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中西比较诗学的来时路——读《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合集下载

下功夫=下工夫

下功夫=下工夫

九日亲祠 , 昨 出 已见治 道 , 雨 当复 更 治 , 而 得 徒弃 功 夫 。“ ”功夫 ” 意为“ 做事花费 的时 间和精力 ” 。东晋时期 葛洪《 抱朴 子 ・ 内篇 十九》 “ : 既生 值多 难之 运 , 靡有 乱 定, 干戈戚扬 , 艺文不贵 , 消工 夫 , 意极思 , 徒 苦 攻微索 隐, 竟不能禄在其 中 , 免此垄 亩。 “ 夫” ”工 意为“ 做事花 费 的时间和精力 ” 功夫” 工夫” 。“ 和“ 在产生之初 就 已 经都有“ 做事花 费的时 间和精力 ” 这一共 同的义项 。 直到清代 , “ 事花 费 的时 问 和精力 ” 上 , 在 做 义 “ 功夫” 工夫” 和“ 都存 在混用的现象。我们仅举几个例 子 。吕岩《 全唐诗 ・ 言》 “ 七 : 出神入定虚华语 , 徒费功夫 万万年 。《 ”红楼梦》 “ :知道贾珍 等是在女人 身上做功夫 的, 因此忙 的不堪 。 吕岩 《 ” 全唐 词 ・ 无俗 念》 “ 物全 :体 彰, 应机独露 , 悟了生前 毕 , 明此理 , 虽 工夫最要绵 密。 ” 《 红楼梦》 “ :这还 了得 !他竟 比盖这园子还 费工夫了。 ” 所 以在“ 做事花费 的时 间和精力 ” ,功夫” 工 上 “ 和“ 夫” 是通用的。“ gn ” 下 6出 意为 “ 为达到某种 目的花费 的时间和耗 费的精力 ” 下功夫 ” 于“ 工夫” 。“ 等 下 是理 所当然的。这也可 以从现在报纸杂 志的文章题 目上求 得例证 。例如 :中国新 闻出版报》 20 年 4月 1 《 在 06 0日 有一篇名《 下工夫 旧题 材也 出新》 的文章 , 而该报纸 在 同年 4 2 月 5日又有 一篇 名为《 在满足群众基 本文化权 利上下功夫》 的文章。 ( 作者为 山东大学威 海分校新 闻学院研 究生)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法论 是 指一 个学科研 究方 法上 升到哲 学层 面后所 形成 的理论
体 系 。方 法论 反映 了 学科 建 立所 依 赖 的哲 学立 场 , 并且 糅 合
文学学 派 中 , 国学 派 的理论 基 础 建立 在 仅 仅 限制 于 一 国对 法

