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莱塞的_美国悲剧_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对人性的思考——读《美国的悲剧》有感
对现实的思考——读《美国的悲剧》有感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
这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大萧条,经济慢慢复苏的时代。
而在这大好前景下,一场悲剧却正在悄然上演。
本书的主人公克莱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年轻人。
原本他找到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但并没有好好珍惜,反而尽情放纵,最后不得不因为卷进一场车祸而远走他乡。
也许是命运垂青他,克莱德在他富裕伯父的工厂里担任了一个主任的职务,生活条件一下子变得优越起来。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克莱德并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放纵无度,最后沦落为一个杀人犯,遭受法律严厉的制裁。
在我看来,主人公克莱德正是本书作者德莱赛所说的“欲望强烈,但是资质可怜”的那一类人,按照悲剧的传统标准,根本算不上一个英雄人物。
他从小就反对父母的宗教狂热,当上侍应生,大饭店的富有和豪华使他眼花缭乱。
在他比大多数人敏感而极易受外界影响的头脑里,似乎觉得人生就是追求美女和金钱。
无奈他个人的所作所为,却表现得极其软弱无力,竟被称为“思想上和道德上的懦夫”。
他陷入了究竟是忠于罗伯达、还是追求桑德拉的巨大矛盾之中,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者。
小说问世的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去培养青年一代。
美国的实利主义,是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就能占有一切。
因此,《美国悲剧》就是对当时美国社会一个严厉地控诉。
在小说问世的那个年代,美国无数的青年,特别是出身低微,家境贫困的穷小子,无不梦想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或妄想在一夜之间暴富,成为百万富翁。
也有的痴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有钱有势,享尽荣华富贵。
大肆渲染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充斥当时的美国文坛。
作者德莱赛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大团圆的结局给颠倒了过来。
显而易见,圆了这美国梦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大部分人都是遗恨终身。
德莱赛的这篇巨作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可到今天,仍然能够发人深省,可见其具有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有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曾经这么评价这部小说:“小说在叙述中一次又一次严厉地抨击社会,深深地沉浸在人的痛苦里,并把人们在狂热时下意识的各种不定型欲望挖掘出来,这一切都使我深为感动和震惊〃〃〃〃〃〃《美国的悲剧》完全算一部杰作。
《美国的悲剧》中的金钱与人性的开题报告
《美国的悲剧》中的金钱与人性的开题报告
在西奥多·德莱塞的著作《美国的悲剧》中,金钱与人性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
在这本小说中,人们不断地为金钱而奋斗,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更幸福或更有尊严。
相反,金钱追求和物质主义使得人性逐渐被侵蚀,导致悲剧的不可避免。
首先,小说中描绘了金钱的力量。
主人公恩斯特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他的生活却变得疏远和孤独,金钱并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幸福。
相反,他的赌博和毒瘾使他陷入
了绝境。
此外,在小说中,金钱成为了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社会的精英们为了掌
握更多的金钱而争斗,他们的贪婪和自私使得人性被腐蚀。
其次,物质主义也成为了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关键因素。
在物质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豪华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他们最后获得了他们一直追逐的东西时,他们
仍然感到空虚和孤独。
最后,金钱和物质主义助长了社会的冷漠和失望。
在小说中,社会被描绘为一组冷漠、自私、冷酷和无情的人们,他们对恩斯特的耻辱和死亡无动于衷。
面对这些冷
漠的人,恩斯特最终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被否认,导致他的悲剧结束。
综上所述,在《美国的悲剧》中,金钱和物质主义成为主要的主题。
小说中,这些因素使得正义、爱、尊严和人性被无情地否认。
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它提醒人
们反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揭露了文明背后的罪恶,批判了丧心病狂的堕落,反映出了他文学上的最高成就。
作者指出:“小说之所以获得成功,并非因为‘它是悲剧’,而是因为‘它是美国的悲剧’。
”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德莱塞通过对于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问题。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自由、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类对于爱、家庭和信仰的追求和渴望,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德莱塞的文学风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对话等手法,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同时,他的文笔也非常优美流畅,让人读起来非常愉悦。
总的来说,读完《美国的悲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我们需要珍惜生命,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浅谈《美国的悲剧》之悲剧根源
浅谈《美国的悲剧》之悲剧根源作者:李洪季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美国的悲剧》是著名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传世名作,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等家喻户晓的佳品。
德莱塞出身于一个破败的小农业主家庭,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从小就靠劳动挣扎度日,也正因此德莱塞才能写出像《美国的悲剧》这样揭露美国悬殊的贫富差距,人们为追逐金钱导致道德沦丧的小说。
该小说分三部分,讲述了一个叫克莱德的美国青年是如何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年轻人堕落为一个被社会污气所腐化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关键词]美国的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84-01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天性与性格方面、宗教家庭的影响方面以及缺少常规学校教育等三个方面谈一下该小说的悲剧之源。
本文将从主人公克莱德对成功与财富的无尽欲望着手,追溯他的悲剧之源。
