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庭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探析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探析作者:程黎明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4期摘要:婴戏题材是宋代风俗画家常常创作的主题,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者深谙两宋的风俗民情,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细致入微。
整幅作品构图独特,色彩雍容典雅,人物形象天真烂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苏汉臣;风俗画;婴戏题材;《秋庭婴戏图》婴戏题材是宋代风俗画家常常创作的主题,形成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再加上受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婴儿存活率低,儿童易夭折。
有吉祥寓意的描绘儿童生活的婴戏题材画作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婴戏题材多以名贵植物、高档家具、珍稀动物、吉祥玩具等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入画,营造出富贵安逸的气氛,寄托了对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祈求。
作者苏汉臣(1094-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为婴孩画的代表人物。
他擅长描绘婴戏与货郎题材,画中人物形象逼真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其作品中的儿童被誉为“着色鲜润,体度如生”。
这说明他善于把握儿童动作表情,用笔工细准确。
一、《秋庭婴戏图》画面构图分析南朝谢赫在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阐述画有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一幅画的章法构图。
经营的原意是建筑、营造,说明纳入画面的内容需经过巧妙裁夺。
古之构图,在画面上要有疏、密、聚、散,所谓“疏能跑马”,“密不容针”。
构图需要作者花费心血,惨淡经营。
在《秋庭婴戏图》中,苏汉臣巧妙地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为了突出表现主题,在背景部分采用了大量的环境要素,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讲究开合聚散,动静结合(图1)。
两个儿童位于整幅作品的画眼之处,儿童形态的外轮廓近似于完整的圆形,与所扶圆凳浑然一体,色彩饱和鲜明,格外引人注目,强调突出了主题,增强了画面左下角的重量感。
苏汉臣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块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的巨型太湖石。
太湖石整体分量十足,没有太多的修饰,撑起画面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与稳定性。
明清瓷器“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明清瓷器“婴戏图”的艺术特色中国古代将表现孩童的绘画命名为“婴戏图”,内容大多是描绘无邪天真的孩童,无不活泼可爱,惹人喜欢,他们或玩耍。
或嬉戏:钓鱼、赶鸭、捻草、折花、弄木偶、骑竹马、放风筝……千姿百态,憨掬可人,妙趣横生。
古人认为婴戏图可以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以儿童游戏为题材的装饰图案,萌芽于战国时期,以后又大量被运用装饰于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品中。
婴戏图寄托了人们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祝愿。
这种题材虽早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的瓷器上就已出现,然而直到明中期以后,瓷器上的“婴戏图”才开始活跃,确切地说,是到了明中期的宣德,特别是正德、嘉靖时期才开始风行,并一直盛行到清代。
明代瓷器上的婴戏图从明代中期开始,瓷器上的婴戏图大量增加,这在景德镇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稚趣可爱。
关于青花瓷上的婴戏图,《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记载:“绘小儿游戏之画,亦自明始,谓之要娃娃”,具体表现“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
百子之制,道光时尤为盛行”。
此外,明代官窑和民窑青花婴戏图的特色各异:官窑青花婴戏图,线条精细,构图繁密,人物形态丰满;民窑青花婴戏图则笔法大胆、构图简练,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故宫博物院所藏嘉靖青花婴戏图盘(图一),画面上,孩童身着衣服的深色挤出了游戏石台的白色,使这四个孩童成为整幅图的表现中心,凸显中国画构图。
孩童们围坐于游戏石台,专注的神情和各自的生动姿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犹如一幅画平民百姓的风俗画,形成“平淡天真”的艺术格律,而这种新感觉,以前的青花画面少有。
故宫博物院所藏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图二),高11.3厘米,口径20 .3厘米,足径16.2厘米。
盖面主题纹饰微开光婴戏图,绘有16个童子在庭院内扮师教学、放风筝、骑竹马等嬉戏玩耍的场面。
