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四编现代诗文阅读专题十四记叙文阅读第3讲重点词句段的赏析精讲

合集下载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8-记叙文阅读 03(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

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⑴ C;⑵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山流水(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中考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

中考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

2013年安徽中考题《远去的乡村》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 线的句子。(5分)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 辞手法。 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
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葱的整齐,
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 充满了诗意。
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
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 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 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 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试题分析二 2015年安徽中考题《槐花》
运用“吸”“瞪”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 表达效果。(6分)
等动作描写和神态 描写,细致生动地 写出了印度朋友闻 到槐花清香飘拂、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 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 大又圆。
看到成片的洋槐满 树繁花时的动作和 惊诧的情态。(共 6分。描写方法2分,
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 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 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 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
抒发出来。
小结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 (2) 拟人:形象、生动
小结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 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深化思想主题,便于抒情。
(4 ) 对偶:节奏感强,形式整 齐,有音乐美
试题分析一 《乡间蜂事》(2016青岛)
21.下列文段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 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还常会见一些乡人左手举着 蜂桶盖,右手 捏着小枝叶轻轻向上扫着结球的蜂群,嘴里 还念念有词:蜂王上盖,蜂王上盖……等到 全部蜜蜂爬上蜂桶盖,才会长长地出一口气, 小心翼翼地端着蜂桶盖回家去。
答:文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 神的写出了在分蜂之时,乡人对这 些得之不易的宝贝的小心、虔诚的 情态,表现了留住蜜蜂后难以掩饰 的喜悦之情。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四编 现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第4讲 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

(贵阳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四编 现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第4讲 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

第4讲分析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例】(2011某某中考)老师,请您记住我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

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明早带来。

希望每个人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

“哎哟。

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

她吹了吹手指。

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

“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

“知道了,妈。

”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

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

她看了看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道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

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

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

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

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

她很文静,不爱说话,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

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

她的心愿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

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

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

可是时间老人似乎在刁难她,每一节课都过得那么慢。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一、散文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一、散文

21、2019、20 写人叙 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
18、2016、20 事散文 素。
15、2014)
代表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
生言行片段》《散步》
一、散文
叙事散文
(2021、201
特点:采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
9、2018、201 6、2015、201
回忆性 散文
进行阐述;片段式,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 代表文章:《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4)
一、散文
抒情散文 (2017)
状物抒 特点: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 情散文 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事,而是通过人、
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表现特定的精神
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
举例 个理想的境界”中,“睡着”“唤醒”把“老城”“春风”拟人 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意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
天的情景,表现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抒
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情思/
答题格 式
(1)] 举例 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
物尽收眼底的多方面的观察力。
答题格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
式 了……的情感。
一、散文
辨析 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
一、散文
(三)散文的表达技巧
1.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2 021.6、 2020.6 (2)]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针对练——句(段)理解与赏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针对练——句(段)理解与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3 句(段)理解与赏析考点针对练3六、(2017昆明)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4分)钟霄的第九年王璐琪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①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

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①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

那天老师来得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

“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贴着一幅破……”他在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①全班目光齐刷刷地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

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

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

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

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①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7层高的居民楼里。

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

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得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①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

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

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①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

忽然有一位同学喊道:“钟霄,外面有人找你。

”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

看见钟霄出来,老人暗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

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

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四讲 品味重要词句(解析版)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四讲   品味重要词句(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四讲品味重要词句【知识精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

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

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意,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本突破点就是紧扣重要词句,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一、理解重要词句1.方法聚焦一语,意蕴若干;探究来源,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所表达内容的鉴赏探究,只能是聚焦于重要词句,这是命题考查的需要。

既然是探究,这一语句的意蕴必不会很单薄,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2.步骤第一步:确定“探究点”的位置。

第二步:审清题目潜在的命题意图。

第三步:观照全诗,找出与“探究点”有意义联系的诗句。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焦点的探究,但需要观照全诗或是某个语境,否则也会失去探究的意义。