主人公从小保守贫困又出生在一个极其遵守宗教信条的家庭,克莱德的反叛性格就是这样慢慢滋生出来。
他极其厌恶宗教和无聊的家庭生活,在不到16岁时就离家出走寻求所谓“成功”,他对财富、地位以及性欲的贪欲使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罪孽的欲望,为达目的,他甚至利用自己所爱之人,对他们所处遭遇不闻不问极其冷漠,不惜牺牲他们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他的贪欲无法满足和个人主义无限膨胀时,最终走向犯罪道路,亲手杀死了怀孕的女友,为的竟是能娶上一个富家小姐。
笔者认为第一悲剧之源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导致克莱德从一个无辜的宗教家庭出身的男孩在短短几年迅速变为一个杀人犯的罪魁祸首,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
他的自私让他利用别人,有时甚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毫无怜悯之心。
这种自私的想法其实根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那就是人类社会也犹如原始社会的丛林,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强与弱的对比、富与贫的对比、那些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得胜与失败的对比为何如此鲜明了。
《珍妮姑娘》中人物悲剧的消费主义解读
《珍妮姑娘》中人物悲剧的消费主义解读摘要:自《珍妮姑娘》出版以来,美国评论界对德莱赛的评论就一直不断。
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女性主义和伦理道德角度出发,从他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悲剧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结论。
由此来引导我们理性的消费观,希望对当代的消费意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环境因素《珍妮姑娘》是德莱塞本人最为满意的作品,还得到了当时批评家门肯的肯定。
门肯称它是一部上乘之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最棒的小说。
自《嘉莉妹妹》出版以来,美国舆论对他的评论就一直不断,《珍妮姑娘》的出版仍然激起了众多争议。
雅.扎苏列斯基写有《又一部关于平民姑娘命运的长篇(珍妮姑娘)》。
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道德伦理等。
如张小燕在从马克思女性主义角度看《珍妮姑娘》中珍妮悲剧成因中,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珍妮姑娘》进行文本分析,得出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父权制社会里,珍妮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贺茜茜在个人道德的圆满与社会伦理的缺失——《珍妮姑娘》悲剧剖析中,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批评方法,分析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冲突,说明珍妮悲剧的成因是其遵从个人道德选择而违背了社会伦理规范。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成为了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珍妮姑娘》中,人们把物品的占有等同于幸福度,在对物的过分崇拜、高度依赖中丧失了自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腐朽以及美国生活方式的糜烂。
本文试图通过对珍妮姑娘中人物悲剧的消费主义解读来探究消费主义的实质,揭示消费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批判西方消费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从而为我国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的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现象,首先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
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
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吴群龚轶一、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影响19世纪40年代开始,商业化的农业生产在美国出现,大公司大企业随之产生,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在美国产生的经济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大规模生产以及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付诸实行。
有学者认为美国消费主义始于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生产流水线上驶下第一辆汽车之时,伴随着汽车销售量的增加,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20世纪美国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福特主义创造了工薪阶层消费模式,标准化\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使工人消费得起住宅和汽车。
当时美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活水准,这时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消费意识形态拒绝接受清教主义强调的克制,而崇尚满足感官的享乐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确实进入了消费阶段,在这个社会里,不仅富人,就连一般普通人的购物都并非出于需要,而是因为购买可以带来娱乐和享受。
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其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以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为生活目的,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个体生活方式、身份地位,个人的身份地位可以通过具体而有形的生活方式得以体现。
众所周知,美国是以清教思想立国,而且代表中产阶级道德价值标准的清教思想一直在美国占统治地位。
新兴的挥霍性消费主义思想的产生,迎合了人们冲破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清教思想的束缚,同时消费文化对传统清教道德伦理带来了冲击。
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其与传统清教思想的相违背,在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对消费主义持有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具体来举例说明。
二、对消费主义持赞成态度在德莱塞创作早期小说时,出于青年人的追求生活理想的热情,出身贫困且笃信宗教家庭的他渴望出人头地,因此德莱塞在5嘉丽妹妹6(1900)、5珍妮姑娘6(1911)、5金融家6()、5天才6()这些早期作品中,塑造的贫家姑娘嘉丽、珍妮、金融家、天才画家等人物形象,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冲破旧的清教思想对人的束缚,主动地去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虽然就传统的道德标准判断,他们的追求是不道德的,但德莱塞安排这些人物都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只是在让他们获得物质成功的同时,没有让他们获得人生的幸福。