周围环饰云龙赶珠、花卉、杂宝纹等。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素来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家业兴旺,富贵满堂的情结,又因婴儿最纯真朴实,无私无邪,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描绘,不仅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满堂、喜庆吉祥的美好意愿,又蕴含了企盼“童心”返璞归真,天性纯真美好的愿望。
将婴戏画面展示在陶瓷上,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婴戏题材官窑御瓷。
童嬉稚趣—清代婴戏图瓷器赏析“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首首描写童趣的诗词,流露出世人对孩童的喜爱,在“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清代,更是将天真无邪的童子婴戏图作为吉祥纹样创作在官窑瓷器之上。
清乾隆粉彩婴戏图笔筒展开图“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婴,原指初生女孩。
《仓颉篇》将之释为:“男曰儿,女曰婴。
”后泛指初生儿。
婴戏题材萌芽于战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孝子故事中已经开始有一些儿童形象。
最早的绘有婴戏图的陶瓷出现在唐代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上,但此时并未形成规模。
两宋时期则是婴戏题材发展的巅峰。
宋人认为儿童天真无邪,可以消灾解难,带来吉祥福乐,所以将婴戏题材广泛应用于绘画和各类艺术品。
宋代的孩童形象一扫前代的拙朴,更趋于造型准确生动,状物写神,更富真实感和世俗性。
这一时期,既有以苏汉臣为代表的表现贵族王府审美意趣的《婴戏图》宫廷绘画,也有以磁州窑瓷器上笔触流畅表现民间儿童童趣天真的游戏形象。
到了明清两朝,婴戏图的运用到达了鼎盛发展的时期。
无论孩童人数,亦或场景,姿态各异,场面各样,技法娴熟。
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婴戏人数之多,场面之大,达到了巅峰。
同时,技法多样,青花、粉彩、色地加彩,甚至珐琅彩,都可见到婴戏图的纹样,婴戏图由此深为社会各个阶层所钟爱。
可见人们广泛熟练地运用婴戏图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希望。
是次,2017年春拍,我们便征集到几件清代盛世所制婴戏题材的官窑御瓷,与广大藏家分享。
浅析宋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浅析宋代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作者:吴冯千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婴戏图是一种专门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婴戏图描绘了孩童在玩游戏、货郎与孩童、母与子等各种天真有趣的画面,由于宋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代表这一阶层的审美感受也逐渐流行起来,于是当时许多画家都开始绘制婴戏题材的作品,著名人物画家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便是婴戏绘画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关键词:婴戏;绘画;《秋庭戏婴图》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020-01一、人物形象塑造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描绘秋季庭院一角两个富家婴孩嬉戏玩耍时的场景美作,庭院中的事物无一不描绘得细致入微,盛开的芙蓉花、雏菊的淡雅与幽静的竹子从画面的前景悄悄的伸出几支,伟岸的太湖石屹立在中景之处、黑漆圆凳上的装饰精致巧妙,孩子们手中的稀奇玩具散落一地。
图中的两个孩童,貌似是姐弟,右侧的女童梳着精致的发髻,发髻的样式为左右两个发髻,发髻上都扎了绸带,头顶还有一圈浅蓝色的绸带,身着白底印花的丝滑绸缎,衣服的领口和袖边都镶了褐色的花边,在腰上系了一根朱红色腰带,下身穿了一件白底红花长裤,脚上穿着可爱的小头鞋,头部与画面右边的弟弟微微相靠,给人以清新、稚气十足之感,右侧的弟弟头顶上一撮小乌黑的小卷毛非常帅气俏皮,他的上身穿着红色罩衫,下身着白色印花长裤,手腕上佩戴着精美的玉镯,柔软丝滑的衣服从一侧滑落,从两个人的神情的神情可以看出小孩在玩游戏时聚精会神的天真可爱,他们俩的视线都聚集在一个玩具上。
男童的嘴角微微上扬,激动又享受的神态像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自己的游戏成果,从肩上滑落下来的外衣显露出孩子在玩游戏时的专注又幼稚的天性,左边的姐姐微微张开小口,右手食指稍稍抬起,似乎在指示什么,可以看出姐姐在弟弟掌控游戏时心里也甚是着急,在这幅图里画家抓住并刻画了孩童沉浸在游戏过程中凝神专注的那一瞬间的精神面貌,充分显示了画家对于生活的强烈热爱与深刻体会。
婴戏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艺术特征
体 上 。 由 于 线 本 身 的特 性 自 由 、 洒 脱 、 主 观 性 强 , 因 此 ,往往 能 实现 人物 画所 强调 的 “ 神写 照 ”和 “ 传 气 韵 生 动 ” 的 审 美 目标 。 更 重 要 是 , 因 陶 瓷 绘 画 中 的 线 具 有 很 大 的主 观 性 和 随 意 性 , 陶 瓷 绘 画 家 在 以 线 绘 人 时 , 总 是 可 随 性 发 挥 , 陶 瓷 艺 术 家 为 了 追 求 人 物 造 型 的 趣 味 性 、 灵 动 性 甚 至 可 以将 线 夸 张 变 形 。 因 此 , 陶
受 世 俗 污 染 的 空 净 理 想 状 态 , 于 是 我 们 也就 从 对 无 止