3.答题规范这样的题型,一是考查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领悟,二是考查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把答案分解为“点”,清晰表述,分项列出。

(1)概括出词句的深刻内涵或采用的表达技巧。

(2)分析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或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二、把握语言风格1.方法联系全篇,整体感悟;提炼认知,叙议结合。

要把握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就要阅读全诗,整体感受全诗的语言,然后再提炼对全诗语言的看法,最后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完整回答问题。

2.步骤第一步:叙。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评。

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步:采用总分式列出答案。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3.答题规范要整体把握诗歌的语言特征,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然后组织语言作答。

(1)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

(2)叙议结合,呈现答案。

要“叙”诗中词句,要“议”对词句的感受,这样叙议结合,准确阐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认识。

专题14 散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4  散文阅读(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4散文阅读(原卷版)【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小巷有花守流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陈莉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

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飘荡。

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有鸡冠花、江西腊、太阳花。

轻纱般的烟霭中,这片花仿佛是小巷眉心的一点朱砂痣。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

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

还有石竹、波斯菊、大丽花……都是好养活的草花,在乡下恣意地开着,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

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棵美丽的粉红月季。

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脸盆,从远远的家里走来,蹲在水渠沿上洗衣裳。

流水清凉,笑语盈盈。

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飘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

又一片滑过,有人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一瓣粉红捉在掌心。

更多的花瓣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

偶一回头,看到母亲年轻的脸上,正开着一朵褐红色的花,那是被太阳光抚触过的颜色,是被泥土亲吻过的颜色,健康、动人……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

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的某一天,父亲去了,母亲一夜之间仿佛矮了一截。

她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三:主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三:主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考点三:主题一、常见考题方式:1.找出体现主题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3.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解题思路1.抓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

有的标题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有的开篇点明中心,有的篇末深化中心。

2.抓关键句、议论句、抒情句(段)。

揭示作者的感情、观点,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结构相似、内容相近、反复出现的句子。

)3.抓人物十事件。

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

4.了解文章背景。

理清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掌握写作意图。

三、答题模板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描写、介绍),表现(赞美、歌颂、揭露、鞭达、讽刺、说明、揭示、反映)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①写人:表现了……精神;②写事:揭示了……道理;③写景状物:抒发了……感情;④游记:表达了……感情;⑤童话寓言:揭示了……道理。

)四、多个主题探究1.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通过文章讲述的故事或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模板:人物一+相关事件=主题思想一;人物二+相关事件=主题思想二;有几类人物就会有几个主题,概括主题,要围绕相关人物概括事件。

五、散文小说常见主旨(3 好 1 不好)常见主旨一:过去好●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怀念●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坚守传统精神●对现代人心灵的缺失的惆怅●对现代人美好生活环境缺失的惆怅常见主旨二:国家好●对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感慨●对现代某类人的赞颂●作者的爱国豪情壮志常见主旨三普通百姓好●对某种品质的赞美●考人物品质常见主旨四:外国人民过得都不怎么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揭示在 XX 环境下,普通百姓的 XX 生活状态●表达对他们的同情/歌颂(反抗的人)例题一目光里的松阳彭彭程①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

记叙文阅读--理解赏析词句-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

记叙文阅读--理解赏析词句-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3理解赏析词句【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词语理解赏析。

①“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②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希望的种子”的内涵。

③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④请学着“xx”的批注,给这里的“xx”写批注。

2.句子理解赏析。

①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③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④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

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⑤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1.词语理解赏析。

(1)词语理解。

分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明确词语本义,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具体的语境义、临时义,注意把握词语的修辞义、双关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褒/贬义里可能隐含的情感倾向)。

(2)词语赏析。

①含义上: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上: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上:判断词性,分析词语所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人物品质、表达的情感。

动词、形容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鲜明生动;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叠词:使句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

2.句子理解赏析。

(1)句子理解。

①定位信息范围。

总领句:从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过渡句:从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②分析。

