现ST段抬高(右心负荷加重导致缺血)。

(3)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有精神/体力应激史,心电图可有ST 段抬高,但其特征是V1导联ST段不显抬高,此可用以与急性前间隔心肌梗死鉴别。

(4)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逐渐增多,临床漏诊或误诊者不少。

若误诊为急性心梗而给予抗血小板、溶栓药物治疗可导致灾难性后果,为此临床医师应熟悉本病的典型与不典型临床表现,对有三联征表现的患者,应经常将本病列入鉴别诊断范围,以减少漏诊。

(5)急性心梗与急性心肌炎的首选鉴别方法目前为急诊冠脉造影,如条件不具备时,最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为磁共振成像,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筹建开展急性MRI检查,其诊断急性心肌炎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达90%左右。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概述、定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病因】STEMI的基本病因是冠脉粥样硬化(偶尔为冠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大量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的A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

【诊断依据及标准】一、病史及症状: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1.疼痛: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与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有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多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二、体征1.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可正常或轻至中度增大。

心率多增快或减慢。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

2.血压: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

起病前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

3.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关的其他体征。

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异常Q波(Q>0.O4s>1/4R);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损伤区的导联;3)T波倒置: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氧区的导联。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持久性急性缺血而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演变。

可发生心律失常、体克及心力衰竭。

【诊断和危险评估】](一)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部分伴有放射痛。

(二)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T、I升高,并存在动态演变。

(三)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四)危险性评估:以下情况属高危:1、初始18导联心电图:随ST段抬高的导联数的增加而增加;2、女性;3、高龄(﹥70岁);4、既往心肌梗死史;5、心房颤动;6、前壁心肌梗死;7、肺部啰音;8、低血压;9、窦性心动过速;10、糖尿病;11、随TnT或TnI的增加而增加。

【治疗】(一)治疗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二)院前急救:帮助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

(三)ST段抬高或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的住院治疗常规:1、一般治疗:(1)休息:卧床休息1~7d。

(2)吸氧。

(3)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护。

(4)护理:①建立静脉通道;②低盐低脂半流食;③保持大便通畅;④避免饱餐。

(5)解除疼痛:吗啡3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min 重复1次,总量﹤15mg。

(6)阿斯匹林:发病后即刻服用水溶性阿斯匹林0.3,肠溶片需嚼服。

(7)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8)阿托品:必要时0.5~1mg静脉注射,总量﹤2.5mg。

2、心肌再灌注:(1)溶栓治疗适应征:①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②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前心电图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提示AMI病史伴左束支传导阻滞。

③起病后6-12小时内。

④年龄≤75岁。

⑤无使用溶栓药物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①2~4周内有活动性内出血(月经除外)。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双联血小板治疗并非越长越好
新版指南仍建议STEMI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维持9-12个月,对于置 入裸金属支架的患者,双联治疗至少1个月,而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 者,则至少6个月; 所有的患者均应充分了解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以避免提前停药; 溶栓后患者还是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
诊断用的生物标志物发生重大变化
1、检测心梗的首选生物标志物是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cTn增加超 过99%正常参照人群(上限参考值)可能意味着心梗。 2、逐渐增加的小批量心肌坏死可通过敏感性和心肌组织特异性标志物的 增加来监测 3、心肌坏死可能来源于非缺血性机制如心衰时,可称为心肌损伤而不称 为心梗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征及实施要点 1.在症状发作12小时之内没有溶栓禁忌症的患者,如果在首次医疗接触 后120分钟内内有经验丰富的团队实施直接PCI术,建议接受溶栓治疗。 2.对于早期就诊(症状发作后<2小时)的大面积心肌梗死,且为出血低 危的患者,如果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充盈时间>90分钟,应当考虑接受 溶栓治疗 3.若可能,应在院前启动溶栓 4.溶栓后口服阿司匹林,且还有指征应用氯吡格雷
AMI具体分5型
5、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与血管再生过程有关。
首次心肌梗死 28 d 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 (re-infarction),28 d 后 则 称 为 复 发 性 心 肌 梗 死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急诊救治
新指南推荐: 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立即启动诊疗程序 并在10min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ECG) 对所有拟诊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启动心电监测 对有进行性心肌缺血体征和症状患者,即使ECG不典型,亦应积极处理 急性期推荐常规检测血清标志物