了夸张 的艺术 表现 手法才使得其 艺术 内涵 更加丰富 。陶
瓷 婴 戏 图 的夸 张 艺 术 手 法 的应 用 也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来 看 , 其 一 ,儿 童 造 型 上 的 夸 张 , 这 主 要 是 对 传 统 人 物 造 型 上 继 承 ; 其 二 , 内容 的夸 张 , 主 要 是 指 陶 瓷 画 家 将 许
多 民间 吉祥 符 号 引入 婴 戏 绘 画 ,突 出 的 强 调 画 面 吉 祥 的
寓 意 ,特 别 是 在 民 间 婴 戏 年 画 中 , 夸 张 手 法 得 到 了较 多 的应 用 。
尽欲 望 追 求 的趋 势 中 被 解 放 出来 , 自身 也 就 获 得 了 自 由 。 陶 瓷 艺 术 家 借 以戏 婴 这 一 艺 术 形 象 , 反 射 出与 自
真 ,朴实无 华而又距离我们遥 远的世界 ,特别表现 出
儿 童 处 于 一 种 自 由和 无 拘 无 束 的 自然 状 态 。 在 这 个 想 象 的 世 界 里 , 因 为 日常 生活 中 强 烈 刺 激 我 们 对 欲 望 的 无止 尽 追 求 的 东 西不 复 存 在 了, 从 而 去 除 了物 欲 之 熏 的 凡 心 ,不 为 功 名 利 禄 所 诱 惑 , 进 入 一 个 空 虚 洁 净 未
_婴戏图_的艺术特色
摘要:“婴戏图”是陶瓷艺术作品中的重要表现题材,而且有悠久的历史。
以儿童的生活情趣为主题、表现儿童们天真活泼的可爱神态,融汇了民间生活、文化习俗。
关键词:《婴戏图》在陶瓷艺术作品的人物画中,形象最生动、形式最丰富、内涵深沉,令人喜爱的题材,就是《婴戏图》。
这类以表现古代儿童玩耍、做游戏,以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风俗的装饰题材,不仅表现出少年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人间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在中国陶瓷装饰中,唐代长沙窑就出现了运用写实手法描绘的儿童形象。
以釉下褐彩描绘的“婴戏纹”,画面是一个胖胖的小娃娃,赤裸身体系着一件红肚兜,肩扛莲枝,手挽飘带,精神饱满,神态活脱。
这是中国最早在陶瓷上出现的儿童形象,其造型、画法对景德镇陶瓷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景德镇陶瓷中的“婴戏图”,从宋代开始产生,在装饰上以影青刻花为主,以简炼的线条刻划出婴戏形象。
人物造型的意象和抽象之间。
以圆脸、小手、身躯、四肢的流畅线条,含蓄地刻划出儿童形态特征。
清晰的线条与细润的影青釉完美地相融汇。
抓住儿童的特征,把活动的形态瞬间,用“定格”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构图上寓动于静。
“婴孩戏水”、“婴儿莲”等纹饰,把童稚嫩的形象表现得极富特色,给人以清丽秀美、返朴归真的感受。
宋代影青婴戏图,有刻花装饰,还有捏雕小品,婴戏瓷枕。
元代青花瓷画中,婴戏图很少见到。
明代青花“婴戏图”,是瓷画婴戏图中的极富特色的代表作。
官窑青花婴戏图,线条精细,构图繁密,人物形态丰满。
民窑青花婴戏图、画法大胆、构图简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似乎能呼之而出,把孩子们捉迷藏、放风筝、踢球等游戏活动,画得非常生动。
以栏杆、花草、飞蝶为背景,纯真自然,亲切感人。
以概括的手法,提炼出儿童的特征,用笔灵巧,以意象乃至抽象手法造型,体现了青花艺人的创造精神。
画面中既有以局部特征来突出神态的,也有以全身动态来表现儿童的活跃。
有的画面只画出头形,身体仅以一根曲线极省略地画出。
图案童趣——论宋代“婴戏图”图案的艺术特色
【 7 】 宋 丙玲 . 宋代 婴戏 图盛 行 的原 因探 析【 J J . 兰 台世界 ,2 0 1 0,
( 0 9).
作者 简介 :
只用线绳系着 的蟾蜍 ,正把蟾蜍往小 伙伴 头上放 ,小伙 伴害
曹守泉 , 山东人 ,南京艺 术学 院硕 士 ,研 究方 向 :设 计 艺术 学 ( 图案 学与 中国传 统 图形研 究方 向 )。
物 ,2 0 0 5 , ( 0 5).
2 、象征驱鬼辟邪保平安类 端午节又称端 阳节 、重五 ,是夏季驱除瘟疫 的 日子 。端午
在古人心 目中是毒 日,在 民间信仰 中这个思想一 直流传下来 , 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 、镶解灾异的习俗。 例如 苏焯 的 《 端 阳婴戏 图轴 》,捕 绘 了三个 顽 皮 的孩子 戏耍 的场景 :其 中一个 调皮的孩童一手 拿两个石榴 ,一手拎着
表 。古人讲究理智 与情感 、豁达与约束 的平衡 ,将 宁静 自然 、 返璞归 真 、自我超脱看成 是最佳心理 ,将整体统一对局 部矛盾
的超越 看做是 回归 自然 的和谐 ,即老子宣扬 的 “ 人法地 ,地 法 天 ,天 法道 ,道法 自然 ”的理念 。婴孩就是道家和谐理论 中的
指代标 准 ,那么 “ 婴戏 图”也就恰恰反映 出中国传统道 家的思
《 百子嬉春图 》 《 端 阳婴戏 图轴 》
【 4 降 红编辑. 中国人物画经典【 M 】 . 北京:文物 出版社,2 0 0 5 .
[ 5 】 徐 书城 . 宋代 绘 画史『 M] . 北京 :人 民 美术 出版社 ,2 0 0 9 .
[ 6 】 陈杰. 从磁 州 窑 彩 绘 婴 戏 纹 看 宋金 时 期 的 儿 童 活动 [ J J _ 四 川 文
孩童嬉戏最是动人心——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赏析
这首诗 是清高宗题 写在 宋代 画家苏汉 臣的 传 世之作 《 秋庭 戏婴 图 上 的作 品 , 是 对苏汉 臣
这 幅 画作 最 好 的解 读 和 最 大 的 肯 定 。
变化 , 表现石头 的立体感。花 卉勾勒精劲 , 绿叶
色 彩 渲 染 浓郁 , 在 太湖石前后摇 曳生姿 , 营 造 出 了空 间 感 , 更 有 虽 静 犹 动 的 美 感 。 这 块 大 石 头
绢本设 色卷轴《 秋庭戏 婴图》 , 描 画的是孩童
嬉 戏 的场 景 。 画 中 , 庭 院 角 落里 有 两 个 孩 童 正 围
仅是 背景 那为何 要 画如此 之大? 因 为这是 宋 徽宗特别喜爱的太湖石。 苏汉 臣线条功 力深 厚 , 让 游丝描有 了轻重 、 长短 、 转 折、 顿挫 的变化。弟 弟身着的衣裳 线条
l ‘ .
