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论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 … … … … … … …
论语文教学 中的辩证法
雷俊霞
江都 市 第三 中 学 ,江 苏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关于 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 以辩证 法无处不在, 时不 所 无
江都
25 0 22 0
3文道结合 , . 通盘 筹划 。教师要通 览全 部教材 , 在备 教材 的同时还 要各学生 ,熟悉学生思想和语文技 能等情
阐述课 文, 将说 写内容和课文 紧密结合起来 , 把课文演化 为说写训练材料 。如教 《 项羽本纪》 拟出 《 时, 我心 目中的
语 言文字 弄清 楚, 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 内容, 再从思想 内
容 中出来 , 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 的。这就是所 ”
谓“ 带着 学生从 文章里走个来 回。 ”
在语文教 学中, 文” 道” “ 与“ 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 对立统
一
1 以读 导写, . 充分发挥 阅读对于表达 的指 导作用 , 诱 导、 激发学生 的写作兴趣 。具体途径有 : 1 通过词句教 ()
学, 促使学生丰 富语言材料 , 从学习课文遣词造句 的方法 上导入 写作。( )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学 习课文 ,
有 。中学语文教学也 同样充满 了辩证法 。当前 要进 一步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 变应试教育 为素质教育 , 就必须遵循
唯物辩证法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深入探讨语 文教学的规 律,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 中的各种关系 。 本文试 就此谈点肤 浅看法 。
一
况, 然后确定各学期 、 各单元、 各课文的语文知识 、 技能 、 技 巧的教学和思想教育 的要求及重 点, 有计划 、 有步骤地进
加法与减法的辩证法——兼谈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
会科学不分家 , 在具备汉语言文学 知识的同时还应
当具 有政 治 、 历史、 哲学 等 知识 。如 果说 , 文 学 离 了
政治 、 哲学 ( 包括 宗教 ) 与历 史等 , 不仅本身变得肤
学有重要意义 , 尤其需要掌握 ; 关注世界与国家时
浅和狭窄 ,而且在相 当程度 上成了无本之木 的话 ,
为第二个层次 ,这个层次除包括 自己所学 的专业
外, 还应包括 文艺理论 、 中国文学史 、 古代 汉语 、 现 代汉语( 包括现代汉语在近三十年的流变) 以及外国
文学等 ; 政治 、 历史等为第三个层次 ; 哲学 、 宗教 、 美
学、 社会学为第四个层次 , 其 中儒释道 ( 包括 玄学) 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论 , 对解读中国文化与中国文
笔者常对年轻教师说要搞大文科不要搞小文科 , 即 是就此而言。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这样
几个层次 : 教 育学与课程论 是第一层次 ; 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如果 说汉语言文学是一级学科 , 那么不少教师熟悉 的只 是 自己所攻读 的二级学科 ,这就给教学带 来了不 便 。其 实不论 你读 的是一级 学科 下的哪 个二级学 科, 都应当通晓文学理论与古今 文学史以及语言学 等有关知识。历来文史哲政不分家 , 人文科学与社
律, 又符合课程特点 的教 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加 法是基础, 减 法是结果 ; 加法是量变, 减法是 质变。大学语文
教师的专业具有全方位 的优 势。 关键 词 : 加 法 减法 大学语文教 师 专业
中圈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3 ) 0 3 — 0 0 0 5 — 0 4
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一切思想方法的基础,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导方法。
怎样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坚持辩证法呢?我认为: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和几个基本范畴。
一个原理即适应与转化的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认知与情感统一原则、遵循规律与追求创新统一原则等;辩证法运用的范畴较多,有语文学习与综合学习、教学目标与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等。
1.运用辩证法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理适应与转化是辩证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
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
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其次是通过教促进学,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
因此,用辩证法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化暗为明,把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
2.运用辩证法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遵循规律与创新的统一”作为运用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则。
2.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基本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贯彻落实“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期间,有过重视工具性忽略思想性的做法,由此引来“两史一情”的教育。
每片课文都要设计思想教育的“点”,也有过思想性强调过头而忽略了工具性,也才有铺天盖地的教材中确定习作的要求与方法。
因此用辩证法指导语文教学就要在备课与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工具性化暗为明、化暗为显,在字词句篇和记忆思维想象的训练中熏陶情感和陶冶心灵,来培养语文素养。
2.2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语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运用辩证分析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韩愈在《 说》 师 中将 教 师 的 功 能 定 位 为 “ 道 、 传 授 业 、 惑” 解 。所 谓 “ 道 ” 就 是 传 给学 生 以真 理 , 是 传 , 这
“ 道 ” 也 可 以理 解 为 老 师 传 给 学 生 一 条 道 路 , 个 大 , 一 方 向。 种思维方法 . 一 一种 科 学 理 沦 体 系 。更 多 的 时
在 学 习语 文 的 过 程 中 自己 感 悟 , 远 远 不 够 的 . 于 是 对 多 数 学 生 而 言 , 需 要 老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中说 、 、 导 更 教 引
出来 。 因 此 我 们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妨 运 用 辩 证 分 析 的 不 方法 , 对学 生 进 行 德 育 教 育 , 给 学 生 以 生 活 的智 慧 。 教 辩 证 分 析 法 认 为 , 物 是 纷 繁 芜 杂 的 , 们 认 识 事 我 事物 、 分析 事 物 不 能 简 单 化 , 说理 论 证 要辩 证 , 是 要 就
4 — 2 8 础
课堂内外. 教师版 l 课程研究
移 山 ” 乏 辩 证 的 认 识 . 愚 公 ” 个 人 物 一 直 被 认 定 缺 “ 这
三 、 用 一分 为 二 的 观 点 赏 析课 文 。 学 运 让 生增 长生 活的 智慧
用 一 分 为 二 的观 点 去 分 析 问题 . 能 全 面 地 认 识 才