心肌梗死诊疗规范

心肌梗死诊疗规范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规范(STEMI)(单病种质量管理)一.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前两条或三条:a)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或肩部放射;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样疼痛等。

b)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明显抬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后有动态演变(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c)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并有动态改变,但早期可以不升高。

二.入院指征一旦明确诊断立即送入导管室手术,要求到院90分钟内实施急谬CI 或将患者收入CCU,要求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

三.入院常规医嘱1)卧床休息:2)建立静脉通路;3)心电及血压监测,必要时可予血氧饱和度监测;4)鼻导管吸氧(2L/min):5)对疼痛较剧者予镇痛治疗,6)饮食:低盐低脂饮食;7)保持大便通畅,所有患者均应每日予润肠通便药等;8)EKG、CK-MB + cTnl随访:溶栓者8次,即0h,2h,6h,12h,18h,24h,48h,72h;非溶栓者6次,即0h,8h,16h,24h,48h,72h;四.入院后立即行左心室功能评价24小时内完成Killip分级、X线胸片和心超检查评价心功能。

五.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治疗:1)肠溶阿司匹林:所有AMI患者只要无禁忌症均应在确诊即刻嚼服M-ASA 300mg,以后为100mg/d 维持。

2)氯毗格雷:急诊即刻服氯吡格雷300mg。

入院开始服用氯吡格雷75mgqd。

行急诊PCI者在术前再服氯毗格雷300mg。

2,抗凝治疗:入院当天即应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120”卜8或1mg/kg)q12h,连续5-7天。

3,硝酸酯类药物:入院后即持续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48小时,以后改为白天静脉用药一次+ 夜间口服长效硝酸酯类药物,病情稳定者3-6天后停静脉给药,改为口服。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无禁忌症者应尽早应用,常规为卡托普利6.25mg tid,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一天后即可加量至12.5 mg tid—50 mg tid,也可使用长效ACEI。

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

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

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背景信息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指南的编制旨在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诊断准则1. 典型症状: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典型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20分钟。

2. 心电图变化:- 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伴异常Q波(ST段抬高≥0.1mV,或附加的ST段压低)。

- 动态改变的ST段压低(动态ST段抬高与下降交替出现,或连续电压增高和减小)。

3. 心肌标志物升高:心肌肌钙蛋白T或肌酸激酶MB≥常规值上限的99%。

急诊处理1. 氧气供应:对缺氧患者,应立即给予吸氧,维持氧饱和度≥94%。

2.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采用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

3. 急支糖浆和镶硝酸甘油:用于舒缓胸痛症状和改善心肌的缺血状态。

4. 纤溶治疗:对于AMI患者,具备纤溶治疗条件的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型AMI,可行静脉溶栓治疗。

5. 冠脉介入治疗:对于ST段抬高型AMI和高危非ST段抬高型AMI,应尽早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住院期间管理1. 严密监测:对住院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血氧监测等,及时察觉及处理心律失常和心功能障碍。

2. 药物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3. 非药物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详细的诊治指南请参考官方出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3》。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

急性心梗诊疗规范急性心梗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现应该立即进行诊疗。

本文将介绍急性心梗的诊疗规范,旨在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率。

一、急性心梗的定义和症状急性心梗又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急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胸痛,伴有胸闷、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1. 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患处局限、持续、压迫感强,伴有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超过0.1mV,或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等表现。

3. 心肌酶学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酸激酶(CK-MB)升高,提示心肌坏死。

三、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急性心梗的治疗旨在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肌缺血,防止心肌坏死,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抢救:迅速识别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紧急抢救。

2. 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早期介入治疗(PCI)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首选治疗方法。

如果PCI不能及时实施,应该考虑溶栓治疗。

3. 患者稳定后进行维持治疗:血栓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负荷量和维持量抗心绞痛治疗、抗凝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等。