T i e梅 M e i S 说 h u o画 H u a
责 任编 辑 : 任
娟
e ma i l : r y j 6 6 6 @s o h u . C O n r
孩童嬉戏 最是动人心
苏汉 臣/ ( 秋庭戏 婴图) ) 赏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顾
婕
庭院秋声藩 枣红 ,
拾 来旋 转戏 儿 童 ; 丹 青讵 止传 神诩 , 寓意原存相让风。
天真烂漫的童心让人更觉珍贵。 远处, 高 耸着 笋状 石头 , 石头周围簇拥着 绽
放 的芙蓉 与雏 菊 , 硬 朗 挺 拔 的 石 头 与 娇 艳 欲 滴 的花朵相辅相成 , 配合得恰到好 处 , 并 点 明 这 已 是 在 秋 天 。 画 家 用 皴 染结 合 的 笔 法 配 合 墨 色 的
短促 , 再 点染花纹 , 设色艳丽 : 姐 姐 的 白色 衣 裙 , 衣 纹处理流畅 圆润 , 虽 用 白色 着 重 渲 染 , 但 仍 可
中国画:《秋庭婴戏图》中的童趣与深意
中国画:《秋庭婴戏图》中的童趣与深意秋庭戏婴图(国画)197.5×108.7厘米苏汉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每个人都有忘不掉的童年,但童年的快乐,常常要到中年才会懂得。
古人也爱童年。
他们的世界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把回忆藏在画里是最浪漫的选择,而承载这些回忆的千古杰作也在画史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画科——婴戏图。
中国绘画的经典传统一向以山水为大宗,人物、花鸟、犬马次之,婴戏图是画史上典型的“小众题材”,但这类作品却也因其“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而在宫廷和民间受到相当的欢迎。
北宋时期,婴戏图的创作已经蔚为大观,这其中最著名者当数宫廷画家苏汉臣。
苏汉臣所画的婴戏图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有以端午节为主题的《重午婴戏图》、以宗教习俗为主题的《灌佛戏婴图》、以“推枣磨”这种儿童游戏为主题的《秋庭婴戏图》等,不论主题如何,苏汉臣都以其古雅高妙的艺术造诣创造了婴戏图的经典样式,不仅在北宋时享誉朝野,还影响了南宋的李嵩、元代的韩晟、明代的仇英、清代的冷枚等历代名家,使婴戏图成为职业画家群体中传续不衰的一种艺术传统。
不仅如此,苏汉臣所创造的婴戏图样式还在缂丝、陶瓷、木版年画等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中备受青睐,成为中国吉祥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常见主题,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缂丝《上元婴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腰圆枕和明代青花婴戏图圆盒等,都可看作是以苏汉臣婴戏图样式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杰作。
由于苏汉臣在北宋已名满天下,而宋以前的此类画作又罕有真迹传世,所以北宋及后世画家们常有托名苏汉臣而造的“伪作”,比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苏汉臣所作的《货郎图》以及同样以《秋庭婴戏图》为名的另外两件小幅作品。
苏汉臣的婴戏图中流传有序且品相精良的真迹已不多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要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庭婴戏图》。
这件作品描绘了秋日花园中姐弟二人一起玩“推枣磨”的游戏场景,是宋代绘画中将季节感、日常生活和文化隐喻结合表现的典范。
从《秋庭婴戏图》和磁州窑瓷枕看婴戏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图1一、背景不同的绘画题材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教育功能,其内容还会反映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发展状况。
婴戏图盛行于宋代,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出现了一些如开封、临安这样的大城市。
这些大城市人口繁荣,民众欢快多彩的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家竞相描绘的重要题材,且这种以市民阶层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非常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这样,市民阶层就成了一支足以影响画坛趣味的力量。
自汉唐以来,多数画家的创作往往为政治或宗教服务,或表现贵族的日常生活,而宋代画家突破这一界限,重新思考,创作出迎合世俗审美趣味的作品。
人物画中,婴孩嬉戏成为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风俗画的一大重要题材,这类题材也大量出现在陶瓷装饰画、刺绣图案之中。
二、从人物画中看婴戏——以《秋庭婴戏图》为例早期描绘婴戏的作品中,孩童多作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出现。
画孩童又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画出的形象不仅要表现出孩童稚嫩幼小的身影、干净透亮的肤色、天真稚气的神态,还要让人能分辨出孩童的年龄。
古往今来,画婴戏这一题材的画家并不多见。
表现这方面题材的画家中,最著名的可算苏汉臣。
以《秋庭婴戏图》为例,这幅画中画有两名孩童、秋日庭院一角的山石花卉,总体上看孩童神气十足,花卉墨石也描绘得十分精妙。
画面中:弟弟里穿花纹衣衫,外套红衣,头顶只有一小绺头发,他弯腰拱背,正全神贯注地玩推枣磨游戏;身着白衣的姐姐发结双鬟,红带束腰,可能她看到弟弟动作略显笨拙,于是停下手中的游戏,来到弟弟对面指导他如何推动枣磨。
姐姐神情显得很有经验,态度严肃认真,像个小大人,让人忍俊不禁。
在苏汉臣的作品中,婴戏题材作品较多。
在古代画家中,像他这样关心儿童生活的画家不多见,他从各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游戏状态与心理状态,反映出儿童天真无邪、富于幻想的天性。
三、从宋代磁州窑瓷枕看婴戏——以孩童和动物结合图案为例磁州窑生产的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盘、碗、罐、瓶等用具,瓷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浅析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浅析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作者:李楠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5期摘要:宋代时期,经济迅速发展,阶级矛盾的复杂激化与文学上佛、道教思想受到理学观点的一定影响,使得宋朝人物画除在前代人物画绘制的基础上又逐步增添了肖像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婴戏画等绘画类别,同时也渐渐拥有了属于宋代人物画的民族本色。
北宋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建立,破格录招了高益、燕文贵、苏汉臣等一类具有高超绘画技术的民间画师,以描绘民间风俗及人物逐渐成为了主流,其中尤以婴戏题材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汉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其作品《秋庭戏婴图》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玩耍的情形,表现手法细腻,写实生动,赋色明快,极富生活气息,代表了宋代婴戏绘画的最高水平。