《美国的悲剧》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研究_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的主题及创作手法研究_美国的悲剧读后感》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莱塞的重要作品《美国的悲剧》的内容和创作风格来阐述德莱塞对社会大众及各种文化潮流和思想观念其实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且为后来人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梦” 自然主义挥霍性消费德莱塞是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反映了美国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他的作品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追求永恒的真理。
他的作品之一《美国的悲剧》,是其代表作。
小说1925年出版后立刻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评论家和作家对这部小说做出了各种诠释,这些评论家无疑从各个不同角度挖掘这部小说的价值,展现了它的魅力所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的内容和创作风格方面来阐述其对当时盛行的文化潮流,如自然主义,所抱的复杂矛盾心理和该部小说的艺术感召力。
一、德莱塞的复杂“美国梦” 主人公克莱德社会地位低微,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他代表了普通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这就是美国人视为如生命般珍贵的“美国梦”。
“美国梦”发端于美国早期的殖民时代,当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美国人民都怀揣一个美好的梦想,即“美国梦”,只要自己努力奋斗,不论出身的贵贱,都有成功的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原来的“美国梦”渐渐地改变了它的初衷,美国进入了挥霍消费主义时代,金钱成了社会上衡量一切的标准,“美国梦”逐渐失去了耀眼的光环,变成了物质追求和享乐主义的代名词。
克莱德认为“成功”不是勤奋的工作,而是大量的财富和娇美的妻子。
为了这个目的的达成,他可以不择手段。
最终,他追求成功与财富的方式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成了杀人犯而被判死刑。
这部作品的确表现了“美国梦”和“美国梦”的破灭。
但是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是德莱塞完全否定“美国梦”价值观的体现,其本人作为美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家,对“美国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得到印证。
从《美国悲剧》看德莱塞的色彩寄寓
从《美国悲剧》看德莱塞的色彩寄寓摘要长篇小说《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经典代表作。
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德莱塞根据故事剧情需求及故事人物内心与情感变化来选择不同的色彩,赋予了物理色彩符号独特的文学内涵与意蕴,通过巧妙的色彩寄寓来表达创作思想与创作情感,从而使该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韵味。
本文将深入研究《美国悲剧》这部小说文本,从中探析德莱塞蕴含在其中的色彩寄寓。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色彩寄寓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西奥多·德莱塞,美国著名小说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与海明威、福克纳共同组成“美国现代小说三巨头”。
《美国悲剧》是德莱塞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德莱塞创作的高峰时期。
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德莱塞结合自身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深切体会来进行书写,试图利用色彩符号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心理变化,从而起到烘托小说主题的效果,如以黑白色来寄寓悲剧与内心变化;以棕蓝色寄寓预测与悲剧命运;以黄色寄寓欺骗、堕落与忧伤。
这种新颖的写作手法不仅令该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丰富了色彩的文学涵义,令读者清晰见证到德莱塞奇特的色调构思能力。
一以黑白色寄寓悲剧与内心变化黑白色在《美国悲剧》中出现得较为广泛,不仅表现在故事人物的着装造型上,而且德莱塞利用黑白色来寄寓小说故事的悲剧性与故事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令该部小说具有深远的意境,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美国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悲剧、死亡、肃穆等,具有强烈的贬义性质,如美国人常用“黑色星期五”来表达一天都处于悲痛的情感中,代表着痛苦与悲伤。
可以说,黑色代表着浓厚的死亡气息。
而在《美国悲剧》中,黑色还被寄寓着性感与距离,当男主人公克莱德为了追求远大梦想而活跃在美国的各种上层社会名流聚会时,身穿黑色服饰的桑德拉深深吸引着克莱德。
在小说中,桑德拉是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位女性代表,黑色服装代表着她的名望、时尚与距离感,同时还展现了她充满诱惑的性感身材,从此克莱德便沦陷在这位迷人女士的诱惑之下。
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_德莱塞_美国悲剧_的当代启示
消费伦理与欲望叙事:德莱塞《美国悲剧》的当代启示毛凌滢内容提要:本文立足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消费、欲望、伦理三个关键词的提炼,对德莱塞的《美国悲剧》进行了重新解读,阐明德莱塞的创作不仅通过欲望叙事实现了上个世纪之交美国小说叙事伦理的转移,并且早在消费主义肇始的美国,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普适性和重要性的现代命题,那就是欲望的膨胀和消费的异化必然导致伦理的失衡。
在当今消费主义超越地区而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文化症候之时,消费、欲望、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挖掘《美国悲剧》的当代意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悲剧》 消费 伦理 欲望 叙事作者简介:毛凌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
