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合集下载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0个经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

《韩非子》原文及赏析《韩非子》原文及赏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⑾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他:孩子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2、以法为本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 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 的理论和方法。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韩非子全文及翻译

韩非子全文及翻译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古代哲人_韩非子

古代哲人_韩非子
韩非子
延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崔基哲
ⓒ 2009 PANDA CORPORATION
目 录
1. 韩非简介 2. 韩非子与《韩非子》 3. 《韩非子》部分典故 4. 《韩非子》章节
1. 韩非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2)战国时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为韩国公 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 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 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 (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 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 (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 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 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 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 时的愤懑。
2. 韩非子与《韩非子》(继续)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 “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 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选句》

《韩非子选句》

《韩非子》邓玲1 原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扬权》白话使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捕捉老鼠,都是发挥各自的特长,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赏析自然规律是物尽其用,人类社会也应讲究人尽其才。

2 原文规矩既设,三隅乃列。

《扬权》白话规矩法度一经制定,其他各个方面就可以妥善安置。

赏析这是以“举一反三”的道理比喻法度端正了,一切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3 原文腓大于股,难以趣走。

《扬权》白话小腿比大腿粗,就很难跑得快。

赏析这是用小腿比喻臣子,大腿比喻君主,二者轻重倒置,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4 原文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

《扬权》白话树枝粗大而根干细小,就很难承受春风。

赏析该粗的反而细,该细的反而粗,后果将是同归于尽。

5 原文掘其根本,木乃不神。

《扬权》白话挖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机了。

赏析树无根不神,人无心不灵,韩非子以此提醒君主,应从根本上杜绝奸臣。

6 原文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饰邪》白话镜子保持明亮而不受干扰,美丑就会显示出来;衡器保持公正而不受干扰,轻重就会显示出来。

赏析韩非子以此比喻国家应当以法治为准绳,才能治理好。

7 原文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

《韩非子•功名》白话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季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

赏析就象自然规律不能抗拒一样,治理国家不能失去失去民心。

8 原文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内储说上七术》白话火的外形严酷,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外形软弱,所以人们多被淹死。

赏析这是用水火来比喻治理国家应当立严法,才能使百姓畏惧而避免犯罪。

9 原文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木,而叶遍摇矣。

《外储说右下》白话摇动树木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掀遍;如果左右拍打树干,那么所有的树叶就都会晃动了。

赏析做事情应当抓住根本,提纲挈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我们看看下面的韩非子文言文翻译吧!韩非子文言文翻译《韩非子》【原文】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和言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韩非子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韩非子》五篇,其文简而意深,理深刻,法严峻,其言曰:“夫道者,人之所蹈,使天下一致也。

法者,治之所由生,使天下不法也。

礼者,介民之表,使天下不失其常。

义者,万物之理,使天下得以团结。

智者,之所以为政也,使天下有以智相征。


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五篇,其文章简洁而含义深刻,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法治和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路是人们所行走的,以确保天下一致的统一标准。

法律是统治的基础,以确保天下没有不法之事。

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以确保天下不失其常。

智慧和正义是政政的关键,以确保天下有以智慧和正义相征的能力。

著名作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著名作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 韩非子的父亲是韩国的一位大臣, 名叫韩平 • 韩非子的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具 有较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素养
韩非子的早年经历
• 韩非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学 习儒家经典和兵法 • 韩非子年轻时曾游历各国,结识了 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韩非子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时代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权谋政治理论和道德伦理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 韩非子的著作和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韩非子的思想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推动现代法治的发展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对现代政治家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政治家更 好地应对政治斗争和实现政治目标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 和解决道德问题
•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不断发生战争 • 各国纷纷寻求改革,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战争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韩非子在韩国的政治活动
• 韩非子曾在韩国朝廷任职,为国王出谋划策 • 韩非子主张加强国家集权,改革政治制度,以适应战国时期的竞争环境 • 韩非子的主张遭到了一些贵族的反对,后来被排挤出国
韩非子的著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政治手段,影响了后世政治 家的行为方式 • 韩非子的权谋政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斗争,影响了政治家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人物简介
• 提倡忠诚、孝顺等美德
• 强调礼义廉耻,以维护社会秩序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与价值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影响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价值
• 对后世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体系的发展做
• 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完善产生了积极作用
出了重要贡献
•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韩非子道德伦理观的现代意义
• 强调法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作用
• 提倡忠诚、孝顺等美德,对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05
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韩非子的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与特点
韩非子的文学作品
•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主要著作,是法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 韩非子对法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 法家学者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与理论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
• 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 提倡权谋政治,主张君主专制
• 强调国家利益,主张功利主义
韩非子的主要理论
• “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 “民本”思想与“重农抑商”的政策
• 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 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贡献
• 对后世封建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 韩非子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4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
韩非子的道德伦理观点
韩非子对道德伦理的看法
• 道德伦理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韩非子