4. 防止并发症:如心衰、室性心律失常、二尖瓣反流等。

四、急性心梗的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在稳定期继续使用。

2. 抗凝治疗: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可在稳定期继续使用。

但应注意避免出血并监测凝血功能。

3. 血栓抑制剂:包括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可用于PCI和溶栓治疗后。

4.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用途广泛,可减轻心肌缺血。

五、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急性心梗的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部介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一种方法。

介入治疗包括以下步骤:1.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X线检查,确定冠状动脉阻塞程度和位置。

2. 冠脉扩张:例如使用气囊扩张器将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开来。

重症医学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及规范

重症医学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及规范1.一般治疗。

(1)吸氧、心电、血压监测,测血气、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BNP、心肌酶、心梗两项、D-二聚体,监测心电图、心肌酶、心梗两项变化。

有心衰及休克实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2)缓解疼痛:哌替啶或吗啡,舌下含服硝酸酯类/速效救心丸。

(3)维持静脉通道,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4)休息绝对卧床,服缓泻药。

2.限制和缩小梗塞范围。

(1)静脉溶栓:(链激酶、尿激酶、rt-PA,)或急诊PTCA。

(2)硝酸酯类药物静点(根据血压调整,合并右室梗死的慎用)。

(3)抗凝、抗血小板药:肝素或低分子、阿司匹林、波利维。

(4)β-受体阻滞剂/ACEI早期应用,但应掌握适应证并严密观察。

3.紧急处理严重并发症。

(1)抗心律失常。

①室性早搏首选胺碘酮,次选利多卡因,静脉补钾、镁、钙。

②室速室颤:胺碘酮/利多卡因,双相200WS电除颤。

③对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min,无需处理。

④Ⅲ°AVB:阿托品,安置心脏临时或永久型起搏器。

(2)抗休克。

适当补充血容量,联合应用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必要时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急诊PTCA或冠脉旁路手术。

(3)抗心衰。

①利尿、多巴酚丁胺等治疗,AMI 24h 内慎用洋地黄。

②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静点根据血压调整。

③严重心衰呼吸衰竭者可应用机械通气。

④EF值小于45%伴明显CK升高者,经上述治疗心衰无明显改善者可应用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4)其他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避免及治疗合并症。

3.中医治疗。

急予以速效救心丸20粒舌下含服,持续针刺内关、膻中穴。

若疼痛剧烈,汗出肢冷,脉微欲绝,阳气欲脱者,急用独参汤灌胃或鼻饲,或参附注射液50ml,直接静推,每15minl次,直至阳气恢复,四肢转暖,改用参附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

急性心肌梗死PCI技术与规范(最全版)

急性心肌梗死PCI技术与规范(最全版)

急性心肌梗死PCI技术与规范(最全版)一、心肌梗死的概念心肌梗死的定义可以根据临床、心电图、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特征做出。

过去,在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疾病发生率的研究中,具备下述3个特征中的2个即可诊断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即胸痛)、心肌酶升高和出现Q波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但是,由于更敏感、更精确的血清生化标记物与更精确影像技术的出现,现在可以发现过去不能诊断的非常小的心肌梗死灶。

现有的技术已经能识别重量<1克的心肌坏死灶。

因此,心肌缺血引起的所有大小的心肌坏死均应定义为梗死。

可以从病理学、生物化学、心电图和影像检查4个方面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义(表1)。

病理学上,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长时间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

根据病理学表现,可以对梗死进行分期:急性期(6小时~7天)、愈合期(7~28天)和已经愈合期(29天以上)。

心肌坏死时,由于心肌细胞损害,导致各种蛋白如肌球蛋白、心脏肌钙蛋白T和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乳酸脱氢酶等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可以检测出(表2)。

当血液中某些敏感和特异的生化标记物例如心脏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MB片段(CK-MB)水平升高,同时还有临床急性缺血的背景,即可诊断心肌梗死。

这些生化标记物可以反映心肌缺血,但是不能说明缺血的机制。

因此,临床上没有缺血证据,但是血液中生化标记物浓度升高,此时应着重寻找心肌损害的其他原因,例如心肌炎。

心肌缺血心电图的主要表现是ST段和T波改变。

还可以有心肌坏死的表现,主要是QRS波群的变化。

下列心电图标准(无QRS波群干扰因素,例如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和WPW综合征)用于诊断心肌缺血(表3),但是仅靠它还不足以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最终诊断有赖于发现血液中心脏生化标记物浓度升高。

