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环节三:小结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 2 节《海陆变迁》、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猜想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需要证据去验证。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下面通过拼图活动,看看你会得到哪些启示呢?探究发现(一)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二)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一块大陆的呢?魏格纳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1.动物的相似性;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播放多媒体动画。
过渡: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到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就形成了板块学说。
慧眼识图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教师活动锦囊妙计1.看图例,绿色的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吗?由几个板块组成的呢?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二、障碍与生成关注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 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不变的(错误)1. 地壳的变动一、海陆的分布2. 海面的升降变化的——“沧海桑田”海陆变迁3. 人类的活动4. 其他的原因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五、练习与拓展选题单项选择题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 印度洋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非洲板块D. 亚欧板块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A. 裂谷B. 岛弧C. 海沟D. 海岸山脉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A. 地球公转B. 地球自转C. 板块运动D. 海水运动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七、反思与点评记录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于此.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Gorkysaid: "t he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thisladder. Material lifeis extremely rich,science andtechnology are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and leisure. Many peopleare nolongereager to 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to grow andprogress.When the complexworld leads us tochase out,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return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belief, keep our purespiritualworldand resist the attackof the external world.。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2.2 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和地图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分析实际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2.示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图片和图表。
3.实例和案例。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图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例,如我国南海岛礁的变迁,让学生分析这个例子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
“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
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3.培养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例子,用于案例分析。
3.投影仪:保证教学课件的展示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的形成、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等,让学生认识到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部编版2020七年级地理上册 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
迁,然后通过模拟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
你还能举出那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①日本的填海造陆
②南京雨花台
③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
证据2: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
证据3:热带植物只能在温暖的地区生长,这个事实说明北极地区原来的位置不是寒带。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完成海陆分布变化的排
提问,观察教材图2.18大陆的漂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大西洋是由亚欧大陆、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分离而形成的。
太平洋慢慢缩小了。
动.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极。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变迁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1知道构成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2。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两部分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
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经纬网的学习,和地图阅读的学习、和大洲大洋的学习,同学们对海陆分布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特点,理解板块是运动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壳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2.板块是相互运动的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相关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二、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重点知识并做上记号)
三、自主学习检测
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___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 _______等,也会引起_____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______,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四、自主学习检测(阅读课本p41页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思考:大陆漂移和板块运 动
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___国的科学家___ _______。
2.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 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3.“大陆漂移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
4.大陆漂移的证据有哪些?
五.巩固、课堂知识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改造B.地震和火山活动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D.岩浆活动
2、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小华和同学们在 河边发现了一处岩石分层十分清晰的陡 崖,于是他们对这些岩层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有一段岩石质地比较细,而且上面有带有海螺印记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
3.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过程:由______变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过程:由______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A、海洋生物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B、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C、地球上的生物首先是诞生在陆地上的D、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4.课 堂作业:新学案p22页课堂达标训练
AB档1------5
CD档1------4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探究,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从而得出,海陆轮廓特点
通过自学检测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检 测自学成果
观察六大板块并找出六大板块的位置,
阅读材料了解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
通过观察、探究,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理论
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证据
熟悉六大板块的轮廓
记住六大板块的分界线
练习巩固提高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①自然原因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工改造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
2.板块运动理论的提出和证据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证据
五、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多媒体演示、讲解疑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地理
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知道构成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两部分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经纬网的学习,和地图阅读的学习、和大洲大洋的学习,同学们对海陆分布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特点,理解板块是运动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地壳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