T itle:Consu mp ti on,Ethics and Desire Narrative:The Conte mporary I m p licati on of A n Am erican TragedyAbstract:This paper intends t o give a ne w inter p retati on of A n Am erican Tragedy by Theodore D reiser in the pers pective of modern consumeris m.Based on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consump ti on, ethics and desire narrative,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did not only change the A2 merican narrating mode at the turn of the19th and20th centuries,but als o p resented us a con2 te mporary questi on:the over2expansi on of the desire would certainly lead t o the alienati on of con2 sump ti on,which would cause the fall and i m balance of the ethics.Today,when consumeris m has become an econom ic sy mp t om p revailing all over the world,the exp l orati on of the novel’s ne w i m p licati ons f or the conte mporary ti m es is of great i m portance.Key words:A n Am erican Tragedy consump ti on ethics desire narrativeAuthor:M ao L i n gy i n g is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2 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Email:cqm ly@《美国悲剧》(1925年)是美国现代派小说先驱德莱塞的代表作和最受好评的作品。
从_美国悲剧_看德莱塞自然主义的聚焦_欲望驱动下的人性异化
高教论坛·2008/06在这个场景里:敌人要伊比埃达立即交代拉蒙·格里藏在哪并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并且以“置于死地的眼神”和“用力捏伊比埃达的二头肌”的粗暴行为企图慑服他。
在上一个场景中我们已知伊比埃达抱定必死的决心,所以敌人的这种做法是无济于事的。
接下来的场景虽然换成储藏室,但这是小房间较量的心理的延续。
这里伊比埃达想了很多,但仍然是万念俱灰,在敌人问他考虑的怎么样之前,伊比埃达已经胸有成竹了,他坚定的选择了死亡,并决定戏弄敌人那些严肃的可怕的法西斯长枪党党徒一番,比如“你看见那只耗子了吗?”“你应该把小胡子刮掉。
”甚至伊比埃达没有把法西斯长枪党这帮家伙当人,他内心感觉他们是一种罕见的昆虫,这一点是伊比埃达对法西斯种种丑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异化的心理反应。
但是更精彩的是后面的那一个回答,它把全文引向高潮。
“我知道他藏在什么地方。
他就藏在墓地里,在一个墓穴或者在掘墓人的小屋里。
”此言一出,又出现了一种荒诞性效果,敌人竟然对伊比埃达的戏言当成了真事,并有组织的的去抓捕拉蒙格里。
而伊比埃达的心理呈现出欣赏敌人出洋相的种种蠢态,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的泰然状态。
可是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的,敌人真的从守坟人的屋子里抓到了格里,当得知这个偶然的消息的时候,伊比埃达大笑不止,笑得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这是对荒诞世界的嘲笑,这嘲笑发自他内心对荒诞世界的无奈,对自身处境的尴尬,伊比埃达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在本场景中,萨特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关注表现在作品的表面和引申含义上。
萨特说过:“倘若没有找到目标就接受死亡,就不是真正的人。
”伊比埃达选择死亡是为了保护格里,他的死带有目的性,当他要保护的对象被敌人抓到,他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让他选择失去意义的竟是自己的戏言,这种结局体现了萨特对人生荒诞性的高度认识,造成对人生反讽的艺术效果。
我们将本场景所发生的事实进一步引申会发现:人做事情总是会发生事与愿韪这种尴尬局面,这是人生所摆脱不掉的偶然性,偶然性的发生就是因为世界上非理性的存在,假如拉蒙格里讲理性,他就不会和兄长吵架离开,不会无组织无纪律地藏在坟墓地;假如法西斯讲理性那么他们也不会把戏言当成真实,展开行动。
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克莱 德形成 了 自卑 的性 格。在 小说 中 , 作者 有意把 导
致克 莱德悲剧人 生的原因降到他 父亲身上 , 而克莱 德 的父 亲阿萨 ・ 格里菲斯恰 恰是 “ 属于 体 内机 能 尚不 健 全 的人 , 是某种环境 和某种宗 教学说 的产 物 , 没有 自
己 的见 解 , 有 自 己 的胆 识 ,但 是 他 很 敏 感 ,非 常 容 没 易动 感 情 , 没 有 一 点 务 实 观 念 ” 。 但 ” 。令 人 颇 为感 慨 的是 , 恰 是 他 父 亲 这 种 对 生 活 的 盲 目态 度 和 毫 不 务 恰
铺垫 了道路 , “ 他 解放 了美 国小说 ”
。他 一生 著述
实的观念 , 或者说 “ 他们 根本 不懂得 某种 实用 知识 或 专门职业训 练 , 而这种知识或训 练对他 们孩子 的成长 尤 为重要 。可笑 的是 ,他们满 脑子都 是想着 为世 界传 播福 音 , 而竞 想 不 出 一个 可 以让 他们 孩 子 读 书 的地 方” , 耽误 了克莱 德 的早 期教 育 。此种 情况 下 ,作 为 儿子 的克莱德 不仅会 抱怨父母 耽误 了 自己的教育 ,
成 功的标 准变成 了 占有物质 的多少 。在这种 主导人生观 的影 响下 ,传统的道德观念渐渐被人们抛 弃,取 而代
之的是对 物欲 的渴求。研 究《 国悲剧》 美 不仅可 以深 刻剖析 主人 公克菜德 的成 长经历 和性格 ,而且 能够在 分
析其 所处 时代 社 会 特 征 的基 础 上 , 找 悲 剧人 生 的 根 源 ,探 求 消 费 主 义 意 识 对 悲剧 人 性 的影 响 。 寻
落 的 消 费 主 义 意 识 加 快 了美 国 社 会 的 分 层 发 展 。西 奥 多 ・ 莱 塞 ( ho o ri r被 人 们 认 为 是 美 国 文 学 德 T edr D e e) e s 的先 驱 ,主要 在 于他 的 作 品 为 以后 小 说 家 的 自由 表 达
简评德莱塞的_美国悲剧_
Vol.21,No.3 丹 东 师 专 学 报 总第77期 Sept.1999 JOURNAL OF DANDON G TEACHERS COLL EGE SUM NO.77 简评德莱塞的《美国悲剧》 沈 伟 (丹东师专旅游系 丹东 118003)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和悲剧过程的分析说明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小说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而生动的描写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露。
关键词:德莱塞 《美国悲剧》 生存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4 尽管西奥多.德莱塞从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却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真正的先驱者。
他的长篇巨著《美国悲剧》被认为是美国文坛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
《美国悲剧》依据历史上真实的犯罪案件事实写成,出版于一九二五年。
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评论家们认为,德莱塞创作出一部深刻生动并且很有影响力的小说,一部描写在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孤独的小说,一部有关把某些年青人引向灾难的美国幻想的小说。
这是一部由社会现实而产生的真正的美国悲剧。
一《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是一个在悲惨的文化背景下的可悲的人。
按德莱塞的观点说,人类是受生物学和环境决定论所支配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前提原因所决定。
纵观整部小说,是一连串的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意外事件和注定发生的事件过程,以及互相作用的机会和因果关系。
凭“机会”,克莱德在气派宏伟的格林・戴维逊酒店得到了一份工作,德莱塞用反语法,用“黄昏”,“墙”等形象化比喻来唤引毁灭和徒劳之感。
那座“墙”对克莱德象是构成一座梦幻的城市,使他感到自由的可能性,但是后来的故事却清楚地说明克莱德无力与一个宿命的世界的物质力量相争,一个郁抑的,没有爱的,兽性的,宿命的,并且常常是污浊的世界。