国的“ 二元 的 ” 事实 关 系 的研究 之 上 , 学研 究 成 为文学 的 文
维普资讯
理 论 探 索 ・当 代 文 坛 ・20 07. 1
批 判 与 架 构
试 论 中 西 比 较 诗 学 方 法 论
甘玲
2 世纪 8 0 O年代末 , 中国的 改革 开放 正 进行 得 如 火 如荼 。
随着 国门的打开 , 方的各 种思想 如潮 水般 涌 人 , 国人 面对 西 中 西方 的新 鲜 事物 充满 了好奇 。 面对 西方发 达 的 经济 , 反思 自
文学 的互相 阐发 。“ 向 阐发 法 ” 根 于 “ 发法 ” 双 植 阐 。“ 阐发
林 等也对 比较文学 做 出 了贡献 。 中西 比较 诗学 学科 正 是在 对
西方学 术话 语 霸权的反 思 中建 立起来 。 另 外 中国现 代文 学 研究 从 一开 始 就有 一 种 理 论 自觉 , 所
主义 道路 , 该 一切 向西方 学 习 , 上资 本 主义 的 一课 , 搞 应 补 要 “ 盘西化 ” 全 才是拯 救 中国的 良方。原本 就是舶 来 品的 中国 比 较文学 领域也 充斥着 这种论 调 。西方 学 者 因为对 中国甚 至东
方 的文 论不 了解 , 从而 抱 着轻 视 的心 态来 对 待 。在西 方 比较
谓“ 别求新声于异邦” 王国维 、 , 梁启超等一代学者注重从理论
上研 讨 中西 方 差异 。而且 中西文 学相 对 缺乏 交 流 与影 响 , 又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动 民众 。 实现 近 代 中 国 自下 而 上 的社 会 变革 。 由
于 中 国 旧有 的文 化 传统 长 期 陷于 自我 封 闭 之 中 ,
已不 可 能 自主 生 发 出时 代 迫 切 需 要 的 近 代 思 想
现 出 的“ 现代 转 型” 使 然 。中 国传统 诗学 是在 自身 文 化 系统 内生 发 的一 套 诗 学体 系 . 无 论 是 在 内在 的 文 化 底 蕴 还 是 外 在 的理 论 表 述 上 都 迥 异 于西 方 诗 学 。作 为 中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中 国传 统 诗 学一 直受 到 中 国学 人 的珍 视 。然
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范方 俊
( 中 国人 民大 学文 学 院 , 北 京 1 0 0 8 7 2 )
摘要 : 寻 求 对 话 是 当代 中西 比较 诗 学 的一 个 热 门话 题 和 主 张 。 究 其 根 源 , 一 方 面 是 中 国传 统 诗 学 在
西方诗学冲击下 凸现出的“ 现代 转型” 使然 , 另 一 方 面 是 西 方 比较 诗 学 界 对 于包 括 中 国传 统 诗 学在 内 的 东 方 文化 视野 的 吸纳 所 致 。 当代 中 西 比较 诗 学 对 话 的 危 机 , 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 对话 ” 解释为“ 理 解
当代 社会 是一 个强 调对 话 的社会 。在对话 成
为 时代 主 潮 的背 景下 , 中西 比较诗 学 的 基点 也 一
而。 进 入 近 代 社 会 以后 , 随 着 近 代 中 国社 会 的 急 遽 变 化 ,中 国传 统诗 学受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质 疑 。 这 种 情 况 的 出现 是 与 当 时整 个 时 代 氛 围密 切 相 关的。1 9世 纪 中叶 鸦 片战争 后 , 古 老的 中华 封建 帝 国一 下 子 从 四方 仰 慕 的天 朝 大 国沦 落 为 任 人 宰 割 的半 殖 民地 , 救亡 图存 成 为 近代 中 国社会 的 时 代 主题 。当时一批 具 有先进 意识 的先 觉者 已经 清 醒 地认 识 到 . 中西方 的巨 大落 差不 仅 体 现 于政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p e c d ao u .T e g a d c e t e  ̄ me o k i e me td w t iey ds o re T e h u o e k o o t i g e h rn rai i l v a w r s p r a e i l l i u s . h n t e a t r s e s fr h v c h t e c mmo o t n u u a u l i si e C ie e l e a i l d t a ffr i n c u t e .T e a t o h o n p ei a d c h r l a i e n t h n s i r r cr e a h t eg o n r s h uh r c q t h t y c n o o i
Ke r s Q a h n su C n et f o aa v ot R sa hm to s ywod : inZ o gh o cp mprt eper oc i y eer eh d c A to : a hpn sasc t Poesri eD p r e t fLtrtr, i ga nvr t( i ga uh r Yu n S iig i soi e rf o t eat n i a e Xa f U iesy X a f a s nh m O e u n n i n n
s u’ mp r tv o ty a d An lsso s Re e r h Me o s h S Co a a ie P er n ay i fHi s a c t d h
Ab t c :T ef n igo i h nsu Scn e t f o aa v il u n einn f otm oay sr t h u d f a Z o gh ’ o cp o mprt eda g ead bgn igo ne p rr a o n Q n c i o c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 笔记

中西比较诗学 曹顺庆 笔记

绪论
“诗学”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约定俗成的传统概念,既包括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当今的比较文学界,将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之为比较诗学。

A. 中西社会政治、经济特征: 西方商业型社会--叙事文学;中国农业社会--抒情文学;西方个人英雄。

提倡情感宣泄,中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 中西宗教、科学与伦理特征: 西方天人对立,中国天人合一
C. 中西思维、语言特征:西方外向型,中国内向型;西方逻辑思维,中国偏重感悟的直觉思维
一艺术本质论
二艺术起源论情感表达法、巫术说、符号说
物感与模仿
三艺术思维论
四艺术风格论
风格与文气
文气:志气、神气、才气、骨气.......
主要是作家内在的禀赋,作家从体格元气到精神、气质、情感与性格的总和,是作家在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露出来的心理生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的总和。