韩非子

没完呢!还有~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 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 施刑于民, 才可“禁奸于为萌”。因 此他认为施刑法 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 韩非是主张减轻人 民的徭役和赋税的。 他认为严重的徭 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 强大起来,不 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政治, 韩非主张改革和实 行法治,要求“废先 王之教”,“以 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 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 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 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
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 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 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 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 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 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 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 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 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 了。现在邯郸离魏国 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 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 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 见他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
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 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 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 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 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 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 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 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出自《韩非子·五蠹》。

贾:指做买卖。

穿着长袖跳起舞来,就很好看;钱财很多,做起生意来就得心应手。

二、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出自《韩非子·扬权》。

去除太多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会不受到损害。

三、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出自《韩非子·十过》。

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一定会损害更大的利益。

这句话说明做事情要从打处着眼。

四、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

出自《韩非子·难言》。

至理的言语,往往是逆耳倒心的,除了圣贤是听不进去的。

五、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出自《韩非子·五蠹》。

上古的人们,会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的人们会在智谋上进行角逐,当今的人们会在力量上争输赢。

六、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出自《韩非子·二柄》。

明达的君主掌控臣下,只不过用两种权柄,一是刑罚,二是德行。

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出自《韩非子·扬权》。

圣人之道,在于去智与巧。

如果智与巧不能去除,这样就很难的维持正常秩序八、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出自《韩非子·观行》。

即便有尧一样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帮助,就不能够建立起大的功勋。

这句话说明做事情,是离不开众人的帮助的。

九、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用鲜肉去驱赶蚂蚁,蚂蚁智慧越来越多。

用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

这句话说明处理问题要采用正确的措施。

十、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出自《韩非子·五蠹》。

所以,圣人不希望遵循古代的制度,不会墨守成规的去做事情,而是会研究当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做法。

《韩非子》全文

《韩非子》全文

初见秦第一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

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钅卢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蜀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

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典故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被称为韩非子学派或法家学派。

韩非子的典故主要来源于他的著作《韩非子》中的论述和故事。

1. 无功受禄: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韩非子说:「君子无功不受禄」,意思是如果没有做出实际的贡献或成就,就不应该享受到报酬或待遇。

2. 亡羊补牢: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韩非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守护羊群的故事,主张及时修补漏洞或弥补失误,以防止更大的损失或危险。

3. 刻舟求剑:这个典故源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有人在划船时将剑掉进了水中,但他仍然在船上的旧位置上刻下标记,然后下船去找剑。

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人们固守旧观念或方法,不愿改变,并适用于描述追求已经过时的东西。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韩非子对于政治、伦理和治理的思考和观点,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

韩非子知识点总结1. 韩非子的生平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名鸿,字不说,韩国韩非之后,生于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他曾游学于齐国和荆楚之间,拜孟子门下,并与荀子、李斯同为秦国宰相李斯的同门师兄。

韩非子一生致力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对社会严肃的批判,对秦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韩非子在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主义思想韩非子认为君王应奉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为中心,依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是公正、公平的,而不应该受到人的私心、私欲的影响。

他主张依法行政,不偏袒任何人,不纵容任何人违法乱纪。

(2)权谋政治思想韩非子主张用权谋手段来治理政权。

他认为,政治是权谋的艺术,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讲究策略和手段,认为政治手段的善恶是要看其是否祸福国家、是非积极的。