本文以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为例,简单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关键词:苏汉臣;风俗画;秋庭戏婴图;艺术特色;影响一、宋代人物画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哪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由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所决定。
在两宋时期,人物画的空前发展虽与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脱不了联系,但更有决定意义的却是当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
中国画一大画科的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总称,其出现的时间较山水画、花鸟画较早。
在新石器时间,人物多以纹样的形式出现在陶器以及生活用品上。
在阶级社会,社会日常分工日益明确,虽有许多专业画工的出现,但无论是周代明堂“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还是汉代的汉墓帛画都是为统治阶层以及贵族所服务。
虽已彰显出线描与平涂为绘画人物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表现手法欠缺精致的特点也显示出了人物画发展的趋势仍处于稚拙阶段。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宋代人物画除很好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的影响外更多的遵循了唐代强调对人物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的人物画标准。
宋代时期,画院的产生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例如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与王居正的《纺车图》等,而其中具有特色代表性的便是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
北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赏析
北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赏析
宋代,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绢本设色,纵197.5厘米,横108.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庭园中,一柱擎天的太湖石旁,芙蓉与雏菊摇曳生姿,点出秋日庭园景致,树石、器物皆刻画入微。
这种细腻写实风格及注重细节的描写,都是宋代写实风格的代表。
这张画除了细腻地将男孩、女孩面貌、年纪的差异表现得十分得体当外,还能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也是苏汉臣婴孩画中,最能撼动人心之处。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
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
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
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
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画面具有自然真实之趣。
画面用笔工细,设色鲜艳而调和,构图新颖别致,为难得的儿童题材画佳作。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生活里的艺术,艺术里的“情味”
今天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人们相隔两地的交流唯一的通信方 式是书信,而今天可以手机、电脑;过去人们出门百八十里都算是远行,而今天的人们几个小 时的时间都可以在千里之外;过去的孩子一场雨后便可用泥巴捏出各种人或者动物造型,今天 的孩子一场雨后便是连泥巴也看不到。
然而,有些生活方式,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逝。比如,对每份食材都有着要求的人会选 择在“乱哄哄”的菜市场里精心挑选着一果一叶,菜市场大概是今天都市里最具烟火味的地方;在 菜市场里,有人生百味,舔的枣、辣的椒、苦的瓜、酸的醋。买菜人中,有的是给尚在怀孕的 儿媳精心挑选煲汤食材的“婆婆”,有的是为即将考试完的孩子烧一桌犒劳菜肴的“妈妈”,有的是 为明天来家中聚餐挑选牛排的“白领”。这里有“情味”,也有最普通最纯粹的生活气息。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二、《秋庭婴戏图》:庭院秋声落枣红,拾
来旋转戏儿童
《秋庭婴戏图》的构图并不复杂。背景主体位置画一座瘦长高大的园林石,石的画法干净爽 利,表现出了石头的阳刚之气。但是,画家显然不是要让这种阳刚之气过分张扬,故而,一簇 花丛在园林石的背后伸展出来。大多的鲜花又构成了园林石的背景,并在石头下方的鼓凳除安 排了一簇秋菊,这种安排不仅进一步消解了又巨石所带来的压迫感,同时也点缀出了画中所表 达的节令。
名画《秋庭戏婴图》赏析
名画《秋庭戏婴图》赏析秋庭戏婴图南宋· (传) 苏汉臣作绢本设色纵一九七.五厘米横一○八.七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上无名款,传为苏汉臣所作。
他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宣和画院待诏。
“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儿”(《图绘宝鉴》卷四)。
宋代擅画儿童画的画家较多,如刘宗道、刘宗古、杜孩儿、陈宗训等,但以苏汉臣造诣最高,影响最大。
其作品流传至今已寥寥无几,带名款的只有一件《婴戏图》册页,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秋庭戏婴图》不唯婴儿神气完足,墨石花卉亦精妙,在苏汉臣传世作品中较有代表性。
秋庭戏婴图《秋庭戏婴图》构图出奇,画幅重心位置画一块笔直柱立的园林石,石根草叶茂盛,从右侧画外伸展进来一丛大朵鲜花和小瓣秋菊,游戏的儿童置于左下部。
作者有意造巨大的立石和儿童幼小身体的对比、大面积花卉背景和凑在一起的儿童组合的对比。
儿童一男一女,一小一大,似为姐弟。
他们身着细软轻薄的衣衫,围立在华丽的花凳旁,聚精会神地玩着推枣的游戏。
作者十分注意儿童眼神的刻画,眸子乌黑闪亮,透跃着天真无邪、好奇高兴的童心。
儿童皮肤白嫩、身躯微胖、健康活泼。
描绘衣纹所用的线条细利流畅,衣衫下垂轻爽之意甚足,男孩花裤上的印花一一描出,风格细腻。
花丛里还有一只花凳,上面散乱地放着一些儿童玩具,更点出一个“戏”字,同时也交代了儿童游戏的过程、内容,引出特定画面的前情后景。
《南宋院画录》卷二记:“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
……婉媚清丽,尤可赏玩,宜其称隆于绍隆间也。
”又称其画人物“制作极工……著色鲜润,体度如生”。
这些评语都是比较恰当的。
苏汉臣所画婴戏题材由于受到其院体画环境的制约,不免多为表现贵族、豪门子弟、王孙世家婴孩,故开相造形,多“婉媚清丽”,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和捕捉生活情趣的角度。
还应注意的是,由于绘画技巧手段尚不发达,婴孩造形仍有沿习前代的弱点,即婴孩比例、面相有成人缩小的感觉,但比起同时代其他人物画家已经大大进步了。