的 关 系 、 文 课 堂与 生 活 的关 系入 手 . 讨 如何 在 语 文教 学 中进 行德 育教 育 辩 语 探 证 分 析 法 往 往 是 语 文 教 师 用 来 进 行 作 文 教 学— — 议论 文 写 作 的 一 种 方 法 , 既包 括 辩 证 法 , 包 括 分 析 法 , 我 们 在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运 用 得 当, 是 教 给 学 生 的 也 但 则
论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论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一种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所以辩证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中学语文教学也同样充满了辩证法。
当前要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本文试就此谈点肤浅看法。
一、文与道文道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之一,所谓“文”,即指文章的语言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所谓“道”既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指作者的思路、胸境和文神。
在语文教学中,“文”与“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对立统一着。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与道辩证统一呢?我认为:1.以文载道,寓道于文。
张志公先生说得好:“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
”这就是所谓“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2.以文悟道,联系实际。
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社会实际的关系密切。
特别是在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学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以及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内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文道结合,通盘筹划。
教师要通览全部教材,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熟悉学生思想和语文技能等情况,然后确定各学期、各单元、各课文的语文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及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二、读与写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兼顾并重,不可偏废。
读与写是对立的统一。
正确处理听读与说写的辩证关系,必须做到:1.以读导写,充分发挥阅读对于表达的指导作用,诱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途径有:(1)通过词句教学,促使学生丰富语言材料,从学习课文遣词造句的方法上导入写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学习课文,研讨布局谋篇等表现方法导入写作,如针对学生为写景而写景的毛病,阅读分析《登高》中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使学生领悟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气氛,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提高景物描写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
这当然是件大好事。
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
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
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辩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
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这样一说,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
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十分必要:(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4)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5)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6)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时 . 把讲授时 间的多少也作为评价标
准之一。基于此 . 多数语文教师不敢多讲 . 许多该 详细讲的内 容, 也不 敢展开 , 大 大限制 了教 师的思 维 。 造 成 了讲课 中的
“ 夹生饭 ” , 影响了课 堂教学 效率 。教师独 占课 堂的“ 灌输式 ” 教学方式 已经被无情地扔进 了语文 教学的垃圾堆 . 但这 种人 为划定教师讲授时间的教学方式 。 也 同样 没有使语文课 堂教
可以从 书架上消失 了。据调查 , 大 多数 学生 的习作得益于课 上或课下 的交流 。习作 之前的交流 . 更是让不少学生学会了
习作 , 爱上 了习作课 。习作交流有它 自身的不足 , 但我们不能
就此因噎废食 . 全盘否定它。 四、 辩证地看待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学变得更 加高效 。在这个 问题上 , 其实并 不存 在一种非此即 彼的两个极端。教师的讲授时 间, 完全是教 师上课的 自由 , 完 全应该 由教师根据课堂情况 自主掌控 就像处在现场 的交警 完全有权 利指挥疏导交通 . 而不必再去请示 领导或先去看书
内容难度较大 . 靠学生 自主学 习很 难理解 , 教 师讲解 的时间 就应长一些 , 讲得详尽 一些 。有的 内容不讲 , 不足 以明其意 ,
挖苦、 嘲笑 , 同时要 多鼓 励 . 这样学 生易于接受。评价是一把
“ 双刃剑” , 运用得好 , 能激 发学生 的学 习热情 ; 运用不好 , 容 易给学生心理造成不 良影响
近来 , 有 的 人 向小 学 作 文 课 上 的 师 生 习作 交 流 “ 开炮 ” 。
他们认为 , 习作是学生 自主创作 的过程 , 对同一个题 目, 不同 的学生有着不 同的理解 , 他们 能够 写出不同风格 的作文。但
小学语文教学中辩证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辩证关系摘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就继承传统和改变教法、知识能力和人文教育、课堂生成和课前预设、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文本语言和媒体图像、鼓励表扬和否定批评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辩证关系课程改革实施后,作为从事过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和担任过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先后听了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既有青年教师的,也有中老年教师的,既有边远村校的,也有乡镇中心小学的,还包括城关学校的,并听了一些用老教材实施新理念的课。
随着听课数量的增加,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一些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没有正确处理好相关教学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听课中发现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对一些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肤浅的看法。
一、继承传统和改变教法的关系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确有许多新的理念,必须努力实践,比如三维目标、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等。
但我认为:实践这些新的东西,并不是必须把传统的东西统统抛掉,也并不意味着一切必须从头开始。