中国的风格论包括气和体,气主要指作家内在的性格气质,内在的气现之于外,形成诸多文气与不同风格。

体着眼于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

西方的风格论包括主观和客观,主观指个人的面貌,对应于中国的气。

客观风格与体
五艺术鉴赏论滋味与美感。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性 。《 中西 比较诗学》 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 中国 当代第 一部 系统 的 比较诗 学 专 著 , 们 在 此著 作 的 我 基 础上 对 曹顺 庆 的 中外 比较 诗 学 研 究 进 行 简 要 论
述。
推荐 上 大学 的工农 兵 学员 被推荐 到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评 论专 业 学 习 ,9 0年 毕 业 后考 上 四川 大 学 18 研究 生 ,9 3年获 硕 士学位 并 任 教 于 四川 大 学 中文 18 系 ,9 7年 获博 士 学 位 , 中 国第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史 18 是
到 18 9 8年 9月 ,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 “中 西 比较 诗 中 学” 命名 的学 术专 著 , 即曹顺 庆 的《 中西 比较诗 学 》 。 曹顺 庆 ,9 4年 2月 生 ,9 6年 作 为 最 后 一 批 15 17
过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 对 比说 明二 者 互 有长 短 , 明 中 点 国古典 文 论 的世 界 意 义 及在 世 界 文论 史 上 的重 要
博士 。《 中西 比较诗学》 是曹顺庆 的博士论文 ,98 18 年 由北京 出版 社 出版 ,0 0年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21
社 再 版 , 增加 了《 国学 派 : 并 中 比较 文 学第 三 阶段 学
科理论的建构》 《 、文化经典 、 文论话语与 比较文学》 和《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三篇相关论文。
专著 , 比较 文学 中 国学派 的领 军人 物之 一 。他从 中 国古典 文论研 究转 向 中西 文论 的 比较研 究 , 中西 乃 将
诗 学的 范畴 、 念 互证 互释 、 向 阐发 , 概 双 分析 了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异 同之 处 , 阐发 了 中国古典 文艺理 论 的世

中西比较诗学的走向

中西比较诗学的走向
广东汕头人, 1 一)女, 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助教, 文学硕士, 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

在读博士 ; 研究方 向: 中外 文论 , 比较诗学。
12 0
维普资讯
为文学最高最后之 意境 所在 。【 而这 种功利 色彩 , 中国选 ”】 在
这 加 多年来主要还是 中国在引进西方 的文论 , 但这并不
择性地接受西方文化 的过程 中一直扮演着 重要 的角色。 中国 是 “ 同质化” 的过程。“ 事实是任何一种 单向传播的文化 , 一旦 诗学 的第一次大转型 , “ 四” 后 由“ 是 五 前 传统” 现代 ” 向“ 的转 进入另一个文化 系统 , 尤其是不 同语言 的文化系统 , 就意 味着 信息扭 曲oi( I1) 个接 受过程 往往包 括在从  ̄ ]I- 4 ' P 0这 6O 换。以王 国维为代表 的学院派接受西学影响后 主要从美 学与 重新编码 , 文学批评的维度探究文学 的本 质特征 , 予 以文 学独立 的地 翻译者到解释者到读者的选择过程中, 并 接受者本身的语言和 位。而在 当时特殊的 国情下 , 以梁 肩超 为代表 的社会改 良派 文化所形成的前理解 , 右着 接受过 程 中的选 择。在纷纭繁 左 对西 学的另一种反应无疑更能引起共鸣 。西方哲 学历经 两千 杂的西方文论 中 , 某一 些站稳 了脚 跟 , 另一些 只是过 眼烟 而 多年的演进与几大转折 , 到了近现代各 种思潮纷繁更替 , 与之 云 。从历史的整体性来 看 。 被删略 的部分并 非无足轻重 , 文化 密切相关 的文艺理论也呈现空前繁荣 的景 象。刚刚走 出 中国 的接受是植根于多元的历 史土壤 中的 , 种接受或 出于 内在 这 传统文学 的近代知识分 子 , 在他们 眼前 的是各 种各样 的理 论 需要 , 或为了寻找历史 关联 , 或取决 于某 一历 史事件 , 或是某 共时呈现 , 他们没有过 多 的时间去 消化 漫长 的一部西方 思想 种垄断 的意识形态决定。 史与文论史 , 要用 12 的时间重演 西方 2 30年 的文 化变 、0年 、0 迁, 建立并守 住新 文化 阵 地 , 则更 多地 出于一 种 民族 救 亡意 识 , 拿来主义” 以“ 的方法 , 本着实用主义 的观点 有选 择地将西 方思想中的观念与甚至片断 , 套用 到中国的“ 亡实践” 救 中来 。 这里首先要对“ 作一个简单说 明 。“ 并不是抽身而 出” 出” “ 四在表现方 法论上 , 五 也是清浅的 , 少人谈 到体 系和原则, 出 , 想从 西方 与传统两大语境 中抽身 而出 , 很 要 以旁观者的 眼光

