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合集下载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验到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意境。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元素,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登鹳雀楼》原文及其注释。

与《登鹳雀楼》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诗歌鉴赏和创作的工具和材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讨论。

教学设备齐全,如投影仪、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鹳雀楼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景和文化价值。

4.2 诗歌学习: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3 诗歌鉴赏: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如平实、自然等。

4.4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学生背诵《登鹳雀楼》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评价标准:背诵:能够流利、准确地背诵《登鹳雀楼》。

理解与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

创作与表达:诗歌作品具有创意,能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6.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和诗歌风格,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该诗是唐代绝妙好词之一,十分值得我们细心研读。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了解《登鹳雀楼》的构思、意境、文学特点等。

3.掌握《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阅读技巧及写作特点等。

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整体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2.《登鹳雀楼》的韵律格律的解析。

3.《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的理解。

4.如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古诗的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堂互动+普遍讨论”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韵律格律、字句含义和文学特点等。

在线上课程中,老师会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具和示范课件,让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让学生在线上参与、发言和交流,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在线下课程中,老师通过阅读和解析古诗的一些关键字汇以及注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诗歌鉴赏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主要内容:1.老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阅读古诗。

3.发现每一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意境。

4.理解异象,掌握音韵。

第二部分重点讲解:1.分析古诗的体裁、结构、语言、意境,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

2.详细分析《登鹳雀楼》的字句含义,理解词云中的异象和各种三才归一的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和理解自己的想法。

2.提出一些诗歌鉴赏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收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评价,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教学小结:1.对全班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登鹳雀楼》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互动以及转化为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觉察到学生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激发。

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认识《登鹳雀楼》这篇古诗,并能正确背诵。

2.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情感。

3.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这篇古诗,认识了伟大的文化杰作和文学大师-王之涣,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5.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及其发展,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导入导入的方式多样,可以上一些文学名篇,或是历史文化课外知识,或是引入故事,都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把握文化内涵。

第二步:诗歌赏析分别阅读与讲解每一句话,此时不必过于详细解释句法,而是要关注整句话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在学生接受到整个篇章前揭示一下诗歌内容。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此句歌咏自然,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灿烂绚丽。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句深表了王之涣身世的贫苦,家境卑微。

文革时期,宣扬“劳动光荣”,但是人们过分推崇了居高临下的工作和世俗成功,很容易轻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因此体现出“高处不胜寒”之思。

通过诗歌的赏析,学生能够略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在古诗词中找寻到文化的根源,了解更多古代文化和壮美的景色。

第三步:诗歌背诵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登鹳雀楼》,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增加诵读,在诗歌的语调、停顿和转折处,可以做出一些特殊的解释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小结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包括: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歌内容、诗歌赏析等等。

可以通过小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回顾一下知识重点,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诗歌,也帮助老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延伸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更具启发性的方法,进行启发和延伸,让学生深挖文本造成的奥秘,比如可以让学生口述与此篇诗歌联系更紧密的内容:风水、佛教、道教、奉旨作诗等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增加相应知识的了解。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宋代文学作品《登鹳雀楼》,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登鹳雀楼》是宋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是宋代文人屈原作品《离骚》的续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和意义。

2.导读(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解读诗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懂得及发现“山色有无中”的含义,以及诗歌描写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研读(30分钟)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研读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讨论、解读等活动,分析诗歌的内涵、艺术特点以及与诗人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关系。

4.欣赏(15分钟)学生欣赏各类版本《登鹳雀楼》的演唱、朗诵和音乐剧等形式的表演,体验诗歌的多种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鉴赏(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发表观点、比较和评价等形式,对不同版本的《登鹳雀楼》进行鉴赏。

学生可以从诗歌的演绎方式、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6.总结(5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结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7.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学生了解了《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意义,熟悉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导读、研读、欣赏、鉴赏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篇1知识目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

飞呀……我们越飞越高。

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二、谈话提示课题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三、学习第一首诗(一)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

2. 古典诗词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鹳雀楼》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让学生对比欣赏。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登鹳雀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

3. 预习下一首诗词,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登鹳雀楼》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登鹳雀楼》教案

关注我关注我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登鹳雀楼》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p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6。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3.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之美,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2.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桌椅、黑板、粉笔;2.印有《登鹳雀楼》的课件;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提问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接触过诗歌?你们都喜欢听什么样的诗歌?”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感觉。

2.教师出示《登鹳雀楼》的课件,简要介绍诗人柳宗元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知道在古代,人们并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如果要出远门,一般都是走路或者骑马。

柳宗元是一位官员,他在游览时看到了长城和鹳雀楼,感慨万分,就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2:诗歌朗读1.教师朗读整首诗,让学生跟读。

2.分段朗读。

“诗歌共有八个句子,我们分两段读。

请跟着我朗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几遍,让学生跟读。

Step 3:理解诗歌意境1.教师出示第一段的课件,解读诗句的意义。

“‘白日依山尽’是在形容太阳快落山了,天空快要变黑。

‘黄河入海流’是在形容黄河水流经过山水奔腾,最后流入大海。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义。