从临床实用角度而言,根据体表心电图上有否ST段抬高,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最新: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最新: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最新: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称“AM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如何充分运用中医、西医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有效地控制我国AMI的发病率,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减轻社会负担,成为中国医生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根据2014年中国PEACE协作组研究报告,2001年~2011年,我国AMI人数增加了4倍。

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20年间中国将新增2100万例急性冠脉事件,发生700万例心源性死亡。

2、中医药在防治AMI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AMI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很早就有关于AMI方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AMI的中医学病名多为“心病”、“心痹”、“厥心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或“真心痛”等。

后来,针对不同病机创立了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

宋代伊始,活血化瘀法被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概述、定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病因】STEMI的基本病因是冠脉粥样硬化(偶尔为冠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大量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的A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

【诊断依据及标准】一、病史及症状: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的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1.疼痛: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与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有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多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二、体征1.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可正常或轻至中度增大。

心率多增快或减慢。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

2.血压: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

起病前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

3.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关的其他体征。

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宽而深的异常Q波(Q>0.O4s>1/4R);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损伤区的导联;3)T波倒置: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氧区的导联。

2.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综上,存在下列情况时,可以诊断为心肌梗死:心脏生物标记物(最好为肌钙蛋白)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即正常上限),并有以下至少1项心肌缺血的证据:(1)心肌缺血临床症状;(2)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改变,即新的ST段抬高;(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4)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并发症】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鉴别诊断】一、心绞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所诱发,胸痛位于中下段胸骨后,常为压榨性或窒息性,偶有濒死感,持续时间短,1-5分钟或15分钟内,发作频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显著缓解,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

心电图无变化或暂时性ST段和T波变化。

二、主动脉夹层: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但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MRA有助于诊断。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

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

心电图示I导联S波加深,III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渡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能伴休克。

仔细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测定可协助鉴定。

【诊疗常规】辅助检查: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要求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分钟内完成。

患者初始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心电图表现可诊断AMI(急性心肌梗死),在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报告前即可开始紧急处理。

如果心电图表现不能直接诊断AMI,早期血液化验结果为阴性,但临床表现高度可疑,则应以血清心肌标志物监测AMI。

推荐于入院即刻、2-4h、6-9h、12-24h采血,尽早报告化验结果。

如临床疑有再发心肌梗死,则应连续测定存在时间短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例如肌红蛋白、CK-MB,以确定再梗死的诊断和发生时间。

治疗:(一)监护和一般治疗①监测: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液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

②卧床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

③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

吸氧:常规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3L/分);在严重左心衰、肺水肿合并有机械并发症者,面罩加压给氧(氧流量5L/分以上)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

⑤解除疼痛1. 镇痛药物:杜冷丁注射液50-100mg肌肉注射,每5-10分钟可重复,最高剂量每次150mg,24小时不超过600mg。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低血压和呼吸抑制。

一旦出现呼吸抑制,可每隔3分钟给予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静推(最多3次)以拮抗之。

2. 扩张冠脉:静脉使用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微泵24-48小时,然(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应从低剂量开始,即10ug/min,后口服单硝酸异缓释片40mg qd。

可酌情逐步增加剂量,每5-10min增加5-10ug,直至症状控制、血压正常者动脉收缩压降低10mmHg为有效治疗剂量。

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心率加快或收缩压≤90mmHg,应减慢滴注速度或暂停使用。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的最高剂量以不超过200ug/min为宜。

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的时限为24-48小时,开始24小时一般不会产生耐药性,后24小时若硝酸甘油的疗效减弱或消失可增加滴注剂量。

)硝酸酯类药物的副作用:有头痛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产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加重心肌缺血,此时应立即停止给药、抬高下肢、快速输液和给予阿托品,严重低血压时可给多巴胺。