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

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
世纪年代初中国大陆还出现了一批比较诗学专著如湖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卢善庆主编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安徽文艺出版年出版的周来祥与陈炎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江苏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潘知常的中国美学精神等尤其是到了世纪末的最后两年又集中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专著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的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文化艺术出版社年出版的杨乃乔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李思屈中国诗学话语三联书店年出版的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年出版的饶芃子等比较文艺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年出版的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等
文学论著 所写的题记中, 鲁迅 还将刘 勰的 《 文心 雕龙》 与亚 里士多德 的 《 诗学 》 相 提并 论: “ 篇 章既 富, 评 骘遂 生, 东则 有刘彦和 之 《文 心》 , 西 则有亚 里士 多德 之 《诗 学》 , 解 析神
[% ] 第R 卷, TT8 质, 包举洪纤, 开源发 流, 为世楷式。 ”
期 六 第 年 六 " " 二 ! ! ! ! ! ! ! ! ! ! ! ! ! ! !
迈纳、 米列娜、 宇
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在 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中图分类号: H8#$! ! ! ! 文献标识码: P! ! ! ! 文章编号: %##QI%8RQ (8##S ) #SI#Q%%I#&
百年中西比较诗 学
[ 西南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重庆 "##$%&]
艺 术
摘! 要: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 构成。第 一, 以王国维、 鲁迅、 吴宓、 朱光潜、 宗白华、 钱钟书、 王元 化、 刘小 枫、 曹顺 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它具有 “两 头厚重、 中间薄 弱” “ 从 自发到自觉, 、 由实 践到理 论” “ 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 、 以及 “ 充满思辨色彩 ” 等 几个基 本特征; 第二, 以刘 若愚、 叶维廉、 黄 维樑等为 代表 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一定程 度地弥补了 大陆研 究的空 白时间段; 第 三, 以 厄尔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异质性; 他者眼光; 互补与交流 !"#$%&’$: ! ’()*) +*) ,(*)) -+*,. /0 ,() 1(/0).) 2 3).,)*0 456-+*+,/7) -5),/4. /0 ,() 8#,( 4)0,9*:; ’() </*., -+*, /. ,() .,9=: /0 ,() 6+/0>+0= 5< 1(/0+, ?(/4( /. *)-*).)0,)= @: 3+0A B95?)/ , C9 D90, 39 E/ , F(9 B9+0AG/+0 , +0= .5 50; H, (+. ,() @+./4 4(+*+4,)*I /.,/4. 5<“@5,( ./=). +*) ()+7: @9, 6/==>) /. ?)+J” “ <*56 .-50,+0)/,: ,5 450.4/59.0).. , , <*56 -*+4,/4) ,5 ,()5*:” , “ <*56 1(/0).)I 3).,)*0 =9+>/.,/4 456-+*/.50 ,5 1(/0).)I<5*)/A0 A)0)*+> 456-+*+,/7) .,9=:” , +0=“<9>> 5< .-)49>+,/7) ,*+/,” ; ’() .)450= -+*, /. ,() 456-+*+,/7) .,9=: 5< 1(/0).) +0= 3).,)*0 -5),/4. *)-*).)0,)= @: ,() .4(5>+*. /0 K50A L50A +0= ’+/?+0 +0= ,() 57)*.)+. 1(/0).) .4(5>+*., .94( +. C/9 M95:9 , N) 3)/>/+0 +0= K9+0A 3)/>/+0A; ’5 + 4)*,+/0 =)A*)),,(): </>> ,() *).)+*4( 5< 6+/0>+0= /0 ,() @>+0J ,/6); ’() ,(/*= -+*, /. ,() .,9=: @: ?).,)*0 .4(5>+*.,?(/4( (+. @*5J)0 ,() ?)., 4)0,*+>/.6 +0= -*565,)= ,() 69,9+> 456->)6)0, +0= /0,)*4(+0A) 5< -5),/4. @),?))0 1(/0+ +0= 3).,; ()* +,%-# : ! 1(/0).)I3).,)*0 456-+*+,/7) -5),/4. ;(),)*5A)0)/,:;,() -)*.-)4,/7) 5< ,() 5,()* ; ,() 69,9+> 456->)6)0, +0= )OI 4(+0A)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讲义: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赵学斌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可比性,例如文学存在方式和功能上东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异同点。