浅述婴戏图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创新
浅述婴戏图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创新
占雨婷
摘要:婴戏图的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形象最生动、形式最丰富而又内涵深沉、令人喜爱的题材,在历代的陶 瓷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画题。当代婴戏图的创作与创新,是在传承前辈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弘扬的。作为新时代的陶瓷艺术工作 者,责无旁贷地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坚持多采风、多写生,以原创为标准创作好每一幅作品,使其更具时代温度,深受人 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Keywords: Infant-playing Picture, Artistic Achievement, Creation, Innovation
《婴戏图》是陶瓷艺术作品人物图案中形象最生动、 形式最丰富、内涵最深沉、令人最喜爱的题材。婴戏图的 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进入陶瓷艺术也有很长的 历史,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无尽荣耀。至今,仍有大批的陶瓷 艺术家为创作创新切合时代气息的婴戏图而默默无闻地工 作着,为创作婴戏图,从理念、材质、题材上不断创新, 在陶瓷艺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增添无数妍丽奇葩。
一、婴戏图的历史演变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这些出现在宣纸、帛 书、绢丝、铜器、木器等载体的婴戏图,成为中国绘画中 极受欢迎的画类,颇受历代艺术家的喜爱。由于早期婴戏 题材的作品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加之画婴孩又有相当 的难度,所以,婴戏题材比较少有。它不仅要画出婴孩幼 小稚嫩的身形,晶莹剔透的肤色,骄憨天真的神态,还在 形貌上分别年龄的大小,掌握儿童的纯真自然,因此画史
清代陶瓷装饰,不仅在釉下青花中有婴戏图,而且开 始出粉彩“婴戏图”,与明代婴戏图的变形夸张手法不 同,清代婴戏图是以写实画法装饰的婴戏图,对“婴戏 图”创作创新有了新的进步。清代时期,流行“百子婴戏 图”满地装饰,众多儿童形象纯朴,色彩绚丽,从背景到 人物,刻画一丝不苟,楼台亭阁、远山近树、小桥流水应 有尽有。小孩子“蹴鞠图”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画面。
婴戏图艺术发展与创新之浅见
创作手记一、婴戏图创作发展史婴戏图,谓之婴戏纹。
顾名思义,是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的绘画。
创作表现多借儿童天真烂漫以及节气的欢乐氛围,从中窥知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
在中国古代画史上,从魏晋时期开始,人物画家就将儿童形象纳入人物画中。
到了隋唐,画家着力从独特的视角描绘儿童。
隋唐时期经周哜、张萱等人物画家婴戏图基本定型,经五代周文矩、郭忠恕、赵岩等画家的创作得到发展,发展至宋代《婴戏图》达到了成熟时期。
于是,专业画家和许多优秀《婴戏图》绘画作品就产生了。
作为婴戏题材风俗画的代表,苏汉臣因画婴戏而名噪一时,他的《秋庭婴戏图》极具宫廷院画的风格,但又别于一般宫廷画或传统文人画。
他将个人情感融入细致传神的描绘中。
在表现审美情趣的同时,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画卷。
从此,《婴戏图》题材在专业画家的潜心创作中,最终成为了一门独立画科。
婴戏图运用写实的创作手法,将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定格在美术中,一直受到人们喜爱。
明清时期,婴戏图是鼎盛期。
雍正、乾隆两朝,婴戏图的画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
此时的婴戏图的画工严谨、色泽艳丽,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
以庭院、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衬托婴戏图,更是一时风靡。
《婴戏图》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因人风格各异,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的展现,特别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婴戏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包融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画面由一、二个婴孩演变为“百子迎福”“百子嬉春”,最为显著的表现出当时民间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传统伦理思想作崇,反映了古代传统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
在这个背景之下,寓意连生贵子、五子婴戏图艺术发展与创新之浅见刘立邦(贵州创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摘要:婴戏图是吉祥题材,由于它的装饰手法和寓意表达着千子百孙、子孙满堂,因此历来深受帝皇将相、贵官达人和广大民众之喜爱。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断挖掘婴戏题材,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形象逼真、画面丰富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在创作意境、技法等方面给后人提供了丰厚的经验,为婴戏图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宋代最会画小孩的大画家苏汉臣:童真童趣的婴戏图撼动人心!
宋代最会画⼩孩的⼤画家苏汉⾂:童真童趣的婴戏图撼动⼈⼼!【导语】宋代,城市取消了唐代的⾥坊制度和夜禁制度,⽩天街上车⽔马龙,晚上灯⽕通明,城市⽣活热闹⾮凡,描画百姓⽣活的“风俗画”应运⽽⽣。
风俗画中有⼀类题材,特别受欢迎——那就是⼉童画,这跟当时宋⼈的风俗、家庭观,乃⾄医学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不可错过的宋画”——⼉童画之婴戏图都市繁荣,“风俗画”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宝马雕车⾹满路。
凤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
”这是⾟弃疾笔下,汴梁城的元宵夜。
不只是⾸都,南⽅的⼤城市也⼀样繁华,柳永这样描绘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万⼈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繁荣的都市吸引了更多⼈从乡间来这⾥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城市⼈⼝越聚越多。
说书、杂剧、杂耍、⽃鸡、⽪影等专门服务市民阶层的娱乐活动开始兴盛。
同样的,在绘画领域,画家们除了神仙⿁怪的天上世界、王孙贵族的奢华⽣活这种⽐较传统的题材,也照顾到⼤众百姓的喜好,开始画⼀些表现城乡⼈民⽣活的绘画,我们称呼这类绘画为“风俗画”。