原因——解释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写作手法——从描写、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将生动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关键词语——找出关键词语,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初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记叙文阅读(2024)

初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记叙文阅读(2024)

初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记叙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记叙文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给出具体范围的锁定具体段落,没有的就从全文出发。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准备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1)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4)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第四步: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 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语言赏析(1)从修辞方面入手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作用)。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①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②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③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⑤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一、例题回顾问:“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选自《散步》莫怀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答题技巧(一)句子的理解1.思路①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②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

2.角度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在句中起关键、核心作用。

从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注意】答题时要有原文意识,语言要尽量直白(表意直接,不用修辞手法,明白易懂) 3.答题模板答: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三、牛刀小试(一)世界还很年轻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中考语文中考复习-现代诗歌赏析

中考语文中考复习-现代诗歌赏析

中考语文中考复习-现代诗歌赏析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

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赏析练习:①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重点词、句、段的赏析【例】(2014贵阳中考)舌尖上的乡愁①无论怎样的匆忙,不管聚散与悲欢,纯粹的美食伴随着每天三次舌尖上的提醒,总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围坐一起,味不分咸淡,菜不分南北,在酣畅火热或孑然一身中,孜孜不倦的追寻每一口美食。

这一场场别具风味的盛宴不停流转在每个不同的角落,即使用化学式分析分解食物的构成,想看出其中的端倪,却无法渗透真正的美味。

我们只能用舌尖体会,感受着生命中的最新鲜味道。

②美食对于中国人,似乎总是凝结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二重享受——古朴的食材承载着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

它承载的不仅是味蕾上的感官刺激,更是灵魂深处的涤荡和牵引。

虽然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

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

乡音跟味觉,就代表故乡的味道,总是熟悉而顽固。

③我是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的,抑或是“好吃不懒做,能吃不体宽”的缘故,这种熟悉而顽固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喜好更是欲罢不能。

④工作在外,不能常伴父母身边,最本真的感受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

这些感受与体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妈妈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

父母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舒适睡上一觉。

⑤跳跃于我舌尖上的记忆,莫过于妈妈一手焖炖的清汤排骨。

去菜场买来最好的肋排,配以笋片、墨鱼、花生,清泉洗之,烈油烹之,文火炖之,巧搭成一锅营养均衡、鲜嫩爽口的佳肴。

尝一口,齿颊留香,是青丝换了华发都不会忘却的记忆。

吞没口中的涎,脑海里开始一帧帧闪现,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让我清楚地看见妈妈系上围裙,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一碗鲫鱼汤。

几尾野生的鲫鱼,撒上几滴鲜奶,几片豆腐,文火慢炖,就可以熬成一锅靓汤。

抛些提神的香菜,翠泽的葱花,肉质细嫩,汁液浓郁。

⑥而所有的美食,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火候和手感。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淡无奇。

妈妈懂得美味需要耐心的等待,也感谢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只有妈妈最明白自家胃口,她所挑拣的新鲜香菇肉质肥厚,伞盖匀称,剪去蒂,洗净放置竹篮里,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香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

这便是最好的增味品,跟其他海鲜和菜肴搭配,提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食材的本味。

⑦眼见妈妈辛苦劳作奉献精彩的烹饪过程,我会迫不及待地第一个品尝着来自妈妈创造的美味。

不懂得人生的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

我那时虽然不懂什么叫人生厚味,却知晓了家中美味。

等一切的辛劳换来一顿喷香的饭菜,家人围坐一起的时候,沉甸甸的爱融聚在一锅美味之中。

朴素,而有力量的幸福,是回荡在舌尖的福报。

⑧滚烫而粗糙的甜蜜,储存在心底的思念和期盼,简简单单的美食,纯纯粹粹的世间真情。

美味之所以值得回味,只是因了那一饭一粥皆由满满的温情和爱意慢慢熬煮煨炖,用一生的时光盛好等待。

⑨最珍贵的等待,也许就是餐桌上另一副碗筷的归属吧。

(本文略有删改)1.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A______;以第B______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第⑤段和⑥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C______和D______的表达方式。