了解当前比较诗学的主要五种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在了解平行研究与文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学派中的主要论题是关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的现代转换即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由叶维廉与曹顺庆的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启发学生理解中西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而掌握相当的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比较诗学的可比性问题,难点是当前颇有争议的研究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从教材《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对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谈起,指出“豪放飘逸”与“浪漫主义”,“沉郁顿挫”与“现实主义”在诗学比较中之同与异(时代与文化背景),进而引入比较诗学的话题,例如“失语症”与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可设计提问:请问为什么你认为李白是浪漫主义或杜甫是现实主义?)季羡林先生很有感触地指出:“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噤若寒蝉,在近现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著作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

”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文论的不景气,亦颇有同感,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在当今的世界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20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

……尽管中国的科学家有多人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作家却无人得此殊荣,中华的文评家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

”一、基本理论概述:诗学与比较诗学早期翻译者用汉语的“诗学”指代“poetic”,而中国传统诗学指的是限定在诗歌范围内的一种特定文类研究。

经过翻译整理,汉语读者所获得的西方“诗学”概念大致是: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了诗论和一般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的总体概念。

中西诗学源流_笔记

中西诗学源流_笔记

《中西诗学源流》读书记录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5)2. 中西诗学概述 (6)2.1 中西诗学的起源与发展 (7)2.2 中西诗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8)2.3 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 (9)3. 古代中西方诗学理论 (11)3.1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 (12)3.1.1 儒家诗学思想 (14)3.1.2 道家诗学思想 (15)3.1.3 文学批评传统 (16)3.2 西方古代诗学理论 (18)3.2.1 古希腊罗马诗学思想 (19)3.2.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诗学 (20)3.2.3 17世纪与18世纪诗学 (22)4. 中西诗学交流与融合 (23)4.1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24)4.2 中西诗学思想的比较与对话 (25)4.3 中西诗学融合的趋势与影响 (27)5. 近代以来中西诗学发展 (28)5.1 启蒙思想与中西诗学交融 (30)5.2 20世纪中西诗学发展轨迹 (31)5.3 现代中西诗学理论批评 (32)6. 中西诗学的现代转型 (34)6.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诗学定位 (35)6.2 现代诗学的多元理论 (36)6.3 当代中西诗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7)7. 实例分析 (37)7.1 某篇中国古代诗歌的分析 (39)7.2 某篇西方古典诗歌的分析 (40)7.3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 (41)1. 内容概览《中西诗学源流》是一部系统地探讨中国与西方诗学发展历程、理论渊源和艺术特色的一本科教材。

本书首先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诗歌从古代至现代的演变,包括诗歌的基本形式、重要的流派和代表作家,以及不同时期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境。

作者还对西方诗歌发展进行全面的介绍,从古典希臘等早期文明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重要流派,展现了西方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整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支撑扎实,并结合大量诗歌作品进行分析,使读者不仅能够掌握中国与西方诗学发展概况,更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哲理和美学内涵。