在这么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克莱德既不是个超人也不是只食肉兽,这即是德莱塞对人的看法———一种无助的生物生存在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决定的残酷的世界里。
与其父母一样,克莱德对酒店内的生活一无所知。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心得体会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一部具有超高影响力的小说,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美国的悲剧》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美国的悲剧》读后感【1】处于底层的年轻人努力往上爬,成少败多,这样一个主题同爱情主题一样,是文学界的永恒。
1925年,那个时候中国正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极度贫弱,而美国却是一派繁荣景象、一片凯歌声,正在此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一书出版,石破天惊,震动了整个美国。
小说的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青年克莱德,他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最终堕落成杀人犯,在23岁时被送上电椅。
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作者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官场政治的腐败,揭示了虚假繁荣所掩饰的深刻危机。
克莱德本身并非天生是个恶人,他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女性,玩弄女性;从渴望得到伯父的提拨到企图走进上流社会;从自私自利到走上杀人道路。
造成悲剧的不光是犯罪本身,主要应该归咎于美国社会。
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崇尚那种接纳少数人的荒谬绝伦的价值观念,并对两性关系怀有病态的恐惧心理。
冷酷的现实造就了克莱德的自私和卑鄙,社会的悲剧酿成了个人悲剧,谋杀把他的悲剧推倒了顶峰。
克莱塞是美国之梦的一个受害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悲剧》是美国梦的寓言,那些出生低微,家境贫寒的人们,无不梦想在社会上能出人头地,或一夜之间突然成为百万富翁,或痴心妄想,有朝一日能高攀上富家女,享受荣华富贵。
而寓言却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将大团圆结局颠倒过来。
显而易见,能园这美国梦的是绝无仅有的,大多数人只能遗憾终生,甚至丧命。
正如德莱塞小说中说写:“社会活动的范围毕竟划得泾渭分明,谁要是越出一步,就注定要灭亡。
”当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同当年的克莱德所在的美国有不少相似之处,代际传递的壁垒森严,“富二代”“官二代”的地位稳固,底层的年轻人往上爬的门槛很高,很难爬啊!早在1981年,中国作家路遥发表的中篇小说《人生》就描写了两个性格与命运相似的青年人所精心营造但终于破灭的人生之梦,这对我们青年不无启发和教益,而对领导干部和政治家们来说,如何为底层青年消除壁垒,提供机会,则是一个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政治课题。
德莱塞的人性与社会观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德莱塞的人性与社会观——《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鲁毅然
【期刊名称】《章回小说:中旬刊(悬疑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真正的文学,敢于撕破那遮掩邪恶的面纱,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真
正的著作,敢于直指社会与人性的扭曲,把最邪恶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阅读这本一千
来页的小说,我是带着敬畏与谦卑来读的。
德莱塞,我是知道一点的,却又不敢说了解。
但这本小说,一部承载着他毕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小说,能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带给我的震撼。
《美国的悲剧》,它让我由衷地叹服。
【总页数】1页(P1-1)
【作者】鲁毅然
【作者单位】[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悲剧降临在梦醒时分--评述德莱塞之《美国的悲剧》 [J], 汪玉枝;谢丹焰
2.传统的遗弃与价值的迷失——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 [J], 杨
华娟
3.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r——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4.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J], 周弘
5.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之文本逻辑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之文本逻辑仅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定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是一部批判美国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小说,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从文本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美国的悲剧》的主旨:文学语言述说着“信仰的失落”;文学形象塑造了“迷惘的一代”;信仰失落昭示着“人类的悲剧”。
对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的主旨讨论,即“美国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有不少学者作过尝试。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克莱德是无罪的,最应该对此负责的应该是美国的社会制度,以及追求极大的物质占有和物质享受的意识形态”。
我们暂且称持此种观点者为“社会制度悲剧论者”,他们认为克莱德是美国社会年轻一代的代表,他的堕落是由美国社会制度的罪恶造成的,既是美国青年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这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因为从内容看。
这部小说有反映民主制度的虚伪和政府机构的腐朽:有反映富人的穷奢极欲和穷人的度日如年;有反映两性的男盗女娼和婚恋的金钱至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克莱德由一个家庭宗教氛围浓厚的“唱诗孩童”蜕变成为一个社会欲念泛滥的“杀人凶手”,这是极其符合社会逻辑的。
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仅仅符合社会逻辑是不够的,它还必须符合文本逻辑,必须尊重文本和创作主体的基本意向。
按照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观点,读者要“以文本‘常数’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无穷可能性的‘变数’”。
这里的“常数”就是指文本的“基本内容”或创作主体的“基本意向”,“变数”就是指阅读主体(读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变数”的实现要以“常数”为基础,读者的理解要以文本为依据。
虽然强调读者是一个创造性的阅读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性的接受”,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要以文本为基本逻辑起点。
