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

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

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

“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

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

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

“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

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

……。

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

这里的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

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

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

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

表面的能能直接看到的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

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

……。

“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

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

……结合(联系)的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

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

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
在内容。

二者都有本质的意思。

……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

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

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

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1861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

又如:“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其性质是——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96年)。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B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97年)。

前者就是问本质属性是什么,后者就是问实际怎么样。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状态。

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别。

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

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1995年)……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

……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

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
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生产的影响、效果。

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

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

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

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

……(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

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
(八)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识。

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

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

……。

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

……。

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

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