中西比较诗学史

中西比较诗学史

“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 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 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 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 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 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 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 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 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 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 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 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 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彼 《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 乐天之精神者也。”
第四章 《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 “然则解脱者,果足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否乎?自通
常之道德观之,夫人知其不可也。夫宝玉者,固世俗 所谓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之罪人也。然自太虚中有 今日之世界,自世界中有今日之人类,乃不得不有普 通之道德以为人类之法则,顺之者安,逆之者危,顺 之者存,逆之者亡。于今日之人类中,吾固不能不认 普通之道德之价值也,然所以有世界人生者,果有合 理的根据欤?抑出于盲目的动作,而别无意义存乎其 间欤?使世界人生之存在而有合理的根据,则人生中 所有普通之道德,谓之绝对的道德可也。然吾人从各 方面观之,则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之祖 先一时之误谬。诗人之所悲歌,哲学者之所瞑想,与 夫古代诸国民之传说若出一揆,若第二章所引《红楼 梦》第一回之神话的解释,亦于无意识中暗示此理, 较之《创世记》所述人类犯罪之历史,尤为有味者 也。”
(1840-1919)
一、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 王国维
二、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
一、比较意识的确立与中国诗学谱系的转型——王国维

通向中西诗学对话的桥梁——读《中诗英韵探胜》

通向中西诗学对话的桥梁——读《中诗英韵探胜》

作者: 斯义宁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5-126页
主题词: 中西诗学;八十年代;中国文学;中国知识界;中国当代文学;思维模式;青年学者;思想界;文学界;国内外
摘要: <正>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许渊冲先生的诗词翻译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就开始逐步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瞩目。

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大量西方文化学术著述和文学作品蜂拥进入中国知识界、文学界和思想界,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均发生了重大影响;不少知识渊博、中外文功力甚好的中老年学者以及更大一批思想敏锐的青年学者纷纷把目光移向西域,试图借“他山之石”来攻中国文学之玉。

这对于促进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但人们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方面,固然需。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诗论》为例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诗论》为例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诗论》为例
何敏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6)005
【摘要】朱光潜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早期中国比较诗学做出贡献.其《诗论》即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跨文化视野及实践:通过对中西诗共同原理的比较与阐发,强调了比较诗学研究的共通性与异质性.这种自觉性研究虽有不成熟的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上已有重要的影响及贡献.【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何敏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J], 植泳诗;
2.在中西之间:朱光潜的诗论 [J], 廖四平
3.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J], 庞莉芹
4.中西诗论之比较——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之阐释 [J], 徐志啸
5.中西诗学的融会贯通——以朱光潜的《诗论》为例 [J], 李铜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
者认 为 : 国维的文学 思想是中外文论立体性多层次 王 对话的结果 。 “ 王国维不仅在理 论上能够破 除中外之 见, 反对 中学 、西学之争 ,提倡走 中西学术思想的化 合之路 ” 能够从 比较 纯粹 的学术 的角度 ,以比较平 ,“ 等的对话 的心态 ,去回应外来文化的冲撞 ,避免了盲 目排外和完全西化的极 端行 为。 9 —9 ”(1 9页)钱钟书 则信奉 “ 海西 海 ,心 理悠 同;南 学 北学 , 术 未 东 道 裂。 ”著者对钱 氏以 “ 打通”为特 征的学术 方法时空与 学科的契 悟神通 ” , 王元化一章为 “ 案而不断 ’的间接 比较” ‘ ,等等 。这 些概 括精 当地点明 了各位理论家与众不同的学术思想 和治学方法 。尤为可贵的是 ,著者在评述 时不拘泥于 旧说 ,时有新见 ,在很 多问题上显示出大胆创新的理 论勇气 。比如 ,著者对中西 比较诗学五种方法 的概括 和阐发 ,令人耳 目一新 。再 如 ,著者认为在朱光潜 身 上 ,“ 不即不离 的人生态度” 融通中西的美学思想” 、“ 和 “ 调和折衷的诗学建 构”这三个层面 “ 既是一个 由 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 程,也是一个 在 表现形态 上 由隐在趋 于显 在 的过程。 ( 1 ” 12页)由 此,对朱光潜学术思想 中文学 、心理学 、哲学 与美学 的关 系予 以深刻揭示。在评 说这些大人物时 ,著者并 非抱有 “ ”的迷信 和盲从心态 ,而是始终保持着 仰视 独立思考和冷静判 断 ,对他们学术探索的 困境和局 限 有着清醒的认 识和精准的评 价。比如 ,刘小枫一度对 《 拯救与逍遥》是否归属于 比较诗学行列而犹疑徘徊 , 著者对刘小枫 的矛盾心态加 以鞭辟入里的解剖 ,得 出 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即 “ 刘小枫 以现代西方神学 ( 即 ‘ 诗化神学 ’ )的立场来拷问 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 ,已 经内在地 注定 了他虽 不 满意但 又 割舍 不掉 ‘ 比较诗 学 ’的论述框架 ! (5 ” 2 1页)此外 ,著 者非常 中肯地 揭示出朱光潜 、刘若愚和叶维廉等学者理论探索的缺 失和误区 ,对 中西 比较 诗学 的 发展 和建构 颇具 启发
性。
众所周 知 ,要在 中西 比较 诗 学研究 领 域有所 建
树 ,必须博古 通今 ,学 贯 中西 。 《 逐点点燃 的世界》 书中涉及到 的理论家大都视野开阔 ,学养深厚 。更