【解析】从题干可知,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分别考查了文学体裁、叙述人称和表达方式三个知识点。

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是从“美食”的多个角度,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所以A空应填入的文学体裁是“散文”。

B空,通篇文章均以“我”为叙事角度,可见本文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

C、D两空的解答,要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梳理散文的常用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第二步,根据题干找出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根据具体句子特点来分析。

第⑤段画线句前半句使用了动词“抛”,写了一种动作,后半句对“肉质”和“汁液”的特点作了具体描述,可见采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第⑥段是作者对所有美食所持的一种观点,可知此处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答案】A.散文;B.一;C.描写;D.议论2.考点4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

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向。

题干“第③段”可作为重点阅读段落。

根据题干可知,需要确定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即文章的中间位置,按照在文章中的这一位置可知,此段在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结合文章内容,第①段讲述“美食是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第②段讲述“美食是故乡的味道”。

综上,第③段之前讲的是“美食是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第③段的前半句讲的是“我抵挡不住这种味道的诱惑”,后半句讲的是“这种熟悉的味道让我对家中美食的味道欲罢不能”,第③段之后讲述的是“对家乡美食的回忆”;据此可知第③段在内容上有承接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的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的作用。

【答案】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承接了上文的生命中最新鲜的味道和故乡味道,同时开启下文对家乡美食的回忆。

3.考点2第④段中的“这些感受与体验”在本段具体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即文章的第④段中的第二句“这些感受与体验……能安逸舒适地睡上一觉”。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这些感受与体验”中的“这些”是近指代词。

一般来说,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应出现在“这些感受与体验”的前面。

纵观第④段共两个完整的句子,因此,“这些感受与体验”的指代内容应出自于第④段的第一个句子,即第一句中“最本真的感受”后的句子,由此则较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即是思亲、念家,就会常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泛起的乡愁,在舌尖酝酿。

(思亲;念家、乡愁也可),赏析句段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答题思路与技巧:(1)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的赏析:(开头)句子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并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尾)句子起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感情,告诉了我(读者)……的道理(或让我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句式结构句的赏析(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句能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使……的感情更强烈(或使……的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的强烈感情。

(3)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事物(景物)……的特点,或衬托了人物……的心情、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4)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准确把握语句中有表现力的词语,其中以动词、形容词为主。

要体会该词句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写出了人物……的感情。

(5)修辞句的赏析:①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具体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④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⑤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整齐优美,富有气势;抒发了……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⑥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⑦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6)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7)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使用叠词,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形象生动,有节奏感,读起来有韵律美。

(8)过渡段落的赏析:总结上文,总领下文,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

句子含义的理解(2014、2013贵阳已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答题思路与技巧:(1)回答语句、语段的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作用。

(2)回答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具体方法如下:①如果是修辞句,直接套用修辞句的赏析技巧即可。

②非修辞句,则要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不少语句是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这必须借助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③景物描写句中景物的作用是既衬托了景物中的一方,又衬托了景物中的另一方。

④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各项分析的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考点3谈谈第⑦段“不懂得人生的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这句话中,两个“厚味”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回答词语含义,首先需明确词语的本义。

“厚味”的本意是“味道浓”。

其次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文章的第⑦段“不懂得人生厚味的人,只会喜欢舌尖上的厚味”。

第一个“厚味”即“人生的厚味”,需概括涉及美食所引发的有关人生感悟的句子,即对第②段和第④段的首句进行概括,可知第⑦段所指的“人生厚味”应包括“血亲之间的取舍关联”和“思亲、念家”两层含义。

第二个“厚味”即“舌尖上的厚味”,是厚味的本义,味道香,味道浓,即“妈妈喷香的饭菜”。

【答案】第一个“厚味”是指:血亲之间的关系,母亲的辛苦劳作,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等人生感悟;第二个“厚味”是指:喷香的饭菜(妈妈创造的美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