如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基于《美国的悲剧》探析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
作者: 张希萌
作者机构: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
出版物刊名: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56-5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美国的悲剧》 消费主义 女性群像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德莱赛著作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许多的女性的消费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影响,要么对富裕享乐进行追求,要么对挥霍性消费进行追求.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爱情与婚姻已经成为女性实现消费梦想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探讨,重点对《美国的悲剧》中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进行探析.。
美国悲剧读后感
美国悲剧读后感美国悲剧读后感美国悲剧读后感1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
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美国的资产阶级陶醉于繁荣美梦之中。
胡佛在竞选总统演说中夸口保证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鸡,家家车库有汽车。
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侈;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这正是当时“美国的悲剧”所在。
1925年,正在资本主义世界一派繁荣景象、一片凯歌声中,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一书出版,这本书震动了整个美国。
小说的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青年克莱德,他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最终堕落成杀人犯,在23岁时被送上电椅。
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作者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官场政治的腐败,揭示了虚假繁荣所掩饰的深刻危机。
2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兴起了一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卖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
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
29日,交易所再现股票价狂泻,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
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这场危机由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1929——1933年,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罕见的。
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后记:重读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联想到今日中国股市的暴涨和股民的狂热,不禁产生一丝担忧,如今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到底有多少虚假的成分呢?我不敢说美国的悲剧即是中国的悲剧,因为我没有政治家敏锐的目光,只是隐隐约约有一些不祥的感觉,这或许是杞人忧天吧!美国悲剧读后感2全篇小说,《诱骗谋杀》一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克莱德为了能够跟珊杜拉小姐结婚,以便进入上流社会,决心谋杀已怀孕的女友罗白黛。
解析_美国悲剧_中消费主义的社会层化作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9卷第4期,J u.l,2009,V o.l39,N o.4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Phil osophy and 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收稿日期:2007-10-15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Z07)作者简介:赵丽红,女,河北石家庄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解析5美国悲剧6中消费主义的社会层化作用赵丽红1,闰桂娥2(1.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21)摘要:运用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关于消费主义理论和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从消费语境下日益凸显的下层群体和上层群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层与上层之间的越界与排斥等视角解析5美国悲剧6这部公认的伟大作品。
旨在探讨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层化作用。
研究认为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主义对美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消费主义思想意识是加速美国社会群体层化的深层根源。
其负面影响对如今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仍具警示作用。
关键词:消费主义;社会层化;越界;排斥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031-04 /分层0原为地质学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形成了/社会分层0这一社会学范畴。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 ax W eber)。
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
《美国悲剧》读后感_1000字
《美国悲剧》读后感_1000字《美国悲剧》读后感1000字忘记是什么时候把它从旧书摊里淘出来的,放在书架上好久了。
如此厚的书,如今越亦世俗的我有些缺失了看它的勇气。
原因很简单,大多时候我都在嚷嚷没有时间,可时间去哪了,我也不知道。
我能想出的整段的可以对上帐的时间就是每天如机器般运行的工作8小时,或者说10小时(加上坐车)。
还有睡觉的8小时。
剩下的8小时,从来也没想起来我是究竟如何挥霍的。
这也许也算是个人的一个小小的悲剧。
德莱赛笔下的克莱德是一个小人物,小的就如现在的我们,只是我们比较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如此悲催的生长环境,又也许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更澄明。
又也许父母的影响或许会比你想象中还要重要。
其实我在想克莱德的追求在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来看应该不算是错的吧,或者说不能用对错来衡量。
