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2年教育工作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要点
2012年,#####市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和地、市委扩大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强区”“育人”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开展“教育质量效益提升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等活动为抓手,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努力适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需要,切实办好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开创#####市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1、深化理论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
以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及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政策法规学习。
组织干部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和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地、市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增强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认真落实地、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2、加强宏观指导,保证重点工作有效推进。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
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三个优先”。
认真抓好落实责任、落实规划和落实投入机制的“三个落实”。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地委、行署“育人”战略,编制和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市市中小学布局调整五年规划》、《#####市市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方案》等决策文件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创新举措,积极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努力推动我市教育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努力实现双高“普九”。
深入推进《#####市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做好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工作,围绕全年教育工作重点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查。
小学学龄儿童和初中适龄青少年入学率保持在10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0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2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关爱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0%以上,体现教育公平,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完成扫盲任务人,全面完成小学、初中招生工作,配合人事局做好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积极推进全市校舍安全工作,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继续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全市中小学网络信息体系建设。
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
作,切实加强校车安全监管。
二、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4、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德育工作。
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反分裂、反渗透专题教育活动,全力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继续利用寒暑假和开学前集中培训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教育活动,坚决抵制“三股势力”向学校渗透,大力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筑牢教育系统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组织开展学校党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基层调研,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德育示范校”的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师生统一着装工作。
5、推进教育系统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教育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组织开展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重点加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加大对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依法管理,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广泛开展教育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活动。
6、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彻底排查并及时整改工作薄弱环节,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广泛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促进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做好防疾病传染、防食物中毒、防
溺水事故、防火防盗和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制定校园保安人员管理细则。
开展学校后勤管理人员、食品安全、保卫人员、锅炉技工等各类专项培训。
三、拓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全面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认真组织落实好《#####市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方案(2011—2013年)》,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支持,用好各类专项资金,继续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推进为载体,进一步扩大资源总量,提高保教水平,推动全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012年,累计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个,面积23000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
8、进一步强化保障责任。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各项免补政策,努力确保教育公平。
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重视支持民族团结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9、全面推进区域布局调整。
完成市一小、二小、七小等8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启动实施好《#####市市中小学布局调整五年规划(2011-2015年)》,将初中逐步向城区集中,将村级小学逐步向乡镇中心集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布点,切实提高集中办学和规模办学的效益,使全市教育发展有大的跨越。
10、以高中阶段集中办学为抓手,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加快推动我市高中整合工作,在2011年基础上,继续停止农村高中招生,到今年秋季,我市农村仅保留高三年级。
加快初中校舍建设改造项目实施进度,启动初中向城镇集中调整工程。
加快消除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步伐。
1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配备,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根据地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购置教学仪器及多媒体设备;落实自治区“班班通”项目,使全市中小学“班班通”项目覆盖个教学班。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加强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图书馆(室)建设,提高实验开出率、图书借阅率,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12、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中小学校开齐、开好体育、卫生和艺术课程创设条件。
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大课间活动和冬季长跑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抓好预防近视和科学营养工作。
完善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见病的预防教育和禁毒教育。
指导学生军训工作,推进学生国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四、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双语教育
13、学前双语教育。
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
力争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占同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
14、中小学双语教育。
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有效推进双语教育工作。
按照《#####市市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目标要求:到2012年,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达到88%以上。
逐步扩大中小学双语班办学规模,组织开展双语教学专项教研活动。
依托自治区、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对35岁以下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对于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可积极进行“模式二”的双语教学探索,不断提高我地区双语教育教学水平。
15、积极推进双语现代远程教育。
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按照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免费共享、全面覆盖的要求,落实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地区双语教育中的应用水平。
通过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项目和“班班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适应双语教育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框架,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学校具有计算机教室,并接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
五、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办学水平。
16、强化职业班建设。
依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离市区较远的高中部撤销的###中学、####中学、###中学、#####乡中学等4所学校开办职业高中班。
逐步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各中学职业高中班为骨干,以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补充的完整的市乡两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对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城镇居民和农
民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17、增强政策引导,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项资助政策,2012年春季拟招生400人、2012年秋季拟招生拟招收1200人。
做好宣传引导,从政策导向上引导生源向职业教育流动,提升职业教育规模效益。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18、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加大校长岗位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推行中小学校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组织优质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实施《#####市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把好教师入口关,实施好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和学前、小学双语教师招聘工作。
加强对特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切实保障特岗教师的待遇。
组织好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
做好每两年一次的优秀教师、班主任和优秀校长、教育工作者等的表彰奖励工作。
19、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市市教研中心,完成中小学教研工作评估体系,组织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评比活动。
将教研工作评估纳入各学校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指标。
加强对中小学实验员、信息技术教师
的培训,开展优秀教师巡回示范课活动和送课下乡活动。
以教育质量年活动为抓手,督促落实好《关于强化中小学校长抓教育教学工作的暂行办法》。
强化学校常规性教研活动管理和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重点抓好校本培训和课堂教学指导,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
20、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抓好第四个管理周期教师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自治区、地区专业课继续教育培训。
聘请疆内外名优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在民汉合校开展结对培训,对新入职教师开展新课改理论、教育常规和班主任技能培训。
以课题为引领,积极探索适合#####市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组织专家研究对策,优先突破理科成绩落后的瓶颈。
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等学科的优质课评比活动。
确保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率达到50%以上。
七、积极协调,推进教育援吐重点项目
21、加快重点对口支援工程项目建设。
积极争取湖南对口援助资金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加快#####市市新区三中、新区第五小学、第三小学等重点教育工程项目实施,实行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保证进度,确保项目按期完工,为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22、加大对口人才引援工作力度。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疆内外学校参观学习培训,并邀请区内外知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到我地区开展交流,组织开展“名师大讲堂”等培训活动。
积极“送出去”,充分利用湖南教育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教育行政管
理干部、双语骨干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
八、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23、强化教育经费管理。
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和“校财局管”措施,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
继续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做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工作和“学生饮用奶计划”工作。
24、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责任追究力度。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坚持开展警示教育,建立和完善源头防范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健全学校预算、资产、收费等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任用、财务、基建、采购、校办产业、招生考试、资助等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
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少年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25、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加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教育和监督检查。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扩大政务公开工作覆盖面,提高政务公开工作质量。
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
做好教育信访工作。
深化“六个不让四个热情”工作准则。
加强
招生考试管理,严格执行“阳光招生”政策,实行招生考试“六公开”。
继续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会建设,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
26、标本兼治,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按照《自治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市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施意见》。
进一步巩固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成果。
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
规范学校评教、评学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落实好高中招生“三限”政策,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等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发挥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