新东西的确立往往是以传统为基础的。
立,不一定必须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
只要不是与新理念根本冲突的,许多传统的方法应该而且必须继承和发扬。
强调自主学习,并不就要彻底放弃接受学习。
强调自主体验,并不是一定要放弃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启发作用。
有的教师把评判对与错、好与坏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以体现自己的民主与平等,结果严重偏离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偏离作者的创作意图,偏离编者的编排目的。
其实,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继续沿用的。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提炼。
教育和教学都需要创新,但这种改革和创新往往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那种把旧的、传统的方法一脚踢开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辩证法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必定是行不通的。
基于5c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5c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11-28T02:45:20.42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5期作者:黄梅梅[导读]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蓬勃发展,审辩式逻辑思维已成为小学生学习中必备的一种主要基本能力,其黄梅梅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蓬勃发展,审辩式逻辑思维已成为小学生学习中必备的一种主要基本能力,其综合能力训练也日趋受到社会重视。
小学阶段是我国整体教育建设的关键奠基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的审辩式能力,并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并紧密联系5C核心素质提高的需要,努力建设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辩式思维;5C核心理念引言:作为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新理念下的5C素质人才培养,包含文化了解与掌握、审辩意识、合作、革新、交流等方面。
其中,以人文知识和传统知识为基础展开语文学些,对学生的人生方向指引具有意义;审辩思考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了其社会认知功能,审辩注重理性、有条理、有逻辑,创新则注重跨越界限、打破常规;集体沟通和团体协作则着重表现个人的社交能力,沟通注重相互信任;体谅、共情,协作则注重在达成共同目标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坚持或让步。
一、基于5C营造沟通交互课堂氛围在一次听讲中,一位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疑惑,随后,该位学生又延伸出了一些精彩的提问,获得了现场听讲教师的赞许,此后这位学生不断的疑问,这些提问使得整节课进入高潮。
课后,教师们开始对这一教学模式啧啧称赞,并指出对于小学生语文审辩型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种教育方式真实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为导,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教育方向与课程宗旨。
要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探究不同的情境,批判性地思考,评价不同的选择,最终做出理性的决定。
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的辩证法_4014
语文教学怎样做到快慢协调呢?就一篇课文而言:①难懂的地方宜慢,好懂的地方宜快。然而,何处难懂 ,何处好懂,不认真研究不容易确定准确。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指托尔斯泰)的 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早受了他的影响了”,根据是什么?“也无怪 他们疑惑”,“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三个“他们”各指代什么人?这些 地方如不注意就会一带而过,然而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难点,应该花点工夫让学生弄明白。文言文如果一字一句 地讲,那得讲到何时!抓住几个难字难句重点讲解,其他较为好懂的地方,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就 快了。②深课文宜慢,浅课文宜快。鲁迅作品从文字到思想内容都比较深奥,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师生共同讨 论,仔细研究,慢慢咀嚼,是十分必要的。而某些通俗浅显的课文无此必要,则可以快一些。③详写处宜慢, 略写处宜快。但不是详写的地方一定要慢讲,也不是略写的地方一定要略读,视课文和学生具体情况,也许应 该反其道而行之。④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特别是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点,如作家生平、主要著作等宜慢讲, 只需要学生了解一下,暂时不需深究的地方,如某些传说、轶闻等则让学生听一听即可,宜快讲。
弛而不张的例子也不难觅。这样做的老师往往是课前准备不足,讲些什么,练些什么,都心中无数。因而 想到什么讲什么,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听起来像是聊天,有时也许是讲故事或讲笑话。老师似乎是满腹经纶, 其实是在糊弄人,学生呢,爱听就听两句,不爱听就不听。有些学生似乎是在听讲,其实思想早已开小差了。 讲着讲着,老师也许不知该再讲些啥了,于是便说:大家看看书吧。没到下课铃响,师生都等得不耐烦了。这 样的一堂课,累倒不累,可是,师生都会感到,真没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辩证关系黑龙江省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高珍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地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明确了以下几个辩证关系:一. 讲和练的辩证关系目前,许多教师还是喜欢尊崇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仍然落入“注入式”和“满堂灌”的窠臼。
凯洛夫的学生赞柯夫曾从微观上对这种模式提出三大缺点:一是教学内容太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三是单靠口语文字,缺乏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总是和动作、运算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活动的实际操作者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员。
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讲”与“练”的辩证关系。
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用于实践,以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提高能力的方法。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而讲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接受性的方法。