(3)重军治国思想韩非子提出“兵贵神速”的思想,认为军队的重要性是最大的,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他主张军事思想应与政治思想相结合,强调军事手段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军队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4)贵贱有序思想韩非子认为,社会应该有贵贱之分,而且贵贱有序,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贵族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平民、奴隶则应该受到限制和约束。

他认为,贵贱之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韩非子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法律、军事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合法主义思想、权谋政治思想以及重军治国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政治权力的制约和运用,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

(2)法律观念韩非子的合法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对公正、公平的重视,影响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推动了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律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简介5篇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简介5篇

2023年最新的韩非子简介5篇《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越,是战国末期韩国国君韩王歇之子,荀子的学生,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人物,备受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由韩非所作,自古为帝王之学,历代帝王必学之书,主讲为君驭下之道。

《韩非子》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又称《韩子》。

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

司马迁说:“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

”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又说,秦王(即秦始皇)读《孤愤》、《五蠹》等篇,极为赞赏。

西汉刘向校书,定《韩子》为五十五篇。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

《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简介(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人。

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据史料可考,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

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

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

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玉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还说葬九女山古墓群一,韩非子法的思想究竟何为法?韩非子自己也有这样的解释:“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强调:“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

法的目的,除“使万民知所避就"以外,还在于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既有利于防止官吏罪刑擅断,又可防止罪犯法外求情或进行刁难。

韩非这种主张有力地打击了当时各贵族与官吏的个人专横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传统。

当然,法不仅要公开,更重要的是,这种公开的法律必须要百姓能够明白,这样才能被掌握运用。

所以韩非提出了易见、易知、易为“三易",“易见"即容易使人看见;“易知"即容易使人懂得;“易为”即容易使人执行和遵守。

除此之外韩非主张各级官吏要学习和精通法律,做到“法勤饰于官",以便经常向老百姓宣传。

既然是法律,是一个社会的总体准则,根据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观点,当然不应该是只适用于一部分人。

韩非子的“法"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原则,即公正性。

韩非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不避亲贵,法行所爱"。

这些都反映出了韩非子法治思想,将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君主手中。

法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接受和履行的。

为了确保法律的实施有效,韩非提出要“信赏必罚’’:“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韩非明确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⑦这种主张公分提高了法的公信力,赏的实行,能够激励想要受赏的人行更多受赏之事;罚的实行,能够防治奸邪的泛滥。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同时出现,如果赏的不重,则很多艰险的事情便无人情愿冒险,如果罚的不重,那么对很多人就起不到威慑作用,就会有很多人甘愿以身试法,去做违法之事。

韩非当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继承商鞅的“厚赏重罚”,提出:“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以上大致说明了韩非子的“法”的特点,不过,韩非子的思想虽然只说是“法治",但是这个“法"的含义并不是只包含上述所讲那么简单。

韩非子和商鞅、申不害等人同被称为法家,韩非的思想也受到此二人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韩非和商鞅、申不害还是有很大区别。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商君言法而申子言术,韩非子的“法"则是“法术势’’的结合。

韩非子批评商鞅言法不言术,批评申不害言术未言法,之所以如此不满,定是只取其一来论述会有很大的缺陷性。

这些缺陷究竟在何处呢?在此,首先得对韩非子所代表的利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韩非子提倡法治,这个“法”是为谁服务的呢?当然不是民众,法律的实施,只是为了让民众处在一种易于被管理的阶段,让社会不至于零散而趋于统一,对民实施赏和罚,都是为了让他们对统治者产生信赖或是恐惧,然后都自觉的集中在统治者周围“安分守己"。

如前文所论述,法律是公平的,不仅对于普通的民众适用,对上层的达官贵人也适用,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官僚贵族的肆意妄为。

那么,剩下的只有君主了,让普通民众和官僚贵族都依法行事,遵守这种社会规范,显然所保护和支持的就是君主的利益。

韩非子是一位君权至上论者,这一点已被很多人看到,他和商鞅一样都言“法",但是商君仅言法,在商君那里赏罚均出自耕战二事,为的是国富兵强,所以商鞅被定义为一位国家主义者。