硝酸甘油的禁忌证有低血压(SBP<90mmHg)、严重心动过缓(HR<50bpm)/心动过速(HR>100bpm)。

下壁伴右室梗死时,因更易出现低血压,即使无血压也应慎用硝酸酯类药物。

3. B受体阻滞剂: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次,1次/6-8h。

以下情况需暂缓使用B受体阻滞剂(1)心力衰竭体征;(2)低心排血量的依据;(3)心原性休克高危因素(年龄>70岁、收缩压<120mmHg、心率<60次/min或窦性心率>110次/min及STEMI发作较久者);(4)其他B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证(PR 间期>0.24s、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活动性哮喘或反应性气道疾病)。

⑥抗栓、稳定斑块治疗:所有AMI患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应立即嚼服肠溶性阿司匹林300mg之后以100mg每天维持、氯吡格雷片300mg之后以75mg每天维持。

低分子肝素钙射液0.4ml-0.6ml q12h皮下注射(一般在溶栓后12小时应用)。

辛伐他汀片或者阿托伐他汀片20mg立即口服,继之以20mg qn口服。

⑦抗心室重构或抗心衰治疗:对于合并LVEF小于等于0.4或肺淤血,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的STEMI患者,只要无使用此药禁忌证,应该尽早应用。

发病24h内,如无禁忌证,待溶栓治疗后且血压稳定时开始应用福辛普利钠片10mg qd,24-48小时增至目标值40mg每日,注意血压的监测。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ACEI,但存在心力衰竭表现,或者LVEF小于等于0.40,可考虑给予ARB。

ACEI的禁忌证:STEMI急性期动脉收缩压<90mmHg、临床表现严重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umol/l)、双侧肾动脉狭窄、移植肾或孤立肾伴肾功能不全、对ACEI制剂过敏或导致严重咳嗽者及妊娠、哺乳妇女等。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通常在ACEI治疗的基础上使用。

对STEMI后LVEF小于等于0.4、有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无明显肾功能不全(血肌酐男性小于等于221umol/L(2.5mg/dl),女性小于等于177umol/L(2.0mg/dl)、血钾小于等于5mmol/L〕的患者,应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25mg bid po。

⑧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入院即查电解质、血气分析,根据具体情况纠正。

⑨改善微循环、营养心肌:1.极化液治疗:氯化钾注射液 1.5g+胰岛素注射液10u+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1-2次/日,连用7-14天;2.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10g qd静滴;3.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250ml qd静滴或者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到葡萄糖250ml静滴,或者其他活血类药物选用一种(不可同时应用相同作用的两种中成药物)。

⑩饮食和通便:AMI患者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所有AMI患者均应使用缓泻剂(我院常规肥皂水温400ml灌肠每天一次,连用1周),以防止便秘时用力排便导致心脏破裂或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2、再灌注治疗第一部分:溶栓治疗(1)溶栓治疗的适应证:①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或提示AMI病史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ST段分析),起病时间<12小时,年龄<75岁。

对前壁心肌梗死、低血压(SBP<100mmHg)或心率增快(>100bpm)的患者治疗意义更大。

②ST段抬高,年龄>75岁。

对这类患者,无论是否溶栓治疗,AMI死亡的危险性均很大。

③ST段抬高,发病时间12-24小时,溶栓治疗收益不大,但在有进行性胸痛和广泛ST段抬高并经过选择的患者,仍可考虑溶栓治疗。

④高危心肌梗死,就诊时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这类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性比较大,应认真权衡溶栓治疗的益处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

对这些患者首先应镇痛、降低血压(如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β受体阻滞剂等),将血压降至150/90mmHg时再行溶栓治疗,但是否能降低颅内出血的危险尚未得到证实。

对这类患者若有条件应考虑直接PTCA或支架植入术。

⑤虽有ST段抬高,但起病时间>24小时,缺血性胸痛已消失或仅有ST段压低者不主张溶栓治疗。

(2)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①既往任何时间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②颅内肿瘤。

曾使用链激酶(5天-2年内)或对其过敏的患者,不能重复使用链激酶。

③近期(2-4周内)活动性内脏出血(月经除外)。

④可疑主动脉夹层。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⑤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