一味的讲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应将讲和练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读书、理解、讨论研究,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教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新知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这样一方面检验了“讲”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 主导与主体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教学相长。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学生的主动性调动的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的主要标志。
浅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是面 向全 体学生的 , 是全面提 高语 文素 养。现代人具 备的特征是年 轻化 、 国际化 、 化 、 化 、 社会 均衡 专业 化 、 合化 、 文明化 。课程标 准的新视 野在 目标 要 求上有利于对 综 高度 “ 人才” 的设计 , 培养学生的过程就是构建 “ 人才” 的过程。 课程标准 的内容 比教学大纲更加丰富 , 基础教 育最显著的功能就 在于提高 国民素质 。 我国经济发展的多种成份 , 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 、 多元结构 , 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 格。 决定 多规 新课 程理 念充分体现 了
忽视学生有独特体验 , 重视语感培养 , 重视整体 感知。
19 年修订的教学大纲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92 如初中语文教学大
纲列语文知识十九条( 知识点)语 文训练四十八条 ( . 能力点 )共六 十七 。
条, 同时六十七条也就是语文考点 。 这样学科建构加 上标准化考试 为主 导倾向的评价 方式构成了当时的语文教育平台定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 准中所说 的基 本理念 , 括四个 方面 的内容 : 面提 包 全 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 正确把 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 , 积极倡导新 的学 习方 式, 建设开放 而具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 。 从宏观上看 , 人才的培养受两个 方面 因素的制约, 一是社 会发展 需要 , 二是人才成长规律 。 新课程理念体现 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 的统一 。 社会发 展需要是制定教育 目的 的根本依 据, 语文课程标准就是着眼于民族 未 来, 按照人的成 长需要 , 养和提高学 生各方面 的基本素 养而 制定 为培 的, 个体发展需要是制定教 育目的的重要依 据。两个需要反映 了教育 面临 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基本矛盾。这个基 本矛盾 构成 了教育面 临的要 解决的各种问题 。从人与社会关 系中的地位 作用看 , 的最 教育 高 目的是把人培 养成社会历 史活动的 主体 ,这 是课 程标准 的基本理 念 。人的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 的 , 倡导新的学 习方式 积极 就 是依 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 点 , 学习变成学生在教师指 把 导下 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 的过程 。实现 学 习 式的转变 , 问 方 核心 题在 于把学生看作学 习的 主体 , 的主体 。课 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 发展 应该 重视在不 同的个体身上产生各不相同的体验和反映。 在教 学中尤 其要 重视培 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 的能力 , 是在“ 这 扬弃”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作者:李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6期李杰辩证思维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极力培养和提升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辩证思维的本质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辩证思维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要极力培养和提升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就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言,辩证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时多角度、有层次地思考,找出它和其它事物的异同,再归纳出各自的特点。
在教学中,通过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培养、提升和强化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一、在阅读与鉴赏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再整体审视、质疑、讨论、争鸣、补充,进行批判性阅读。
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陈情表》“情”与“理”的内心矛盾,《报任安书》“隐忍苟活”与“死节”的人生选择,《我与地坛》超越生死的思考……无一不染上强烈的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的矛盾关系细加品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改变视角,深挖本质,触类旁通,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质疑是辩证思维的起始。
阅读不应只是被动吸收、借鉴,更应积极主动思考、质疑,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而力争有新的收获。
如对《雷雨》的解读,一般认为它是“暴露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周朴园是虚伪、自私的,其形象令人痛恶。
浅析初中语文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整本书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摘要:思辨性教学法基于思考活动的过程,该过程以有效的合作为前提,并根据阅读过程,写作结果以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思考和区分相关观点。
它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并在发展中文阅读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新课程改编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品味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加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分析了提高中学英语阅读课本中学生批判技能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0引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鉴赏”一词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因而导致了学生在阅读分析、阅读陈述和阅读反思方面都很薄弱。
阅读整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提高语言意识、加深语言知识和其他语言阅读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思维和情感、审美诉求、个性等的条件下并帮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学习习惯。
但是现阶段,整个中学语文阅读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中学语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补足教育的局限性,并全面进行阅读教育,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及选择1.1阅读意义在中学批判性阅读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来阅读整本书,并具有更全面和系统的个性主题内涵和语言风格。