商君学派认为:“明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君主要“缘法而治”,不应随意妄为,这样做的结果应该是“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有了法律,人民自己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一切以法律为准,自然无须事事再听从君主和官吏的了。

而对于韩非这样一位君权论者来说,制定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持或保护高高在上的王权,法律的制定反映的也是君主的意志,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法律制定出来以后,公之于众,要求所有人没有理由地执行。

这样,在法律公布之后,便有了脱离君主而存在之势。

法律要成为一种被认同和执行的规范,自然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君主的欲望会不停的发生变化或是不断的增长,那么这种不变与变之间该如何保持统一呢?这势必会成为一种矛盾。

由此可见,单纯强调法会出现的两种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一方面,法律由于反映了君主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君权。

二、法律的稳定性和君主意志及欲望的变化性之间出现并发生对立,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瓦解君权。

此时,术治的必要性便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第二节、韩非子术的思想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政治术语,其本意与道接近。

韩非子术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申不害。

按《老子韩非列传》: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

终申子之身,图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这样概括申不害的术:“术者,国任(太田方:任,能也)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

"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

”1、韩非子术思想的内容及特点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以上韩非子所说的话可以大致将其术分为两个方面:一日用人之术;二日藏于心中的阴谋权术。

1.用人之术:首先,当然是人才选拔的依据。

韩非子说:“明主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

"①很显然,韩非同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一样,认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应该是“能"与“贤",强调任用“贤能之士"和“贤智之士”。

韩非把才能看作用人的条件之一,认为一切事情都要选择能力合适的人去办,这叫“程能而授事’’,至于官职,更应该与才能相适应,即“因任而授官”。

韩非认为,真正掌握术的君主在禁邪的同时,一定能做到人尽其才。

“故有术之主,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邪。

"并且,韩非子还主张在贤能中又分厚薄:“贤才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

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

”这样,才能使能力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相宜,俸禄的多寡与功劳的大小相称。

也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偷官而外交’’以及“树私党”④等亡国之风。

毫无疑问,韩非子的这种举贤任能的术治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是在现在看来,也是具有进步的意义的。

这也为他所期望的帝王治国扫开了道路。

其次,人才考核——循名责实。

“循名而责实”,即根据臣下的言论或职务来检验他的行为或政绩,目的是要臣下严格做到言行一致,职事相当,做到的赏,做不到的罚。

1赏罚制度——操生杀之柄。

所谓“生杀”,其实就是“庆赏"和“诛罚”。

“生杀”的原则和方法既是执法的原则和方法,又是术的内容。

因为执法的方法本身就是术。

关于此点,韩非子提出了不少原则和方法。

“赏罚随是非”,他强调“赏不加于无功,罚必行于有罪"④“发矢中的,赏罚当符",这些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赏罚要得当,以免滥用赏罚而招来祸患;此外,赏罚不可过度,以免“用赏过者失民”“赏繁而奸生”⑦;并且,赏罚要有信且等贵贱,“庆赏信而刑罚必”刑过不避大臣”,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树立起君主的威信。

以上所讲用人之术的几个方面,非常明显,都是可以明示于人的,都是可以制定出来操作的,其实,也就是对法的一种补充。

然而,韩非子所讲之术并不只是上述所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应该在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不可明示于人的心机之术——阴谋权术。

2.阴谋权术:历史上有不少弑君篡位的例子。

君主看似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天子"之位,但是,这个位置不会为他带来绝对的安全,相反,他要接受更多人的审视,他的位置也不是一定的,很有可能会被夺走。

所以,为了要巩固君主的统治,并不能只采用那些能明示与人的东西。

若是人君之术都被臣下明了,君主如何去维持其专制统治呢?广设耳目及听言。

韩非子说“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此亦使天下必为已视昕之道。

’’②人君处于深宫之中,以治理整个国家为目的,但是一人之力显然远不足够,况且身边一定会有巧言令色之人,所以,要掌握社会状况,必然要采取一些手段,在此便是利用了人的趋利避害心为君主服务。

这样,在看似无为之下去窥察群臣,并且使群臣形成恐惧心理,从而替君主尽力。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