仔细想想目前我们追求难道不是和克莱德追求的东西一样吗?无非是金钱,权利和地位啊?既然大家都是追求这个为何克莱德走向的会是毫无希望的毁灭呢?难道法律给予他的最后审判可以说是公正的吗,谁又能说的清呢?毕竟有一个花一般的少女陨落了,也许一切都是克莱德的罪有应得?可是作为普通人,这边面对利欲的诱惑那边面对身败名裂的困扰,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吧,至少我觉得我可能会如此(难道我很邪恶?)。
很多时候对于解决困境,也许用肮脏的手段是最快的解决方法,克莱德如果抵制不住利欲熏心自然迆抵制不过这样的有效途径。
可是作为普通人,这边面对利欲的诱惑那边面对身败名裂的困扰,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吧,至少我觉得我可能会如此(难道我很邪恶?)。
很多时候对于解决困境,也许用肮脏的手段是最快的解决方法,克莱德如果抵制不住利欲熏心自然迆抵制不过这样的有效途径。
关于救赎,最终走向电椅的克莱德真的被救赎了吗,上帝真的可以给他力量让他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吗?他的祷告真的起了作用?他真的被原谅了?至少是被自己原谅了?为什么答案会是刺心的否定?救赎之路从来就不是圣经能照亮的,更不是上帝能照亮的。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浅析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消费主义在德莱塞作品中的体现浅析范文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展开对物质的追求,而金钱是最能体现物质魅力的。
约翰・杰伊・查普曼曾分析美国经济文化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他认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不在于政治,而在于商业。
他所谓的商业文化就是指消费文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持这种消费观和价值观的人常常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来体现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于诱惑或鼓励人们摆阔性的消费,它的道德标准是建豪宅,买贵服装,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开始遭人唾弃;放荡不羁,大肆炫耀财富,尽情地享受成了时髦,摆阔性消费被确立为领导者的标志。
德莱塞生活在消费主义开始盛行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为美国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商品经济和物质生活的空前繁荣,但工业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
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拜金主义风尚,人们对物质和财富产生近乎病态的依赖。
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德莱塞,一方面非常赞同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经常为人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而痛苦和彷徨,努力寻找生活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积极的享乐主义者,其生活一直在追求着享乐。
他在少年时代就时常梦想着富裕和豪华,成名后,更是不断地购买汽车和别墅等奢侈品,他也因此被文学史家称为是“贪婪的物质主义者”(罗伯特・斯皮勒语)。
德莱塞在编辑杂志《描绘者》期间,享乐主义开始泛滥,这也为他提供了享乐的机会。
在完成《珍妮姑娘》初稿时,他就曾和一个叫莉莲・罗斯的女读者发展成为情人关系。
随着其他作品的相继出版,德莱塞开始名利双收。
小说的成功不但为他带来极高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周弘(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经典之作《美国悲剧》描述了在消费主义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变成了占有物质的多少。
在这种主导人生观的影响下,传统的道德观念渐渐被人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物欲的渴求。
研究《美国悲剧》不仅可以深刻剖析主人公克莱德的成长经历和性格,而且能够在分析其所处时代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寻找悲剧人生的根源,探求消费主义意识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悲剧》;消费主义;克莱德;悲剧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1)09-0121-03收稿日期:2010-12-25作者简介:周弘(1983-),男,河南新乡人,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学与翻译、文化翻译。
一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以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为生活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1]3120世纪20年代,弥漫并渗透于美国各个角落的消费主义意识加快了美国社会的分层发展。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被人们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先驱,主要在于他的作品为以后小说家的自由表达铺垫了道路,他“解放了美国小说”[2]38。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作品成为一幅真实的时代写真图,为以后的作家树立了忠实生活的光辉榜样。
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津曾说:“我们之所以把他的作品和现实等同起来,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美国生活的一个完整的篇章。
”[2]38《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是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出版于1925年的长篇小说是德莱塞根据真实的犯罪案件———1906年发生的彻斯特·吉列特(Chester Gillette)谋杀自己女友的案件写成的。
虽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但作者仍认为谋杀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揭开,那就是为什么谋杀案会频繁发生,为什么此种谋杀模式如此盛行,究竟是什么促使它具有美国特色。
二克莱德·格里菲斯(Clyde Griffiths)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出生于堪萨斯的一个牧师家庭,一家人靠父母沿街卖唱布道传播福音勉强维持生活。
在他眼中,自己的父母和披着宗教外衣行乞的乞丐毫无区别。
此外,父亲也没有给他树立良好的榜样,没有引领他在积极的人生道路上前进。
在这样的家庭中渐渐长大的克莱德形成了自卑的性格。
在小说中,作者有意把导致克莱德悲剧人生的原因降到他父亲身上,而克莱德的父亲阿萨·格里菲斯恰恰是“属于体内机能尚不健全的人,是某种环境和某种宗教学说的产物,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胆识,但是他很敏感,非常容易动感情,但没有一点务实观念”[3]10。
令人颇为感慨的是,恰恰是他父亲这种对生活的盲目态度和毫不务实的观念,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得某种实用知识或专门职业训练,而这种知识或训练对他们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可笑的是,他们满脑子都是想着为世界传播福音,而竟想不出一个可以让他们孩子读书的地方”[3]11,耽误了克莱德的早期教育。
此种情况下,作为儿子的克莱德不仅会抱怨父母耽误了自己的教育,而且从内心来说是看不起父母寒碜卑微的工作的。