描绘汴梁城市景观的《清明上河图》,就属于典型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局部除了这种包罗万象的风俗画之外,还有对宋代社会⽣活、风⼟⼈情描绘更加专⼀和精微的题材,⽐如放牧图、狩猎图、农作图、杂剧图,还有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童画。
宋代⼉童画⼉童正式成为绘画主⾓在⽣产⼒低下,医疗⽔平不⾼的古代,为了对抗战争、疾病、天灾,⼈们只能靠多⽣孩⼦来保障家族后代的繁衍。
⽆论达官贵⼈还是寻常百姓,都期盼⾃⼰多⼦多福,家族能够⼈丁兴旺,在追求传宗接代、⼦孙满堂的观念下,⼉童⾃古就备受重视。
⼉童的形象在宋代以前的绘画中早就出现过,但是之前的画家们,⼩孩画得并不好,他们只是把⼤⼈按⽐例缩⼩。
⽐如《虢国夫⼈游春图》⾥,保姆怀⾥抱着的那个⼩⼥孩,从神情到⾝材,就是⼀个缩⼩版的成⼈,缺少孩⼦的天真与活泼。
仇英《庭院婴戏图》-描绘古代孩童嬉戏玩闹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高清赏析
仇英《庭院婴戏图》-描绘古代孩童嬉戏玩闹的工笔重彩人物画
高清赏析
《庭院婴戏图轴》,明代,仇英,立轴,绢本重彩设色,纵157厘米,横103厘米,藏处不详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表现孩童的绘画取名为“婴戏图”。
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此幅《庭院婴戏图》正是表现这一题材。
本图描绘了二十
多名幼童在庭院内活动,场面热闹,姿态各异,有的放风筝,有的荡秋千,有的看书,有的吹笛,有的嬉戏,个个生动传神,活泼可爱。
画面中远处放风筝的婴孩,寓意深远,有释放晦气邪气之意;画面前面虽然描绘了两男孩发生矛盾冲突,大人将手轻放在孩童头上,透露出一种祥和的气息。
仇英擅人物画,处理手法细腻,将婴孩的大眼睛、白嫩的肌肤,灵活的动态,都表现的出神入化。
其用笔工整,形态比例准确,形象描绘精细,色彩绚丽,用流畅的线条将趣味横生、可爱生动的古代儿童玩闹图景,孩童嬉笑玩闹、天真烂漫的意趣跃然绢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考试科目:书画研究(A卷)课程编码: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一年级学年学期: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考生学号:M11050403004考生姓名:侯鹏飞考生专业:美术学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题目:选取一个与“书画研究”密切相关的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
要求:1、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的写作规范)2、要写出一定的新意。
严禁抄袭。
3、请提交打印稿。
浅析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侯鹏飞(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11级研究生美术学学号:M11050403004)摘要:宋代社会局势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还有当时统治者的支持,画家的大力创作风俗画,婴戏题材是受大多数人欢迎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要数苏汉臣,他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曾在北宋画院任待诏之职,南渡杭州后在绍兴画院中复职,他擅长画佛道、仕女等题材,尤其精于婴戏题材的作品,他婴戏题材的最具代表作品是《秋庭婴戏图》,此图很生动的表现了儿童生活的情形,手法很细腻,形象写实,色彩明快。
关键词:风俗构图色彩一宋代风俗画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原因什么是风俗?《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 风俗画就用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当时当地的民风。
这种画风淳朴,题材真实,内容亲切感人,生活气息浓厚,映射出民族的文化特色,人民生活百态的绘画作品称之为风俗画。
这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和现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风格特点,它在汉代已经出现,而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形成是在宋代,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这个时期的风俗画以其广泛的题材,生动再现了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有乡村劳动的题材,有市井小民生活题材的,有说唱叫卖题材的,有儿童婴戏题材的等等。
它主要表现对象是与宋代百姓生活相关的各项社会活动,反映民俗风情如《货郎图》、《灸艾图》、《清明上河图》等等。
而婴戏这一题材也是宋代风俗画家常常创作的内容,所谓婴戏就是描绘儿童生活的统称,它反映了人民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
此类作品有《百子嬉春图》、《萱草婴儿图》、《婴儿戏浴图》、《婴儿斗蟋蟀图》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生动的描绘孩子们日常生活情形和心理活动。
他们侧重描绘儿童天真可爱的神情体态,也将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游戏,真实的表现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就以写真、尚趣为主要特色,无论画面背景还是人物的刻画极为到位,画面布局还有色彩搭配都很生动合理,不仅表现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二《秋庭婴戏图》艺术特色(一)物象形态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是婴戏题材画成熟时期的传世代精品之一。
仅观察画面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而乐的气氛,顾炳的《历代名画谱》记载:“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②画面用笔细腻,背景处多采用游丝描,画面中太湖石处理的单纯整体,并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大气。
几株盛开的芙蓉花,花微微泛红,花朵的姿态或正或揖,或仰或俯,各不相同。
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恣意盛开,共同演绎秋天静幽的气息,芙蓉刻画得生动细致,形神俱佳。
还有白色的雏菊,静静地绽放着它的纯净之美,不仅冲淡了太湖石的阳刚之气也点出了秋这个时节的特点,圆凳上面散放着转盘,佛塔等玩具,地上还有一对钹。
这种巧妙地处理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微妙的映衬着时下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纯真自然。
而画面中这两个儿童正兴致勃勃地围在另一个圆凳上玩游戏。
人物是画面的主体所以刻画的更是细腻,线条很是讲究。
“人物衣褶要柔中生刚,毫厘分寸,须见笔力,由重大而流畅者,有精洁而缜密者,凡十八描法。
”③由于儿童皮肤细润,面部和手部用细线和淡墨,用笔上也采用及圆润匀称的线描,儿童胖胖的脸蛋,细腻圆润的小手,稍胖的身躯,四肢流畅的线条刻画出儿童的体态特征。