在中学三年学生生涯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并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
引导学生带有批判性地继承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经典,并根据时代价值吸收精神财富,丰富精神世界。
这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系统性、整体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还可以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1.2选择书籍当下学生对于书籍的选择大多是当下流行的畅销小说。
原因是太多的学生倾向于阅读历史小说,抢劫小说,幻想小说和校园浪漫小说。
他们根据自己的知名度和喜好决定选择书籍。
书籍的选择不仅应与教科书的内容相匹配,还应考虑学生的期望。
新课改下我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改下我的语文教学观董萍语文的教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因为教学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汉语文字,而我们所听到的和说出的话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然而复杂的原因也是基于汉语文字。
我们的汉语作为母语,在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
从教十余载,经历几种教材变化,参加了几轮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语文知识是各学科知识的基础。
有些学生学习其他等课程时,常常因为语文不过关而导致理解的错误。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依靠基础课程,着力基础;通过随机课程,着眼发展、着眼创造,使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历练、体验、积累、更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还要我们从实践中摸索研究。
二、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而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我们说话、听话时是在用语言,在进行思维的时候也在用语言。
因为我们在脑海中进行思维的时候,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默默地用语言进行思维、推理。
可见,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是思维的工具。
正因为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语文教师既要帮助中学生学会理解语言文字的本领,又要教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基本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之前,有过 “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的表述,那也是当时人们能达到的认识的深度。对比起后者,前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扩大。但本质都是 “ 文与道统一 ” 的问题。八九十年代,在贯彻落实 “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期间,有过重视工具性忽略思想性的作法,由此引来 “ 两史一情 ” 教育,每天课文都要设计思想教育的 “ 点 ” ;也有过思想性强调过了头而忽略工具性,也才有铺天盖地的要落实语言训练的呼声。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摇摇摆摆地一路走来。个中原因,就是把握不好 “ 统一 ” 。我们的祖先有孔夫子 “ 扣其两端而竭 ” 的辩证法的智慧,也有 “ 矫枉过正 ” 的走极端,这两种思想方法都深深地渗入我们的遗传基因之中,思考问题时我们是 “ 扣其两端 ” ,行动起来却经常是 “ 矫枉过正 ” 。
怎么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坚持辩证法呢?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和几对基本范畴。一个原理,即适应与转化的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认知与情意统一原则,遵循规律与追求创新统一原则;几对范畴,辩证法运用的范畴较多,这里择其要而言之,有语文学习与综合学习、教学目标与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发轫于我们看到了工具性过了头语言训练过了头的弊端。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弘扬了人文性,却或多或少忽略了工具性,语言训练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熏陶感染自然也如风掠浮萍,人文精神得不到深刻的人文体验,以致引来了 “ 语文课,又怎么啦 ” 的担心与责难。坚持语文教学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师的教如何促进学生的转化呢?一是要让学生学之有趣,愿意学,不怕困难去学,二是要引导学,使之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三是要点拨,学习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运用辩证法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 遵循规律与创新的统一 ” 作为运用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因为我们认为有了这三个坚持,就能为学生培育语文素养固本奠基。
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切思想方法的基本法,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指导方法。恩格斯早就断言: “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 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四个年头,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而且随着课改的深入,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冰山显露。课改取得的成绩,是运用辩证法的胜利,产生的新问题,是忽视辩证法或不能正确运用辩证法的衍生物。
一、运用辩证法必法运用于语文课程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理。所谓适应,是教要适应学。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要适应老师的教,其本质是强调内因(学生的学)要适应外因(老师的教)。新课程的教学,在于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的教,体现的是创造性利用外因和改造外因以适应内因。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拿孵小鸡来做个比方吧,前者是要能孵出小鸡的蛋去适应外界的温度;后者是创设适宜的环境,使之温度更适合能孵出小鸡的蛋。两者优劣,高下立判。所谓转化,是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适应是转化的基础。首先,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其次,是要通过教促进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化。那种 “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 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 表面上看是教适应学 , 实质上是教迁就学,是对学生的学的放任自流。教师的教不能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知识能力当然也就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