他有着爱出人头地的性格,凡事好高骛远,爱慕虚荣。
这种心态导致他不愿接受任何卑贱的工作,也正是他这种既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又一心想着挣大钱的心态,导致了他“欲望强烈却又资质可怜”的人生悲剧性格。
卑贱的出身使他不愿正视自己,缺乏判断力和意志力,只是做着脱离实际的梦,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克莱德对自己缺乏正确了解,当生活境遇要求他做出抉择时,他把抉择权让给了本能,或者说是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
于是,他开始寻欢作乐,在戴维逊酒店做服务生时选择霍斯坦小姐的主要原因就是本能。
正如德莱塞所言:“克莱德天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Sep.,2011Vol.30No.9生就是这样的人,只要见到女色就欲火中烧。
他扛不住性的吸引,更扛不住性的呼唤。
”克莱德后来在他伯父的工厂任主管时,把肩上的责任抛掷脑后,眼神总在那些女工身上。
出于本能的需要,他把目光落在了漂亮的罗伯达身上,欲望驱使他占有罗伯达,但罗伯达要他答应永远不要抛弃自己。
克莱德最终被欲望征服,口是心非地答应了罗伯达。
而当罗伯达委身于克莱德,并为他怀孕时,克莱德又将目标转向了更年轻有钱的桑德拉,并向她大献殷勤。
对克莱德而言,桑德拉就是他人生中的阿拉丁神灯,可以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引领他走上美国社会的顶层。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桑德拉,抛弃了罗伯达。
遭到抛弃的罗伯达写信威胁克莱德,使其无奈之下起了杀念,但就在是否真要采取极端行为置罗伯达于死地时,他又徘徊不决。
作者对此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有些人想象力特别敏锐,或因病态而不合时宜,他们的心态受到挫折,而又不具备坚强的毅力,面临艰难复杂的问题,会有这样的时刻:虽然理智还没有真正从它的宝座上倒下来,但毕竟摇摇欲坠,或是因为受热而翘曲,或是发生完全动摇,这些人心里早已糊涂,以致非理性或困惑、迷误或过错暂时会占上风。
对这些人来讲,意志和勇气无法征服眼前的困难,又无法忍受,只好后退,完全听凭惊慌心态和短暂的非理性支配。
”最终,克莱德涉嫌谋杀,被判死刑,悲剧人生实乃性格所致。
三德莱塞后来回顾为何自己被这样的谋杀案搞得心神不安时曾说:“我在检阅彻斯特·吉列特谋杀案件的卷宗后,我相信很多人对案件发生前的环境和状况有误解或者也许我最好说不理解。
”[2]66就在这样的“误解”和“不理解”中,德莱塞完成了《美国悲剧》。
此种语境就是渗透在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穷家男娶富女梦”,也就是通过有利可图的婚姻达到富裕、地位崛起的痴迷。
这种痴迷渗透到美国人的意识里,为与其相似的犯罪做了铺垫,而且令人心痛的是,这种痴迷多已成为犯罪的导火线。
德莱塞曾说:“克莱德做着美国人认为明智道德的事情”,就是这样一种社会,人们逐渐接受“穷家男娶富家女”的痴迷梦想,他感觉到“我们行走在虚幻的海市蜃楼里”[2]65。
这就是《美国悲剧》的主旨所在,提醒美国的年轻人不要盲目接受虚幻的梦想,要认清自己和眼前的现实,把握自己的人生。
小说主人公克莱德缺乏意志力和理智,在残酷的现实中丧失了适应能力,因而无法正确审视自己和所处的社会。
等级森严的社会把克莱德一步步推向社会边缘,推向他没有想到的电椅。
评论家唐纳德·皮泽尔认为:“在德莱塞眼中,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各自规定的活动区域,人类也一样,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社会性的,不是物质的。
社会的观点、舆论、判断都是等级界限,这种界限虽不可触摸,但真实存在。
越界者不一定死亡,但绝不会生活得舒服。
”德莱塞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贫富的界限就像用一把刀子切开,或是用一堵高墙隔开,分得很清楚。
”[3]259克莱德虽在其伯父的厂中谋得职务,但身处上流社会的伯父一家并未给他提供任何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
他的堂兄弟吉尔伯特对他充满敌意,极力排斥他。
在莱克格斯的上流舞会中,富家少爷弗雷迪·塞尔斯身着礼服,低头俯看克莱德就像大公鸡看小麻雀。
在莱克格斯眼中,克莱德越了界,他超出了自己的区域,来到了不属于自己的空间。
虽然克莱德因为桑德拉的关系也参加过一些上流舞会,但他根本不知自己仅是桑德拉用来刺激傲慢的吉尔伯特的一颗棋子而已。
“当桑德拉雪白的胳膊挽着克莱德的胳膊时,他还真觉得自己已然走上了天堂乐园。
”事实上,克莱德只是沉浸在自己痴迷的海市蜃楼中,当东窗事发被捕入狱时,他的那些所谓的“上流好友”如同躲避瘟神一般离他而去。
他的伯父不愿花钱为他打官司,他“最心爱”的桑德拉也在此时给他邮寄了一封绝交信,他所有的梦想与希望瞬间被击得粉碎。
四《美国悲剧》是德莱塞自我再现的经典作品,恰如评论家皮泽尔所言,小说显露着确切无疑的自传性质。
小说主人公克莱德身上表现出来的怨、恨、喜、怒是德莱塞本人曾经经历过的心态的合乎逻辑的想象性延伸。
[4]601尽管这样,作家在写作时也受到整个社会以及政治风气的约束和影响,也就是说,德莱塞把他自己的社会经历投射在克莱德身上。
德莱塞生活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文化盛行,进入到消费社会。
此时,人们购物是出于娱乐和享受,并非是真的需要。
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主义过渡,消费意识形态逐渐取代生产意识形态。
由于消费意识形态主张消费和占有物质,无形中就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
“群众性消费”导致清教伦理逐渐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
[5]166小说主人公克莱德出身卑贱,从小生活窘迫,在别人轻蔑的眼光中勉强生存。
这种轻蔑的眼光意味着世俗的消费与享乐主义对传统道德的嘲讽。
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基督教伦理,但花花世界给予了其强烈的心理刺激,他的灵魂逐渐被物质享受的原始冲动和渴望所钳制。
后来,他在工作的地方见识了奢华和辉煌,心中充满了对物质享受和挥霍的向往。
他开始对母亲隐瞒自己的收入,和同事一起追求感官刺激,还迷恋一个叫霍斯坦的女孩。
她对裘皮大衣的渴望使克莱德茅塞顿开,意识到漂亮衣服可以使人走上幸运道路。
他姐姐被骗诱奸遭到遗弃,身无分文,他母亲恳求他救助落难的姐姐却遭到拒绝,只因为他需要钱来引诱霍斯坦,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对姐弟亲情的冷漠标志着克莱德偏离了原来的人生轨道,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欲望消费之中。
小说充分表明了消费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在克莱德时代,女性地位很低,她们被看成是消费品,是抽象的,是见色思淫的目标,女性的身体象征着日益复杂的消费经济。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女人不仅仅是消费的主体,还是消费的客体,不仅成了性的目标,还可以代表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在《美国悲剧》里,克莱德凭借当地富贾侄子的身份得到了罗伯达,但当另一件高级“商品”———桑德拉出现时,他顿时感觉罗伯达失去了价值,只是手上一件过时的消费品。
因为罗伯达无法带他进入上流社会,她只是自己玩弄的一件“消费品”。
他从一个女人转向另一个女人,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望,又是为了在消费社会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古代的消费品多是用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但现代社会的消费品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表明人的身份地位。
漂亮的富家女桑德拉具备了消费社会“高级消费品”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她可以帮助克莱德走进上流社会。
对于克莱德而言,桑德拉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要追求桑德拉必须要舍弃罗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