重要 的是 ,这些大师级 的人物对 所观照 的中西文化 , 既有冷静理性 的审视 ,又有热切神往的情怀 。著者对 此显然甚为在意 ,颇多着墨 比如对王国维和钱钟书 的评析中 ,突 出了二者 都秉持的 中西文化平等观。著
索, 点燃 了中西 比较诗学 的一把 把 “ 烽火 ” ,照亮 了 中西 比较诗学的来时路 。 总的来看 , 《 逐点点 燃 的世 界》一 书史论结 合 , 详略得当 ,纵 向的梳理 和横 向的比较相得益彰。需要
指出的是 ,著者关注 的重点是每一位学术人物的独特 贡献和理论闪光点。这从每 一章 的标题即可看出。比 如 ,王国维这一章定名为 “ 中西诗学的多层次对话 ” , 宗白华一章则为 “ 中国艺术意境的直觉把握与逻辑分 族本位的话语立场二者进行 了辨析 ,得 出结 论: “ 文
照 亮 中西 比较诗 学的来 时路
— —
读 《 点点燃 的世界—— 中西 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逐
王 强
向天渊先生的新著 《 逐点点燃的世界—— 中西 比 较诗学发展史论》 出版 了 。这 部著 作 的重 要 贡献在 于 ,它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 中西 比较诗学 的发展历 史进行 了梳理和总结 ,具有填补学术空 白的价值。 近几十年 来 ,异军突起的 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快 速发展 ,成为当之无愧 的 “ 显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 , 书写 “ 比较诗 学史 ”似乎 顺理 成章 ,呼之 欲 出。然 而 ,“ 中西 比较 诗学史 ”毕竟 是未 开垦过 的处女 地 , 没有相关 的参 照系 ,历 史演 进的 走 向不易 把握 。而 且 ,中西 比较 诗学 的历史 虽 然走 过 了百年 ,但 依然 “ 年轻” 。过分切近历史 ,容易使评价者的观照视野和 焦点产生遮蔽 和偏移 ,某种程度上无 法做 出客观公正 的评述。然而 实践证明 ,学术史的研究对 于理论革新 和学术拓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即使 是正在发生的历 史,也有言说 和评述的可能 。目前 呈现在我们面前 的 《 逐点点燃的世界—— 中西 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正是 中西 比较诗学研究领域里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路之作 。 《 逐点点燃的世 界》一书 的绪 论首 先对 中西比较 诗学 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前两章则 以~种宏观 和高端的视野 ,对中西 比较 诗学发生 的必然性和发展 历程进行 了精要 描述 。从 中可以看 出 ,著 者涉猎 广 泛 ,占有广博翔实的材料 ,对中西 比较诗学的发展大 势 了然于胸 。如此鸟瞰一番 ,能够使读者迅速摸清中 西 比较诗学 的 “ 理论 地图” ,为深 入探究 某一课题 寻 到登堂入室的 门径 。第 三章到第 十章 ,著者分别选取 了王国维 、朱光潜 、宗 白华 、钱钟书 、王元化 、刘若 愚 、叶维廉和刘 小枫 等八 位 中西 比较诗 学领 域 的大 家 ,“ 分析他们 的文化身份 、知识 谱系 、话语方 式以 及在吸取 、承传中西学 术思想过 程 中的得 与失。 ( ” 4 页)著者 以中西 比较诗学界 的 “ 大人物”作为历史叙 述的坐标 ,聚点成 线 ,勾勒 出百余年 中西 比较诗学 发 展的脉络 。书 中所 评述 的众 位大家 ,堪称 中西 比较诗 学史 上的 里程碑 ,他们 以各 自的学 术洞 见和理 论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