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清晰流动的线条,丝染兼备,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细线条画出衣纹,衣服的质地是柔软而细腻的绫罗绸缎,所以衣带裙衫的衣纹主要用游丝描,还用略用顿挫的钉头鼠尾描,有时也用些兰叶描或折芦描等这些常用于衣纹衣褶的线描来表现人物的衣褶。
画家在顷刻间把毛笔的提按、缓急、干湿等等控制到了极致的状态,使得画面给人以乐曲般的节奏感,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将衣服布料柔软细致的质感极其生动的展现出来。
这些细致入微的处理,使得婴儿丰润、可爱的模样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画家巧妙的使用方笔,发挥方笔的长处,是方圆相结合,刚柔相结合,虽有侧锋而不飘起。
苏汉臣此图大多以中锋圆笔造型,转折处还是很圆润,顿挫有致,对方笔也有很好的运用;同时,兼有侧锋笔法,但是中锋圆笔居于主导。
画家高超的技法,运用两种笔法的长处,使用笔的表现力达到最佳。
笔墨结合,表现气韵,使得画面真实生动达到极致之境。
(二)构图在南齐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所阐述的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④所谓“经营位置”⑤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绘画的章法构图。
一幅画的构图就是绘画的提纲,构图必须花心思去安排,把构图和内容看做一体,精细构思,巧妙安排。
苏汉臣在构图上下足了工夫。
仔细观察这幅作品的构图,其画面整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三角形构图,采用大量环境要素作为背景,并十分留意主题的突出,同时又注意到主体与局部的关系,讲究开合与聚散,动与静,零与整等关系的处理。
将儿童与圆凳处理的浑然一体,是画面中最重要的物体,特别引人注目。
而在右下方安排的圆凳和雏菊巧妙的回避了芙蓉根部出枝的问题,既平衡了画面,又在视觉上给人以适中和谐的感受,摆放着玩具的圆凳与两个孩子形成构图上的呼应,使画面显得既轻巧又稳定。
更有雏菊从画外引入,使画面得以向外延伸,增强了空间感,两个儿童位于画面的画眼之处,使得画面左下方有东西平衡了画面,直立高耸的巨石在支撑画面的同时也增强了画面向上的张力和稳定性,石头在儿童的后侧给画面增添了纵深感,底部的一小丛杂草巧妙的丰富了巨石打破了原有的单调,不仅给巨石增添了生机而且又使环境更加生动自然。
在巨石的遮掩下,两枝芙蓉花相互呼应,显得饱满而有气势,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韵律,在整个画面中轻轻附和,共同演绎着和谐纯美的艺术乐章,给人们以尽情畅游之感。
(三)色彩色彩的处理能给人各个物象的不同感觉,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这些不同的色彩特征形成了清冷与温暖,鲜艳与朴素,灰暗与明快,活泼与稳重等感觉差别,这些色彩的巧妙处理往往使得画面更加和谐鲜明,形象更加生动。
此幅画的在色彩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其画面色彩和谐,着色鲜润,气息典雅,最为人所关注。
整幅画棕古色色调,画面用色明快。
具体来说,此幅画色彩元素使主题突出,画面整体,形成正确的视觉引导,突出画面的重心。
苏汉臣在着色上鲜艳名丽清新,人物色块对比分明,同时又有呼应,增加了画面色彩的流动性。
儿童是此幅画的主体,虽然所占面积很小,但施粉重点刻画,深入描绘,儿童的服装主要以白色为主,白色显得的纯净,能凸显孩子的单纯可爱。
人物服装的红色不仅活跃画面,更使得这幅画温馨和谐,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人物服装的红色也与圆凳上的红色玩具呼应。
芙蓉花略施淡粉,微微泛红的芙蓉花也代表着这个季节的清静与美好。
雏菊的色彩与儿童服装也在相互呼应着显得清新恬淡,而雏菊的清新宁静也正是儿童心灵的反映。
通过流动的颜色再次塑造了秋庭婴戏时娴静淡雅之气,没有丝毫躁动,清新而单纯。
三、《秋庭婴戏图》所产生的影响苏汉臣是宋代风俗画典型的婴戏题材画家,描写儿童的生活活跃的场景,可爱的儿童形象,为宋代风俗画增添了绚丽的篇章,他所绘制的儿童纯真、无邪、稚态、可掬、活泼可爱,对表现风俗与抒发儿童灵性的方面起到典范作用。
是一个时代儿童绘画作品的代表,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绘画风格对后事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人物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在年画学术界,至今有“北宗画传杨柳青”⑥的说法。
就是指北宗以来的工笔人物画在杨柳青年画中得到完整的保留。
通过比较分析《秋庭婴戏图》的儿童造型对天津杨柳青娃娃画的造型有着很深的影响。
天津杨柳青年画也有好多儿童题材的内容,有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等,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
其娃娃的造型也都和《秋庭婴戏图》圆脸大头可爱的造型相似,很有童真,纯净、可爱的特点,这些娃娃像都是童身、玩耍的姿态。
年画中还有门童属于装饰性强的一类,图中儿童形态不像门神庄重,都是很活泼可爱的。
在色彩上,杨柳青娃娃画也继承了,《秋庭婴戏图》着色鲜艳,色彩明快的特点,色彩搭配上和谐生动,又不失吉祥喜庆,活泼的特点。
将婴戏题材中儿童特点表现的更好。
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
总结:风俗画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充分的说明了当时的画风的趋向,绘画的特色。
在当时的时代这样的画风具有时代感与创新,在我们当代中国画就应该向古人们多多的学习,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的创新,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注释:①《在音乐表象的背后》薛艺兵上海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第279页②《中国学生必读文库》王圣民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北京市:语文出版社,2000出版第26页③张强《中国人物画学》 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 第94页④《画品》孟兆臣校释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第31页⑤《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董欣宾郑奇著, 天津市: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章第113页⑥《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王海霞南京市: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5 第16页参考文献:[1]《中国美术史简编》贺西林、赵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宋代绘画艺术》张书珩、李涛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5[3]《中国历史风俗画绘画艺术》张书珩、张勇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5[4]《宋元画学研究》韦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5]《中国传世名画》纪江红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6]《秋庭婴戏图》上海:上海书华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