2.教师出示第二段的课件,解读诗句的意义。

“这段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在说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继续往上走,到达更高的楼层。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义。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给出一句诗句,你们看能不能解释出它的意义。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诗句,让学生进行解释。

Step 4:背诵诗歌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的诗句。

“我们一起背诵第一段的诗句,做到多读多背。

”教师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跟读背诵。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掌握《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细读诗文,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法,把握文学技巧特色。

3.探究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美学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诗歌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前阅读,可以配合图片和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情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内心体验。

2.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本、字典等资料,对生僻词进行解释,例如“鹳”、“寂”、“绮罗”等,引导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文学特色:教师可以分析古诗文中的语言质感、用典、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抒情等。

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独特之处,打开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认知。

(3)人生哲理:教师通过课堂互动、情感体验、阅读感受、身临其境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如人生得失、时间的变迁、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等。

3.教学方法(1)导读法:教师利用多种素材,通过文字解说和图片阐述诗歌中的背景和意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理解法:教师可以对整首诗进行阅读和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内涵。

通过阅读感受、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

(3)抒情演绎法:教师可以以鹳雀楼为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诗歌情感,表演唐诗,让学生情感体验、沉浸其中,更深入地理解唐诗文化。

三、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督促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登鹳雀楼》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手段、启发性思考等方面的教学。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者和传承者。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及上下文;2.了解古时候的风俗文化,尊重传统文化;3.学会欣赏古诗的语言和意境,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且能稍微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和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表达;2.教学难点:体验和理解动态景物描写的美。

三、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2.随堂批评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思考讲解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模仿和创造的能力;4.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幅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登鹳雀楼》的情境,让学生接近和理解楼高缥缈,上翘下盘的造型,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2. 了解课文通过一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沉浸在惊羽摇曳和官途坎坷之中,从而理解作者的感受和表达。

3. 学习重点这首诗是一首景物描写的诗,所以要首先理解文中景物,把这首诗在全景意义上理解出来。

要逐字、逐句分析每一句话的表达和意境,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字背诵和理解。

4. 学习难点建立基本的“五感”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模仿作者的描述手法,例如通过听力课堂把风吹拂过来的声音通过手势、肢体语言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增强体验和理解能力。

5. 课堂巩固使用作文这一方法对同学们进行课堂巩固,在白纸上写字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并督促学生使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以“我登临了多少的高山,看到了多少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2.抄写或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导入•了解课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堂巩固•作业布置七、教学总结与反思1.这份文档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教学《登鹳雀楼》的教学模型,这既能让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又能让他们直接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1.朗读作业:请学生课后在家中,为家人朗读《登鹳雀楼》,注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家长可录制视频或音频,上传至班级群,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
2.书写作业:请学生用田字格纸规范书写本节课所学的生字、生词,每个字写一行,共计五个字。要求书写工整、美观,加强对生字的认识和记忆。
3.创意表达作业:请学生运用《登鹳雀楼》中的词语,创作一幅描绘鹳雀楼景象的画作或一篇小作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表达对诗句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登鹳雀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环节:
(1)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情感。
2.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1.回顾所学: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的诗句、生字、生词,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谈学习《登鹳雀楼》的感悟,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生活美的热爱。
3.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书写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记忆,以及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教案十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十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十五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一.导入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生:登鹳雀楼师: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登鹤雀楼》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登鹤雀楼》教案

《登鹤雀楼》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鹤雀楼》的背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王之涣的生平资料、《登鹤雀楼》的课件、生字卡片、录音设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人的背景,尝试自己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教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及其诗歌成就,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2. 导入课题,板书《登鹤雀楼》,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 学生对照拼音自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2. 指名朗读,纠正发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1. 教师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结合课件或图片,展示鹳雀楼的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和理解诗歌内容。

四、感悟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上鹳雀楼时的心情和感受。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强调“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勇攀高峰。

五、背诵与拓展1.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介绍其他与登高有关的古诗,如杜甫的《登高》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将《登鹤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尝试创作一首与登高有关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鼓励。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3. 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2. 难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鹳雀楼的历史故事,引入《登鹳雀楼》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 讲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

3. 分析诗的内容(15 分钟)
- 讲解诗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登鹳雀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大致内容,体会到诗人表达的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的深度和速度,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登鹳雀楼教案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五篇

登鹳雀楼教案五篇登鹳雀楼教案五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2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二、初读课文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登鹳雀楼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优秀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http:///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五、作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汇编1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汇编14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汇编14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汇编1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

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

(板书:登鹤雀楼)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

(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太阳.黄河)(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落日,诗中称为“白日”。

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登鹳雀楼教案3篇

登鹳雀楼教案3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登鹳雀楼》-免费教案,教案大全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

学写生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

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

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

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